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维吉尔中的维吉尔被打入灵薄狱了吗

《神曲》里但丁为什么要一直跟随着维吉尔?_百度知道
《神曲》里但丁为什么要一直跟随着维吉尔?
提问者采纳
但丁虚构他解救了迷路的自己,是理性的象征维吉尔是但丁最崇拜的作家,并邀请自己去游览地狱和天国,后者称他为“老师”,在《神曲》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神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切换科目]
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神曲》中但丁、维吉尔、贝亚德丽采的象征意义及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
但丁为人类的象征,维吉尔为理性的象征,贝亚德丽采为信仰与爱情的象征。关系:在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引导下,经过拼搏与历炼...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参考答案
盎格鲁&撒克逊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人的《埃达和萨加》、芬兰人的《英雄国》等。...2.问答题 参考答案
《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
3.问答题 参考答案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它是在民间创作的基...4.问答题 参考答案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5.问答题 参考答案
1)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其次体现在古希腊罗马...读《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文学中的灵薄狱
发布人:&&发布日期: 11:06&&共1691人浏览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西闪
  读完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的小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简称《礼拜五》),我开始怀疑诺贝尔文学奖有时也会张冠李戴&&尽管&新寓言派&本身风光不再,但是与勒克莱齐奥比,图尼埃还是好太多了。表面上,《礼拜五》只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一次聪明而成功的改写:海难中幸存的鲁滨孙在荒岛上遭遇土人礼拜五。礼拜五不但破坏了鲁滨孙辛辛苦苦的建设,还诱使后者摆脱&文明&的束缚,重新融入自然。最终,礼拜五随船去了英国,而鲁滨孙拒绝了搭救,继续孤岛生活。
  但是,《礼拜五》绝不是那个经典故事的倒影或镜像。与其说它是颠覆性的,不如说它是新生的。假如把鲁滨孙流落荒岛这件事情当作一粒种子,那么图尼埃的小说是这颗种子开出的众多花朵中异样的一枝&&作家用天才的文笔把小说写得像雨林一般繁芜而神秘。哲学爱好者固然可在其中玩寻宝游戏,特别是以&航海日志&为题的那一部分。不过,小说最打动人的仍然是极强的文学性。
  书中的附录令人反感,特别是吉尔&德勒兹的那篇评论。小说并不排斥分析,但重点仍在体验。坦率地讲,这位满嘴尼采、拉康的哲学家,操弄的那些毫无节制的&行话&,就像一群蚂蟥,简直想把文学的鲜血吸干。老实说,图尼埃本人的创作札记现在看来也是多余,数度简写、续写这个小说的行为更属自恋。他低估了读者的理解力,也束缚了他们的想象。
  其实要理解《礼拜五》这个小说不难,因为只要不与自我的体验割裂开来,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会给读者造成些许障碍的是&灵簿狱&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懂得它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以及之前它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意思,对《礼拜五》的认识可能更容易一些。
  我相信看过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的观众不会忘记,导演为故事中那些服用了加强型安眠药,并在梦境中死去的角色安排了一个终极去处,名叫&Limbo&,中文译为&迷失域&或&混沌边缘&。一旦角色陷入这个地方,除非自杀,否则不能从中逃脱,重返现实世界。&Limbo&并非导演臆造的一个词,只是传统上它被译成了&灵薄狱&而已&&在《礼拜五》中,它的法语拼法是复数的&limbes&。
  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Limbo&指的往往是地狱边境。早在古罗马人的典籍里,这个词就有了,拉丁文写为&limbus&,原意是&边缘&。维吉尔在史诗《埃涅阿斯纪》卷六里描写冥界的时候,最先提到的就是它&&诗人称之为&短命鬼界&。诗中写道,当女先知西比尔引领着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渡过冥河,用掺有药物的面团迷倒了地狱看门犬,一进冥界洞口就步入了&Limbo&(中文音译为&林勃&):入口处一片呼号和啼哭,那是从未享受过生活的甜蜜,即被夺去生命的婴儿灵魂发出的。不远处是成群的冤死者和自杀者的魂灵,他们有的死于诬陷,有的因为厌恶生活而主动抛弃了生命。稍远的地方名为&哀伤的原野&,原上的树林遮蔽着被爱情折磨直至自杀的人。而在原野的最远处,则聚集着战死的英雄。他们中有埃涅阿斯的战友,也有他的敌人。
  维吉尔描写的&Limbo&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神曲》。因为在但丁的笔下,正是维吉尔带着他穿越地狱。不过与维吉尔描绘的冥界相比,但丁设想的地狱更加几何化。那是一个巨大的深渊,从地面一直深入地心,形状宛如上宽下窄的漏斗。假如从空中俯瞰,地狱则像一个大圆环套小圆环的圆形剧场。&剧场&共分九层,第一层地狱&&也就是最外面的第一个大圆环,同样被命名为&Limbo&。
  或许是因为写作动机不同,和维吉尔的冷静比起来,但丁刻画地狱景象的态度简直称得上狠毒。即便是尚未渡过冥河真正接受裁决的鬼魂,譬如上帝与魔鬼交战时作壁上观的天使,又或者经受不住压力而逊位的教皇,都被他扒光了衣冠,赤身裸体承担黄蜂牛虻的蛰咬。然而在描写&Limbo&之时,他的柔情却远胜维吉尔。在他的文字中,除了希望进入天国而不能实现的遗憾,那里没有任何其他的痛苦。就连早夭的婴儿们都没有啼哭,仅仅发出阵阵叹息,使永恒的空气颤动。当但丁追随智慧的火光穿过幽林进入一座高贵的城堡,空气也变得宁静祥和。在那里他看见英勇的战士赫克托尔、埃涅阿斯,贤德的君王恺撒、萨拉丁,还有伟大的诗人以及渊博的学者: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和希波克拉底。但丁景仰他们,却又为他们痛心。他们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物,仅因为生活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时代,不曾以特定的方式信奉上帝(指&洗礼&),无法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只能在这&Limbo&当中做&悬空的灵魂&。
  但丁逝世两百年后,佛罗伦萨的另一位爱国者马基雅维利也对灵薄狱发表了看法。他曾经写过几句诗:&皮耶尔&索德里尼去世的当夜/他的灵魂来到地狱的门口/冥王向他咆哮/为什么来到地狱,蠢鬼/去灵薄狱吧,和别的婴儿待在一起。&(《尼科洛的微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诗中的索德里尼曾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导者,马基雅维利很尊重这位前上司的人格。但是,这位&爱祖国胜于爱自己灵魂&的人始终认为,正是索德里尼的好心和老实在最关键的时刻断送了共和国的生命。为此,他绝不原谅索德里尼。即使索德里尼已经死了,马基雅维利还是坚持认为,他不能像政治家那样下地狱,只能去灵薄狱和天真无邪的婴儿一起厮混。
  从三位诗人的描述来看,&Limbo&显然不单是地狱边缘的意思,尽管程度不一,它还有着遗忘、悬置、待定、拘束等模糊的含意。如果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说法,它与地狱甚至不沾边。所以,我认为把它直译为&林勃&似乎审慎得近乎偷懒,译成&迷失域&、&混沌边缘&或者&虚无缥缈境&又显得过于随意,还是&灵薄狱&这个译法比较合乎情理。
  有趣的是,尽管不少神学家热烈地讨论过灵薄狱,但它从来不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它的异端气息太浓烈了,新教徒根本不予承认,严肃的天主教徒也将信将疑。在笛福笔下,鲁滨孙&克鲁索是一个贵格会教友,恐怕连灵薄狱这个词儿都未曾听说过。更有趣的是,《礼拜五》全书中也从未出现过这个词。图尼埃把它放在小说的标题里,显然是希望它像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病毒,渗入读者的心灵。当然,在他描写的希望岛上,历经二十八年零两个月又十九天的发现、建设、毁灭与再造,鲁滨孙的灵薄狱已经偏离了原有的意义,甚至脱离了上帝的管控,成为独立于天地的国度,并且永存于&纯洁无罪的时刻&。
我的电子书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曲中维吉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