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盟兄弟初三百日誓师观后感感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发信人: wenyuting (i love you donghang), 信区: Movie
标&&题: 兄弟连观后感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Oct 24 19:24:24 2007), 站内 &&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服役于美军101空降部队的伞兵,他们在战场间一片不亚于山盟海誓的友情中从诺曼底登陆到攻进奥地利,时时刻刻都伴随着生命全方位的煎熬,已不是用危言耸听的言语可以贯穿他们三年来的全部时日。美国佬拍片是以写实为基准,所以绝对不会出现上甘岭谦让一只苹果的主旋律,相反影片充斥着残酷的氛围,他们并不刻意的去丑化敌对德军,即便是最终停战时期,法西斯投降,美国大兵和德国士兵一起在路上警戒,导演也是将弘扬历史要以生命枯萎为代价这份无奈点突出,而并不将错与对定位。每一集每一个片段,总有种沉重的压力笼罩全身,使我感叹,究竟战争是什么。
  第一集:新兵训练&&   
  由一群退役老兵的回忆独白开始,这种独白方式在之后每集篇首都出现,老兵放达洒脱的逼真描述将人重重叠叠包围如同亲身感受,导演运用这样独特的开篇方式,注重与观众的交流,也比任何言辞及镜头都更深地激起观众对他们的崇敬。
  在诺曼底登陆前的24小时戒备中温斯特与尼克这两位主角出场,“忍受他712个日子,我们终于熬过来了。”这句话将镜头拉回到他们两年前新兵训练的日子里。训练这场戏真实度很强,一个师训练了一年,从单兵到集体的战士演练,程序感清晰,先在本土训练,到了英国,又有连队的战士演练。李普,派康提,马拉其,大牛,葛兰特,李高特......这些在后九集中多次出现的士兵在教官索柏的列队检阅中几乎全部亮相。
  索柏的地狱式严酷训练是种信息的传递,这群散漫的普通美国人如何变成勇敢战士的历程,E连最终能成为101空降师中最出彩的一个连,与索柏的刻薄不无关系。当然他的每个观点理由都说得通,但这些理的总和却是被看为卑劣的手段,对E连来说,他是一个反面人物,善嫉当时还是中尉的温斯特能力,故意找碴将其调往伙房,冷酷无情的对待偷拿食物的士兵,挖掘丢弃士兵们的私人信件杂志,没有协调和领导战士们的作战能力,状态迷顿的路盲,甚至连长官的声音都分辨不清而被士兵耍弄......他的振振有词在这集的结束被悄然收起,对“兄弟连”而言,他或许是名好教官,但绝对无法成为E连的兄弟。
  真正的“兄弟连”是强度训练后,二等兵戈登被索柏命令跑山头,气喘如牛精疲力竭之际,四名兄弟跟了上去与他同甘共苦。狼吞虎咽吃了一半意大利面被索柏整弄时,全连边跑边唱的伞兵歌,让索柏惊讶到目瞪口呆。八位士官在温斯特遭受不公平待遇后集体联名签署辞退E连管理职位,他们有的被调离团部,有的被降为二等兵,他们由于愤怒而失之于偏激,但当他们走出办公室与温斯特的目光交流及敬礼却不能不让人感动。也正是如此,在之后一路历尽艰难,他们从未退缩扔下一个受伤的兄弟。
  索柏终于自做自受被调离E连。镜头又拉回两年后,诺曼底登陆也就是D日,这群伞兵将毫无经验的到险境中面对一切了。Good Luck!
  此外,本集中也第一次出现了整部戏里士兵们用过的武器。美国步兵班通常在战斗中分成两个火力组,对于伞兵这样的轻步兵来说,一个5人战斗组包括2枝步枪,1枝BAR和2件自动武器,这两只通常是冲锋枪或者卡宾枪,由战斗组组长(班军士)和一个副射手携带。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主角温斯特从头到尾都配备。M1卡宾枪,马拉其一直在使用的武器,它是针对德国的闪击战而发展起来的,M1A1是M1的变型,有可折叠的枪托,是特别为伞兵设计的。大多数士兵及军官在影片中使用汤姆森冲锋枪,最大的优点是可靠,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工作,主要的缺点是太重超过10磅,缺乏穿透力,是二战中所有冲锋枪的共同缺点。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最初是盟军使用,德军在缴获了它之后大批量的生产,火箭头部为强力的高爆战斗部,能贯穿8.25英寸的装甲。所有的道具武器都是真家伙,当然这就是为什么“兄弟连”那么耗钱的原因。
  第二集:诺曼底登陆日&&   
  “你心理盘算着会发生什么事等等,你不停的接受训练,好让你明白你将来的任务,你该怎样应付状况,这些都是你要去想的。我们那晚失去很多人,但你要尽量忘记这些事。”
  一个老人哽咽着说出这段话,也为“最长的一日”拉开序幕。《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就是《The Longest Day》,云集了众多当时的超级男明星,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时隔三十年,“兄弟连”又将诺曼底奥恩河口至科唐半岛5个地段突击登陆对隆美尔军群发起进攻的经典之战重新演绎了。
  D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战前侦察,准确的气象等类似保障,伞兵们在飞机上就遭到猛烈轰炸,真有点未出师便已身先死的味道。开头这十五分钟便紧紧抓住观者的心态,到处是炮火闪闪,黑影重重,杂乱无章,被后人广泛称赞的D日竟以这样迷离局面开场,让人始料未及。他们就像几只蚂蚁在荒原上蠕动,匆忙间的跳伞使之遗失了无线电及武器,任何一种不知来由的暴力都能把他们捻得粉碎。贯穿整十集戏的主角温斯特由这集起便成了E连的领导核心,这个人几乎集所以美国大兵的优点于一身:善战,有头脑,对手下体恤,通情达理,甚至不喝酒不抽烟,正义的不够真实。
  这集中有两处是看点:第一处是E连登陆后的第一次小规模战斗,对象是德军马车,登陆前得知亲哥哥在卡西诺丧命的中士葛奈瑞在没有接收指令的情况下穷凶极恶的开枪,镜头几度扫过他的双眼,不是没有恐惧的,更多的是眼中的震惊,他需要发泄,他称呼温斯特为“贵格教徒”,这是一类认为战争有罪,拒绝当兵的教派人员。残酷的一面陆续展开,同团降落时被击灭的伞兵成为他们补充弹药装备的物体。第二处是马拉其遇见德国俘虏,这名漂亮的日尔曼人来自于美国尤金,奉希特勒的召唤回国加入党卫军,当两人聊得正欢之际,D连存活下的唯一军官史培尔出现了。这位以绝情冷酷出胜的中尉向每位俘虏发放根烟后将二十多人全部枪杀,马拉其惊骇地看着他从枪杀点走回来,后者那份狞厉是整部戏中任何一位角色都发挥不出的。
  高潮是E连接到了加入战争后的第一个艰巨任务,即是炸毁攻击犹他海滩的德军105大炮。随着一声“Let`s move”他们开始前进,不知道有多少对手,无法抗衡对方的火力,温斯特的作战引领能力在此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冷静的安排分配人手,首当其冲攻入德军战壕。在这部分片段中你完全可以了解到好莱坞大片的长项,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反思战争,枪声响彻耳际,文明早被洗刷掉表象显露出人类丑陋的蚕食本质,对于观众的把握不容置疑。史培尔这个角色再次出现,美国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延续了,他单枪匹马冲入德军战壕,丝毫不逊色于温斯特。
  这集中多次提到的鲁格手枪是德国1942年已停产的枪支之一,他造价昂贵,线条优美,几乎二战时期每个盟军战士都梦寐以求想得到一把如此的战利品,这把枪在之后的第八集中也戏剧性的参与了士兵胡伯的死,暂且按表不谈。
  如果说当年那么多美国官兵义无反顾地迎着德军的枪弹冲上这片滩头是为了将欧洲从纳粹黑暗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话,那么今天大兵们在巴格达又在做些什么,也许文明正在倒退中,两者不能同日而语。
  “那晚我向上帝感恩,谢谢他那天看顾着我,还祈求保佑我撑到登陆第二天,如果我真得能够撑到回家,我答应上帝还有我自己,我会找个安静的地方平静度过余生。”——温斯特
  第三集:卡灵顿&&   
  “我想每个人都有恐惧,有人知道如何面对恐怖,我想我就是这种人,我和其他人不同,我还能思考。”
  是否还有人记得库里布克二十多年前的巨作《全金属外壳》,曾经是一张张单纯稚气未消的脸,到最后却变成了穿上全金属盔甲的冷酷战士。还有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已不再是美越之间的相互杀戮,而是兄弟战友之间的残杀,巴恩斯实则变态为一个杀人工具,几个月的战争生活使人疯狂、冷血、现实。
  布洛依,这个对战争严重排斥、一受刺激便会暂时失眠的士兵如何克服心中恐惧就是该集的主线。剧情以布洛依失神地抬头张望天空场景开头,似乎试图从无奈的留驻中寻找出路,融入大部队后他又被战士间随意交流所泄露出的杀气裹卷,他是名与史培尔全然相反的人物,儒弱胆小,如果说前集中导演蓄意刻画了史培尔这个军人强硬作风的形象,那么在该集中受人怜悯的布洛依又是人性的另一面。
  该集有一场令人难忘的戏,E连在法国卡灵顿的小镇上受到狙击。他们在德军MG42式重机枪下几乎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子弹像冰雹般打来,此时布洛依尚未克服心中障碍,躲在壕沟里不敢上前射击。这场戏充分体现战争是肢解人类身体躯干的过程,被炸得支离破碎血肉模糊的提波依偎在兄弟们的怀里哭泣,忽然间像被蒙着层被子似的压抑声音,因疏忽被打中脚背的温斯特,一个个连续镜头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效果渗透在观者的屏幕感受本身。
  “我们只是将球一码码地推进,这只是一场球赛罢了......这整个战争。”
  长时间的作战使大兵们的神经崩到极限,士兵史密克甚至在同伴呼醒他站岗时出击,这些都使得布洛依愈发不敢入眠,他向史培尔吐露出畏惧的原因,得到下面的回答:“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自己当成已死的人,你越早接受这一点,就能越早发挥一个士兵应有的功能,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所有的战争都是靠他。”满目的危险、积怨、暴力、残杀被“战争”这一概念省略掉了,遗留下的只有粗犷强悍的生命原型。
  第二天,布洛依终于克服心魇射击了,在迫击炮及Tiger坦克的慑人威力下一枪接着一枪。导演果断地将镜头转换成了布洛伊的独立视角,被击者中弹后滚落下的钢盔、他躺在战壕里木纳的面部神情、满地爬行过的斑斑血迹、死者衣领上的高山火绒草......
  是的,高山火绒草,它只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林线之间,这表示他真的爬到那么高的地方去摘它,这是真正军人的象征。这些多角度的穿插让人逐渐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布洛依是一步步做到了一个“士兵”的义务,可是他作为“人”的象征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是想摧残野蛮却无疑在加强文明的灭亡。
  这一集将近结束的部分,布洛依自愿带领勘察队探索一幢民居,而他也悲剧性的中弹了。镜头转向了他在医院中被裹得跟个木乃伊似的,身边的伤者互相攀比着紫心勋章。
  “米汉中尉是你们队上的吧?希望他没忘了来拿衣服......你可不可以帮个忙,也帮其他人拿,我看看,伊凡斯中士、二等兵摩亚、布劳泽、葛瑞、米勒、欧文、柯林斯、艾略特、布洛依......”
  镜头随着马其拉的目光及洗衣房女工报出的名字转动,这个整部戏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情景,E连在6月29日撤离前线之前已失去65名弟兄,布洛依始终没有痊愈,1948年辞逝。
  在诺曼底时期出现的Tiger和雪曼战车是德美两军主要的攻击武器之一,第三集中上场的Tiger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由T34中型坦克改装,相当逼真。伞兵使用巴祖卡火箭筒在步兵中是占编火器,通常配备两三人射手组,两个副射手携带备份弹药和卡宾枪,主射手携带发射装置,就这点而言,该集中的两次战斗场面就稍显混乱了。
  第四集:新兵支援&&   
  “我想他们是想在像我这样的老鸟面前求表现,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我就是不想给这些补充兵好脸色,因为我不想看到他们被杀,这让我痛彻心扉。”
  这集的主角换作了大牛蓝道曼,这位中士也是个链接整套片的角色之一,所占戏份不多,该集中较为出彩。开头部分换到了英国艾德波恩,彼时是日,距离D日已有三个多月,大兵在营地酒吧内休息,老兵们絮絮叨叨地谈论着D日的趣闻轶事,而新兵只能在一旁茫然侧听接受嘲弄。士兵卡伯要求一名新兵将D日的纪念勋章拿下衣领时,大牛适时出现,他的形象在全套戏中就是酷酷的,很符合高大魁梧的身材体形,他为新兵怒骂卡伯出气,教他们如何正确的拿枪,替他们拨落纠缠身上的降落伞,不愧为“兄弟连”的优秀士官。
  E连每次狂欢时都会扫兴地收到上级要求出发的通知,此时一种无奈的音乐声响起,配以士兵们短暂的静默,麻木的眼神,让观者有着为其耗费难言的担忧。“战争将在圣诞前结束”这句话成为他们唯一能够支持下去的力量。
  在这集中“魔鬼代言人”教官索柏再一次出场,他当时的职位已经变换为后勤补给官,进行物料运输等工作,他将E连在第三集中受伤的士兵带回基地而没将他送上军事法庭承担私自出院的罪,让蓝道曼等非常意外。不过其顶真的本性还是难改,对于马拉其中士在上集中偷开了陆军的摩拖车耿耿于怀,索柏的面部表情是亮点,看的出他对E连及前线部队的留恋。可惜,这名死硬分子只是“兄弟连”情谊下的衬垫物。
  17分钟,剧情进入了一个狂欢的阶段。日清晨,德军进攻荷兰,5月15日荷兰投降,这是个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欧洲国家在1944年9月见到美国大兵时其热情程度让人吃惊,救世主E连可谓是艳福不浅。导演在此时运用一系列残忍的镜头:被剥光衣服的女子、被迫剪去头发、辱打、只因那些女子和德军关系亲密。这些镜头的定位为突出荷兰人的惶恐,他们萎靡柔弱无法对抗德军,只能找女子出气,这种类似残害平民的行为在当时的欧洲战场并不少见,人性实在到了崩溃的边界。
  “他从未尝过巧克力!”
  这些孩子在第一架飞机轰炸荷兰时便躲进防空洞,整整四年无疑是一场噩梦。
  光头的荷兰妇女和额头纳粹的标志,怀抱的无辜婴儿,大兵们向她扔去的巧克力。
  战争,这个无底深渊,吞噬生命、蹂躏情感、带来的是深入灵魂无法忘却的记忆与伤痛。
  27分钟10秒,E连再次遭受狙击手袭击,这是场类似卡灵顿的小镇的戏,只是地点换作了荷兰农舍。在这里导演对伞兵作战技术分析做得相当不错,对比德军步兵跟在虎式身后前进遇伏的惨状,他们是以战斗队形搜索前进,后卫部队占领支援阵地,先导分队也主动发现了Tiger的隐蔽点,遗憾在炮手不愿意相信有Tiger,其后果即是被炸得粉碎。这场戏壮烈得很,大牛蓝道曼俯地爬行为了躲避战车压过,德军用MG42式重机枪扫射把大兵们打得七零八落。至于网上争论最多的该集中手溜弹到底拉没拉导火线就被投掷出去,据观察这是典型的M24手榴弹,他的铅发火管内部的摩擦发伙铜丝的长度仅10CM,也就是说木柄手榴弹没有必要将全部拉火线拉出就可以发火引爆。
  这集中也首次详细描绘了“兄弟连”没有丢下同伴的镜头。米勒中弹受伤了,马拉其和其他两名士官将门板拆下来拖着他撤离战场,身后炮火连续轰炸,没有停息的迹象。大牛走丢了,他在农舍附近与E连失散,剧集的后15分钟主要以他为主线,拍摄其一系列躲避德军搜索的情节,E连的士官组队去寻找他。人折腾人的本事,数千年来被磨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也正是有一份可贵的扶持,人类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第五集:十字路口&&   
  “他似乎一路走来总是做出正确的抉择,他是个真正的军人。像其他的一些军官,我想我不会听从他们的指挥,而他算是顶尖高手。”
  该集的开始就以温斯特回忆自己枪杀一位德国军人拉开序幕,这是名漂亮的德国男孩,诺曼底登陆后,德军损失十二万,希特勒损兵折将不少,以至于之后很多片段里我们可以看见未满十八周岁的孩子穿着德军制服参军被俘虏的场面。尚未感到惊骇的孩子倒地的那刹那,温斯特矛盾的心态开始挣扎,他知道这是一个生命,然而在战场却无法做到不绝情,这也是他在整部戏内开的最后一枪。
  E连在日之战,导演汤姆汉克斯以温斯特边打战斗报告边追忆的倒叙手法开始讲述,字母一个个被打在纸上,镜头也拉回了那一日。整场戏前几分钟是在夜色中进行,只能听到大兵们浓重的喘息及零星的机枪声,他们缓慢的推前。一声令下,大兵们偷袭策略成功,镜头适时拉回温斯特的打字画面,满满一页报告纸记录着战争的色彩。天亮了,大兵被困在两面夹击之中,一连人要面对一整营的敌军,温斯特一马当先冲了出去,“兄弟连”别无选择将命交给了他,残酷的搏杀进行中。
  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画面再一次出现,温斯特如同天降凶神将德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林木葱茏中充满着血腥,猎杀使德军锐减。此处导演刻意强化了温斯特这个角色人性化的一面,他介怀于自己枪杀了德军,伤感于损失一名兄弟杜克曼,刻薄的仅把一粒子弹留给带领俘虏的同伴,生怕他枪杀俘虏。
  整集戏都是围绕他来叙述,突围成功后,他被升为了第二营的主任参谋(嘿嘿,俺喜欢的杨威利也是主任参谋)离开E连的兄弟们,也顺势带出了何以片头高官们要求一贯在前线作战的温斯特打报告统计功勋。同时升职的还有他的死党尼克,他们间笑谈的一段戏也为后几集中两人相濡以沫的友谊做了铺垫。
  ”唯一将E连维系在一起的是那些资深的士官们。”
  E连新任指挥官穆司的运气看来并不好,他被一名大兵误伤,好像是注定的一样,前任米汉在D日跳伞时失踪,再前任索柏因其恶劣的素质被调离,导演似乎非常喜欢温斯特这个角色,除了让他尽情抒展个性外,并在战争的最后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结局。
  温斯特被尼克善意地赶到巴黎度假,离开战场的他不习惯于喧哗正常的社会生活。这边穿入了一个小插曲:在地铁中,他见到一名法国孩子,貌似于被他枪杀的德军,这个开枪镜头在本集中三次重播,配以他迷芒的眼神,悲凉的音乐声响起,他坐下洗澡时如释重负的叹息,与其他影片相比《兄弟连》除了传统性的检控战争残害性,更注重于梳理大兵们的心态,并非是敌人都该冷血以待,杜撰历史和丑化敌军的手笔只会让观众觉得反感。
  “欢迎来到比利时,这里叫巴斯通,七条道路进,七条道路出,很适合德军装甲部队行动,艾豪森要让德军无法使用这些道路,所以我们将在巴斯通周围设阵地,挖战壕,像虱子一样深深粘着,第二营将部署在东边的森林区。”
  《兄弟连》的高潮部分,惨烈的巴斯通守卫战终于拉开帷幕。
  第六集:突出部作战&&   
  “在巴斯通我们曾经每人只剩一排子弹,当地又起雾,无法进行空投补给,他们每次要对我们进行物资空投,都会错过我们投给德军。”
  “即使在现在,当我们在寒夜上床睡觉时,我太太会告诉你我讲的第一句话是,很庆幸我不在巴斯通。”
  绵延不断的大雪山区、大兵们边说话边抖缩的声音、没有炮兵、没有空中支援、粮食和弹药不足、更没有御寒大衣和袜子,只能小心翼翼的挖好坑,全神贯注的防备德军轰炸机从头上掠过,这就是巴斯通,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日巴顿将军把他们从中解救出来。
  医护兵在前几集中曾多次出现,战斗中或者战斗后,凡是有士兵受伤,医护兵总会第一时间跑到他的面前替他包扎止血。第四集在荷兰农舍的一场戏,E连的一个医护兵就因替伤者医疗而同时中弹身亡,这无疑是个危险的角色,导演用一集的戏详细描写了医生尤金在巴斯通的经历,其中穿插了他与护士的隐晦的感情戏,可谓整部戏中最温情的一面。
  “没有血浆,几条绷带,可以说是没有吗啡,事实上我曾去第三营拿写补给,但是我迷路了。”
  吗啡是战场上的奢侈品,斯氏的大作《拯救大兵瑞恩》里就有那么一场戏:柯根维躺在血泊中,队员们为他压紧绷带止血,并满足他最后的愿望,再打一针吗啡,他喊着妈妈死去。物质方面严重匮乏让尤金和另位医护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1分半,轰炸开始,“医生”的叫声络绎不绝地响起。巴斯通的惨烈正在于此,人成为了被固定的轰炸目标,为了守住防线,他们无法挪动、无法逃避、无法回击、生命随时随地受威胁,只得悄悄地如同地鼠般藏在战壕土气中,熬过一天是一天,充满苦涩厚味。
  只得去借,一支支搜集,一名名士兵间询问。无法移动身躯让血液流动使得大兵们感染战壕脚,这是所有战争疾病中最可怕的一种,由于双脚长久泡在湿泥里,疼痛肿胀,连靴子也脱不下来了。据参与印巴之战的解放军战士回忆:“到医院后割开了靴子,天哪,双脚肿成橄榄球那么大了,伤口还化脓......”极度疲劳却无法入眠,咳嗽声似传染病,只能靠韧性支持,别无他途。
  士兵朱利安受伤到地,“兄弟连”的同伴倾尽全力,但无法将他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本集的导演以一连串枪战、撤退、争论的镜头铺垫出安全后其他大兵因遗弃而生的悔恨心态,充分体现了“兄弟连”的本意。
  城镇中的医疗站到处横放着尸体,法国护士芮妮出场。老美影片中的二战护士一贯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同甘共苦、同受疟疾、在弥漫的硝烟中抢救伤员的崇高形象出现。尤金和芮妮的感情戏相似于《风语者》中的尼古拉斯凯奇与美国护士之间,同样被湮没在蔓延战火中,没有结局可交代,仅从细节显露:芮妮初见他时增予巧克力,同为一名丧命的士兵难过,她对他失神的关怀,等等。
  短暂停战的圣诞夜,德军所唱的平安夜歌声让人心酸,配以尤金麻木的神情,E连士兵互祝“Merry Christmas”,和谐的气氛没有维持多久,又一轮轰炸开始,城镇中的医疗站被炸毁,火光四起,尤金捡起废墟里芮妮的头巾,这条头巾最终被撕裂用来包扎E连的同伴,也许这才是战火中最令人唏嘘的壮丽。
  第七集:突围&&   
  “不管往哪里看,你都看到死人,有我们的人也有他们的,还有死掉的平民躺在死牲畜旁,死亡到处可见。”
  本集的背景:日,比利时亚耳丁森林,死守巴斯通防线后,E连再次被征调协助击退在突出部的德军。开始就出现了一幕戏剧性强的片段:胡伯枪杀一名德军后拿到了自己从军来梦寐以求的鲁格手枪,谁料乐极生悲枪走火,他误伤了自己,子弹切断腿内的大动脉。
  整集是在上士李普的旁白中度过,从他述说着E连兄弟不满新连长戴克中尉起,戴克是师部的高官介绍为了吸取作战经验而来,常闹失踪。在这群大兵心里,无人能够替代温斯特,也无人能够再得到这群欧洲战场中最骁勇善战的战士们尊敬。他们不信任长官诋毁戴克实则是一种强驽之末的消极情绪,常达数年的征战让他们厌倦,急躁在每个人间蔓延。皮卡克排长被选中回美国参与巴斯通战役的宣传,思念家乡响彻起来,这种种描写使观者把注意力集在了对大兵久战后心态的怜悯中。
  老兵乔托依向新兵介绍E连众人的受伤史,全无埋怨更多的是种自豪流露。就着李普的旁白,传奇人物史培尔再次出现,这位在第二、三集中被刻画为冷血杀手的大兵言辞间多了几分温和,当他拿出烟请大家抽时,众人的表情非常好笑,使我忍不住莞尔。
  嘴角的笑意尚未淡去,敌炮也就是德军再次射击,未及躲进散兵坑的E连被狂风暴雨似的轰炸。乔托依失去了整条右腿,爆破场面拍得很壮观,雪地里满身是血的乔、截断在一旁的右腿、悲呛的求助声、连续性的摧残拉开战幕、背负乔的葛奈瑞倒地、李普哭泣的怒吼声,弹片雪花似的飞扬、被炸到胆怯的巴克、无法形容的震撼。
  闪烁着的镜头下本集另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开始了,炮轰中鲁兹奋力地爬向散兵坑,就在此时,一枚炮弹在散兵坑正中爆炸,穆克和潘卡拉两名大兵粉碎,而鲁兹毫发未伤,这正是人生无常的标准体现,承受能力到了极限,终于崩溃。
  “兄弟连”间的情谊再次被映射出来,马拉其为死党逝世的伤心,李普为安慰他赠予鲁格枪。一个二等兵试图徒手空拳地挖散兵坑,身边的好友一个个的离去,所有人陷入参战后的最低潮,士气非常低落,对炮火的恐惧及巴斯通残余下的压力在每个人心头徘徊,伺机爆发。
  52分钟对决战再次拉响,头领间的配合失误使得前阶段E连损失惨重,完全被置于轰炸的空地上,同时暴露的还有连长戴克的无能,这也是前晚李普要求温斯特撤职他的后续。所幸后阶段,导演偏爱的温斯特最终派上了“不怕死英雄”史培尔接管,上演了反败为胜的好戏,伞兵之歌愉悦的响起了。
  镜头转向了一片安详宁静的气氛,唱诗班天籁般的嗓音洗刷过血腥,E连在卡普顿的一个修道院度过一个月来首次室内过夜,烛光点点如同E连丧生的兄弟们,比利时的大小战役他们一共牺牲了82人,占据全连入该国时的三分之二。
  “就我听到的,他们一直都有一个好的领导者,有人曾说他们一直都有一个人可以依赖,带他们攻入波扎克,在森林遭炮轰时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每天振奋大家的士气,使兄弟们聚精会神,引导方向,全是一个好战斗领袖做的事。你完全不知道我说的是谁......就是你,上士。自从温斯特升为营长后,你就是E连的领袖。”
  这是一名能够舍身引开狙击手射击的士官所得到的最高评价,李普,E连的新少尉。
  第八集:巡逻队&&   
  “你感觉你会在战争中存活,你感觉战况已渐趋弛缓,你无法确定,这只是你内心的直觉,但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相信自己能存活下去,所以连走路也很小心很小心的照顾自己。”
  该集背景是日法国哈根努,彼此罗斯福、邱吉尔, 斯大林正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签订《雅尔塔协定》,离德军投降还有三个月左右。101空降师因突出部之役而名声大噪,这些经历练狱之难的大兵驻扎哈根努如同进入了天堂一般。
  主角换作了上兵大卫韦伯斯特,以他的旁白通贯全集,片头部分详细讲述了他由医院回到E连后,因错过巴斯通战役而受到的冷淡待遇。大兵的士气依旧低落,几近懈怠,看来巴斯通磨尽的不只是精力更多是心灵深处那份顽强拼搏的意志。
  被当作补充兵对待的韦伯斯特与新来报道的士官少尉琼斯加入了捕捉战犯的巡逻任务。“不要冒险,安全至上”温斯特营长交代这番话后,E连的第二排全体参与了任务。在凌晨一点行动开始前,导演花费了将近二十分钟叙述了一系列大兵如何试图逃避这场行动的种种,十五人渡河抓俘虏,许是一个都回不来,比较之下这样的拍摄方式真实感强,比刻意的提升情操更打动人心。
  哈根努仍旧是充满炮火及危险,轰炸机无时无刻不在头顶掠过,一有机会便投射,夜见有照明弹、迫炮、零星的88厘米炮,白天有狙击手,比尔奇恩,这位老兵因时机与地点不恰当,被炸死在两幢建筑物之间,手上的土豆滚了一地,但相对巴斯通而言,这个头上有屋脊掩护的地方已是大兵们神经松懈的好场所。
  33分钟,渡河,屏幕中一片黑暗,仅有轻微的命令声,隐隐约约的大兵身影在闪动。火光声起,一等兵杰克森倒下,场面较为混乱,隔着一条河,两岸间炮火连连开战,巡逻队在E连的掩护下九死一生回到了哈根努基地。“我不想死,请救我”年仅20岁的杰克森在痛苦的嘶吼声中阵亡,全队一片死寂。
  任务称得上是圆满达成,受该集引发的深思如同《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瑞恩是何许人也,为何值得用八条生命去冒险,而两名战俘需要用十五人的性命相拼,这笔账倒底划不划算。形形色色的极权主义皆视人命如草芥,大兵为了所谓国家或政党的利益做无条件的牺牲,真把他们当“赶死队”处理了,这也是我鄙视辛克上校的原因,尤其在他布置下第二次相同的任务只为了自己能够积累在电话里向上级大吹大擂的资本。
  可爱如温斯特、仁慈如温斯特、理智如温斯特,这真是很精彩的一段话:“你们昨天干得很好,我感到骄傲。我刚刚遇到辛克上校,他也感到很骄傲,事实上他是那么的骄傲,所以他还要你们今晚再渡河出巡逻任务。我们昨晚进攻的观察站是不是随时都可能爆炸,表示这次得冒险更深入城内......计划是一样的,只是时间改成了二点而不是一点。很好,因为我要你们大家今晚好好睡一觉,也就是说,明天早上来跟我报告说你们渡过了河,进入德军防线,可是没办法活捉任何的德军俘虏。”
  有温斯特这样的少校军官,夫复何求。对,没错,他又升官了!
  第九集:为何而战&&   
  “我想,我们以为德国人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人,但是,当战争继续持续下去,我们发现并不是德国人本身的问题。”
  这是一集是对战争及人性的大讨论,战争是体现人性丑陋面的镜子,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想去阻止战争爆发的悲哀,于是也就有了那么多部反战片。老美的《兄弟连》既然说的是二战,那誓必得提到少许法西斯的酷刑,用以肯定他们横越欧洲行为的正确性。北京娱乐信报的记者冯翰墨曾经写过:“一般来说,歌颂战争的影片多以美国历史上正义的、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为题材,通过描写军人克敌制胜的过程表现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献身精神;而反战的影片则多以美国历史上失败的或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为题材,其中有些影片以轻松的手法嘲弄了战争的荒谬。”兄弟连当属于前者。
  背景跳跃到了日德国塔兰,距离德军投降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以乐队演绎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开章,苍凉的乐曲中出现一片废墟以及德国平民搬动尸体的场面,大兵的交谈将镜头带回了一个月前。骤现了相当生活化的一面,大兵与年轻女子的缠绵、偷农舍中的鸡、搜刮一些珍贵物品,“谁找到就是谁的”,导演似乎也不避讳这点,相对说来国内的战争片绝对不敢拍的那么大胆,不是有一句话叫“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的”。
  这集的中心人物是尼克,温斯特的死党,101空降部队唯一一个在伞徽上能别三颗作战星却在大大小小战争中没有开过一枪的人物。前部分以他和温斯特的对话带出其喜欢喝好酒,也为后集中表现他们友谊的一个场景埋下伏笔。为了找威士忌他打碎了杂货店的玻璃门、又因离家数年妻子要求离婚而发怒、这是个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所以我一直为他在全套戏被正义凛然的主角温斯特遮掩住光芒而可惜。
  “你看他们,就算是战败,他们还是带着傲气行军。”
  E连看到群高傲的德国降兵,他们有着一张张青涩稚气的脸,却被体内日尔曼血统引导着,抬头挺胸、趾高气扬的。全套片也只有在此集的29分钟左右,正面的拍摄了美国大兵枪杀战俘的场面,虽仅有十几秒的画面,却结合着韦伯斯特之前的咒骂,一种宣泄情绪的心态活生生地展开。那是个很帅气的男人,当尼克摔掉屋内德国军官的相架时,我还真心疼了一下,屋内的德国夫人有着双令人发寒的眼睛,她看着尼克将其硬生生的逼走。此时,她是绝对不会想到几天后,她需要狼狈不堪地站在犹太人集中营的尸体堆内,清扫她丈夫所犯下的恶行。
  这应该是整套片中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幕:随处可见的尸身发散腐烂的臭味、饿得瘦骨嶙峋的囚犯已丧失神智,更像木乃伊、狗窝样的避身场所里似蜂巢躺着大大小小数十人......这就是德国二战时期纳粹法西斯缔造的惨绝人寰尤太人集中营。所谓犹太人是一群信仰犹太教的教徒,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人种”,没有肤色、发色等身体外观的特征,1940年起始希特勒借着“优化人口种族论”大肆残杀犹太人,去年的一部奥斯卡提名影片《钢琴师》就缠绕着如此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新年夜,皮鞭下犹太苦力们高昂地唱起新年颂歌,虽是被迫,却不见悲凉,依然有希望。战后统计,整个二战期间,有约600万犹太人死在屠刀下。E连士兵乔的哭泣催落了我的眼泪,除了震惊外,无言。
  本集中有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情节,23分钟时出现的一首军歌“碧血如泉,取义成仁,他不需要再跳了,基督缠绕着他的颈部,围着他的棱骨,以天空为幕,他冲向地表,他不需要再跳了。”这首歌曲是伞兵们坐在卡车上边行军边唱,其音调与英国足球俱乐部曼联队的队歌《Glory Glory Man United》完全一致。这是一首为了纪念废除奴隶制度主义者John Brown的歌曲,老美大片中常会使用这类配乐,列如欧洲杯的主题曲就是著名影片《遥远的桥》里的插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个地址对照着试听
  第十集:Point&&   
  1945年7月奥地利札兰西,此时背景,德军投降,希特勒吞弹自杀,太平洋战争进入倒计时。
  片头温斯特和尼克的那张合影真是煽情,看的我差点哭出来,这两人相知相交三年多,经历过生死劫难已是无法分离的好兄弟。本集是全套片第一次大规模的拍摄秀丽风景,这座临近阿尔卑斯山的国家到处是绿草与树林交替分割的原野和山坡,在经历了之前九集狂风暴雨后,紧张的状态似乎被湖水洗涤得舒服惬意。
  随着温斯特的旁白,我们来到了贝希特斯加登,这个著名的城镇是纳粹党的精神大本营,第三帝国的首领此处都有住所,吼吼,真是E连又一次掠夺的好机会。老鹰巢内四处悬挂着投降的白旗帜,静默诡异、大幅党卫军标志、首领们用过的银制刀叉,“冲啊,骏马。”这可以算得上是最轻松愉快的一场进攻战,阿尔卑斯山的雪映射上他们阳光明媚的脸,颇有点老鼠掉进米缸的味道。
  抱着酒瓶过日子的尼克收到了温斯特赠予他的酒窖,万瓶世界上最好的烈酒、葡萄酒、香傧,为E连记下了值得留念的那一天。柔和的音乐声起,被死亡之雾笼罩了三年多的大兵个个洋溢着欢快,谈笑风生。
  “请你收下这个当做是我正式投降,少校。这样会比放在一个文书兵的桌上来得好。”蓝眼睛的德国军官将自己的配枪交给温斯特,骄傲依然。
  “你可以留着你的手枪,上校。”军官感激的笑了笑向温斯特敬礼,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正是最感人的英雄相惜场景,同样在本集内也屡次刻画了他手下的大兵与德军和平共处,列如韦伯斯特替退役残废德国军人拦车等等。
  残酷的在于此时导演又以严厉的美军退役制度限制了“兄弟连”众人回家的憧憬,西福弟抽中可以回家的奖券向温斯特道别时流露了依恋和对重归社会的惶恐。每个人似乎都在为未来打算,温斯特想继续参与美军在亚洲对日的抗战,尼克义无反顾的跟随他,在接受军官面试时他回忆了大大小小从D日开始到被困巴斯通的战役,黑白色的画面一个个镜头陆续回播,重读了这生死存亡的三年。
  该集中导演也拍摄了几个秋后算帐的情景,一是在影片的31分钟,乔、李高特、韦伯斯特、找到了一位年迈的德国前党卫军军官,身为犹太人的李高特将他击毙。第二处是葛兰特班长被I连新兵枪杀,E连四处搜寻格杀此人。第三处便是魔鬼教官索柏的再次上场,这回他是无论如何也高昂不起来,因为温斯特的军衔已经压过他,只有乖乖的敬礼道声“长官”了,这也正是他当初看不起的“兄弟连”今日的成就。
  除此而外,还有一个桥段是亮点,德国将军对自己手下降军的一番话:“这是个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且骄傲的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友谊只存在战斗中。在兄弟之间,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扶持,你们看过死亡,一起接受磨难,我很骄傲能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你们有权利享受永远的快乐和和平的生活。”
  这番话,不也正是对兄弟连的最佳写照吗!E连,军方最珍贵的资源。
  后记:&&   
  八位导演联手打造出的十集连续剧《兄弟连》去年看到今年已不知重温了多少遍,每看一次总会为一些新发现的细枝末叶欣喜一番。什么是战争,好莱坞的大片《我们曾是战士》中,梅尔吉布森对他小女儿这样说:“战争,就是一帮人想要另一帮人的命”。老美总是在标榜着自己的人权主义论,这种观念融入到东方的人群中被广泛普及,然而世人又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些什么呢。纳粹可以肆意的扼杀犹太民族,但天地间毕竟留下过他们的声音,不是吗?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99.222.*]
&文章数:1&分页:
抽奖到手软!将狂欢进行到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誓师大会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