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 北大毕业演讲陈式太极拳传人姓什么

陈氏太极拳|太极拳|学太极拳|
技臻德馨 清菊绽香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人陈沛菊
&&&&&&&&&她是陈鑫太极拳嫡宗传人,有着被拳界羡慕的家世背景。其父为集太极拳理论、正骨医术、建筑设计于一身、世号&三绝&的太极拳大师陈立宪;姑母是械集大成者、中国首批太极拳大师陈立清。
显赫的家世背景,让她志存高远,勇担重责。自幼从学太极拳以来,秉承祖训,淡泊名利,赤心传拳,成长为学院派名家第一人,带领陈鑫太极拳研修院、陈沛菊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将太极拳小架传播世界各地,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代表性。
& && &&&秀竹虚怀,清菊绽香。陈沛菊,用她独特的拳品拳技魅力,书写着精彩的太极人生。
&陈沛菊有很多头衔: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系中国武术段位七段、国家级武术裁判员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 &&&但在她心里,&太极拳传承人&的责任似乎永远伴随左右,也耗费了她更多的心智与汗水。
& && &&&幼时从学父辈,苦练勤悟,深得家门真传;青少年时期走进大学校园,孜孜不倦,博采众长,汲取各类体育知识,丰富拳理与拳技;参加工作后,她在传承太极拳文化、培养专业师资人才、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同时与高校科研部门合作,注重太极拳相关文化和理论的研究,不仅完善了传承体系,也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工作之余,她还参加并组织各种武术交流活动和赛事,与哥哥陈沛山共同参与创办国际陈式太极拳联盟,为推进陈式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陈沛菊,堪称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爸爸教我练拳)
& && &&&&有幸生于太极之家,让我的习武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是我人生的楷模。&
& && && &陈沛菊1965年5月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祖籍温县陈家沟,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从儿时记事起,太极拳就几乎充斥了陈沛菊所有的生活。
& && && &父亲陈立宪是陈沛菊最好的人生楷模。他几乎把太极拳文化和哲学融入了生活所有细节,举手投足温文尔雅,洋溢着太极拳大家的儒雅风范。陈立宪精于建筑设计、太极拳和中医正骨接骨,人称&陈三绝&。当时温县、沁阳等地的代表性建筑,都是他设计的;而且除了教拳外,经常有各种高空摔伤,碰撞致伤的骨伤患者找他正骨接骨。经他治疗的患者,总能不着痕迹地修复好伤处。无论是教拳、还是给人治病,陈立宪先生从不收分文。父亲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从小都影响着陈沛菊。
陈沛菊的母亲张敏也出生在武术世家,外祖父是河南省滑县著名的武术师父。陈沛菊的母亲自幼热爱武术,解放初期做为年青干部被派往北京学习会计专业,堪称文武双全。生活里的母亲性格刚强,对孩子们的教育和管理极其严格。陈沛菊姊妹四人,她因为排行最小,得到了全家人的宠爱。
& && &&&从五岁开始,陈沛菊跟父亲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小架。当父亲第一次一招一式悉心教陈沛菊练拳时,没想到,五岁的女儿竟然淡定从容,将一套陈式小架打得像模像样。陈立宪这才惊诧地发现,小女儿虽然动作稚嫩,还有许多有待纠正的地方,但套路却打得如此完整。他禁不住问女儿:&你什么时候学会打拳的?&陈沛菊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就是每天都能看到你练拳,看到你教别人练拳,看多了,自己也跟着比划,就会了。&陈沛菊的一番话,让父亲欣慰地笑了。
& && & 父亲教拳时常说一句话:&明理练拳。&他懂得力学、人体结构等,所以他练拳的动作轻灵而优美。教拳时,他在分解招式的同时,总会耐心地讲解其内涵,且常常会延伸到品格修炼与生活哲学等方面。但一旦他讲完拳理和技法后,就直说一个字:&练&!一直等练到动作达到他的要求后,他才会说&起来吧!&。那一种无声的严厉,使陈沛菊非常敬畏,练拳从不敢懈怠。
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的父亲,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少年的陈沛菊,引领她直入太极拳门径,并让她懂得,一个真正的拳师,必须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必须明拳理,深谙正确的练习方法,方能领略太极真谛。
与儒雅内敛、绵里藏针的父亲不同,好胜的母亲用她特有的执著教育着子女。陈沛菊从学拳开始,母亲规定她每天必须练三十遍前三个金刚捣碓一这段,寒暑不辍,不练够不许睡觉。夏天,别的小伙伴在午睡,而陈沛菊则在树荫下练拳,火辣辣的太阳灼得她皮肤生疼。在练习几轮后的休息时间里,疲惫的小沛菊时常抱着刀,靠着树就睡着了。寒冷的冬天,陈沛菊就在院子里练拳。天寒地冻,只有练起来,才能获得暖意。千锤百炼的童年生活,常常让年幼的陈沛菊觉得练拳是件很被动很无奈的事情。她想不通,为什么& && &自己每天要被拳束缚,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轻松地享受童年?
& && && &母亲没有太多的解释,只有严厉的条规:&咱们家的孩子,必须要练拳,还要读好书。因为你姓陈,所以必须要练拳,否则不准进陈家门;没文化就读不懂前辈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这本书,就读不懂太极拳。不管家庭再困难,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你们练拳,支持你们读书!&母亲的话,字字铿锵,虽然年幼的陈沛菊无法真正理解,但那些话却形成一种&家训&,规范着陈沛菊的行动举止。
&陈沛菊出生在沁阳,父亲原籍陈家沟,母亲原籍滑县,由于父母在沁阳工作,一家人都生活在沁阳。因此陈沛菊的很多亲戚都在温县或者滑县一代,由于相距甚远,且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亲戚间来往并不多。虽然家里求学者求医者络绎不绝,但儿时的陈沛菊如其他孩子一样非常希望有亲戚来家里做客。一年寒假的一天早上,陈沛菊睡得迷迷糊糊时,被一阵说话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正和母亲聊天。看见陈沛菊醒来,妈妈告诉她:&你姑姑来了,她可是你的亲姑姑啊。快叫姑姑。你姑姑可是大名鼎鼎的太极拳拳师,以后让姑姑多教几招!&陈沛菊一听非常兴奋,早早起床去上学,对小伙伴炫耀:&我姑姑来了,她从西安来我们家走亲戚了!&
& && &&&陈沛菊的两个哥哥都非常优秀,他们一个比陈沛菊大9岁,一个比陈沛菊大3岁。他们不仅太极拳技精湛,而且成绩也非常优秀,在沁阳城里的同年级学生中,数一数二。两个哥哥成了陈沛菊心里的榜样与楷模,内心对哥哥的仰视,不仅常让陈沛菊自叹不如,且哥哥们的光芒还让她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有一天,陈沛菊练完三十遍拳后,妈妈喊她休息。但她却执拗地要再练几遍,且口中不服气地说:&你看,我一直在练拳,我也能很优秀的,爸爸和姑姑只教两个哥哥,为什么不教我,你们不重视我!&爸爸和姑姑一直以为她还小,而沛菊已经在耳闻目染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听了这番话,非常高兴,她对陈沛菊的姑姑和父亲说:&沛菊长大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姑姑则高兴地双手抓住了陈沛菊的胳肢窝,把她扔到了自己背上,说:&好样的。以后姑姑教你练拳!&此后寒暑假期间,姑姑都会来沁阳教她练拳,陪她练拳。
& && &&&姑姑在生活上非常宠爱陈沛菊,但在练拳上,对她也要求非常严格,如果练得不合乎她的标准,她会大声要求她一直练,直到练好为止;如果练得好,姑姑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扬她:练拳不错,来,姑姑高兴,再练一遍,再奖励我看一遍!
良好的家教和学拳氛围,为陈沛菊理解和感悟太极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武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沛菊出生在沁阳,父亲原籍陈家沟,母亲原籍滑县,由于父母在沁阳工作,一家人都生活在沁阳。因此陈沛菊的很多亲戚都在温县或者滑县一代,由于相距甚远,且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亲戚间来往并不多。虽然家里求学者求医者络绎不绝,但儿时的陈沛菊如其他孩子一样非常希望有亲戚来家里做客。一年寒假的一天早上,陈沛菊睡得迷迷糊糊时,被一阵说话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正和母亲聊天。看见陈沛菊醒来,妈妈告诉她:&你姑姑来了,她可是你的亲姑姑啊。快叫姑姑。你姑姑可是大名鼎鼎的太极拳拳师,以后让姑姑多教几招!&陈沛菊一听非常兴奋,早早起床去上学,对小伙伴炫耀:&我姑姑来了,她从西安来我们家走亲戚了!&
& && &&&陈沛菊的两个哥哥都非常优秀,他们一个比陈沛菊大9岁,一个比陈沛菊大3岁。他们不仅太极拳技精湛,而且成绩也非常优秀,在沁阳城里的同年级学生中,数一数二。两个哥哥成了陈沛菊心里的榜样与楷模,内心对哥哥的仰视,不仅常让陈沛菊自叹不如,且哥哥们的光芒还让她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有一天,陈沛菊练完三十遍拳后,妈妈喊她休息。但她却执拗地要再练几遍,且口中不服气地说:&你看,我一直在练拳,我也能很优秀的,爸爸和姑姑只教两个哥哥,为什么不教我,你们不重视我!&爸爸和姑姑一直以为她还小,而沛菊已经在耳闻目染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听了这番话,非常高兴,她对陈沛菊的姑姑和父亲说:&沛菊长大了,知道主动学习了。&姑姑则高兴地双手抓住了陈沛菊的胳肢窝,把她扔到了自己背上,说:&好样的。以后姑姑教你练拳!&此后寒暑假期间,姑姑都会来沁阳教她练拳,陪她练拳。
& && &&&姑姑在生活上非常宠爱陈沛菊,但在练拳上,对她也要求非常严格,如果练得不合乎她的标准,她会大声要求她一直练,直到练好为止;如果练得好,姑姑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扬她:练拳不错,来,姑姑高兴,再练一遍,再奖励我看一遍!
良好的家教和学拳氛围,为陈沛菊理解和感悟太极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武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这个念头后,陈沛菊回家就放弃了考大学,开始在家认真练拳。为此父亲陈立宪非常生气,他劝小女儿:&拿冠军是不容易的事,我希望你好好学文化、上大学。&陈沛菊不肯放弃自己的梦想,但她也不敢直接拒绝,甚至不敢直视父亲,只是天天低头练拳。为此,父亲三天没理她。三天后,大哥陈沛林替她讲情,对父亲说:&牛不喝水强按角也没有什么意义,就让她练吧!&从此,父亲开始更加严格地训练陈沛菊。
& && && &漫长而艰辛的夺冠之路就这样开启了。回想起来,这应该是陈沛菊第一次单独做的人生抉择。
1982年,陈沛菊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运动会,与族叔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和族姑陈春爱一起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1983年,1984年,陈沛菊连续两年在省运会上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选入省代表队参加全国武术交流大会。1983年,陈沛菊参加全国武术交流大会,但意外没能取得好成绩,这让陈沛菊很难过,也倏然明白,成就冠军的因素很多,有时不是练的好就可以迈向成功。
& && &&&比赛结束回到家,陈沛菊才知道父亲患了重病,竟于1983年12月溘然长逝。失去了深爱自己的父亲,失去了人生的导师,陈沛菊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黑暗。沉痛之余,她内心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为了扶她走出困境,坚强的母亲陪她训练,大哥为她订立了训练计划,制订训练量,设计训练记录表。在亲人们的鼓励下,陈沛菊坚持了下来,度过了最困难时期。也就是那一年,北京体育学院来河南招生,发现了各方面条件优异的陈沛菊,想招收她入学,但因为她没有正式的体育竞赛成绩而不能被录取,陈沛菊再一次和大学失之交臂。此后,陈沛菊明白,参加的交流大会并不能与真正的体育竞赛成绩相提并论,于是年少痴狂的她又有了人生第二个梦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一定要让那些和自己一样的孩子们比赛成绩都能算数。
& && &&&1984年,陈沛菊参加全国武术交流大会取得了优胜奖,这与她想要的成绩差之甚远。马春喜老师是河南省武术女队的教练,因为陈沛菊的成绩好,马春喜老师对她印象很深,她曾对陈沛菊说:&你练的挺好,但只会太极拳,省队队员都必须会六项,所以我不能招收你。&陈沛菊很感谢马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她的一番话给了陈沛菊很大的信心。
& && && &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没有了父亲做陪练,陈沛菊在家待业期间,只能靠每天高强度练拳排遣内心的痛苦。这时,族叔陈小旺请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为父亲陈立宪撰写碑文,年底时陈沛菊到郑州去取父亲的碑文时,遇到一群着武警军装的运动员在训练,打听后知道那是省武警总队的武术队员。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哥,大哥陈沛林以刑警的敏锐性告诉她:&你成绩那么好,你也可以入伍。&于是,他替妹妹写了封推荐信,1985年1月,陈沛菊顺利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开始了专业的运动生涯。
1985年1月到1987年8月,陈沛菊在武警河南省总队武术队任班长,荣获个人三等功两次,成为部队干部培养对象。马春喜老师也一直牵挂着这个武坛才女。1987年,马春喜老师和陈沛菊联系,告诉她,已替她在北京体育大学报了名,希望她能如期参加各科考试。这对陈沛菊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难道入伍后还能上大学吗?
& && &&&心怀沉甸甸的感恩,陈沛菊如期参加了文化课和武术技术的全程考试。后来,她竟然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武术系武术专业一名大学生。此时的陈沛菊已经22岁,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四人之一。
陈沛菊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生活,因为年龄偏大,恐怕学习落后,学习、训练都极其刻苦,因此学习成绩始终是佼佼者。在校期间,她系统学习了体育运动理论,并在家传基础上,又学习了各主要流派传统拳种、各式太极拳和现代自选类武术套路,理论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高。后来进入学校太极拳专业队,并参加了北京市武术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后,陈沛菊捷报频传。1989年,她参加北京体育学院国际武术太极拳表演大会,获女子太极拳第一名、太极剑第一名;1989年、1990年、1991年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剑锦标赛,连续三年获得女子陈式太极拳第一名;1991年参加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比赛,获女子太极拳第一名。
& && &&&时隔数年后,陈沛菊终于实现了要拿全国冠军的梦想。
& && &&&由于在学校各类成绩突出,学校多次安排陈沛菊担任外籍学员太极拳教师。
& && &&&大学,向陈沛菊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人生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 && &&&&让和我一样从小练传统武术的孩子走进更高的知识殿堂,不仅仅是我的梦想,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需要。&
& && &&&1991年6月,陈沛菊做为优秀毕业生毕业,被通知留校任教。这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但陈沛菊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她想留校任教大展才华,培养更多的武术专业人才,又想回河南报答培养她的河南武术和那些老师们和领导们。更有她的梦想:要为家乡那些和自己一样、从小练习传统武术的孩子们搭起走向高校的桥梁。她开始犹豫了,于是她毅然决定,回河南实现自己的第二个梦想。
& && &&&就这样,她自己到学校换了派遣证,改派回到河南省武术馆,即现在的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上班前的那天晚上,大哥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首先是一名河南省体育工作者,其次才是陈式太极拳传人,要在岗位上多作贡献!&陈沛菊牢记大哥教诲,不负初衷,尽忠尽职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以赴弘扬传统武术。
陈沛菊在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工作已23年了,曾负责过河南省传统武术发展、全民健身、武术馆校、青少年竞技武术等基础性工作,对武术工作的挚爱,让她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也为她实现&让和自己一样从小练传统武术的孩子走进更高的知识殿堂&的梦想创造了机会。
& && &&&为了丰富武术爱好者的武术理论,充实其德育涵养,陈沛菊在每年举办的传统武术拳师和裁判员培训班中,注重讲授传统武术文化、太极拳文化,开设武德教育、太极拳理和技术分析等课程,并先后应聘到黄河科技学院、焦作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市武术协会、开封市武术协会、焦作市武术协会和太极拳研究会、温县体育局、福建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太极拳专业队、江苏海安体育局等学院和单位,进行&武德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太极拳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怎样练好太极拳&、&太极拳理论与技术分析&等专题讲座。
& && &&&1994年,陈沛菊协助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体育、武术专业,本科学制,并指导武术教学大纲设计,立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太极拳小架是陈式太极拳一朵奇葩。为此,陈沛菊坚持在该校武术专业中传授陈式太极拳小架,培养了一批批学员,逐渐指导建立起了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并将河南非遗保护名录中的太极拳、少林拳、苌家拳、查拳、两仪拳等项目列入武术教学,聘请省级以上代表性及其优秀传人任教,大胆探索武术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和传承人的培养工作。由于她长期致力于武术和陈式太极拳的发展、管理工作,且分管的工作成绩突出,省武术中心多次荣获全国社会武术工作先进单位。
& && &&&工作多年,陈沛菊不停地汲取各类体育知识,博采众长,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太极文化中,极大地丰富了拳理与拳技。同时,并在传承太极拳文化、培养专业师资人才、服务于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积极与高校科研部门合作,注重太极拳相关文化和理论的研究,为完善传统武术传承体系和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成为太极拳界德高望重的大师。
此后的十余年间,繁忙的工作之余,陈沛菊始终致力于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发展,乐此不疲,步履铿锵:
2000年,陈沛菊被批准为国家级武术裁判员,多次任全国比赛裁判工作;同年她与旅居日本的二哥陈沛山创办了国际陈式太极拳联盟,吸纳了11个会员国,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太极文化交流大会,积极推动太极文化的国际化。
& && &&&2003年,陈沛菊被评定为武术高级教练,获得中国武术七段。多次应邀到国内各大学、省图书馆、省社科院、各地太极拳协会等单位进行太极拳文化和拳理讲座。
& && &&&2010年,陈沛菊自筹资金创办国际太极拳研修中心,旨在培养一批&能讲,能教,能练,能学&的骨干力量。她亲自写教学大纲,设计教程,系统地囊括了小架一路、二路、刀剑推手等课程。
& && &&&2011年,陈沛菊创办了陈鑫太极拳研修院。开办三年制陈氏太极拳小架专业人才班,改变时下多注重技术传授、忽视对太极拳相关文化和拳理的讲解、且不能全面传授太极拳内修与外练的弊端。主张对太极拳的传承实施系统、全面、专业化的教学,培养合格的传承人。
& && && &她亲自制定陈式太极拳小架传承人培养计划,积极推进陈式太极拳小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多次应邀到意大利、法国、德国、韩国和国内各地教授陈式太极拳小架。同时,陈沛菊秉承前辈陈鑫一脉&德艺双修、文武并重、传承严谨、理技融通、练打结合&的传承要求,注重太极拳相关文化及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专注于陈鑫武学思想及理论的研究,成绩突出。发表了多篇论文,主编了《搏击》杂志2011年第1期和《文化中原》2012年第1期,2005年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注》(卷首)等著作。
&为了培养传统武术青少年后备人才,使之可持续性发展,经陈沛菊策划建议,在河南省体育局领导和武术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武术同仁们的协力帮助下,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的设立工作开创性地完成,而且陈沛菊还成功建议在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中和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将陈式太极拳小架做为一个单列项目。&&
就这样,陈沛菊终于完成了她的第二个心愿。
& && &&&&太极拳的传人就是一名战士,当听到冲锋号时一定要能够冲得上去。&
& && && &&太极拳的传人就是一名战士,当听到冲锋号时一定要能够冲得上去&。这句话是陈沛菊的姑姑陈立清教导她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姑姑说的这句话很有气魄,也令陈沛菊至今难忘。姑姑的一生都在践行、印证她&生命不息,传拳不止&的誓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她还在讲拳。
& && &&&而陈沛菊又何尝不是在沿着姑姑的足迹铿然前行。为了能够关键时冲得上去,陈沛菊一直坚持努力训练和学习,向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同时收获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是,面对着社会各界的赞誉,陈沛菊却十分低调。她说,姑姑经常说,太极拳传承人是一名战士,而我,只是在做战士的本职工作而已。
& && &&&陈沛菊珍藏着一本宝贵的陈式太极拳书籍。那是1986年,她随姑姑去长沙教拳时,姑姑送她的书。扉页上有姑姑的亲笔题词:&陈氏小架你继承,勤学揣摩常念姑;骄躁不忘武德重,奥运祖拳当先锋。&这短短的几句话,让陈沛菊感受到姑姑是多么向往太极拳能够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可是她年龄大了,把满腔的期望和沉甸甸的的责任托付给了自己的侄女。她希望侄女把陈式太极拳练到极致,同时戒骄戒躁,注重武德,为发扬光大太极拳多做贡献。
多年来,陈沛菊感动之余,把姑姑的教诲时刻铭记在心。此后,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在国外教学时,她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段话。
感恩和低调是陈沛菊从家人身上承接的可贵品质,陈沛菊参加工作多年来之后甚至有些领导不知道她是太极拳传承人。有一次,旅居日本、在日本推广太极拳的哥哥寄来一个书法作品,在办公室里拆开邮件时,同事也在身边。同事看到书法作品的落款,俨然写着:&陈氏太极拳第二十世&几个字,于是好奇地问:&你是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沛菊点了点头:&是啊!&同事惊讶地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
& && &&&传统武术的发展一直是困扰陈沛菊的课题。鉴于陈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发展的不平衡现状,2008年,在河南省武术协会领导和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鼓励下,陈沛菊开始了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推广工作。她与协会领导一起下基层调研、拜访拳师、召开座谈会、举办交流大会,通过一系列发动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小架习练者的积极性,各地相继成立了小架拳组织,并列入当地体育局、武术协会管理,开始有序开展活动。
& && &&&在陈式太极拳小架传承人交流座谈会上,不少参加交流会的拳师讲到自己学拳或传拳的种种细节,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时,身边有学生问陈沛菊:&老师,您为弘扬太极拳付出了那么多,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您的经历也一定很感人,为什么不给大家讲一讲呢?&陈沛菊淡淡一笑回答:&我只是搭台的服务者。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整个社会和太极拳人的力量。&
是啊,想起自己曲折坎坷的太极人生路,陈沛菊难忘太多的感动细节,但她心里只有感恩。感恩父母和姑姑对自己的培养,感谢领导和武术界同仁的支持,感谢民间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和爱好者,他们和自己一样,始终坚持不懈地助推太极拳的发展与弘扬。
由于陈沛菊注重家传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将家传陈式太极拳技术和理论与现代体育运动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应于现代发展需要的太极拳教学和训练方法,很快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员。目前,国内外学生中有7人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10次获得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世界传统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金奖。所教国外学生在本国及欧洲武术比赛上多人次荣获冠、亚军。特别是意大利学生CARMELA FILOSA(女,贾梅兰)经本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评定,成为具有欧洲级的高级教练,曾7次获得全国冠军,4次获得欧洲冠军,多次参加国际传统武术节和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获得金奖。
& && && &2012年,陈沛菊去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做了五次讲座。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陈沛菊的娓娓讲述,深深地感动了异国的聆听者。同时,那种尊重膜拜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也感动了陈沛菊。讲座组织者特邀请一位闻名欧洲的法国汉学家为陈沛菊做翻译,她说:&你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拯救21世纪只有中华的儒家文化。看来,我对太极拳历史文化研究要重新认识了。&
&&太极拳集科学、哲学、易经、中医、技击、艺术等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明的符号,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我有幸身为太极拳传承人,就必须担负起让太极拳发扬光大的义务,承担起让太极拳服务人类健康的责任。&陈沛菊曾如此深情地表白。
志存高远扬太极,品若菊花绽清香。几十年武术生涯,陈沛菊始终以战士的姿态,冲刺着一个又一个与太极拳有关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她圆了冠军梦;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下,完成了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的设立工作,成功建议在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中和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将陈式太极拳小架作为一个单列项目,实现了让和自己一样从小练传统武术的孩子走进更高知识殿堂的梦想。
& && &&&如今,陈沛菊正踌躇满志地致力于人生的下一个梦想:继续研究译注陈鑫前辈的著作,让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深的太极拳技术,以更为高尚的姿态、更为厚重的承载惠泽众生,播撒健康。
网站制作: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上传于||文档简介
&&介​绍​历​代​太​极​拳​传​人​的​生​平​。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北京大学五四体育场西北角
费用:&&500元(每学期)
6 人感兴趣 & 3 人参加
活动照片 &&&&&&&&&&&&
这个活动的论坛
用豆瓣App扫码,找人聊聊这场活动。没有豆瓣App?
活动相关标签 &&&&&&&&&&&&
活动地图 (
活动组织者
活动成员 ( ·
链接打不开?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北大名师访谈93】文修武道,字法太极:访体教部李朝斌老师
【北大名师访谈93】文修武道,字法太极:访体教部李朝斌老师
编者按:李朝斌老师是专业体育出身,并有很深的武学特别是太极修为。通过多年对传统太极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李老师创立了“汉字太极与养生”课程。这门课集养生、修身、悟道于一体,将民族传统武术体育与现代的教育体系相结合,既保持了太极的精髓,又简单易学,富有吸引力,多年来在学生中深受好评。“汉字太极”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方便而科学的养生之路,也为民族体育的振兴,乃至中西方文化交流都开辟了新的窗口。
一、由武术到武学
记者:李老师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大学体育老师,您把文化融入体育中,创立“汉字太极”课程,应该说非常符合学生的特点。这也说明,您对体育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想请您先谈一下您自己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的经历。
李老师:这确实有一个过程。直到现在,社会对体育的偏见还相当普遍。体育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那么简单,无论是专业体育还是一般的强身健体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需要多思考才能避免偏差,并取得好的成绩或效果。小孩子当然不会懂这么多,不过我在七八岁的时候有幸得到了“名师指点”。那时候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家在农村,家里住着两个年轻的知青,他们是专门的武术家,有自己的传承。我对体育有天生的爱好,当然喜欢“习武”,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跟他们学站桩,他们还教了我很多关于身体修为方面的基本形式和锻炼方法,从那时开始我对练武萌生了兴趣,并在以后走上了专业武术体育的道路。
记者:传统武术似乎都强调下盘要稳,打根基先从站桩练起。
李老师:是的,特别那些年长的、有传承的拳师常常强调下盘要稳固。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理解。一旦运动起来,武术要讲究手眼身法步,步法一定要非常灵活,过于强调下盘稳固就会影响到身体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记者:您是从何时开始接受比较正规的武术训练的?
李老师:1978年我考入辽宁兴城体校,学校有一位教八卦拳的韩老师,我每天田径练完之后就跟着他们武术队练习。
?记者:您在体育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李老师:传统体育武术中本来就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比如这个“武”字,止戈为武,不能一味强调攻击,有止有节才是武术的上乘境界。中国武术门类众多,但都共同强调“武德”,以更高的精神道德修养驾驭身体的力量。也就是说,武术在中国首先是生命的体验,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其次才是克敌致胜的工具。不过我在体育教学中形成文化的自觉,是来到北大之后,经过长时间学习思考以及实践的结果。
1989年我来北大,先教了一年排球,也教过一段时间篮球,后来因为国家和学校重视传统体育,但缺少这方面的老师和好的课程,因为我有这方面的基础,就派我到天津去学习了三个月。从1990年开始,我又在北大心理系学习了3年总共30多学分的双学位课程,这使我的知识和眼界更加开阔。西方心理学那套科学的方法对人的修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中国传统体育经验的东西居多,要建设成一门规范的大学课程,需要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中西结合是老调了,但真要融会贯通,确实是真理。比如现代体育,赛制太激烈,它对身体有意义么?可能只有商业的目的。几乎每个运动员都会受伤,运动员已经成为商品了,都是为了利益。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甚至要避免那种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通过体育达到比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服务。
后来我就开始从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北京传统的各武术门派跟很多老前辈学习交流,比如陈式太极拳的冯志强老师,吴氏太极拳的王培生老师,以及杨氏太极拳的一些老师等。曾经有一段时间气功很盛行,包括香功、中功、智能功、fa*lun*功等,这些学生都会问到,我作为老师都需要了解清楚。因为亲身试验才有说服力,所以我全都练过。
记者:这些一度盛行的“功法”好多因涉嫌非法活动而被取缔。客观来说,“功法”本身对强身健体有效吗?
李老师:这些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大多属于道家功夫,不过进行了一些简化。如果正常修为,应该说是有效的。至于传授者或组织者有别样的目的,那又当别论。那时候好多人下岗,社保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医疗费是不小的负担,这也是各种包治百病的“功*法”盛行的原因之一。
二、由健身到修炼
记者:您的武术及体育思想,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呢?
李老师:我们知道“文与武”都很重要,要文武双修,不可偏废。但一般人还是把文武分开或对立起来,体育锻炼要有专门的时间装备什么的,这样很累,也很紧张。古人讲文武之道就是一张一弛、一刚一柔,也就是內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气”是很重要的,这是“文与武”的结合点,也是中西方体育思想的根本差别。
上课时我给学生讲哼哈二气,即“哼”的时候和“哈”的时候表现出的两种形式。文练时应该怎么样,武练时应该怎么样,都是有讲究的。“习武”首先要了解自身,结合身体的间架结构,然后再配合手眼身法步,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做学问到一定时候有融会贯通的感觉,体育也一样,方法得当,练到一定时候也会豁然开朗。体育不光是“力气活”,其中的技巧方法精神都需要用心体验和思考,这样练体育,对人的身体素质和人文修养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记者:您能具体讲一些体育锻炼中的注意事项吗?
李老师:从外在的形式来看,各种运动无非是躯干的升降和身体四肢的开合。内在的能用意识控制的活动就是呼吸,呼吸实际也是一升一降两个过程。吸的时候是配合身体的躯干,整体地把阳气升起来,挺胸升脊柱;呼气的时候要把阴气降下去,身体向下自然放松。后天呼吸要与形体动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只是浅表呼吸,运动时会供氧不足,严重影响锻炼的效果。
记者:在平常我注意到,有人运动的过程中稍微累一点,就张大嘴巴呼呼喘气,或者满头大汗就直接坐在地上休息,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李老师:非常对,正确的呼吸方法会让人有种源泉涌动、能量蓄积的感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以后,后天的呼吸就能够带动先天呼吸,它是连绵不断的,先如涓涓细流,能量储集到一定程度,就如长江大河般排山倒海。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就不会觉得体育是一个“苦差使”,会享受体育,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锻炼的过程中身体感觉非常舒适,这样人体就慢慢地开始一种能量蓄积的过程,这样才能使人的生命力保持旺盛的状态。
另外从养生方面来讲,对身体运动的要求就是应该微微出汗,不是大量出汗。我曾经练了十几年的现代体育,还拿过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现代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年轻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是人一旦过了三十岁以后,从事现代体育一定要注意,不要大运动量、大强度,否则就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其实年轻人正在身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那种类似专业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也会限制身体发育,比如可能影响人的身高。
记者: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先天呼吸吗?
李老师:先天呼吸指每个人在母体当中时候的能量交换过程,它不依赖肺和气管。经过十月怀胎、出生之后,人的先天系统就被后天系统取代了,但先天系统还存在于人体内部。太极拳练习中说“功到无息法自成”,就是真正地从后天的有为法进入先天的无为法的一种状态。传统文化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我们修为的过程正好跟这个相反,要从大千世界中,慢慢地把八卦合到四象,从四象合到两仪,从两仪归为太极,从太极再到无极,最后达到功夫无息,这就是由后天转先天的法门。
记者:人能通过修为感受到先天呼吸吗?
李老师:可以的,其实没那么神秘,首先要经过最少三个月的基本训练。训练后在用鼻子呼吸的过程中会感觉全身的气是通的,鼻子呼吸能慢慢转化成整个身体的呼吸。这一套方法实际上是道家的方法,不是佛家的方法。先天呼吸贯通后要守窍,比如气功里的意守丹田。守住之后达到凝神静气的状态,慢慢地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到细、慢、匀、长,再用耳朵或者意识感受自身脉搏的跳动。这样的情况下,意识和脉搏结合在一起,慢慢地人会进入一种新的境界:通过意念能控制原本无意识的人体功能,把身体机能调整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记者:您说的非常有道理。经过修炼,一些人可以很多天不吃饭,但有很好的精神和体力,即所谓“辟谷”。身边就有朋友能够做到,我觉得这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其原理应该就是他们经过修炼后能够主动控制身体里的脂肪储备。
李老师:科学的解释应该是这么回事。辟谷其实是一种修炼方法,但现在很多人是为了瘦身。原先在深山里面的老道、或者非常有修为的高僧,他们的辟谷和现在人理解的辟谷概念是不一样的,他们能用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补充能量,比如松汁之类,修炼的层次是非常高的。
三、由民族到世界
记者:下面想请您重点谈一下您创立的“汉字太极”课程。
李老师:我觉得太极不仅仅是一种武学门派或体育项目。对于人来讲,它就是一种生命和生存的状态。朱熹曾经讲过,无极也为太极。生命是一个圆,终点也就是起点。修为的过程中,人通过体验身体内蕴藏的原始生命力,从而进入一种先天太极的状态。
一说太极,我们就想到常见的阴阳太极图,但阴阳之间的关系不是靠一张图就能诠释出来的。太极的“功到无息法自成”的状态,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体验,所以不是用语言和图像能说清楚的。我通过多年的练习与思考,对太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后就发现,身体运动的升、降、开、合和呼吸的升、降、沉、浮,还有汉字书写的起、承、转、合,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汉字书写完全可以成为修炼太极的方式之一,非常适合学生练习,把人们对太极的“畏难”顾虑全部打消了。这一课程经过我几年来的不断改进和教学实践,从理论到方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
记者:是不是篆书的形式比较适合进行“汉字太极”的练习?
李老师:不是,篆书形式结构过于复杂,不好掌握。我主要参照楷书进行修为,楷书有一种刚毅的、结构的美,而且人人都会。另外,汉字本身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都传递着信息和能量。所谓有“负能量”的汉字尽量不要用来练习太极,因为无形中会受其影响。有“正能量”的字和每个人的精神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修为就是一种具有光明的、向上的过程。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和性格特点,最适合练习“汉字太极”的汉字也有所不同。
记者:那么具体“汉字太极”的练习方法是怎么的?汉字书写往往只是一个手臂的动作,而太极肯定是全身的协调。
李老师:我来示范一下。
(图片说明:李老师当场示范“汉字太极”的练习过程)
书写中我们可以以手为笔,以脚为笔甚至以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为笔,再配合前面讲的身体与呼吸的动作,这就是太极了。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们讲的修身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同学们掌握了这三个方面以后,他们自己可以主持、写文、创编并集体配合,北大同学的领悟力和创造力真是非常强。这门课是上过课的本科生和我在几年的时间里共同完善的,所以我也很感谢所有上过“汉字太极与养生”课的同学们,我向他们也学习了很多。
记者:“汉字太极”也有入门问题吧,您有没有总结出一套最适合练习的汉字?
李老师:教学上有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先站在原地的,叫正身图,首先把身体的基本结构要弄清楚;然后再写笔画八法,就是根据汉字基本的笔划,掌握横、竖、撇、捺、横折、竖折、横勾、竖勾;下面开始字的练习,有十二个非常简单的独体字:横竖配合的十、工、口、土、中、王,撇捺配合的八、大、金、木、合、田,每个字又有五种基本的写法,整套练下来,修炼的效果是相当好的。
记者:我理解“汉字太极”的练习,笔画走向与笔画之前的连接,应该体现了太极圆转如意的要领。这一点跟书法其实很类似,您觉得哪个书法家的作品最有太极的意象?
李老师:应该是王羲之。太极拳出现比较晚,但我觉得太极的思想和某些动作要领应该有更早的起源。我也看过一些现代名家的书法,感觉一部分没神、没气。
我本人于书法并不擅长,只练过几个月,但因为有武术和太极的根基,只要拿着笔,凝神、静气,行笔真的有如活物一般。
记者:您上课就是带着大家练习吗?
李老师:也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有所感悟,才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我的第一节课会讲读书与修养关系,从第二节课开始在课堂上要诵读儒释道经典,儒家的是《大学》,道家的是《道德经》,佛家的是《金刚经》,最后一节我们还诵读《圣经》。诵读之后还要分组讨论,讨论结果要在课上分享与展示。讨论没有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我也不会作过多的评论。思考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太极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除了经典诵读,课程的第二部分就是身体的修为了。修为部分的前三堂课,我主要会帮同学弄清楚身体的基本结构,以及身体的每一部分怎么去练,怎么拉伸、怎么运动,有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形式。
记者:我觉得您这门课对中小学生似乎也很适合。活动条件不足,活动量少,身体素质差是现在教育中的普遍问题。
李老师:曾经在中学、小学、幼儿园都做过教学实践,都受到很好的评价。我是想有时间编写一套相关的入门教材,多做一些推广普及方面的工作。
记者:您如何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李老师:中国的传统武术或体育项目,目前没有一个能在国际舞台上产业化发展。太极拳算是最有希望的,但它分出几十个门派,并没有统一与整合。日本有剑道、空手道等,韩国也有跆拳道,中国一项都没有。中国所有的传统运动项目,都没有纳入到现代的教育体系当中来,以至于不能产业化发展,只能在民间传播与传承。要想登上世界舞台,就必须向现代西方体育学习,利用西方的营销模式,来推广自己的文化传承。融入现代的教育标准,这样才能在其它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当然这并不容易,学习西方,还有保持自己的基本精髓,形式与实质如何有机结合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处理社会和人的生活问题。成就虽然有目共睹,但隐藏的危机也很明显,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基本是投其所好,让人越来越“懒”,越来越依赖“外物”,让人越来越失去“自我”。太极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让人深入自己的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相信太极和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在现代社会一定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记者:好,谢谢李老师!
====================================
采访时间:日,上午9:00-10:30
采访记者:郭九苓,徐韫琪,张琦楠
录音整理:张琦楠,陈曦
文字编辑:吴泽民,徐韫琪,郭九苓
定稿时间:日,经李朝斌老师审定。
李朝斌,男,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曾承担田径、排球、健美、传统体育等项目的教学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养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吴式太极拳协会顾问,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北京大学陈式太极拳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北京大学武式太极拳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汉字太极创始人。著作有《不二太极拳》(韩文,静岩老师合著)、《中国太极拳与防身用法》与陈占奎等合著。2012年《汉字太极与养生》课程建设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公众号:beidajiaoxue
《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我们是官方的民间刊物。长期刊载北大名师访谈、校园时事热点、学生来稿选登。欢迎关注及投稿!来稿信箱。北大教育,让我们畅所欲言。
对这篇文章不满意?
您可以继续搜索:
感谢您阅读【北大名师访谈93】文修武道,字法太极:访体教部李朝斌老师 ,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毕业生杀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