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版图 拜占庭帝国 离得近吗

当前位置: &
争夺地中海霸权:阿拉伯与拜占庭两大帝国的碰撞(2)
08:34:17 & & &
&&&&精神充沛、生气蓬勃的阿拉伯民族,本身就有好战精神,伊斯兰教的出现为他们注入了新的热情,在新宗教&为安拉而战&谆谆教诲下,阿拉伯人为征服的意志所贯注,迅速冲出了沙漠,冲向富饶的北非和繁华的地中海。
&&&&巩固新占领的近东基地
&&&&在伊斯兰教旗帜的指引下,阿拉伯人迅速臣服了近东各地。叙利亚和埃及分别于634年、639年臣服于阿拉伯入侵者,波斯这一古老帝国也因与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长期斗争而精疲力竭,于642年向入侵者投降。&恰如基督教承继了罗马帝国,是其延长的部分,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近东,而这里或许当算是世界上最开化之民最古老的汇集地&。
&&&&近东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资源比起贫瘠的阿拉伯半岛更容易吸引阿拉伯统治者,所以统治者竭力抓住近东这个富饶的根基。近东的历史是与地中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地缘角度来说叙利亚、埃及行省的海洋特征大于它的陆地特征。叙利亚、亚历山大里亚一直是地中海的重要的贸易城市,承载着东方货物的叙利亚商船常年游弋在地中海各港口城市,在当时的西方也有许多叙利亚商人的聚居地,埃及、叙利亚的巨额财富主要来源就是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往来,所以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说巩固近东基地必须挑战地中海。
&&&&况且,在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之后,就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位于叙利亚海岸的港口城市的居民以希腊人为主,并且大都信仰拜占庭的东正教,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后,还向拜占庭要求海上援助。阿拉伯人虽然占领了近东地区,但地中海仍然掌握在拜占庭人手中,拜占庭的海上供给可能使他们的战果付诸东流,为了保卫新占领的叙利亚地区,也必须加强海上防御。此外,拜占庭人于645年通过海路重新夺回亚历山大里亚并短期占领该城的事件,也使阿拉伯人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
&&&&迷恋罗马帝国的角色
&&&&如果说穆阿威叶最初进攻地中海各岛屿,是为了保卫阿拉伯人新占领的近东地区,那么当阿拉伯舰队驶向西西里岛,围攻君士坦丁堡,征服西班牙时,他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保卫近东各地区了,而是迷恋上了罗马帝国的神圣角色。这一点从倭玛亚王朝时期帝国的政策趋向就可以看出。
&&&&倭玛亚王朝是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个具有国家性质的政权,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正式外交关系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两者的关系与之前相比有了微妙的变化,四大哈里发时期,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敌对关系,但这一时期两者之间&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和宗教的敌对关系,而是吸引和敌对并存的一种矛盾关系&。
&&&&阿拉伯人在与拜占庭交战的同时,也被拜占庭高度的文明所吸引。阿拉伯人占领叙利亚、埃及后,保留了拜占庭的行政体制。拜占庭政府的财政体制、金币制度以及有关工厂管理规定继续被沿用,只有在税收体制方面,阿拉伯人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在叙利亚,政府的行政官员仍由基督教徒担任,官方语言仍然是希腊语。在埃及纸草厂生产的阿拉伯纸草上仍然能见到三位一体的祷文和十字架标志。
&&&&如果说这些是阿拉伯人在统治之初稳定局势的权宜之计,不足以说明倭玛亚王朝的建立帝国的野心,那么大型清真寺的建立和大规模公路的修建就是明显的例证。倭玛亚王朝时期,原先宗教神龛被大型的清真寺所取代,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麦地那出现了规模宏伟的圆顶清真寺,这明显受到拜占庭的影响,之后的阿拔斯王朝没有继续这一传统,只是对麦地那和麦加的清真寺进行过修复。倭玛亚哈里发的行为说明哈里发想建立一个普世的宗教。
&&&&道路的修建是不受阿拉伯传统支持的,因为阿拉伯人一直是游牧民族,游牧生活对发达的交通没有很大需求。倭玛亚时期大规模公路的修建,说明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统治者需要发达的交通来加强自己对占领区的控制。从之前波斯帝国的发达驿道、罗马帝国的便利的公路来看,发达开阔的道路是帝国统治的工具,也是帝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倭玛亚王朝模仿帝国的行为可以看出其政策的趋向是取代拜占庭帝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之后他们的扩张路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人对海洋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伊斯兰教之前若干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今天的也门)的居民就会造船,并在红海和印度洋从事着航海贸易。但北部的居民,特别是汉志和靠近叙利亚、伊拉克边境的阿拉伯人,主要还是大陆的居民,对海洋和航海事业了解并不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
传统文化首发首发拜占庭帝国为什么可以存在1000年之久?
按投票排序
拜占庭帝国历史的起点说法众多,若以330年君士坦丁建成新都来算,直到君士坦丁堡被攻破的1453年,拜占庭帝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4世纪到10世纪,拜占庭帝国经历了不连续的繁荣的过程,从11世纪开始衰落。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十字军攻破君士坦丁堡,从此拜占庭帝国再也没能回过气来,最后灭亡。要说有原因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军区制了。军区制改革是在7世纪的希拉克略统治时期实行的。开始在小亚细亚实行,后来普及到欧洲部分。特征之一就是军政权力合一,由总督控制;部队按照等级层层划分(就和现代的师、团类似),然后根据军衔等级划分份地。这是一种世袭的军人领地制。这使得在对外战争中可以有效集合兵力、迅速集合兵力,在和游牧民族、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军区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后的它的衰落也是伴随着军区制的衰落而来的,不过拜占庭的衰落又是另一个故事了。然后是地理位置。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扼博斯普鲁斯海峡,向北可以通向黑海周围的产粮区,向南可以度过马尔马拉海到爱琴海。然后东边的小亚细亚又是地形崎岖复杂的地形,军事行军没有如此容易。这个位置也容易作为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军事上,它常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能够出入地中海的各个港口。而且还有秘密武器希腊火。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东正教至今还在东欧的很多地方势力很强。然后君士坦丁堡实在是很坚固很难打下来……
也不说那么多复杂的历史经过。就看看那个时间,再去对照下欧洲的中世纪时间应该就明白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欧洲本就不大的大陆基本全是分封建制的国度,甚至一个领主都能算是独立的国家,就像一群蛮夷一样杀来杀去。拜占庭所处的位置并不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但是又有很好的商路(包括对欧洲的水路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的终点),但在军事上地缘竞争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存在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久。到了大航海时代的开辟期,腐败的君主专制国家还是烟消云散了
1,地缘,欧亚十字路口,天生贸易加成。2,君士坦丁堡的地形,这在拜占庭失去埃及,叙利亚等农业区,并被挤压成一个城邦国家时起了重要作用。3,强敌环饲,永远在打仗,没啥腐败的机会,军区制很靠谱。福利1,拜占庭帝国很久,王朝一堆,所以也不算太奇葩。福利2,小亚细亚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占据,来就永久地陷在这里直到完蛋,曰赫梯,曰拜占庭,曰奥斯曼,你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那不知从何而来的野蛮人,终有一天会剥夺帝国的一切荣耀。。。
补充两点,东罗马地处欧亚咽喉,完全以商业立国,繁荣的商业创造出的是大量的财富和稳定的社会,庞大的中产阶级源源不断地为帝国提供着各方面的人才与稳定的税收。而西罗马依然是一个农业社会,君士坦丁迁都的时候抽掉了大量的精英阶层,导致西罗马的统治基础被抽空,再加上西罗马的属地多为蛮荒 ,东罗马多为膏腴,可以说两个罗马的实力已经是天壤之别。2.军制的改变,东罗马在和东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逐渐放弃了以步兵为主的军事体制,反而发展了强大的骑兵部队,由于马镫的出现骑兵的战斗力成倍增长,这在哥特人的亚德里亚堡胜利中充分展现。
请看网易公开课耶鲁大学The early Middle Ages by Prof. Paul Freeman,绝对权威牛逼的解答,绝对没有之一!
要看怎么说了,如果把马其顿王朝、科穆宁王朝、尼西亚王朝都算作一个连续统一的拜占庭帝国,那拜占庭当然是千年帝国了。但如果这么算,那显然篡夺汉室的曹魏也算是中华帝国,篡夺曹魏的司马也算是中华帝国,篡夺司马的刘裕正统性不会比马夫巴希尔或者阿莱克修斯大帝更差。
英格兰王国(及后续联合王国)从埃塞尔斯坦起算至今1089年,从诺曼征服起算至今950年;法兰西王国墨洛温不算了,秃头查理起算至路易十六掉脑袋949年,从卡佩家族上位起算805年;首先要指出一点:在近现代以前,不管是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还是西方文化圈历史传统中“国家”的概念、组织形式和政治意义本来就是不完全对等的 ;我们熟悉的东亚历史图景下的“朝代/国号”既不能简单跟欧洲史学惯用的“王朝”等价,也不好类比其“国家”。再加上东亚帝国系统比较特殊的发展历程,容易让我们对政权延续时间产生一些错位的疑惑。然后回到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很模糊,但大致可以拆解为以下一系列内容:1.1 为什么西方没有比罗马更早的,或是大致同期的古典国家留存到近现代?地中海地区的古典国家大多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被吞并消化了;而中西亚地区首先在稍早的时候经过了亚历山大征服的清洗,而躲过的或随后与罗马大致同期形成的诸政权又都没活过7世纪后的伊斯兰征服,事实上在当时西方视角“已知世界”中硕果仅存的其他独立有记录古代政权恐怕也只有一向缺少存在感的阿克苏姆王国了。2.1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三世纪危机?
2.1.1 为什么罗马西部政权最终解体而东部没有?这一组问题的核心内容在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介绍,我不再过多赘述。简单来讲三世纪危机可粗略视为(出于各种原因)元首体制下依赖军队确立统治,依赖统治保障利益,依赖利益拉拢军队的“公平循环”难以维系,不断发生军事力量谋求以暴力或阴谋扶植己方代理人上位的事件,以至于内战形成惯例的过程。结束这一混乱的核心因素也来自元首制罗马后期本身的一系列变化。行省被越拆越小,官僚序列不断扩张并渗入基层,元首本人的控制的军队和地方军官管理的驻军的定位分化。。。到戴克里先再一次赢得内战掌控全国时,他掌握着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比此前大多数短命元首拥有更好的财政情况,同时可能也比此前任何一位元首都能更加有效,详细而深入地管(插)理(手)治下地方的事务(也因此有了设立多个中央政府分管各个大地区的需求)。从戴克里先都君士坦丁一世的过程是一系列制度探索(以及时不时继续内战)的过程,涉及一系列或成功或失败的改革,完成了罗马向一个行政司法系统相对完善,军政分离的(多元)君主国的转变。狄奥多西一世再次改革(此前尤里安开倒车)后,东部政府确立了单一中央政府,军队受文官节制,文官政府与教会(民意代表)协同管理地方民政事务的体制;东部地区随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恢复了稳定和繁荣。西部政府的崩塌传统上一般归咎于西部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财政困难(从现有资料来看,四到五世纪中期似乎也并不是很困难。。。)与蛮族活动的冲击;现代的理论中也提到了尤里安破坏君士坦丁体系以及狄奥多西体系未在西部推广造成的“三世纪危机事实上在西部延续”的现象;此外还有西部四大地理板块缺少天然地缘中心的指摘。。。总之关于西部解体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观点和讨论,其基本解体过程可以大致描述为:在内战与动荡中西部的土地和人口(不管组成形式是城镇还是庄园)不断选择依附于地方上的实权军事力量(不管是官军,“蛮族”官军,“蛮族”外籍军团还是正儿八经的蛮族),导致西部中央政府实际有效辖地(那些土皇帝名义上还是“皇帝”的官员)不断萎缩,最终成为政令不出家门的光杆司令乃至傀儡。2.2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查士丁尼瘟疫?2.3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与萨珊的战争与后续的伊斯兰征服?
2.3.1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爆炸式扩张?
2.3.2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倭马亚时期的多次决战式进攻?2.4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破坏圣像运动?2.4.1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扩张?2.4.2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阿拔斯时期的边境冲突?2.4.3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查理曼帝国的敌视?2.5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十一世纪中期的动乱?
2.5.1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塞尔柱扩张?2.6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十二世纪末期的动乱?
2.6.1 为什么罗马活过了第四次十字军?2.7 为什么罗马在两约翰内战后还能存续了100年?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大概是走狗屎运吧。
2.7.1 为什么罗马活不过1453年的围城?
这难道是个问题么?其中每一组都可以是一个庞大的议题,希望题主可以查阅资料自行学习思考下。。或者哪天有心情了再慢慢补上。。
这个命题可以让500个博士生写出毕业论文。如果题主想要简单的答案,就是周围的国家谁都没有能力一口气吃掉这个胖子,吃了也不好消化。
繁荣的贸易,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军队,严格控制教会势力。
1.狄奥多拉墙和金角湾保证了君士坦丁堡在火炮出现前永不沦陷。2.博斯普鲁斯海峡既可阻退从安塔托利亚杀来的赛尔柱与奥斯曼,也可收取威尼斯和热那亚商船通行此地的保护费。3.希腊火和圣甲骑兵是两样在当时很强大的武器,如果帝国养得起。4.富饶的希腊始终忠于帝国,保证了其基本盘。5.运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从被侵略到侵略:罗马帝国的覆灭|罗马帝国|十字军|东罗马帝国_新浪历史_新浪网
从被侵略到侵略:罗马帝国的覆灭
  当我们谈到罗马帝国的灭亡,总会给它一个年份:公元476年。不过,这一年灭亡的只有西罗马帝国;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
英国著名画家克雷斯.柯尼伍德笔下的罗马勇士
  作者:约翰·赫斯特 席玉苹
  当我们谈到罗马帝国的灭亡,总会给它一个年份:公元476年。不过,这一年灭亡的只有西罗马帝国;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
  罗马帝国曾经遭到三次大规模侵略。第一次的侵略者是日耳曼蛮族,继而是穆斯林(指伊斯兰教徒),再来是北欧人,或称维京人。经过连年的战乱,欧洲社会终于趋于稳定,自己也开始向外扩张——十字军东征圣地,将穆斯林逐出西班牙,接着经由海上掠取世界各地的珍宝文物。
  当我们谈到罗马帝国的灭亡,总会给它一个年份:公元476年。不过,这一年灭亡的只有西罗马帝国;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君士坦丁堡原是希腊的一个城市,本名为拜占庭(Byzantium,以拉丁文发音),东罗马帝国因此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关于它的覆亡,我们会于稍后讨论。
  至于西罗马帝国,说它“灭亡”并定出日期,其实有误导之嫌。这不是蛮族大举集结于边境,步步往南逼进,罗马人节节后退,最后在罗马城背水一战那样的画面。完全不是这样。它是一种很不寻常的入侵,你不妨跟着地图上不同日耳曼蛮族的流动方向走走看。
  从佣兵变事主
  罗马帝国的北方边境从来就不是完全封闭的屏障。在若干被默许的边境地点,罗马和外族一直都有接触,在罗马士兵监督下交换货品。有时候还是罗马自己捞过了一般的国界;公元1世纪,罗马军便曾跨越莱茵河长征,进犯当今德国的所在地。这次的入侵很短命,蛮族摧毁了这些军队,也因此对罗马有了更多认识。
  日耳曼蛮族也曾于公元3世纪多次来犯,差点就亡了罗马帝国。当时罗马政权风雨飘摇,许多皇帝才上台就下台,根本无力抵挡外侮,结果,帝国虽得以苟延残喘,但境内多处已成了日耳曼人的定居地。君士坦丁大帝,也就是公元313年正式宣布支持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在这次战乱后力图整顿,希望重振帝国荣光。
  罗马军队将定居于境内的日耳曼人网罗进来,因此,在5世纪的侵略行动中,两方都有日耳曼人参与战斗。罗马军队里的日耳曼人占了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有的甚至高居将领。罗马人必须找日耳曼人来替他们打仗,似乎是国力薄弱的明显迹象。在种族意识高涨的20世纪初叶,有人认为罗马帝国覆亡的原因不言而喻:罗马人犯了大错,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一个不如他们优秀的民族手里。当然,这是个浅薄的识见,现在已经被扬弃。
  不过,一个帝国得靠新来者抵御外侮,体质孱弱可见一斑。
  日耳曼民族并没有接掌罗马帝国的欲望。他们只是侵略者,却不想成为征服者。他们只想分一杯羹,在这块土地上安定下来,过点舒服的日子,所以他们愿意承认罗马帝王的统治。
  当然,那些帝王并不喜欢外邦人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掠夺,于是他们派兵去镇压或驱逐这些入侵者,但只能说偶有斩获,最后的结果通常是:日耳曼人依然像是他们领土中的化外之民,到最后,罗马帝国已经没剩多少土地能够治理。不过,日耳曼人认为这里还是应该有个帝王才对。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侵略者找来一个罗马人当他们的皇帝。
  这场闹剧终于被一个日耳曼将军打断。他决定不扶植傀儡政权,由自己公然称王。这是公元476年发生的事,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最后战役。这位日耳曼领袖叫做奥多亚克(Odoacer),他接掌了帝国,但并没有自封为帝,而是自称意大利国王。他把西罗马帝国的王权象征——皇冠和王袍——包好,送到还有另一位皇帝在位的君士坦丁堡去,等于承认了那位皇帝的治权。日耳曼人沐浴在荣耀之中,这是他们无心插柳下的征服。
  日耳曼人入侵没多久就转而皈依为基督徒,否定了他们原有的神明或在入侵前曾经改奉的阿里乌教派(Arianism)。阿里乌教派是基督教一支被视为异端的流派,主要教义是认为耶稣既是上帝的儿子,各方面势必逊于天父,无法与上帝相提并论。这派主张曾在东罗马帝国风行过一段时间,之后被传教士带到日耳曼,许多日耳曼人因而成为该教派信徒。
  因此,“罗马的灭亡”在许多方面都有误导之嫌,而最让人误会的是宗教方面——罗马帝国的国教和教廷其实都幸存下来,甚至受到侵略者的拥抱。这是个起始点,欧洲文明就此奠基。对此我们前面已经做过表述:日耳曼人支持罗马基督教会,而罗马教会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学术。
  伊斯兰入侵,遇到铁钟
  第三次的大侵略来自穆斯林,时为7世纪到8世纪,距离日耳曼蛮族入侵仅仅两百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原为阿拉伯商人,得到神的天启后创立该教。他这支借由神助发展出来的宗教,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紧密联系;穆斯林也承认耶稣和耶稣之前的先知们确实是先知,但深信穆罕默德是世上最后一位先知,能指引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怀抱。伊斯兰教比起基督教来说简单许多。他们没有希腊人那种奇思妙想,认为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者各有所司但地位相等,各有分别却又形同一体。在伊斯兰教看来,唯一的神就是安拉而已。穆斯林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相当宽容,基督徒却总认为穆斯林欺世盗名,是真正信仰的毁灭者。
  穆罕默德以武力征服异教部落,强迫他们臣服,为他的新信仰赢得了大片阿拉伯江山。他在生前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耶稣:他创立了一个宗教,在广大的土地上稳稳扎下了根,反观耶稣,直到死的时候,基督教还没个影子。穆罕默德死后,他的信徒继续南征北讨,势如破竹。他们马不停蹄,征服了其他部落也建立了国邦,先是在波斯帝国地区,后来是东罗马帝国的中东及北非区域。他们沿着北非继续西进,不但让日耳曼蛮族侵略者所建的王国陷落,之后更越海进入西班牙。
  西班牙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后来被西哥特人(Visigoths)入侵,成为基督教国家,如今变成了伊斯兰教国家。
  穆斯林的征服至此为止。一支深入法国的伊斯兰教大军在图尔(Tours)这个地方吃了败仗,当时法兰克的统帅是铁钟查理(Charles Martel),他的孙子即为查理大帝。法兰克人为了维护基督教而拯救了欧洲。
  东罗马帝国当中,只有巴尔干半岛和现在的土耳其地区没有沦陷。东罗马帝国曾经夺回一些意大利疆土。意大利曾是西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受到日耳曼蛮族入侵,而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认为,收复这些土地是他身为基督徒的责任。他小有斩获,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光复失土的努力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和杀戮,远远超过了日耳曼侵略。北意大利的拉韦纳是他收复的领土之一,说明了该城何以有美丽的拜占庭镶嵌画作留存。
  穆斯林虽是基督徒眼中无情的征服者,却是温和的统治者。他们容许基督徒继续崇拜自己的神,只是不信伊斯兰教就得缴税——穆斯林不必缴税。这是个诱因,目的是要民众改奉伊斯兰教。东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基督徒其实也欢迎穆斯林入治,因为君士坦丁堡强制他们遵奉的基督教规范早已让他们怨声载道。在伊斯兰教统治下,他们可以随自己高兴进行礼拜仪式,但至此基督教逐渐在这些土地上淡出,终至销声匿迹。随着越来越多人改信伊斯兰教,征税规定当然也得更改,不出多久,人人一律平等,都得缴纳一笔土地税。
  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纪欧洲最文明的区域。不识字的阿拉伯蛮族南征北讨,一路上向他们征服的民族学习,包括拥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拜占庭帝国的希腊人。
  阿拉伯人将希腊学术带到了西班牙,不只形诸文字,更详细演绎,并允许欧洲北部的学者前来抄写。犹太人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西班牙地位崇高,时常充当翻译者;一人先用阿拉伯语念出先前已从希腊文转译为阿拉伯文的文献,接着以西班牙语高声翻译出来,另一人一面听着西班牙语,一面用拉丁文书写下来。如此,希腊学说以经过三道翻译的拉丁文新版本,被带回基督教欧洲的大学研读(欧洲于12世纪就开始广建大学)。就这样,西欧取得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的著作,以及医药、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作品——在这些学科上,希腊人俱是泰斗。
  现在,我们要对这三次征战的结果做个归纳。第一,在西欧,日耳曼民族、古罗马和基督教因此熔于一炉。第二,整个英格兰被日耳曼蛮族占领,之后又回归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兰世界(中东、北非和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隐没,但希腊学术被保存下来,且被传播到欧洲。
  维京人横行两百年
  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北欧人,是最后一批侵略者,在9世纪和10世纪,也就是继伊斯兰进占后的两个世纪,横行于整个欧洲。维京人的老家在北方——瑞典、挪威、丹麦,取道海上来袭。他们的巨大长船委实是个惊人景象,这些船吃水甚浅,只需一米深的水即可浮起,因此可以长途远航,溯河而上。河水变浅,他们就放下携载于长船上的小舟,继续航行;遇到障碍,就抬着船只绕过屏障,继续前划。如此这般,他们能够深入内陆;在俄国境内,从波罗的海直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踪迹。
  露天的长船只能在夏天出海航行。一开始,维京人会在夏天出征,返家过冬。他们的目的在于掠夺:抢走贵重物品,一些能够运载回去的东西。不过,在搜猎贵重物品的同时,他们也靠掠夺维生,食物、马匹、女人什么都抢,并不仅是取其所需。他们是意志坚定的恐怖分子;不只偷袭、抢劫,更大举烧杀掳掠,拿不走的东西也全部摧毁。他们的目的是制造全面的恐慌,他们心狠手辣,民众闻风莫不丧胆逃命。北欧传奇故事中有个维京战士被称为儿童卫士,因为他拒绝用矛尖刺穿小孩,把他们开肠剖肚。
  先前的日耳曼蛮族是由陆路进来的,为避免遭到掠夺,最安全的地方似乎是内陆的河边或海岸附近,因此修道院都建在这些地方;如今盗匪由海路来袭,这些修道院轻易就成了他们的囊中物。
  修道院在强盗眼中是大肥羊,因为里头存有大批金银做的物件,又有大量食物——他们算是自制自销一手包办,储粮必须足够供应一两百个修士。法国卢瓦尔河(River Loire)的河口有所修道院,盖在海岸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每年夏天,这些僧侣就得沿河往内陆搬迁,但维京人总会以长船追赶上来。这个修道院的僧侣带着个人的金十字架、染有耶稣宝血的大十字架和基督的一节腿骨,沿着卢瓦尔河迁徙了四五次之多,才终于在当今的瑞士安顿下来。
  维京人之所以能不断进袭却没有遭受抵抗,是因为政府力薄势弱。它们没有正常的征税体制,即使有能力整合成军,侵略者也不是从陆路来袭。西欧的小王国没有一个设有海军,查理大帝麾下从来不曾有过海军编制,再说他的帝国如今已烟消云散。罗马帝国曾经利用过“海”——它本身就是以地中海为中心整合成的一块疆土,但如今这块海域绝大部分已落入穆斯林之手。欧洲各国之间甚少海上贸易,航海技术湮消殆尽,整个欧洲因为转向内陆发展,轻易就成了机动性强的外敌的俎上肉。
  一段时间后,维京人把妻小都带了来,在这里建立了永久的家园。地图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聚落,广布在俄国、法国北部、英格兰和爱尔兰。都柏林原本是北欧人的城市,英国遭受过两次侵略,第一次是盎格鲁、萨克森和朱特族,之后是从本岛东边进来的维京人。这两组人马说的都是日耳曼语言,英语就是从它演变而来。法国北方有个移民区叫做诺曼底(Normandy),就是因为维京人(又称诺曼人)在此定居而得名。法兰西国王让他们住在这里,条件是要停止掠夺的勾当。
  诺曼人在法国北部定居百年之后,诺曼底公爵威廉带领一些随众于1066年征服了英国,这只是上层阶级的换手;威廉公爵和他的随众开始以英国的新统治者自居。诺曼人说他们自己的一种法语,之后融合各方语言,最后变成了英语。英国社会到处都是侵略者,不过1066年后就不再有外族入侵。
  外界对欧洲的侵略在10世纪后偃旗息鼓。维京人受到劝服在此建立家园,传教士前进到挪威、瑞典,把它们都感化成了基督教国家。贸易重现生机,城镇开始扩张。现在,欧洲社会不但变得稳定,甚且强盛到可以远征去攻掠别人了。
  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世界的首要任务,是把穆斯林赶回他们的老家。这几次运动动员了整个欧洲,一开始是为了收复西班牙,继而以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目标。收复西班牙的行动始于11世纪,经过四百余年才大功告成;自北而南的基督徒分次进击,先夺得一大片土地,重建基督教社会后,再继续挥军南进。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扬帆西航的同一年,最后一批穆斯林终于被赶出西班牙南部。
  十字军于1095年开始东征圣地,持续攻伐了将近两个世纪。想想看,当这些基督徒知道耶稣当年的传道之所、葬身之地如今落在离经叛道的异教徒手里,而且这些异教徒还处处与基督教为敌,势必群情激奋,认为上帝一定希望他们洗刷这样的奇耻大辱。对于这些圣战,教皇不只鼓励,更予以奖励。不过,这些征战只有第一次获得成功。基督徒短暂收复了耶路撒冷,有些十字军永久居留下来,但穆斯林又把他们赶了出去,接下来的数次征伐也都铩羽而归。
  十字军是多国合作的成果,对比之下,从15世纪开始跨海朝美洲和亚洲发展的扩张,则是几个新兴民族国家间的竞赛——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些国家的首要目标是取得亚洲的香料与财富。它们兵分两路:以海路绕过非洲南部,或是跨过大西洋直接西进。哥伦布原本要去中国,结果无心插柳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发现的回报远远超过失望,因为资助他的西班牙王朝从此掌握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金山银矿。最早抵达亚洲的是葡萄牙人,但被竞夺印度统治权的英法两国和争夺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尼)的荷兰后来居上,给扫到了一边。
  来自亚洲的奢侈品很早便已传入欧洲,不过都是经由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辗转而来。欧洲人改采海路,部分原因是陆上的东通之路已经落在穆斯林的手里。
  罗马盛世终到尽头
  这比较像是真正的“灭亡”。5世纪时,日耳曼蛮族的进攻集中在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因此得以幸存,且经济、政治上或许更为富强,但它的江山也开始一步步丢失。7世纪到8世纪,一大块疆土被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侵略者夺走,9世纪,土耳其人借道亚洲大草原接踵而至。他们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取了现在称为土耳其的地方,并于南进和西征途中纷纷改信伊斯兰教,整个中东都落入他们的手中。他们并且翻山越海来到欧洲,君士坦丁堡周遭的领土相继失陷,四面楚歌。1453年,土耳其人终于攻占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最后一位东罗马帝国皇帝死于战斗中。就这样,国土被缩减到方寸之地,人口当中希腊人比罗马人还多的罗马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6世纪时由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意为“上帝的智慧”),被改建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土耳其人本身也建立了一个帝国,称为奥斯曼帝国。这个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画下了休止符,当今的土耳其就此成为一个世俗国家,虽然绝大部分的人口还是信奉伊斯兰教。最初为基督徒所建,后来变成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成为宗教博物馆。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早在1453年之前,意大利学者为了亲炙希腊的学术和文学,和君士坦丁堡的学者便已有所交流。先前在西欧,拉丁学术和文学一直受到保存,不曾或断。有些希腊学术以拉丁原文继续传世,而虽然整个罗马文学深受希腊人影响,但这些希腊原文作品是在间隔很久并且绕了极远的路之后——中世纪的西班牙以及1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才抵达了西欧。
(责编:赵翊君)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中国古代的这一格局,和欧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欧洲,一批又一批新进入的族群,...
对永乐帝而言,他在完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达成了日本的属国化,实现了忽必烈无法完成的...
孩子的成长不只需要阳光的呵护,也需要风雨的洗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占庭帝国国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