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以为虚拟充值,并充值很多,事后诸葛亮家长发现银行卡没钱了,

11岁女孩半月充值两千多玩网游 删掉消费提醒短信(图)_网易新闻
11岁女孩半月充值两千多玩网游 删掉消费提醒短信(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11岁女孩半月充值两千多玩网游 删掉消费提醒短信(图))
  最近这两天,市民张女士很郁闷,因为11岁的女儿偷偷记下了她的微信支付密码,十多天的工夫就在网络游戏中花掉了两千多元。“玩网游不需要实名认证吗?这个游戏运营商怎么不核实孩子的身份就随便卖虚拟商品?”张女士认为,女儿还是未成年人,希望游戏运营商能考虑到这一事实退还部分金额,但这一要求遭到拒绝。
  查看转账记录
  意外发现孩子给游戏充值
  4月20日,张女士工作结束后突然想起朋友通过微信向她转了一笔钱,于是她打开手机查看,当手机页面跳转至微信交易记录一页时,张女士一下愣住了,页面上出现了连续五条游戏充值记录,仔细一看,从4月2日到19日,短短十多天时间总共转账2341元,最大的一笔转账记录为1000元,最少的一笔10元,“我从来都不玩游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女士坐在家里想了好半天,突然回忆起前两天经过女儿房间时,看到她正在玩网络游戏,一边玩一边在QQ上跟同学讨论。等到女儿放学回来,张女士试探着问了一句,“你平时玩的游戏叫什么名字啊,看着像是CS?”“那个都过时了,现在我们班流行玩4399。”一听游戏的名字,张女士一下明白了,原来她手机里的微信交易记录确实出自女儿之手,“她今年刚满11岁,上小学五年级,平时我们对她的课余生活干涉的并不多,完成作业后偶尔上网、玩游戏都是可以的,但是她怎么能背着我给游戏充值两千多块呢?”
  原来孩子偷偷记下密码
  支付完后删掉了消费提醒短信
  虽然女儿背着家长给游戏充值的事让张女士很生气,但是仔细想想,张女士又觉得纳闷,微信支付需要输入密码,孩子是怎么知道密码的呢?而且微信转账绑定了银行卡,每次交易都应该有短信提示,怎么卡上的钱被转走了五次,没有一次被发现呢?
  张女士强压着心里的火气,再次找来女儿询问,原来,张女士平时消费、转账输密码时都不回避家人,女儿在旁边看一眼就记住了,而且每次拿张女士的手机给游戏充值后,都会顺手删掉银行发来的消费提醒短信,女儿也就是这样瞒了张女士半个月时间。
  得知真相的张女士一气之下要删掉女儿的游戏账号,可是女儿说这是和同学一起绑定的账号,如果她退出就会影响同学继续使用,在女儿的一再恳求下,张女士更改了账号密码,并且勒令女儿不再接触游戏。
  家长认为是未成年人消费
  要求对方退款遭拒绝
  张女士说,但是孩子毕竟还是个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运营商在没有核实玩家身份的情况下就随便出售虚拟商品,也应该负责。于是,她致电游戏公司客服,但对方称充值到账后都已用于游戏消耗了,无法退款。对于游戏公司客服的答复,张女士表示不能接受,她希望游戏运营商能够考虑未成年人消费的事实,退还部分金额,仍旧遭到拒绝。
  昨日,记者联系了4399游戏客服,工作人员对于张女士提出的质疑表示,现在很多游戏网站都没有强制实行身份验证制度,因为游戏公司并非公安机关,没办法对玩家提供的身份信息进行准确辨别。
  律师观点
  玩游戏充值属孩子行为 如何举证是难点
  对此,陕西王炳森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海明表示,游戏运营商在运行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关的手段排除未成年人使用,确实有一定的责任。11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能够承担符合他年纪的民事行为责任,比如购买文具、图书等,但是张女士的女儿在玩游戏时给游戏账号充值两千多元,最多的一次高达1000元,这样的行为明显已经超出了11岁孩子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在购买这样的商品过程中,孩子应该经过法定监护人的追认,如果未经家长许可,买卖双方的购买事实就应该予以否定,游戏运营商应该予以退款。但是如何举证给游戏充值一事是孩子行为而不是成人行为,是这事的难点。
  何律师说,作为家长,在这件事上也存在监管失职,首先没有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安全,其次对孩子的监管没有到位,也应当承担责任。
  本组稿件龚伟芳
  图/东方IC
  作者:龚伟芳
  (来源:西安晚报)
本文来源:华商网 。更多精彩内容
请登录华商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又现熊孩子玩手游刷爆银行卡 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参考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微信:
核心提示:“玩游戏金额计10000元,还款于张女士,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偿还,二年内还清……”这是12岁的小男孩小豪(化名)写给妈妈的一张借条。
“玩游戏金额计10000元,还款于张女士,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偿还,二年内还清……”这是12岁的小男孩小豪(化名)写给妈妈的一张借条。近日,小豪的父亲杨先生向记者反映,小豪最近迷上了手机游戏,一个星期前偷偷用他妈妈的支付宝买了“装备”,花了9000多元。事后,他们没有过多责骂孩子,而是给孩子制定了一张特别的“分期还款清单”,清单中写着:“洗碗10元”、“煮饭5元、“拖地板20元”、“数学考试95分以上100元”……妈妈的信用卡账单上出现手游装备购买记录杨先生说,儿子今年上初一。平时他们夫妻二人对小豪管得很严,不让孩子玩电脑游戏。近期,小豪迷上了手机上的一款“全民枪战”游戏,每天都拿着妈妈的手机玩一会儿,夫妇俩以为孩子玩的是手机上的小游戏,并没在意。一星期前,杨先生的妻子张女士打开信用卡账单一看,发现消费记录里竟然多了10余笔支付宝代扣记录,金额98元至998元不等。她起先以为是被人盗刷了,后来打印出详细的消费记录,在收款方以及消费备注栏中看到了“全民枪战”几个字,才想起儿子曾用她的手机玩过这款游戏。一问孩子,果然是他干的“好事”。儿子给妈妈写借条,两年时间偿还万元欠款当天,杨先生夫妇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十分恶劣。为给孩子“长记性”,杨先生想了个主意——让孩子用成绩和劳动来偿还妈妈的损失。小豪在杨先生的指导下写了一张一万元的借条,9000多元当做补偿妈妈的损失,还有些零头当做“利息”。这份借条里还附着一张“分期清单”,一份“还款进度表”。“分期清单”上写着“洗碗10元”、“煮饭5元、“拖地板20元”、“数学考试95分以上100元”等字样,意思是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能获得相应奖励;“还款进度表”记录着今后每一天积攒的钱。杨先生说,预计儿子能在两年内还清妈妈的欠款。看着欠条上稚嫩的字体和孩子按下的手印,生气过后更多的是心疼。作为工薪阶层的他,一个月收入不到9000元,让孩子通过劳动等方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拖1000次地板,或是考100次好成绩,才能还清妈妈的钱。”杨先生说,这几天儿子的表现好多了,帮妈妈干家务、写作业都很积极,昨天干了家务得了65元。如果能让孩子吸取教训,培养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这9000多元花得也是值得的。类似事件——手机支付方便快捷,充值的钱可以通过绑定了信用卡的支付宝完成快捷支付,无需输入信用卡密码。孩子充值后怕被责备还可以删除消费短信……近几年,熊孩子为了玩游戏刷爆家长银行卡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2016年4月,福建一12岁男孩猜出母亲密码 花2万元充值手机游戏。2016年4月,闽侯一男孩偷用母亲的账号,花了近3万元买虚拟物品,送给网络主播。2016年3月,杭州一熊孩子玩游戏一周花掉1万3,怕被发现收到短信直接删。2016年3月,余杭6年级的小学生瞒着父母,从家里先后拿2.9万元现金在一家便利店充Q币,为的是打游戏。2015年10月,温州六年级男生小郑用爸爸手机玩游戏,背着家人用微信支付方式买游戏装备等,三个月左右时间竟然用掉10万多元。孩子花的这笔钱,家长能向商家追回吗?律师说法——浙江品和律师事务所孙恺特律师表示:父母不知情,游戏公司应退还部分费用。未成年人与游戏公司之间进行的大额交易,也应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本案中,如杨先生张女士能够证明,小豪的确是在隐瞒父母的情况下完成充值,则游戏公司应当退还部分费用。此外,杨先生张女士夫妇作为监护人,在履行其义务过程中显然存在失职行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来源:钱江都市频道编辑:周凡琦
中国好声音新闻上个月,动视暴雪以59亿美元收购糖果传奇开发商King的消息,被国外网友黑成了段子:一定是动视CEO家的熊孩子玩糖果传奇不小心充值了59亿。当你看到如此夸张的数额,当然只是会心一笑。但,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平板玩游戏,不小心往游戏里头充了真金白银,这种意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现在的移动设备支付越来越方便,甚至单次小额支付无需输入密码,在家长的视线之外,孩子玩游戏充值防不胜防。熊孩子乱充值屡见不鲜今年5月,厦门莲前一家庭,张女士忽然发现银行卡少了2220元,发现是孩子玩网游充值了。两千块钱不是小事,母亲只好拨打12315向工商部门求助。6月份,青岛一熊孩子拿着家长手机玩微信下载的游戏,并用偷偷背下的支付密码往游戏里多次充值。最少的充了5.7元,最多的950元,一个月内总共充值了33240.5元。12月2日下午,沈阳的孙女士发现信用卡被刷了12000元,原来是被10岁的儿子拿平板玩游戏购买装备了,其中最贵的一件装备竟达4000元。对于玩游戏的孩子来说,他们不知柴米油盐贵,也无法深刻体会每一分钱背后的含义,只知道游戏里的装备好玩,而且可以用微信、支付宝等软件里面的数字来交换。依法维权举证难透过这些事件看本质,这其实是未成年人消费纠纷问题,在网络交易未普及的年代就已经存在。小孩子偷偷拿了父母几块钱去小卖部买糖果,就没必要扯上消费纠纷。但是小孩子偷偷拿走家里几千块,去买下整个小卖部的糖果,这就不再是小事。(节选自《百度百家》)疑问孩子玩游戏乱充值,谁应该承担责任?法评您的掌上律师“法仔”app会员陈煜律师认为:玩游戏乱充值,遇到这样的熊孩子也是欲哭无泪。不小心冲个几块钱还不要紧,万一冲个几百上千的,怎么办呢?游戏充值,实质上就是买卖游戏者和游戏运营商之间订立买卖合同关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到18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前者订立的买卖合同是无效的,后者订立的买卖合同经监护人追认可以有效。因此,向案中所列的熊孩子玩游戏乱充值的情况,在法律层面上来说很好解决,只要监护人不认可追认,他们的充值行为是无效的。但是实践中却存在很大难题,因为是网上虚拟进行充值消费,那么充值人很难举证证明是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根据网上的注册信息会自动推定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家长作为监护人,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应多加看管,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相关银行账户密码、支付工具密码等;游戏运营商也理应尽到一定的审慎义务,对于不合理的大额充值记录,联系本人进行确认。
[广东深圳]
[广东深圳]
[广东深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家长不让玩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