地主爷摆放位置示意图诞辰是那一天?

土地爷诞辰话土地-传说-皖西民俗网
您现在的位置: >>
土地爷诞辰话土地
时间: 21:06:52 点击:1651884&&&&
  核心提示:农历二月初二为社日。“社”字是“示”(即“神”)和“土”合而为一组成的会意字,意为“土地之神”;“社日”便是古代延传下来的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中国以农立国,一向很重视土地。古人以为土能生万物,有了土地才能种植五谷,有了五谷才能养活人类,使人丰衣足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是人类的“衣食父...&&& 农历二月初二为社日。“社”字是“示”(即“神”)和“土”合而为一组成的会意字,意为“土地之神”;“社日”便是古代延传下来的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 中国以农立国,一向很重视土地。古人以为土能生万物,有了土地才能种植五谷,有了五谷才能养活人类,使人丰衣足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此把土地当做神明来敬奉。
&&& 二月初二的祭祀,史书上叫“春祈”,意思是春天来了,就要翻地耕田,开始种植,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的丰收。《荆楚岁时记》这样写道:“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说的是社日这天,住在一起的左邻右舍邀约在一起,各自凑上一些祭社的肉食和米酒,在一棵大树(此树代表土地神)下搭起屋棚,一起祭祀土地神之后,或者各自分回一些祭品,或者尽兴会餐一顿。
&&& 有些地方在社日这天,还要办土地庙会,给大小土地神像都穿上新衣(即请画匠按原著颜色重涂一遍,或用黄表纸重新写一个牌位)、挂彩、贴对联、布置公堂、办酒席,甚至要搭戏台,请人来唱戏,欢天喜地的庆祝一番,让土地神高兴。
&&& 早期祭祀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初义即为“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象征女人的形状,有的还带有明显的双乳;而“土”字,“吐也,能吐生万物也”(《释名》)。因此,民间俗称“后土”为“后土娘娘”,意即土地是万物之母,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大地母亲”。
&&& 后来随着郡县制的出现,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二十五家为一社(也有记载以一百家为一社的),称为“乡社”或“里社”。原先所祭的后土(社神)被城隍神所代替;而“乡社”(或里社)所奉祀的社神遂变成了阴间行政系统中最基层的低级小吏,称为土地爷,犹如人间官僚机构中无法入品的地保、里正和保甲长之类,是一个管着巴掌大一块地面的小官差。好事者不愿让土地爷太孤单,为土地爷找了配偶,称“土地婆”或“土地奶奶”,一起供奉。
&&& 后世的土地爷的级别虽然很低,但他的职责却不少:既要庇育大地万物的生长,保护五b丰登、六畜兴旺,供人享用;又要守护乡里、宅邸,防匪缉盗,保证四方清静、地方平安,使男女老幼健康长寿;还要在冥冥之中最直接地监察阳间人们的善恶,随时逐级向城隍爷、阎王爷报告,最后又贯彻执行阎王爷、城隍爷所作出的“赏善罚恶”的决定,整天忙个不亦乐乎。
&&& 土地爷在其发展演变中,身份已由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转化为人格神。作为人格神的土地爷不胜枚举,传说最为流行广泛的有二位:第一位是周朝一个名叫张福德的官吏,他出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任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能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于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 另外一种传说是:土地公原名张明德(或张福德),他是周朝一位上大夫的家仆。主人在朝做官,幼女留在家中。后来幼女因思念父亲心切,每日以泪洗面,张明德看了心里难过,于是就不远万里护送小姐进京寻父。不料途中遭遇大风雪,小姐身体虚弱,几乎快要被冻死。张福德就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小姐驱寒护身,自己却冻死了。他去世时空中显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个大字,传说这是天上的瑶池主人金母娘娘见张明德舍身救弱女,深明大义,感念其心术善良,特地给他的封号。上大夫亦感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闻后,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福德正神的神像一般为头戴峨冠,身穿黄袍束带,帽沿两条布须下垂抵肩,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白发白胡须,笑容可掬,慈祥可亲,身坐太师椅,右手拿如意或拿手杖,左手拿元宝,一副福寿相。
&&& 民间又有传说,凡是对地方上的建设有贡献的人物,或者领导开辟土地的长者,死后,都可能成为小区的“土地”,继续庇护那一片地理环境的繁荣昌盛。这就是“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
&&& 近代虽然凡有人烟之处必有土地神,但因其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管辖范围小,庙宇一般都很寒酸,往往只是一间可以避风遮雨的小屋而已,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因此民间有“土地土地,住在石头屋里”之说。在巍峨的寺庙前,土地爷仅仅是个看门头儿的职份而已;在寻常百姓家里,方桌之下便是土地爷的一席之地。
&&& 只有数处是例外:一是四川新都宝光寺,那里有一尊土地爷坐在首殿之侧,据说那是沾了状元杨升庵的光;另一处是北京都土地庙,土地神是韩愈,据说他是全国的总土地,一贯忠于职守,经常巡行各地,把一些不称职的土地爷和土地奶奶撤换并带回总土地府进行“再教育”,因此这里竟有三十几对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并坐。
&&& 土地爷在《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中是个窝窝囊囊的受气包角色。他们不但经常被孙悟空等大神呼来唤去,受到无谓训斥,有些甚至沦为妖怪的听差,地位十分可怜。但也有例外,明清刊本《土地宝卷》中的土地老儿就与众不同,是一个比孙大圣更有造反精神的了不起的英雄。
&&& 《土地宝卷》是从唐代的佛教俗讲演变而来的说唱样式,它的一部分沿袭着讲经的路子变为宗教科仪、教派经卷和布道书,另一部分则沿着说因缘、讲故事的俗讲传统,把神道故事、民间传说、俗文学作品,甚至时事新闻编为说唱,成为民间文学重要的一支。
&&& 《土地宝卷》中的土地,来头不小,是无极的化身。有一天他闲着无事,便想去逛天庭。于是他拄着龙头拐杖,驾着青云,直上南天门。到了南天门外,他对守门的天兵天将深深一揖,然后说:“乞众公方便,将门开放,我今随喜(随性走走,随遇看看)。”众神闻言,不仅不予理睬,反而大声咤骂:“你这老头,斯不知贵贱,不晓高低! 你在这里还敢撒野。”素有修养的土地爷并不动气,还是笑嘻嘻地说:“我从无到此,随喜何碍! ”殊不料青龙神将走将过来,揪住土地,连推带搡,要他滚开。旁边的众神将也跟着骂土地“老不省事”,一齐拥上前来推搡土地。这一来,土地可怒恼了,他抡起龙头拐杖,望众神将打去。众神将往边上一躲闪,龙拐打在南天门上,将天门打开。顿时,毫光普照,六方震动。
&&& 玉帝闻讯,大惊失色,连忙派五方天帝、五斗星君、三十六天煞、七十二地煞率八万四千天兵天将,前去擒拿土地爷。众神将各使兵刃,排阵一齐拥来,将土地团团围住。土地爷观见,不慌不忙,使动龙拐一柄拐去,指东打西,遮前打后。天兵虽多,不能前进,难得取胜,而土地这拐使开,无有遮挡,万将难敌,只打得天兵天将个个着伤,头破血流,慌忙后退。
&&& 土地爷再次还击又大获全胜,不免得意洋洋,乐呵呵地唱道:“土地呵呵笑,我把天宫闹,神兵不能敌,听唱《雁儿落》。土地拐一根,摇动晃乾坤,神仙敌不住,听谓《柳摇金》。”
&&& 待到天兵再次围攻的时候,土地爷心想,他们兵众将广,我一人难敌,倒不如使个法子戏他一戏,便说了声“我去也”,随即摇身一变,钻入地下,无影无踪。众天兵大跌脚说:“走了他了!” 九曜星往地下一张望,说:“他是土地,土地就是他的原形,跑不了。”于是各路神仙和天兵天将赶忙刨地,非要把土地爷挖出来不可,否则无法向玉帝交差。谁知掘至数尺,下面都是黄金。各路神仙和天兵天将正在高兴时,金子却突然变成了洪水,向他们涌来。各路神仙着了忙,急施法力,各显神通,在水上游走。这时,土地爷突然将水抽去一半,各路神仙和天兵天将冷不防都摔入水中,狼狈不堪,高声呼叫:“这个老头,神通不小!”又过了一会儿,土地爷抽干了水,天兵天将陷在烂泥里,个个满身泥巴,哭笑不得。此时,土地爷又冒了出来,笑道:“你们可认得我吗?”自豪得意,又幽默顽皮,令人叫绝。
&&& 天神吃了大亏,自然不肯善罢罢休。他们爬出泥潭,又是凶相毕露,再次围攻土地。土地爷一人难敌众手,但他毫不示弱,往地下抓了一把土满天一洒,让那些天兵天将连眼睛都睁不开;又将龙头拐杖晃两晃,顿时地动山摇,使众神仙站立不住,摔倒在地。
&&& 众天神见在地面上难以制服土地,又各驾祥云飞上天空,居高临下轮番袭击土地爷。土地爷更是显尽了神威,将龙头拐杖这一大法宝望空一举,晃了几晃,众天神在空中立即像喝了醉酒那样东倒西歪,差点跌将下来,只好各自逃散。
&&& 玉帝无奈,向如来佛求救,如来佛遣派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助阵。岂知土地立即倒在地上,化作树木森林,烧起漫地大火,只烧得天兵袍破甲烂,奔走无门。天帝眼看招架不住,又调动大闹天宫的孙行者来对阵,谁知这齐天大圣也败在土地手下。
&&& 最后,佛祖像收伏齐天大圣一般,以无边法力制服了土地,将他押到灵山,投入炉中烧死,炼成了灰。
&&& 为了让土地老儿的魂灵不再闹事,如来佛派使者遍游天下,将土地爷的骨灰撒到全国各个角落,特别是穷乡僻壤上。就这样,土地爷的灵魂无所不在,各地广建土地祠,土地成了天下立庙最多的神,和百姓靠得最近的神。每年农人都唱社戏,春祈秋祭,以求福祉。
&& 《土地宝卷》这则故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土地爷使天兵天将一败再败的花招,文中还夹有大段奚落天将天兵唱词:
&&&&& 土地神通不可量,大闹天宫逞高强。一切神仙都散了,行者回来战一场。
&&&&& 各显手段能变化,土地傍里细端详。行者变了千千个,土地一身总包藏。
&&&&& 撑天柱地是土地,行者见了也着忙,玉帝灵山把佛问,佛说混沌劫数长。
&&&&& 无极分化天和地,土生土长养贤良。诸佛菩萨地上住,从地修道转天堂。
&&&&& 尊敬土地休冒犯,恼了土地实难当,玉帝闻言心自悔,谢佛指教拜佛王。
&&& 这真正是“土地拐一根,摇动晃乾坤,神仙敌不住”,连如来佛也感叹:“土地之神,只可尊敬,不可冒犯,冒犯土地,我也难敌。”
&&& 《土地宝卷》还大胆地提出了“先有土地后有佛”的真知灼见,把土地爷提到了极高的地位。这是对既存的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生动地表现了另一种社会层面的价值观。
作者:山里老叟 录入: 来源: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皖西民俗网立场无关.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皖西民俗网-安徽民俗学会六安分会()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站长QQ:&&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民国时农民为何主动把新媳妇给地主先睡三天?
“农奴的新婚妻子,第一夜必须先陪地主睡,让地主老爷‘破瓜’。”
&&& 一部清末作品中,鲁南侠盗雁高翔酬谢苏北世家子沈筠时,尽管沈非常中意一&尤妙丽&之姬,但雁认为:&此皆非贞躯,不足以辱长者。昨得一全璧,臂上守宫砂未退,谨当奉献。&⑨后使沈获得了青州贾太守之女的初夜权。这部作品的作者为泗州人宣鼎,同治()、光绪()年间在济宁、淮安等地游幕,熟悉苏鲁的风土人情与社会心理。从中可以看出苏鲁社会上层非常看重初夜权。
&&& 现实中更不乏这类人与事。晚清仪征学者程守谦记载,淮安府盐城县的富室商人,多利用财势奸淫未婚女子⑩。同治年间(),沭阳(现属宿迁市)一名施恩于贫者的寺僧,明确提出初夜权的要求,并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 甲者&&栖身庙中,为香火道人。甲父在日,为甲聘同邑某氏女。甲财产既竭,贫不能娶。 僧故饶于资,性尤险僻,尝奢甲值而轻其事,甲颇惑之。一日置酒密室,召甲饮。半酣,谓甲曰:&闻子已论婚,胡久不娶?&甲以贫对。&&僧曰:&今有一策,不知子能俯从否?若能与共之,当先为子谋百金,入门后衣食悉取给于我,并当增子值。&甲本非人类,欣然从之。合卺之夕,宾客既散,甲出,易僧入房,女不之知,听其所为。(11)
&&& 苏北的初夜权更多地发生在主佃之间。仪征学者刘师培指出:&禾麦初熟,则田主向农民索租,居佃民之舍,食佃民之粟。&&或淫其妻女。&(12)据1928年的一份报告,徐海地区地主下乡,佃户们要献上妻女供其淫乐(13)。苏北地主看中佃户的妻女,常以服役为名,召至家中随意奸淫(14)。沭水、临沭一带地主对佃户&打、骂、奸淫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的&(15)。
&&&&&2&&&&&&
标签:民国农民媳妇地主
本栏目最新文章
中国鹰派在军方得势,解放军的预算增至2000亿美元,已...
热门关键词《纪念父亲七十诞辰》
下文未经整理,粗糙不当之处,请见谅。&&&&&&&&&
昨晚跟母亲聊天时,不知聊到哪,母亲突然不经意的说,“明天你爸爸生日,……”。这个日子我是记得的,但往往具体到那一天,我又不是正好记得,比如9天前,爷爷的诞辰,我就记着记着到那天就忘了,好在晚上回去我阴差阳错点了一炷香,聊以安慰自己的是,也许爷爷烟瘾犯了(实际他暮年已不抽烟,据说年轻时抽的很凶),冥冥之中给我的旨意吧。
是的,父亲如果在,今天他70岁了,算大寿了,可他的生日停留在29年前的那个闰十月,一个有霜的早晨,他最后归隐山林的那天,天降白霜,恰似下了一层薄薄的的雪,沿路乡亲早就准备香烛鞭炮,最后送他们的这位乡亲一程,寒冷的石板路上,我手扶幡帐,重重的跪下去,一次又一次,替他谢谢乡亲们,我能听到霜在我膝下轻微的碎裂声。
昨天晚上是很晚了,没有多想,只是睡前设了个比平时稍早的闹钟。早上起床时,母亲已经起了,我看到桌子上摆上了红烛、纸钱(城市里杂货铺里买的),线香,还有苹果、橘子等水果装在碟子里,我知道,我能想到的,母亲都想到了,她和父亲在一起只有十多年,却一个人独自将我们温暖在她的腋下至今已29个年头,前几天和朋友聊到家有一老的话题,我说希望到我八十岁的时候,母亲还在,还能照顾我们,有点自私,但实际心里是希望母亲一直健康的。
当香烛点起线香燃尘时,我想起父亲是抽烟的,便赶紧去柜子里扒拉,最后还是在妻的帮忙下找出尚未开封的香烟,拿出一盒麻利的抽出三支,燃起放在门口母亲已摆好的供果等旁,母亲已上了酒,是一种广东的米酒,因我平时并不喝酒,家里有不少品质不错的酒,都未开封,母亲舍不得打开,我迅速回到房间,拿了一瓶,用杯子慢慢斟了一杯,一并放在香烛旁,让摇曳的火光照着那红红的液体,在我印象里,父亲应是没有喝过红酒,这是儿女准备的,希望父亲喜欢。
多少次,我曾遐想他还在,和他在阳台摆一张桌,点上一根烟,摇着手中杯中的液体,看着天上的圆月,扯那遥远的屁淡(老家方言,扯屁淡就是聊天的意思)。可斯人已去,如果要在的话,今天是他70大寿的生日,也许他已佝偻着背,也许他还会时不时咳嗽几声,一边还要吸掉快燃掉手指的烟屁股的最后一口烟,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活着就好。
可他已离开我们29年了,离开时,他只有41岁,那是多么美好的年华,多么美好的年月,只有我今天经历了才会懂。他一定很挂念他的爱妻,我的母亲,她那时才三十多一点,他也一定很挂念他的儿女们,那时我最小的妹妹刚上小学几个月,父亲去世那天她请假没去上课,其他两个妹妹我不知她们是否有去,我当时正在红旗中学30班(初三)的教室里,当我邻居一个大伯的身影在教室窗前出现时,我知道父亲大限已到,便不顾了一切,冲出了教室,跟着那位伯伯,好像他来时,手里是拿了当地风俗表示已有长辈仙逝时头上要带的东西,一种皮纸做的帽子。皮纸实际不是皮做的,是一种毛边纸,白色偏黄,类似宣纸,只是更薄些。当时他先带我去了哪,不记得了,他现在也已不在了。
我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位体态略胖的女士,她是一位上海下放当地的知青,后来嫁给了当地一个工人便留了下来,她也是我父亲的学生,这是她说的,然我知道父亲没有教过她,他因成分不好没有当成过老师,只不过是他们当时一些稍微多读了点书的人在一起多聊聊天罢了,我看到过他们好几个知情在韶山的已然斑驳了的照片,面目都不算很清楚了,唯有那挂在中山装上衣口袋里的钢笔看上去是簇新簇新的,煞是扎眼。父亲是爱好音乐的,吹拉弹样样精通,唱在我的印象里没听过。有年的夏天,在我家后院的门旁,靠在门上,他拉二胡,那悠扬顿挫的旋律现在还萦萦在耳,也回荡在紧挨后院的山边、山林中,他的书法极佳,包括毛笔和钢笔字。父亲便是这些知青,当然还包括很多当地叔叔伯伯的老师或同党,我这位中学老师便是跟父亲学过二胡、笛子等,唢呐我相信她是不会学的,那好像都是男人们的事情,一个月前中学同学聚会,据说她也去了,纪念她,一位慈祥有爱的老师,父亲去世后,她带好多同学去过我家,给过我很多温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主爷摆放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