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大山一样的精神像什么一样,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一个“兵”的军营   在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1.7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上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兵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旗仪式,有时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驻扎着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郭孔孙从小就伴随着军号成长,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挂钩联系,部队的领导喜欢上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到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600元的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生活。  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到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谢辞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韵盎然,鸟语花香。郭孔孙说,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 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与繁重的工作,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干劲。  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不损失,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下面对本篇通讯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 这个军营,曾经有大批的军人在此服役,在此挥洒汗水,现在,无论是设施,还是氛围,都一直保持着部队的习惯。 B.在文章正面描写的老郭每周举行一次的升旗的仪式中,他的家人甚至村干部和村民有时都会自发来参加,这些着实让我们感动。 C.老郭在此地驻守,自己认为最难忘怀的就是每年的下半年会有大量的军人来此地参观,来聆听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 D.就是因为老郭风雨无阻的准时准点地每天进行三次广播,附近的村民和学校才把广播作为时间依据,甚至作为校对钟表的依据。 E.本通讯中的这个“兵”,为军队付出了大半的人生,他所代表的军人对军队这种难以忘怀的情怀,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2)“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作者为什么称这座军营为“神秘的军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通讯交代了有关老郭的哪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篇通讯的人物描写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结合本篇通讯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 && >&& >&

一个“兵”的军营   在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1.7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上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兵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旗仪式,有时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驻扎着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郭孔孙从小就伴随着军号成长,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挂钩联系,部队的领导喜欢上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到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600元的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生活。  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到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谢辞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韵盎然,鸟语花香。郭孔孙说,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 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与繁重的工作,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干劲。  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不损失,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下面对本篇通讯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 这个军营,曾经有大批的军人在此服役,在此挥洒汗水,现在,无论是设施,还是氛围,都一直保持着部队的习惯。 B.在文章正面描写的老郭每周举行一次的升旗的仪式中,他的家人甚至村干部和村民有时都会自发来参加,这些着实让我们感动。 C.老郭在此地驻守,自己认为最难忘怀的就是每年的下半年会有大量的军人来此地参观,来聆听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 D.就是因为老郭风雨无阻的准时准点地每天进行三次广播,附近的村民和学校才把广播作为时间依据,甚至作为校对钟表的依据。 E.本通讯中的这个“兵”,为军队付出了大半的人生,他所代表的军人对军队这种难以忘怀的情怀,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2)“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作者为什么称这座军营为“神秘的军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通讯交代了有关老郭的哪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篇通讯的人物描写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结合本篇通讯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兵”的军营   在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1.7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上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兵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旗仪式,有时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驻扎着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郭孔孙从小就伴随着军号成长,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挂钩联系,部队的领导喜欢上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一干就是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到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600元的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生活。  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到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谢辞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韵盎然,鸟语花香。郭孔孙说,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 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与繁重的工作,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干劲。  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不损失,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下面对本篇通讯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 这个军营,曾经有大批的军人在此服役,在此挥洒汗水,现在,无论是设施,还是氛围,都一直保持着部队的习惯。 B.在文章正面描写的老郭每周举行一次的升旗的仪式中,他的家人甚至村干部和村民有时都会自发来参加,这些着实让我们感动。 C.老郭在此地驻守,自己认为最难忘怀的就是每年的下半年会有大量的军人来此地参观,来聆听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 D.就是因为老郭风雨无阻的准时准点地每天进行三次广播,附近的村民和学校才把广播作为时间依据,甚至作为校对钟表的依据。 E.本通讯中的这个“兵”,为军队付出了大半的人生,他所代表的军人对军队这种难以忘怀的情怀,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2)“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作者为什么称这座军营为“神秘的军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通讯交代了有关老郭的哪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篇通讯的人物描写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结合本篇通讯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高中语文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1)BC (2)①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还是有人天天在吹响嘹亮的军号,准时进行广播,准时升旗。   ②在这个军营里,只有老郭一个兵。   ③神秘的军营中没有战事,管理守护军营,只是进行广播和巡逻这样琐细而单调的工作。(意对即可) (3)①交代了他从军的经历,使我们清楚了老郭对军队感情深厚的原因。   ②交代了他驻守军营的原因,突出了老郭不畏艰苦的 精神。   ③谢辞了儿女们劝他的城市生活,突出了老郭的坚守精神,对军队的深厚情感。(意对即可) (4)正面描写:外貌:军人的打扮;动作:骑摩托车巡逻;神态:幸福和自豪的表情;语言:“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突出了老郭坚守军营的精神。    侧面描写:环境:军营的设施、氛围;群众介绍老郭的升旗仪式;部队战友的回访;干部村民自发前来参加升旗仪式;村民学校把军号广播作为时间的依据;侧面突出强调了老郭坚守军营的精神,对军队深厚的情感。   启示:启示我们多角度塑造人物,从正面和侧面。(意对即可)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相关试题大家都在看推荐文章热门知识点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总策划第236期
"好电工"黄春强/黄春宁
“电工兄弟”守护大山光明 16年丈量1.8万公里山路
“电工兄弟”黄春强、黄春宁肩负着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十万山华侨林场片区用电管理维护工作。16年来,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寨,走坏几十双鞋、开坏4辆摩托车、丈量1.8万公里山路,相当于走过了一个长征。遇到趟水过河时,哥哥就背着弟弟,只为让一个人身体保持干燥,可以安全上杆作业。兄弟俩常说:“十万大山里居住的都是归国华侨、侨眷,我们有义务为这片土地做些事情!”2015年2月,他们荣登“中国好人榜”。
  山高谷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际……
  这里是广西防城港十万山华侨林场。这里散居着2500多户人家。他们之中,有一对亲兄弟黄春强、黄春宁,一个38岁,一个34岁。身为农电工的兄弟俩,从1999年起便担负起了林场的供电和维护工作,一干就是16年。
  16年来,兄弟俩风里来雨里去,足迹踏遍了十万山的每个村落,默默守护着大山里家家户户的光明。兄弟俩常说:“十万大山里居住的都是归国华侨、侨眷,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祖国为我们安家落户,我们有义务为这片土地做些事情!”
  因为总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中国南方电网”标识鲜明印在胸前,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南网兄弟”。
黄春强、黄春宁兄弟的故事。视频来源:广西文明办
黄春强(后)、黄春宁(前)兄弟肩扛电力设施奔赴故障抢修点。图片来源:广西文明办
<font color="#.再苦也要留山里:16年走坏几十双鞋 开坏4辆摩托车
  广西十万山里的华侨林场山脉连绵,山谷险峻,距离防城城区41公里。这里是广西越南归侨的安置点之一,总面积达98.8平方公里,居住着包括侨民在内的壮、汉、瑶等民族共1.25万人,2500余户人家散落地住在大山里。这里山高路险,每年大雾和雨水天气长达6个月,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也是全国84个华侨农林场中最困难的华侨林场。黄春宁、黄春强兄弟的父母就是当年的归国华侨,兄弟俩一个3岁归国,一个在十万大山土生土长。作为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防城港供电局十万山华侨林场营业点的农电工,从1999年起,兄弟俩便开始承担华侨林场电力线路的供电、维护、检修工作。
&&& 十万山林场属于“雷区中的雷区”,电力设施受影响大、抢修条件艰苦。每次遇到停电,他们都当天检查,当天抢修,当天复电;遇到趟水过河时,哥哥黄春强就背着弟弟黄春宁,为的是让他身体保持干燥,可以安全上杆作业。
&&&山路崎岖,摩托车无法通行的路段,兄弟俩一人掌控,一人推车。图片来源:广西文明办
  山里的隘脚村,因山势险峻、路况又差,被称作“碍脚村”。每年七八月,暴涨的河水就把通往村里的唯一一条机耕路淹没。水如果只是齐膝齐腰深,兄弟俩卷起裤脚或是脱了长裤就能趟过去;但如果水太大太深趟不过去,他们就举起砍刀临时开路,从高处的山腰绕过去。这样一来,往往要多走出一倍的路程。
&&& 日那天,“纳沙”,“尼格”接踵而至,十万山多处树枝被折断后搭在线路上,有的供电实施还被雷击坏,造成隘脚村多处停电。因为不清楚故障点在哪里,兄弟俩只能骑上摩托车,走走停停,沿着山路去找。
  “风吹得眼睛睁不开,我们两个人骑在摩托车上,车上还载着四五十斤重的工具,开在路上感觉都要飘起来了。”黄春宁说,“不时有大风吹断树枝,当时非常担心被刮倒的大树砸中。”大雨过后的机耕路泥泞不堪,摩托车多次打滑侧翻,两人的膝盖、小腿多处被碰伤。平时只需走40多分钟的山路,这次兄弟俩走了两个多小时。在接近隘脚村时,终于发现了故障点,原来是两串悬式瓷瓶被雷击穿导致停电。
  狂风暴雨中,兄弟俩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电送上了。晚上8时多,暮野四合,天地一片漆黑,村里却灯火点点,电视机里传出阵阵乐声。兄弟俩离开村子时,感激不已的村民们打着电筒送了一程又一程。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防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周山介绍说:“这个营业点条件艰苦。如果在城市里,2000多户的抄表工作,一个人大半天即可完成。可在这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的十万大山里,就得花6至7天的时间。其实,在这俩兄弟之前,十万山片区也有人做过电工,但没过多久就受不了了。”
守深山保供电16年,跑山路共换了4辆摩托车。图片来源:广西文明办
&&&十万山林场方圆98.8公里,黄春强、黄春宁负责2500多户人家的抄表、收费,维护7公里的35千伏线路、40多公里的10千伏线路以及大量的400伏线路,共有26个台区,常常一天要走近10个小时。16年里,他们俩兄弟早上8时出门抄电表、收费,维护、检修线路,往往下午4时许才有时间吃午饭。饿了,吃点饼干;渴了,喝点山泉水。16年,兄弟俩走烂了几十双鞋,报废了4辆摩托车,丈量1.8万公里山路,相当于走过了一个长征。
  “这里那么辛苦,那么危险,有没有想过离开?”
  每次面对这样的提问,兄弟俩总是坚定地回答:“再苦,我们也要留在大山。我们总觉得自己有义务为这片土地做点事情。”
<font color="#.再难也要扛起家:父辈曾家业殷实 家国情深重报恩
&&& 十万大山曾因一部电影而闻名全国。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英雄虎胆》,不少场景就取自于这里,影片讲的是解放初期侦察科长曾泰深入十万大山地区的土匪老巢将其一网打尽的故事。讲起这段历史,黄氏兄弟的父亲黄荣昌充满自豪,其实他只是与这个剿匪故事同龄,但黄家的故事却紧扣着共和国的脉动。
&&& 黄家是当年归国华侨的一分子。他们家族在越三代,当时有50多口人,家业殷实。30多年前,那是一个庄稼即将收获的季节,一队士兵冲进他的家门,要他们选择,家与国那一刻突然势不两立起来。当时的黄荣昌,还不及黄春宁现在这般年纪,他替50多口人作出一个义无反顾的决定:“回国!”所有产业全部抛弃,当天,50多口人冒着酷暑,挑着简单的行李踏上归国之路。黄春强当时刚刚三岁,甜甜地安睡在妈妈怀里。
  “我没有后悔过。”在黄荣昌看来,那是关于立场和信念的选择,“如果不回来,就得走到祖国的对面,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永远挺不起胸膛。”
  30多年来,这段经历像一道伤疤,黄荣昌不时掀给两个儿子看;又像一次次祷告,倾诉着老人关于家国的情感。家国家国,有家才有国,还是有国才有家?
  “大河不满小河干。我们这些归侨,在那个年代体会到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祖国给我们安家落户的,人要懂得报恩。”黄荣昌说起这些仍然会眼眶湿润,“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为林场做些事,为乡亲们做些事,应该应份,不能太算计。”兄弟俩从小就这样被熏陶着。每次接到抢修电话,兄弟俩立刻就往外跑,哪怕是正在吃饭。母亲有时会嗔怪“这两个傻孩子”,父亲在旁边眯着眼笑。
  这个大家庭,彼此扶助,互相欣赏。
  日子虽然清苦,下一代却快乐自信地成长。兄弟俩一共3个孩子,每天吃住在一起,他们发现父亲比所有人都忙,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竟然也想当电工,“爸爸头上的那顶帽子,真像奥特曼!”
兄弟俩“一声承承诺一生守护”,就守着十万山。图片来源:广西文明办
  “别人都羡慕我,说我老公能干,在外面一把手,家务活也都会做,对我又特别好。”黄春宁的老婆丁慧玲笑着说。 由于偏远落后,十万山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外面的钱好赚”。跟这兄弟年纪相仿的玩伴、同学纷纷背井离乡,留守在此的,多是老人、孩子以及女人。
&& “你们一个月才赚千把块钱?不可能吧?”从外面回来的人得知兄弟俩的境况,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兄弟俩不是没想过逃离。
&&& 2006年,他们月收入只有500多元,有个在深圳一家玩具厂打工的老乡要带他们过去,收入是做农电工的四五倍。兄弟俩于是分了工,弟弟留守保证老乡们用电,哥哥去打工补贴家用。在那个工厂,黄春强并不习惯,却舍不得这份工资,同时心里又惦记着弟弟,不知他一人忙得过来不,每天都与自己较着劲。弟弟在电话里也不讲工作的事,越是这样,他越感觉到弟弟的压力。两个月后就是年关,黄春强说啥也要回家。兄弟俩坐在一起久久地沉默。“后来,弟弟终于说了实话,他一个人真的顶不住。我很快就决定,再穷也不出去了,就和弟弟守着十万山,这是我们的家啊。”
<font color="#.再忙也要帮乡亲:学5种方言 只要带"电"都能修
&&& 曾经有人问,如果有机会到大城市工作,你们会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兄弟俩想了一下说,可能不会。“这就像外人适应不了十万山的艰苦一样,这工作最好由本地人来做,熟悉这里,容易与老乡打成一片。”
  十万山的山山水水,是兄弟俩的生命之源,也是他们的人生坐标,林场的2500多户乡亲,就是他们的社会。
“平日里,你们是怎么样服务这里的村民的?”兄弟俩说:“我们并没有想过到底应该怎样去对待客户,也没有把天天面对的这些人当成客户,他们只是我们的乡亲。给自家人办事,自然没有分内分外。帮助他们,就是帮助亲人和朋友。”
&&& 在黄春强家的抽屉里,锁着一本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村屯和村民的名字,以及各种方言的说法。
  黄春强解释,这是兄弟俩刚当电工时,为方便工作所记录的。
  这里有瑶、壮、汉等多个民族,2500多户人家讲5种地方方言。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到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家里收电费或检查故障时,比划了半天村民还是听不懂。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们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如今他们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掌握了客家话白话、壮话和瑶话等方言。
  很快,片区内11500多人、2500多户,只要提起户主名字,他们就知道哪个户主住在哪里,操什么方言,成了十万山里的“活地图”。
“南网兄弟”帮助老人排查用电隐患后,老人家里的电灯重新亮了起来。图片来源:广西文明办
&&& 兄弟俩并非电学科班出身,可谓是“半路出家”。刚做电工的时候,在一次线路故障巡查中,一位背着小孩的大姐一见到他就着急地迎上来问他们:“阿哥仔,今晚能通电吗?”看着她期待的眼神,他们却不能给她明确的回答,心里真不是滋味。因为当时做林场电工,他们只管抄表收费,出现供电故障,只能上报供电所派人来处理。而十万山华侨林场离城区供电所有40多公里,从停电到派人来排查,一来一回,起码要一两天时间。那位大姐期待的眼神,让他们发誓,不仅要会抄表收费,还要懂电工技术,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他们总是抓住一切学习机会。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他们不仅学习维修用电故障知识,还不断地钻研各种电气设备的构造和原理。如今,林场里几乎所有的维护和抢修,他们兄弟俩都能独立完成。有时,就连乡亲们的摩托车、电饭锅坏了,也时常送来请他们修理。乡亲们称,只要带电的,就难不倒“南网兄弟”。
  当地有2500多户居民都存着他们的手机号码,一旦停电,他们首先想起的是给兄弟俩拨电话。
  有一次,兄弟俩跑了10公里路,发现故障的原因不过是烧坏了一根保险丝。还有一次,一位阿婆拿出用了好几年的手电筒,让兄弟俩帮忙修理。“手电筒也带一个‘电’字,找你们兄弟,没错吧?”黄春宁禁不住笑起来,拍着胸脯跟阿婆打包票:“阿婆您放心,一定给您修好!以后有事您就找我们哥俩!”回忆起这件小事,黄春强也笑:“‘电器’修好了,看到阿婆的高兴劲儿,再累,我们也开心。”
  像这种本不属于他们的工作占去了兄弟俩很多时间,他们却有求必应。他们说,虽然耗费时间,但“这是举手之劳”;对于家里只有老与小的乡亲来说,这就是最难的事了。
<font color="#.再累也幸福:乡亲争相往家拽 曾连吃5顿午饭
&& 防城港供电局防城供电公司经理周山说,那里太艰苦了。走一趟山路回来,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天寒地冻,毒蛇猛兽都能遇到。以前山里没有修路,收一两户电费都要走上几小时。
  隘脚村的瑶族老乡邓立权说:“他们兄弟俩不容易,比我们村民还要辛苦、还要累。下雨了,我们可以在家休息,可他们就得出去巡线查故障,连下一餐饭什么时候吃上都不知道。”但是这兄弟俩心里觉得开心。
  每次抢修,两个人都如同搏命一般。“我们只想早一点复电,就不会让等电用的老人和孩子心慌,就不会让小卖店冰箱里的雪糕融化了,否则就得损失好几百元钱。”2011年8月,兄弟俩还协助施工队伍完成了广西电网公司十万山归侨危旧房改造供电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了17个归侨生产队、505户归侨的“用电难”问题。看到大山深处闪烁着万家灯火,兄弟俩特别开心。
大山里,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南网兄弟”。图片来源:广西文明办
  十万山还有10多户每月电费还不到1元的用户。也就是说,这几毛钱的电费兄弟俩也要上门去收取。“碰上主人不在家,只能抄个数回来,改天再去。习惯了就不累了。”兄弟俩总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管事情是大还是小。
  在村里,不管走到哪里,兄弟俩都是最受欢迎的人。每到吃饭的时间,乡亲们争着把他们往自己家拽:“来,喝两口吧!”黄春宁清楚地记得,最多的一次,他自己连吃了5顿午饭。
  在兄弟俩看来,金钱固然重要,可父老乡亲的认可却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与尊严,乡亲们给予的信任与支持,对他们而言就是世上最好的回报。
  “知道什么让我最快乐吗?”坐在营业点外面的大树下,少言寡语的黄春强说,“每次抢修,去时一片漆黑,回来的路上,灯光就在我俩身后亮着。这时候,我就很有成就感,就感到无比的幸福。”
  兄弟俩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就一直干下去。”如今,这兄弟俩已成为30多万南方电网公司员工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为八桂大地上一个最耀眼的精神灯塔。
  (本网根据《》、《》、《》、《》等稿件综合,感谢广西文明办提供素材。)
 && 有人说,如果你注视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眼中也有你;如果你眼中没有别人,那么,别人的眼里也一定不会有你。黄春强和黄春宁兄弟俩就像一面镜子,把十万山都照进里面去,连同父亲反复述说的家国情怀,妻儿的理解,乡亲的信任。他们技术过硬、诚实质朴、勤劳肯干,走出山外不愁找到好工作。16年来,他们也曾见识过繁华的都市,也曾因生活清贫而苦恼,但禁不住乡亲们的呼唤和家乡情深,最终选择了在大山里坚持。行走山间,排险抢修,千般难比不上村民一抹微笑,万般苦消散在灯亮那一刹。无论是在线路维护的山间小道上,还是在走村串户的工作路途中,16年的“万家灯火时”,化成了一对普通兄弟的幸福感。平凡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这何尝不是幸福?
(责任编辑:张青玲)
&&& 【本网点评】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上榜时间:2015.02
黄春宁、黄春强兄弟,南方电网广西十万山华侨林场营业点农电工。16年来,兄弟俩风里来雨里去,足迹踏遍了十万山的每个村落,默默守护着大山里家家户户的光明。2015年2月,他们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敬业奉献类别“中国好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里的大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