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如何不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生活经验

给一缕阳光,绽一方绚烂 ——小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初探
给一缕阳光,绽一方绚烂
&&&&&&&&&&&&&&&&&&& ——小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初探
庄市街道中心幼儿园 & & & & 王知梅
【摘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材料是开展角色区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在游戏的具体过程中,孩子与材料的互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材料投放的数量、质量差异,带给操作者的却是大相径庭的收获。有时是意外的惊喜,美丽的展示,有时却暗藏玄机,蓄势待发。作为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各种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中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才能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角色游戏、操作材料、互动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喜欢、最有特色的游戏。虽然大家对角色游戏的创设都很积极,但现实开展的情况却有许多的不规范:有的虽然开设了专门的角色游戏活动区域,但角色游戏的内容、材料更换不及时,往往满足不了孩子进一步游戏、发展的需求。有的只把角色游戏的布置作为一种摆设,很偶然的或是检查的时候让幼儿进角色区域玩一下,这种情况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不知干些什么,谈不上什么游戏规则,更谈不上对幼儿的促进作用。
在本学期初,我们班创设了摄影馆和娃娃家的角色体验区。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我们决定从角色区材料入手,以动态的材料来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
【实施策略】
一、分解反应,创新材料的难易结构,满足不同幼儿的操作
事件描述:钓鱼的活动依然被幼儿所喜欢。又一次活动开始了,臻臻、一一、晨晨兴高采烈地拿好自己的鱼竿,开始钓鱼了。臻臻自信地摔动鱼竿,将鱼竿的铁夹子小心地对准鱼身上的磁铁,成功地将小鱼钓起了;一旁的一一也在努力地调整鱼竿位子,寻找铁夹子与磁铁的完美结合点,可晃来晃去,鱼竿的铁夹子总碰不到磁铁,如此折腾了一番,一一泄气地放下了鱼竿。正想给他鼓鼓劲,一一又将鱼竿捡起来了,只见他一手握住鱼线末端的铁夹子,直接放在磁铁上,快速准确地将鱼吸中了。但他这种做法不是在钓鱼,只能说是在捉鱼。
思考:由于一一手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些,鱼线越长,控制的难度就越大,如果改变鱼线的长度,就可以相对减少下部铁夹子的晃动程度,从而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整改:于是我走过去,帮他调短了鱼线的长度,再让他试一试,这次,一一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吸到了磁铁,成功钓起了一条鱼。
反思:同为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动作发展也存较大的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会使有的幼儿“吃不了”,有的幼儿“吃不饱”。所以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应关注幼儿的这种差异投放不同难度要求的材料,既满足一般水平幼儿的发展要求,又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区角活动中探索与自己能力兴趣相适应的材料。这样,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较快的幼儿也能不断看到前进的方向。
二、中和反应,改变材料的材质,保证幼儿操作的安全
事件描述:在娃娃家中我投放了钓鱼的玩具,每次都吸引许多幼儿的参加,活动开始了,淼淼和浩浩爸爸的带领下来到“小河”,静坐在“池塘边”,小心翼翼地挥动着手中的鱼竿,很快满池塘的鱼被钓的只剩下一条了。浩浩反映比较快,离开凳子迅速把鱼抢在手中,淼淼看了也不示弱,一个箭步冲过去要将鱼夺回来。两人僵持了很久,正当我要出面干涉一下时,淼淼突然放开了争夺的小手,哭着向我走来,淼淼的手被塑封鱼儿的玻璃纸割破了。
思考:在第一次玩钓鱼时,也出现了争抢小鱼的事件,那时的小鱼是卡纸做的,在幼儿的争夺中,有几条小鱼不幸牺牲,被撕破了。为了能将钓鱼的玩具保存的更长久,我特意将卡纸小鱼进行了塑封。当时只想着材料的牢固了,却忽略了使用的安全性了。
整改:毛毡纸颜色鲜艳,质地柔软有韧度,是制作小鱼的适宜材料,所以在以后的钓鱼活动中,我放弃了原来的塑封小鱼,又重新制作了毛毡鱼。
反思:小班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当遇到新奇的材料时,都想成为第一个操纵材料的人,但因其交往能力又较弱,不会使用商讨的方法和平地与同伴解决,从而出现争夺材料的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是幼儿园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样,在角色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对比较坚硬的、边缘锋利的塑封卡片进行装饰、改造或选用质地较软的材料。
三、还原反应,发挥材料运用价值,引领幼儿把握角色定位
事件描述:摄影馆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开张了,航航、淼淼、进入了摄影馆担任馆里的的工作人员,只见他们一进入,就冲向秋千架,两人以飞快地速度同时抢占了秋千的座板,都想第一时间玩玩荡秋千。正巧这时顾客乐乐来摄影馆拍照了,可两位工作人员看见乐乐进来,谁也没去接待,乐乐在摄影馆里摸摸化妆的物品,又看看拍摄的服装,不一会就出去了。乐乐走之后,又陆续进来了两位客人,身为工作人员的两三人依然没有招呼顾客,反而情绪激动地争吵起来。
思考:我们最初投放秋千架是供顾客拍摄时造型的道具,可在孩子们的眼中,秋千架只是一种玩具,是可以供他们玩耍的。面对这个新奇的玩具,孩子们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将小客人撇向一边。
整改:我轻轻地走进摄影馆内,两个人一见我进来,急忙跑过来告状,我没有回应他们告状的话,而是笑眯眯的问:“你们是摄影馆的工作人员吗,能不能帮我拍套照片呢?”两人听了我的请求,两人似乎有点进入角色,都想做摄影师给我拍照,一时又争抢起了照相机。我不动声色地摆了一个不协调的动作说:“我这个动作摆的不舒服,你们一个人帮我指导动作,一个人帮我拍照,可以吗?”
反思: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角色体验不稳定,很容易受角色区材料和同伴行为的影响,如果教师放任幼儿与角色材料互动,那么所投放的材料能最大发挥功效也注定成为偶然。因此我决定要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缓和他们僵持的现状,带领两人回到应该在的角色位置上,尽情地体验该角色所带来的愉悦。案例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加游戏,指导游戏。在游戏中,我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让游戏的两位幼儿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选择该角色所应操作的材料,从而推进游戏的进程。
四、化合反应,丰富角色区材料,拓展幼儿角色体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事件描述:烨烨最近几天每天早晨来园的时候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老师,我今天漂亮吗?”每次我都以“漂亮”敷衍了她的问题。今天,烨烨仍旧问了这个问题,我就有意接了一句“漂亮呀,可是烨烨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漂亮呢?”也许是我的回应和前几天都不一样,烨烨也显得特别高兴,兴奋地对我说“因为妈妈每天都往头发上涂摩丝,也给烨烨涂了。你闻闻,还香着那。”
思考:为了让卷发更飘逸,打摩丝涂保湿啫喱是妈妈们早晨的必修课,孩子们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他们认为这是打扮漂亮的一种方法,也是妈妈们无形给予孩子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的影楼活动,我们去拍照也是要进行化妆修饰的,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这种生活经验应用于摄影馆的角色游戏中。
整改:要构成幼儿能主动与之相互作用、获得丰富体验的环境,就有必要顺着幼儿活动的进程来投放材料。因此,游戏讲评时,我放了一张蓬头污垢的肖像给幼儿看。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纷纷说“真难看”。我立刻装作伤心的样子说:“这是我前几天在摄影馆拍的照片,我以后要怎样做才能拍出漂亮的照片呢?”妮妮最爱美了,抢先说道“你要做个卷发”;“你还要抹点摩丝”;有着拍照经验的涵涵说“你还要换几件漂亮的衣服,戴个好看的蝴蝶结”……听了他们诚恳的整妆意见,我高兴地说“好的,要不我们的摄影馆就再增加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材料吧,这样我们才能”
反思: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契机,组织幼儿议论、重视、鼓励幼儿去模仿尝试。有些一知半解的经验,教师要鼓励幼儿去思考,去理解,激起求知的愿望。个别孩子的经验,教师要善于提炼、采集,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法传播为集体所有,为角色游戏提供素材和灵感。在上次的游戏讲评时我们提出的新的操作任务:帮顾客化妆并提供拍摄服装,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天,我请孩子们一起收集他们心中最美的衣服和装饰品,班级也购买了彩妆材料进行补充投放。随着幼儿的收集,我们将摄影馆分区隔开,创设了化妆区和拍摄基地,当然,摄影馆中工作人员的职位也进行了调整,在原来动作指导和摄影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名化妆师。新环境的创设使摄影馆的生意又火爆了一番。
五、置换反应,快速再现的材料,满足幼儿求果需求
事件描述:平日和谐的摄影馆突然传来了争吵声,原来是摄影师旦旦强行拉着顾客言言进行拍照。见我走进来,旦旦又委屈又胆怯地对我说:“我等了好久了,他们一直化妆,都不来拍照。”言言见旦旦恶人先告状,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又不要拍照,又不是真的。”
思考:摄影馆经过两个多月的开展,孩子们都或多或少的进入体验过了,随着对摄影馆的深入了解,孩子们活动的兴趣渐渐淡了,尤其是拍摄基地,摄影师往往整个活动都等不到一个顾客。今天言言一说好像提醒了我。孩子们都期待看到自己精心打扮后的美丽造型,但照相机是鞋盒子做的,并不能真正的拍照,看来这种假的相机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了。
整改:想到平日里孩子们特别喜欢我为他们拍照,是因为我的手机真的可以把他们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对比幼儿两种心态,我决定在摄影馆投放真正的相机。
&& &&反思:张雪门先生说“骑马是在马背上学习的”。真相机的投放又一次将幼儿聚焦在摄影馆,在不断的操作中,小摄影师还学会了回放拍摄照片给顾客看。
【收获】:
一、幼儿收获:
角色游戏自开始以来,孩子们在游戏中欢声不断,他们在与操作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角色游戏的进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最初争抢新奇的玩具材料到相互协商角色,完成角色体验,他们学会了合作;从接待顾客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礼貌待人;从指导顾客拍照中,他们学会了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摄影馆中,根据游戏的发展,需要呈现幼儿的照片,该怎么办呢?幼儿通过商讨一致决定制作相框。相框该怎么做?怎样装饰,孩子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当一个个精美的相框投入使用时,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无疑又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得到了升华
由于在拍摄的过程中,小顾客们要换好几套服装,这就需要化妆师不断的提供新衣服和收拾整理换下的衣服,长此以往,幼儿逐渐养成了主动整理的习惯。
二、教师的收获
除了孩子的变化,经过进一学期角色游戏的开展,我们两位老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和指导技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看到幼儿成长的同时也窃喜自己的收获:在以往的角色游戏中,我顶多算个材料的投放者,很多时候只是浮光掠影般的扫过一遍,自从娃娃家和摄影馆创建以来,我一直深入在幼儿的游戏中,这让我的观察拥有了实效性,知道幼儿为什么这样说,也清楚幼儿为什么这样做,明确了幼儿真正地需要什么,也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
【拓展趋势】:
随着我班角色游戏的日渐丰富,我们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在主题教学活动的背景下,将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让角色游戏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提升开展全员性角色游戏,可以进行年级组联动,做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卢乐山《张雪门先生“行为课程”的特点》(上)[J].学前教育,1995,(Z1)
给一缕阳光,绽一方绚烂
&&&&&&&&&&&&&&&&&&& ——小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初探
【摘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材料是开展角色区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的主动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在游戏的具体过程中,孩子与材料的互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材料投放的数量、质量差异,带给操作者的却是大相径庭的收获。有时是意外的惊喜,美丽的展示,有时却暗藏玄机,蓄势待发。作为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各种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中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才能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角色游戏、操作材料、互动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喜欢、最有特色的游戏。虽然大家对角色游戏的创设都很积极,但现实开展的情况却有许多的不规范:有的虽然开设了专门的角色游戏活动区域,但角色游戏的内容、材料更换不及时,往往满足不了孩子进一步游戏、发展的需求。有的只把角色游戏的布置作为一种摆设,很偶然的或是检查的时候让幼儿进角色区域玩一下,这种情况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不知干些什么,谈不上什么游戏规则,更谈不上对幼儿的促进作用。
在本学期初,我们班创设了摄影馆和娃娃家的角色体验区。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我们决定从角色区材料入手,以动态的材料来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
【实施策略】
一、分解反应,创新材料的难易结构,满足不同幼儿的操作
事件描述:钓鱼的活动依然被幼儿所喜欢。又一次活动开始了,臻臻、一一、晨晨兴高采烈地拿好自己的鱼竿,开始钓鱼了。臻臻自信地摔动鱼竿,将鱼竿的铁夹子小心地对准鱼身上的磁铁,成功地将小鱼钓起了;一旁的一一也在努力地调整鱼竿位子,寻找铁夹子与磁铁的完美结合点,可晃来晃去,鱼竿的铁夹子总碰不到磁铁,如此折腾了一番,一一泄气地放下了鱼竿。正想给他鼓鼓劲,一一又将鱼竿捡起来了,只见他一手握住鱼线末端的铁夹子,直接放在磁铁上,快速准确地将鱼吸中了。但他这种做法不是在钓鱼,只能说是在捉鱼。
思考:由于一一手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些,鱼线越长,控制的难度就越大,如果改变鱼线的长度,就可以相对减少下部铁夹子的晃动程度,从而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整改:于是我走过去,帮他调短了鱼线的长度,再让他试一试,这次,一一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吸到了磁铁,成功钓起了一条鱼。
反思:同为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动作发展也存较大的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会使有的幼儿“吃不了”,有的幼儿“吃不饱”。所以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应关注幼儿的这种差异投放不同难度要求的材料,既满足一般水平幼儿的发展要求,又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都能在区角活动中探索与自己能力兴趣相适应的材料。这样,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较快的幼儿也能不断看到前进的方向。
二、中和反应,改变材料的材质,保证幼儿操作的安全
事件描述:在娃娃家中我投放了钓鱼的玩具,每次都吸引许多幼儿的参加,活动开始了,淼淼和浩浩爸爸的带领下来到“小河”,静坐在“池塘边”,小心翼翼地挥动着手中的鱼竿,很快满池塘的鱼被钓的只剩下一条了。浩浩反映比较快,离开凳子迅速把鱼抢在手中,淼淼看了也不示弱,一个箭步冲过去要将鱼夺回来。两人僵持了很久,正当我要出面干涉一下时,淼淼突然放开了争夺的小手,哭着向我走来,淼淼的手被塑封鱼儿的玻璃纸割破了。
思考:在第一次玩钓鱼时,也出现了争抢小鱼的事件,那时的小鱼是卡纸做的,在幼儿的争夺中,有几条小鱼不幸牺牲,被撕破了。为了能将钓鱼的玩具保存的更长久,我特意将卡纸小鱼进行了塑封。当时只想着材料的牢固了,却忽略了使用的安全性了。
整改:毛毡纸颜色鲜艳,质地柔软有韧度,是制作小鱼的适宜材料,所以在以后的钓鱼活动中,我放弃了原来的塑封小鱼,又重新制作了毛毡鱼。
反思:小班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当遇到新奇的材料时,都想成为第一个操纵材料的人,但因其交往能力又较弱,不会使用商讨的方法和平地与同伴解决,从而出现争夺材料的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是幼儿园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样,在角色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对比较坚硬的、边缘锋利的塑封卡片进行装饰、改造或选用质地较软的材料。
三、还原反应,发挥材料运用价值,引领幼儿把握角色定位
事件描述:摄影馆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开张了,航航、淼淼、进入了摄影馆担任馆里的的工作人员,只见他们一进入,就冲向秋千架,两人以飞快地速度同时抢占了秋千的座板,都想第一时间玩玩荡秋千。正巧这时顾客乐乐来摄影馆拍照了,可两位工作人员看见乐乐进来,谁也没去接待,乐乐在摄影馆里摸摸化妆的物品,又看看拍摄的服装,不一会就出去了。乐乐走之后,又陆续进来了两位客人,身为工作人员的两三人依然没有招呼顾客,反而情绪激动地争吵起来。
思考:我们最初投放秋千架是供顾客拍摄时造型的道具,可在孩子们的眼中,秋千架只是一种玩具,是可以供他们玩耍的。面对这个新奇的玩具,孩子们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将小客人撇向一边。
整改:我轻轻地走进摄影馆内,两个人一见我进来,急忙跑过来告状,我没有回应他们告状的话,而是笑眯眯的问:“你们是摄影馆的工作人员吗,能不能帮我拍套照片呢?”两人听了我的请求,两人似乎有点进入角色,都想做摄影师给我拍照,一时又争抢起了照相机。我不动声色地摆了一个不协调的动作说:“我这个动作摆的不舒服,你们一个人帮我指导动作,一个人帮我拍照,可以吗?”
反思: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角色体验不稳定,很容易受角色区材料和同伴行为的影响,如果教师放任幼儿与角色材料互动,那么所投放的材料能最大发挥功效也注定成为偶然。因此我决定要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缓和他们僵持的现状,带领两人回到应该在的角色位置上,尽情地体验该角色所带来的愉悦。案例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加游戏,指导游戏。在游戏中,我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和调节游戏者的关系,让游戏的两位幼儿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选择该角色所应操作的材料,从而推进游戏的进程。
四、化合反应,丰富角色区材料,拓展幼儿角色体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事件描述:烨烨最近几天每天早晨来园的时候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老师,我今天漂亮吗?”每次我都以“漂亮”敷衍了她的问题。今天,烨烨仍旧问了这个问题,我就有意接了一句“漂亮呀,可是烨烨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漂亮呢?”也许是我的回应和前几天都不一样,烨烨也显得特别高兴,兴奋地对我说“因为妈妈每天都往头发上涂摩丝,也给烨烨涂了。你闻闻,还香着那。”
思考:为了让卷发更飘逸,打摩丝涂保湿啫喱是妈妈们早晨的必修课,孩子们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他们认为这是打扮漂亮的一种方法,也是妈妈们无形给予孩子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的影楼活动,我们去拍照也是要进行化妆修饰的,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这种生活经验应用于摄影馆的角色游戏中。
整改:要构成幼儿能主动与之相互作用、获得丰富体验的环境,就有必要顺着幼儿活动的进程来投放材料。因此,游戏讲评时,我放了一张蓬头污垢的肖像给幼儿看。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纷纷说“真难看”。我立刻装作伤心的样子说:“这是我前几天在摄影馆拍的照片,我以后要怎样做才能拍出漂亮的照片呢?”妮妮最爱美了,抢先说道“你要做个卷发”;“你还要抹点摩丝”;有着拍照经验的涵涵说“你还要换几件漂亮的衣服,戴个好看的蝴蝶结”……听了他们诚恳的整妆意见,我高兴地说“好的,要不我们的摄影馆就再增加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材料吧,这样我们才能”
反思: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契机,组织幼儿议论、重视、鼓励幼儿去模仿尝试。有些一知半解的经验,教师要鼓励幼儿去思考,去理解,激起求知的愿望。个别孩子的经验,教师要善于提炼、采集,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法传播为集体所有,为角色游戏提供素材和灵感。在上次的游戏讲评时我们提出的新的操作任务:帮顾客化妆并提供拍摄服装,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天,我请孩子们一起收集他们心中最美的衣服和装饰品,班级也购买了彩妆材料进行补充投放。随着幼儿的收集,我们将摄影馆分区隔开,创设了化妆区和拍摄基地,当然,摄影馆中工作人员的职位也进行了调整,在原来动作指导和摄影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名化妆师。新环境的创设使摄影馆的生意又火爆了一番。
五、置换反应,快速再现的材料,满足幼儿求果需求
事件描述:平日和谐的摄影馆突然传来了争吵声,原来是摄影师旦旦强行拉着顾客言言进行拍照。见我走进来,旦旦又委屈又胆怯地对我说:“我等了好久了,他们一直化妆,都不来拍照。”言言见旦旦恶人先告状,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又不要拍照,又不是真的。”
思考:摄影馆经过两个多月的开展,孩子们都或多或少的进入体验过了,随着对摄影馆的深入了解,孩子们活动的兴趣渐渐淡了,尤其是拍摄基地,摄影师往往整个活动都等不到一个顾客。今天言言一说好像提醒了我。孩子们都期待看到自己精心打扮后的美丽造型,但照相机是鞋盒子做的,并不能真正的拍照,看来这种假的相机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了。
整改:想到平日里孩子们特别喜欢我为他们拍照,是因为我的手机真的可以把他们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对比幼儿两种心态,我决定在摄影馆投放真正的相机。
&& &&反思:张雪门先生说“骑马是在马背上学习的”。真相机的投放又一次将幼儿聚焦在摄影馆,在不断的操作中,小摄影师还学会了回放拍摄照片给顾客看。
【收获】:
一、幼儿收获:
角色游戏自开始以来,孩子们在游戏中欢声不断,他们在与操作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角色游戏的进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最初争抢新奇的玩具材料到相互协商角色,完成角色体验,他们学会了合作;从接待顾客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礼貌待人;从指导顾客拍照中,他们学会了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摄影馆中,根据游戏的发展,需要呈现幼儿的照片,该怎么办呢?幼儿通过商讨一致决定制作相框。相框该怎么做?怎样装饰,孩子们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当一个个精美的相框投入使用时,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无疑又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得到了升华
由于在拍摄的过程中,小顾客们要换好几套服装,这就需要化妆师不断的提供新衣服和收拾整理换下的衣服,长此以往,幼儿逐渐养成了主动整理的习惯。
二、教师的收获
除了孩子的变化,经过进一学期角色游戏的开展,我们两位老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和指导技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看到幼儿成长的同时也窃喜自己的收获:在以往的角色游戏中,我顶多算个材料的投放者,很多时候只是浮光掠影般的扫过一遍,自从娃娃家和摄影馆创建以来,我一直深入在幼儿的游戏中,这让我的观察拥有了实效性,知道幼儿为什么这样说,也清楚幼儿为什么这样做,明确了幼儿真正地需要什么,也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
【拓展趋势】:
随着我班角色游戏的日渐丰富,我们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在主题教学活动的背景下,将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让角色游戏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提升开展全员性角色游戏,可以进行年级组联动,做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卢乐山《张雪门先生“行为课程”的特点》(上)[J].学前教育,1995,(Z1)
2.&余慧珍《角色游戏的组织与领导》[C].《幼儿园游戏课程探索》
3.&王欣《幼儿的自主活动与动态的环境构成》[J].幼儿教育.2001第三期
4.&王翠兰《角色游戏的管理》[C].《幼儿园游戏课程探索》
附件下载:
Copyright (C) 2014 宁波学前教育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
联系电话:(88 传真:(88 信箱:XXX@角色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的指导策略―幼儿园教案网
│││││││││││││
您的位置:&&>>&&>>&&>>&正文
角色游戏中生成活动的指导
&&&&&&&&&&★★★
角色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的指导策略
作者:&& 文章来源:&& 时间: 15:44:02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刘艳玲
【内容提要】:任何幼儿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幼儿随时都会在动态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由此引出的活动都是生成的,生成在兴趣中、在热点中、在争议中、在意外中。面对幼儿的游戏现场,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科学策略。如“顺”的策略,即不介入,也不干预,而是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
“引”的策略,即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把握住幼儿 待解决的问题,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帮助幼儿扫清游戏发展中的潜在障碍,使教育有的放矢,同时也将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将个别生成的活动引发为小组或集体的学或游戏活动;
“推”的策略,即当幼儿由于缺乏经验,生成的游戏情节留于表面时,教师就需要“推”幼儿一把,借助当时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直接把幼儿的游戏经验推向高潮。教师要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也就是教师“支持”策略。是顺是引还是推,都要见机行事,最终与幼儿活动状态和游戏发展来决定策略有效的反思依据。
  游戏是幼儿自己参与和建构的生活世界,也是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的过程。角色游戏源于生活,是适合幼儿生活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角色游戏中生成无处不在,是幼儿生成的“主战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虚拟的游戏情境中模拟周围生活 ,建构自己的世界。而幼儿是社会群体中的人,通过体验与理解成人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不断在游戏中进行转化、迁移,且将不断改造的经验建构自己的游戏生活,具有无穷无尽生成的空间。因而,教师如何正确地观察、判断、回应幼儿的生成活动,其策略运用对幼儿游戏发展的成功与衰败有何影响呢?我们课题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探,力图寻找到一种教师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科学、有效的策略。
一、 面对游戏现场――我们的思考与分析
1、教师的顺应指导并不适用于每一次的生成
  场景 (一)
  在娃娃家,郑禹瑶(扮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家杰)而失火了,刘嘉怡、吴子豪各拿一个“水龙头”(饮料瓶),口中不停地喊着“着火了,着火了,快灭火呀。”,郑禹瑶连忙打电话,教师我(扮演消防员)临时当上了“消防员”,组织队员门灭火,医生们听到电话后,宇翔急忙随手拿起一个纸箱(救护车)开着出发了,进行抢救,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游戏也因此开展得有声有色。
  场景(二)
  在玩新主题 “图书馆”的游戏中,张子悦、陈亮宇自愿当上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游戏刚开始时,他俩模仿“图书馆”工作人员,严格地执行借书,阅读图书的规章制度,游戏有些生机。但玩着玩着,幼儿之间却渐渐地把它变成了“卖书”的游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到“图书馆”了买书,非常的兴奋。看着孩子们这种神情,我想,既然幼儿不喜欢教师预设的活动,那就让他们玩自己生成的游戏“新华书店”吧,可是好景不长,幼儿不满足这“买来”“卖去”的过程,顾客就渐渐地离开了“新华书店”,因此“新华书店”走向了衰败。
思考与分析:
  任何幼儿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幼儿随时都会在动态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由此引出的活动都是生成的,生成在兴趣中、在热点中、在争议中、在意外中……向这样的列举的生成空间也许无法穷尽,教师该怎样回应幼儿的生成活动呢?
  在场景(一)中,教师采取了顺应幼儿的策略,即不介入,也不干预,而是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样的策略使用在场景(二)时,却适得其反。可见,面对幼儿的生成活动采取追随幼儿、顺从幼儿的策略并不意味着教师被动顺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而是意味着对预设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顺应和支持的同时也要对突发事件隐含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地判断。场景(二)中,教师忽略了对幼儿生成活动及时地出价值判断,而是跟着幼儿的兴趣跑,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结果游戏好景不长,一下子走向了衰败。
2、教师的适当点拨将有利于集体经验的提升
  场景(三)
  在“走近美食城”的游戏中,孩子们扮演顾客到各家小吃馆吃小吃,每个馆子里人挤得水泄不通,嘈杂声也很大,看样子各馆子的生意红火着呢。娃娃家的张子豪打电话给饺子馆的服务员(陈亮宇),要求买一碗饺子,陈亮宇一时间被唤醒了,拿起一碗饺子送进娃娃家,自行搞起了外卖,可是却得不到伙伴的共鸣,孩子们照挤不务,此时,我便以顾客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给饺子馆的服务员(陈亮宇)打电话要求送一碗“鱼丸”到我家,(我有意将自己的声音放大),有几个馆子的服务员和顾客好像也听到了什么,转过头,只看陈亮宇将饺子装进瓶子送到我的家,教师的这一举措,引起幼儿极大的共鸣,有些顾客也拿起电话要求外卖了,就这样外卖走近了“美食城”,的游戏中。可是由于幼儿外卖经验不足,具体的操作程序不够明白,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讨论、调查有关“德克士”和“水煮馆”如何外卖,以获悉经验。
思考与分析:
  幼儿受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要适当的“引”。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把握住幼儿 待解决的问题,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帮助幼儿扫清游戏发展中的潜在障碍,使教育有的放矢,同时也将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将个别生成的活动引发为小组或集体的学或游戏活动。场景(三)中,教师及时观察到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价值判断,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中,使个别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外卖”引发到群体中去,从而引领幼儿进入精彩的游戏情境中。由此看来,如果生成的问题是个别幼儿感兴趣的,但对全体幼儿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可将个别幼儿的兴趣引发为集体幼儿共同的活动,使个体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游戏中成为集体经验,案例中教师的“引”激活了个别幼儿的经验,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别幼儿的生成转化为集体共享的活动。
3、教师对游戏的“拉一把”可能有效引发游戏向生动化发展
  场景(四)
  新主题“理发店”的游戏,不知怎么,渐渐地顾客少了,理发师望着“德克士”生意红火,心里非常的着急,此时,阮旭荣自称自己是广告公司的员工,愿意给“理发店”的员工做广告宣传,“理发店”的老板同意,只见阮旭荣张开嘴巴喊:“快来呀,理头发不要钱呀。” 喊了一会儿,还是没有顾客进来光顾,可见他自己宣传的经验也是比较的贫乏,于是我扮演上门应聘的“理发师”,和他们一起商量宣传的办法,选缪祉靖、吴梓欣、陈思宇等幼儿当“模特”,设计各种发型开着宣传车到处宣传,不料,吸引来了许多的顾客,生意一下子又红火起来,只见理发师张子悦洋洋得意。
思考与分析:
  当幼儿由于缺乏经验,生成的游戏情节留于表面时,教师就需要“推”幼儿一把,即借助当时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直接把幼儿的游戏经验推向高潮。场景(四)中,教师运用“推”的策略,促使幼儿生成的广告宣传栩栩如生,取得成效,不仅将游戏推向了高潮,同时提升、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也培养了幼儿创造性地拓展游戏进程的能力。
二、反思游戏现场――我们的提升和领会
  在面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生成的活动,教师采取的回应策略的对与错直接影响了游戏活动的成功与衰败,教师适时地提供适当的回应策略支架,给幼儿“适宜的唤醒”,让幼儿掌握必要的关键经验的同时也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充满自信、快乐地发展。反思游戏现场我们或多或少有所感悟,并从中提炼出几点在角色游戏中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可行性策略。
  顺应幼儿的生成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自发活动的尊重,不拿自己所认为更有价值的活动取代之;有时又意味着一种冒险,因为生成活动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意外性,面对幼儿的生成,教师的判断、取舍极具挑战。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在与同伴、材料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这种新的兴趣和需要未必符合教师预设的想法,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敏感而正确的挖掘其中隐含的价值,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回应幼儿――顺应幼儿,但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契机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当前幼儿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并与其发展相吻合;生成的内容是否引起幼儿认知的冲突且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生成内容是否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等。因此,在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关注、解读他们的游戏行为,及时发现、判断幼儿游戏兴趣、需要与教育目标,幼儿的基本经验的关系和背后的价值,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采取顺应,还是否定、忽略的策略。
但“顺”也有一定的尺度,过渡的顺应幼儿的生成将使幼儿只有无主,没有规则,呈现一片泛滥的景象。生成活动虽然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可也别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幼儿的兴趣点是零散、多样的,教师必须对幼儿的生成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在必要时加以指导。如受电视的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常模仿奥特曼打怪兽,这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教育价值,这种生成就不应予以支持,反之,如果生成的行为内容具有发展的价值,教师就要及时的把握,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愿望,如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有些幼儿有时会突然玩起“死人”的游戏,把娃娃或自己当做“死人”哭啊,拜啊,做花圈等,这种行为可以激发幼儿对“送葬”这一文化的了解、调查,因而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游戏行为,给以适当的帮助。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有时产生于个体,有时产生于同伴的共鸣,有时由教师的互动或外界刺激诱发的,面对幼儿个别的生成活动,教师要把握住其对幼儿的经验需要,根据其价值判断和教育的意义,通过适当的介入,或是游戏同伴、或是角色参与间接指导、或是刻意“设难”,引发“解难”中发展游戏,将游戏引向深入。在对个体生成的活动可以根据其对个体和集体的价值,在回应时机和方式进行策略选择,将幼儿生成的活动加以深化,转化为面向全体的预设性的回应活动。根据生成事件的性质,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或与幼儿共同探讨个体经验是否被集体推崇,是否有利于推进游戏,为此经过一系列的推断,将幼儿的生成活动转化为集体共享的学习活动。
  面对幼儿生成活动中,教师为了推进幼儿生成游戏生动地发展,教师要成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即教师“支持”策略。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中,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伙伴,不把自己当作权威,不以自己的想法左右幼儿,教师以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支持者与幼儿对话,提供生成的建议和经验让幼儿参考,通过师幼互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从而推动幼儿生成游戏的发展。有时幼儿生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但因幼儿自身行为意识和能力、知识经验都比较的薄弱,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的困难。因此当教师捕捉到幼儿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游戏行为时,却因幼儿自身经验的原因,而使游戏停滞不前时,教师必须“推”幼儿一把,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游戏中产生的游戏问题进行讨论,引发主题的调查、探索,让幼儿在查阅、调查、分析、讨论与模仿中,丰富有关的经验,并将获得的新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游戏,推动游戏发展,使得游戏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幼儿乐于其中,表现出淋漓尽致的社会态行为,孩子们会时时冒出一些“假想情节”,表现出无处不在的生成“灵感”。这种开放性、发展性的活动状态,使得教师置身其中时,必须变得“三头六臂”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随机应对幼儿的突发现场,是顺是引还是推,都要见机行事,最终与幼儿活动状态和游戏发展来决定策略有效的反思依据。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幼儿园教案分类
Copyright 2007- Corpora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