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菩萨管什么

齐天大圣(1996年张卫健主演电视剧)_百度百科
?1996年张卫健主演电视剧
《西游记》又名《齐天大圣》,是由出品的神话类电视剧,该剧由担任导演,由、、、等主演。该剧1996年在无线电视翡翠台首播。该剧主要讲述了唐三藏到西方取经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作其徒弟和坐骑,四人紧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的故事。[1]
Journey To The West
齐天大圣剧情简介
TVB西游记1
东胜神州花果山的一块巨石爆出了一只明灵石猴(饰),拜倒菩提祖师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通天本领后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如来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观音菩萨点化悟空,拜唐三藏(饰)为师,悟空遂跟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饰)、沙僧(饰)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2]
齐天大圣分集剧情
第1集 齐天大圣(一)
  话说在一千五百年前,在三十三重天天外天的地方,有一座灵山。就住在灵山上的,每一年佛祖都会举行一次唱经大会。有一年,如来座下大弟子在唱经大会睡着,因而被贬下凡历三三之劫,九九之难,重读我经,遇千艰万难,方能重归本位。西游记故事由此展开;和、带领十万天兵天将前往抓拿妖猴。二郎神和悟空斗法好几个回合也不能伤悟空分毫,但是托塔李天王趁悟空和二郎神斗法之时将花果山的猴子猴孙皆收到了玲珑宝塔之中。孙悟空只好跟随他们上天宫受罚;把孙悟空关进了八卦丹炉想要将他和其他仙丹一起炼,没想到弄巧成拙让孙悟空吃了太上老君炼了三百年的太白金丹还让他炼成了。悟空开始大闹天宫;悟空前去找寻玉帝遇到如来,没想到被如来佛祖挥掌一拍,压在了五指山下。悟空在五指山下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在有一块仙石,吸收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变成仙胎。终于,在一个日月交辉的日子里,悟空出世了。巨猴四处破坏,下凡斩妖猴。天蓬元帅斩下悟空的尾巴,悟空变回一只小猴,天蓬元帅正欲杀之,前来告知巨猴已被消除戾气,不会再为祸人间,而且天蓬元帅和悟空还有一段宿世缘分。天蓬元帅被封为天河元帅,掌管十万天兵。悟空变成小猴后四处跑四处跳,带领一众猴子来到水帘洞内并成为大王。悟空目睹一只老猴子的死去想要找到神仙学习长生不老之术;天蓬元帅获封天河元帅,一众仙人前来元帅府祝贺,突然有一女子仓皇逃到元帅府,后有弓箭追赶,吴刚救下此女。驾到询问事情缘由,原来此女叫,是洛阳人士。天生神力的射下天上九个太阳被拥立为皇帝,后羿荒淫无道,硬抢嫦娥作为妃嫔。嫦娥为了逃离后羿的魔爪只好偷吃下两颗仙丹升天。王母赦免嫦娥,并使其位列仙班;回到花果山这边,悟空想到用椰壳作舟来到对岸。悟空把变法戏的街头卖艺者当成是神仙想要学习仙术,卖艺者发现悟空能学人们说话把悟空带到集市上表演。众人都想得到悟空,悟空被人们追赶。观音显灵,令一只驴驮着悟空飞天离去。
  小六耳常常梦见自己变成大猩猩踩死唐僧,在忧虑之下决定放弃学法术,以免梦境成真。&高昌国里,唐僧师徒与三兽精决斗,悟空以法术赢了众兽精。并将其赶离高昌国。&须菩提奉玉帝之命离开三星洞接任经河龙王,小六耳则决定跟随小鹏女投奔大鹏精。
  小六耳遭到兽精的暗算,吃下大量宝丹,变成高如山齐的巨猴,还失去常性跑向长安城。长安成内,太宗下令活捉巨猴,并建筑观兽台,准备中秋赏月观兽。&唐僧为救苍生,派三位弟子兵分三路回长安报信,却遭杨戬率天兵截击。&八戒最先赶到长安城,与三兽精齐被太宗封为灭魔大将军。
  由于强敌当前,八戒装醉不愿出兵。三兽精密谋将巨猴引入湖中浸死。但巨猴遇水变龙,凶狠无比,八戒急急退兵咸阳城。&太宗命程、尉两名将军领兵与八戒会合,务求要在中秋前夕捉到巨猴与各国使节赏月观兽。
  三兽精密谋怂恿八戒做先锋,而大鹏精变成公主模样,诱得八戒飘飘然,决心活捉巨龙,向公主表功,结果被巨龙喷火烧昏,变成了一头小猪。&巨龙被三精借雷击中尾巴死穴,变为猩猩。
  太宗认为巨龙是瑞兽,决定广邀宾客赏兽。&唐僧不听观音劝告,亲自回长安阻止浩劫发生。归程中误入洪荒世界,幸得观音相助,方到长安。&唐僧劝太宗放弃观兽,惹来太宗大怒。&八戒得悉唐僧已回长安,冲出猪栏奔回长安。悟空、沙僧也终于脱身,赶往长安。
第7集 高老庄
  孙悟空把唐僧带到,一众猴子都对唐僧很好奇。孙悟空不舍得花果山的猴子猴孙们,想要带着花果山一众猴子们去西天取经。唐三藏想到这些猴子们哪能有耐心和意志去往西天,又想到孙悟空本性顽劣,倒不如让他在花果山逍遥自在,于是唐僧悄悄离开独自上路。这时观音大士来到唐僧面前询问为何只有唐僧一人,唐僧说明了原因后观音给了唐僧金箍和紧箍咒,并告知唐僧他们师徒情缘未了。悟空找到唐僧并被唐僧哄骗着戴上了金箍,唐僧开始念紧箍咒,悟空只好乖乖听话跟随唐僧上路。唐僧和悟空来到,街上的人都对悟空避之犹恐不及。唐僧来到高家化缘,高家人看悟空面相奇特都认定他是妖怪,还向唐僧和悟空炫耀自己家的女婿有多么好(其实是)。孙悟空用法术破了猪八戒的幻术,原来高家人一直都住在鱼塘上面。孙悟空四处追杀猪八戒,将猪八戒猪头和尾巴还有猪脚都打了出来,猪八戒的原型吓死了高家女儿菁菁。后来观音大士来临,用甘露救活了菁菁,八戒加入取经队伍。晚上,八戒和悟空讲述自己前面的几次孽缘,后来八戒和悟空猛然发现自己前世的缘分。师徒三人来到,岸边的妇女告知无法渡河,悟空想要背唐僧飞过河但是唐僧坚持脚踏实地。唐僧找到到一艘小船;渡河中有一妖怪把师傅掳入水下,悟空为了潜入水下救师傅前往借分水神珠。
  清、明瞒过众人,私吞人参果。八戒知悉后叫悟空将树上的人参果打落,人参果落地成精,化成一群小孩。&两个最大的人参果抢去镇元子的四件法宝,并救走其它同伴。并变成金角、银角大王,开始为非作歹。
  八戒被其法宝葫芦吸走,金、银角大王更伺机欲吃唐僧肉得道成仙。&银角大王化成受伤道士,用七星剑移来大山压住悟空,并以葫芦吸走沙僧,继而将唐僧抓走。&悟空决定先抢回四件法宝。他先从精、伶二妖手中骗来宝葫芦,再随二妖去压龙洞,抢回另一法宝幌金绳。
  悟空企图以幌金绳绑住银角大王,但却弄巧成拙,反绑了自己。&金角大王正欲向八戒开刀之际,逃跑出来的悟空于洞外挑战。金角大王的芭蕉扇威力无比,悟空诈降,乘机把金角吸入葫芦内。悟空将法宝归还镇元子,镇元子竟用唐僧要挟悟空救回人参果,观音出手,争斗被平息。
  唐僧师徒到神猴将军亭,遇见小云雀变成少女,向众人讲述神猴感人的故事。?小云雀被猎人捉去拍卖。悟空等变成巡按,救出了小云雀。&悟空的侠义行为打动了小云雀,她缠着悟空,要和他一起取西经。&村民把将军亭改为大圣亭,激怒了神候。黄眉老祖乘机挑拨神猴与悟空一较高下。
  神猴变成佛祖引唐僧师徒到假雷音寺,以金铙为赌,要与悟空比试。假若悟空三个时辰内走不出金铙,便要由它取代悟空取西经。&悟空使出浑身本领,却仍在铙内不能脱身,只好驾起筋斗云,将唐僧等人一起载往罗刹国,向牛魔王求助。
  牛魔王用牛角撬不开金铙,只好带着悟空去找旧情人乌鸦精,求她借神兽踩毁金铙。&神候因被天庭惩罚而大闹地府,接着又闯入渤海龙宫抢去擎天柱,并升起“超天大圣”的大旗与悟空对立。&乌鸦让神兽将金铙踩烂,悟空得救。牛魔王却再次弃乌鸦而去。
  神猴挑战悟空,悟空使计将金刚箍套在神猴头上,于是神猴被制服,并被弥勒佛收入两极葫芦,抛进大海,受苦思过。&乌鸦精捡到葫芦,神猴为求脱身,谎称自己为葫芦精,并献计乌鸦变成铁扇公主,前去寻找牛魔王。
  真假铁扇公主同时出现在牛王宫,连悟空也分不出谁真谁假。&除了真假铁扇公主,又有真假牛岳父、牛岳母及红孩儿。弄得众人束手无策。&黄眉老祖不知悔改,从万妖国求来万妖金丹,准备帮助神猴再斗孙悟空。
  真假公主争吵不休,乌鸦迁怒于葫芦精,神猴巧舌如簧,骗得乌鸦召来神兽,将葫芦踩烂。&神猴获生,食下万妖金丹,法力大增。悟空将神猴打回原型,万妖女王出手相救。神猴幸免于死。&铁扇公主与乌鸦劫后冰释前嫌,众人为牛魔王迎娶乌鸦大办喜事,却不知神猴即将杀到。
  万妖女王为成全神猴,把自己的万年蛇丹赠给神猴,使他练成了威力无边的法术,只有六大高手连手才可将他打败。其中五名高人则是悟空、牛魔王、乌鸦、铁扇公主及神兽,另一名则不知是谁。&小云雀从东海龟丞相处得知此事,十分着急。
  小云雀赶回报讯,但众人皆不理会。&神猴决定分开五大高手,各个击破。牛魔王等人先后被他吞入肚中。&小云雀终于得知龟丞相就是第六位高手。在她的哀求下,龟丞相终答应出手对付神猴。&神猴挑战悟空,悟空被打得遍体鳞伤,唐僧师徒更被神猴困在洪荒世界内。&沙僧遁地前往求观音相助,结果无功而返。&唐僧师徒悟出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于是悟空答应让位给神猴取西经,但要求神猴放过众人。神猴吐出牛魔王等人,却留了神兽在腹中。
  悟空法力尽失,决定回到花果山练功复仇。&龟丞相帮助悟空飞上天宫找救兵恢复法力,却遭杨戬阻拦。&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受尽神猴欺辱。师徒三人只能寄希望于悟空赶快恢复法力,再对付神猴。&神猴与神兽融合,练成了麒麟脚,势不可挡。&唐僧企图劝神猴悔过,但对方不为所动。
  牛魔王夫妇和乌鸦练成神功,但悟空却屡受挫折,意志消沉,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神猴决定把唐僧师徒捉回万妖国变成妖精,八戒传讯乌鸦召集高手伏击神猴。&金箍棒激发了起悟空的潜能。他终于重振雄风,与四大高手联合击中神猴弱点。神猴真气尽泄,气绝于万妖女王怀中。
参考资料[3]
齐天大圣演职员表
齐天大圣演员表
齐天大圣职员表
叶广荫、钟 澄、钟若诗、丁 森、、梁笑恩
参考资料[4]
齐天大圣角色介绍
本是佛祖座下的金蝉子,因贪睡被贬凡间轮回做人,后被观音拣选为取经人,与悟空等齐取西经。途中波折重重,更因犀牛精毁其父亲魂魄,使之永不超生,而生为父报仇之念,幸得观音点化,最后才能修成正果,升天成佛。
本是花果山上的一仙石所爆出的一头白猴,因集合天地灵气及这不平凡的出生景象,已显示非池中物;性格顽皮捣蛋,自信机智,因闯祸而被佛祖收服压於五指山下五百年。
本是天上小将,因立功被封为天河元帅,怎知与吴刚同时爱上嫦娥,被玉帝惩罚,贬下人间,经历人间情劫;性格贪威风,好食懒惰,专门欺负沙僧,而且到处生情,极喜欢对月念诗。
本是凡人,但因有一颗寻仙访道的虔诚之心感动上天,得以升仙,被玉帝封为卷帘大将,可惜因闯祸而被贬下界受苦,在流沙河当水怪,幸而获观音打救点化,使其皈依佛门求经,将功赎罪。性格坚忍和顺,常在悟空与八戒之间当和事佬。
盘丝洞中蜘蛛之母的大女儿,和书生玉书有前世姻缘,她一直苦苦等待玉书,可惜玉书转世后成为蜈蚣精忘了她们的前世姻缘。诗诗看着玉书坠入魔道但却无能为力,只好被玉书利用。
诗诗的小妹,法力很低,喜欢孙悟空,想要一同取经。后被玉书利用,打回原形。
牛魔女/明月
红孩儿的妹妹,本是太上老君座下弟子,法力一般,因孙悟空使红孩儿成为善财童子对孙悟空怀恨在心。后来孙悟空向太上老君索要仙丹,牛魔女想加以阻止但是每次都被悟空捉弄,牛魔女想在天宫加害悟空结果被太上老君被罚闭门思过。牛魔女怒火中烧,变成女儿国国王模样阻挠唐僧师徒继续前进,还在师徒四人喝下打胎泉后找寻四个凡间婴儿加以误导。
牛魔王之外遇,本身是摩云洞主,为一头具法力的狐狸精,外貌娇艳妖媚,专以美色迷惑男人,心肠毒辣,后终露出那狐狸尾巴,用计诱唐僧回洞欲食之,要胁牛魔王帮她一把。
和蜘蛛精诗诗有着前世的缘分,但是却忘了前世的约定。后为了练成千面魔法想要掳走唐僧,利用诗诗对他的感情和恩恩对悟空的感情。
悲天悯人,心地善良,易动慈心。本是佛祖座下菩萨,因慈悲心肠,誓要渡尽天下众生,方肯成佛,遂自愿替佛祖觅人选往东土取经。先后遇上食人的沙僧,猪面人八戒,及悟空,加以点化后,再化身乞丐考验唐僧取经之志,成功觅得取经人选。
参考资料[3]
齐天大圣幕后花絮
张卫健拍《西游记》时,索性不回家,每天在工作人员换班时躲在布景板后睡一会儿,洗澡、吃饭,全都在电视城里解决。[5]
齐天大圣音乐原声
类型  曲目作词作曲演唱主题曲  [6]
齐天大圣剧集评价
《西游记》已有不少版本,此张卫健版对原作改动比较多,娱乐性很强。蜘蛛精对孙悟空发出了“空空,我爱你!”的呼唤,这与原版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过这句话表达出了爱情的高尚。另外师徒四人还在“女儿国”每人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而且婆婆妈妈地比较孩子的可爱得意之处,虽然也与原作差距甚大,但这恰恰说明这些人物有血有肉,这番改动将人性的光辉展示出来了。(腾讯网评)[9]
张卫健版的《西游记》对原作改动得非常大胆,娱乐性成了最大追求,除了戏服之外,其他完全不受“古装戏”的约束。与周星驰式的“大话”相比颇有其风范。(中国新闻网评)[10]
.腾讯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中华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羊城晚报[引用日期]
.虾米音乐[引用日期]
.虾米音乐[引用日期]
.虾米音乐[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文殊菩萨道场_百度百科
文殊菩萨道场
显灵说法的道场是,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文殊菩萨道场位于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山。大家都知道,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却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由佛祖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所以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因此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欲瞻仰文殊菩萨显灵。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简介
文殊师利菩萨,乃三世果上如来,无上智慧之代表。
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协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的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之深远,智慧之卓超,乃佛教无上智慧之化身。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功绩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
(一)天降甘露,
(二)地涌七珍,
(三)仓变金粟,
(四)庭生莲花,
(五)光明满室,
(六)鸡生凤子,
(七)马产祥麟,
(八)牛生白犊,
(九)猪诞龙豚,
(十)六牙象现。
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014窟主室北壁千钵文殊变全貌(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著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在释迦僧团成份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如迦叶等。对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协助释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释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从妄想生,无我,无我所。”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使他证得罗汉的果位。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那一个。”迦叶顿感自惭,觉得不是文殊的对手。还有舍利弗,在释迦弟子中,也算是个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释迦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所以《法华经安乐行品》,文殊启请末世持经之方,佛特为说曰安乐行,便于后世护持,读诵是《法华经》。文殊遵照释迦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斯乃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槃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1]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道场简介
传为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
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
“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2]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而所有寺院里几乎都供奉有文殊菩萨的塑像,且多数寺院还设有文殊殿,也有的寺院里既有文殊殿又有观音殿,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观音殿中的三大士才以观世音居中,如显通寺。
其实,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是梵文的音泽,意为“妙德”、“妙吉祥”。关于文殊的来历,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文殊师利涅磐经》中所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同(今印度西北)一个婆罗门贵族家中的公子,离家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功德圆满后修成菩萨身,并被尊为菩萨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萨中称“大智”,常与右肋侍普贤菩萨并列于佛祖两侧.这一佛二菩萨又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侍于佛左,专司智慧,普贤侍于佛右,司理。
文殊菩萨的本体是五髻菩萨,即顶上有五髻,为童子形。五髻表示五智五佛,童子取天真之意,因而文殊亦称文殊师利童子,俗称孺童文殊。文殊的坐骑是一头青狮,表示智慧之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慧之锐利,因此,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五台山上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殊像,造型竟有五十余种:有老文殊(显通寺)、金刚文殊(观海寺)、大伟德文殊(菩萨顶)、甘露文殊(显通寺)、带箭文殊(菩萨顶)、千钵文殊(显通寺)、红文殊(广仁寺)、黄文殊(广仁寺)、白文殊(罗喉寺)、聪明文殊(东台顶)、智慧文殊(南台顶)、狮子吼文殊(西台顶)、无垢文殊(北台顶)、孺童文殊(中台顶)等等。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道场缘由
大家都知道,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与五岳由皇帝所封不同,做为菩萨道场的佛教名山却是没有任何皇帝能封得了的,那么,它们是怎么个由来呢?四大佛山本无何为首之说,只因上师嘎玛仁波切与五台山渊源极深,每年都要带着众多弟子朝拜五台山,今天就先从五台山说起。
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却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由佛祖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唐时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 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大塔院侧。
楞严经云:菩萨示现,不欲人知,若泄露,则不知所终。
文殊菩萨道场虽在五台,但无处不现,应化事迹不少。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又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德重当时。其有弟子智冲,执意朝礼五台,屡劝不听,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台,不见文殊再拆阅。” 智冲寻遍五台,渺无文殊踪迹,询问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顺和尚是也!”转身之际老翁已不见,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文殊菩萨近在眼前,朝夕相处,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礼拜山坡而已!急忙赶回长安城,杜顺和尚已圆寂了。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和佛寺的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以后,诸帝也都崇佛。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
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一天,刘谦之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文殊经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在大显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铜殿里供奉着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照片,非常的清晰,这是当年林彪为了在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庙,一位记者想要拍下轰炸过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最近的一次显灵是在04年塔院寺方丈圆寂后不久,去五台山旅游的大众亦能经常见到各类应迹。[3]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生日
农历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护佑
文殊菩萨是“生肖兔”人的本命佛。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宝藏陀罗尼经
“尔时佛告金刚菩萨言。善男子此文殊师利童子八字大威德力陀罗尼。
若有国王王子妃后公主。及诸宰辅并凡庶类等。能书写此咒安于宅中。其家即得大富贵饶财常富。儿女聪明利智辩才。巧计相貌端严具好。人所爱乐。所出言音。众人所奉施行无违。象马畜类悉盛成群。奴婢宝货受用无尽。宅中灾祸自然消灭。善神护宅人福强盛鬼神无娆。设有鬼神皆是有福之鬼。皆护其人不求人短。...
尔时世尊告金刚菩萨言。善男子诸佛威德。及诸菩萨神通变化亦不可思议。此法宝藏亦不可思议。是故金刚汝常精勤忆念恭敬。乃至国王人民百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并诸法师。能常忆念此陀罗尼法宝。功能不可思议。此法与一切众生广行流通。从国至国乃至村坊。有人住处递相传受。于诸大众流布不绝。令人受持得福无量。乃至他国闻有善人。及国王等爱乐大乘寻访善友。即须往彼国令彼国王及诸人民。令使受持书写读诵敬信无疑。若欲拥护结界。应用此陀罗尼。一切诸处皆通用之。若有法师乐持此法者。亦传受与之。其法师得此法已。常须恭敬此陀罗尼如佛无异。若人于此法师处生大尊重心。
金刚菩萨善男子若人闻此法宝藏经。不能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不为他人广说利益。不传与人此陀罗尼者。此等诸人亦不能发众生无上菩提之心。如此人辈当获大罪。如犯四重五逆等罪无有异也。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常当远离。佛告金刚菩萨言。善男子于后末世。若有善男子女人等。诽谤是经及出粗语。云此经法非佛所说。当知是一切诸佛怨。于阿鼻地狱千劫受于大苦劫尽更生余地狱中。受诸苦恼未可穷尽。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心咒
ōng ā rā,bā zhā nà dǐ
嗡啊[日/阿],巴扎那底
文殊菩萨智慧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长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将慢慢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由《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可知持诵“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经又说:“念诵数满五十万遍,即获无尽辩才,如文殊师利菩萨等无有异。飞腾虚空,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又念诵数满一俱胝,离诸苦恼。满二俱胝遍,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三俱胝遍,证悟一切诸三昧门。四俱胝遍获大闻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难怪一般佛教徒会认为持诵“文殊咒”可令人获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来所说法。
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八字真言
《文殊八字咒》解读与解析
 简易罗马拼音:om a vi ra hum ka ca rah  传统汉字音译:唵 阿 尾 啰 吽引 佉 左  简易汉字音译:唵 阿 微 拉 吽 卡 佳 拉赫
息灾除难的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
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此八字咒的名称由来,在《密教大辞典》中说:文殊菩萨乘狮子住于息灾三昧时,依其「真言字数」而称为「八字文殊」。又依「顶髻数」而名为「八髻文殊」。
.凤凰网[引用日期]
.皈依佛[引用日期]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圣菩萨画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