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遗忘之地亚诺尔森林的遗忘之森是什么

您(@)目前可用积分:274438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森林兄弟-波罗的海三国的反苏游击战
8808 次点击
9:04:06 发布在
&&&&森林兄弟(英语:Forest Brothers,Brothers of the Forest,Forest Brethren,Forest Brotherhood,爱沙尼亚语:metsavennad,拉脱维亚语:me&#382;a brā&#316;i,立陶宛语:mi&#353;ko broliai),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以游击战争方式反抗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的人们。类似的东欧反苏组织也在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西乌克兰反抗苏联统治。&&&&1940年-1941年,苏联红军占领了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并在德国在1941年至1944年的占领之后,又于年再次占领了它们。随着斯大林主义的压迫愈演愈烈,这些国家有5万人开始利用乡间密林作为天然屏障和基地,武装反抗苏联统治。&&&&反抗组织形形色色,有的只是具有基本自卫能力的个人,有的则是组织良好的有能力与大量苏联武装作战的大型队伍。&&&&目录&&[隐藏] &&&&1 背景1.1 词语来源&&&&1.2 两虎之间&&&&2 夏季战争&&&&3 游击战3.1 在爱沙尼亚&&&&3.2 在拉脱维亚&&&&3.3 在立陶宛&&&&3.4 抵抗运动的平息&&&&4 余波和纪念活动4.1 电影&&&&4.2 最后的森林兄弟&&&&5 参考资料&&&&6 延伸阅读&&&&7 外部链接&&&&背景[编辑]东方集团&&&&<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f/EasternBloc_BasicMembersOnly_sch.svg/150px-EasternBloc_BasicMembersOnly_sch.svg.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苏联加盟共和国显示&&&&同盟国显示&&&&相关组织显示&&&&反对及示威显示&&&&相关事件显示&&&&解体显示&&&&查&&&&论&&&&编&&&&词语来源[编辑]森林兄弟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的波罗的海地区。森林兄弟一词有时指的是这一时期在森林中造反的农民[1]或是在森林中藏匿的教师。[2]&&&&两虎之间[编辑]在俄罗斯帝国崩溃之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获得了独立。对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来说,这是自13世纪以来第一次成为独立的国家,因此,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立陶宛也重新获得了主权――它曾是14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但却在1795年被俄罗斯帝国占领。大西洋宪章等盟军声明许诺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可以在二战后重获独立。先后被苏联和纳粹德国占领之后,很多人不愿再忍受被别国占领。[3]&&&&纳粹德国曾经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招募当地兵员组建武装党卫队部队,而在立陶宛则从未组建过党卫队师。1944年,纳粹组建了装备简陋但拥有超过20000人的“立陶宛国土防御部队”,这支部队由珀维拉斯?普雷查维休斯将军统领以对抗安塔纳斯?斯涅克库斯率领的苏联游击队。但是,德国人很快就发现,这支民族主义的部队对他们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日,部队的高级军官被逮捕,普雷查维休斯将军则被投入位于拉脱维亚萨拉斯皮尔斯的集中营。大约半数剩余的部队组成了游击队,并分散到乡间准备对东线推进的红军展开游击战争。[4][5]&&&&纳粹在1944年9月中旬撤离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时,则在那里留下了进行游击战的基础。阿道夫?希特勒允许爱沙尼亚部队中愿意留下来保卫家园的士兵――主要是来自武装党卫军第20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一师)的士兵留在当地。此外,进行游击战的人员还包括1945年库尔兰集团军群覆灭时在拉脱维亚半岛库尔兰半岛被围而投降的部队。很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士兵以及一些德国士兵避免了被俘的命运,并作为森林兄弟在乡间作战,直到战争结束后很多年。其他一些人,诸如阿尔冯斯?雷巴内和阿尔弗雷茨?里克斯汀斯则逃往英国和瑞典,并参与到盟军情报机关援助森林兄弟的行动当中。&&&&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武装党卫队被认为犯有战争罪和其它暴行,并被宣布为犯罪组织。但是,纽伦堡审判中却明确地将被征入党卫队中的人员排除在外:&&&&“&&&&法庭依据宪章认定,凡是如上段所列举的、正式被接受为党卫军成员、在知悉其被用来实施犯罪行为(依宪章第6条规定)却依然加入或继续作为该组织成员的、或被确认为实施这项罪行的组织中成员的个人,都被认为有罪。但是,那些被政府征入该组织而因此没有选择机会、且没有参与过有关罪行的人员除外。[6]&&&&”&&&&年,美国难民委员会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师进行了调查,并在日宣布了以下政策:&&&&“&&&&在目的、理念、行动、和成员选择条件上,波罗的海国家武装党卫队单位都与德国的党卫队迥异。因此,本委员会依据难民法案第13条修正案认为,他们不被视为对美国政府有害。[7]&&&&”&&&&拉脱维亚政府认定拉脱维亚军团,主要包括武装党卫军第15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一师)和武装党卫军第19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二师),既非犯罪组织,也非通敌者组织。[8]马特?拉尔(和期间的爱沙尼亚总理)在他1992年的著作《林中战争:爱沙尼亚为生存而战》[3]中驳斥了苏联关于波罗的海国家抵抗的宣传(“是由富有的地主和纳粹军官策划的”)。&&&&二战结束后,红军尝试在波罗的海国家征兵,却在有的地区只征到了不到一半的兵员,而抵抗力量却因此而获得了发展。关于被征兵的家庭离奇消失的恐惧广泛传播,这使得更多人逃到森林中。很多入伍的士兵也带着武器逃亡。[3]&&&&夏季战争[编辑]在纳粹德国于日入侵苏联之后,芬兰加入德国一方,对苏联展开了所谓继续战争。7月3日,斯大林通过广播发表公开讲话,要求在即将放弃的领土上采取焦土政策。大约1万名森林兄弟在乡间组成了家园卫士组织,袭击内务人民委员会、破坏营、和柳波夫捷夫少将指挥的苏联红军第8军,击毙4800余人,俘获14000余人。在塔尔图的战斗持续了两个星期,使这座城市的大片地区遭到破坏。在弗里德里希?库尔克的领导下,森林兄弟将苏军逐出位于派尔努河和埃马约吉河一线后方的塔尔图。如此,他们便于7月10日确保了爱沙尼亚南部仍在爱沙尼亚的控制中。[9][10] 内务人民委员会在7月8日撤离塔尔图时,杀害了在押的193人。&&&&德国第18军于7月7日-9日越过了爱沙尼亚南部边境,并与森林兄弟和家园卫士合作继续在爱沙尼亚推进。在爱沙尼亚北部,破坏营的影响很大,那里也是最后从苏联人手中丢掉的波罗的海国家领土。爱沙尼亚-德国联军于8月17日夺取纳尔瓦,又在8月28日占领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当日,塔林市赫尔曼塔上的红旗被降下,爱沙尼亚国旗升起,但几个小时后即被德国的帝国军旗所取代。在苏军被赶出爱沙尼亚之后,德国北方集团军解除了全部森林兄弟和家园卫士的武装。[11]&&&&不过到了1941年8月,爱沙尼亚南部的游击队组织又在爱沙尼亚家园卫士的名号下重新兴起。这些组织的成员最初只从最亲密的朋友圈中挑选。之后,备选者则需要签署一项声明,表示他们并非共产主义组织的成员。爱沙尼亚家园卫士遵循爱沙尼亚防卫联盟和爱沙尼亚陆军的规章,因此他们也不违反德国占领军的法律。[12]家园卫士的主要职责包括:&&&&防卫海岸和边界&&&&消灭伞降人员、破坏分子和间谍&&&&防卫重要军事目标&&&&对抗共产主义&&&&协助爱沙尼亚警察保障公民安全&&&&当有大规模意外事件发生时(例如火灾、洪水、疾病等)提供协助&&&&为其成员和其他忠诚的公民提供军事训练&&&&维护、深化公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12]&&&&7月15日,家园卫士拥有10200名成员,到了日,这一数字达到40599人,并在1944年2月之前一直维持在40000人左右。[12]&&&&游击战[编辑]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英国、美国和瑞典向森林兄弟提供了补给、联络官、和后勤协同支持。这些援助对指导波罗的海国家的抵抗运动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但后来,由于英国间谍金?费尔比等人将情报告知苏联人,使得克格勃得以辨识、渗透、并消灭了诸多波罗的海游击组织,并使他们无法再与西方世界情报机关取得联络,严重打击了英国秘密情报局的丛林行动。在此之后,来自西方的援助就大大减少了。&&&&苏联武装部队和森林兄弟之间的冲突持续了超过十年,导致至少50000人丧生。各国对森林兄弟人数的估算各不相同。米修纳斯和塔格佩拉[13]估计立陶宛的森林兄弟人数达到了30000人,在拉脱维亚则是1人之间,在爱沙尼亚的则为10000人。内务人民委员会的部队有时会乔装打扮成森林兄弟并实施暴行,以诋毁他们的名誉并打击当地居民的热情。[14]&&&&在爱沙尼亚[编辑]<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0/Ants_Kaljurand.jpg/220px-Ants_Kaljurand.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3wmf17/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著名的爱沙尼亚游击战士"可怕的蚂蚁"卡尔尤兰&&&&1944年-1953年,有人加入了爱沙尼亚的斗争。爱沙尼亚的森林兄弟在沃鲁县以及派尔努县和莱内县的边界地区最为活跃,并且在塔尔图县和维鲁县也常有活动。从1944年11月到1947年11月,他们发动了773次武装袭击,击毙超过1000名苏联人和他们的支持者。奥古斯特?萨博是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幸存的森林兄弟,他于1978年被伪装成渔夫的克格勃探员发现。他在被发现后并未选择投降,而是跳入一条溪流中,并挂在一根圆木上,最后溺水身亡。克格勃坚称萨博是在试图逃跑时溺水而亡,但当地水流很浅,却缺乏遮掩,因此这一说法颇为可疑。&&&&当局还经常抓捕森林兄弟的亲属。泰米?克莱茨贝格逃脱了被流放的命运。她回忆说,负责流放任务任务的苏联官员"...把我带到了沃鲁。我并没有挨打,但却三天三夜没有得到水或食物。他们告诉我说,他们不会杀死我,但在我供出那些人之前会一直折磨我。大约有一个月,他们都会拖着我穿过树林,把我带到森林兄弟成员亲属的农场去,派我去向那些人寻求食物和庇护,而那些契卡的人则等在外面。我会让那些人把我赶走,因为我是被安全部门派来的。 "[15]&&&&在拉脱维亚[编辑]在拉脱维亚,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早在被德国占领的时期就开始了,但这些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被纳粹当局逮捕。[16] 那些始建于战争结束时的抵抗组织则活跃得更久一些。他们的成员既包括党卫军拉脱维亚军团的前成员,也包含一些平民。[17]&&&&活跃在拉脱维亚的战斗人员最多时达到人,而参与过抵抗运动的总人数则高达40000人。[16] 有人认为,在1945年-1955年期间,共计有700个抵抗组织活跃在拉脱维亚,他们的成员总数可能高达12000人;不过,具体数字却无从知晓。[18] 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击队员手中的武器逐渐从德国武器换成了俄国武器。在1947年之前,拉脱维亚抵抗组织的总指挥部都设在里加的马蒂萨大街。[16] 游击队员们发动了大约3000次袭击,袭击的对象主要是身着制服的军事人员、党的干部(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建筑物以及弹药库。根据苏联政府公布的数字,拉脱维亚的抵抗运动共造成1562名苏联人死亡,560人负伤。[18]&&&&塔尔里兹?卡拉斯廷斯是森林兄弟的一员,其事迹颇具代表性。他曾在武装党卫军第19掷弹兵师(拉脱维亚第二师)中做一名侦察兵,并在战争临近结束时与其他15名拉脱维亚人一起加入了纳粹德国组建的留守部队。他们躲进丛林之中,避免与当地居民和亲属发生任何接触,通过抢劫卡车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并在里加市中心的一间公寓设置了一处据点。他们最初的活动,是刺杀共产党基层领导者,但随后便将目标转向刺杀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袖维利斯?拉西斯。他们招募了一名在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工作的俄罗斯妇女,以获取拉西斯的出行日程。在拉西斯从里加乘车前往尤尔马拉的路上,他们发动了一次伏击,却袭击了错误的车辆。后来他们又和一位俄罗斯女性合作,但此人其实是内务人民委员会的便衣。1948年,这个团伙被逮捕入狱。[19]&&&&拉脱维亚的森林兄弟在边境地区最为活跃,包括邓达加、陶卡内、卢巴纳、阿洛亚、和利瓦尼等地。在东部,他们与爱沙尼亚的森林兄弟素有往来;在西部,则与立陶宛人有联系。由于苏联反间谍机构和拉脱维亚双重间谍(如奥古斯茨?伯格马尼斯和韦德乌兹?斯维科斯)的破坏,西方国家的援助和情报工作被严重影响,因此,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的游击队逐渐被苏联内务部和内务人民委员会渗透并消灭殆尽。[20] 而且,随着苏联人逐渐巩固他们在城市中的统治,森林兄弟越来越难以得到乡村平民的协助。特别军事和安全部队也被派去镇压游击队。[18] 1957年,最后一批森林兄弟组织走出森林,并向政府投降。[20]&&&&在立陶宛[编辑]<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6/Former_KGB_HQ%2C_Vilnius%2C_Lithuania%2C_2008.jpg/220px-Former_KGB_HQ%2C_Vilnius%2C_Lithuania%2C_2008.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3wmf17/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维尔纽斯克格勃总部的墙上,上面写满了那些在总部地下室被折磨和杀害的人们的姓名。&&&&<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9/Adolfas_Ramanauskas-Vanagas.jpg/220px-Adolfas_Ramanauskas-Vanagas.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3wmf17/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阿多尔法斯?拉玛瑙斯卡斯?瓦纳加斯&&&&在波罗的海三国之中,立陶宛的抵抗运动是组织得最为妥当的。因此,直到1949年之前,立陶宛的乡村完全被游击组织控制着。他们的武器装备包括捷克斯柯达生产的枪支、俄制的马克沁重机枪、各式各样的迫击炮、以及德国和苏联生产的轻机枪和冲锋枪。[4] 除了与红军和内务人民委员会发生直接冲突之外,他们通过进行伏击、破坏活动、暗杀当地共产主义者和官员、解救被捕的游击队员、以及印制地下报纸等方式大大阻碍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21] 被捕的立陶宛森林兄弟通常会遭到折磨并被草率处决,而他们的亲属则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cf. 引言)。森林兄弟则会严酷地报复那些亲苏的农场和村庄。被称为人民防卫排的内务人民委员会组织(在立陶宛被称为stribai,俄语:izstrebiteli C 破坏者的复数形式)在村庄中将被处决的游击队员的尸首示众,以打击进一步的抵抗活动。[4][22]&&&&日,“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的总指挥阿多尔法斯?拉玛瑙斯卡斯被捕。几天之后,在克格勃监狱的一个委员会的报告中描述道:&&&&“&&&&他的右眼满是血肿,眼皮上有六道伤痕。从伤痕的大小来看,应该是由铁丝或钉子造成的,伤口直入眼球。他的腹部也有多处血肿,右手的一个手指也有割伤。他的阴囊右侧有一处较大的撕裂伤,左侧也有伤;睾丸和输精管都没有了。[23]&&&&”&&&&作为游击队领袖之一的若萨斯?鲁克萨成功地逃到了西方,并写了回忆录。1950年,他伞降回到立陶宛。1951年,他被战友出卖,随后被杀害。&&&&普拉纳斯?孔修斯(代号阿多玛斯)一直坚持反苏抵抗。他于日被苏军击毙(也有人认为他在7月13日饮弹自尽,以免被俘)。2000年,他被追授以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十字勋章。&&&&本尼迪克塔斯?米库里斯则是已知的最后一批游击队员之一,他于1971年开始在森林中进行活动。他在1980年代被捕,并在狱中关押数年。&&&&抵抗运动的平息[编辑]1950年代初,苏联就已经摧毁了大部分森林兄弟的抵抗力量。在西方活动的苏联间谍收集了大量情报,克格勃也派出渗透分子打入抵抗组织内部,加之1952年苏联的大规模清剿行动,基本消除了森林兄弟的威胁。&&&&1953年斯大林死后,苏联政府宣布特赦,很多幸存的森林兄弟此时放下了武器。不过,零星的抵抗在1960年代仍然存在。最后的游击队员一直坚持到1980年代,而那时,波罗的海国家一级开始通过和平方式谋求独立。(见萨尤季斯即“争取改革运动”、波罗的海之路、和歌唱革命)1991年,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获得了独立。&&&&余波和纪念活动[编辑]<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Sinim%C3%A4ed_Memorial_2009_-_140.jpg/220px-Sinim%C3%A4ed_Memorial_2009_-_140.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3wmf17/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2009年,立陶宛游击队老兵纪念坦能堡线战役([Battle of Tannenberg Line)65周年&&&&很多森林兄弟期望从未正式承认过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占领的西方与苏联之间在冷战中的敌对态势能最终升级为武装冲突,而波罗的海国家则能因此而获得解放。但这并未实现,马特?拉尔认为,[3] 很多幸存的前森林兄弟成员仍然对西方未对苏联采取武装行动而感到愤恨(另见雅尔塔会议和西方盟国的背叛)。1956年,苏联对匈牙利革命进行了残酷镇压,但西方国家却既未干预、也未声援。自此,波罗的海国家有组织的抵抗更加陷入了低谷。&&&&由于苏联对森林兄弟的抵抗没有正式的文件记载(波罗的海国家的抵抗者都被当作普通罪犯定罪),有人把波罗的海国家对苏联统治的抵抗视为不为人所知或被遗忘的战争。[4][23][24] 在苏联统治下,有关抵抗运动的话题是不被允许的。有关波罗的海移民的文章被视为"民族同情"的典型,并遭漠视。拉尔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在爱沙尼亚进行相关研究,打开了关于森林兄弟进一步研究的大门。[25]&&&&日,立陶宛抵抗运动成员在“立陶宛自由运动”的旗号下,制定了一个独立宣言,这一天也是立陶宛1918年独立宣言的31周年纪念日。1999年,立陶宛议会通过了这一宣言。&&&&“&&&&……1944年-1953年期间,立陶宛进行了一场普遍的、有组织的对抗苏联占领的武装抵抗……其目的在于……依照大西洋宪章和民主世界确认的主权,通过武装抵抗对抗二战中的侵略国,寻求立陶宛的解放……立陶宛自由运动……设立了最高政治和军事架构……也是立陶宛土地上唯一的合法政府。.[26]&&&&”&&&&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森林兄弟老兵们获得了一小笔养老金。在立陶宛,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定为游击队日。截至2005年。立陶宛还有大约350名幸存的森林兄弟。[27]&&&&电影[编辑]有关爱沙尼亚森林兄弟的加拿大影片 《Legendi loojad》(缔造传奇的人)在1963年问世。该片由爱沙尼亚流亡人士捐款赞助。[28]&&&&1966年,苏联的立陶宛电影导演维陶塔斯?扎拉科维休斯拍摄了影片《没人想死(立陶宛语:Niekas nenor&#279;jo mirti)》,表现了“手足相残”的悲剧。这部影片使扎拉科维休斯获得了苏联国家奖和国际声誉。这部影片也是有关森林兄弟的影片中最为出名的一部。&&&&1997年,纪录片《我们为爱沙尼亚而生》 从一名亲身参与者的视角讲述了爱沙尼亚森林兄弟的故事。&&&&2004年,电影 《孑然一身》 (立陶宛语:Vienui Vieni)则描绘了立陶宛游击队领袖若萨斯?鲁克萨的遭遇,他曾两次前往西欧寻求支援。&&&&2005年,纪录片《斯德尔那》讲述了伊莎贝莱?维利梅特(代号斯德尔那、斯巴诺塔)。她是一名出生在美国的立陶宛人,并于1932年随家人迁回立陶宛。身为医科学生和药剂师的维利梅特为游击队员提供医疗服务,并最终成为一名地区接头人。她打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内部,后被发现并逮捕,但又两次逃脱。在彻底转入地下工作之后,她被怀疑成为了克格勃的内线,并险些被游击队处决。她的藏身处最终被克格勃发现,使她第三次被捕,并在遭审讯后被处决。[29][30]&&&&2007年,爱沙尼亚影片《森林之子》(爱沙尼亚语:ühe metsa pojad )讲述了在爱沙尼亚南部的两名森林兄弟的故事。两位主人公和一位来自党卫军部队的爱沙尼亚人一同对抗苏联占领军。&&&&最后的森林兄弟[编辑]最后一位已知的森林兄弟是雅尼斯?皮纳普斯,他直到1995年才再次获得拉脱维亚公民身份。1945年,他作为抵抗组织“不服务占领军”的一员进入森林。他没有苏联护照,在苏联占领期间他甚至在法律上并不存在。1995年,拉脱维亚共和国颁发给他护照。他曾说,他一直等待着里加重新成为独立的拉脱维亚国家的首都的那一天。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qqww220044]
[少就是多]
[绿色世界88]
[向卖国贼开战]
[闭上双眼陶醉]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16:1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40:58 &&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森林兄弟,就转贴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24:56 &&
&&&&乌克兰国歌即乌克兰仍在人间。&&&&亦作“乌克兰尚未毁灭”,是乌克兰的国歌。这首歌的歌曲由西乌克兰作曲家、天主教僧侣米卡依罗?维尔毕茨基 (Михайло Вербицький) 作于1863年,用于配唱基辅地区一位杰出的民族志学者帕弗罗?朱宾斯基 (Павло Чубинський) 所作的一首爱国诗篇。&&&&目录1基本信息&&&&2乌克兰语歌词&&&&3拉丁字母歌词&&&&4中文歌词(翻译1)&&&&5中文歌词(翻译2)&&&&1编辑Ще не вмерла Укра&#1111;на&&&&<img SRC="http://a./baike/s%3D220/sign=440fbadfd9f9d72ac3bbade.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乌克兰仍在人间&&&&在1917年,这首歌成为短命的“乌克兰民族共和国”的国歌。很快这个共和国被苏维埃政权所取代。苏联解体之后,在1992年,乌克兰国会重新接受了这首歌作为乌克兰国歌。在2003年,乌克兰国会通过了修改自朱宾斯基原作的新歌词。&&&&2编辑Ще не вмерла Укра&#1111;ни, &#1110; слава, &#1110; воля,&&&&Ще нам, браття молод&#1110;&#1111;, усм&#1110;хнеться доля.&&&&Згинуть наш&#1110; вор&#1110;женьки, як роса на сонц&#1110;,&&&&Запану&#1108;м &#1110; ми, браття, у сво&#1111;й сторонц&#1110;.&&&&Присп&#1110;в:&&&&Душу й т&#1110;ло ми положим за нашу свободу,&&&&&#1030; покажем, що ми, браття, козацького роду.&&&&3编辑&#352;&#269;e ne vmerla Ukrajiny i slava, i vol&#301;a,&&&&&#352;&#269;e nam, bratt&#301;a molodiji, usmichnet&#301;s&#301;a dol&#301;a.&&&&Zhynut&#301; na&#353;i vori&#382;en&#301;ky, jak rosa na sonci,&&&&Zapanujem i my, bratt&#301;a, u svojij storonci.&&&&Pryspiv:&&&&Du&#353;u j tilo my polo&#382;ym za na&#353;u svobodu,&&&&I poka&#382;em, &#353;&#269;o my, bratt&#301;a, kozac&#301;koho rodu.&&&&4编辑乌克兰仍在人间,她的光荣,她的自由,&&&&在我们同胞之上,命运将再次微笑。&&&&我们的敌人将会消失,像朝阳下的露珠,&&&&同胞们,我们将会统治我们自己的自由土地。&&&&副歌(唱两遍)&&&&我们将会献出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为了得到自由,&&&&同胞们,我们将会指明,我们属于哥萨克民族。&&&&5编辑乌克兰的光荣和自由还没有逝去,&&&&命运将会再次向我们的同胞们微笑。&&&&我们的敌人将会像朝阳下的露珠一般地消失,&&&&而同胞们,我们将统治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的领土。&&&&副歌(唱两遍)&&&&为了获得自由,我们愿意献上我们的生命,&&&&同胞们,我们会证明我们属于哥萨克民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27:15 &&
&&&&<img SRC="/res/5_447828.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法国巴黎瞻仰彼得留拉的墓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4:54 &&
国产老电影《傲蕾.一兰》1979&&&&剧情简介 &&&&17世纪中叶,欲占有我国领土沙皇俄国派遣波雅尔科夫以经商交友为名,侵入中国精奇里江畔,绑架达斡尔族代表希尔其尹。 &&&&希尔其尹的女儿傲蕾?一兰,率领部落英勇抗击侵略军。波雅尔科夫提出以一兰作人质,可放回希尔其尹。 &&&&一兰毅然前往,但他的父亲已遭毒手 ,自己也身陷敌营。一兰的未婚夫奥布库,率领部落继续与侵略军战斗;在莫斯科近郊的监狱里,一兰受尽折磨,度过漫长的七年,沙皇又派远征队押解着一兰,入侵中国。 &&&&在雅克萨城堡,一兰遇到双目失明的母亲安达金,母亲不惜舍身毒死看守,营救一兰逃出魔窟。 &&&&侵略军指使收买的叛徒散布谣言,诬蔑一兰早已投降沙皇 ,一兰因而失去部落的信任,甚至奥布库也和她决裂了。 &&&&远征队的哥萨克士兵叶菲姆卡,潜逃至赫哲族地区,遇到奥布库,向他讲述了一兰在莫斯科监狱坚贞不屈的情景。奥布库懊悔不已。这时,恰逢一兰赶来联合赫哲族兄弟,一对恋人欣喜重逢。 &&&&正当一兰的部落惨遭包围,一兰准备决一死战之际,清朝的援军和各部落兄弟赶来,士气大振,侵略军的头目斯杰潘诺夫被一兰射死。锣鼓齐鸣,抗俄英雄傲蕾?一兰接受清廷嘉奖,身穿御赐盔甲,回到自己的故土。&&&&傲蕾?一兰其实是一个复合的名字,傲蕾是她的名字,一兰是她的部落名称,又名“依兰”。至今黑龙江省还有依兰县,就和这个部落奉清政府之命南迁后活动在那一带有关。 &&&&傲蕾一兰的实际意思就是“依兰部落的傲蕾”;她是历史上真实的抵抗沙俄入侵的达斡尔女英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6:31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16.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7:50 &&
&&&&西蒙?海耶(Simo Hayha)出生于一个名为Rautjarvi的小镇,1925年加入军队,在“冬季战争”(苏联与芬兰之间的战争)中开始他的狙击手生涯。在摄氏零下20-40度的环境,身穿全白迷彩装,狙杀苏军。在战争中被确认击毙的红军人员共有505人是出自于他之手。另有非官方的统计指出他的战果为542人。&&&&除此之外,他用冲锋枪也击毙了近200人,所使用的是M-31SMG。也因此将他的杀敌数提升到705人。这是在他受伤前100天内所缔造出来的惊人数目,平均一天杀敌超过5人。由于芬兰的冬天早上时间较短,因此也可以说他在有日光时每小时狙杀一名敌军。&&&&1939年到1940年冬,芬兰可谓是苏联红军的噩梦,脚蹬滑雪板,身披白风衣的芬兰狙击手在大雪封锁了一切道路之时,却可以悄无声息地来去自如。而在雪和泥泞中挣扎前进的苏联红军则成了这些人的活靶子。芬兰三五个狙击手经常可以把小股纵队行军的苏联车队全部消灭,而自身毫无伤亡。最恐怖的情形出现在野外宿营的夜晚,曾有红军在围着篝火取暖时,被躲在黑暗中的芬兰狙击手挨个瞄准射击。而受冻挨饿的红军战士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对能活到天亮根本就绝望了。&&&&在这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中,芬兰狙击手有着非常卓著的战果。百发百中是狙击手们追求的境界。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这是一个多么悬殊的数字对比!&&&&芬兰狙击手中最厉害的当数西蒙?海耶。西蒙?海耶是芬兰也是世界最高猎杀记录542次的保持者。西蒙?海耶作为狙击手参加的是芬兰陆军的滑雪部队,他是专业猎人出身,对于山林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身穿跟雪一样白的白色伪装服,滑着雪橇在大雪封路的荒郊野外来去自如。而在一片雪白的环境下,穿着笨笨的棕褐色制服、在雪地中辛苦跋涉的苏联红军士兵则是最明显不过的目标了。西蒙?海耶使用的虽然是从帝俄时期沿用下来的Mosin-Nagant步枪,却能在700米外狙杀苏军,在苏军士兵中造成极大的恐惧,称他为“白色死神”。&&&&狙击手迅速而准确的射击。只要脑袋一探出地面,用不了30秒,就可能永远离开那战火纷飞的人世。有的胆小鬼士兵不敢抬头,趴在地面上,只顾低着头扫射,结果屁股上就被打出个对穿的窟窿。由于西蒙?海耶在苏芬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他被芬兰人民尊敬地称为“民族英雄”。&&&&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英勇的芬兰狙击手们的神出鬼没和精准的射术,使苏联士兵宛如在地狱中,在寒冷的夜里苏联士兵甚至于坐在火堆旁在等死。&&&&在他受伤前,红军曾尝试各种计划来除掉他,包括反狙击手以及火炮的攻击。他们做到最好的战绩是使用榴弹炮损伤他身穿的外套,而却没有伤到他本人。&&&&西蒙?海耶在一场近战中被击中下颚,子弹向上贯穿他的左脑。他被后方的士兵救起,该名士兵宣称:他将近一半的头部都不见了。数月之后,海耶奇迹般地复原。在战后,他马上被从一等兵晋升到少尉, 在芬兰的军队中还从未有人被如此晋升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7:21 &&
&&&&苏德战争中苏联和德国的武装力量死亡(包括阵亡,下&&&&同)总数量之比竟超过了10:1!为了进一步证实数据的真实性,索科洛夫还指出,俄罗斯&&&&的侦察兵们在战场上所发现的苏军和德军的尸体数量也是这种比例。那也就是说,苏德战&&&&[ 转自铁血社区
]&&&&争中的苏军每消灭一个德军,平均自己要付出10人以上的代价!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就能明&&&&白,如此悬殊的人员损失比例意味着什么,由于苏德战争中苏军在人员和装备的数量上都&&&&大大超过德军,因此,十比一的人员损失比只能无可辩驳地证明:苏军在技战术能力和训&&&&练水平上远逊色于德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德国武装力量在苏德战争中的死亡数量只占其在二战期间死亡总数的66%,而苏联武装力量在苏德战争中的死亡数量竟然占到了其在二战期间死亡总数的99%以上,换言之,苏军的人员损失差不多都是发生在苏德战场上。除了死亡数据,在被俘人员数字方面的比例情形也大致一样,只是差距更悬殊一些:德国武装力量在苏德战争中的被俘数量只占其在二战期间被俘总数的不到49%,而苏联武装力量在苏德战争中的被俘数量竟然占到了其在二战期间被俘总数的99.9%以上,换言之,二战期间,几乎所有的苏军战俘都是被德军俘获的,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德军战俘落在了苏军手里。这些比例差异也显示出,德军明显是在多线作战,而苏军基本上只有一条对德作战战线。&&&&从俘虏的绝对数量上看,高达630万的苏军战俘意味着什么?这一数字已经远超过了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军估算出的苏联武装力量的总数字。同时,根据索科洛夫提供的相关数据统计,在苏德战争的前一年半时间里(即日至1942年全年),就有超过550万的苏军被俘,其中有约390万的苏军是在1941年内被俘获的。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德军战前对苏军规模的估算,他们在苏德战争的初期就应该已经把苏联的武装力量基本上消灭干净了(因为巨大的俘虏数字中还未包括更为巨大的苏军阵亡数字)。相比之下,95万的德军战俘只是苏军战俘数字的15%。&&&&[ 转自铁血社区
]&&&&如果我们将表格中列举的部队阵亡和俘虏数字综合起来,就会看到,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军阵亡、死亡和被俘的总数达到了3270万人,而德军只有355.8万人,比例仍旧超过了9:1。因此,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战果的德军本来以为自己已经赢得了这场苏德战争(他们似乎有理由作出那样的局势判读)。这里我想引述一段前纳粹德国将军阿尔明?冯?隆所著的《失去的世界帝国》一书中的一段记述,他记载了1941年七八月间时德军的乐观氛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打了胜仗的德国军队在胜利的兴奋中喜气洋洋,重新集合,重新装备,这情景,当时的老战士现在一想起来还感到很激动。作为一个熟悉巴巴罗萨最小细节的参谋人员,我也出席了[1941年]七月十六日在‘狼穴’总部举行的著名的会议,当时,希特勒用双手在桌面的地图上一挥,得意地对戈林、罗森堡、鲍曼以及党内其他高级官员说:‘大致说来现在的任务是,把这块巨大的馅饼按照我们的需要切成小块,以便能够:第一,控制它;第二,治理它;第三,剥削它!’……会议结束后,他非正式地说到要在九月份裁撤四十个师团,以便把人力调回工厂。为了最后粉碎英国,结束战争,他要缩小坦克与枪炮的生产以利于一个加速海、空军建设的计划。这些看来是很自然的事,当时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从战场上明显的实际情况看来,东线战役已经胜利了。”(见《失去的世界帝国》第九章)&&&&这绝不是德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盲目乐观,实际上,当时认为德军已取得侵苏战争胜利的人不仅是德国人,甚至也包括英美国家,据记载,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对下院的秘密会议上曾悲观地预计,德军将在数月之内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场对苏联的可怕的入侵。&&&&如果把苏德战争比喻成一场残酷的拳击赛,那么步伐灵活、动作协调、拳路精准的德国人击中对手的次数要远远高于笨拙的苏联人,如果以“点数”(击中对方有效部位的次数)来评判胜利,那么德国人毫无疑问是胜利者。但很可惜,这场漫长的“拳击赛”最终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力和体力,苏联人虽然在比赛中被打得晕头转向、鼻青脸肿,但德国人却在不断地击打中耗尽了气血,终因体力不支而败下阵来。一张索科洛夫的表格,已经足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看法,而索科洛夫和他的《二战秘密档案》的价值还远不止这一张表格而已。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7:54 &&
&&&&一些战例&&&&(1)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 转自铁血社区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而与其对阵的&&&&德军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只有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当战役结束时,德&&&&军共有5辆坦克被毁,另有54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受损,而苏军竟然有334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被毁,另有约400辆受伤。苏军与德军的主要作战装备的损失比例竟超过了12:1!&&&&(2)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在这场战斗中,苏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进攻,结果,苏军营长在进&&&&[ 转自铁血社区
]&&&&攻中失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和几乎所有的排级指挥员。最后那支原有700 多人的苏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一个机枪手竟然已经疯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苏军尸体。&&&&(3)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作战中,在日至19日期间,苏军西部方面军仅&&&&一个第323师的阵亡和失踪人数就达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数为565人。而在同年12月11&&&&日至31日间,整个德军东部集团军150多个师平均每天的阵亡和失踪总人数也不过是686人&&&&[ 转自铁血社区
]&&&&。索科洛夫为此感叹道:&&&&“这简直令人震惊,我们一个师的伤亡竟然相当于德国150个师的伤亡,……可见,我&&&&们的死亡人数有时是德军的100多倍。”(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4)1942年,在向勒热夫登陆场里亚宾克村旁的一座高地发起进攻时,苏军在一次进&&&&攻中就牺牲了800人,而德军只损失了17人。&&&&(5)1941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率第58坦克师进驻莫斯科城下参与莫斯科保卫战,结&&&&[ 转自铁血社区
]&&&&果,这个师在战斗中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坦克和三分之一的人员,而这个师却几乎没有给德&&&&军造成什么损失。当时,罗科索夫斯基还组织了第17和第44两个骑兵师向德军发动进攻,&&&&结果全军覆没。&&&&(6)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白俄罗斯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 转自铁血社区
]&&&&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 转自铁血社区
]&&&&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7)一位苏军惩戒营的营长记载说,有两个苏军营参加了一次十分钟的袭击战,结果&&&&,总数为306人的惩戒营最终只剩下了7人。&&&&苏德战争中类似的战例当然远不仅是上面列举的这些,那实可用不胜枚举来形容。所&&&&[ 转自铁血社区
]&&&&以索科洛夫援引德国人的话说:&&&&“在俄罗斯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就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被击毙。”(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从这些生动的记述看,苏军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的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着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来谋求胜利。这也就难怪苏军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怎么&&&&[ 转自铁血社区
]&&&&会那样大了。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基本上都是战斗性质的,没有包&&&&括大的战役,有关重大战役中苏德的伤亡情况我想在另文中叙述。&&&&索科洛夫在其著作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论点:&&&&“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的生命为代价去取得胜利外,根本就不会打仗,苏联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对于苏军的高级统帅们的指挥才能,索科洛夫同样是大不以为然的,譬如对于人们常&&&&[ 转自铁血社区
]&&&&常津津乐道的朱可夫元帅,他就引述了另一位苏联元帅叶廖缅科对朱可夫的评价:&&&&“应当说,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见《二战秘秘档案》第二章)&&&&事实胜于雄辩。&&&&苏德战场上两军无论是普通部队的战斗力,还是指挥官的能力高下立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40:08 &&
&&&&乌克兰大饥荒(乌克兰语 : 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大饥荒。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目录1背景介绍&&&&2死亡人数&&&&3其它后果&&&&4争论&&&&5纪念&&&&1编辑当代学者大多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img SRC="http://f./baike/s%3D220/sign=a9adeaa85bb5c9ea66f304e1e538b622/bdee7c0e.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乌克兰大饥荒灾民[1]乌克兰大饥荒的主要责任者之一、当时的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斯塔尼斯拉夫?维肯季耶维奇?科西奥尔在1930年夏季当地一次共产党干部会议上下达指示说,乌克兰农民不愿意同苏联政权合作,试图扼杀苏联政权,但苏共政权的敌人打错了算盘,共产党干部的任务就是要到乌克兰农村中收缴藏匿的粮食,让农民们也尝尝饥饿的滋味。 乌克兰大饥荒的幸存者说,在1932年到1933年大饥荒达到高峰时,乌克兰农村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以及在冬季把已经埋葬的猫、狗、家畜和人的尸体重新挖出来再食用的事件。&&&&在推行农业集体化期间,大量苏共党员被派往农村,动员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他们在乌克兰遇到了消极的和积极的抵抗,最终导致对乌克兰“富农” 阶层的集体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长耕作、富于农业经验的乌克兰农户被划为“富农”,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导致乌克兰本土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下降。免于被流放的农户,因为担心被划成富农,因此不愿耕作,其直接结果就是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暴跌。当年预期在全苏联可以收获9070万吨粮食,但是实际上只收获了5500万到6000万吨。苏联政府征得的粮食数量也从预期的2650万吨下跌至1850万吨。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了一项新法令,规定“盗窃集体农庄财物”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法令从根本上禁止农民将任何农产品据为己有。至1933年1月,有 7.9万名农民根据该项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处死刑。&&&&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日,苏共政治局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根据《climate and food problem in Russia: 》一书,从1933年起,苏联官方用了新的粮食统计手段,不用实际收到谷仓里的数字,而用“生物学产量”,极端夸大农田的产量,目的是作为定量强迫集体农庄多交粮食。以致于30,40年代的苏联农业产量超出了任何外国专家的想象。苏联专家到了50年代都试图在研究的时候纠正30年代到40年代的数字。&&&&这几项惩罚性措施实施数月后,到1933年春天,在全乌克兰范围内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饥荒现象。苏共和乌克 <img SRC="http://c./baike/s%3D220/sign=29d75d1c8c1b1df4e0e1/3ac79f3df8dcd28b.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大饥荒中的场景(20张)&&&&兰政治局发出了一些补救性的命令,包括向饥荒地区运去32万吨粮食,但同时自乌克兰向外运出粮食的行动仍未停止。当年春天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干旱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与此同时,苏联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到这些地区的旅行被禁止。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被逮捕。&&&&1933年冬和1934年春,乌克兰气候条件转好,1934年农业收获量有所提高,乌克兰饥荒状况逐渐消失[1]编辑<img SRC="http://a./baike/s%3D220/sign=5f1d85b052d02d925b865/f31fbe096b63f624b3abebf81a4ca326.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纪念乌克兰大饥荒受难者的十字架,位于基辅&&&&由于缺乏官方统计数字,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数只能进行估算,具体人数在250万到480万之间。除了饥饿外,缺乏营养、抵抗力下降后导致的疾病感染(主要是斑疹伤寒和伤寒)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口中,81.3%是乌克兰人,4.5%是俄罗斯人,1.4%为犹太人,1.1%为波兰人。还有为数不少的白俄罗斯人、匈牙利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死于乌克兰大饥荒。&&&&3编辑除了饥荒外,1932年到1933年,苏联还对抱有民族主义观点的乌克兰知识分子、作家等民族文化精英进行了清洗。&&&&4编辑乌克兰独立后,乌克兰政治家和学者指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2003年10月,乌克兰大饥荒纪念委员会在意大利维亚琴察举行会议并签署声明,要求意大利政府和欧洲议会承认乌克兰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有计划的种族灭绝。&&&&乌克兰国会和许多国家的乌克兰人社团对普利策奖委员会发出呼吁,要求其撤消1932年颁发给《纽约时报》驻苏联记者沃特?杜兰蒂的奖项。沃特?杜兰蒂因对苏联五年计划的系列报道而获得了该奖,但是他在明知乌克兰发生大饥荒的情况下仍对全世界隐瞒了这一惨剧的真相,并且在报道中宣称“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5编辑2002年初,乌克兰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关饥荒的秘密文件。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也签署法令,将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日,乌克兰各城市下半旗,并在国旗上缠上黑丝带,向大饥荒的死难者致哀。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和议会议长莫罗兹主持了大饥荒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并在市中心广场举行烛光哀悼活动。全乌克兰的电视台和电台停止播放娱乐节目。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8:16 &&
&&&&波罗的海之路&&&&爱沙尼亚语:Balti kett、拉脱维亚语:Baltijas ce&#316;&#353;、立陶宛语:Baltijos kelias)是发生于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社会运动家借此宣扬对独立的看法;他们认为,苏联占领三国是不合法的,三国独立并非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共产政权倒台之后,8月23日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欧洲联盟和其他国家的纪念日,称为“黑丝带日”或“欧洲史太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目录1背景&&&&&#9642; 三国的立场&#9642; 苏联的回应2示威&&&&&#9642; 筹备活动&#9642; 人链3后续事件&&&&4评价&&&&1编辑政治宣传坚称,三国的国民议会代表各国人民意愿,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请加入苏联──故此,三国是自愿加盟苏联,而非苏联占领三国。&&&&三国则宣称他们是被苏联以武力非法合并的。三国在二战期间原为独立国家,也可以合法恢复原有地位,宣告苏联法律对三国无效力,使三国无须再遵守《苏联宪法》,也省却正式的脱离程序。&&&&80年代,波罗的海三国和莫斯科的关系日益紧张。罗穆阿尔达斯?奥佐拉斯在立陶宛发起200万人联署抗议行动,要求红军撤出立陶宛。立陶宛共产党也考虑与苏联共产党决裂。日,爱沙尼亚试图修改选举法,限制新移民(主要是俄罗斯工人)的选举权,触发俄罗斯工人的大规模罢工和抗议。随着局势日益紧张,有人期望莫斯科会应波罗的海人民的意愿而推行改革。[1]俄语仍然主导)。计划中包括立法取缔“民族和沙文主义组织”,以控告争取独立的团体;还提议以新的联合协议取代1922年联盟条约,作为苏联宪法的一部份。[2]编辑伦敦、斯德哥尔摩、西雅图、洛杉矶、珀斯和华盛顿特区等)举行黑丝带日游行,要求世界正视苏联侵犯人权。1987年黑丝带日,36个城市举行示威,包括立陶宛维尔纽斯。同年,爱沙尼亚塔林和拉脱维亚里加也举行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示威。1988年,苏联政府首次批准这些示威,没有逮捕示威者。社会运动家计划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当日举行特别大规划的示威。人链的提议是谁人和何时提出,至今不详;似乎是7月15日在派尔努的三方会议中提出的。8月12日,三国社会运动家在采西斯签订正式协议。这次示威获地区共产政府批准。同时,几个谴责苏联占领的联署,分别得到上十万人支持。 主办机构为确保人链不受干扰,预先在地图上明确标出城市、城乡和村落的准确位置。交通不便者可乘坐免费巴士。全国均投入筹备工作,连之前置身事外的郊区也积极参与。虽然有些雇主不允许员工请假(8月23日为星期三),但有些则资助巴士费用。8月23日,特别电台广播负责协调工作。爱沙尼亚订当天为公众假期。&&&&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从维尔<img SRC="http://c./baike/s%3D220/sign=b480ac887cd98d13eb807/b2de9c82d158ccbff6dc8f4e19d8bc3eb1354165.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人链&&&&纽斯开始,沿A2高速公路,经过乌克梅尔盖和帕内韦日斯,再沿着E67公路,经过切哈努夫、包斯卡、里加、爱那兹、派尔努,最后到达塔林。当地时间下午7时(协调世界时下午4时),示威者和平地牵手15分钟,然后有一些地区聚会和示威。在维尔纽斯,约5千人在大教堂广场聚集,手持蜡烛唱爱国歌曲(包括《国歌》)。其他地方则有僧侣举行弥撒,或敲响教堂钟。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阵线领袖在两国边界会面,举行一场象征性的丧礼,竖立一支大型黑色十字架。示威者手持蜡烛,高举黑色丝带装饰的战前国旗,悼念苏联暴政的死难者:“森林兄弟”、遭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政治犯,和其他被标签为“阶级敌人”的人。&&&&莫斯科普希金广场上,数百人为同情波罗的海国家而尝试发起示威,但被防暴警察阻止。塔斯社报道,75人因破坏和平、轻微毁坏公共设施和其他罪行被捕。同样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的摩尔多瓦,有1万3千人示威。&&&&大部分对参与人数的估计都在100万和200万之间。路透社新闻报道,约70万爱沙尼亚人和100万立陶宛人参与示威。拉脱维亚人民阵线估计约有40万人参与。主办单位在活动前期望原住人口中,有百分之25至30人会参与。塔斯社报道苏联官员认为,30万爱沙尼亚人和接近50万立陶宛人参与。要使人链物理上可行,每国必须有约20万人参与。空中拍摄的录像显示,人链在农村地区几乎是没有断开的。&&&&人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总人口(1989年)&&&&160万&&&&270万&&&&370万&&&&原住民人口(1959年)&&&&75%&&&&62%&&&&79%&&&&原住民人口(1989年)&&&&61%&&&&49%&&&&80%&&&&3编辑1989年12月,雅科夫列夫委员会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文的谴责议案,获全国苏维埃大会通过,最高苏维埃主席戈尔巴乔夫签署了这一决议。1990年2月,波罗的海三国举行了首三次最高苏维埃民主选举,支持独立的当选人占大多数。日,波罗的海之路后6个月内,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8月20日和21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宣告独立。截至1991年底,西方大部分国家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4编辑人链象征波罗的海人民的团结,也向全世界关注波罗的海三国事态发<img SRC="http://e./baike/s%3D220/sign=47babbcb8c1b1df4e0e1/3ac79f3df8dcd728bc.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爱沙尼亚的纪念物&&&&展的人传播这种理念。事件中非暴力“歌唱革命”的正面形象经过西方媒体报道广为流传。&&&&波罗的海之路是史上首个和最长的没断开人链。&&&&2009年,纪录波罗的海之路的文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登记表,以承认它们在纪录历史方面的价值。[3-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2:07 &&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2000多名中国人死亡。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与日发生的海兰泡惨案并称为“庚子俄难”。&&&&中文名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时&&&&间日至21日&&&&地&&&&点江东六十四&&&&被屠杀人数2000多人&&&&目录1背景&&&&2过程&&&&3后续&&&&4影响&&&&编辑江东六十四屯位于精奇里江口南至霍尔莫勒津屯,黑龙江左沿岸地带,“南北一百五十里许,东西八十里许”。[1]雅克萨沙俄侵略者时设立的军屯点发展起来的,通称江左旗屯。人们又习惯于以屯数命名,记载中出现过“二十八屯”、“三十余屯”、“四十三屯”、“四十八屯”等名称。[2]瑷珲江东,故称瑷珲江东六十四屯。[3-4]汉、满、达斡尔族组成,据俄国当<img SRC="http://c./baike/s%3D220/sign=e3efd0bc59fb8/d833c895d143ad4b43d72a1783025aafa50f066f.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江东六十四屯简图[5]满族和达斡尔族在语言、服装和风俗习惯上与汉人基本相同,“同时讲话彼此都懂”。[8]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其中规定:中俄由额尔古纳河沿黑龙江至海口划界,右岸属中国,左岸属俄国、“黑龙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11]<img SRC="http://c./baike/s%3D220/sign=53b7678a54fbb2fb302b5f107f4bfbf2bcd.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签订《瑷珲条约》场景的复原[14]远东地区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在大批移入俄罗斯人的同时,残酷地灭绝当地原住民族。随着移民的增加,对耕地的需求量变大,但阿穆尔省虽地域广大,却大都是森林、莽野和沼泽地,只有黑龙江上游和中游沿岸地带适于耕种,于是江东六十四屯这片适宜耕种的肥田沃土就成为沙俄侵夺蚕食的对象。[3]中俄北京条约》,提出彻底解决“结雅河畔(即江东六十四屯)满洲人”问题的报告,决定取消清政府对江东六十四屯居民的管辖权和境内中国居民的居留权。马丘宁报告出台前后,沙俄阿穆尔省当局加紧了侵吞江东六十四屯的步伐。1893年,沙俄官兵“直捣补丁屯”,毁酒铺三十余家,“屯中聚酒成渠”,损失“三百余万之多”。[17]编辑1900年6月初,沙俄总参谋长借口东北地区义和团运动兴起,电令阿穆尔省总督戈罗戴科夫“密切监视”黑龙江边境地区。[18]尼古拉二世宣布阿穆尔军区进入战争状态。[19]伯力和双城子集结,待命进攻哈尔滨和牡丹江。[3]黑河屯驻军以为俄军发起全面进攻,回击海兰泡,[27]哥萨克和义勇兵闯入中国人的住宅和商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押走,就连“怀抱的婴儿也被强拉了出来”。[22]<img SRC="http://a./baike/s%3D220/sign=4af4bfb88df/4d086e061d950a7bca9f2f3d3c9bb.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入侵俄军旧照。[33]中国人“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36]编辑日,海兰泡市议会举行会议,授权格里布斯基征<img SRC="http://e./baike/s%3D220/sign=28e86c4f5fdf8db1b82e7b663922dddb/c2cec3fdfc8cdc1e25ab.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入侵俄军的部分军服[43]乌苏里江,摧毁中国沿江卡伦和村镇,[47]编辑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两次大屠杀,共有7000多中国和平居民被杀害。美国历史学家贝弗里奇说:“这一惨案是俄国在远东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日本人石光真清指出,这是黑龙江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最大的悲剧,最大的罪恶!” 俄国人多伊奇认为,“沙俄现在实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只有与中世纪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西班牙对异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才可以相比拟”。列宁说:“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22]苏联政府进行过多次交涉,要求归还这片领土,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的限制,交涉均无结果。现时江东六十四屯属于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管辖。[57-58]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03:14 &&
&&&&被遗忘的中国土地-图瓦&&&&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亚洲腹地外蒙古的以北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叶塞尼河上游盆地,有乌鲁克木河(即世界第七大河叶尼塞河的上游)及其支流灌溉,沿河地带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适宜畜牧耕作。山区森林茂密,盛产黑狐、银狐、貂獭、灰鼠等珍贵毛皮。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铁、钾、石棉、煤及有色金属储量颇大。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唐努乌梁海的地方。今天,那里是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的主要居民就是图瓦人。在原苏联的图瓦人总人数为二十多万,在图瓦共和国内约二十万,约占图瓦人总人数的96%。此外,在蒙古国(即外蒙古)境内约有图瓦人三万人,中国也有几千民族成分为蒙古族的图瓦人。&&&&清朝对图瓦的治理&&&&1655年,清朝册封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为扎萨克,唐努乌梁海地区自然也由此纳入到了清朝的版图之中,清朝也由此开始了对该地区实施有效统治。&&&&1655年始,清朝虽然将唐努乌梁海地区纳入到了其统治体系之下,并在1727年和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双方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边界,但其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统治方式在1756年之前沿用了当地原有的统治形式。1756年,辖有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和托辉特部首领青滚杂卜反叛,翌年初叛乱平息,清朝开始调整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理方式。1758年清朝在该地设置唐努、萨拉吉克、托锦、库苏古尔四旗, 1762年设置唐努乌梁海四旗总管,颁予"唐努乌梁海四旗总管之印",1764年又编成克穆齐克旗,统归定边左副将军节制。据《大清会典图》记载:嘉庆年间唐努乌梁海地区共有46个佐领,其中定边左副将军直辖的五旗共有25佐领。清朝由此完善了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统治。&&&&早在1726年清朝就派遣大臣隆科多等勘查过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中俄边界,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唐努乌梁海北部地区的中俄国界。1772年清朝批准了钦天监官员测绘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地图。唐努乌梁海地区与俄国接界,日常守卫防御的重任由定边左副将军负责,而乌粱海兵丁和屯田的清军是其主要依靠的力量,巡查中俄边界、驻守卡伦、防范外敌进犯、平息内部反叛等是其主要职责。为确保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社会安定,清朝严格的边境管理制度和封禁政策。设置卡伦,将和托辉特部和唐努乌梁海人居地分开,制定进出制定,限制出入人数,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制定封禁政策,规定内地商人和唐努乌梁海人之间的贸易仅仅限于乌里雅苏台一城,时间为三天等种种限制。&&&&北极熊的东来与觊觎&&&&17世纪,沙俄武装侵人西伯利亚地区,据原苏联历史学家B?II?古列维奇所述:“以俄罗斯的堡垒和居民点作为西伯利亚西部和南部的基础,首批俄罗斯移民开始开发阿尔泰和萨彦山前的地区”。17世纪初期至70年代,俄国多次派遣使者进入唐努乌梁海地区,试图引诱和托辉特部降俄,这是俄国势力进入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开始。1727年,通过谈判,清朝和俄国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唐努乌梁海地区北部沙宾达巴哈以东中俄国界,俄国向克穆齐克河流域及其以东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公开扩张得到了遏制。但是,俄国向唐努乌梁海地区扩张的野心并没有消失,而是利用沙宾达巴哈以西中俄边界长期没有划定的时机从西部向唐努乌梁海地区继续扩张。1860年俄国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逼迫清朝签订了《北京条约》,在此基础上于1864年又迫使清朝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唐努乌梁海地区西部的阿穆哈河地区。186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唐努乌梁海地区西部建立八处分界牌博,并签订了《乌里雅苏台界约》,完全划定了中俄两国在该地区的国界。&&&&沦陷()&&&&国界虽然再次(!)划定,俄国已经夺取了唐努乌梁海西部的一块土地。但北极熊永远是欲壑难填的。俄国通过掠夺性贸易、非法开采金矿、非法移民等途径向唐努乌梁海地区渗透。至清朝灭亡的1911年,俄国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工商和矿业达到了80家,居民点多达166个,移民多达5000余人――此时整个图瓦地区的人口不过5万人。俄国甚至明目张胆的确定乌辛斯克边务官管理在图瓦的移民事务。&&&&日,在清go-vern-ment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被某些人称为“蒙古效忠清廷,因此在清帝退位以后的效忠誓言失效因此独立”的外蒙古王公们悍然宣布了独立,并且驱逐了清廷在外蒙古的将军。地处蒙古草原边陲的图瓦也没有逃脱混乱,1912年2月,在俄国怂恿和支持下唐努旗副都统贡布多尔济宣布属下的三旗在俄国的保护下“独立”,并请求俄国出兵占领唐努乌梁海地区各要地。贡布多尔济卖国行经并没有得到属下的赞同,萨拉吉克、托锦两旗即表现出强烈反对。不过,他们反对的只是投靠俄国,却不是什么崇高的爱国情感――各旗都听从了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反叛集团的招抚。&&&&然而,连外蒙古独立政权都要仰俄国人鼻息,弱小的图瓦又怎么可能有自己的意志呢?但唐努乌梁海各旗加入外蒙古反叛集团却打乱了俄国吞并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计划,因为俄国想直接占有该地区,而不是让“独立”。1913年俄国没有答应出兵的请求,而是派遣官员加紧实施移民计划,试图达到事实上占有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目的。自此俄国移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加,到1917年已经高达10000人!俄国pol.ice也被派遣到了该地区。而同一个时期,中华民国go-vern-ment正忙于勘平内蒙古的反动王公的叛乱,连外蒙古都无力顾及,更谈不上图瓦了。&&&&1915年,中华民国、俄国和外蒙古伪独立政权签订了恰克图协约,在这个协约里面,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而“自治”。而当确定自治外蒙古的范围时,俄国的首席代表密勒尔竟然拒绝讨论它的北部边界――也就是拒绝承认图瓦属于自治外蒙古!外蒙古在会后向俄国提出抗议:150年来,乌梁海人一直受扎萨克图汗部、塞音诺颜汗部4个蒙旗以及中国go-vern-ment任命的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1911年蒙古宣布独立之后,乌梁海5旗(唐努、萨拉吉克、托锦、库苏古尔、达)大总管和总管们自愿归服库伦博克多汗。虽然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可惜奴才是不能和主子讨价还价的。俄国不客气的回复:“(图瓦)地方是否属于中国,早在蒙古宣布独立以前就有争议。中国go-vern-ment亦不能证明在该地方有甚权利。至于蒙古go-vern-ment.对乌梁海地方向来未有何等权利。如此权利亦不能得自恰克图协约。缘既非中国go-vern-ment属地.则中国go-vern-ment亦不能让与蒙古也。因此,我们不允许蒙古官员进入乌梁海地方”。1916年,此前那个投靠俄国的贡布多尔济被告发亲蒙,而后不得不逃往库伦,俄国在1916年7月,派出了哥萨克骑兵进入了图瓦。&&&&沙俄的崩溃与中国的短暂收复&&&&1917年,庞大的沙俄帝国居然第一个被第一次大战拖垮。帝国中枢的解体伴随着对周边地区控制的崩溃。图瓦也陷入了红军和白军争夺的混乱中。1917年10月,俄国临时go-vern-ment人马的乌梁海地方专员图尔恰尼诺夫逃跑,哥萨克部队也溃散了。次年3月,布尔什维克政权(工农苏维埃)在图瓦的俄国移民中建立,日,他们与图瓦各旗代表签订了“脱离保护条约”,宣布停止对俄国对图瓦的“保护”,但是到下个月,高尔察克的西伯利亚临时go-vern-ment的白军即消灭了苏维埃。俄国移民中的商人和富裕农民再次宣布图瓦处于俄国保护之下。图瓦人的抗辩很有趣:既然1914年图瓦已归尼古拉二世保护,那现在沙皇已经下台,图瓦可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了。当然他们也只能抗辩而已。&&&&回过头来说我们的中国go-vern-ment,北洋go-vern-ment虽然有诸多劣政,但对北疆却始终没有放弃。俄国的自我崩溃在地缘政治上可谓对中国的天赐良机。1918年,中国go-vern-ment派遣调查员严式超等率兵进入唐努乌梁海地区,我国军队得到了外蒙古政权和当地人民的热烈支持,比如,外蒙古向俄国表示:占领乌梁海乃中国go-vern-ment之事,而管理乌梁海则为自治外蒙古之事。图瓦人各旗代表假装拜佛,在庙里聚会为中国军队征用200匹马;在1919年6月与一个哥萨克连与当地俄国移民的义勇军的一次战斗中,中华民国和外蒙古军队仅仅130人,而参战的当地人就多达200人。1919年,严式超出任驻唐努乌梁海佐理专员,唐努乌梁海全境又纳入到了中国go-vern-ment的直接管辖之下,此时外蒙自治也宣告取消,中华民国go-vern-ment的控制领土达到了它38年历史中的最高点。&&&&可惜美好的时光没有维持多久。1920年春天,苏俄红军约500人兵临萨彦岭,扬言要进攻图瓦。中国驻唐努乌梁海佐理专员严式超和苏俄政权代表举行了会晤,但双方在有关该地区主权问题上意见根本对立――苏俄居然认为图瓦只能由俄蒙官员共同组织机关管理。而中国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驻军很少,面对苏俄的大军压境不敢据理力争,俄国移民趁机作乱,形势十分严峻。所幸1921年初,由于战事需要,苏俄红军陆续撤走,唐努乌梁海地区局势暂时求得平静。局势的暂缓应该说为中国增兵唐努乌梁海地区巩固边防提供了可能,但颟顸的中国驻外蒙古官员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暂缓了拨兵驻防的计划,库乌科唐镇抚使陈毅居然认为“两方俄party内讧,自行退却,乌梁海可保暂时平静”,失掉了巩固在该地区统治的机会。&&&&独立――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孪生兄弟&&&&日,绰号“疯男爵”的俄国殖民主义分子恩琴率匪军攻陷外蒙首府库伦,陈毅北走买卖城,中国中央go-vern-ment军溃退库伦以北。恩琴在库伦得手以后,便派匪军向西进攻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1921年3月初(旧历二月初),恩琴匪军向驻海中国官员和军队下了毒手。当时有一支由50名察哈尔人组成的游缉队,奉陈毅之命前来乌梁海增援。这支队伍在恩琴自匪占领外蒙后叛变。恩琴白匪与这支队伍纠集在一起,并煽惑一部分乌梁海人参加,共同向中国go-vern-ment驻海官员和军队发动攻击。严式超在1月间己经交卸职务,取道科布多回京,新任唐努乌梁海参赞黄成滞留库伦末曾到任。唐努乌鸟梁海参赞公署秘书长以下官员全部遇难,公署卫队官兵大多被枪毙。入侵的旧俄匪军与暴乱蒙人、海人到处抢掠,伤人无数”,中国内地商人家财均被抢一空。一时间图瓦又成为旧俄白party的天下。不过同年夏,苏俄红军以支援东方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名义进入唐努乌梁海地区,盘踞该地区的白匪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历史发展也由此而改变了,开始按照苏俄设计的轨道发展了。&&&&可叹几年前还能收复北疆的北洋go-vern-ment,此时已经陷入内争不能自拔,奉直双方钩心斗角,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就是不见发一兵一卒。引得当时的西方报纸讽刺:中华民国养兵一百四十万,不能复一库伦。等到苏俄红军击败白军,居然阿Q的宣布:已经无匪可剿,之后之事外交解决可也。从此中国go-vern-ment再也没有控制过外蒙古包括唐努乌梁海哪怕一天。&&&&日,仅仅在库伦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34天以后,苏俄西伯利亚革命委员会召集图瓦各旗代表在克木毕齐尔开会,宣布唐努乌梁海独立。同年12月12日,“唐努图瓦共和国”作为一个“人民的国家”宣布成立,但这个人民的国家只给劳动人民和人民军士兵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它的政治体制和孪生兄长“蒙古人民共和国”基本一样。这个独立国家的宪法明确宣布该国在国际关系方面处于苏维埃俄国保护下。当然,苏俄的表面文章也是做足的:唐努乌梁海“独立”不到一个月,日,苏俄go-vern-ment以外交人民委员的名义宣布:“不把唐努图瓦视为自己的领土,对此地没有任何野心。……苏维埃俄国go-vern-ment,并不想根据唐努图瓦领域内有很多俄罗斯移民的事实而提出权利要求,但认为必须同唐努图瓦民众及其行政统治机关缔结协定,以保护这些移民即居住在这里的俄罗斯土人和农民。然而,任何时候也不以武力威胁图瓦的国土”。随后,根据与唐努图瓦当局的协定,海境俄国移民建立了一套机构实行“自治”。日,苏联与“唐努图瓦共和国’签订“友好条约”,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苏联宣布放弃旧俄对图瓦的“保护”。对于一直有意统治图瓦的外蒙古当局,苏联毫不让步,1926年8月,“唐努图瓦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所谓友好条约,宣布双方彼此承认独立。这样,唐努图瓦消除了和外蒙合并的一切可能性,剩下的前途已经是显而易见了。&&&&结局――静悄悄的吞并&&&&日,唐努图瓦共和国第四届大呼啦尔宣布改名“图瓦人民共和国”,追随苏俄开始了苏维埃化进程。图瓦的人民军在1929年达到了1600人,相对于图瓦的人口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而苏联人在图瓦的人民军里充当的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的角色――和几年后日本人在“满洲国军”中干的一模一样。1931年,老蒙文停止使用被西里尔字母文字取代,这比在外蒙古发生的事情早了10年。1936年,“图瓦人民共和国”举行成立15周年庆祝典礼,国际社会中派遣代表祝贺的只有苏联,连“蒙古人民共和国”都没参加。&&&&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千里之外的“图瓦人民共和国”大呼拉尔迫不及待的向克里姆林宫的主子表示忠心:“图瓦人民将挺身参加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并要为此竭尽一切力量和手段,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接着,“图瓦人民共和国”派兵追随苏联参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图瓦人民共和国”向苏联运去马4万匹、牛羊60万头、驱逐机一大队、食物5列车。1943年3月,图瓦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赴苏慰问苏军将士。代表团带去肉187吨、鱼73吨、黄油54吨、灌肠18吨、长靴1万双,毛皮外套5000件。代表团在莫斯科和前线受到苏方的隆重欢迎――大概和日本人隆重欢迎“满洲帝国”皇帝溥仪陛下访问差不多吧。&&&&又过了一年,在二战大局已定的日,“图瓦人民共和国”小呼啦尔非常大会“请求”加入苏联。自然这种请求是不会被拒绝的,10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请求。但是奴才终究是奴才,图瓦没有享受到加盟共和国的权利,10月13日,它作为俄罗斯的一个自治省被并入苏联(20年后升格为自治共和国)。&&&&或许苏联自知理不直气不壮,或许是他们觉得连欧洲大国波兰也可以通过一个苏维埃决议而被瓜分,小小的图瓦根本不值一提,苏联官方没有发表声明,塔斯社也没有报道,仿佛一切都没发生,但苏联的领土却多了17万平方公里。不过有意思的是,电脑游戏钢铁雄心2(heart of iron2)里却记录了1944年发生的这个历史事件。&&&&至于中国go-vern-ment,居然是在日苏联苏维埃选举公布选区划分(图瓦为第299选区)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合并。此时外蒙古的独立也是木已成舟,中华民国go-vern-ment对图瓦更加是鞭长莫及了,于是日苏联的电台才向全世界宣布:图瓦人民共和国并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为图瓦自治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国民go-vern-ment终于想起来向苏联提出严重抗议(日),声称保留一切权力――当然和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经常发生的一样,这句义正词严的抗议往往是整个外交努力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苏联帝国从内部崩溃了,由于不是加盟共和国,图瓦仍然被留在俄罗斯之内,尽管它也公布了主权宣言,但在莫斯科的软硬兼施下最终没有获得完全独立。&&&&这就是图瓦到今天的全部历史。但个人衷心希望,这将不是历史的全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53:38 &&
&&&&库页岛面积7.64万平方公里,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河)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隔鞑靼海峡及涅韦尔斯科伊海峡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俄方称为拉彼鲁兹海峡)与日本北海道宗谷岬相对。南北长达984千米,东西宽6-160千米。库页岛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因此地震频繁。&&&&库页岛&&&&库页岛&&&&气候&&&&库页岛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19°C 至-24°C 之间,北方地区气温最低可到-40°C。若干港口长期冰封。北部封冻达八个月之久。年降水量500-1200毫米。&&&&地形&&&&库页岛北部地势较低,中南部多山。西萨哈林山脉(最高点奥诺尔山1330米)和东萨哈林山脉(最高点洛帕京山1609米)横穿库页岛沿岸,把特米-波罗奈斯克平原和苏斯奈斯克平原分开。&&&&自然资源&&&&库页岛上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较大的内河有:波罗奈河(350公里)、特米河(330公里)、维阿赫图河和柳托加河(各为130公里)。岛上有俄罗斯联邦境内最大的瀑布伊里亚-穆罗梅茨瀑布,瀑高为141米。此外,库页岛上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地。&&&&库页岛上森林资源丰富,有萨哈林冷杉、鱼鳞松、阔叶藤本松。高山上有石桦灌木丛和偃松。此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渔业资源发达,水产大部分为蟹、鲱鱼、鳕鱼和鲑鱼。
共 8808 次点击,23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088717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646 / 昨日发帖:2861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森林兄弟-波罗的海三国的反苏游击战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城遗忘之地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