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作满天星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佳肴美酒中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中一片嘈杂。小雨突然凑过脑袋来悄悄问道,今天的璇姐姐怎么这么安静了。对着眼前一副饿得狼吞虎咽可爱模样的陌生面孔下神的我,头都不扭驴唇不对马嘴地应和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非所问了。
  这边蚊蚊招牌式 &结巴着&和众人在一边七嘴八舌不亦乐乎地说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忙碌如何充满挑战的节奏,那边小超人喝得畅汗淋漓泛着红扑扑的脸颊郑重其事地总结着第一次组织像今天这样隆重的大会的得失,回想着交流会上学校团报的历届老主创20年后再聚首共忆浓浓同窗情分享成长故事的一幕幕温暖的情景,莫名的心情就沉重了起来。
  前几天大鹏鹏问我有没有空参加周六的交流会,那时离周末还有好多天,谁也说不准会怎么样,就是因为他那句,周豆豆说只要我去他肯定也会去;上qq时无意中看到捡破烂的诗人偷偷发的没有艾特我的状态,就是因为他那句,很长时间没见,想我们了;昨晚得知已经上班的大忙人万花花也会去,惊喜中赶紧打过电话去问,就因为他那句,就算请半天假会扣工钱也要来只是为了难得的见大家一面&&&今天已经奔赴在不同方向上的我们能不约而同地再聚在一起参加活动,就是因为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的同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真挚的念想&&&好久不见,我想你们。可是还没来得及说说悄悄话,还没来得及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刚散会大家就因为各种不得已的缘由散场了。这是一次不完满的相聚。但愿不是一场遗憾。
  结束了一群人其乐融融的狂欢,接踵而至的是强烈的空落落感。床对边照片墙上贴的那张第二届团刊编辑部的合影微微泛黄中浮动着岁月的痕迹,挂满了回忆的荧光。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带着全是新人的 《弘德湖》编辑室和记者团出属于我们共同的第一本书时的艰辛;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在KTV手拉着手唱《相亲相爱》的温馨和朦胧夜色下放着《江南style》一起在大街上跳骑马舞的疯狂;还清楚地记得&双12&在二餐举办电子杂志发布式前因为突如其来的音响扯电问题焦头烂额的忙碌;还清楚地记得校园之星颁奖典礼后我们得奖的七个家人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搂着膀子合影纪念属于我们共同荣耀的喜悦;也还清楚的记得那一年年底我们开始萌生了要把传媒文化季活动做成品牌、要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晚会最后梦想成真的念想&&转眼间,就从2012年末到了2013年的尾巴,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么多那么多属于我们共同的回忆。转眼间,就从第一届到了第三届,就从2012年初到了迎来2014年的曙光,多少画面,回忆中有太多的眷恋。日子飞奔得像眨眼,而我们三个,也要毕业了。
  我相信,这份我们共同的绵延的感情里,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份对曾经共同倾注青春和热血把这个小娃娃从一穷二白带向欣欣向荣蜕变的对她恋恋不舍的情结,更多的是我们对这些成长的日子里,习惯有彼此陪伴护航,一起流泪一起欢笑一起奋斗一起逆风破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家人们的眷恋。正是因为这份最刻骨铭心的经历里锻造的最真挚的感情,才缔造出了最精彩的时代、最传奇的我们和最美好的回忆!
  虽然对于现在的青年通讯社很陌生,可我依然很爱她。不管团刊编辑部的名字怎么变,编制怎么改,它的未来都会是越来越好的。不管我们陪它走了多远,不管我们最终走向何方,都会记得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在编辑部嘉年华的日子,都会记得我们永远是高歌&向热血和青春致敬&的团刊人。
  睡觉前看到微博上一位与会的团报老前辈发的状态:&一粒草种长成一棵小树,20年,一份理想成就自己的职业&。自己一手带大的小广仔也慷慨激昂地抒发了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不仅可以给你口饭吃,更是以后事业发展的助推火箭,20年后我也会像前辈们一样证明这一点&的感慨。20年,很漫长,又很短暂,是牵挂,是祝福,更是期待。
  我记得,2012年的春天,湛蓝的晴空下,有我们纯真的笑脸温暖彼此最初的相见;我期待,10之后,20年之后,已长大后的我们,再一起重温轻狂岁月中拥有的昨天,一起分享彼此前进道路上追梦的华年。请记得我们约定好的10年之约,20年之约,我们更要有一辈子有后来后来。等年老的时候一起就着夕阳下酒!
  愿此间的少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光芒万丈。&&& 6月26日下午2点,我院2012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C楼三层隆重举行,高一斌院长、秦荣生书记、董晓朝副院长、张天犁副院长、张志刚副院长及校内校外导师与99名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盛装出席典礼。
&&& 首先,由研究生部郑洪涛主任宣布典礼开始,高一斌院长致辞,他回顾了两年前开学典礼时欢迎同学们入学时的情景,并从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谆谆教诲,对我院培养的第一届全日制研究生寄予了殷切期望。紧接着,优秀毕业生代表全体同学对学院的培养与关心表达了感恩与不舍,教师代表杨志强主任寄语同学们,希望他们不忘学院教诲,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 随后,由秦荣生书记致辞,他希望同学们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爱岗敬业,注重细节;成为一个不做假账的人,谨遵校训,不贪得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董晓朝副院长、张天犁副院长、张志刚副院长也祝福所有同学前程似锦,希望&常回家看看&。其后,五位院领导为获得&优秀毕业生&及&优秀学位论文&称号的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在全体起立齐唱院歌《诚信之歌》中结束了毕业典礼。
&&& 其后,第二个环节学位授予仪式隆重开始,会计硕士、审计硕士身着学位服,分别从高一斌院长与秦荣生书记手中接过了学位证书。闪光灯跳跃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记录着他们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自信与憧憬,与对母校的深深眷恋。
&&& 今天注定是载入校史的日子。我院培养的第一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正式毕业,即将离开校园,继续追逐梦想。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今日离别,共期来日重逢。(来源:研究生部)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新华日报
第3版:要闻
| &&&&&&&&
出版&&&|&&&&&&|&&&&&&|&&&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徐州10万党员成了社区“志愿达人”
&&&&每天中午,是73岁的新沂市低保户黄效英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我平时一个人生活,就盼着他们来家里呢。”黄效英口中的“他们”,是家住职工社区的志愿者陆召祥及其团队。从去年开始,这些党员志愿者为黄效英等10户困难老人免费送午饭,每次一荤两素,黄老太感动之余,更真切体会到“党员和咱老百姓亲”。去年以来,徐州开展“党员进社区”服务活动,10多万在职党员为“情义徐州”再添温情。&&&&“让群众得实惠,为党旗增光彩”,是党员们的庄严承诺。他们根据自身职业、爱好、特长和不同社情社况,在就业帮扶、助老助残等8大类20种服务岗位上进行志愿服务,覆盖了徐州498个社区,一年多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万余件。新沂市职工社区居委会主任袁君玉告诉记者,社区建起信息库,详细记录在职党员服务群众情况,“我们这里已有50多位党员报到,减轻了基层压力,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记者了解到,按照活动年度计划,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要求每季度安排一次集中重大活动,每月开展一次自主服务项目,每周开展一次走访帮扶活动,让社区居民时刻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事实上,对于这些“志愿达人”来说,参加社区服务已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做公益也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从2008年开始,徐州市公园巷小学教师党员董书繁就参加公益活动,先后加入了4个志愿组织。她为孩子们做爱心家教,还成了聋哑儿童的“爱心妈妈”。&&&&党员们把百姓困难扛肩上,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他们用心用情做志愿,影响和带动着更多人。听说董书繁老师的事迹后,包括徐州市公园巷小学副校长张春华在内的很多老师也加入到志愿队伍。今年教师节,学校特地把活动安排在启聪康复中心。“我们和孩子们‘结对子’,每月的党员活动也来这里,帮助他们练习说话、一起作游戏。”如今,陆召祥的志愿队伍也已吸纳400多位各界人士加入进来。&&&&在徐州,党员争做志愿者成为时尚。“进社区服务,决不能简单地扫扫地、发发传单、走走样子。”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杜庆琦说。该市要求社区党组织定期鉴定党员履职践诺情况,向街道党工委和党员所在单位报告。每个月,党员也要向所在单位报告工作开展情况。还要定期组织群众代表等对进社区机关党员进行评议,测评结果反馈到党员所在单位和本人,并公开公示,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通过参加社区公益,党员进一步发挥先锋作用,弘扬了志愿精神,更好地塑造了‘有情有义徐州人’的城市品格。”杜庆琦说。&&&&本报记者&王&&岩&&&&&&本报通讯员&李晓雷&程振立
集团 数字报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聚不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