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平原必成为饥荒显示牛群mod的

日 滚动新闻
请选择滚动新闻日期今日台北市的街道風華
台北區里的展望
﹝二﹞、今日台北市的街道風華
繁華市區的變遷
  光復後,台北市區道路的命名,是以中正路﹝今忠孝東路﹞為經,中山北路為緯,將市區劃分為四區,以大陸省市縣命名,大幹道路跨越中正路者,以其為南北路之分路點,至今仍沿用。原來台北市區的發展是延續日治時期的基礎而擴展出來的,早期以西門町與中山北路以西的西區為繁榮地帶。
電影街西門町
  西門町之名,源於西門。今日西門鬧區之地,在清末是一個荒塚纍纍的公墓,台北城築成後,先後興建西門街、石坊街,於是西門通往艋舺祖師廟,不再被居民視為「畏途」。及日治時期,當日本移民居住於城內逐漸飽和後,較晚來台的日本人便在西門地區覓地建築房屋。1896年﹝明治29年﹞,日人在附近蓋起新起街市場,後改建成八角樓﹝即今紅樓戲院﹞。於是該地成為日人常來活動的市場地帶,西門町的熱鬧也就跟隨著有了起步。
  1897年﹝明治30年﹞,日本人在西門町蓋了台灣第一座劇場「浪花座」。此後,專演日本劇的「榮座」以及電影院陸續興建了6、7間,於是西門町成為道道地地的「電影街」了。1926年至1932年﹝大正末年和昭和初年﹞,在這些電影院後面的小巷,林立了20家左右的館子、日式小吃以及現代化的大酒家,西門町的繁榮景象,更名不虛傳,成為日本人喜歡的「西門夜店」。光復後社會混亂,西門町曾暗藏春色。後來有不少「大王牌」﹝如西瓜大王﹞和「金字輩」﹝如金剪刀的阿郎﹞的人物紛紛至此投資再加上台灣電影娛樂事業的發達,在此成立了10餘家戲院。從此,「電影街」之名,更名副其實了。
﹝補充﹞漫步西門町
穿梭實幻交界
攝影/楊志雄
  一年一度的臺北電影節又來囉!愛看電影的民眾當然不能錯過。今年電影節將在臺北電影的發源地──西門町揭開序幕;電影節期間,除了觀賞精彩的影片外,千萬別錯過其他相關的電影活動,以及西門町的多姿多彩、好吃好玩,趁著下場電影開演之前,讓我們一同暢遊西門町吧!
  康定路、武昌街、漢中街及峨眉街是現今西門町戲院最集中的一區,街弄裡有豪華數位影院、日新威秀影城、樂聲戲院等多家戲院聚集,被稱為電影街,亦是此次臺北電影節的主要舞台。不過,既然是電影節,當然不只電影院裡有感動人心的情節故事,電影院外可也是繽紛熱鬧,洋溢著浪漫愛情的氣氛。
  坐落在電影街附近的電影主題公園,便有一連串愛意滿滿的活動等著你來參與感受。電影主題公園原址為日本人經營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光復後由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改組為「臺北市煤氣有限公司」,但由於長年虧損且天然氣日漸普及,在民國56
年終告停工歇業,閒置三十多年後,在民國94
年正式以臺灣第一座電影主題公園的面貌,在西門町重生。
臺北電影節期間,在公園內及周邊舉辦一連串的活動讓民眾一同感受臺灣電影的魅力。電影節主辦單位以「愛情文藝在臺北」為主題,於武昌街(昆明街至康定路)一帶,布置「愛情電影時光走廊」,以藝術裝置呈現30
部膾炙人口的愛情電影海報,民眾散步其間將可懷念這些歷久彌新的愛情故事。
  至於電影主題公園內的主題展此外,電影節期間每逢週末假館,則重現早年愛情電影必備的日,電影主題公園內則有夜光戶咖啡廳場景,並整理出文藝愛情外電影,放映曾經紅透半邊天的公式,如海灘奔跑、家世背景落愛情片,像是林青霞、谷名倫主差等影片橋段,導覽人員則喬裝演的《雲飄飄》,甄珍、秦祥林成咖啡廳服務生,並以當時的電主演的《心有千千結》等影片,影配樂當作背景音樂,讓人宛如喜愛老電影或者想體驗老電影魅置身電影劇情中。戶外區域,則力的民眾可別錯過。設置愛情許願樹,供民眾留下愛的訊息。
  此外,電影節期間每逢週末假日,電影主題公園內則有夜光戶外電影,放映曾經紅透半邊天的愛情片,像是林青霞、谷名倫主演的《雲飄飄》,甄珍、秦祥林主演的《心有千千結》等影片,喜愛老電影或者想體驗老電影魅力的民眾可別錯過。
走進西門紅樓重溫武俠電影的風光歲月
  身為電影的愛好者,位在成都路上的西門紅樓,絕對是造訪西門町重要景點之一。
  每年臺北電影節期間,西門紅樓都會選出一位重要導演,做深入且詳盡的介紹,像是去年便成功舉辦過白景瑞導演回顧展,今年則特別安排臺灣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武俠片導演──胡金銓的相關介紹。
  曾經拍過《龍門客棧》(1967
)、《俠女》(1971
)等大作,胡金銓在臺灣武俠電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更被稱為全才導演,不論編劇、導演、武術、美術、剪接等都有涉略,而拍攝過程中更常親自參與各個細節,因此,呈現出的精緻品質備受國際讚譽,如《龍門客棧》上映時就曾打破臺灣、韓國和菲律賓的票房紀錄;《俠女》一片更在1975
年的坎城影展拿下「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胡金銓也在1978
年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票選為年度世界5大導演之一。
  這次的文物回顧展,將重點放在胡金銓在1979
年推出的兩部影片《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前者曾獲邀為第3屆香港電影節首映,後者則榮膺第16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美術設計大獎。文物回顧展預計展出電影的分鏡表、拍片日誌、腳本等,並在影展中特別放映這兩部作品。另外,也將展出胡金銓為國外知名人士素描的畫像、未曾公開的動畫底稿、自行設計的電影海報、記者會邀請卡,還有以書法工整寫下的電影片名及工作表。
  展覽將首度公開許多第一手電影資料,讓年輕朋友有機會認識這位影響武俠片至深的導演,也讓喜愛武俠片的影迷,能重溫胡金銓的才情與風範。
  欣賞展覽之餘,若想要休憩品一間間充滿新奇點子、特殊設計茗,展覽區旁有品茶、喝咖啡的的創意小店,像是一條迷你的創小館「町西茶喫」,來杯拿鐵、意市街;十字樓底端的河岸留言清香烏龍,都能緩氣靜心;再往PUB
,則是音樂人喜愛的聚所,裡走,位在十字樓的中段則是可來此聆聽各類獨立樂團演唱演奏,抒發平日的壓力。2樓則設計為戲劇空間,像是歡喜扮戲團、螢火蟲劇團、同黨劇團等不少劇團都會在此演出。
  除了軟體展覽表演的豐富多元,西門紅樓本身八角體紅磚建築,也值得細細品味,以紅磚砌造而成的建築主題,外牆立面以洗石子做為橫飾設計,增添層次與華麗感,而窗戶上還以放射狀的拱心石做為裝飾,也是不容錯過的欣賞重點。
五花八門的熱鬧街區
  有別於西門紅樓的內斂沉穩,峨眉街、武昌街的徒步區則顯得春春洋溢、活力十足,流行服飾、鞋款飾品的商店群聚,更有各類販賣奇特商品的店家,如藝術指甲沙龍、訂製個人專屬公仔、各類動漫服裝等應有盡有!
  昆明街一帶則是著名的二手街區,各式各樣的二手商品琳瑯滿目,從年輕人喜愛的各種T恤、名牌球鞋到觀光客最愛的民俗服飾、復古花襯衫等盡在其中,對於預算有限的買家來說,這裡可說是挖寶的好去處。
臺式小吃+外省點心看電影味蕾不寂寞
  西門町裡好玩的不少,好吃的更多,不論是要找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坐下來慢慢品味,還是趕時間得外帶至戲院裡充飢,都能找到便宜好吃的美味。當然,更有好幾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錯過可是會後悔呢!
喜歡臺式餐點的,中華路與武昌街口的鴨肉扁是不錯的選擇,招牌雖名為鴨肉,店裡其實賣的是土鵝肉,因為湯頭清爽、肉質新鮮,深獲不少民眾的喜愛。同樣是臺灣小吃,阿宗麵線則算得上是西門町裡的傳奇,店前的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即使必須站著吃,饕客們依然甘之如飴。
  除了臺灣小吃,西門町裡亦不乏懷舊的外省口味,阿宗麵線旁便有一家年過半百的「北平一條龍餃子館」,店裡賣的多是北方味,蒸餃、水餃及酸菜白肉火鍋等,十分受到香港客人及日本觀光客的喜愛,服務生一律身著制服、戴上帽子,餐桌絕不隨便鋪塊塑膠布,而是用白色桌布外加紅色飾巾搭配,也就是這般數十年如一日的傳統風格,讓不少喜好懷舊氣氛、想一嘗家鄉口味的老顧客一再光顧。若是趕時間,店裡的芝麻燒餅夾肉、蔥油餅上餐快不用等,是看電影的饕客最愛外帶的鹹點。
  西門町裡還有一味外帶的美食,亦是觀光客來此必買的伴手禮,那就是老天祿的滷味,不論是成都路上的上海老天祿,還是武昌街上的老天祿滷味,兩家的獨門滷汁各有特色,也各有愛好者,皆值得一嘗。
  若說澀谷是東京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代表區,那麼西門町肯定是了解臺北市多元文化的最佳入口,不管你是喜歡電影、追求流行還是貪好美食,西門町都會大方滿足你。今年,欣賞臺北電影節的動人影片之餘,也別忘了好好遊賞西門町吧!
北平一條龍餃子館
上海老天祿
老天祿滷味
西門町探險
1、《旅店好風情》西門町探險
住時尚玩新奇
西門町就是年輕!不斷有新鮮事發生,就連飯店也一直玩出新花樣。
【黃麗如/台北報導】中國時報&&&&02/旅遊&&&&&&&&&&&
  代表台北原創精神的西門町,一直是外地旅人想感受台北青春威力的朝聖地,人潮引來錢潮也把愈來愈多有意思的旅館聚集在西門町,除了標榜平價時尚的小型旅店,五星級飯店的副品牌也看準了西門町無窮的潛力,繼晶華酒店的「捷絲旅」進駐西門町後,國賓旗下的a
mba(意舍)也在誠品武昌店樓上開幕了,標榜為西門町的創意新據點,結合了餐廳、酒吧、旅店、音樂,演繹西門町的時尚品味。
  麗如真心話:
  打著平價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滋生的西門町和台北車站飯店群中,我最喜歡的平價旅館還是新驛系列,在1800元以下的價位做出質感和安全感。至於五星級飯店的副牌,或許是因為期待太高,評比的標準也不自覺的提高,在每個細節都加減乘除一下,算算是不是符合偏高的房價,樣樣精算的結果,反倒與自己心中對名牌的盛名的期望,產生了小小的落差。
2、《星級服務》amba
文藝青年快來吧!
【黃麗如/台北報導】
  曾經營過涵碧樓、新竹煙波、台南大億麗緻、墾丁凱撒等五星級飯店的amba總經理黃絢霞說:「amba跳脫了制式的五星級飯店思維,成了有趣好玩的空間,比方說5樓的吧台、lounge區、餐廳可以各自獨立,又能彼此串連互動,這對飯店經營者來說是全新的挑戰,消費者可在裡頭創造出新的趣味。」
  雖然是國賓飯店的副牌,但amba的價格並不便宜,台北國賓平時推出的住宿優惠約4000元左右,amba的特惠價也要3300元,而且是才6
坪多的單人房。
  被定義成展現創意舞台的旅館,amba在許多細節洋溢著年輕的想法與趣味,比方客房贈送的拖鞋上就寫著「穿吧」字樣;若希望服務人員打掃房間,只要把門後寫著「掃吧」的磁鐵貼在門口就行;打開電視,再向櫃檯借視訊鏡頭,就可以上網跟友人視訊聊是非。amba以簡潔的房間風格,融入西門町的塗鴉文化和復古的老家具,營造小而美的優雅空間。
  最讓人喜歡流連的要屬5樓的空間,環保、創意、藝術在這個開放空間裡展現。用舊牛仔褲拼出的「聽吧」音樂空間,搭配一張張的黑膠唱片做成的掛簾,既前衛又復古。Check
in的櫃檯是仿世博遠東館寶特瓶屋做成的寶特瓶櫃檯。至於明亮的「吃吧」餐廳區,則以書架區分空間,有如置身在小型圖書館,書架上的復古公仔如鹹蛋超人、藍色小精靈等,喚醒許多旅人甜蜜的回憶。
3、《背包客首選》探索台北
平價旅店當基地
【黃麗如】
  常來台北過周末的香港遊客王豪,總是以西門町當作探索台北的基地,他說:「西門町最可以感受台北青春氣息,而且平價又有質感的小旅館很多,我每次都來住新開的旅店,便宜又新奇,很像在探險。」
  自從「新驛旅店」開啟西門町、台北車站一帶的平價時尚旅店戰場,加上觀光局對老旅館外牆「拉皮」提供補助,西門町平價時尚旅店成了背包客來台,或是中南部遊客來台北的首選,尤其是由老飯店變身的「幸福」,以及擴展迅速的「高絲旅」,是近期最新的選擇。
4、《平價精品1》幸福旅店
50年旅社變潮了
【黃麗如】
  隱身在國賓戲院正對面巷子後方的「幸福旅店」,建築物已有50年的歷史,為了與時俱進,符合西門町的「潮」味,業者在去年斥資千萬重新裝修,最近以嶄新面貌迎賓,飯店經營者陳總說:「以前老飯店到處暗暗的,現在新旅館的訴求就是要明亮,所以我們22間房間的採光都很好,每個房間不只可以上網,且都設有桌上型電腦。」
  幸福旅社不只變年輕,從大廳到外觀還洋溢著南洋風,很有南方度假小島旅店的情調,在西門町巷子裡獨自散發著優閒氣氛。陳總指出,西門町太方便也太好玩了,希望房客多出去走走,感受這裡的文化,除了有詳盡的旅遊諮詢服務,旅店附贈的早餐還與巷口的「高雄木瓜牛奶」合作,讓遊客體驗在地滋味。
5、《平價精品2》高絲旅
便利.簡潔·明亮
【黃麗如】
  香港重慶大樓點出了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情調,西門町商業大樓部分樓層也被平價旅店的業者相中,重新規畫、整修,成了生活條件便利、價格實惠的新旅店,其中以愛客發集團最為積極,經理甯維誠指出,該集團預計將在西門町拓展至800個房間。
  愛客發一鳴驚人之作是去年在國賓戲院正對面開幕的平價時尚旅店,今年乘勝追擊,將萬年大樓6樓也改裝成旅館,便利、乾淨、明亮、豐富的旅遊訊息,吸引不少港澳星馬的觀光客,房價約2500元上下,卻提供比其他平價旅館大的空間(約有7坪)。
  愛客發的姊妹品牌「高絲旅」(go
sleep)去年底也在漢口街開設新館,西寧店的每間客房還設有洗衣機與烘衣機,非常貼心,不過獅子林商業大樓的電梯不少,且出入人多,不容易找到旅館電梯,建議遊客抵達前先打電話給飯店,服務人員可下樓接房客上樓,辦理入住手續。
延平北路銀樓街
  台北市西區的發展,在清末有大稻埕商埠和外僑留居地的規劃,也即是貴德街和迪化街的興起,後來街市從迪化街擴展到延平北路﹝日治時期稱太平通﹞。光復以後,延平北路成為台北西區最繁華的一條街。早期延平北路繁榮的地段是從北門算起,到台北橋下為主。在延平北路前段,自鄭州路到長安西路,有以鐘錶、服裝百貨,以及銀樓為主的商店。在延平北路、長安西路、天水路交會的十字路口,卻俗稱「五條通」的商場要地。從天水路起,較有名的商店有「學友書局」、「榮安銀樓」、「狗標服裝行」、「大千百貨公司」、「義美食品」本店、「功學社樂器行」以及「黑美人」、「五月花」、「東雲閣」等有名的大酒家。過了民生西路,一路上走過的店面,有不少家是珠光寶氣、金光閃閃的銀樓,此地銀樓的地位,竟與中山北路、博愛路共稱為「台北三大銀樓街」。而與延平北路的發展有關的尚有重慶北路的「圓環夜市」。
  圓環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天水路、寧夏路的交叉中心。今日圓環的所在地,原是一塊空地,後來遂成為攤販的集中地。日治時期,曾受日警的取締,經攤販代表的陳情,成為每天傍晚五點才能開市的「夜市」所在地。光復後,圓環的攤販擴大營業範圍,圓環夜市所指的地點,不只是指圓環本身,而是連重慶北路1段到長安西路口兩邊的「重慶露店」,以及寧夏路的攤位都算在內。攤販經營的種類有祖傳的祕藥、鬻歌賣唱,以及鄉土的小吃﹝如蚵仔煎、鼎邊走坐、人蔘雞、當歸鴨、肉丸等等﹞。後來為了打通重慶北路,圓環周邊的攤販便於1973年﹝民國62年﹞遷移他處。其後,市府又對於圓環重加整建,以帶動大稻埕地區的發展。
觀光大道─中山北路
  跟隨著西門町和延平北路的商業繁榮後,「中山北路1、2段」成為台北市首善的商業區。日治初期,中山北路兩側塘埔縱橫,良田阡陌,1901年﹝明治34年﹞,日人於圓山建「台灣神社」,為便利日本皇族及特使參拜,乃開闢「敕使街道」,此即為中山北路的前身。今中山北路與長安西路交接之地,俗稱「五條通」,在日治中期﹝民國初年﹞,這裡是日籍達官貴人的居住地。到了民生路有雙連埤,當北淡鐵路通車後,雙連站是大稻埕南北貨的轉運站,當年有若干店舖興建,因此雙連成為中山北路的商業發源地。至於民權東西路原是牛群放牧地方,俗稱牛埔仔。這裡建有工廠達數十家之多,是當時台北數一數二的工業區。光復後,中山北路前段,是台北市最現代化的一條「觀光大道」,也是「外交大道」,來訪的國賓於
松山機場下機後,由南京東路轉入中山北路,住進圓山大飯店。沿線觀光飯店、藝品店、金融機構、貿易公司陸續興建,逐漸超越西門町成為台北市最繁華的街市。
中山婚紗街
延平銀樓街
北投家具街
忠孝東路購物區
  當台北市西區的發展到了盡頭時,台北市東區悄悄崛起了。1968年﹝民國57年﹞台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為配合市政的大幅建設,興闢忠孝東路2、3、4段,連續穿越四個行政區﹝中正區、大安區、信義區與南港區﹞,帶動了東區的發展。忠孝東路4段,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新興的商業購物區。由於重商主義與建築法規的配合,忠孝東路4段沿街面進深30公尺的帶狀商業用地在此形成。一堵獨特的街牆,雖尺度上遠不及紐約的華爾街,但沿街面緊密相連成一般高度的建築群,塑造了特殊的都市意象景觀。
具商業風情的街市
  台北市既然是全台金融、商業活動的中心,平時商業雲集,人文薈萃。營利事業以一般買賣業務最多,其次為服務業、營造業、金融業、運輸倉儲業、通譯業、水電煤氣業以及土石採取業等,由於商業分佈密集,商業區與住宅區的規劃很不清楚,所以都市的建築景觀也呈現出複雜多元的形態,缺少特殊的都市建築風格。
  西門商業區與信義副都市中心是今日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區,未來關渡平原也可能發展成第二副都市中心。西門商業區是台北市發展最早的商業地區,其中約包括金融區、遊樂區、商品區等,因依早期生活型態設計,街道、走廊,皆感狹小。近年來,經過特別規劃的西門町行人徒步區是西門商業區的另一個地點。信義副都市中心,現已成立「台北世界中心」,包括國際貿易大樓、展覽大樓、國際活動中心,以及國際觀光旅館四大建築物,可發揮整體貿易功能,是未來國際貿易中心的新據點。
  另外,台北市各地區,也因地理特徵,人口分佈和貨品性質,而形成各地區商業中心。主要的地區商業中心有小東門、南門、通化街、長春路、松山、雙園、大直、士林、北投、景美、木柵等地。近年來最受人注目的台北東區,以忠孝東路4段的頂好市場為核心的新型商圈。
  具有專業性的街道,最重要的有迪化街的南北貨專業街;長沙街、南昌街、北投中央里的傢俱專業街;涼州街、寧夏路的木材專業街;後車站、重慶北路、南京西路的五金事業街。迪化街商業區,牽涉到整個大稻埕專用區的發展。由於迪化街是台北市內少有的古老市街,為了保護文化資產,創立具有特色的街景,迪化街的發展要配合台北火車站特定區計劃,淡水河遊憩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尚待開發的專用特區。
  士林、華西街、饒河街又是一個特別的商區。這三個街白天為市場,夜晚成夜市,商品主要是飲食類和服飾類。華西街以觀光夜市聞名,有各種補食、小吃、藥鋪、拍賣場等。饒河街也以觀光夜市聞名,有各式小吃、日用品、土產及民俗技藝表演。這三個夜市為忙碌的台北市增添了一個夜晚活動的最佳去處。
《台北街巷素描》
1、中山北路
 閩南語老歌「中山北路走七擺」將這條曾有北市最美道路之稱的林蔭大道散發的萬種風情描述得淋漓盡致。歷史悠久的中山北路,俯拾皆人文歷史珠璣,跟隨著文史工作者帶領,民眾宛如走入時光隧道,細細回味專屬這條百年大道的私藏,體驗她的浪漫風華。
 將北市分成東西兩區的中山北路,百年風雲歲月流轉著一則則人生故事,綠冠似傘的古稀老樟、楓香,更將她打造為令人心蕩神迷的香榭大道。中山區公所昨日舉辦精舞門活動,安排十個地標,串聯起揉合歷史與人文意象的南北長廊,三場導覽場場爆滿,還有不少民眾遠從景美、淡水趕來。
 導覽以中山橋為起點往南延伸。中山橋原是紀念明治天皇的古橋,獨特的造型吸引眾多愛好攝影者拍照取景,基於防洪需要,已拆除將遷往他處。不少民眾看到中山橋立即想起橋下的再春游泳池,是為紀念義勇救人自己卻溺斃的高中生李再春,每到夏天,游池內人山人海,形成獨特的市容一隅,是許多市民難忘的回憶。
 中山橋旁有二棟醒目的建築,一是藝術重鎮市立美術館,其建築理念是將中國傳統建物四合院長條形組合空間結構蛻變成管狀空間,具有無限發展的涵義。鄰近的美術公園為美軍顧問團與協防司令部舊址,園內綠草如茵,飛機凌空呼嘯而過,使人心曠神怡。
 矗立在基隆河畔的都鐸式建築台北故事館原名「圓山別莊」,日治時期大稻埕永裕茶行負責人陳朝駿從王姓屋主買下,建於一九一四年,招待當時的社會士紳及海外貴賓,坊間流傳,因興建費用是用來貸款給窮人辦理後事的錢,曾被謔稱為棺材屋。別莊後為日本憲兵隊徵用,台灣光復後歸前立法院長黃國書所有,美軍協防台灣期間做為藝品館,市府徵購後改為藝術家聯誼中心,如今的台北故事館有介紹台灣茶葉史與定期展演。
 墨綠色的外觀與夾道林蔭相映襯,中山北路上的著名地標國賓飯店舊址為「蘭園」,曾是台灣省長黃朝琴私宅,後租給美軍顧問團團長蔡司為官邸,蔡司返美後,改建為觀光飯店。民國六○年代,當時還是加州州長的前美國總統雷根夫婦,曾下榻於此。與國賓對望、走過一整個世紀的馬偕醫院,是北部第一所教會醫院,見證台灣近代醫療史發展,頂樓的院史室詳述馬偕百餘年「一手聖經,一手鉗」醫療傳道的點點滴滴,九樓的禮拜堂更是病患與家屬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
 來到中山北路二段,遊客目光立即被一棟純白建築吸引。去年十一月以嶄新面貌與世人見面的「台北之家」前身是美國大使官邸,風格接近美國南方殖民樣式,中美之間許多歷史協定,都在這棟建築內簽署完成。大使官邸搖身一變成台北之家,有藝術電影院、藝文展覽、書店,週末常湧入大量人潮,忙碌的台北人喜在此與三五好友啜飲咖啡、歡快暢談,坐擁難得的浮生半日閒。在高聳新穎的大樓襯托下,台北銀行總行旁的巷弄中的市定古蹟蔡瑞月舞蹈社,宛如一素淨純樸的少女,散發著獨特光芒,台灣現代舞曾以此為據點驚艷國際。如浴火鳳凰,舞蹈社將於年底重新躍上舞台,繼續傳承主人重視心靈、思想自由的精神。
 導覽最後一站來到中山北路與市民大道口,這裡默默佇立著舊名「梅屋敷」的國父事蹟紀念館,曾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來台下榻的行館,也是中山區與中山北路名稱的由來。中山北路的故事在此展開,也將由此持續傳承下去。
2、信義計畫區發了
 二、三十年前,信義計畫區仍屬於台北城的邊陲地區,放眼望去盡是滿眼綠意的稻田,隨著一○一購物中心開幕,信義計畫區成為台北市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區域,加上附近高級辦公大樓林立,此區儼然成為台北的「曼哈頓」。
 在當地已經居住四十多年的信義區景聯里長洪福周說,老家在彰化的他,四十多年前舉家遷到台北時,因為地價便宜而選擇定居此地,當時居住於現在信義計畫區一帶者,大部分都是像他一樣較窮苦的外地人,不然就是軍人與其眷屬,那時放眼望去,附近都是稻田,幾乎沒有商店,想要購物的話,就得騎半個小時的腳踏車到城裡的延平北路與南昌街一帶。
 當時,東區鋪設柏油的道路僅有仁愛、信義等主要幹道,就連基隆路也還是土石路,由於聯勤兵工廠就設在此區,洪福周說,路面因為往來的軍卡車頻繁,經常佈滿坑洞,一下雨,就成了爛泥巴道路,常常騎一趟腳踏出門,回到家時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灰頭土臉」。
 黎平里長周阿珠也說,信義區以前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幾個大地主的土地,主要出租給佃農耕種用,當時此區地價非常便宜,與現在每坪上百萬元的價格,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民國六○年代,兵工廠遷離,七○年代,台北世貿興建完成後,信義計畫區附近的房子仍然不多,大部分仍舊是空曠的國有土地,不過許多財團嗅到此區發展的潛力,紛紛大批搜購,當時地價已經上漲到一坪廿多萬元。
 接著民國八年代初期,台北市政府、議會移往此處,信義計畫區才慢慢的發展起來,信義計畫區的土地價格呈直線飆漲,許多企業總部紛紛移置此處,高級住宅與辦公大樓也一棟棟的興建起來,原本居住地的軍人、窮人,也慢慢轉變成富豪與科技新貴。
3、西門町的第一記事
 ●第一次出現「西門町」名稱:在一九二二年,日本人佔領台灣的第二十七年,廢原有街庄名,改啟用日式町名。
 ●第一家戲院:一八九七年開幕「台北座(位於今內江街),為西門町戲劇活動的開始,主要迎合來台日人的娛樂需求。
 ●第一家電影院:一九一一年開幕的「芳乃亭」(在今國立護專),放映由當時於日本關東、關西兩處拍攝之影片及其他進口洋片。
 ●第一家百貨公司: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上海香港百貨商店」(位於今成都路上,已拆除)。
 ●第一座京戲茶館:一九四九年成立的「滬園劇場」,由一群上海人租下西門市場的八角樓,邀請名伶登台表演,演出內容多半為說唱藝術或京劇清唱,為現今「紅樓劇場」的前身。
 ●第一起爆炸案:一九五三年新世界戲院(位於今成都路上),於電影放映同時,發生手榴彈爆炸案,造成五人死亡,十餘人受傷。
 ●第一位在西門町被發掘的華人巨星:林青霞,一九七二年於西門町被星探挖掘,旋即以「窗外」一片走紅影壇。
4、非到西門町不可的……逛街.享樂.走
 老舊文化激盪,融合出特殊的西門町,要什麼有什麼,藝人說:「來西門町,殺價,是一定要的啦!」
 ●呂宗和(西門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委員會總幹事)
 除了吃喝玩樂,看電影首映、歌手簽唱會,西門町還有許多有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例如扭蛋、彩繪指甲、紋身刺青和大頭貼等。西門町除了是青少年的流行聖地外,其實也擁有多元的文化。有老一代的紅包場、舞廳,也有幾乎消失的民歌西餐廳;有現代速食餐飲店,也有美觀園、一條龍餃子館這種歷史老店;老的文化和新的文化激盪融合,構成西門町的獨特風貌。我認為,青春是西門町的重要元素,而這種青春元素正在蛻變著,年輕人是來揮霍青春,而老一輩的則是尋找青春。
 ●潘瑋柏(歌手)
 我第一次來西門町是十一歲,當時是以朝聖的心情前往,但因口袋空空,最後只吃了一碗甜不辣就回家了。中學以後,就比較常跟同學們一起來玩,像是打電動、唱KTV啊。進入演藝圈後,我也喜歡抽空來逛逛,每次來之前,我都會預先想好要買什麼東西,怎麼走?什麼路線?統統都先想好,然後以快狠準的方式完成。記得,來西門町買東西,一定要殺價,因為「不殺白不殺」,多賺一百塊也爽。有時被店家老闆認出,被虧說「當明星還要殺價?」我還是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因為我窮啊!」
 ●林又立(ELITE模特兒選拔賽第一名)
 第一次來西門町,是國中時,媽媽帶我來做衣服,沒有什麼特別印象;後來上北商技術學院,大概每兩、三個禮拜,就會跟同學們一起來西門町玩。西門町給人的感覺很「日系」,很多青少年流行商品,都很有日本的味道。西門町有許多可愛有趣的小店,都藏身在小巷子內,大概因為小巷子很多,所以有點亂,坦白說,我都十七歲了,但現在一個人逛西門町,還常會迷路呢!
 ▼玫瑰唱片╱潘瑋柏導遊
 每次到西門町逛,總會到玫瑰唱片瞧瞧,除了挑選自己喜愛的唱片外,也可順便觀察一下市場脈動。除了玫瑰唱片外,我也很喜歡去中華路上的佳佳唱片尋寶,那裡的貨色更另類,也更齊全,許多在一般唱片行找不到的好音樂,都可以在那找到喔!
 ▼誠品116/林又立導遊
 誠品116就在捷運出口,來西門町逛當然不會錯過,看看裡頭的衣服皮件、小包包、化妝品或是流行飾品,除了誠品116,我也很喜歡去峨嵋街的誠品商場逛,因為裡面有幾個品牌,我非常喜歡。
 ▼阿宗麵線/林又立導遊
 每回到西門町玩,一定要吃一碗阿宗麵線,除了好吃之外,看大家端著碗站在街上吃,也挺有意思的。
 ▲KEVIN紋身彩繪/林又立導遊
 最近喜歡刺青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老闆KEVI N說,其實年輕女孩比男孩子更喜歡,比例約六比四。雖聽老闆這麼說,但我還是不敢嘗試,除了當模特兒不方便外,主要是怕被我媽罵。不過,玩一些可以擦拭掉的彩繪,倒是沒關係,瞧我腳踝上的美麗彩繪,還真漂亮!
 ▲美國工廠/潘瑋柏導遊
 我一直很喜歡嘻哈風格的衣服、褲子,穿起來很舒服,事實上,我大部分的褲子都很寬鬆,連一件緊身的褲子都沒有,你問我為什麼?我會說:「因為我屁股大、腿太粗,穿一般緊身褲很痛苦!」(笑)以前我也常跟黑人、JA
SON來這家店,跟老闆鄧光偉混熟了,他也熱情贊助我們一些服飾,聽說NONO最近在東區開的店,就是跟他要的貨。
 ▲美觀園/呂宗和導遊
 民國三十五年就開始營業的美觀園,以平價好吃的日本料理揚名,一盤厚美的綜合生魚片,才只要二百多元,最受老饕喜愛。老闆張力仁是第三代,長相俊美,足當電視小生。
 ▲萬年商場/潘瑋柏導遊
 來西門町,怎可錯過萬年?萬年商場可說是青少年的聖地,裡頭從流行衣飾、鞋子、模型電玩商品,一應俱全,每到假日總是萬頭鑽動,熱鬧滾滾。平常我最喜歡買鞋子,尤其是運動鞋,我大概有五、六十雙運動鞋,但比起黑人的一百多雙,還算是小巫見大巫。
 ★瓊芳居/潘瑋柏導遊
 這家位於萬年樓下一樓電梯口的小店,是家有三十二年歷史的老店,涼麵實在是太好吃了!每次來萬年逛,絕對要去品嘗一下。除了涼麵之外,紅油抄手也是一大招牌。
 ★紅樓劇場/林又立
 紅樓是由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的八角型建築,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它曾是全台灣第一座示範性的公營市場,也曾是表演說唱藝術和電影娛樂中心,卻在一九七○年代以後逐漸衰微而幾乎遭人遺忘,二○○二年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承包重新營運,來這看表演、喝喝咖啡,饒富情趣。
 ▼中山堂/呂宗和導遊
 在中華路另一頭的中山堂,現在也是北市藝文展演活動的一大重鎮,來這看展覽、服裝秀,除了可以在寬敞的廣場散步,也可在館內的堡壘咖啡喝杯咖啡,享受閒適的人文風情。
 ▼國賓戲院/呂宗和導遊
 國賓這家老字號戲院,向來是西門町的重要地標,儘管近年來,華納威秀等美式影城大舉入侵,但喜歡看大銀幕、享受聲光刺激的影迷,國賓仍舊是第一選擇。
 ★武昌街電影街/呂宗和導遊
 在過去全盛時期,武昌街曾有過十五家戲院,熱鬧得不得了。武昌街和昆明街口的玉女服飾,還曾是台灣的地王,可惜後來逐漸蕭條。不過,今年初日新旗艦店重新營運,吸引不少影迷回流,等年底第三家誠品商場(原來來百貨)對外營運,武昌街一定又能恢復昔日盛況。
 ★電影主題公園/呂宗和導遊
 電影公園位在康定路、武昌街、峨嵋街的交叉口,佔地有零點六公頃,為西門町最大的戶外空間,未來主要作為露天電影院、電影文化相關和戶外表演活動之用。期待未來電影主題公園能帶動西門町軸線翻轉,把人潮從東邊捷運站那頭重新拉回。
6、非到西門町不可的……
純情青春夢
 ●莊永明(民俗專家) 「不到台北市,不知台灣的繁華;不到西門町,不知台北的熱鬧。」 這是我在十幾年前為西門町寫的一段話,如今被刻在人來人往的中華路上,雖然我與西門町漸行漸遠,但我想,日後拾夢的日子,必會再往西門町追尋。
 ●韓良露(美食作家)
 來到西門町,我總是無法抗拒不走進那些我去過無數次的老店,對西門町的新店我總有分抱歉,因為我從未想嘗試過他們,畢竟新店到處都有,但西門町卻有我記憶中最多的美味現場。
 有時,我會去美觀園湊熱鬧,非坐那狹窄的俗麗的錫鐵靠坐,吃在別的地方我絕不會吃的醬油膏生魚壽司醋飯,吃完後再去蜂大吃木耳蓮子湯,之後再去隔壁的南美咖啡室的小閣樓喝巴西咖啡,這樣的進食次序,對我宛如向童年致敬的朝聖儀式,所獲得情感滿足絕非單純的口腹之樂。
 ●廖咸浩(台北市文化局長)
 在西門的舊址上
 縱情燃燒的青春
 因為火光邊緣的魅影
 而分外引人牽掛
 你屢屢來到西門
 總為要理清楚
 它 為何流離不去
 ●人二雄(漫畫家)
 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在台北生活的人去西門町
 就像心血來潮時拿出相簿
 看看曾囂張過的青春
 想想會讓你微笑的故事
 ……去西門町
 別問為什麼
 ●呂宗和
 (西門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委員會總幹事)
 我認為,青春是西門町的重要元素,而這種青春元素正在蛻變著,年輕人是來揮霍青春,而老一輩的則是來尋找青春。
 在過去全盛時期,西門町武昌街曾有過十五家戲院,熱鬧得不得了,期待未來電影主題公園能帶動西町軸線翻轉,重回人潮鑽動的電影流行舞台。
 ●潘瑋柏(歌手)
 來西門町,怎可錯過萬年?萬年商場可說是青少年的聖地,裡頭從流行衣飾、鞋子、模型電玩商品,一應俱全。
 ●聞天祥(影評人)
 不見得是念舊,可能只是習慣使然,絕大多數時候我依然選擇在這裡看電影。……過了昆明街的白雪戲院,位在六福大樓的最高一層,旁邊是冰宮,因此只要電影的音響小一點,就會聽到呼呼的溜冰鞋滑過地板的聲音。我在這裡看到過許多頗有來歷的舊片,令我懷念至今。
 ●蔡國榮(劇作家)
 萬國戲院早拆了,改成了絕色影城,西門町也不再是以前的西門町,若說夢回西門町,未免太強說愁了,可是每當在HBO等電影頻道看到老電影,總會情不自禁的憶起西門町,因為那些電影,我都是在西門町看過的,沒想到唯有從老電影可以尋回我私密的西門町,尋回我的青春歲月。
7、好鞋好襪
就在沅陵街
  重8公斤、長22公尺的襪子,到底長得什麼模樣?今天走趟北市沅陵街,就能看到這雙號稱世界最長、機器運轉3天才編織成的「超級巨襪」。
  沅陵街「好鞋好襪嘉年華」活動現場,還將展出民國三○年代的手搖織襪機,民眾可親自感受手工製襪過程。
  彰化縣社頭鄉是全台製襪重鎮,全台腳下有八成襪子來自社頭,為推廣這項特色產業,當地織襪產業發展協會昨起在北市沅陵商店街舉辦「沅陵好鞋」配「社頭好襪」活動,希望兩個關連的產業相互拉抬。
8、北投溫泉路湯元巷
  我的目光自那美人豐沃的肩背往下,伸出裙邊的白晰腿子,我便暫留在她的款款步伐間。稍後才移向她身旁的那位男士,但對於他,我幾乎沒有留下可資描述的印象。
  從溫泉路一三一號對過,有一道缺口望下去,是一條等閒沒有勇氣直落的石級梯,陡斜下去不遠,又經折彎,不能想像此徑通往之所。
  缺口起首處磚牆上的路牌指出:「湯元巷」。
  「湯元」這個詞很讓我想起「伊豆舞孃」中,青年學生邂逅巡迴藝人的那叫「湯元館」的溫泉旅店。據說後來為川端康成豎了「文學碑」的。
  每經此巷,便想起那個青春故事而饒有興味,而似乎一直沒有理由,也沒有勇氣走下去瞧瞧。我閒步的旨趣毋寧是溫泉路的這一段,一三一號「星乃湯」旅邸佔地廣闊的正門庭園,道路對面圍起長長的原木欄杆,自此眺望下面煙氣蒸騰的「地熱谷」,每隔一會兒微風掃過,便露出淡青色的完整湖面來。
  這是一條靜路,鮮少人過路。進出「星乃湯」的客人以及探勝尋幽的人們,總是打另一頭的幽雅路走的。
  為此,這裡保持著溫泉區典型的隱蔽、靜謐,沒有聲音的硫磺氣味瀰散,一種屬於久遠前的時代風景。
  今回我閒步走向勝景「地熱谷」去,門前有建築工事的擋路布條,綠底白字的告示:「地熱谷」修築工事進行中,遊客可由此側路徑登上,從上面俯看參觀。
  指路箭向右,有一截短橋上刻「湯元橋」,接著往上的石級,那狹巷即「湯元巷」了。
  雖然折曲向上看不見盡頭,但我很知道石級終將抵到熟悉的溫泉路那一段,於是奮力攀登上去,一邊數著石級的梯數,一共是一百零三階。到達的高點果然是常時路經的「星乃湯」前庭一帶,原來此巷是從「地熱谷」側邊包抄上來的小道。
  沿途並無什麼可看的──被兩旁屋宅或庭園的牆圍遮蔽著,有石砌、有磚疊,也有水泥和石子灌鑄的,雜亂拼湊,偶有樹枝冒伸出來。門牌只是「湯元巷二號」與「湯元巷三號」兩家的後門,都是那些正面朝「地熱谷」方向開「泡湯、休息」的店家吧。經營浴場業者向來不關注「背後」的觀瞻,因而溫泉管線交疊,失去溫泉景緻應有的恬美之感。
  現在我略有喘息的站在巷口搖動筆桿畫畫。
  記得上回,在同一地點有個晃動盲杖的按摩師傅,正轉進「星乃湯」這家老旅邸。今回在寫生終末之際,一對情侶自門口步出,往湯元巷直落下去。我的目光自那美人豐沃的肩背往下,伸出裙邊的白晰腿子,我便暫留在她的款款步伐間。稍後才移向她身旁的那位男士,但對於他,我幾乎沒有留下可資描述的印象。
  這現象並無可怪,我的年輕時代,遠遠走來相識的人們,總是先盯上身旁的妻,才發現了我的。頃間,他們不免對我露出抱歉的表情。
9、士林華僑新村
都市桃花源
【李清志】
  黃昏時刻,站在中正路巷口處,觀看通過中正路平交道上的北淡線火車……至今列車上的乘客臉孔仍歷歷在目,我常好奇地想像著他們的心情,以及他們即將前往的地方。
  士林中正路二一二巷中,隱藏著一座「與世隔絕」的奇特,之所以稱其為「與世隔絕」,是因為這座有自己的門禁(城門),也有圍繞全村的圍牆(城牆),這樣的封閉型社區,在繁華擁擠的都會區中,可說是十分少見!因為其社區為封閉形式,小偷不易入侵社區,即使是偷溜進行竊,也猶如進入流刺網中,很難有後路可以脫身。
  華僑新村的建立約是在民國五○年代,當時中正路地區可說是十分嚴肅的區域,因為鄰近士林官邸,因此所有的建物都不准超過三層樓,以免高層住戶窺探官邸的隱私,或成為狙擊手刺殺蔣公的據點。從城市道路命名上來剖析,可以發現一般城鎮道路,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口的地方都是在城鎮中心區、火車站附近,唯獨市的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口不在市中心區,反而是在偏北的郊區士林,這當然是與官邸位於士林,蔣中正本尊就在士林有關。
  士林華僑新村不僅位於中正路上,同時管轄權也不屬於市政府,而是當年特有的「陽明山管理局」,所有當地的居民,身份證上的編號都不似台民一般,以「A」作開頭,而是以「Y」起頭,代表著是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更奇特的是,華僑新村雖然位於中正路巷弄內,但是從都市計畫圖上觀看,卻可以發現這個社區居然不屬於「住宅區」,而是屬於「商業區」的分類,也因此至今這座新村的土地價值遠高於附近住宅區的價格,這種區域的特殊性,為士林華僑新村蒙上一股神秘的色彩,至今我還是不太明白這座新村設置的真正原因。
  我只能說華僑新村大概是為了吸引歸國華僑住居而設置,因此當年社區內幾乎都是小型的花園平房,不僅有前院、後院的花園,前院中還有一口小池塘,居住其中,頗有隱居城市、怡情養性的氛圍。我讀幼稚園的時候,因為父親要到士林美國學校任教,全家從師大附近的浦城街,遷居到士林的華僑新村,只記得當年的華僑新村人口密度很低,一條巷子就七、八戶人家,我家右鄰是當年海軍總司令的官邸,房舍比一般住家寬大許多,並且時常有黑頭車或吉普車出入,當年的馮姓海軍司令十分和善,附近小朋友都十分喜歡他,暱稱他是「海軍爸爸」。
  住在華僑新村的日子,我最喜歡在黃昏時刻,站在中正路巷口處,觀看通過中正路平交道上的北淡線火車,那是過去居住在師大附近所無法享受的樂趣。我認為我會迷上火車旅行,到底還是跟童年在華僑新村前看火車的經驗有關,當年觀看著火車快速經過的情景,至今列車上的乘客臉孔仍歷歷在目,我常好奇地想像著他們的心情,以及他們即將前往的地方。
  如今華僑新村面貌已有很大的改變,昔日花園平房幾乎絕跡,取代的是公寓華廈,顯得十分擁擠!居民也多不是所謂的「華僑」,不過整座社區仍舊有城牆圍繞,城門口也有警衛駐守,相對於捷運士林站附近的繁華景況,華僑新村有如一座都會中的神奇桃花源,令人充滿著好奇與想像。
10、日本通之味
【韓良露】
  壽司鋪、拉麵館、燒肉店、咖哩飯屋、關東煮店、豬排蓋飯店,這些小店在日本通內蔓延,慢慢也開上了林森北路、中山北路。中山北路的老西餐廳都關了,也象徵著某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日本飲食店的風潮中,的政經版圖也時移物轉了。
  日本滋味曾經帶著禁忌的味道,國民政府來台後,對遺留在本地半世紀之久的日本殖民影響深感戒心;不准看日片、不准用日語、不鼓勵日式口味,自然成為新政府控制人心的手段。
  這也是為什麼吃了幾十年殖民日本飯的,在日據政權轉移後,日本料理都成為和漢料理;一些小食堂,以風味的方式,繼續販賣本地人懷念的壽司、味噌湯、甜不辣、蛋包飯等。這些殘存的日式口味,隱藏在不少台灣食堂或小攤之中。
  然而本地深受日風影響的人家或來台的日商,依然對真正的日本料理存有強烈的需求。但日式餐廳並不敢公然開在中山北路大道上,那總有種不給政府面子之感;尤其那些江浙幫的公教人士,對南京大屠殺的往事還記憶猶新,叫他們不時在大路上看到日本料理餐館,恐怕有所刺激。正因如此,日本料理的店家,自然都藏身在巷弄之間,非專門尋味者,不會無謂路過。
  中山北路原本即日本時代的大道,在大道上開不成店,只好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巷弄中打轉,也因此,從一條通到七條通,這些與中山北路、林森北路交錯的巷弄,成為充滿日本通風情的所在。
  食物的情結
  我有個說一口好日語的舅舅,從民國五十多年起就在六條通內經營日商貿易公司,專門收購台灣的稻草賣給日本人。他白天在日本通工作,晚上吃飯、應酬也在日本通裡,可說是日本通達人。因為他的關係,日本通一帶每有新店開張,他一定會邀家族中人前往,畢竟對留日的外公以及受日本的外婆而言,日本料理有如他們的家鄉菜。
  但是吃日本料理,在我們的家族聚會中,總是充滿政治角力。我發現平日愛吃喝的父親,到了日本料理餐館總會說沒胃口;平常也見他吃西式生鮭魚片,可是碰到日式生魚片就會說不吃生的;西式炸豬排可以吃,做法和西式炸豬排一模一樣的日式炸豬排,他就覺得不好吃;味噌湯則當然不喝。一餐下來,父親很少動筷子,不時會到餐館外抽菸,而且一抽菸就老半天。
  稍長後我才明白,父親對日本料理有情結,而情結的根源是民族創傷;來自江蘇省的他,對日本的感覺,當然和外公、外婆、媽媽、舅舅完全不同。奇怪的是,爸爸七十多歲年老後由於齒牙動搖,卻開始不排斥吃日本生魚片,尤其在媽媽去世後的這幾年間,我帶他出門吃飯,問他想吃什麼時,有時他竟然會主動說出日本料理。也許時光真的會化解仇恨吧!如今爸爸吃日本料理時,已經不會立即聯想起南京了。
  後殖民哈日風
  早年日本通的日式料理,走的都是關西風味,這其來有自。日本三大都市,東京是政治、中心,京都是傳統文化產業,兩個地方都以內需為主,只有大阪是靠貿易起家,因此來台做生意的日本人,飲食的背景自然是以大阪為主的關西風。
  以前日本通中有名的「通天閣」,是當時最大的日本餐廳,鋪著榻榻米座,以及穿著和服、說日語的女侍,提供了市面上難得一見的日式風情。那是個看不到日劇、日本電影的時代,連進口的日本雜誌上都貼著玻璃紙封套,而且只在幾家特許的書店販售。
  在「通天閣」、「王子和食部」這兩間餐廳,在舅舅的說明下,我看到不少我那個年紀還不認識的台籍政商人士。舅舅一直是黨外支持者,自然會去向在座的信介仙敬酒致意。這些大聲划拳喝酒的人客,都講台語、日語交雜的話語,和我在大華西餐廳中見到的「外省」台北人非常不同,但大家都是活在當時台北的台北人。
  我的家族有如當時台北的縮影,兩種世界,外省人的和本省人的世界。他們去不同的餐廳,吃不一樣的飲食,說不一樣的話,只是小時候外省是主流,但長大以後,本省是主流。然而在我的飲食記憶地圖中,卻從來不曾缺少過那一邊的滋味。
  我跟著舅舅吃「肥前屋」的鰻魚飯、「尚更」的蕎麥麵、「和幸」的琉球料理、「狸御殿」的爐端燒、「箱根」的懷石料理。到了箱根的懷石料理時代時,台北和日本料理的關係已經改變許多;日本料理不再躲躲藏藏,也不再是如「紅」那樣小家碧玉的家常菜;現在標榜更高級的懷石料理,代表日本料理變身成為大家閨秀。台日的貿易越來越重要,日本文化的禁令解除,日本料理成為主流。留日的做了總統,日本幫是政商要角。連我爸爸都開始吃日本菜了。八十年代是日本的神話時期,從那時起,哈美風在台正式結束,哈日風一波又一波引導時代風騷。
  日本料理進入日常,日本通之內不再只有居酒屋、日本料理店,現在還可以見到專門的壽司鋪、拉麵館、燒肉店、咖哩飯屋、關東煮店、豬排蓋飯店,這些小店在日本通內蔓延,慢慢也開上了林森北路、中山北路。中山北路的老西餐廳都關了,也象徵著某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日本飲食店的風潮中,台灣的政經版圖也時移物轉了。
  情色辛酸滋味
  日本通除了販賣日本食物外,也販賣日本商人喜愛的台灣女性的情色滋味。上百家小小的叫作「櫻花」、「姬」等的日式小酒廊,擠在日本通的巷弄之間,行走其中,彷如置身在日本新宿的艷色街町。這些酒吧大多在七十年代興起,在八十年代泡沫時最興盛,九十年代隨著台灣及日本走下坡而逐漸黯淡。
  日本通的酒廊小姐,和雙城街的吧女,有著迴然不同的風格;酒廊小姐的風格是台味加日味,吧女是台味加洋味,兩者連打扮都不同。而消費客層在兩邊也有所區別,日本客人通常年紀不小,大多是日本歐吉桑模樣;美國客人早年以年輕軍人居多,後來才有中老年商人。除了女性情色之外,日本通與雙城街也有少量的男性情色,有如今日泰國的年輕男妓,不少歐美、日本的中老年男性,也會來台尋找男色。
  也許因為街道上的情色,我認識的不少朋友都不喜歡到日本通一帶吃食。像七十年代末期去過日本通的「青葉」、「梅子」的人都應該還記得,幾乎五成以上的客人都是日本人帶著小姐出場來吃宵夜的情景。有的女性顧客上廁所時,還會遇到喝醉酒的的日本男人不懷好意的搭訕。
  這些都是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辛酸滋味。但曾幾何時,九十年代竟成為台灣男人去泰國、越南購買春色的年代。
  九十年代的日本通,快要成為台灣人的哈日通了。日本客人越來越少,但是台灣客人,尤其是新生代的台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像電視日劇中的日本通街道風情。如今日本商人已經不用跑來台灣做生意,他們已經可以整批輸出日本的文化商品給台灣的消費者了。
  日本通成為後殖民研究的有趣範例。全球化撫平了殖民的傷痕,後殖民成為大家都兩情相願的消費樂園。台北人再度湧回日本通,品嚐日本藉著日劇、綜藝節目(如「電視冠軍」、「東西料理軍」等)大量行銷至台灣的虛擬日本圖騰。
11、北投天主巷面幕
【雷驤/文】
  有一年耶誕夜路經此地天主堂,一樣靜靜地關著門,唯恐本地居民認識它的真神似的。只亮綴著幾盞彩燈,但那彩燈看起來多麼淒清…
  這條巷子夾在一座天主教堂與一家老牌溫泉邸之間,石級上昇,不曉通往什麼所在。
  看起來幽靜的這一帶,不少建物在上卻好像對峙矛盾。比如:天主堂隔巷的旅邸,自來便是飲酒作樂之所;另一邊則是所謂的「情人旅館」,對著水銀塗佈反光的幾十面玻璃窗。對過是「佛學院」的玄黃色房舍一大片;接著拉麵店、西餐館等等綿延開去,後方的丘上是市定古蹟的「普濟寺」,諸如此類,令人覺得此地實乃花花世界。
  出發以前,先在家裡上Google
Maps看,溫泉路以意想不到的曲折蜿蜒,到此也不過標識「天主堂」而已,而此巷不列記載。切入「空照」相片,樹蔭掩映中也不見之中有一條巷子。
  說起來,北投街巷起名字的時候,大約沒有受儒學者的干預,出現不少貼切地方的路名,比如:溫泉路、奇岩路、幽雅路、杏林巷、銀光巷等等──天主堂旁邊有「天主巷」就理所當然的了。
  立在巷口起步之前,我先就發現有集合巷內各戶信箱的一面牆,依次有:五號、六號、七號等五個信箱,實在是體貼信差之舉,往上看,那奇陡的石階,送信往返一趟很吃不消。但有兩個信箱被信函、廣告單塞爆,難道已成空戶?
  拾級而上。才落腳第一階段的小平台上,便已氣喘咻咻。從這兒可見天主堂背後的教士宿舍,靜悄悄的沒有人跡。其它的住戶人家都圍著高高的牆裡,看不到人的活動。
  自七號門口始,原來一公尺半的石階縮減成一半的寬度,繞著它的牆圍向右轉上去,路底就止於九號了。
  退出巷口,看著峙立紅磚砌成對稱兩肩的天主堂,是很傳統的禮拜堂式樣。據我所知,這大約是最最低調行事的一座了,終年都門窗緊閉。有一年耶誕夜路經此地,一樣靜靜地關著門,唯恐本地居民認識它的真神似的。只亮綴著幾盞彩燈,但那彩燈看起來多麼淒清……。
  巷口的那家溫泉旅邸呢,曾經是我熟悉的酒場──來的惡友召飲,必先駕車到我家相呼。那時北投已迫近「禁娼令」邊緣,倘不是熟人相伴而來,等閒不敢接待。
  有一回車頭燈照亮前方的夜黑中,一個左右搖擺著的女子身影,見她高挺的鼻脊,電捲了頭髮,臉上抹得雪白,腳上卻穿著過大的高跟鞋,彷彿還是個,喝醉了的,晃了一下便蹲在路邊嘔吐起來
  爾今這方邸已轉型,擺出招徠是「不老(□)湯」,以及「(
□)湯」,邀人入浴。旁註:「純乳白色泉」。這一點倒是可以確證的,看天主巷一路下來排列大小的溫泉管線便知。
  這條短巷果然沒有可看的,連Google
Maps也不登。
  我素向喜歡瀏覽週遭人物行止,以憬悟「世情」,今回卻只見冷冷的「面幕」幾張。
12、中山北路七段一一四巷
天母鳳凰名人巷
【李清志/文】
  沿著一一四巷往上爬升時,視野會越來越寬廣,抵達山頂舊陳立夫先生公館前時,回頭觀看,將發現整個士林、北投地區就在眼前展現;在欣賞鳳凰花之餘,或許也可與開著跑車的名人不期而遇呢!
  中山北路七段一一四巷是一條蜿蜒爬升至山頂的街道,這條街道綠意盎然,昔日是美軍眷屬喜愛居住的區域,如今巷道雖小,卻是臥虎藏龍,住著各界名人,儼然是天母地區的「名人巷」。
  黨國大老陳立夫先生過去就住在山頂的別墅內,他的秘書先生每天都提著大公事包,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的從中山北路轉進一一四巷,辛苦地爬上山頂陳立夫公館內上班;過年期間,總會有一天,一一四巷各個轉角據點都站著便衣警衛,神情緊張、如臨大敵,原來是小蔣經國先生每年例行要到山上向大老們拜年。
  蔣家媳婦蔡惠媚的娘家就在一一四巷內,而連戰媳婦、紅豆食府的千金蔡依珊也是從小在一一四巷內,她們都就讀天母的學校。娛樂圈的剉冰歌星阿雅也曾住過一一四巷,和五月天樂團鼓手冠佑家只有一牆之隔;建築學者王鎮華先生也曾住過此地,並且在家開設易經學堂。整條一一四巷還有許多企業界名士隱居其間,他們雖然低調,出入卻以名貴跑車代步,賓士轎車在一一四巷內只能算是標準配備。
  從中山北路七段轉入一一四巷,會感覺這條巷子十分狹窄侷促,不像是名人居住的地方,不過這條巷子越走越高,越走越開闊,沿途不斷,穿梭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最特別的是一一四巷內有許多高大的鳳凰木,每當初夏之際,火紅的鳳凰花盛開,豔麗逼人,成為一一四巷的自然地景,這些鳳凰木多為美軍駐台時期,開發建造美軍眷舍時,在花園中所栽種的,如今時隔幾十年,鳳凰木多已高大茂密,成為一一四巷的特色。進入一一四巷時,可以看見端景矗立一棵巨大宏偉的鳳凰木,這棵大型鳳凰木開花時,整棵樹呈現橘紅豔麗如火焰般的景象,令人驚豔萬分,里長莊福來先生特別將這棵鳳凰木譽為是天和里的地標物。
  一一四巷巷口原本是一家修車廠,維修美軍時期大兵所開的大車,後來車廠老闆「老喬」在巷口另一側,開設了一家符合老外口味的生啤酒餐廳「橘園堂」,販賣香辣熱炒與新鮮生啤酒,帶動了當時天母地區啤酒屋露天餐廳的風潮,狂熱時期,從天母延伸到忠誠路,總共開了二、三十家大型啤酒屋,不過這股風潮早已退燒,如今只能在忠誠路找到一、兩家殘存的啤酒屋。
  原本巷口的橘園堂餐廳,現在是一家有現場爐烤烘焙披薩的餐廳,同樣深受老外的喜愛;老喬後來在隔壁自己開了家小餐廳,餐廳建築立面由老喬親手打造,詭異卻充滿趣味,瀰漫著一種素人建築的魅力。而原本是修車廠的地方,後來改建大樓卻一直租不出去,成為名符其實的「蚊子館」,大樓旁竟然存在著一棟面寬僅六十公分的住宅,被喻為是「全台最狹窄的建築」(註),房屋雖小卻有門牌,見者無不嘖嘖稱奇!
  一一四巷山路蜿蜒,充滿景觀趣味,巷道與其他街道有許多連接,因此許多人喜歡在此健走,鍛鍊體力,當你沿著一一四巷往上爬升時,視野會越來越寬廣,抵達山頂舊陳立夫先生公館前時,回頭觀看,將發現整個士林、北投地區就在眼前展現,心情頓時開朗起來。有機會到蜿蜒的一一四巷走走,或許你可以在欣賞鳳凰花之餘,與開著跑車的名人不期而遇呢!
  註:見馬可孛羅出版《建築不思議》一書
13、北投奇岩路
我走在這條懸掛半山腰的道路,聽到小號的長音,然而那響徹山間的號音,外音色聽在我耳裡卻是一陣陣悲聲唷。
  這條懸掛半山腰的道路,與山腳底下的公館路大致平行。之間,約有五十公尺高度的落差。
  走在這條山道上,遠遠近近都見山石露出。最突顯的就數迤邐而下的軍艦岩山脊,崢獰的巨石、幾座並連,雖然未經人工雕鑿,卻也有幾分神似幾個人物頭像。
  這一路所謂「奇岩」的石脈,看似堅實有傳統繪畫筆致的「皴法」,其實是質地甚軟的砂岩,色調很美,褐黃中帶有粉紅條狀,氣勢非凡。但你指尖用力戳、揉,岩表即化成沙粉解體。
  有一回見幾個採石工在道旁搭起白布蓬子,向路邊的山壁鑿開了。待我散步回頭,簡單的手工具就已「石磚」一落落。過了幾天,工人收攤而去,道旁石壁內縮一大片,而路旁竟無端多出二公尺寬的空地。
  看來奇岩路上就是這麼「開採」出來。總長二公里,起自溫泉路,止于崇仰路的相交。瀝青舖面,基本可容雙向會車,如果道旁沒有不良泊車的話。
  早年全境清幽,是我每日思索與散行之道。某日,道旁有一處圍起警戒線,路肩一輛敞著門的計程車,司機頭部訇在方向盤上,背上血染遍身而亡。
  大約歹徒覷中此地的靜謐吧!在他眼裡卻是行兇的佳所。這說的是廿幾年前了,平常白天人少,黎明前後,那些「早覺會」的阿公阿媽不知從哪裡出來走山,人挨著人到擁擠的程度。
  道旁巨石景觀以中和禪寺最有氣魄,拍婚紗照的個體戶常當作攝影棚,如若只取局部,簡直像進入國畫當中。古裝連續劇也偏愛此地,有一年加搭佈景的亭閣一座,數月不拆。
  往前行幾十步,就到名將陳濟棠墓園了;這也是前往標高一百公尺的「丹鳳山」入口處。有一年赫見墳頭被刨空,石旌表擊倒,陳誠書刻的「高塚臥蒼龍旗鼓風雲空想像」的石柱,攔腰折成兩截。外傳陳家後裔說,陳將軍生前願望其骸骨歸葬廣東故里,今已照辦。實際將此佔地遼闊的墓園售予建商了。據知陳濟棠有兒女卅餘人多在美國,不知哪一房動的手。公推與當局關係好的女婿太空人王贛駿回國查明,但已完備,無可挽回的了。若干年後,那個經手這樁土地買賣的北投議員陳進棋,步出捷運芝山站附近一家餐廳門口,被黑道小弟上前狙擊而亡,這算是事件的一個小結尾。爾今墓園一仍荒棄在。
  我走著,聽到小號的長音,在奇岩路尾巴與崇仰路交接處,見路邊的一張休憩長椅上有父女兩人,女兒正對譜勤練。她的銀色小號。然而那響徹山間的號音,外音色聽在我耳裡卻是一陣陣悲聲唷。
14、士東路2巷
幼稚園迷宮
走在迷宮般的巷道間,幼稚園中的孩童嬉鬧聲,卻總讓我誤以為自己是在「仲夏夜之夢」的森林中,不知不覺中,又再一次迷路於下一個岔路口。
【李清志】
  剛開始只是一條小小的陋巷,然後就陷入了一連串如迷宮般的蛛網巷弄之中。
  從中山北路轉入士東路,駕駛人總是專注於路況,深怕一不注意就會擦撞到路邊車輛或穿梭的,很容易便忽略了路口邊斜轉入的士東路2巷,這條巷道就好像哈利波特小說中的「斜角巷」,存在卻不太容易發現。
  巷口附近似乎是偽裝的電影佈景一般,有著街道常有的小吃攤、神壇,以及理髮店等等,有時騎著三輪車在街道上遊玩,阻擋了車輛的進出。駕駛人通常不願意開進這個巷道,外來的車輛因為害怕這條巷道是死巷,到時候必須倒車出來,因此不敢進入此巷;而當地人也因為知道此巷內曲折離奇,所以非因必要,多半不願意開車進入此巷,後來這條巷弄便成為懶散的野狗午后趴睡的好地方。
  巷道其實越走越單純,巷道內部其實多為住宅區,這幾年來興建了許多打著「天母」名號的「豪宅」,不過巷道狹窄終究是其致命傷,真正富豪並不太願意屈居於此,畢竟有錢人的豪華轎車,還是必須要有寬敞的馬路相配才好。
  巷道後來出現了許多岔路,這些岔路有如「天路歷程」名著中所描寫的人生十字路口,轉錯了彎,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或是從此迷失,找不回原來的正道。
  有趣的是,巷弄內雖然有如迷宮般複雜混亂,但是卻常常可以聽見幼童的嬉戲歡笑聲,原來巷弄間竟然隱藏著許多幼稚園。
  幼稚園隱身曲折巷弄間的確是件怪事,更怪的是這附近居然有四、五間頗具知名度的幼稚園,而且許多天母、士林名人的都送到這裡就讀。原本士東路這一帶有一些供美軍居住的庭園別墅,除此之外,就是一片稻田,當時根本沒有忠誠路,沒有大葉高島屋,也沒有士林地方法院,士東路的盡頭只是一戶姓簡的農家,然後就是一大片的稻田。
  後來整個都市計畫似乎是亂七八糟,以致於巷弄間門牌路名十分混亂,外來者只憑著地址,根本無法找到要去的地點,只有那些熟門熟路的綠衣郵差,可以騎著野狼,穿梭於迷宮般的巷弄,達成任務,然後全身而退。建商在這個地區改建平房,大量興建平庸無趣的公寓大樓,使得原本就不是太寬敞的街道,顯得更為擁擠侷促,還好一些美軍昔日居住的庭園別墅仍然存在,因為幼稚園的設置需要有庭院,這些美軍住宅便成為了幼稚園業者最喜歡的幼兒園設置地點。
  這些幼稚園在附近公寓大樓包圍下,顯得十分特殊,趁著幼稚園教學觀摩的日子,溜進去看看,才發現這些幼稚園不僅有花木扶疏的花園,後院還有寬闊的遊戲場,籃球場、場等等,更令人驚訝的是,有的幼稚園還有池,小朋友五月起便開始上起課。庭園中還飼養著蜥蜴、松鼠、兔子等等小動物,供小朋友進行生物教學之用。這些幼稚園根本就是隱藏於混亂城市迷宮中的伊甸園。
  每次走在迷宮般的巷道間,我還是會因為轉錯巷弄,陷入迷路、不知何去何從的窘境;不過那些幼稚園中的孩童嬉鬧聲,卻總讓我誤以為自己是在「仲夏夜之夢」的森林中,聽著身形矮小的精靈們在唱歌,心中充滿著歡愉與輕鬆,不知不覺中,我又再一次迷路於下一個岔路口。
15、中山北路七段
天母第一街
【李清志】
  記得在那個戰後單純的五○年代,搭便車還算十分安全,天母人在路邊只要伸出拇指,就可以攔下美國大車,印象中那些老外們總是開朗陽光……。
  中山北路七段是台北市少數斜坡上的道路,店家沿著斜坡向上排列,猶如美國舊金山街道的場景,只可惜沒有行駛於斜坡上的電車(c
able car)。這段道路以前名稱是「天母一路」,過去美軍駐台時期,這裡是天母居民唯一的商店街,擁有所有的機能,包括美式雜貨店、教堂、派出所、銀行、車站、修車廠等等,很像美國小鎮的「大街」(main
street)。
  七段最頂端是一座圓環,圓環周邊有銀行、警察派出所、消防隊、公車站,甚至一座有漂亮鐘塔的天主教堂,儼然就是天母社區的城鎮中心;每個星期天上午,教堂的鐘塔還會敲鐘,提醒賴床的信徒們,要到天主堂內參加彌撒。這座天主堂因為是美軍駐台時期所設立,參加信徒多為外籍人士,神職人員也多為外國人,在教堂後方還有修女院及天道幼稚園,附近也設有聖安娜之家,經常推動許多慈善募款活動,幫助弱勢族群。因此在七段附近經常可以看見穿著黑衣白領的外籍修女,讓天母地區增添許多異國感受。
  整條斜坡道路旁,過去有兩間大型修車廠,專門修理美國大兵來台使用的美國大車,那些大型房車充滿了美國大陸風格,龐大耗油的車身,有一種自由豪放的美感。我記得在那個戰後單純的五○年代,搭便車還算十分安全,天母人在路邊只要伸出拇指,就可以攔下美國大車;我自己小時候也曾搭過美國大兵的便車,印象中那些老外們總是開朗陽光,美國大車也是舒適寬大,讓許多天母居民都與美軍建立良好友誼。
  七段後來設立了誠品書店,書店前方退縮成一小型都市廣場,書店後方還有庭園,夏日夜晚甚至可以舉行不同的電影與音樂活動,書店內部有一座斜坡上樓,似乎呼應了七段斜坡道路的特性,書店建築與
T.G.I.Fridays共構,更吸引許多老外家族來此聚餐,整座誠品書店的設立,對於將人潮吸引延伸到七段上方,有極大的幫助。每到週末假日天母人喜歡流連在誠品書店附近,享受天母大街的異國氛圍。
  可惜的是,誠品書店後來因為房租的關係停業,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新潮的健身中心,健身中心雖然招募了許多天母人會員,但是整個中山北路七段的街道趣味與藝文氛圍,卻因此消失無蹤,同時人潮也慢慢流失,導致整個七段商圈的逐漸衰敗。誠品書店在七段的日子,可以說是這條街道的美好年代,如今隨著誠品書店的撤走,留下的只是斜坡上的蕭條與內心些許的惆悵。
  另一個令人失望的例子,是位於聖安娜之家後方的「也趣」咖啡館與藝廊,這家咖啡館隱身社區內,低調寧靜,一整天也沒有幾個顧客上門,但是許多老顧客都喜歡偶而來此喝杯咖啡,享受都市中少有的片刻安息。但是「也趣」咖啡藝廊終於不敵七段的蕭條,這幾年遷移到市區經營,可憐的天母人又失去了一個美好空間。
  現在的中山北路七段已經失去了「天母第一街」的風采,店家零零落落,過去的美好年代已逝,只能從許多微小的蛛絲馬跡,緬懷過去的種種。
16、北投公館路演替
一種接送妓者往返的行業,如今成了民生交通的一部份,雖可追溯一度羞恥的北投歷史,然一切已被時光消融。
  坐在書室裡,耳畔隱隱傳來戲台開鑼的鼓聲。距離五十公尺海拔底下,公館路戲台前邊的熙攘熱鬧景象,彷彿已侵入我寂靜的花園裡。
  每在這時候,我總不能安心的讀完一個章節;或綴寫完整稿頁,便迫不及待的跨上機車,衝往人頭鑽動的現場去。好像小時候那樣,不能排拒熱鬧的誘引,放下手邊從事,急急而去。
  然而,馳到公館路往對街一瞧,毫無熱鬧,福德宮前的戲台只寥寥幾個孩童遊走,以及三、兩老人坐著巴巴望看空蕩的前台。
  祭典的民俗歡樂,爾今只空留記憶。
  路的另一頭王公廟曾盛大舉辦過建醮祭典場子,現今是棕色與灰綠色塊相間的樓廈。已經十多年前了罷,高搭的彩閣上旋轉著七個仙女,那迎風招展的長白水袖,在夜空裡吸引民眾上千。金光歌仔戲與布袋戲並列拼台,燈光、彩霧與殘響不絕的樂音,于今餘韻繚繞。
  然而現今嘩啦、嘩啦的捷運車到,欄空劃過高架鐵軌。
  一頭緣著圓山、芝山而來,依傍軍艦岩山腳,伸進北投舊街區的這條自然形成的道路,現今幾無法解釋它何以如此曲折迂迴的理由,倘若不同時加以檢示歷史背景的話。
  公館路的市面印象約分為三段不同:第一段商家小舖之外,不斷出現語文補習班、安親班、才藝班,大約以一所小學為核心的緣故。中段似乎是某一時代搶建蓋成,兩面對峙樣式一致的四層樓連排,街面也統一的狹小下來,除非日正當中,光線難以射入各家各戶。原規劃的底層店舖,多半拉上鐵捲門歇業。這常年黑暗的區塊剩下幾家二樓以上懸著「專收行動不便老人」的安養業。
  末段豁然開朗的因素有二:隔著寬闊的磺溪支流與磺港路堂皇平行的匯接市中心的光明路。磺港路上的一切開明發展,在此岸遙遙相望。特別是黃昏開市的食舖攤頭,在華燈初上的時分,實在是令人愉快的景致。
  其二,幾年前磺溪施工加蓋完全走了地下,因此平面多出寬廣新生土地,兩條平行道路自此密切連體。新生地上建公園、設停車場,商區得到調劑。
  新的公園一角,留有一處地方專為區民建搭告別式場,雖然不免稍顯陰鬱,但總比民俗上個別攔街阻巷,厝棺木置香案來得好些。
  六十三巷頭大榕樹底下,總有打檔車一排和老機車手幾位,並牽一台戶外電話,等候民眾叫車──穿越北投起伏不完的山道,專程送客到家到點。此乃北投當年風月場的殘留,一種接送妓者往返的行業,如今成了民生交通的一部份,雖可追溯一度羞恥的北投歷史,然一切已被時光消融。
17、漫步西門町
穿梭實幻交界
攝影/楊志雄
  一年一度的臺北電影節又來囉!愛看電影的民眾當然不能錯過。今年電影節將在臺北電影的發源地──西門町揭開序幕;電影節期間,除了觀賞精彩的影片外,千萬別錯過其他相關的電影活動,以及西門町的多姿多彩、好吃好玩,趁著下場電影開演之前,讓我們一同暢遊西門町吧!
  康定路、武昌街、漢中街及峨眉街是現今西門町戲院最集中的一區,街弄裡有豪華數位影院、日新威秀影城、樂聲戲院等多家戲院聚集,被稱為電影街,亦是此次臺北電影節的主要舞台。不過,既然是電影節,當然不只電影院裡有感動人心的情節故事,電影院外可也是繽紛熱鬧,洋溢著浪漫愛情的氣氛。
  坐落在電影街附近的電影主題公園,便有一連串愛意滿滿的活動等著你來參與感受。電影主題公園原址為日本人經營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光復後由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改組為「臺北市煤氣有限公司」,但由於長年虧損且天然氣日漸普及,在民國56
年終告停工歇業,閒置三十多年後,在民國94
年正式以臺灣第一座電影主題公園的面貌,在西門町重生。
臺北電影節期間,在公園內及周邊舉辦一連串的活動讓民眾一同感受臺灣電影的魅力。電影節主辦單位以「愛情文藝在臺北」為主題,於武昌街(昆明街至康定路)一帶,布置「愛情電影時光走廊」,以藝術裝置呈現30
部膾炙人口的愛情電影海報,民眾散步其間將可懷念這些歷久彌新的愛情故事。
  至於電影主題公園內的主題展此外,電影節期間每逢週末假館,則重現早年愛情電影必備的日,電影主題公園內則有夜光戶咖啡廳場景,並整理出文藝愛情外電影,放映曾經紅透半邊天的公式,如海灘奔跑、家世背景落愛情片,像是林青霞、谷名倫主差等影片橋段,導覽人員則喬裝演的《雲飄飄》,甄珍、秦祥林成咖啡廳服務生,並以當時的電主演的《心有千千結》等影片,影配樂當作背景音樂,讓人宛如喜愛老電影或者想體驗老電影魅置身電影劇情中。戶外區域,則力的民眾可別錯過。設置愛情許願樹,供民眾留下愛的訊息。
  此外,電影節期間每逢週末假日,電影主題公園內則有夜光戶外電影,放映曾經紅透半邊天的愛情片,像是林青霞、谷名倫主演的《雲飄飄》,甄珍、秦祥林主演的《心有千千結》等影片,喜愛老電影或者想體驗老電影魅力的民眾可別錯過。
走進西門紅樓重溫武俠電影的風光歲月
  身為電影的愛好者,位在成都路上的西門紅樓,絕對是造訪西門町重要景點之一。
  每年臺北電影節期間,西門紅樓都會選出一位重要導演,做深入且詳盡的介紹,像是去年便成功舉辦過白景瑞導演回顧展,今年則特別安排臺灣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武俠片導演──胡金銓的相關介紹。
  曾經拍過《龍門客棧》(1967
)、《俠女》(1971
)等大作,胡金銓在臺灣武俠電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更被稱為全才導演,不論編劇、導演、武術、美術、剪接等都有涉略,而拍攝過程中更常親自參與各個細節,因此,呈現出的精緻品質備受國際讚譽,如《龍門客棧》上映時就曾打破臺灣、韓國和菲律賓的票房紀錄;《俠女》一片更在1975
年的坎城影展拿下「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胡金銓也在1978
年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票選為年度世界5大導演之一。
  這次的文物回顧展,將重點放在胡金銓在1979
年推出的兩部影片《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前者曾獲邀為第3屆香港電影節首映,後者則榮膺第16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美術設計大獎。文物回顧展預計展出電影的分鏡表、拍片日誌、腳本等,並在影展中特別放映這兩部作品。另外,也將展出胡金銓為國外知名人士素描的畫像、未曾公開的動畫底稿、自行設計的電影海報、記者會邀請卡,還有以書法工整寫下的電影片名及工作表。
  展覽將首度公開許多第一手電影資料,讓年輕朋友有機會認識這位影響武俠片至深的導演,也讓喜愛武俠片的影迷,能重溫胡金銓的才情與風範。
  欣賞展覽之餘,若想要休憩品一間間充滿新奇點子、特殊設計茗,展覽區旁有品茶、喝咖啡的的創意小店,像是一條迷你的創小館「町西茶喫」,來杯拿鐵、意市街;十字樓底端的河岸留言清香烏龍,都能緩氣靜心;再往PUB
,則是音樂人喜愛的聚所,裡走,位在十字樓的中段則是可來此聆聽各類獨立樂團演唱演奏,抒發平日的壓力。2樓則設計為戲劇空間,像是歡喜扮戲團、螢火蟲劇團、同黨劇團等不少劇團都會在此演出。
  除了軟體展覽表演的豐富多元,西門紅樓本身八角體紅磚建築,也值得細細品味,以紅磚砌造而成的建築主題,外牆立面以洗石子做為橫飾設計,增添層次與華麗感,而窗戶上還以放射狀的拱心石做為裝飾,也是不容錯過的欣賞重點。
五花八門的熱鬧街區
  有別於西門紅樓的內斂沉穩,峨眉街、武昌街的徒步區則顯得春春洋溢、活力十足,流行服飾、鞋款飾品的商店群聚,更有各類販賣奇特商品的店家,如藝術指甲沙龍、訂製個人專屬公仔、各類動漫服裝等應有盡有!
  昆明街一帶則是著名的二手街區,各式各樣的二手商品琳瑯滿目,從年輕人喜愛的各種T恤、名牌球鞋到觀光客最愛的民俗服飾、復古花襯衫等盡在其中,對於預算有限的買家來說,這裡可說是挖寶的好去處。
臺式小吃+外省點心看電影味蕾不寂寞
  西門町裡好玩的不少,好吃的更多,不論是要找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坐下來慢慢品味,還是趕時間得外帶至戲院裡充飢,都能找到便宜好吃的美味。當然,更有好幾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錯過可是會後悔呢!
喜歡臺式餐點的,中華路與武昌街口的鴨肉扁是不錯的選擇,招牌雖名為鴨肉,店裡其實賣的是土鵝肉,因為湯頭清爽、肉質新鮮,深獲不少民眾的喜愛。同樣是臺灣小吃,阿宗麵線則算得上是西門町裡的傳奇,店前的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即使必須站著吃,饕客們依然甘之如飴。
  除了臺灣小吃,西門町裡亦不乏懷舊的外省口味,阿宗麵線旁便有一家年過半百的「北平一條龍餃子館」,店裡賣的多是北方味,蒸餃、水餃及酸菜白肉火鍋等,十分受到香港客人及日本觀光客的喜愛,服務生一律身著制服、戴上帽子,餐桌絕不隨便鋪塊塑膠布,而是用白色桌布外加紅色飾巾搭配,也就是這般數十年如一日的傳統風格,讓不少喜好懷舊氣氛、想一嘗家鄉口味的老顧客一再光顧。若是趕時間,店裡的芝麻燒餅夾肉、蔥油餅上餐快不用等,是看電影的饕客最愛外帶的鹹點。
  西門町裡還有一味外帶的美食,亦是觀光客來此必買的伴手禮,那就是老天祿的滷味,不論是成都路上的上海老天祿,還是武昌街上的老天祿滷味,兩家的獨門滷汁各有特色,也各有愛好者,皆值得一嘗。
  若說澀谷是東京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代表區,那麼西門町肯定是了解臺北市多元文化的最佳入口,不管你是喜歡電影、追求流行還是貪好美食,西門町都會大方滿足你。今年,欣賞臺北電影節的動人影片之餘,也別忘了好好遊賞西門町吧!
北平一條龍餃子館
上海老天祿
老天祿滷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群当县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