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阳到一剑飞仙sodu往哪走

优秀乡镇志——桂阳县舂陵江镇志
张日生撰稿
桂阳县舂陵江镇志
一、区域概况
舂陵江镇因舂陵江始从该镇流入桂阳地域而得名,是湖南有名的陶器之乡。
舂陵江镇地处县域西部,东邻敖泉镇、仁义镇,南接浩塘镇、嘉禾县石桥镇,西界新田县知市坪乡、新隆镇,北与流峰镇、四里镇毗连,为桂阳、嘉禾、新田三县交界地。从经纬坐标看,舂陵江镇位于东经112.23度、北纬25.6度。
舂陵江镇土地总面积253.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67公顷,为桂阳县面积最大的乡镇。
舂陵江镇清朝康熙时起属崇礼都;民国三年(1014)十字、古楼、余田为西河团,飞仙属三正团;民国十九年(1930)属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字、古楼为两义乡,余田为大新乡,飞仙为辅正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字、古楼、余田为西河乡,飞仙属三正乡。
解放后,1950年属飞仙区(又称四区);1958年,为飞仙公社;1961年,划分为十字公社、古楼公社、余田公社、飞仙公社;1983年改为十字乡、古楼乡、余田乡、飞仙乡;1993年飞仙改乡建镇,其它仍为乡;2012年由上述四乡镇合并为舂陵江镇。
境域变动:清朝时期,星塘、车溪、苗元三村曾为新田县管辖,民国时期已属桂阳县管辖。1959年3月桂阳县与新田县合并为桂新县前,星塘大队划给新田县新隆公社管辖,1964年又将星塘划归桂阳县古楼公社管辖。
舂陵江镇2012年由飞仙、十字、古楼、余田四个乡镇合并而成,现辖飞仙、新窑、官田、浮湖、理坪、梓木、清溪、洪家、湾岭、塔水、社下、岩口、甑井、洞尾、长隆、余田、铁炉、上塘、海塘、上冲、下冲、金坪、樟龙、觉山、钟家、下桥、上桥、槐江、匡家、吉利、大莲、码头、小田、江里、增家、力坪、横塘、下、双林、大市、陈江、黄土、柏家、九岐、岐石、茶林、定心、十字、蔓池、古楼、久长、西冲、石马、五一、朱李、下梁、双桥、车溪、星堂、苗元、桃田、坳下62个行政村,飞仙桥、余田圩、十字圩、古楼圩4个居民委员会,556个村民小组。
镇区属丘陵地区,除了山间河谷、小溪两岸有些平地外,其它均为丘陵、山冈。较高的山有虾蟆岭、狮峰山、九歧岭、笔架山、上染山。地势东、西、北三面偏高而南面偏低,最高点位于西南方的虾蟆岭,海拨396米,最低处东面的下溪村舂陵江边,海拨138米。
镇域河流属湘江水系,舂陵江为镇内最大的河流。漼水在车溪村汇入舂水,舂水与舂陵江主源钟水在新窑村交汇,始称舂陵江,舂陵江在下溪村流出舂陵江镇地域,舂陵江在境内全长28.6千米。
镇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春温多变,夏季雨量集中,雷电天气较多,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8.1℃,1月平均气温4℃,7月平均气温28℃,冬季相比桂阳其它地方气温稍高。生长期年平均220天,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毫米,秋冬易干旱,属桂阳易旱区。
舂陵江境内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另舂陵江两岸陶土储量较丰富,地下矿藏有锰、铁矿、煤矿,储量不大,锰、铁矿在余田一带,煤矿在飞仙一带。
舂陵江镇一带,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宋元明时期从江西等地迁入大量人口。境内方言属桂阳飞仙话方言区,该镇民族为汉族。到2014年底,总人口为92866人,其中男50559人,占54.44%,女42307人,占45.56%,人口出生率为10.06&。是桂阳县人口最多的乡镇,且自古以来都是桂阳县人口较为绸密的地区。
二、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舂陵江镇兴起制陶业、竹编业、冶铁业等手工业,三者在桂阳州都远负盛名。且其地处桂阳州、新田县、嘉禾县交汇地,又有舂陵江水上交通沟通三地,故自古漕运业与商贸都较发达。抗战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商业凋零。1983年全面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经济开始复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大量劳动力输出到沿海地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城乡统筹发展,聚力奔小康,形成了陶瓷支柱产业和生猪养殖大镇、河沙主要产地的特色。
2014年底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12亿元,同比增长8.49%;农业生产总值3.87亿元,同比增长4.17%;工业生产总值2.76亿元,同比增长11.43%;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2.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1亿元,增长42.64%;财政总收入3385万元,增长22.42%;农民人均纯收入12196元,增长10.89%。
镇内耕地面积4369公顷,园地1733公顷,其中水田3157公顷,旱地1212公顷。境域农业以粮食、烟叶、油茶、养殖为主,是桂阳重要的烟叶和生猪产地。解放前由于境内小溪流纵横,古代陂坝、山塘等水利设施较多,农业相对发达,一直是桂阳县水稻、大豆主要产区。解放初,开垦了较多农田,但受“大跃进”、“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影响,劳动效率低,农业产值不高,农业发展缓慢。1983年4月,全县划为五个综合农业经济区,飞仙、古楼、十字、余田被划为西北部丘岗粮烟果区,该区主产粮食、烤烟,宜建设成粮、烟、水果多种经营农业经济区。2014年为整治农田抛荒,对责任制农田逐渐实行土地流转,新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个,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两个。
【种植业】境内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红薯、玉米、花生,经济作物有烟叶、油茶、苎麻等。1960年,国家农业部曾向全国推广七里坪苎麻场种子秋繁经验。1962年在古楼创办七里坪省属农场,开垦土地239.20公顷,主要种植茶叶、柑桔。1994钟家洞中低产田改造200公顷,1998年横塘洞中低产田改造,该工程是全县改造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项目之一,总面积533公顷,涉及5个行政村。大连洞中低产田改造10.4公顷。
改革开放前,水稻产量极低,改革开放后广泛推广杂交稻,产量迅速提高到亩产1000斤左右,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多为稻烟连种,其中原十字、古楼范围是桂阳烤烟重要产地,烟叶产量高、品质好,现有3个烟草专业合作社。余田的李子、西瓜、板栗、柚子在县内比较有名。
2014年,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6285公顷,总产量34527.54吨;烟叶种植面积1413.3公顷,总产量3128.91吨;蔬菜种植面积1913.5公顷,总产量57428.11吨;瓜果种植面积308公顷,总产量6791.09吨;果园面积225.5公顷,总产量9900.97吨。
【养殖业】饲养生猪、牛、羊、家禽、鱼为镇内传统养殖业。民国时期饲养生猪者较多。人民公社时期,由生产队集体养殖,产量不高。改革开放后,冒出许多集约化管理的养殖场,提高了出栏率。2014年生猪规模养殖场63家,山羊规模养殖场32家。豪猪、竹鼠等特种养殖养殖场7家。生猪存栏46682头,年出栏98771头;牛存栏5683头,出栏1699头;羊存栏5935头,出栏6354头,家禽存栏185786羽,出栏351709羽;肉类总产量7782.45吨。淡水产品捕捞产量74.1吨,淡水产品养殖面积370.7公顷,淡水产品养殖产量1334.75吨,水产品总产量1408.9吨。
【林业】镇内山多田少,植被较丰富,林地面积14289.6公顷。主要树种有松、柏、樟、杉、竹、枫、桂、桉。珍贵树种有大叶桂樱、柔毛油杉、重阳木,大叶桂樱主要分布于新窑村等地,柔毛油杉分布于上桥村、下桥村一带,重阳木分布于茶林村山下自然村等地。下村现存唐宋时期古樟一株,直径约1.9米,是桂阳现存最大的树。解放前,山林为私人所有,森林覆盖率高;解放后,山林为集体所有,“大炼钢铁”其间山林砍伐较多,森林覆盖率下降很大。如今随着山林确权的开展,出现许多造林大户。2014年荒山造林466.7公顷,封山育林266.7公顷、库区造林20公顷、水系绿化10公顷。抚育幼苗613.3公顷。人工造林树种主要为松、杉、桉等树种。
境域内历史上制陶业、竹编业、冶铁业享誉湘南,竹编业、冶铁业后消亡,制陶业则一直是该镇的支柱产业。
【制陶业】舂陵江镇陶业从明朝开始兴起,主要有“五处窑头”——官田、塘落虎、新窑、谢家、上窑(即何家、刘家)。“五处窑头”传统陶器为夹砂陶,窑窿多、产量大、做工精细,主要生产日用器,大到酒坛、菜坛、米缸、水缸,小到碗、杯、盘、茶壶、酒盅等,桂阳州各地矿冶所用坩埚也由“五处窑头”生产,“五处窑头”是继樟市瓦窑之后桂阳州最大的陶器产地,产品除保障桂阳周边州县日用外还远销连州、衡州等地。解放后舂陵江陶窑归集体所有,除“五处窑头”外,还冒出许多陶窑。改革开放后,传统的龙窑纷纷倒闭,被现代化的陶窑所取代。舂陵江镇现有13家制陶企业,100多个烧制孔道,带动了近2000人的就业,年产值1.5亿元,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越南、韩国。目前是湖南最大的日用陶器生产基地。
【冶铁业】舂陵江镇铁器冶铸业也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清朝中期没落,随后消亡。铁器冶铸业主要分布在铁炉村、槐江村,鼎盛时期达到近百座冶铁炉,今天的铁炉村、槐江村周边仍有大量炉碴为证。古时两村家家户户以生产冶铸铁器为生,主要生产犁、耙等农具和刀、锅等日用品,铁炉村旁因销售铁器而成圩市,名为虞田圩(今余田)。
【竹编业】舂陵江镇的传统手工业还有竹编,其竹编业鼎盛于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清溪村、洪家村、马鞍坪村,产品有竹片席、竹编席、竹麻将席、竹筛子等,畅销广东、广西。上世纪70年代限制副业,一度收刀禁产。80年代恢复生产,今天该地仍有少数人从事竹编生产。
其它工业。解放后,飞仙、十字、余田、古楼四公社分别成立了集体所有的铁木社、缝纫社。上世纪60年代,缝纫社停办;改革开放后,铁木社解散。历史上境内锰矿、铁矿、煤矿均有开采,其中1973年创办的余田锰矿规模最大。因属小微矿,经清理整顿,均被关停。到2014年底有8家采砂场、11家砖厂、13家陶瓷厂、1家造纸厂、1家酒厂。
商贸服务业
舂陵江是古代沟通南北的重要水上通道,这也促进了镇域商贸的发展。明清时期,镇域人口迅速增多,出现不少圩市,有名的圩市有金盆圩、十字圩、古楼圩、理坪圩、吉利圩、余田圩、太平圩、古陇圩。清朝时期,十字圩是比较繁荣的圩市,民国时期,古陇圩、理坪圩是比较繁荣的圩市,古陇以陶器、鱼市出名,理坪圩以米市、和竹器出名。1951年曾在吉利圩设粮食收购站。1988年保留了飞仙、十字、古楼、余田、金盆、理坪6个圩市,不久金盆、理坪两圩关停。上世纪90年代各圩市除十字圩外先后由砖瓦亭改成了钢筋混泥土农贸市场,目前飞仙圩最为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飞仙、十字、古楼、余田均设有食品站、供销合作社、粮站,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和收购农副产品。改革开放后,飞仙、十字、余田、古楼等圩市有私营超市、餐馆、宾馆、药店等。2014年底有家庭农庄或农场形式的休闲服务场所10余家。
当地为桂阳劳务输出地,改革开放后,每村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口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经济开发区
2013年桂阳工业园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区开工建设,项目区位于桂阳县舂陵江镇和流峰镇之间的龙桥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5.64平方公里,距衡武高速公路歧石、流峰出入口仅5分钟车程,该项目区是2012年郴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市唯一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专业园区。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地征用、土地平整和道路修建等基础工程。
三、基础设施
【古代步道】清朝桂阳本州12条主要步道,通过舂陵江境内有3条:一条以飞仙为起点,以香风铺为终点,全程84里。一条从上汾渡经金盆圩、六合圩往新田永桂厅方向的步道。还有一条从州城出发,经政明、上汾渡、吉利圩、车溪,往新田野乐方向的步道。
【码头、渡口】依托桂阳最大河流舂陵江,在明末清初形成了桂阳本州舂陵江上游拥有长途航运帆船的“四处码头”:柏家渡、黄土溪、何家渡、古陇渡,除何家渡属浩塘镇外均在该镇境内。桂阳本州与外界的水上运输基本上靠这四处码头的船只和嘉禾船完成。淮盐进入桂阳、粤盐北上湖南,四处码头的商船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四处码头”流传至今还有“三十亩田抵不了一条船”的俗语。清朝末民国初“四处码头”帆船达200多艘,其中黄土溪帆船数量最多,占三分之二以上。作为过渡的重要渡口有上汾渡、柏家渡、金鸡渡等,解放前年吞吐量均在10万担以上。
【古代桥梁】境内有名的古石拱桥有双桥、飞仙桥。清朝时期漼水上有由李祖文倡建的三拱石桥,名曰双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舂陵江上第二大石拱花桥由黄土、古陇、长隆三村群众筹资在古陇萧家修建而成,命名为飞仙桥。飞仙桥七拱,长110米,宽7.1米,高12.32米,桥上原有木结构花亭。1964年飞仙桥开始作为公路桥使用,桥上花亭拆除。飞仙桥是湖南唯一仍在作为公路桥使用的七拱古石桥。
【现代桥梁】1981年车溪村在漼水上建成车溪石拱桥,桥拱五拱,长84米,宽4.5米,高6.5米。1995年12月源潭村筹资190多万元,在钟水上建成源潭石拱桥,石拱三拱,桥长132米,宽8米,高7.5米。2012年夏浮湖村平山自然村筹资130万在舂水上建成平山桥,钢筋混泥土结构,长80米,宽8米。2013年理坪村马鞍坪自然村筹资110万元、国家出资200万元,在钟水上建成金鸡渡大桥,钢筋混泥土结构,长112.12米、宽8.5米,为5-20m砼预应力空心板桩基础梁桥。
【公路】境内有县道4条:3540线——1958年修建歧石至流峰的公路,1972年全程通车。3544线——1963年修建七拱桥至嘉禾县的公路,1966年通车。3542线——1972年修建黄土至六合的公路。3537线——1979年修建桂阳经浩塘至飞仙的公路。
乡道有:郴177线——古楼经七里坪到车溪。上世纪80年代,各乡村道路基本修成,到2015年,各乡村道路均已硬化。
2012年11月,湖南省第一条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复线衡阳至临武段通车,在舂陵江镇歧石村设有互通。
清末在境内太平圩设乙类信柜,十字圩、金盆圩、吉利圩设丙类信柜。民国太平圩、十字圩、吉利圩、金盆圩设邮政信柜。1953年设飞仙、余田邮政所,1973年增设七里坪邮政所,1988年飞仙邮政所改飞仙邮电支局,七里坪、余田为邮电代办所。现可以办理包件收寄、报刊发行、汇兑、储蓄、电报、集邮、交电话费等业务。
民国十五年,架电话线至西河团(十字圩),1958年电话通往各公社、甚至大队。上世纪80年代初飞仙开始安装单路载波电路,装载波终端机。1995年完成电话交换机扩容,增开载波电路、光缆铺设等建设工程,用上程控电话。2000年飞仙建起移动电信基站,使用手机的人迅速增多。到2014年止,固定电话用户1013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0%。互联网用户876户。到2014年底,所有62个行政村都架通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和宽带网络。
1976飞仙电站投产,1978余田电站投产,境内还有源潭电站、车溪电站、星塘电站供电。上世纪80年代初境内各村先后解决了用电问题。2010年完成对七里坪、余田变电站的增容,2013年完成35千伏七里坪变电站改扩建、35千伏余田变电站扩建工程。SG186农电营销系统割接工作完成,农村电费实现座收。
境内各村都有饮用井水,殷家边犀牛井自古有名。塔水等56个自然村解决了自来水。2010年古楼乡投资180万启动集中饮水工程,解决5000多人的生活用水。2011年投资150万元建设了岩口石山下村、塔水村安全饮水问题。2013年飞仙联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2014年由于下水管质量问题试水失败。
古代水利设施主要靠山塘、陂坝,今黄土溪、蔓池溪、余田溪、漼水等溪河上的古代陂坝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的水库、渠道、河坝、水轮泵站等,这些水利设施起到了灌溉的重要作用。
【小一型水库】五一水库,地点五一村,修建时间1958年,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土坝高度16.2米,正常库容27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66.67公顷。
大田源水库,地点槐江村大田源自然村,修建时间1958年,集雨面积3.3平方公里,土坝高度15米,正常库容3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66.67公顷。
樟龙水库,地点樟龙村,修建时间1958年,1978年扩建,集雨面积0.5平方公里,土坝高度18米,正常库容1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6.67公顷。
【小二型水库】小二型水库有久长水库、蚂蝗冲水库、大禾田水库、大鲁塘水库、岩口水库、坳头水库、塔水水库、何坊水库、高头塘水库、洪家洞水库、横塘水库、李家冲水库、山下边水库、桶水水库、大冲水库、小田水库、上盘水库、金子岗水库、肖家冲水库、小冲水库、梓木水库、茅冲水库。
【飞仙河坝】地点官田村前舂陵江上,中型河坝,为水轮泵站和电站一体工程。1965年10月动工修建,1966年5月河坝建成。坝高6米,长82米,底宽6.5米。水轮泵站左右机坑高7米,长64米,宽7.5米。装BSG60-6型水轮泵21台,铺设直径0.3-0.4米水管5道,总长1028米,最高扬程82米,为当时中型水轮泵站扬程最高的一项工程,设计年上水量1820万立方米,串灌10座水库,1966年8月通水,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006.67公顷。1976年10月电站建成,电站安装发电机组12台,装机总容量1570千瓦,年发电量600万千瓦时。2012年12月飞仙河坝改扩建电站装机2520千瓦、输电线路8km和升压变电站一座(小水电代燃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产。
【余田河坝】地点栗坪村前舂陵江上,中型河坝,也为水轮泵站和电站一体工程。1966年9月动工修建,1967年6月河坝建成。装水轮泵17台,铺设水管6道,最高扬程70米,
设计年上水量900万立方米,实际灌溉1013.34公顷。
1978年电站建成,电站安装发电机组6台,装机总容量785千瓦,年发电量500万千瓦时。2013年启动余田河坝农村电气化项目一期工程。
【小型河坝】小型河坝有星塘河坝、车溪河坝、源潭河坝,其中星塘河坝水轮泵站引水工程扬程达97米,为桂阳县内最高。三河坝均有引水提灌和发电功能。
【喷灌工程】1979年8月黄土村在全县首试电力喷灌,建机房3座装机容量74千瓦,建水渠600米、蓄水加压池2座,喷灌面积16.67公顷,因管理不善,不久便报停,没有起到作用。
【引水渠工程】1998年对灌溉横塘洞的大田源水库引水渠进行防渗改造开挖排灌渠42.3公里,护砌渠道16.5公里,安装U型槽5200米。
解放前,境内大多是青砖碧瓦房,每村有宗祠、戏台、惜字炉、牌坊,乡村步道上有凉亭,现存较好的古建筑有柏家村的傍香亭、岩下村和陈江村的惜字炉、槐江村和塘落虎的宗祠戏台、铁炉村的进士牌坊等。解放后大多为红砖瓦房,许多宗祠改建为礼堂,许多有价值的古建遭损毁。解放后,飞仙、十字、余田、古楼各公社均有公社政府大院、礼堂、学校、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粮站、兽医站、铁木社、农机站、养路工班等基层机构。
1986年飞仙建旅社。1996年飞仙村道路硬化,1997年余田村道路硬化,1999年古楼村道路硬化。2000年后乡村道路基本硬化。到2014年底竖起太阳能灯150多盏。到2014年底,所有62个行政村都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
如今农村洋房别墅成群,住宅向村庄周边和马路边靠,这造成了一些空心村的产生。各村都建有村活动中心、学校、农家书屋等,基层建设比较到位,但村庄布局还无科学规划,建筑普遍较凌乱。目前对全镇62个行政村辖区内的200余个自然村庄进行了详细规划。2013年舂陵江镇获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也出现了长隆行政村大路边自然村这样自发规划的示范新农村,&2014年新增车溪、下桥、槐江、清口4个规范农村建房示范点。
2014年12月,舂陵江镇新镇区道路和规模11500平方米的公租房项目开工,地点位于京珠高速复线舂陵江镇互通旁,总投资概算约1.3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基本形成核心区的发展框架,新镇区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3平方公里左右,可满足5-10年城镇建设的需要。
四、社会事业
古代,境内各村设有私塾或村学。清咸丰年间(1851)西河团、三正团在下冲村处建鉴湖书院,学田数百亩,为桂阳现存唯一的古书院,民国改为私立初级中学,解放后仍作余田中学,现为青云寺。
民国三十年(1941),推行一乡一中心小学、一保一国民小学。解放后,各村均有小学。1958年在飞仙建桂阳县四中,招初中学生。1959年各公社均办农中,余田农中办得好。1969年各公社开始办初级中学,境内有十字、飞仙、古楼、鉴湖4个初级中学。1975年开始“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各自然村都办有小学,各大队都办初中,各公社中学都办高中。但由于大量使用民办老师,教学质量不高。七里坪办有省机床厂子弟学校,含小学和初中。1977年桂阳四中始招高中学生。1980年起十字、飞仙、古楼、鉴湖4个中学不再办高中,只办初中,村级学校不办初中,只办小学,四中开始招初中学生,成为完全中学。1993年桂阳四中停招高中生。1996年鉴湖中学迁余田,改名为余田中学。1998年普及义务教育。2001年十字中学、古楼中学停办,2011年古楼中学复办。2013年飞仙中学停办。
目前全镇有县属中学1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完小4所,村小39所,幼儿园15所,具体情况如下。
【桂阳四中】学校校园面积6.3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4369.6平方米。实验室、仪器室、电教室、电脑室、语音室、图书室等配套齐全;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430多人,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98人,其中本科学历80人,高级称职7人,中级称职58人。
【十字中心校】学校辖完全小学1所,村小7所,幼儿园1所。现有学生900余人;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34人,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43人,小学一级教师11人。学校配备有较标准的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
【飞仙中心校】辖完全小学1所,村小7所,学校现有教师58人,其中本科学历有19人,专科学历22人;高级职称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5人,小学高级教师38人。在校学生1600多人,校本部有16个教学班。学校有音乐室、美术室、劳动技术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档案室、卫生室等。
【古楼中心校】辖初中1所,完全小学1所,村小4所。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学生1067人;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本科学历19人,专科35人,中师17人。小学高级教师29人,中学一级教师7人。学校有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办公电脑实现校内联通。
【余田中心校】辖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村小15所。中心完小有学生600多人,11个教学班,教师3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5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本科10,专科24人。
科技设施建设。各乡镇科技机构先后有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科协、科委等,其成立情况如下:1955年飞仙建立农技站。1988年又建立十字、古楼、余田三个农技站。1958年建立飞仙畜牧兽医站,1959年建立十字、古楼、余田三个畜牧兽医站。1966年畜牧兽医站撤销,1967年复建。1983年各乡镇都建有科协。1987年余田率先在全县公社中建科委。1988年建立飞仙、十字、古楼三个乡科委。2000年建飞仙、十字、古楼、余田四乡镇农技推广站。
科技研究、推广与应用方面:1985年,余田科协与县农业局粮作股合作完成科技项目《旱土烤烟套种玉米研究推广》获郴州地区四等奖。1987年余田乡科协扶助钟家村钟业祥夫妻科学养猪,从选购猪苗、新法喂养和防病治病给予指导,使其摆脱了贫困。1994年余田乡钟家村30名农函学员学习无籽西瓜栽培技术,每人种示范西瓜2亩多,并带动全村64户种植无籽西瓜162.6亩,产瓜25万公斤,收入15万多元。目前全镇有科技示范户56户。
明清时期到民国,境内盛行伴嫁舞。2010年舂陵江镇余田村伴嫁歌确定为桂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12年桂阳县飞仙镇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柏贵确定为桂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配合市电视台“指尖上的艺术”栏目组,对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并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2014年刘柏贵确定为郴州市“传统陶器烧制技艺”传承性代表人。
塔水行政村上坳自然村祭祖请神习俗传承几百年,除文革时期间断外,一直延续至今。该村祭祖请神仪式为传统的原始傩仪,时间为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该村张氏先祖生日这天,仪式程序主要是“开堂请水、祖公移位、招兵买马、造茅船、扫除魔邪、送恶鬼邪神、祭堂安龙、送祖公祖婆归位”。
打工文学爱好者社下村雷晓明1993年以来发表文学作品几百篇,出版诗集多部,诗歌《纤夫》在诗刊发表。
文革时期,公社、大队设有线广播,1969年飞仙成立电影放映队。1977年各乡均设电影放映队。1988年黑白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1998年各乡镇建立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收转站,大部分村组开通了有线电视。目前全镇有农家书屋62家,液晶彩电得到普及,广播实现村村通。
境内有运动场10个,均有跑道、篮球场、田径场、乒乓球台等设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桂阳四中田径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运动会,境内鉴湖中学代表队获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1976年桂阳县业余体校在飞仙完小办业余游泳班,聘请省体委同志任教练,招学员78人,参加年两届郴州地区游泳比赛,获男、女团体赛第四名的好成绩。解放后,各学校坚持体育两课两操的原则,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古楼乡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解放前境内无国家医疗机构,只有草药郎中。境内流行过的传染病有天花(坏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炭疽、痢疾、麻疯病、丝虫病等,其中丝虫病是县内重要疫区。丝虫病防治采用了食用拌海群生盐的方法。各种疫苗的应用,传染病逐渐得到遏制。
1952年建飞仙区卫生所,1954年后相继建十字、古楼、余田卫生院,飞仙卫生院时称桂阳县第三人医院。1969年到1980年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各大队均有医务室,各大队均有赤脚医生。1988年飞仙医院成为中心卫生院,七里坪舂陵监狱设职工卫生院。1989年各乡镇相继成立本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乡镇政府负责人兼任主任委员。1989年飞仙、余田建防保站,属二级卫生事业机构。1992年余田防保站撤销,1993年飞仙防保站撤销。1992年飞仙卫生院设红十字救护站。1995年-1996年,飞仙、余田、十字、古楼卫生院先后被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2002年开始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2012年飞仙镇中心卫生院改舂陵江镇中心卫生院。2014年全镇新农保参保人数达31885人,参保率102.2%。
舂陵江中心卫生院,现有执业医师15人,助理医师4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护士6人。病床40张,2014年门诊量为29634人,收治住院病人1686人,辖村卫生室16个。
十字卫生院,现有执业医师3人,助理医师2人,护士8人。病床15床,2014年门诊量为6116人。辖村卫生室10个。
余田卫生院,现有助理执业医生7人,护士4人,病床20张,2014年门诊量为6236人。辖村卫生室21个。
古楼卫生院,现有助理执业医生3人,护士1人,2014年门诊量5621人,辖村卫生室8个。
明清时期,余田圩便有社仓二间,平时贮谷六百三十二石,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是我国一种古代社会保障制度。清朝到民国初期桂阳乡村一般都有救婴会、义学会、重九会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均有公田以保障其正常运行,是一种救助女婴、贫困学子、孤寡老人等的组织。解放后孤寡五保老人基本生活受集体保障。1991年十字乡、古楼乡、余田乡因为旱灾接受香港红十字会的药品援助,接受台湾红十字会的粮食、衣物床上用品等物资援助。1994年余田乡、飞仙乡、十字乡、古楼乡因为水灾接受省、地红十字会现金、衣物援助,接受香港红十字会粮食、衣物、药品援助。1998年古楼乡因为疫病接受省市红十字会药品援助。2004年农民停止上缴农业税,开始享受粮食直补、母猪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古楼2009年建敬老院,飞仙2011年投资100余万元建飞仙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50人,余田2013年建敬老院。
2011年我县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年满60岁的农民开始享受每月55年的养老金。2014年为全镇农村低保户2614户发放低保款361.52万元,为全镇城镇低保户116户发放低保款3.08万元,为五保户492户发放救助款23.09万元,为60岁-79岁老人60岁老人9800人发放养老补贴705.60万元,为80岁以上老人3500人发放养老补贴462.00万元,为全镇农村危房改造142户发放66.60万元,为全镇大病救助451户发放53.05万元。
五、特色地情
【铁炉村牌坊】在铁炉村,建于明正德年间,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四次维修。坊为木结构,五柱三楼,高6米,宽5米,重檐歇山顶。楼额上书“进士坊”三个黑底金字,行书,门楼背面阴刻“光前裕后”,旁存清代维修碑5块。此牌坊为纪念明朝桂阳进士曾瑀而建。2007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溪文峰塔】位于舂陵江镇清溪村与梓木村之间的石山上。清嘉庆十八年(1813)由当地民众捐资构筑。楼阁式风光塔,七层八面,通高25米,砖石结构,中空。第二、三层楼面已塌,塔身保存完整。2007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车溪青云塔】位于舂陵江镇车溪村。修建于明朝晚期,七层八面,砖石结构,塔身保存完整。
【岩口堡】位于舂陵江边岩口村,又名三正寨,始建于明代,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东西开二门,石城长二百七十三丈,大炮垛口二十二,抬枪垛口十五,小枪垛三百二十九。”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在东门处建一亭,亭内有石碑二通,寨内有寨屋两栋,寺庙一座。今仅存东门和路亭。2007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惜字炉】境内至今保存有古代惜字炉的村庄有码头袁家村、陈江村、理坪村、岩口村、铁炉村。
【古亭】境内仍然保存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亭有柏家村的傍香亭、槐江村书院亭、鉴湖书院亭。
【鉴湖书院】位于舂陵江镇下冲村后石山中,系清咸丰十年(1860)兴建,同治十一年(1872)落成。乃西河三镇之文化摇篮。《桂阳直隶州志·卷十·学校》云:“州西四十里鸬鹚塘,塘多鸬鹚故名。广五十余亩,四时不竭,水清可鉴。前面浮图秀坐若笔。乡人于其地新立鉴湖书院。”光绪九年(1884),钦命山东巡扶部院俊臣陈士杰到此视察,览其境,游其胜,昭其宗,曾为之撰文作序,题写书院之名。
鉴湖书院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计大小房60余间,为一高厚垣墙围着,形似孔庙。整个书院依山势构筑,“殿庑堂皇,规划如制”,三阶四层井然有序。书院前面于东西围墙各辟小门一条,东门书“贤关”,西门书“圣域”。自东门进,是一空坪,为一条贯通东西门的石板路切分为两大块,路左设花池,路右为书院门前的石级分为两小块,东西各有古柏一株。此为第一层。登数石级便是书院大门,大门两柱有木质阴刻对联一副:“何处溯渊源,地转鉴湖成泗水;于斯堪景仰,天迥塔邮作东山。”门顶匾额镶嵌着陈士杰书写的“鉴湖书院”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玲珑隽逸,金光四溢,至今完整无缺。大门前两旁的一对“石狮戏石鼓”,颇为壮观。从大门进去二重木门。大门左耳环是书院主持人办公、住宿之所,右耳环是“鉴湖局”所在地。自木板门进,中有条石大道贯穿,八角亭矗立于大道之中。亭高四层,楼阁正右悬挂着“高山仰止”匾额。亭前左右设有花池,环境清幽,四时繁花似锦;亭后左右花池各栽桂树一株,绿茵如盖,芬香溢鼻。层左之厨房宿舍与层右之仓库、宿舍、遥相对望,此为第二层。沿条石大道,再登数石级,往里进为第三层,即大成殿。大成殿是奉祀孔子的地方。正殿上端置“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大殿两柱悬着一副对联:
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亦为明鉴;
澄云不清,浠云不浊,有如此湖。
殿前殿后,均为花池。殿左右是自修室,每室有两张大方桌,可供八人自修。沿左右两走廊登数石级进入第四层,即院正厅。正厅左右有房四间,为教务人员办公、住宿。厅两侧为讲学堂。如果登上书院背后的青云山,书院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大成殿、八角亭、大门顶上的壶颅口与古塔顶尖恰成一条直线,可见设计者与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鉴湖书院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作为治不修身处事之序。书院改为学校后,其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其弟子来源,除西河三镇外,还有嘉禾、临武、蓝山、常宁等地的有志青年。莘莘学子,孜孜不息,读经颂传,人才辈出。1945年改办成湖南私立鉴湖中学。湖南大学教授李全华、湖南师大教授刘城淮、东北大学教授刘君堂、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刘培琼等都曾就读于该校。——桂阳新闻网
【曾瑀】字朝仪,桂阳州(铁炉村)人,明朝弘治辛酉科举人,弘治乙丑(1505)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4名进士。补内江知县,拔张潮于诸生,称知人。入为刑部主事。——同治《桂阳直隶州志》
【汤大濩】字子和,桂阳州(大坪坊)人,高祖以周,字建全,年百有四岁,明仁宗时赐冠带。曾祖福鳌,英宗时历历两京畿县簿尉,廉慎有声。大濩以万历十六年举于乡,越十一年戊戌科明通进士,选慈利教谕。寻迁衢州推官,擢蓬州知州。政勤敏,均徭除盗,抑强恤孤,百废具举。考满,士民赴院司请晋者数千人。抚按奏状,加秩晋任。院司皆以羊酒、采币褒劳之,署其堂曰“蓬莱仙牧”,同官以为荣,复以卓异荐。遭父丧,归。服除,又有母丧。自是杜门,不复仁进。——同治《桂阳直隶州志》
【匡黎光、雷崇周】匡黎光(),乳名璜忠,境内麦冲村人。少时,寒暑假日,常居楼上读书,并在窗棂上手书一联:“谁攀月中桂,我摘天上星”,横批:“凌云”。
雷崇周(),字有昭,境内清溪村人。在桂阳省立第十四联合中学读书时,就立志要“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后匡、雷都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十五年暑假,匡、雷同时回桂阳,与何翰、梁帮栋等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匡当选为筹备委员。
民国十六年5月,匡、雷深入西河区,组织农民数千人,配合驻县陈嘉佑部捣毁西河团防局,促进了全县农运发展。
民国十七年初,湘南起义爆发后,匡黎光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政治特派员,与雷崇周奔走于桂阳、新田、常宁之间,联络新田的张汉涛、程启汉、何援华,常宁的廖海民,组织桂、新、常三县工农革命武装,响应湘南起义。
同年3月,匡、雷与程启汉、何援华等赴常宁水口山联系起义事宜时,被国民党桂阳党部委员刘建勋侦悉,桂阳县政府急电常宁,匡、雷等在常宁两路口与佳宾客栈落入常宁警察之手。几天后从容就义。当时匡黎光22岁,雷崇周19岁。——1993年《桂阳县志》
&&&&&&&&&&&&&&&&&&&&&&&&&&&&&&&&&&&&&&&&&&&&
&&&&&&&&&&&&&&&&&&&&&&&&&&&&&&&&&&&&&&&&&&&&&&&&&&&&&&&&&&
&&&&&&&&&&&&&&&&&&&&&&&&&&&&&&&&&&&&&&
舂陵江陶瓷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达内天外飞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