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大数力系赤卫战斗吧剑灵攻城赤龙鬼队

【 内容阅读 】
当前位置:->->->内容阅读
何国诚:毛泽东亲自任命的赤卫队长
  来源:常德史志网发布 时间:日
作者:石门县史志办供稿  编辑:邹卫韶
  阳春三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笔者一行,驱车来到滨临澧水河的原新街口粮店职工宿舍。叩开一楼东头的住户,一名中等身材的6旬妇女和她的儿子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去。来到不足十平米的客厅,迎面墙上挂着一桢放大的老照片映入眼帘,吸引了我们好奇的目光&&这是一张身着上世纪20年代北伐军官制服的军人照片。青年男子剑眉高扬,双目炯炯,英气逼人。女主人何美琴介绍说,照片上的军人是她的父亲何国诚。何国诚,虽然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名字,其人已于10年前仙逝,而且生前只是一名粮食部门的普通离休干部,然而他的曲折人生经历却非同凡响。他身上有着太多的色彩,他是一名传奇人物。60多年前,何国诚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是他的同窗。他的很多同届同学日后成了国共两党的栋梁之材;北伐战争中,他曾是一名出生入死,骁勇善战的勇士;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亲自任命他为农民赤卫大队大队长;淮海战役,身为国民党军队校级军官的他,毅然率部火线投诚,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一、报考黄埔,投身军旅
  1904年7月的一天,井冈山脚下的湖南省酃县(现更名为炎陵县)何氏望族的一户宫吏家里,降生了一名健硕的男婴,取名何国诚。何氏家族在当地以尊师重教,学风浓郁著称,培养造就了不少人才。何国诚的叔父何炳麟是长沙岳云中学的创始人,闻名湖湘的学者、教育家。他的堂兄何孟雄1920年加入陈独秀创立的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何孟雄的妻子缪伯英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党员。日何孟雄因领导工人运动被反动派在上海龙华残酷杀害,是著名的&龙华25烈士&之一。
  何国诚7岁发蒙念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上到高中。何国诚渐渐地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传统爱国思想观念的熏陶和堂兄何孟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何国诚自小立下学好知识,炼硬本领,将来报效国家的壮志。因此,他学习格外自觉勤奋,从不偷懒耍滑,学业成绩一直拔尖,而且他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品行优良。同时,他向来爱好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各种体能锻炼。1925年,正在长沙岳云中学读高中的何国诚,已长成一条虎背熊腰、孔武有力、仪表堂堂、身高1.89米的汉子。
  一天,何国诚突然接到堂兄何孟雄的来信,信中写道:&国诚吾弟,当前风云际会,有志者当搏击风云,成就一番事业。书斋不可久留,建议你去报考黄埔军校&&&
  何国诚捧读来信,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他早有投笔从戎的志愿,堂兄的信函正逢其时,迅即点燃了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激情。他连夜急不可耐地来到堂叔何炳麟校长家里,表明了报考黄埔军校的心迹。何校长是位见识颇深的开明人士,他完全理解和支持侄子的决定。他拍拍国诚的肩说:&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你去报考黄埔吧,祝你马到成功!&
  第二天,何国诚登上南行的火车,投奔到当时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湖北青年林育蓉(后改名林彪)同届,编在步兵第八连。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1924年,孙中山先生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目的,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武装培养了大批骨干,在东征和北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埔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黄埔军校初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后改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东郊黄埔的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以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亲爱精诚&为校训,吸取苏联创建红军的经验,首创崭新的革命制度,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部,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
  在黄埔军校的师生中有不少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如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校党代表廖仲恺,教育部副主任叶剑英,主任政治教官恽代英,还有高语罕、熊雄、聂荣臻、肖楚女等。他们讲授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等课程,负责对学员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维护军风纪、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
  军校的管理和教育十分严格。何国诚和同学们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入校。入学后,学员一律剃光头,穿的都是一单一夹的灰布军装,还有两套白布衬衫,二双白里面布袜,两双草鞋,一副长条灰布绑腿和一条武装带。每人每月6元伙食费,6个人一席,早餐吃白馍和稀饭,还有4盘小菜;中晚两餐都是两荤三素一个汤,鱼肉餐餐有,每周还有一次鸡吃。开餐前,学员要在食堂前站好队,由值星官发口令,学员分别由两个大门进入食堂,按规定的席位就餐,8分钟完毕。学员的作息时间表,安排得十分紧凑。天刚蒙蒙亮起床号一吹,大家就得马上起床,限时15分钟。早操两小时,上午上课4小时,下午上课两小时,晚上自习两小时,10 时都得准时熄灯就寝。学员动作慢了或不合要求要受罚,轻者罚站、跑步,重则打手板。学员以集体生活为主,每星期放假一天,可以自由活动或请假外出。
  军校教育的程序,大致分为学生队(本科)、高级班、入伍生、学生军及军士教导四种。而军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军事教育和政治党务教育,每星期授课48小时,学员按步兵、马兵、炮兵、工兵、辎重、政治各科分编成队,散驻在蝴蝶岗等地。黄埔军校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育内容,讲授《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和《实地测图》等课程。此外还进行单兵动作、连排营行军、平战中的联络等训练科目操演。
  1926年秋,北伐军出师获捷,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声威大震,如日中天。此时前线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
  10月5日,何国诚与黄埔第四期的同学们怀着&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的信念以过硬的军、政素质,经过严格的考验和筛选终于毕业了。毕业典礼在广州郊区瘦狗岭沙河广场举行,前来观礼的宾客成千上万。何国诚在学员方队中列队经过检阅后,高声朗诵四期学员誓词: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牺牲。继承先烈革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二、担任赤卫大队长
  军校毕业后,何国诚被分配到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指导员,武汉在广州革命政府迁来后,即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何国诚受邓寅达派遣回到老家酃县,与何健楚、周介甫、周传义等首创农民协会,从禁烟、禁赌、反帝、反封建到打土豪劣绅进行革命暴动。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带领人马上了井冈山。第二年3月,毛泽东由井冈山来到酃县中村。何国诚号召中村家乡农民起来跟毛委员闹革命,并齐集暴动队百多人与其它各乡的暴动队来到中村。何国诚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了令人景仰的毛委员。毛泽东与他肩并肩坐在一条长凳上拉起了家常,谈起了工作:&你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搞军事,你是&科班&出身,是你的拿手好戏,你就负责酃县的赤卫队工作,配合工农红军巩固革命根据地吧!&3月19日,县委书记刘寅生根据毛委员的指示,把暴动队改为酃县赤卫大队(也称赤卫团),任命何国诚为赤卫大队大队长,张平化(后来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为党代表。赤卫大队下设三个中队,赤卫大队的旗帜上标着&酃县赤卫团&字样,绘有镰刀、斧头、五角星,格外鲜艳奇目。
  由于当时&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各地暴动队、儿童团在城乡进行烧杀。何国诚带着赤卫团到处打土豪,也烧了富人的一些房子。1928年4月中旬毛委员发觉&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并下令纠正。何国诚马上令赤卫队停止烧杀。他的赤卫队到中村大塘抓了大土豪刘茂明,勒令他交出叛徒儿子刘新觉,刘茂明不交,赤卫队要将其处死,何国诚按政策把刘茂明交群众公审。会后处决了这个民愤极大的土豪。
  毛委员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离开中村时,何国诚领着赤卫大队跟随毛泽东到桂东、汝城、沙田、彭公庙等地闹革命。由于江西、广东敌人包围上来,毛委员又带着部队和赤卫队回到酃县,这时反动派第八军也包围上来。毛泽东就在酃县指挥反击战斗,下令第一团团长张子清迅速分兵占领城郊的天和仙、湘山寺、接龙桥一带,布下口袋阵,一举把敌人打垮,缴了很多枪械。酃县大捷,震动了湘东。酃县大捷后,赤卫大队又跟着毛委员由十都转到宁冈与朱德会师。
  日,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个神圣的日子。这天,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了,两双巨手握在了一起。对于这次具有传大历史意义的会师,何国诚作为亲历者,记下了会师的庄严情景。
  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点是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朱德、陈毅在门外迎接。快走进龙江书院时,朱德抢先几步,毛泽东也加快了脚步 ,早早地把手伸了出来。不一会儿,他们的两只有力的手掌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是那样热烈,那么深情。
  当毛泽东、朱德的两双大手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一位文学家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样描绘道:&地球一阵轻抖,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5月4日,两支革命武装举行了会师庆祝大会。这一天,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远近山坡上杜鹃花开得一片火红,砻溪河两岸的田野里,黄灿灿的油菜发出阵阵幽香。一万多人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在热烈的气氛中,毛泽东、朱德发表了演讲。陈毅宣布两支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
  朱毛井冈会师后,何国诚的赤卫大队在下井进行整训。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初,何国诚的赤卫大队领到了毛委员下发的20支步枪和数百发子弹。赤卫队的战斗力加强了,训练更加有素了,不久,又跟着毛委员攻打酃县,在十都把张进兮的一个团打垮,缴了许多枪支弹药。赤卫大队又得到了步枪30支。见到何国诚的赤卫大队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指示说:&如今你们有了枪,打仗也有了经验,应回到酃县去闹革命。&于是何国诚跟着县第书记李却非回到了家乡,协助县委发动群众,扩大组织,成立青石冈、大院、桃源、石门岭、东丁坑五个乡苏维埃政府。酃县苏维埃政府也在大院成立,何国诚任党团书记、县苏维埃政府军事主席。
  1928年5月,酃县县委召开党员大会,决定进一步组织群众,驱逐贪官污吏,打土豪分田地,扩大武装,赤卫团改为赤卫总队,共有200多人,130多支枪。
  1928年7月,朱德率部队住在大汾圩,何国诚的赤卫总队住在石门岭。这时反动派切断了大汾圩与石门岭的道路,企图各个击破,然后予以歼灭。形势危急,毛委员命令何国诚的赤卫队由石门岭开到大院转下井,保存实力。
  三、参加王尔琢的葬礼
  何国诚生前曾写过一篇《忆王尔琢烈士》的回忆录,对革命烈士王尔琢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井冈山的斗争经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述。井冈山时期,他俩有较多的接触,而且在王尔琢牺牲后,何国诚亲身参加了烈士的葬礼,瞻仰了王尔琢的遗容。王尔琢是他十分敬佩的首长和战友。
  王尔琢是湖南省石门县商溪河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大革命失改后,他发誓不铲除反动派绝不理发,因而蓄下了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和络腮胡子,军中人称&美髯公&。
  日,王尔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率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王尔琢任红四军参谋长兼第二十八团团长。
  在井冈山斗争中,王尔琢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指挥红军作战,连续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先后打垮赣军第九军二十七师、二十六师以及湖南第八师,取得了辉煌战果。
  攻打酃县城战斗胜利后,王尔琢亲自指挥何国诚任大队长、张平化任党代表的县赤卫队,向群众开展宣传:&赤卫大队是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人民武装,希望父老乡亲全力配合支持!&他动员当地群众将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弹药交给赤卫大队,一次就上交了三十多支步枪。
  1928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为了执行上级的&左&倾盲动政策,派杜修经以&特派员&身份来井冈山传达省委指示,欲调部队南下湘南作战。杜修经等人在毛泽东没有到会的情况下,利用二十九团中湘南籍战士思乡心切的情绪,擅自决定井冈山红军主力南下。在决定部队行动的会上,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的王尔琢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未被会议接受。
  部队南进途中,毛泽东派人送来封长信,请杜修经、朱德和陈毅重新考虑主力南下决策的利弊得失,建议将主力撤回边界。杜修经不听劝阻,坚持主力南下,攻打郴州。
  7月24日,兵临郴州城下,红二十九团首攻未克,败退下来,王尔琢又率领二十八团再次强攻。上午9时,林彪率领第一营破关夺旗,率先登城。城内敌人仓皇逃至郴州城外北郊山下。
  红四军入城后,二十八团二营在营长袁崇全率领下担任警戒任务,其余部队就地休整。孰料,时值正午,北郊之敌趁二营疏于防备,放松警惕之机,突然间发起猛扑。城内处于休整状态的红军主力猝不及防,来不及组织有效还击,纷纷向城外撤退。结果二十九团全军覆没,二十八团也溃不成军,仓促退守。见此情势,朱德不敢恋战,下令部队火速向井冈山转移。
  部队在向边界撤退途中,二营长袁崇全害怕追究失败之责,率领四个连叛逃。
  形势十分严竣,朱德下令林彪带一营追击。王尔琢自告奋勇,单枪匹马追赶袁崇全,对他进行劝阻。
  林彪率部疾追,很快便追赶上了二营,并包围了二营驻扎的恩顺圩。袁崇全命令负隅顽抗,双方一场血战在即。正在危急时刻,王尔琢赶到了恩顺圩。他高声喊话,劝二营的士兵不要受蒙蔽,千万不能红军打红军,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来。被蒙骗和胁迫的二营士兵听到了令人尊敬的军参谋长的喊话,逐渐醒过神来,纷纷放下武器,停止抵抗。袁崇全见阴谋未能得逞,又怕又恨,狗急跳墙举枪对准王尔琢就是一梭子,接着带着十几个人投靠了敌刘土毅部。9月13日,红四军攻克遂川城,抓住了袁崇全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当场处决了。
  将星殒落,井冈山含悲。虽然没有让叛徒分裂红军的阴谋得逞,追回了二个连的红军,但是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战功赫赫的高级指挥员王尔琢没有血洒与敌交锋的战场,却倒在了叛徒的枪口之下,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令人扼腕长叹。井冈山军民数千人为王尔琢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何国诚与无数乡亲自发前往参加葬礼。人们悲恸失声,在王尔琢灵前黑鸦鸦跪倒一大片,长久叩头不起,表达了人们对敬爱的王尔琢烈士的哀思。追悼会上,排枪齐放,惊天地泣鬼神。朱德、陈毅先后讲了话,高度评价了王尔琢短暂壮烈而光辉的一生,号召全体军民向烈士学习,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继承先烈遗志,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
  率部前来接应主力的毛泽东闻讯,深感痛惜。他连夜赶写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平等方始休!
  四、亲历黄洋界保卫战
  毛泽东创立的井冈山红色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宵山脉中段,与江西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四县及湖南茶陵、酃县二县接壤,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以黄洋界,八面山,朱砂冲,双马石,桐木岭等五大哨口最为有名。东起永新的拿山,西至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九十公里;南从遂川的黄坳,北到宁岗的茅坪,两地相距四十五公里。方圆二百七十五公里,面积约四千多平方公里。山上有大小五井、茨坪、下庄等地,&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
  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边界军民经过艰苦努力,从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开创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朱毛胜利会师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规模和武装力量空前发展壮大。
  红色政权的存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和惧怕,被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蒋介石多次严令江西和湖南的军阀派兵&围剿&,欲除之而后快。
  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次著名战斗。黄洋界位列五大哨口之首,居于井冈山的北面,海拔1700多米。山上悬崖绝壁,陡峭难行,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向山顶,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28年8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到湘南去迎接28、29团。此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于时,湘赣敌人通电合谋调兵遣将,会剿井冈山,妄图乘红军主力不在之机,一举摧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军吴尚第八军第一师全部及二师一部,共四个团的兵力,从大垅、茅坪、酃县的大小院进攻井冈山。赣敌王均第九师和二十七师两个师的警卫团以及刘土毅部三个团的兵力,从古城、茅坪、罗浮进攻井冈山。刘士毅师一个团从黄坳围攻井冈山。湘赣敌人出动的兵力共计七个团。
  在这紧要关头,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团党代表何挺颖等,先行赶到井冈山同边界特委的负责人,在大井召集了山上的红军机关、医院负责人及伤病员代表会议,讨论粉碎敌人进攻的对策。会议决定,将主力放在黄洋界哨口,对付已逼近黄洋界的湘赣敌军;其余四个哨口主要由三十二团二营把守,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三十二团一营在山下对敌进行骚扰工作。
  三十二团二营和特务连及何国诚带领的酃县赤卫大队迅速按部署进入指定位置。赤卫队暴动队赶制松树炮、土地雷。担任主要任务的一营和大小五井地方武装,接到任务后,连夜来到黄洋界哨口,进入阵地。军民一起插竹钉、抬石头、木头,挖壕沟。一个晚上,哨口工事全部加固修筑完毕。从哨口通往大陇方向的小路上以及通往茅坪的小路上,分别筑有五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分别在两条小路旁的草丛里布下了几里路长的五个钉防线;第二道是竹篱笆障碍;第三道是滚木擂石;第四道是四、五尺深的壕沟;第五道是用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掩体前沿的草丛里也插满了竹钉,使敌人很难接近。一切准备就绪,全体军民众志成诚,严阵以待,准备痛击敌人。
  8月30日清晨,敌人从山脚下发起攻击,疯狂地向黄洋界哨口两侧工事一通乱射,接着攻上山来。当敌人进入哨口第一道竹钉防线时,营长陈毅安一声令下,红军战士立即朝敌军一阵猛射,打得敌军慌不择路,掉头逃窜,却正好踩上那一排排被杂草掩盖着的竹钉,有的刺伤了脚跟,有的刺穿了脚板,哭爹喊娘,乱作一团,极为狼狈。其时,红军战士又射出一排子弹,隐蔽在各个山头的赤卫队、暴动队也同时用单响枪,鸟枪及土制手雷向敌人痛击。敌军无力再向前推进,只好败下阵来。
  下午四时许,敌军出动多出红军10倍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又一次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但是坚如磐石的井冈山军民沉着应战。先是红军将枪林弹雨泻向敌群,然后是群众将滚木、擂石、炸药包一齐向山下砸去,只听到山崩地裂的几声巨响,成批敌人飞上了天。&杀呀!&&冲啊!&的怒吼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震耳欲聋,好似埋伏着千军万马。敌军闻风丧胆,不知红军虚实进退两难,迟疑不决。这时,红军战士将在茨坪修理的一门迫击炮搬上了嘹望哨口。乘敌人慌乱之时,炮手将炮口瞄准敌军设在源头村腰子坑指挥所的方位,连发两发炮弹。但因炮弹受潮失效,都没有炸响。再发第三发时,如有神助,不仅打响了,还一打一个准,正好飞向敌军指挥所,炸了个稀巴烂。
  顿时,敌军失去了指挥所,军心焕散,无心恋战。加上山上枪炮齐鸣,山下红旗招展,敌人误以为毛泽东、朱德已率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再不敢冒然进攻,只得下令后撤,连夜逃往酃县方向。江西军阀王均部一个团的兵力,正准备经宁冈、茅坪进攻黄洋界,以图火中取栗。刚到半路,突然听到湘军3个团败退的消息,立即掉头退回了永新。就这样,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民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的天险,英勇善战、机动灵活地一举毙敌数百人,击溃7个团,彻底粉碎了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围剿&。
  守卫在其它四个哨口的红军及酃县等地的赤卫大队和暴动队民兵,严密监视敌军动向,阻击了敌人,有力地支援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捷。毛泽东得知井冈山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喜不自禁,激情洋溢地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用以纪念这场史诗般的人民战争: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霄遁
  一九二九年一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湖南军阀何健任总指挥,江西军阀金汉鼎为副总指挥,指挥部设在苹乡。敌军调集了六个旅的十八个团,兵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猛扑而来。
  为了粉碎国民党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的进攻,红军兵分两路予以抗击。一路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部队3600多人,实行&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分别从茨坪和小行州出发,向赣南游击,从侧后打击敌人。另一路则由鼓德怀、滕代远率领,以红五军为主力的留守部队在井冈山阻击&会剿&的敌军。为协助红五军作战,湘赣边界特委将宁冈、酃县、遂川等县的赤卫队调上了井冈山。
  彭德怀作好了战前思想动员,指挥调运战备物资,修筑防御工事,在五大哨口精心布置了兵员和火力,并发出了&誓死保卫井冈山,与敌人血战到底!&&同井冈山共存亡&的战斗命令。
  1月26日,战斗全面打响。湘敌以猛烈的炮火,分别向八面山和黄洋界哨口袭击;同时,赣敌也向桐木岭和石朱砂冲哨口开了火。敌人猖狂进攻一次次被井冈山军民击退。然而毕竟敌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数倍优于我军,在湘赣敌军的轮番狂轰滥炸下,1月29日晚,黄洋界哨口被敌人攻陷;30日晨,守卫在八面山哨口的一百多红军指战员,与敌鏖战三天三夜,最后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继黄洋界、八面山失守之后,桐木岭、白泥湖一带也被赣敌占领。敌军乘势而进,威逼根据地中心&&茨坪。为了保存革命火种,避免红五军全军覆没的危险,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千余人从井冈山腹部峭壁突围,往赣南与红四军会合。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井冈山根据地被敌人攻占,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叫嚣:&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敌人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物就抢。整个井冈山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到处是断壁残垣,尸骸遍野。
  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并没有吓倒英勇顽强的井冈山军民,他们走进深山老林,坚持与入侵井冈山的残暴之敌展开殊死的游击战争。
  五、井冈山失败后的何国诚
  1934年10月,红军撤出井冈山。何国诚领着赤卫总队撤回酃县大院,敌人尾追而来实施包围。赤卫队突围至下村圩,敌人又紧追不舍。激烈的战斗中,赤卫队被冲散,何国诚左腿中弹负重伤,只得藏在密林中,躲了三天,后来化妆成樵夫,趁夜走小路逃往老家。但老家无法立足,因为他在酃县名声颇大,到处张贴着敌人悬赏抓他的告示,何国诚不得已逃往广州,在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店里暂时落脚。白色笼罩下的广州,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何国诚始终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躲了大半年之后,广州形势日渐吃紧,朋友劝他暂避风头。
  此时正巧荷属印尼一家公司在广州招工,朋友就将他介绍了去。在乘船前往印尼的途中,何国诚凝望着祖国大陆方向,久久不肯回头。他眷恋着家乡亲人,井冈山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首长和战友。他的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会很快回来,我要去寻找党组织、毛委员,我要重返火线去与敌人拼杀。谁知,何国诚这一去落入了虎口,他与同去的华工受到印尼资本家犯人般的管制,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他多次逃跑均被抓回打得皮开肉绽。一晃好几年,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何国诚才终于逃回祖国。回国后,他多次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均未能如愿。不得已,接受旧日军校同学介绍,在国民党军队澧慈师管区任新兵大队长,佩中校军衔,负责招募青年补充抗日前线。淮海战役打响后,何国诚火线起义,主动向解放军投城。
  解放后,何国诚被安排到湖南省石门县粮食部门工作,与石门籍女子汤翠云结婚,先后生养了何美琴、何丽琴两个女儿。他长期将自己井冈山时期的光荣革命经历埋在心底,从不与人言说,只是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何国诚的许多黄埔同学和革命战友都在军界和政界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响当当的人物,只有自己由于当初在人生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阴差阳错地远离了革命队伍,结果导致自己前功尽弃,一世英名化作乌有。何国诚禁不住时常唏嘘不己,黯然神伤。他曾几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恢复自己的党员身份,但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气候环境下,何国诚未能如愿以偿。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得以恢复,何国诚的各项待遇才按政策陆续得到落实,他享受了处级离休干部待遇,二次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和常委,他参加了湖南黄埔同学会,陆续与全国各地同学、亲友取得联系,社会活动也随之增加。闲瑕,何国诚开始撰写回忆录,往事开始在他的笔下汩汩流淌,他的《毛委员叫我当赤卫队长》、《革命烈士王尔琢》陆续发表,他还向县委、县政府积极献言献策,提合理化建议,发挥自己的余热。
  1998年11月,何国诚病逝,享年94岁。弥留之际,老人吃力地发出虚弱的遗言&将革命&&进行到底!&他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追思和抱憾&&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  ┊  ┊
天下韶山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击战斗机2北大西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