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闪电战steam,四号和谢尔曼怎么选?

“这将是一种通用坦克,比轻型坦克装甲更厚、火力更强,比重型坦克机动性更好,既可以用于支援步兵,也可以用于装甲集群作战。”——1938年8月,科什金在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上就未来坦克(T-34)的阐述。——————多图预警——————在说到T-34与M3/4的差别之前,我们最好先整理一下苏美两军坦克装甲兵发展的轨迹,这样各位也能够对产生这两者区别的基本国情、运用构思、设计理念和对于一些指标的固执要求做个了解。苏联的装甲车辆历史和装甲坦克兵运用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1929年建立了两个实验性质的坦克团,用于探索未来的坦克使用方式与战术。1930年组建坦克旅,1932年组建了机械化军和独立坦克机械化旅、重型坦克旅,1935年和1936年举行了2次大规模的基辅大演习和白俄罗斯大演习,出动了上千辆坦克。而此时,苏联的工业已经可以以辆坦克的年产,为工农红军提供多到过剩的各型坦克装甲车。而在西班牙内战、张鼓峰冲突、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件)和“解放进军”、苏芬战争中,红军坦克兵更多的是在战火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相比之下,美国装甲兵在大萧条和孤立主义的debuff光环下,就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了......坦克产量....1933年生产3辆、34年5辆、36年154辆、39年18辆.....——开 心 就 吼坦克编组....大概也就零零散散在步兵骑兵师的坦克小分队,由此还区分了“步兵坦克”与“骑兵战车”,不过共同的特点都是装甲薄弱,火力很差。坦克编组....大概也就零零散散在步兵骑兵师的坦克小分队,由此还区分了“步兵坦克”与“骑兵战车”,不过共同的特点都是装甲薄弱,火力很差。——欧洲干我〇事?菲律宾那鬼地方能办飚坦克大会吗?美国轻型坦克正在演练支援步兵的科目(大雾)美国轻型坦克正在演练支援步兵的科目(大雾)坦克实战.....不知道当年麦克阿瑟指挥,艾森豪威尔策划,乔治·巴顿一手执行,坦克和骑兵向退伍老兵们(Bonus Army)碾去的“华盛顿惨案”算不算?不知道当年麦克阿瑟指挥,艾森豪威尔策划,乔治·巴顿一手执行,坦克和骑兵向退伍老兵们(Bonus Army)碾去的“华盛顿惨案”算不算?(上图便是华盛顿惨案期间,麦克阿瑟与艾森豪威尔的合影)乔治·巴顿率领的坦克骑兵混成部队正在向和平游行队伍发起攻击乔治·巴顿率领的坦克骑兵混成部队正在向和平游行队伍发起攻击自然,这一场杀戮无辜,见不得光的镇压行动自然不能给美国坦克兵的建设提供什么有益经验。自然,这一场杀戮无辜,见不得光的镇压行动自然不能给美国坦克兵的建设提供什么有益经验。据称,美国人发现在这次镇压行动中,坦克兵要清理塞在全钢履带里的人〇〇织非常困难,由此转用了嵌有橡胶块的履带板。而苏联(华约)和中国方面对此一直没有了解,直到......而苏联(华约)和中国方面对此一直没有了解,直到.........唔!唔!唔!dhainfihanwyfbhafcbayiwhfhaiucnawhfvnaubwfibaiunwcshkawughyihvawn......在30年代,双方对于坦克兵运用上的差异自然也导致了双方在规划新一代坦克时的不同需求。苏联方面,一如科什金所说,他们将准备一种“通用坦克”,将火力、机动、防御、可靠性、成本与生产性完美的结合到一起。火炮选型方面,45毫米火炮虽然足以在千米以外击穿30年代各陆军强国的所有主战型号坦克,然而苏联人还是觉得45炮不够用,把76炮搬上了BT-7。在防护上,这一型坦克将不再满足抵御步兵轻武器的射击,设计时要求能够抵御当时步兵部队普遍配发并随行的37、47、50毫米反坦克炮近距离直射。而动力上,早在1935年苏联就决定将柴油机作为坦克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1935 年,根据苏联科学家在高速柴油机理论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建议,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决定将正在研制的坦克汽油机改为柴油机。而诺门罕战斗中,各方报告也着重提到了汽油发动机的易燃、脆弱。这些坦克火力强,速度快。当时在这两种性能方面,比我们预想的敌人同类型坦克要强得多。当然,它们的机动性能较差,易受炮火损伤,它们的技术战斗性能还处于较低水平,常常损坏。再者它们使用汽油,因而易着火,装甲厚度也不够。我们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特别是由苏联英雄雅科夫列夫旅长率领的第11旅表现突出,但БТ—5和БТ—7式坦克太容易起火。如果我没有这2个坦克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围并歼灭日军第6集团军。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如此看来,“汽柴之争”中柴油机在苏联的胜利,不是俄国人一拍脑袋就蒙出来的,而是在西班牙和诺门罕战斗中结结实实的吃过亏,流过血之后才决定的。不过奇怪的是,美国陆军官方则声称:“谢尔曼的汽油发动机出现燃烧只是偶尔的、很少的、比起弹药架火灾来也不致命。”可斯大林倒是不怎么领这份情,年,他就发函给美方,要求美国在援助苏联各类美制中型坦克时最好选用柴油机型号。并且称,苏联前线抱怨美国汽油机坦克“脆弱无比”、“一点就着”、“七兄弟棺材”等。并且称,苏联前线抱怨美国汽油机坦克“脆弱无比”、“一点就着”、“七兄弟棺材”等。至于可靠性与生产性,这款坦克应该能够在敌纵深后方和恶劣地形下远距离奔袭而不出岔子,车辆设计留有吨位空余以供后续改进,对于生产工艺、成本、环境要求低,可以根据需要简化生产。拜科什金的超前眼光和优秀设计所赐,一款综合了苏军大纵深条令中,T-26式的步兵支援型坦克,(对应的英国标准为步兵坦克)T-28、T-35式的远距离步兵支援型坦克BT快速坦克式的远距离突击坦克(英国标准为巡洋坦克)将这三种坦克的使命合而为一,能够替代其他十几个繁杂型号坦克的全能型选手出现了。恩, 如果当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还在世的话,我毫不怀疑他会狠狠地抱住科什金亲个够。与苏联方面一开始便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由于自己没有大规模使用装甲兵操练和作战的经验,而西班牙战争和德国入侵法国的经验又在某些方面被过分解读。所以他们对于新式坦克的指标和要求也是几度摇摆并且自相矛盾,而且带着很大的蒙运气和误打误撞的成分——美国陆军步兵理事会开发的M2中型坦克要求坦克重量控制在15吨以内,而根据西班牙战争的经验,他们又要求坦克最少要装备一门37毫米炮并且加厚装甲。这样一来15吨的限制在后续型号中只能被扔到一边。不过就是加强了火力与装甲,M2刚刚定型并于1939年生产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于德国的三号、四号和苏联的T-28。由此美国人再次临阵磨刀,根据法国战役的经验,要求美国坦克必须安装75毫米火炮,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能有的用就行!!于是将M2A1车体改进一番,右侧上安装75毫米火炮、弄了个M3出来。然而(!!!)M3格兰特/李这种应急产品安装的T6/7型75炮初速低,射界窄,瞄准装置也很差劲,并不适于打击坦克。然而此时军械局拿不出能用的360°旋转大型炮塔,所以也只能逼着缺枪少炮的英国人强行吃屎。当然,英国军人在沙漠上的流血牺牲也为万里之遥的美国人提供了改进思路。(333)终于!到了1941年中,大型炮塔已经有了着落,美国军械局和装甲兵委员会决定将其搬上M3格兰特的车身,由此成为M4谢尔曼,并由1942年2月将英国人订购的一批M3车身加以改装,从而转产M4。(上文中自动省略了M2→M3→M4变化中的车体改装,事实上每次车体改动的幅度都相当大)讲真,就美国佬这个折腾法,要扔欧洲大陆上去,亡了国都未必能搞出M3A1。也幸亏美国是当时第一大工业国,这么来回闹腾而不过分影响生产。美国“骑兵战车”?不是我故意不讲,他们在1939年才醒过神儿,把那挺祖传12.7扔掉了,弄了个好像叫斯图亚特还是什么玩意儿,反正挺弱的,懒得说。——————————设计篇 完———————————————当然,作为苏维埃威力巨大の一番武器,T-34投入战场伊始,虽然因为迎战仓促和后勤不济扔了一地,但带给德国人的震撼却是久久不散。“跟我们的Ⅲ型与Ⅳ型坦克相比,T-34速度更快,越野机动能力更强,装甲更厚,76毫米炮的穿甲能力也强过我们的50毫米和75毫米炮,其斜面装甲使我们的穿甲弹很容易弹飞。我们的50毫米坦克炮只能近距离从侧后击毁T-34坦克。此外用火炮射击炮塔底座,兴许会让炮塔卡住而无法转动。用穿甲弹瞄准射击T-34的火炮护盾,可能会震裂焊接缝而导致损伤。”用穿甲弹瞄准射击T-34的火炮护盾,可能会震裂焊接缝而导致损伤。”——《在东方战场上如何与俄国T-34坦克作斗争》 1942年6月颁布。在1941年的春天,希特勒有一个特殊的命令,说有一个苏联的军事代表团要来参观我们的战车学校和工厂。在这个命令里,他坚持着说所有一切的东西都不用隐瞒他们。可是那些苏联军官们却坚决不肯相信“Panzer Ⅳ”在事实上就是我们的最重型战车。他们一再地说:“你们一定是故意把最新式的战车隐藏起来了,并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将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看。”苏联军事代表团是如此地坚持着他们的观点,所以最后我们的兵工主管当局,就得出一个结论说:“似乎苏联人早就有了一种更好和更重的战车。”一直到了1941年7月底,苏联的T-34型战车在前线上出现之后,苏联新型战车的谜底才算是揭晓了。......苏军第一次使用了T-34型战车,我们的火炮对于这种战车无能为力。
第四装甲师在姆岑斯克(Mzensk)的南面受到苏联战车的攻击,损失很重。①这是第一次表现出来,苏式的T-34型战车要比我们的战车更为优秀。这一师的死伤惨重,使我准备迅速向图拉挺进的计划也暂时搁浅。 ......前线上的军官们都主张干脆将T-34照抄下来,因为这是使德军战车部队重获平衡的最简单和迅速的方法。——《古德里安回忆录》①:在姆岑斯克的坦克战,使列柳申科少将和卡图科夫上校二人初经战阵,也让他们名声大噪,后来两人都担任了红军的坦克集团军司令。(注)数量有时并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也早知道这一点,苏联T-34坦克如此敏捷,在近距离上,他们能在你转过炮塔之前爬过土坡,越过沼泽。透过硝烟与轰鸣,你可以听到炮弹打在T-34上被装甲弹开,叮当作响。而当他们击中我们时——则是巨大的汽油燃烧和爆炸声,感谢上帝,还能听见战友的哭喊,还活着......“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冯·克莱斯特 “我干掉了预设阵地中的5辆德国坦克。它们什么也做不了,因为这些可怜虫都是III号和IV号坦克——而我开的是T-34!T-34的前装甲可不是它们的炮弹能打穿的。”这是T-34车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博德纳里对自己坐骑的评论,在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国军队中,有底气作同样发言的坦克手可不多。苏联的T-34之所以能成为传奇,首要的原因是那些坐在车里摆弄操纵杆和通过瞄准镜观察车外的人们都非常信赖它。一辆隶属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T-34-76(1943)在摧毁了一辆虎式之后,收拢了自己的坦克骑兵,继续进攻。1944年1月,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一辆隶属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T-34-76(1943)在摧毁了一辆虎式之后,收拢了自己的坦克骑兵,继续进攻。1944年1月,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在T-34坦克手们的赞美与回忆中,可以体会到著名的苏联军事理论家A·A·斯韦钦所表述的理念:“虽然在战争中物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对物质的信心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斯韦钦曾经在1914~18年的世界大战中作为军官参战,亲眼目睹了重炮、飞机和装甲车辆在战场上的首次亮相,因此对自己谈论的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如果军人对托付给自己的装备抱有信心,就会更加英勇坚定地去争取胜利。另一方面,如果一种装备确实不够强力或者给人这样的印象,那么人们对它就会缺乏信任并随时准备抛弃它,失败也将接踵而至。不过,T-34得到的信任可不是基于宣传或幻想的盲目信仰。坦克手的信心来自于那些使T-34与同时代其他战斗车辆相比显得极不寻常的设计特色,换言之就是它的倾斜装甲和V-2柴油发动机......库尔斯克战役中,一位得意的T-34-76坦克车长,他指挥的T-34-76正面摧毁了这辆虎式。库尔斯克战役中,一位得意的T-34-76坦克车长,他指挥的T-34-76正面摧毁了这辆虎式。(炮弹击穿了虎式车体首下)————————正统(↑)与蛮夷(↓)的分界线——————————而M3格兰特坦克的首战就没这么惊艳了,对于拥有一款明显强于“瓦伦丁”、“十字军战士”、“马蒂尔德”的坦克,英国人当然很高兴——当然,也就到此为止了,美国人提供的弹药之拙劣,搞的英国人又是拆换高爆弹引信,又是把德国穿甲弹头拼上美国弹体来用。而在日M3格兰特/李的北非首战中,皇家第3坦克团和皇家第5坦克团在与德军第8装甲团的交战中几乎全部战毁,只有第8轻骑兵团运气不错,没有遇上德军主力从而保全了部队。然而公正的说,虽然在德国坦克火力下损失惨重,但格兰特的那门75炮倒是确立起了对德国早期3/4号坦克的射程优势并且让那些意大利、德国小坦克付出了惨重损失。(虽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功劳是英国人自己动手改了弹药)也是没枉费美国军械局和霞飞将军的一番苦心。不过格兰特坦克的真正首战则是在苏联——5月22日,装备大批M3格兰特、M3斯图亚特的114坦克旅开始向Chepel附近的国防军第14装甲师发动进攻。不过这次攻势以失败告终,熊熊燃烧的各色残骸留在了乌克兰大草原,尤其以格兰特的高大车身与猛烈火焰最为显眼。自此,格兰特“七兄弟棺材”的名号一炮而红。自此,格兰特“七兄弟棺材”的名号一炮而红。由于M3格兰特在苏联战场上并不能抗衡各色德国坦克,等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他们被编入各色独立坦克部队,专司支援步兵。“那个......一炮手,我想和你换换地儿......”“那个......一炮手,我想和你换换地儿......”“为啥?先说一下,这75炮可不好用。”“不好用我也认了!我〇〇恐高!”“......”“......”“......”—————我总感觉说M3格兰特有点欺负人,还是上M4吧——————————车体炮蛮夷(↑)和鞑子(↓)的分界线——————应该说M4A1在英军的首秀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疲惫不堪的德国第15装甲师(上文提到的M3首次在北非参战,英军对上的那个第8装甲团就是第15装甲师的)一头撞上英军第2装甲旅的92辆谢尔曼,谢尔曼与德国坦克打了个平手,然而英军坦克数量充裕,部队又是新近休整补充过的,因此德军的失败——以及北非德军的全线撤退也不可避免。不过美军M4的初次登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日,德军2个装甲师向凯瑟琳山口的美军进攻,美军第1装甲师第1装甲团第3营向进攻德军发起反突击,然而在四号F/G和虎Ⅰ的强大火力面前,全营51辆谢尔曼几乎全部战损。(是不是很像1941年苏联机械化军仓促无比,组织混乱的大型坦克冲击?1941年的KV和T-34虽然因为后勤不济扔了一地,可人家倒是不怕德国炮火。此时的德军却有100种方法抽打谢尔曼。在工农红军已经成长壮硕的1943年,美国人要交的学费还多的呢。)这还没完,2月15日,美军第2装甲营拉开浩浩荡荡的队形,威武雄壮,军姿整齐地扎进了德国的反坦克伏击圈,国防军第10装甲师也派出坦克两翼包抄,最终美军装甲营只有4辆坦克逃跑,营长被俘,美第1装甲师失去战斗能力,被迫后撤重组。接下来我会试图以苏军视角同时比较谢尔曼与T-34——毕竟苏联工农红军可能是唯一一支同时使用这两种坦克的军队。——如果不把德国掳获的战利品算进去。——同时,不把英国人试图仿制的T-34算进去。美苏友谊,万古长青。好,如果要说苏军谢尔曼的话,我们肯定不能绕开Dmitriy Fedorovich Loza大尉的那本著名的回忆录:《Commanding the Red Army's Sherman Tanks》(《指挥工农红军的谢尔曼坦克》)副标题为:The World War II Memoirs of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苏联英雄的二战回忆录)而当我们翻开这本回忆录时,很多人的注意力都会被这一段吸引过去,事实上,不少人也是专门奔着这一段话去的:这时,穿甲弹从它们的弹壳里被炸了出来。下一次火焰就会到达高爆弹,然后就是一片混乱!但是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为什么没有?因为我们的苏联高爆弹爆炸,美国人的不爆炸?最后我认为是美国的弹药有着更精确的爆炸。我们的由某种部件增加了一到一点五倍的爆炸威力,同时也增加了弹药爆炸的危险。 然而......美国的弹药有着更精确的爆炸美国的弹药有着更精确的爆炸美国的弹药有着更“精确”的爆炸然后换言之,同等苏联炮弹的爆炸威力是美国的1-1.5倍.......真的,我求求你们,别拿这个片段说美国坦克安全了,你们难道没觉得让老爷子涮了吗?与其说这一批援苏M4(76W)“安全”。不如说美国M1系列76炮使用的M42A1高爆榴弹十分安全,相当安全!——对自己安全,对敌人更安全。年,美国军械局就建议放弃75炮M4的生产,全力生产各种76炮型号M4,然而这一提议遭遇到了美国陆军装甲管理局及前线美军的一致反对,前线美军中高昂的反对浪潮除了普通官兵外,甚至还有威名赫赫的乔治·巴顿。年,美国军械局就建议放弃75炮M4的生产,全力生产各种76炮型号M4,然而这一提议遭遇到了美国陆军装甲管理局及前线美军的一致反对,前线美军中高昂的反对浪潮除了普通官兵外,甚至还有威名赫赫的乔治·巴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M42A1高爆榴弹令人诟病的低威力。M42A1型高爆炮弹重12.9磅(5.85千克),然而装药只有0.86磅(0.39千克)。拿相近口径的各型高爆弹比较之下M3型75炮所用的M48型高爆弹炮弹重14.7磅(6.67千克),装药1.47磅(0.67千克)。Panzer IV搭载的75毫米KwK37/KwK40火炮所用的SprGr.34高爆弹,也有0.68千克左右的装药。——————————垃圾和神器的分界线———————————T-34-76所用的F-34炮,各型高爆弹及特种杀伤弹的弹重都有6.1-6.4千克、装药有则0.79、0.82千克。至于竞技单挑党们最喜欢拿M4(76)型坦克做对比的T-34-85,人高爆弹弹重9.2千克......而且......苏联生产的高爆弹整体外形上类似于(美国)国产货。不过在细节上还是有些不同:苏联高爆弹的外壳要厚一些,也许是为了能产生更多爆破碎片。事实上苏联人的高爆弹更加注重碎片杀伤而非爆炸效果。和德空的薄壳弹思路不一样,(相比之下)苏联的高爆弹在保证了装药(爆炸威力)的同时,更能制造大量的可致死破片......因此,在各式谢尔曼运抵苏联时,苏军曾经考虑为M4安装威力更强的F-34 76.2毫米火炮,并将这些型号命名为M4M。不过由于美方提供了数量充足的炮弹而最终作罢。跪下!都跪下!跪下叫爸爸!跪好了!别抬头!如此一来,正如美国陆军装甲管理局所批评的那样,装备M1型76毫米火炮的谢尔曼除了反坦克能力之外,在其他方面都不如装备M3型75毫米火炮的谢尔曼。甚至连105炮谢尔曼都要不如——1944年4月在不列颠举办的谢尔曼展销会(大雾)上,各级装甲部队主官纷纷积极争抢105谢尔曼,76谢尔曼则无人问津。最后还是巴顿抵不过坦克厂家和军械局的狂轰滥炸,勉强答应给76谢尔曼提供一些独立坦克营的编制进行作战测试。然而......76W型谢尔曼的反坦克能力就一定好吗?然而......76W型谢尔曼的反坦克能力就一定好吗?根据各类理论数据,那杆M1型76炮完全可以使用M62、M79型穿甲弹击穿虎的车体正面和黑豹的炮塔防盾,而使用M92型高速穿甲弹可以击穿黑豹的车体正面和炮塔防盾。不过,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祭出那本《Commanding the Red Army's Sherman Tanks》了双方的火力,是严重不对等的。虎式和黑豹坦克装备了长身管的88mm坦克炮①,而谢尔曼坦克的火炮炮管虽长,但是口径只有76.2mm。德国重型坦克厚度85到100mm的车体前装甲和炮塔前装甲使谢尔曼发射的炮弹无法击穿,然而我们如果能够专注于攻击他们的薄弱部位,可以令其起火、瘫痪。①:黑豹装备88炮应该是俄文手稿或是美方翻译的笔误。在后面讲述的谢尔曼大战虎豹的战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驾驶谢尔曼的苏联坦克兵是如何进行这种危险的狩猎。在后面讲述的谢尔曼大战虎豹的战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驾驶谢尔曼的苏联坦克兵是如何进行这种危险的狩猎。由两辆谢尔曼共同对付一辆虎式坦克。一辆谢尔曼向虎式坦克的履带发射穿甲弹,这样,那条未受损的履带会将虎式坦克的车身原地转动90°,从而把侧面暴露给了另一辆谢尔曼,而后者则瞄准在敌人的油箱部位。作为战斗守则,攻击敌方坦克一般在400米到500米左右开始,超过这个距离就很难打中敌人的履带了。可以看出,苏军谢尔曼坦克兵们驾驶M4A2(76W)对付虎式的方法只有绕道侧后进行攻击,正面?那是想都不敢想。一些怨气冲天的苏联坦克手甚至称呼谢尔曼为“移动公墓”、“万人坑”、“烈士陵园”、“五人火葬炉”。(这称呼可比“七兄弟棺材”丰富多了......就你们脑洞大)有趣的是,德国第20装甲师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们当面的苏军谢尔曼坦克手对于M4A2型坦克极其不信任,并数次出现了抛弃仅受轻微损伤乃至于炮弹未能击穿的,完好的谢尔曼坦克的情况。而美国M4的境遇则不比红军谢尔曼好多少——甚至差很多。“虎式就那么几辆,怕啥啊。”“黑豹那就更少了,不算数。”“那破76炮能干嘛?差评!”“老板,给我来打105谢尔曼。”“遇上虎式也不怕啊,我们一圈儿坦克歼击营在那儿吃闲饭,他们赶不到还有空军吗。”在诺曼底登陆后,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浮出了水面——大量装备75炮的谢尔曼面对虎豹无能为力,整营整团的谢尔曼被几辆虎豹逼停在灌木篱墙中,只得排成一列长队被虎豹挨个点名,或者被神出鬼没的铁拳反坦克手打游击。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炮弹消灭一辆馒头,我们都是斯巴达,飞机滥炸也不惧~而76炮谢尔曼比75谢尔曼稍好,不过他既不能驱虎,更不能猎豹。艾森豪威尔为此也大发雷霆。然而这时候,M93高速穿甲弹带来了好消息——这款穿甲弹能在正常交战距离击穿黑豹的车体、炮盾,对付虎式的垂直均质装甲更是不在话下。不过——产量限制,1945年2月之前,每个车组每月的M92穿甲弹配额——只有5发。然而谢尔曼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法西斯虎豹并没有坐以待毙,作为美利坚装甲兵的中坚与骄傲,他们当然有对付虎豹的杀招——呼叫P-47......不过英国人却早已看穿一切,一早就对76(W)谢尔曼充满怀疑,因此做了两手准备。由于英军仍然保留着大量谢尔曼,于是他们动手改装,将M4A1及其他型号的谢尔曼坦克的75炮卸下,安装一门17磅重型高速反坦克炮。众所周知,这款萤火虫型巡洋坦克对付德国重型坦克的效果出奇的好。如果不是产量限制,美方也将向英国下达萤火虫坦克的大量订单。另一方面,英国在1944年1月获得了T-34与KV-1,对其进行实验后。派人从苏方要来了全套T-34、KV-1资料与图纸,以及Zis-2 57毫米反坦克炮的资料。并召集人员对仿制T-34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意见是使用17磅火炮来取代原本的F-34坦克炮。另一方面,英国在1944年1月获得了T-34与KV-1,对其进行实验后。派人从苏方要来了全套T-34、KV-1资料与图纸,以及Zis-2 57毫米反坦克炮的资料。并召集人员对仿制T-34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意见是使用17磅火炮来取代原本的F-34坦克炮。很奇特,英国人对待T-34的态度比起美国人来截然不同,他们夸赞T-34设计优秀,工艺不错,只需要对一些小细节进行改进,例如将座椅改成可折叠式,改进齿轮箱,修改车体油箱和空气滤清器的位置。—————————————未完待续——————————————写的乱七八糟的......什么玩意儿.....最后,本爸爸拒不接受一切批评、辱骂、反对+无帮助。
&p&现在看的话是苏联的更加出色,柴油机,宽履带,倾斜装甲。&/p&&p&公认的t34更好。&/p&&p&苏军的坦克更好,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对坦克战深刻的认识导致的正确的设计思想。苏军战前实际就和德国共同开发过坦克和研究过闪电战。加上苏德战场残酷的经验。导致t34是比较纯粹的,适合坦克战的坦克。&/p&&p&谢尔曼从设计思想来看,是美国人按照自己对坦克的理解设计的坦克,和经过苏德战场磨砺的苏军设计师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一到北非就傻眼了。&/p&&p&实际在坦克的使用上,美军的战术是借鉴了英军以及自己的臆想。谢尔曼是做为步兵坦克设计的,担任反坦克任务的是那种同样底盘但是没顶盖炮塔的自行火炮,与苏德那种低矮的防守型自行火炮不是一个概念,实际效果也一般。&/p&&p&当时西线的反坦克任务实际被空军分担了,从各种影视作品中都有反应。所以美国陆军最怕的就是阴天下雨。&/p&&p&和美国人打橄榄球一样,不同的人干不同的活,根本就没有主战坦克这种集成概念。看完狂怒,发现谢尔曼那种高大的车体还真是适合支援步兵。&/p&&p&但是不能否认从工业设计,可靠性,生产性和可扩展性上看,谢尔曼也是不错的一件战斗工具。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谢尔曼参加了美军在全球各个战场各种自然环境下的战斗,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值得称赞。t34在这方面没有可对比的样本。&/p&&br&&br&我在这里说点别的,当年谢尔曼也曾援助过苏联,根据苏联的战史记载,苏联人对谢尔曼的精致,操作性赞不绝口。同时发现谢尔曼因为采用汽油机和窄履带,所以噪音较小还跑得快,因为车体较高,视野好,命中率较高。当年苏联装备欧美坦克数量比想象的更多,都是成建制装备,谢尔曼在苏联军队中不是当作皮薄馅大的炮灰,有时会专门配属给比较精英的部队,去进行奇袭这类的任务,尤其是后期进军东欧的时候。&br&在网上可以随便查到当年苏联老兵对欧美坦克的评价。&a href=&///?target=http%3A///no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指挥苏联红军的谢尔曼坦克&i class=&icon-external&&&/i&&/a& 从这些记载访问和记载中,作为坦克兵个人关注的并不是比如主炮口径,装甲厚度这些问题,毕竟被击中会发生什么是上帝说了算。更多的是关注操纵感受,平时的维护强度,以及后勤补给,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用户体验,在这方面,苏军对于谢尔曼的评价不低。&br&引用一些:&br&谢尔曼坦克。这款坦克的型号是M4,所以我们称之为“Emcha”(用俄语读M4的发音)。起初,这款坦克安装的是短身管主炮,后来运到的谢尔曼采用了长身管主炮,并安装了炮口制退器。谢尔曼坦克前部的斜面装甲上安装了一个行军锁,以此来确保在道路上行进时炮管的安全。主炮非常长。总的说来,这是一款很棒的战车,不过,和任何一种坦克一样,它既有自身的长处,也有其不足。每当有人对我说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时,我会回答:“您说什么?”你不能说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说它不好,这要看跟什么比。&br&&br&您知道吗,谢尔曼坦克的设计师中,有一名俄国工程师,名叫铁木辛哥。他是铁木辛哥元帅的远亲。&br&&br&&br&&br&当然,谢尔曼坦克也有缺点,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的重心过高。这款坦克经常会侧翻,就像个俄罗斯套娃(译注:Matryoshka doll俄罗斯套娃,是俄国的一种传统木制工艺品)。但我能活到今天还要感谢这个缺点呢。1944年12月时,我们在匈牙利参加战斗。我冲在全营的最前面,在一个拐弯处,我这辆坦克的驾驶员兼机械师撞到了路边,结果,坦克发生了侧翻。当然,我们都被抛了出去,但我们都活了下来。而跟着我冲在前面的另外四辆坦克都遭到了伏击。他们都被击毁了。&br&&br&Q:德米特里·费多洛维奇,谢尔曼坦克的金属履带包裹了橡胶。时下的一些著作指出这是个缺陷,因为在战斗中,橡胶有可能发生燃烧。随着履带上的橡胶被烧毁,坦克便无法使用了。您对这一点怎么看?&br&&br&&br&&br&A:从一方面来说,这种包裹着橡胶的履带具有很大的优点。首先,这种履带的使用寿命大约是普通钢制履带的两倍。可能不太对,但我记得T-34坦克履带的使用寿命是2500公里,而谢尔曼履带的寿命超过了5000公里。其次,谢尔曼行驶在坚硬的路面上就像一辆小轿车,而我们的T-34坦克发出的噪音极大,鬼知道在多少公里外就能听见它的声响。谢尔曼履带的缺点是什么呢?在我写的《指挥红军中的谢尔曼坦克》一书中,有一章的标题就是“赤足”。其中我写了发生在1944年8月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期间的事件,当时在罗马尼亚,天气热得怕人,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度左右。一天内,我们沿着公路前进了近100公里。我们的坦克上,橡胶镶边的负重轮出现了过热现象,橡胶开始脱落,一长条一长条地往下落。我们军在距离布加勒斯特不远处被迫停顿下来。橡胶块四散分离,车轮间开始发生堵塞,并发出了可怕的噪音,最后,我们不得不停了下来。这一情况立即被上报给莫斯科。整个军停步不前,听起来像不像是在开玩笑?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很快便给我们送来了新的负重轮,我们花了三天的时间安装这些车轮。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们怎么能搞到这么多负重轮。橡胶包裹的履带还有另一个缺陷。路面上哪怕只是轻微结冰,都会导致坦克像头肥胖的奶牛那样打滑。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就把带刺的铁丝网缠绕在履带上,或者在链条和螺栓上添加履带齿片,总之要采取一切能增加摩擦力的办法。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第一批运抵的坦克上。得知了这种状况后,美国代表向他的公司作了汇报,随后运来的谢尔曼坦克便配备了装有齿片和尖钉的额外的履带蹄块。要是我没记错的话,每条履带配备的蹄块多达7个,每辆坦克总共装有14个。我们把这些零件放在备件箱内。美国代表的工作效率通常都很高。他所发现的任何缺陷都能很快地上报,并得到有效的解决。(美国人把汽车销售的4S概念引入到坦克领域)&br&&br&&br&&br&谢尔曼坦克的另一个缺陷是驾驶员舱盖的结构。第一批运抵的谢尔曼坦克,舱盖设在车体的顶部,打开时只是简单地向上开。驾驶员兼机修师经常需要打开舱盖把头伸出去,以便更好地查看四周情况。有好几次,炮塔转动时,主炮撞在舱盖上,舱盖向下闭合砸在驾驶员的头上。我所在的单位中,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两次。后来,美国人改进了这一缺陷,舱盖升起后移向旁边,就像现代的坦克那样。&br&&br&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试图解决一个疑问。如果一辆T-34坦克起火燃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离它远些,尽管这种做法是被禁止的。车上的弹药会爆炸。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六个星期,我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指挥一辆T-34,一名连长的座车被击中后,车组成员跳离了坦克,但他们无法跑远,因为德国人的机枪火力将他们牢牢地压制住。他们趴在一片麦地里,这辆坦克起火燃烧后爆炸了。晚上,战斗减弱后,我们赶了过去。我看见那名连长躺在地上,一大块弹片穿透了他的头颅。可当谢尔曼坦克起火燃烧时,舱内的炮弹却并不爆炸,这是为什么呢?&br&&br&&br&&br&这种事情还有一次发生在乌克兰。我们的坦克被击中了。我们跳离了坦克,但德国人的迫击炮弹不停地在我们四周落下,我们不得不趴在起火燃烧的坦克下。我们在那里躲了很长时间,因为根本无路可逃。德国人的机枪火力和迫击炮弹覆盖了坦克四周的空地。我们就躺在那儿。我背上的军装已经被燃烧的坦克烤热了。我们觉得这次肯定完蛋了!我们将听见一声巨响,然后一切都会结束!我们就此死在一起!我们听见炮塔内传来许多巨大的撞击声,这是穿甲弹受热后脱出了弹壳。接下来,火焰会烧到舱内的高爆弹,然后,地狱之门就将敞开。但什么也没发生。为什么没发生爆炸呢?为什么我们的高爆弹会爆炸而美国人的则不会呢?我认为这是因为美制弹药填装的炸药更加精确,我们的某些弹药增加了一倍至一倍半的爆炸力,弹药发生爆炸的危险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数。&br&&br&&br&&br&Q:谢尔曼坦克的内部设施很不错,这一点被认为值得注意,这是真的吗?&br&&br&&br&&br&A:这是真的,这可不是胡说!非常漂亮!那时候对我们而言,就像他们现在所说的“欧洲修缮”那样,是某种欧洲品质的写照!首先,谢尔曼座舱内油漆得非常漂亮。其次,舱内的座椅很舒适,上面包裹着某种特殊材质的人造革。如果一辆谢尔曼被击中或损坏,要是不派人看守的话,不要几分钟,步兵们就会把这些座椅洗劫一空。这可是很棒的战利品啊,太漂亮了!&br&谢尔曼坦克有两台发动机,通过一个联轴器连接,这既有好处也有不足。曾有过这样的事例,战斗中,谢尔曼的一台引擎损坏,从乘员舱里可以脱开联轴器,这样,坦克便可以使用另一台引擎使自己脱离战斗。另一方面,每台发动机上都装有强劲的风扇,我们常说:“把嘴张开,风会从你的屁股里吹出来。”风力这么大,你说我们怎么能暖和?也许风里会夹杂一些来自发动机的热量,但我不会对你说那就是温暖。当我们停下坦克时,我们会马上用防水油布把发动机舱盖起来,这样,舱内能保温数个小时,我们就睡在坦克里。美国人给我们的羊毛衬里的工作服很有作用。&br&&br&谢尔曼坦克的装甲非常坚韧。曾有过这样的事情,炮弹击中了我们的T-34,并未射穿,但坦克组员们却负伤了,因为内壁装甲的碎片飞溅,击伤了坦克组员们的手和眼睛。但这种情况从未在谢尔曼坦克上出现过。&br&&br&在这里,我还想说另一件事。我们是如何保存自己的(苏制)弹药呢?一个木箱,里面放着几枚炮弹,炮弹上涂着一层薄薄的油脂。必须派一个人坐在那里,花上几个小时擦去炮弹上的油脂。而美制炮弹则放在硬纸板做成的管状容器中,三枚炮弹一组。保护筒内的炮弹锃光发亮,我们将炮弹取出后,马上就可以存放入坦克中。&br&&br&&br&&br&您如何与你的部下以及坦克保持联系?&br&A:通过无线电。谢尔曼坦克装有两部电台,高频和超高频,质量非常好。我们用高频电台与上级保持联络,营和连之间的联络则使用超高频电台。坦克内部的交谈我们使用坦克内部通话系统,这东西很棒!但坦克一旦被击中,坦克兵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扔掉头盔和喉头对讲器,要是他忘记了这么做就匆忙跳出坦克,那他会被挂在那儿。(当时T34应该是车内通话靠吼)&br&&br&&br&&br&所以还是印证了决定战争的是人,发挥装备优势,也许让魏特曼车组开97式都能取得不错的战绩。
现在看的话是苏联的更加出色,柴油机,宽履带,倾斜装甲。公认的t34更好。苏军的坦克更好,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对坦克战深刻的认识导致的正确的设计思想。苏军战前实际就和德国共同开发过坦克和研究过闪电战。加上苏德战场残酷的经验。导致t34是比较纯粹的,适…
Created 各国中坦概况,火力评比&br& Updated 防御评比&br&&br&有抖机灵的,有列回忆录的,从车本身性能上讲一讲的倒是不多……&br&邮局港剧,T-34和谢馒头确实可以当得上二战中坦翘楚之名,和友商竞品,啊不,对方MT比起来可以看得出虽然未必最强,但是肯定是最合适的,把这俩货分个高下还是挺有难度。&br&&br&和看车一样,咱们看看B级……啊不,MT这一等级各家的主打产品:&br&&b&S系共产铁锤:&/b&T-34,从最早的白板1939型到初期的41/42型,到中期改款43型,到后期大改款T-34/85型,还有中期改款鸡血性能版(?)57型至于下一代的T-44/54/55先不去说它;&br&&img data-rawheight=&1113& data-rawwidth=&2031& src=&/becc52dc3cd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31& data-original=&/becc52dc3cd6_r.jpg&&T-34/76 mod.39,初期生产型,特征除了炮比较短之外就是炮盾上铸造的流线型火炮反后坐装置包覆装甲&br&&br&&img data-rawheight=&430& data-rawwidth=&690& src=&/25a6dc9223ccaa759ae1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25a6dc9223ccaa759ae16_r.jpg&&T-34/76 mod.41/42,前期主力型号,和39型的主要区别还是在炮盾上焊接+铆接的反后坐包覆装甲,F-34火炮的反后坐装置移到了炮管下方;部分41型采用了全铸造炮塔,炮塔两侧前方的边缘是圆弧过渡的,而大部分后期生产的42型是焊接炮塔,边缘有棱角。39和41/42型的共同特征是较小的炮塔以及单片式翻起的炮塔大舱盖。&br&&br&&img data-rawheight=&311& data-rawwidth=&450& src=&/d78eceecd16afd75f3b73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78eceecd16afd75f3b737_r.jpg&&T-34/76 Mod.43,中后期的主力型号,也是留存至今少数能看到的T-34/76型号,特征是带大型化的圆弧形炮盾的六边形炮塔,以及两个圆形的顶舱盖——同时打开像两个耳朵,所以被取了个“米老鼠”的外号。部分43版T-34/76安装了T-34/85风格的车长指挥塔。不过所有T-34/76都是车长兼炮手的四人车组。&br&&br&&img data-rawheight=&250& data-rawwidth=&500& src=&/86ae6f905da701fae96e8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6ae6f905da701fae96e89_r.jpg&&T-34/57 基于42型安装ZiS-4的型号。数量较少,但是穿甲能力很强&br&&br&&img data-rawheight=&391& data-rawwidth=&580& src=&/b2f203acf52cfbc459286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2f203acf52cfbc4592861_r.jpg&&T-34/85,嗯,这个涂装嘛……&br&&br&&b&M系民主工厂:&/b&M4谢尔曼,根据车体不同配置分A1到A6,其实光看型号区别不大,重点区分是75/76/105的炮,驾驶员舱盖是凸出的还是内掩的,有没有水套弹药架,VVSS还是HVSS悬挂,以及是否酱爆(JUMBO)款;什么?你说格兰特?我不认识有这么个“中坦”……&br&想想当年打突袭1战役,第一次拿到“雪曼战车”的开心啊……好不容易有个正经坦克啦……然后光速被电脑的4J教做车……&br&&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752& src=&/d988b16a25d225b4e7ef6faca6192fc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d988b16a25d225b4e7ef6faca6192fc9_r.jpg&&M4A1,主要特征是铸造车体。注意不是所有A1都是75炮的……也有换了76炮的A1&br&&br&&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629& src=&/2f4d1f5e9e2720e33dfe8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2f4d1f5e9e2720e33dfe8c_r.jpg&&最常见的焊接车体版75谢尔曼,早期车体驾驶舱盖凸出,还加了附加装甲&br&&br&&img data-rawheight=&322& data-rawwidth=&440& src=&/3c9acec87f3ed3e25a30e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3c9acec87f3ed3e25a30e2_r.jpg&&M4A3E8/M4A3 (76)W HVSS——水套弹药架水平弹簧悬挂的76炮谢馒头,著名的“Easy Eight”,谢尔曼里综合性能最好的一款,一直用到朝鲜战争。这一辆没有炮口制退器,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没有还是打着打着拆了(开炮时影响隐蔽性)&br&&br&&img data-rawheight=&599& data-rawwidth=&785& src=&/2eaa51c5edd1e193ce31a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5& data-original=&/2eaa51c5edd1e193ce31a7_r.jpg&&M4A3E2 Jumbo,有翻译成“巨无霸”的也有翻译成“小飞象”的(当时美国动物园有一只小象叫这个名字)。巨厚的炮塔和车体,在美军中被称为“突破坦克”(Assault Tank),主要用途类似英国对“步兵坦克”的定义:顶着反坦克火力突破设防阵地。看炮盾十分好识别。也有部分改装了76炮的Jumbo&br&&br&&b&D系科技信仰:&/b&三号这种A+级弱鸡怎么拉皮也算不进主力中坦,从四号开始算,早期短管不说,后期长管火力凑合,80垂直胸口差强人意,50炮塔万年黑,整体上透着25吨平台硬肛别人30吨的憋屈感。德国人也是痛定思痛,五号黑豹整备质量直跳45吨……你特么也好意思说你是MT!就算你是MT你很能打你那重量你那造价你那产量,你还是当工艺品比参加世界大战更合适……&br&&img data-rawheight=&554& data-rawwidth=&800& src=&/0be2fefd437b05a7a408d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0be2fefd437b05a7a408dc_r.jpg&&PzKpfw IV Ausf.H,在44年的战场上地位和34/76、M4(75)差不多,和这两个互有长短,然而德国人可没34/85、M4(76)那么多的高端中坦来造……&br&&br&&img data-rawheight=&360& data-rawwidth=&584& src=&/a46517bd3ccdb0f6bac9e30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a46517bd3ccdb0f6bac9e307_r.jpg&&PzKpfw V &Panther& Ausf.A 豹子这货的体格完全超标了……慈父2和潘大头也就45吨!&br&&br&&b&Y系装甲茶馆:&/b&Y系坦克就是奇葩的综合体……早期的步兵坦克厚皮短腿小炮,巡洋坦克薄皮长腿……还是小炮……正儿八经弄个看起来像正牌中坦的东西得等克伦威尔了,然而还是垂直前脸6磅/75小炮的初期水平,肛虎上豹最靠谱的得靠表弟谢馒头改的萤火虫……总之英国佬造坦克的智商得等战后百夫长才重新上线,还得是105版的……&br&&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599& src=&/ae88c0537cdbb8347cca60ce51ed6ba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ae88c0537cdbb8347cca60ce51ed6ba6_r.jpg&&A27M Cromwell,二战英国上场的唯一看起来像“中坦”的东西。想不出来英国人怎么把这个和34/76、M4(45)相当的玩意儿忍到45年的。&br&评论中提到的彗星和百夫长……这俩在欧陆毫无存在感的东西,反正英国坦克兵需要和动物园撕逼的时候是指望不上它们的……&br&&br&&b&R系&/b&……咱们就不拿图纸车出来说事儿了吧?唯一一个有看起来靠谱的实车大规模参战的是三号F/H水平的九七改……&br&&br&综合以上,战争期间靠谱的中坦还真只有T-34和谢馒头两兄弟,豹子好是好……奥迪比大众好凌志比丰田好我也知道!&br&&br&怎么说呢,评价一个坦克,不仅要看管子的粗细装甲厚薄,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所以主要的对比对象是T-34/76 vs M4(75),以及T-34/85 vs M4(76)。下面从几个方面和不同的时期分别说说T-34和谢馒头,火力,防护,机动,人机工程,加上其他综合因素比如生产性运输性可持续发展性……&br&&b&&br&&br&火力:&/b&说的就是炮,弹硬指标。命中率什么的看人品不太好评价,放到后面综合因素说。&br&T-34在战争历程中换了好几门炮:&br&T-34/76 mod.39L:76.2mm L/30.5 L-11&br&T-34/76 mod.41/42/43:76.2mm L/42.5 F-34&br&T-34/57 :57mm L/70 ZiS-4&br&T-34/85 :85mm L/55 D-5T/ZiS-S-53&br&谢尔曼就简单多了:&br&M4An(75):75mm L/40 M3&br&M4An(76):76mm L/52 M1A1(C)&br&其他的105炮主要不是反坦克的,部分小飞象实验性上过90炮不过不是普遍现象先不考虑了,这要能算毛子还有T-34/100呢……&br&下面分阶段来看看:&br&& 早期(39-40)&br&L-11只在战争初期出现,在那个年头30倍的76炮对于德佬那些前甲才30的III/IV早期型号已经是灭顶之灾了,所以这一时期光看炮T-34是花式吊打德棍,只要车长能找到目标……当年在坦克上上这么大的炮的只有毛子,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这很俄国!嗝!),足够的口径保证了HE的威力,大大增强了坦克的多用途性(轰步兵拆攻势砸ATG)。这年头谢尔曼还没有呢。所以主要对比要看F-34。&br&& 中期(41-43)&br&主要对比对象就是F-34和M3了。这俩炮长短粗细也差不多,发射弹重也差不多,毛子炮初速还更高点——然而毛子最大的痛就在炮弹上,只有AP连APC都没,结果穿深还不如米帝……不过话说回来,F-34和M3对付4G之类50前脸的家伙都绰绰有余,打老虎豹子前脸都没戏,倒是对付4H三秃子之类的货可能差别比较大。综合看来,在中期中坦火炮这个分类上米帝略胜一筹。话说回来,在中期中坦火炮这个问题上德棍得分倒是最高,75mm L/43-48 KwK 40比上面俩挫货都强……&br&有个特例是T-34/57的ZiS-4,也就是传说中的57神针——在搞钓鱼竿这事儿上德棍还是得管毛子叫爹,41、42年就弄出70倍径你怕不怕,正面硬上老虎你怕不怕……然而口径太小导致穿甲后效和HE威力都比较拙计,虽然也算是成规模投入战斗了,但是基本只能当坦歼使,拿来作为中坦有点力有未逮……&br&& 后期(44-45)&br&43年在库尔斯克悲壮了一把的毛子从44年起全面给新T-34上85炮,虽然到打柏林的时候还是有没换完的T-34/76混在伟大的红军队伍里;而43年在北非被老虎教做人了的米帝直到44年诺曼底的海滩上还一辆76馒头都没有,头次上战场得等9月份了。不过总体来看,换炮时间的差距比这两个型号投入使用的时间差距已经短多了,果然战争才是让树獭动起来的办法……此外米帝还一直抱怨76炮的HE弹威力太差——为了应对高膛压,弹头壁厚比较厚,装药少了——所以还有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75馒头用于打软目标,“狂怒”中75和76馒头混编的坦克排是十分历史的。&br&毛85和美76两款炮使用普通弹(AP/APC/APCBC)的时候性能差不多(千米垂直100-110,500垂直120-130——没比KwK 40强哪儿去,德佬这门炮确实不错),然而米帝的金币弹穿深实在屌炸了M93 HVAP 500米垂直穿深破200实在是惨无人道,哪怕考虑到APCR类炮弹打大倾角比较乏力,这个数字也很吓人了……&br&此外还有个特例,就是约翰牛拿谢尔曼加QF 17pdr杂交出来的萤火虫——这货为了这门炮牺牲挺大(少了前机枪,这东西在二战其实还是有用,另加了个后脑勺),其实和T-34/57一样更倾向于坦歼,而且是牛牛货,暂时就不作为米帝谢尔曼考虑了。&br&&br&综合以上考虑主力火炮的指标,&b&虽然米帝总是慢半拍,但是总体指标上还是略占优势&/b&:短炮略优,长炮靠金币弹加分,然而考虑到他们的上场时期、面对的对手和身边的战友(几千辆慈父2表示笑看尔等狗头),&u&实际上谢馒头的火力在战场上相对T-34来说稍微有点不够用&/u&。&br&当然毛子战后改进了85的炮弹又打了针鸡血,那就是后面的事儿了……&br&P.S.1. 谢尔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是它貌似是二战炮塔转的最快的中坦(16秒一圈?相应的,虎I的液压驱动炮塔转一圈差不多要一分钟……当然这是特别慢的代表)&br&P.S.2. 有人说谢尔曼是二战中唯一有垂稳的坦克……嗯其实T-34也有,或者说就德国人没有。二战时的垂稳对行进间射击帮助不大,但可以提高短停射击效率(火炮不会跟着车体在刹车时前后摇晃了)&br&&br&&b&装甲/生存力:&br&&/b&一方面是装甲厚度角度硬指标,另一方面是投影面积和防火抑爆软实力。&br&在装甲指标上,T-34和谢尔曼实际上都发生了多次细小的变化,特别是谢尔曼……茫茫多的生产厂家导致光车体前装甲构型居然有14种……&br&&br&不过总体上还是能分几大类的。下面,首先对两边分别看看装甲的发展和具体分布情况:&br&& T-34——&br&总的来说,忙于大规模生产的T-34的装甲发展情况是比较简单的。&br&车体:&br&T-34全家族车体正面装甲情况基本都是&b&45mm @ 60°&/b&(角度为装甲板与铅锤方向的夹角,或者说水平射弹命中时弹道与装甲法线的夹角,下同),不过有个问题是T-34的驾驶员舱盖儿也在正面——有些人可能以为这是个弱点,嗯,在42型及以前的T-34/76上确实如此(虽然有个加强边),不过从T-34/76 mod.43开始这个舱盖就被&b&整体加厚到75mm了&/b&,和黑豹的前甲一个等级——即使考虑到舱口破坏了装甲整体性,这个地方也算不上什么弱点。&br&T-34全家族车体侧装甲也没有变过,上半部分是&b&45mm @ 40°&/b&,下半部分是45mm垂直,但是一来由于地形遮挡很难命中,二来还有大直径负重轮,所以主要影响还是上半部分。&br&炮塔:&br&T-34的装甲主要变化在炮塔上:T-34/76的炮塔正面和炮盾只有45-53mm,厚度上基本和四号一个水平——当然,毛子尽可能地对炮塔正面做了圆弧形和狭窄化处理,使得只有一个很小的投影面积能够垂直命中这块装甲。而到了T-34/85,毛子的新炮塔把炮塔正面和炮盾一口气翻了一番达到&b&90mm&/b&——考虑到圆弧构造造成的垂直命中区缩小,这地方的硬度基本和黑豹炮塔相当,T-34/85也算是可以卖头为生了……&br&炮塔侧甲,76型早期型炮塔是45mm @ 30~35°左右,mod. 43加厚到53mm但倾角更小了基本可以忽略。85型炮塔侧面达到75mm,也近乎垂直(这里忍不住要黑下豹子,45吨重啊炮塔侧面45mm准垂直……)当然了因为炮塔可以转,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面向主要威胁方向,所以炮塔侧甲的影响稍微小一点。&br&&br&后部装甲就不说了,下面看看谢尔曼的……&br&&br&& 谢尔曼——&br&前面说了谢尔曼的车体是一门玄学,如下图可见:&br&&img data-rawheight=&1645& data-rawwidth=&2135& src=&/f8fb032d1bff7b9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35& data-original=&/f8fb032d1bff7b9a_r.jpg&&所以光看外形基本就分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型号╮(╯_╰)╭&br&不过总体上,无论是铸造车体还是焊接车体,基本可以分为早晚期规格,区别主要在于早期型号车体上部主装甲倾角较大(&b&2&(50.8mm) @ 56°&/b&)而驾驶和机电员舱盖凸出,后期型号减小了倾角但增加了厚度(&b&2.5&(63.5mm) @ 47°&/b&),把舱盖包了进去以保证前装甲是一整块。(说实话我觉得早期型的焊接车体还更好看点~)&br&车体下部正面装甲厚度基本与上部装甲保持一致(51/64mm @ 50~56°),至于下图中有人提到车体下部有4.25&(108mm)的……&b&那只是后期车体下部鼻尖部分的局部加强&/b&,以防止圆弧接近垂直的部分比较容易被击穿导致传动系统损坏失去机动能力。换句话说,早期型号这里没有补强的时候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弱点。&br&BTW,T-34早期型车体前部圆弧过渡的时候这一部分也加强到了100mm,虽然更窄一点。&br&&img data-rawheight=&323& data-rawwidth=&500& src=&/b122ae67aa8c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122ae67aa8c8_r.jpg&&除了酱爆(M4A3E2)以外所有的谢尔曼车体侧面上下部都是1.5&(38.1mm)垂直装甲。&br&当然,酱爆那个变态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这货拥有总计4&(101.6mm) @ 47°车体正面上装甲和4.5-5.5&(114-140mm,鼻尖加强)的近圆弧下部车体装甲,还有3&(76.2mm)的车体侧面上部装甲(下部还是1.5&)。&br&关于炮塔装甲,谢尔曼主要采用过3种炮塔:75型炮塔,76型炮塔和酱爆炮塔。&br&- 75型炮塔:炮塔本体正面3&(76.2mm) @ 30°,炮盾固定部分3.5“(88.9mm)弧形,活动外炮盾2&(50.8mm)弧形,并且两层炮盾有相当的重叠部分;炮塔侧面2&(50.8mm)近垂直。&br&- 76型炮塔:炮塔本体正面2.5&(63.5mm) 近垂直,不过开口相当大,主要靠3.5“(88.9mm)的炮盾(近垂直)。炮塔侧面也是2.5&(63.5mm)近垂直。&br&- 酱爆炮塔:基本就是个76型炮塔加厚来的铁坨子……正面6&(152.4mm),炮盾7&(177.8mm),侧面也是6&(152.4mm)……大概美军中最幸福的坦克兵就是酱爆里的那五兄弟了吧?&br&&br&基于上面的装甲分布情况,不考虑酱爆这个作弊货(毛子对应的战术装备是正牌HT),主要的装甲参数对比如下:&br&车体正面基本是45mm @ 60°
51mm @ 56°/63.5mm @ 47°;&br&车体侧面(上部)45mm @ 40°
38mm垂直 ,&br&炮塔正面 T-34/76 vs m4(75)是45-53mm圆弧
76mm @ 30°/51-140炮盾(单外炮盾-两层炮盾部分),或T-34/85 vs m4(76)的90mm圆弧 vs 89mm垂直。&br&根据以上装甲分布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br&事实1:一般来说中坦在战场上最常见的威胁是正面的75-90mm级别普通穿甲弹(AP/APC/APCBC)和侧面的50-60mm普通穿甲弹,&br&事实2:从战场经验分析表明装甲倾角效应对防御力有相当的加强作用,具体的效果和装甲厚度(T)与穿甲体直径(弹径D)的比值(T/D ratio)有关,具体如下图&br&&img data-rawheight=&718& data-rawwidth=&957& src=&/d81b9a73e841b0f5afe1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7& data-original=&/d81b9a73e841b0f5afe16_r.jpg&&这个图来自美军对二战战例和试验进行分析的数据,出自《WWII Ballistics- Armor and Gunnery》,别的答案也提到了,我也拿过来用用;虽然经验分析和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出入,但基本上做大致的评估也够了:&br&&b&车体正面&/b&,前面说到,正面的主要威胁是75-90级的穿甲弹,那么对T-34和谢尔曼前/后期的前装甲TD比分别大致为0.5-0.6和0.56-0.68/0.7-0.84,倾斜系数为约2.7和2.3/1.7,折算为穿甲弹穿甲能力分别为约120 vs 117.3/107.1,可见就车体正面装甲而言两者相当,T-34略占优势:前期谢尔曼正面装甲虽然略薄弹倾角大,效果可能比后期还好点,但是凸出的舱盖是个弱点;后期的谢尔曼虽然加厚了正面装甲但由于倾角减小,当然考虑到把凸出的舱盖弱点抹平了大致算是保持相当吧。&br&至于车体下部,一来中弹几率较小,二来加强的也就那一溜(补强到平均水平),基本不太影响作战效果。&br&至于&b&车体侧面&/b&,T-34无论厚度还是角度都占优,具体基于相同的分析方法折算穿甲能力需要大概是60 vs 38,T-34明显占优;&br&&b&炮塔正面&/b&,T-34/76逊于谢馒头任意型号,但T-34/85考虑弧形炮塔前部带来的避弹效果,防御力强于除酱爆以外的任意谢馒头。&br&&b&炮塔侧面&/b&,T-34/76和M4(75)相当,T-34/85强于酱爆外的任何谢馒头。&br&&br&这样,基于装甲硬指标可以看出,T-34在早期和谢馒头互有胜负(主要坑在炮塔上),晚期基本上是T-34占优势,特别是侧面装甲的优势扩大了正面的可靠防御扇区(敌人需要绕得更远才能有效攻击侧面),并且在作为中坦进行大纵深高速突破的时候对各种中小口径AT炮和步兵反坦克武器有更好的防御效果。(当然了米帝什么时候需要高速突破了233)&br&P.S.有人说现在MBT为什么不用倾斜侧甲了?因为倾斜也没用了呀,动不动穿深好几百,现在MBT侧甲也就大几十一百的,再怎么倾斜也没用不是,直接上垂直还能多点空间。但是在二战可不是这么回事。&br&注意以上评估没有考虑附加装甲,比如谢馒头经常在侧面弹药架外面多焊一层15mm补丁……他们自己也知道不靠谱啊~&br&上面说完了装甲硬指标,下面说说一些不那么量化的生存性指标。&br&& 火灾性能&br&首先是谢尔曼“朗森打火机”的传言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事实上是在中国网络军事圈早期启蒙时代的都市神话,可以说是流毒无穷。&br&坦克是个装满易燃易爆品的铁箱子,里面除了弹药和燃油以外还有各种滑油、液压油和电缆绝缘层都是可燃物。一般坦克殉爆如果不是直接被命中弹药,那么一般都是由于其他地方起火引燃了弹药。美军的谢尔曼虽然主要采用汽油机导致燃油易燃,但使用汽油机的坦克在西线遍地都是也不只谢尔曼一家;燃油起火一般也不会立即导致殉爆,而是需要把炮弹烤炸了。这方面谢尔曼由于榴弹装药密度较低,反而相比为了追求威力高密度装药的T-34更不容易炸(见苏军回忆录)。等到76型谢尔曼上了水套弹药架,要把弹药烧炸先得把水烧干,弹药殉爆率就更低了。可以说谢尔曼的可燃性在二战坦克里起码也是平均水平,(76)W型的谢尔曼应该优于平均水平。顺带提一句,到T-54毛子也给弹药架带了套……不过套里是柴油……其实也挺管用。&br&说到燃油起火,大概最恶名昭彰的莫过于库尔斯克时期的黑豹D了……由于新型号的燃油系统可靠性堪忧到处跑冒滴漏,一不留神汽油滴到排气管甚至汽油蒸汽碰上排气火星分分钟着给你看,这才是真·打火机啊……为三德子默哀一分钟。&br&之所以谢尔曼有易燃易爆的名声,一方面是因为米军出场太晚,一露头就被经验丰富的DAK在凯塞林山口刷了拨人头,到了意大利和诺曼底又因为高层的过度乐观得用75馒头和整旅整旅的豹子死磕,出师不利大大伤了名气,不像T-34好歹在开战那会儿花式吊打德棍刷了个神话名头出来;另一方面也是美军打完仗在情怀上吹捧下德军,自己自谦一下好体现民主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容易,跟广大人民群众表表功不是——“你看我们坦克这么挫还是打赢了,全靠三军用命将士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br&& 车体大小&br&谢尔曼高度大约2.7m,比T-34的2.4~2.5m高了差不多一英尺;相应的,T-34宽3m谢尔曼宽2.6m,T-34宽了快40cm。但是在战场上决定隐蔽性的是高度,而且瞄准的时候方正高大的谢尔曼也确实是个比扁平的T-34更加舒服的靶子……当然,T-34柴油机和行走系统过大的噪音对隐蔽性也有点负面影响。&br&&br&以上,综合考虑装甲指标和非量化生存性指标可以看出,总体上讲T-34更不容易被发现和打中,打中了更不容易打穿(除了T-34/76的小炮塔),但打穿了的情况下谢尔曼更不容易炸……&br&我想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不会去赌“好像被发现了,卧槽被打中了,卧槽被打穿了,哎呀人没给直接打死但是着火了,哎呀人没烧死弹药也没炸太好了”这么个概率吧……&b&所以在防御这一局可以认为T-34略胜一筹&/b&。&br&======== 分割线 ========&br&下面写机动……更大的坑……
Created 各国中坦概况,火力评比 Updated 防御评比有抖机灵的,有列回忆录的,从车本身性能上讲一讲的倒是不多……邮局港剧,T-34和谢馒头确实可以当得上二战中坦翘楚之名,和友商竞品,啊不,对方MT比起来可以看得出虽然未必最强,但是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交朋友而不是吵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坦克世界闪电战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