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泰拳练习方法法

[转载]太极拳实战之谜——练法与打法分离的高妙拳法
一:什么是拳术的打法和练法?
顾名思义,打法就是实战用法,练法就是日常的训练方式。所有的拳术,其立足点都是打法。练习时为了实战。没有实战价值的拳法,只能说是体操,是没有资格称为“拳”的。
打法与练法一样的拳,大约就是最普通的,人们认为“最正常不过”的拳法了。虽然并不是最高明的拳法!
真正能够克服人类天性的障碍,达到比较完美境界的拳法,我以为应该是练法与打法分开的拳法。因为“打”的时候,强调的是最强的攻击力;这个目标一动分阴阳,在有效攻击对方的时候,难免对自己的身体有过分的使用,所以很容易伤身---所谓的未伤人,先伤己。例如拳击,就是典型的打练合一。外家拳中很多都是练法即是打法,练为战,这种拳术很容易上手,也相对比较实用。但是容易留下内伤(内脏损害),四五十岁以后,外家拳手的攻击能力和身体素质都会快速下降,留下很多遗留问题,有些拳师往往壮年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这都是练法不当留下来的问题。
如果练拳的时候,强调对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然后用提高后的身体机能(速度,力量,灵巧性等)来进行对抗,就必须把“练法”和“打法”分开才行。这种拳法,上手一般会慢一些,刚开始看不出太明显的效果。但是一旦功成之后,,又是一般的外家拳所无法对抗的了。其实这就是内家拳的原理!内家拳之所以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打人的样子,就是因为本来这些动作就不是为了打人而设计的,而是为了提高身体的机能而设定的。内家拳的各种招数套路仅仅是练法,而不是打法。
可惜,懂得内家拳练法的人很多,懂得打法的人却很少,甚至大多数练拳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打练分开”这一说。有些“某某拳第几代正宗传人”练了一辈子的拳,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拳仅仅是“练法”而已,根本不知道本门还另有一套“打法”和心诀。内家拳的推手(不仅仅是太极,别派也有类似的方式)看起来很像是打法,师傅示范一下,徒弟以为就是“打法”了。其实推手也只是“练法”之一,不是打法。仅仅知道练法的人,是不能实战的,因此现在的很多所谓“内家拳”基本上都是只能自己内部玩玩而已。
由于内家拳的传承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德行和资质”。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师傅都是只教“练法”的。反正师傅也是天天这样练,学生没有理由说老师没有教真功夫。但是如果学生的资质不好,或者是老师发现学生的德行品性不佳,就肯定不会传授“实战心法”的。也就是如何把练法变化成“打法”,只有当徒弟的“练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师傅几句话“一点”就通了。如果缺了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是一套糊涂拳。如太极一脉,学了太极的练法,未必懂得太极的打法。现在练太极的人很多,大多数“传统套路”其实都是有来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的确是老祖宗的传承。但是后人在练的时候,如果不懂实战打法,这些练法就起不到真正的实战技击作用,就变成体操了。
二:修习的三个境界
练拳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明”,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打。面对攻击的时候,凭本能反应来应对。这是大多数人的境界。
第二个阶段是“有意”,具有明显的攻防技术。动作上,意识上具有很强的攻防感觉。大多数的外家拳都能够达到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无意”,也就是常常说的“无招阶段”了。这个时候,手中有拳,心中无拳。一切都因应对手的变化而变化。出招非出,乃是相应而接招应招。一招出手,看似平平无奇,但是随手施为,却有莫大的威力。这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拳经所谓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是所谓的“因敌变化显神奇”阶段了。
这第三阶段的拳法,就是太极的要领和高明之处。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练太极的人,却连第二阶段都没有达到。因为他们想跳级直接到第三阶段,结果永远在第一阶段里面转。很多太极教学生们要“无意”,要放掉攻防的意识。却不知道这种话只能对已经“有意”的,具有明显攻防意思的人来说。对于很多连门都没有入的人,哪里能谈“意无意”?他们仅仅是在“无明”阶段,“本能”阶段,必须先具有攻防意识后,才能进一步提高,谈“无意”的境界。
三:练法和打法的关联----各派太极风格特点略评。
练法和打法是有一定关联的。如果懂得打法的人,可以从各派的练法,个人的套路演练特点,就可与看得出来他们的打法。因此,严格地说,“打法”即使师傅不教,只要弟子真正把练法悟透的的话,也是可以琢磨出来的。当然,这要练习者很有“悟性”,对攻防的感觉要很好才行。
我看杨氏太极的时候,发现杨氏拳真打起来的话,实战中应该是非常霸道的,确有大师风范。其拳雍容大度,举手应招轻描淡写,出手看似平凡无奇,却无人能挡。怪不得当年的杨露蝉及其父子号称“无敌杨”,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可惜的是:此拳如果不懂打法,就这样照套路按猫画虎的练下来的话,练出来的拳就是托大的“找打拳”,专门挨打了。杨氏的某嫡系后人,被太极圈内的人称为“杨白菜”,皆因其拳虽然传自父祖,打起来很“质朴大方”,但是由于失去了祖宗“大气简洁”的外表下包含的超强实力和自信,结果是只要练了几年的拳,几乎谁都能打他,把他当成“白菜”了----谁都能吃。这实在是令人叹息!
同样是得自杨氏亲传的吴式,初看起来有点怪模怪样的。坦率说,与杨氏的拳法相比,拳架有些“小家子气”。但是如果懂得练法和打法之间联系和区别的人,一看就知道:吴氏的创拳人与杨氏拳,恰好走了拳的一体两端:吴氏的攻防实战是小巧和变化多端,强调身法步法,手法的巧妙应用,其出拳必定是招数巧妙,常常匪夷所思地制人。假如与杨氏对敌,您的感觉是“无能为力”,怎样做都没有办法应对的话,如果与吴式对敌,你的感觉就是手忙脚乱,“防不胜防”了。当然,这是指得了吴氏真传的人。如果仅仅得了一套吴氏的套路,虽然天天练习,却不懂其中的变化窍要,不明拳理的话,练出来的东西,就是花拳绣腿,看起来复杂,其实根本无法实战,只能在门人内部“实战表演”的时候用来玩而已。
孙式的,也来自于杨氏。其特点正好介于两拳之间,打起来很简洁,然而架子动作偏小。不过孙式的太极,大家能够学到的仅仅是练法。如果我所猜不错的话,孙氏太极的打法,是取自于形意的取中用中破中,对手很难防住的。但如果不明形意攻防之理,仅仅练孙氏太极的,恐怕也是打不了人的。
最后说说。这一派太极自称是“的创造者”,所谓的
“天下太极出陈沟”。拍的几个电视剧等也这样附和,所以造成了人们的这种普遍印象,似乎就是陈家的家传。不过最奇怪的就是:其他所有的太极门派套路演练中都是很轻巧柔和的,没有发力的动作;就陈氏拳有发力,与其他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的。如果它真是“的创造者”,怎么教的徒弟一个个都“很不肖”呢?要不就是陈沟人“阴险”一点,对外只传“假货”,真货自己留下来。可是,当年这些拳家(孙,吴等),都是“练家子”,怎么这么好骗呢?还当宝贝似的传给后人好好练?可见这种说法,实在太难以自圆其说了。
陈氏太极能不能打人呢?当然能了。练好了此拳,一般人应该不是对手。不过无论力量和速度,可能都比不上专门的内家真传太极门人,以及专门的外家拳拳手。原因就是因为陈氏把练法和打法混在一起了,所以反而有点内不内,外不外的,算是怪怪的吧。我认为陈氏的拳,只能达到上面拳法中的第二阶段--有意。这也很不错了,相对于其他好些自称“正宗传人”,打着“无意无招”的皮相,却实际上只能在第一阶段(无明)打转,弟子们根本就无法与人实战过招的拳派相比,陈氏拳已经是相当“实用”的了。可惜,练了陈氏拳,肌肉力量和动作惯性定型后,恐怕就难得进入第三个阶段了,更别指望“阶及神明”了。
我自己现在比较喜欢看看吴氏,孙式的门人演练的太极套路。从中能够看到太极变化多端和奇妙之处。赵堡的太极是最有特点的,虽然都称赵堡拳,但似乎里面又分了很多区别,“架子”很多,大中小架,忽雷架,颤架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只不过是后人练拳的不同风格表现罢了。我认为现在的诸多太极(北派)源于赵堡,从拳架上来看是有依据的。因为她的个性很丰富,恰好暗合拳意。一个杨露蝉,教出来的徒弟个个不同,太极本来就是依据练习者的个性和修为,而在表面上有一些区别的,赵堡拳自然也一样了。
看归看,练归练。我认为的话还是应该走“大气优雅”的一路。但是这个“大气优雅”中,需要藏有无穷的变化,不然就是呆子拳了。所以我不时去看看这些很有特点的拳,以及一些不太有名的,对于开阔练拳的思路,还是颇有启发的。
四:太极的打法和练法决然不同
演练的时候,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种可以实战的拳法。不仅慢,而且动作似乎也不够直接,东摸西摸的样子。这种理解其实也对,因为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太极的练法,而非打法。实战的时候,用“练法”去应对的话,恐怕早就被打趴了!
不过我也发现,懂得太极的练法和打法不同的人似乎很少了。很多宗派的“大师”,把祖宗留下来的拳套路一招一式的分解教学,详细告诉大家这一招是怎么用的。比如野马分鬃就是接住对方攻击的手,然后向外旋转下压,另一手辅助向前扣住对方大臂,将对方按到地上等等,。这种教学法似乎很受欢迎,还博得了“公开门内不传奥秘”的美名,而且门内的弟子们在互相练习的时候也觉得“很有用”。但是懂行的人看了会笑掉大牙的。
很简单:如果太极的打法就是这种样子的话,基本上真的就是“找打拳”了。坦率说,真打实战的话,一个初练拳击一两年的新手,就可以击败这些照猫画虎,比着拳招练习“实战”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太极”了。老话里面就说“好拿不如赖打”,真打起来谁跟你这样慢慢的玩?我相信这些门人们总有一天会发现:师傅教的攻防办法,只能在内部互相比试一下,互相喂招玩儿,根本就拿不出去的。
可“徒弟们”往往执迷不悟,以为这是因为“功力不到”的原因。其实,照这种样子练拳的话,别说十年不出门,一百年也练不出来的。因此很多“太极门人”,都只能与本派的弟子们“过招”,在互相“喂招”中,假想自己的拳“很有实战价值”。
太极的“练法”练什么?与所有的一样,主要就是练力量和速度。太极的练法是“有招”的,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各派多少式的招数套路。门人们利用这些有形的招数,来练习去除身上的僵劲,并练成整体劲,同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所谓的太极的“无招”,是指打法而不是练法;打法就是“无招”的,没有规定具体的方式,只有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打法心诀”。
真太极的打法,估计见过的人很少,就算见到了也不会认识的。因为它与平时见到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快速和威猛”,根本不像是“软绵绵,慢吞吞”的内家拳,而像是极刚极猛的“外家拳”。这种打法,是“一触即发”,快得令人惊异:在交手的一瞬间,整个身体就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劲路,达到所谓的化发一体,力量和速度都很惊人。但是从外形一般人是看不出来这种内在劲路的变化,甚至连交手的当事人也不知道就被莫名其妙的打倒了。所谓的“疾如风,快似电,打倒还嫌慢!”,就是太极一派的打法。
内家拳的打法中,有一句话让人很不好懂,就是“打人如亲嘴”!如果内家拳没有练到一定的程度,告诉你这句话也是没有用的---你根本就用不出来。实际上,内家拳打人的时候并不是“舒展大方”的,可能并不好看。内家拳讲究手不空出,只在接到对方的劲路之后才出拳。这样最佳的出拳机会,就往往与对方靠得很近,就像是两人要亲嘴一样。这样的距离上,练外家的人由于需要用腰腿摆动的力矩来获得肌肉力量的杀伤力,因此就根本就无法贴身发力。可是真正练内家拳的人,讲的就是“力不出圈”,就是专门练习在身体的重心周围发力,因此发出来的力量奇大。这种专门在别人无法发力的近身距离内,以别人无法发力的身体姿势,来发出超强力量的拳派,完全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一旦出手,对手就只有一条路----被打飞或者当场被击垮在地。
内家拳在练的时候,身体要求是舒展大方。可是在“打”的时候,身体要求却相反---像是一根绷紧的弹簧一样,身体似乎是被压着的;但随时准备弹起来。说的好听一点,身体就是特别像是正在捕食的豹子,或者说是捕鼠的灵猫。而对手,对于这样的攻击,往往是“不堪一击”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来还手。更要命的是:即使打人出手后,身子依然保持卷曲的样子,因为它随时有下一次的出击。所谓的“者,长拳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中间是没有断点的。因为的打法一旦出手就是连绵不绝的凶猛攻击,不断封杀对手的攻击机会,不让对方有机会还手-----怎样做到呢?很简单,就是攻防合一。拳出手后,第一是“打死不后退”的要诀,“硬打硬进无遮拦”,第二是连消带打,不会给时间让对手来反应和调整的。
能够达到这一种境界的拳法,难道不是一种很高明的拳法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转载——为什么说“混元太极”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
&&&& 由一代太极拳宗师冯志强先生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以道家内丹功为基,以陈式太极缠丝内功和心意六合内功为本,以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为母,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混元太极”练功体系。它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形合道。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认为“混元太极”的精华就在于它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炼法,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自己跟随先生习“混元太极”多年,对混元太极之体悟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今借《混元太极》一角与诸位拳友交流,抛砖引玉,聊以自娱。因本人才疏学浅、悟性迂钝,不一定能深刻领会“混元太极”的博大精深涵义,定有挂一漏万、舍本逐末之处,望有道之士不吝赐教是幸。本文从五个方面予以阐述:
1、“混元太极”继承了传统文化之精髓 ;
2、“混元太极”弘扬了传统文化之大“道”;
3、“混元太极”恢复了古典太极拳的练法精髓 ;
4、“混元太极”保持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灵魂 ;
5、“混元太极”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 ;
一、“混元太极”继承了传统文化之精髓: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涵有宇宙本源之义。自有文字记载史考证,“太极”一词始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为道”。此处之“有”,可译为“出自于”。“易有太极”就是易经出自于太极。《易纬·
乾凿度》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这就是阴阳。我们知道,周易是一部占卜的筮书,占卜就是预测未来,可见,太极之道从时间上说,过去、现在、未来是源于太极之理的。以此言之,太极就是一种天地万物存在的道理。《庄子·大宗师》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此处,六极则是指天、地四方和上下极限之义,太极则是指最大的极限。由上可见,广义的太极,指总括四方上下、涵盖宇宙时空的运行之“道”以及推究万物存在及变化之“理”;而狭义的太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经学家那里有几种指称涵义,如:以“元气”释太极(《汉书·律历志》;汉·郑玄与王充;唐·孔颖达;宋·张载;清·王夫之);以“图”、“神”释“太极”(宋·陈抟与周敦颐);以“道”、“心”释“太极”(宋·邵雍);以“理”释“太极”(宋·朱熹与二程)。①
“混元太极”的练功思想正是依据了以上古人的太极之“理”与太极之“道”。所以冯师阐述了自己的练功思想:“练功须待入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此皆据于太极之理。这一思想是对中华上古时代形成的太极文化的最好继承。依此理,就可达到练太极拳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内劲浑厚、益寿延年的目的。
“混元太极”不仅依据了“太极之理”,而且特别突出强调“混元”之义。然何谓混元?
考“混元”一词,宋·张君房所辑道家典籍《云笈七签》(卷二)曰:“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②此处“混元”之义,是指元气的开始状态,既可指宇宙,也可指人身。对世间诸事物而言,内虚外无为混沌,混沌之前为混元,精感生真一,和气生混元,气运立天地,化施通万物。
我国古代气功典籍《性命圭旨》曰:“夫天地之太极,一气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为‘一生二’也,是曰虚皇。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为‘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气原本是茫茫无际、混沌莫测的,包含灵气而又玄妙至极,这就是太乙,称之为“无始”。天地开始之初,元气不断地流动鼓荡,虚空之境忽开忽合,阴阳二气互相感应,黑白二色互相融合凝聚,“有”与“无”互相追逐求取,呈现一派混沌景象,冲淡虚静又神圣至极,在恍惚之中确立了中正的准则,这就是太易,称之为“元始”。天地之太极在混沌之气判分为阴阳二气后,清气为阳上升为天,浊气为阴下降为地,天地阴阳两离分,就是太极,称之为“虚皇”。阴阳二气分离之后,天地各安其所,就有了人,这叫“二生三”,故称之为“混元”。
《易纬·乾坤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万物,素质者也;质素未离混元”。④综合以上“混元”之说法,即古人所指“混元”,乃是指宇宙或人体中的阴阳混沌之气。宇宙间的任一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混元”之“道”。
在《性命圭旨》(亨集)中,从道家丹功的角度,对“混元”、“太极”之义另有一段描述如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烁烁先天一点灵光,撞于母胞,如此○而已。儒谓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
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此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源,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 ……
究竟生身本原,皆从太极中那一些儿发出来耳”。这是最早对人体“混元”之义的描述。它是指生命形成之初始的阴阳混合先天之气而言的。
因此,用“混元”一词来概括太极拳,又意味着继承了中国古代道家内丹功的精华及核心。固尔,以“混元太极”之名来命名太极拳,实是恢复太极拳本来面目和原本练法的至要所在,可谓“盛名之下,终赋其实”。因为它首先告诉了我们:“练拳须明理”的“理”之所在,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积淀。其次说明,该“理”之所在,乃是指符合宇宙与人体的自然成化之“道”,万事万物皆如此。就连西方文化也不能避开此“道”。近代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提出的宇宙形成的“原始星云假说”,与中国古代太极之“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⑤
所以“混元太极”的理论 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渊源的源头,从而,就具有了内在的博大精深之理的根基。
二、“混元太极”弘扬了传统文化之大“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给“道”赋以了极其广远而深邃的哲学意义。依我们所熟知的有:老子之“道”、庄子之“道”、汉代黄老之“道”、魏晋玄学之“道”、道教之“道”、丹功之“道”、北宋五子之“道”、南宋理学之“道”、明代心学之“道”及佛教禅宗之“道”。⑦综言之,上述各“道”之所言,虽名异而理同,大都体现了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混元太极”正是继承了各家“道论”的精华,提出了自己的修真大道:修德养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境达混元。
“混元太极”之大道,我认为可从三方面予以概括:一曰人合于天;二曰道合于德;三曰理合于易。
人合于天是说人身之小宇宙要合于自然之大宇宙。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练拳要与自然相合、要与自然对话,行、住、坐、卧皆如此。有不合于自然处,必离大道。如练拳之道,必达到混元一体方为上乘。要达到混元一体,就须太极太和;要太极太和,就须内外五行和顺;要内外五行和顺,就须须臾不离太极;要须臾不离太极,就须时刻不离丹田,要时刻不离丹田,就须起于无极,合于自然。
道合于德是说练拳之道要合于练拳之德、做人之道要合于做人之德、练拳之道要合于做人之德三个层次。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是说道生出的东西,需要德去蓄养它,从而物才能成形,器才能造成。拳道亦如此:做人之道与练拳之道相辅相成,拳道练出的功夫需要仁德去濡养才能走入正道,达至化境。无德则外五行必为七情六欲所滋扰,内外五行不和顺。所以,冯师特别强调练太极须太和。内不和顺伤自己,外不和顺伤他人。我国中医理论也认为:久伤则五行逆犯,经络阻滞,病入膏肓,回天无力。何谈功夫之有?所以,混元太极强调“养浩然正气”之大道,即练拳要正,做人要正,行气要正,养气也要正。天无正气逆天道,地无正气伤五行,人无正气丧人伦,功无正气失混元。只因人间有正气,才出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境界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混元太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独立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行浩然正气则“君子坦荡荡”,走歪门邪道则“小人常慽慽”。冯师一身正气立于天地间,为后辈树立了榜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怎能不出浩然正气呢?这也正是笔者追随冯师十几年的修炼精髓。这才是太极大道。
理合于易是说每个人做事之理必须合于“易”理。前已述之,易就是变易、变化。世间万事万物皆在运动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此,冯师常教导我们要多习古人之训,多读《易经》,体悟其理。师曰:“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此“理”即拳中的“易”理。我随他练功十几年,感觉到他时时“易”不离身。例如对改拳即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冯师练拳六十多年,改拳数次,拳越改越精,理越悟越明,气越行越顺,经络越练越通。恰是这一点,有人不理解。殊不知,这正是对太极大道体悟的层次递进。越悟层次就越高,知“易”与不知“易”的境界就差在理解“变易”之理上。当然低层次境界是体悟不到高层次境界的。我曾闭门研《易》六年,变易之理也略知一二,但感觉冯师对变易之理的悟性,非我辈可及也。在当今,懂太极拳且真“通”易理的“明师”确属凤毛麟角,反之,太极“名师”则俯拾皆是。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善的,拳之改动,是变易之理在练拳中的运用。不改动则反而是违背了“易”理。所以,有些人读“易”而不懂“易”,读的是死“易”,冯师读的是活“易”,高下之见,昭然若揭。
三、“混元太极”恢复了古典太极拳的练法精髓:
古典太极拳是何种练法今已无从见到,但也不是无据可考。各代太极拳前辈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练功心得——“太极拳谱”⑧⑨,我们即可从中窥见一斑。也可作为检验混元太极拳是否真的恢复了太极拳原本练法的标准。
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混元太极从一开始就强调“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因此,无论站桩还是打拳,先强调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桩之“无极”,就是意念的空无一物,然后从丹田中生出一点灵犀,运化混元,方为真太极。拳之“无极”,是说在盘拳架中,当灵犀未动时意不在拳,而在空、虚、无中,有拳也是无拳,此谓拳之“无极”。所以,冯师强调:每次打第一遍拳时,都不能有拳的意识,是谓拳之“无极”。这不与王宗岳前辈练法相同么?再如:“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冯师不仅拳架数次改动,而且拆拳用招也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招而异,这正是“混元太极”的奥妙所在。冯师常言: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拳架的每式可拆许多招,每招又可拆许多手,这么多变化几时学的完?关键是“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一观点,恰是宗岳前辈的精要之处。我认为:这就是太极拳之理:即练拳要明道、法、术。道为理,法为路,术为技。理正,路对,技熟,就能较快掌握混元太极的精华。当然前提是要有“明”师指点。冯师常说:太极拳练到最后是无拳可言,周身一动一太极。打拳无形,推手无劲,散手无招,见手分离。
再如“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王宗岳前辈不提倡“过”和“不及”,冯师对这一点更是强调甚严,练拳步型不许膝过足尖、裆口不许低于膝,站桩不许意念太强,推手不许努劲使力,总之,强调的是一个“顺”字,不顺则理谬。这确实是把握了前辈太极拳家的练功精髓,继承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而不是机械照搬、生吞活剥。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前辈太极拳师头顶一碗水在八仙桌下练拳,从而练就一身好功夫。姑且不论正、野史有无记载,就现实考察亦可引为笑柄——拼一块练拳场地,要多少张八仙桌呢?其次,相比于杂技演员钻圈而言,他们尚且有碰圈之时,若在如此多的八仙桌下运动,岂不碰头?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头上,又岂不违背太极拳神意内敛的要求?所以,这种传说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学拳者切莫上当。
四、“混元太极”保持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灵魂 :
“混元太极”既是武术又是道功,固尔保留了中华武术的灵魂,即技击。诚然,冷兵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武术更多的功用是养生、健身和艺术欣赏。但是,武术的技击功用是不能丢掉的,否则武术就变成了体操,自身就没有生命力了。况且,当今社会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邪恶现象还层出不穷。恶之不去,搏击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冯师每看到一些公安干警或武警战士在同邪恶做斗争时受伤或献身的消息,他总要流露一些遗憾说:“他们如果练点武术,就不会损失那么严重,起码反应速度就会帮助他脱险”。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追随冯师练拳十五年,实感“混元太极”始终未离武术技击之魂。冯师也是以德高望重、武技精湛而著称于武术界的。其武功、武德之高,堪为楷模。因此方能被称为一代宗师。
“混元太极”在技击上极其讲究功夫的层次。其内功作为基础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层次。拳法上讲究三节、四象、五行、六合诸法,并且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四个层次去追求。劲法上追求明劲、暗劲、化劲、虚灵劲四个层次。拳功一体是讲练法,有分练、合练、混练、无法之法四个层次。如拳法之四象就可以先练鸡腿,因鸡腿为立身之本,故拳家无有不重视鸡腿的练习者。身之起落钻翻、步之进退顾盼,无不仰仗于鸡腿。常练鸡腿可避免双重之病。拳谚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而后可接练龙身,使内外相合,经络通畅。龙有蛰伏之能、吞吐之雄、变化之灵,若内功经络通畅则蛰起变化轻灵如羽,沉雄俯伏凝重如山,变化藏于内而敏捷行于外。再后可练熊膀和虎抱头,使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练熊膀要明三节,不明三节枉劳神。拳经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同时三节又与明、暗、化三种劲法相联,因此练熊膀就可结合练劲、明劲路。虎抱头是更高层次的练法,是练神的。技击讲破法:破招、破势、破气、破神,常练虎形可使神完气足。三节、四象的练习要在拳架中逐渐体现出来,方为正道。笔者一般都是一遍拳练一形,分练之后再合练和混练,如鹰熊合练,熊虎合练,鸡龙合练,龙熊合练等,这样收效最好。但不管内功、拳法、劲法、拳功一体之法如何练,总不能离“混元”二字,也可称之为螺旋缠丝混元。要将各法融于螺旋缠丝混元圈中。可以说,螺旋缠丝混元圈是混元太极拳的精华。混元圈分为为外螺旋和内缠丝两种。以肢体之轴旋转为内缠丝,以体外之轴旋转为外螺旋。外螺旋和内缠丝皆以丹田一粒混元内气为主导。所以混元太极拳又特别强调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
在太极拳界冯师以推手而著名。但他更重视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修炼不仅是练,更重要的是“养”和“修”,故“炼”不同于“练”。要养精、养气、养血、养神、养骨、养髓,要修道、修德、修性养命。他常说:“练拳不知养,到老功不长”。
为使太极拳不失其技击灵魂,冯师在教学中总是循太极之道、依技击之理而因才、因人施教。如冯师为我拆拳时,总是将每招每式的跌、打、摔、拿、化讲清,试手也总是恰到好处。记得有一次(大约是90年)在天坛公园,他教我白鹤亮翅的侧肩靠法,我总是做不好,后来让我试一下拆手,当时我照他面部就是一个栽锤,忽觉得手臂麻了一下,身体就腾空飞出,全身平躺着摔在了地下,起来却没事。当时师兄弟在场观看的有:吕宝春、唐跃新等,当我问他们这一下是怎么出去的,他们说根本没看清,只是见老师动了一下。可见冯师的混元太极的技击功夫是多么深奥。限于篇幅,此不鏖述。
五、“混元太极”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
凡练过混元太极的人都有一个体会:越练越想练,越练越爱练,越练越会练,越练越能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一是它有循序渐进的科学练功方法;二是它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是它保持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四是它使练功者真正地得到了身心的修炼,而不是自欺欺人;五是在体系中,有许多有趣味的练法和项目,使得练习者百练不倦、百看不厌、百悟不尽、欲罢不能。笔者深有体会:自从练混元太极拳以来,记忆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理论和技击水平又上一层楼。在我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治好了病、恢复了健康、增强了体质,增加了生活情趣。我们欣喜地看到,“混元太极”正以它豪迈的姿态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它将继续造福于全人类。
&①.古代历家解释太极之涵义:
1、以“元气”解释太极。如:
《汉书·律历志》曰:“太极之气,函三为一。”
汉·郑玄《周易注》曰:“太极,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汉·王充,《论衡·谈气》曰:“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唐·孔颖达《易》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宋·张载《正蒙·太和篇》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而。”、“太虚为清,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即是说:“天”是由清气构成的,气的变化过程谓之“道”,人的本质为“性”,由清气(太虚)经过气化过程(道)而形成;人之“性”加上知觉的作用,就产生心理活动。
2、以“图”解释“太极”: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接受了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宋·陈抟的《无极图》改变成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即认为世界的本体是一个“太极图”式的东西。太极本身无形无象、不可言说,无形而有理,人和万物皆生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二气(阴、阳),“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是太极之理化生了万物。在《通书》中,周敦颐还进一步解释了“神”就是“太极”。他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内中隐藏着宇宙、自然界之演化和生命的秘密,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太极”学说。研究太极理论必须研习《太极图说》。
3、以“道”解释“太极”:
宋·邵雍根据周易的卦象,设想了一个宇宙发展模式:在《观物外篇》中说:“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太极既分,两仪立焉。……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意指太极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的,故无所可考,只有用心体会,故“心为太极”;又太极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所由,所以又称之为“道”。他又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他认为天之道既是《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为道”。“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也,其与道一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这是说:道是天、地、人、物的共同本原;其自身无形,天地万物由之而成。
&4、以“理”解释“太极”:
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他认为宇宙之内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他还继承了佛教禅宗的“一法遍含一切法”之“理”和华严宗的“一即一切”的理法观念,强调“太极”一理和万法之理的关系:“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在《周易本义·系词上》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万物之根本是理,理在气先,理为气本。“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是理”他对“太极”的描述可以说是详尽之极。首先,他认为太极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第二,一切事物都是太极作用的结果;第三,太极具有道德属性,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
以上论述分别见于:《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许抗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太极与八卦》(李晶伟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②.宋·张君房所辑道家典籍《云笈七签》(卷二):“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为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又曰:“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内,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而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反一,乃入道具;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可见,此处“混元”之义,是指元气的开始状态,既可指宇宙,也可指人身。对世间诸事物而言,内虚外无为混沌,混沌之前为混元,精感生真一,和气生混元,气运立天地,化施通万物。《云笈七签》宋·张君房辑&&
齐鲁书社& 1988年
&③.《性命圭旨》曰:“原夫一气蟠集,溟溟涬涬,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气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极;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始也,是为‘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极也,一气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为‘一生二’也,是曰虚皇。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为‘二生三’也,是曰混元”。《性命圭旨白话解》李建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④.《易纬·乾坤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曰太易;太初者,气之始也,元气之所本始;太始者,形之始也,天象形,见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地质之所本也”;“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万物,素质者也;质素未离混元。有形始于无形,有法始于无法;太易气未分,太初气始见,太始物有形,太素万物素质由淳在”。《易纬·乾坤凿度》黄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⑤.近代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提出宇宙形成的“原始星云假说”,与中国古代太极之“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宇宙太初之时,不同密度的物质粒子广散弥漫于宇宙空间。由于密度不同,导致引力和斥力不平衡:在密度集中处,形成了引力中心。质点密度越高,引力也越大。由于同时存在斥力,就使得向引力中心集中的垂直运动的微粒发生偏斜,形成了围绕引力中心的圆周运动。因此,宇宙中就形成了无数的旋涡型运动。在引力与斥力相互制约近于平衡时,一团团的物质就形成球型的、不断绕中轴旋转的圆盘状结构。再由于旋转的物质相互摩擦及新粒子不断从外面流入,中央球体就变热而形成太阳,盘状结构在旋转中也形成了太阳系。在盘状结构中,引力和斥力不平衡的地方继续吸收粒子,形成新的引力中心而成为太阳系的行星,行星之间就形成了太空。剩下的不平衡处会继续旋转吸收粒子,形成行星的卫星。这一切过程都是在宇宙“混元”中形成的。这不就是中国的“太极”理论么?&
&⑥.《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冯志强编著北京市武协志强武馆印制
&⑦.《道旨论》王德有著&
齐鲁书社 1987年;
&⑧.《太极拳谱》清·王宗岳等著&
沈寿点校&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年
&⑨.《太极拳研究》唐豪&
顾留馨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当太和拳全套练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