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三09式轮式步兵战车车介绍

铁血聚合阅读 &
中国09式步兵战车
中国09式步兵战车介绍
关于 中国09式步兵战车 的介绍,暂时空缺。
中国09式步兵战车新闻
86式步兵战车于1986年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简称为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是中国的第一代步兵战车(研制代号为WZ501)。
ZBL-09是由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研制的一款新型轮式装甲车辆,主要用于步兵遂行机动攻防作战任务。它首次采用8×8驱动形式,机动性能突出、火力猛烈、防护力好,各项性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轮式装甲车名称实现了由ZSL到ZBL的突破(其中B代表步战,S代表...
ZBL-09是由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研制的一款新型轮式装甲车辆,主要用于步兵遂行机动攻防作战任务。它首次采用8×8驱动形式,机动性能突出、火力猛烈、防护力好,各项性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轮式装甲车名称实现了由ZSL到ZBL的突破(其中B代表步战,S代表...
但是 我们要看到,我们已经落后了
04A步兵战车终于达到了西方步兵战车最基本的要求,大马力发动机 液力机械传动,自动变速 ,动对动火控。
但是自动变速前联邦德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日本的70式装甲车就是带液力变矩器的自动挡,所以根本说不上先进。
济南军区某师刚列装的某新型步兵战车开赴训练一线。图为5月21日,官兵们在进行协同攻击训练。
中国自行研制的ZBL-09式8X8轮式步兵战车,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
[img]http://pic.itie
研发厂商:中国的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
诞生时间:2009年
底盘类型:轮式
轮胎负重轮数量:四对
乘员与载员:10人
高度:2.1米
战斗全重:21,000千克
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800公里
斯里兰卡公开展示中国外贸型92式步兵战车
崭新的92式步兵战车.
装有机枪防盾
斯里兰卡公开展示中国外贸型92式步兵战车。
 装有机枪防盾。
崭新的92式步兵战车。
[img]http://img1.itiexue.net/
5月21日,官兵们在进行协同攻击训练。图中装甲车为国产最新型ZBD09型8×8轮式步兵战车。济南军区某师刚列装的某新型步兵战车开赴训练一线。图为5月21日,官兵们在进行协同攻击训练。
 中国自行研制的ZBL-09式8X8轮式步
  5月21日,官兵们在进行协同攻击训练。图中装甲车为国产最新型ZBD09型8×8轮式步兵战车
  济南军区某师刚列装的某新型步兵战车开赴训练一线。图为5月21日,官兵们在进行协同攻击训练。
相机:佳能1DX
地点:非洲 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的国防日当天,津巴布韦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活动期间,津巴布韦军方还进行了装备展示活动。在首都哈拉雷的国家体育场,这辆步兵战车正在向民众开放展示。
我第一眼看到这辆...
资料图:国产90式6×6步兵战车。
据俄罗斯军工新闻网7月25日报道,预测国际集团近期公布的轻型履带装甲战车市场分析报告指出,研究数据表明,今后世界轻型履带装甲车辆市场仍将持续快速发展,竞争依旧非常激烈。预计到2021年前将会生产大约9300辆履带装甲车,总价值超...
美媒称其100mm炮可射导弹:细品中国97式步兵战车!
97式步兵战车是中国独立研制的第2代步兵战车,具有火力强,机动性好的特点。但该车重量过轻使得防护力存在严重不足,属于典型的“皮薄馅大”,战时伴随坦克进行作战时将面临极大困难。这款代表中国最新水平的步战车还...
2009年盛大阅兵式上,一种型号为ZBD-09的8×8新型步兵战车(俗称09式步兵战车)的首次亮相,宣告中国军工业界在轮式装甲战车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近年来,不断有部队接收09式步兵战车,极大提升了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图为又一批新轮战交付解放军部队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称,在过去10年间,中国一直致力打造一支在装备、武器和训练等方面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机械化步兵部队。
  美媒称,解放军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实现所有步兵师的机动化。解放军机械化部队目前的标准是每辆步兵战车可乘载9人组步兵班,配有6支95式突击步枪、...
[img]http://pic.itiexue.net/pics/2008_10_
ZBD-86步兵战车,又被称为86式步兵战车、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WZ-501步兵战车(由ZBD-86步兵战车的研发代号WZ-501工程得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苏联BMP-1步兵战车为蓝本生产的一款步兵战车。
配图中为86式的改进型86A式步兵战...
泰国军代表在乌克兰验收BTR-3E1型轮式步兵战车
  近日,有网友上传一组泰国军代表在乌克兰验收BTR-3E1型轮式步兵战车的组图。泰国陆军一共订购了132辆BTR-3E1轮式战车。2007年泰国方面宣布乌克兰中标陆军新型轮式战车项目。此次招标共有10个国家...
该车于2006年完成研制,2009年定型。包括步战型和炮兵型两种底盘,步战型长8米,宽3米,车高2.1米,全重21吨(比俄罗斯的罗斯托克8轮步兵战车重4吨),成员3人,载员7人,动力为引进生产的道依茨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功率340千瓦,机械式自动变速箱。车组成员为3名,分...
ZBD-09式步兵战车于2006年完成研制,2009年定型。包括步战型和炮兵型两种底盘,步战型长8米,宽3米,车高2.1米,全重21吨(比俄罗斯的罗斯托克8轮步兵战车重4吨),成员3人,载员7人,动力为引进生产的道依茨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功率340千瓦,机械式自动变速箱。
热点图文信息简介/日本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Chi-Nu(チヌ)为日本于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 日军在二战初期虽在各地战线取得胜利,但是装甲部队与盟军交战的结果却完全无法与M3轻战车正面对抗,面对这个困境,日军高层将战车定位从步兵支援优先转为对战车优先,并以既有战车的方式解决这个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战车改在1942年,加强版在1943年6月完成并开始配发部队。& 但在中后期日军在东南亚各地与盟军交战时,M4中战车有着压倒性的强势,47公厘战车炮完全无法对M4造成任何伤害。面对这种局面,日军总算在1944年才开始进行真正对战车用战车的开发,但急转直下的战局让日军无法等待新战车的服役,在这之前前必须有新装备面对敌军新战车已大举进逼的过渡时期,因此日军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战车系直发展型一式中战车的设计进行过渡期战车的开发。& 由于必须快速投入作战,新战车的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装安装上可用的战车炮,设计人员将原本一式中战车的炮塔环直径扩大到1.7米以塞入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战车炮;不过这项作法使得主炮的制退机构曝露在外,作战时理论上会有不利影响,但最后没有实战经验证实设计失误,九十式野炮的车载效能已在一式炮战车上实证,虽然作为炮兵用火力打击野炮有着高初速的磨损带来的炮身寿命问题,但是作为战车炮却是日本当时手中的最佳利器。& 不过一式炮战车仍是开放式炮座而非炮塔,设计人员为了将九十式塞入炮塔内,将原先38倍径的炮管锯短成32倍径后勉强塞入,但是性能自然比野炮版差,炮弹则是30发放在战斗室下方,40发放在炮塔后方,炮塔后方装有小门方便炮弹补给&另外设计人员似乎未考虑火炮射击后的废气问题,因此三式中战车的战斗室完全没有抽风设备,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再车内待久了会出现流泪以及流鼻血的问题,这种战车是否可以在战斗中维持长时间作战当时并未探讨。& 除了内装的问题,日军的如果使用穿甲弹的三式战车炮理想情况下可在600米外击穿70公厘的钢板,理论上这数据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装甲厚度,不过由于M4装甲采用倾斜设计,加上日军穿甲弹品质极差的问题,实战是否可达到设定成果也有很大疑问。& 除了主炮以外,设定对手改为战车以后炮塔的快速转动瞄准成为必备课题,因此三式中战车战车安装了电力驱动炮塔,但仍保留手摇炮塔设备,在有必要时仍可让2人以手把进行炮塔转动,不过操作人员的回忆电力驱动炮塔时常发生故障,并非成功的设计。& 防御力的设计上,三式中战车的底盘因为沿用因此防护力没有改变,前炮塔装甲则增厚为50公厘,理论上可防御M4A2的76公厘普通穿甲弹,除了标准装甲外,设计人员还准备将前装甲更换为四式中战车的75公厘版本,不过没有任何战车进行这种改装。& 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三式中战车仍在1944年8月安装上三式战车炮,10月完成测试,12月开始量产。一式中战车生产线随即转移为生产此款战车,1944年生产了55辆,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产了111辆,由于原厂资料亡轶,因此三式中战车的资料目前都是后世整理而成,总产量始终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实证,因此有出现60台、166台、甚至更多的论点。& 以帐面数据来看,三式中战车的与三号坦克相近,火力上甚至与M4A1同等,这种标准仅达到欧战爆发初期欧美战车水平,如果纳入制造以及内装缺陷与装备故障问题的话评价可能更低。
开发/日本三式中战车
日军在二战初期虽在各地战线取得胜利,但是装甲部队与盟军交战的结果却完全无法与货币供应M3轻战车正面对抗,面对这个困境,日军高层将战车定位从步兵支援优先转为对战车优先,并以改造既有战车的方式解决这个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战车改在1942年部署,加强版一式中战车在1943年6月完成并开始配发部队。& 但在中后期日军在东南亚各地与盟军交战时,美军M4的中战车有着压倒性的强势,47公厘战车炮完全无法对M4的造成任何伤害。面对这种局面,日军总算在1944年才开始进行真正对战车用战车的开发,但急转直下的战局让日军无法等待新战车的服役,在这之前前必须有新装备面对敌军新战车已大举进逼的过渡时期,因此日军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战车系直发展型一式中战车的设计进行过渡期战车的开发。& 由于必须快速投入作战,新战车的设计目标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装安装上可用的战车炮,设计人员将原本一式中战车的炮塔环直径扩大到1.7公尺以塞入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战车炮;不过这项作法使得主炮的制退机构曝露在外,作战时理论上会有不利影响,但最后没有实战经验证实设计失误,九十式野炮的车载效能已在一式炮战车上实证,虽然作为炮兵用火力打击野炮有着高初速的磨损带来的炮身寿命问题,但是作为战车炮却是日本当时手中的最佳利器。& 不过一式炮战车仍是开放式炮座而非炮塔,设计人员为了将九十式塞入炮塔内,将原先38倍径的炮管锯短成32倍径后勉强塞入,但是性能自然比野炮版差,炮弹则是30发放在战斗室下方,40发放在炮塔后方,炮塔后方取消后置机枪设计,并增设小门方便炮弹补给。& 但设计人员在设计初似乎未考虑火炮射击后的废气问题,因此三式中战车的战斗室完全没有抽风设备,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在车内待久了会出现流泪以及流鼻血的问题,这种战车是否可以在战斗中维持长时间作战当时并未探讨。& 除了内装的问题,日军的规划如果使用穿甲弹的三式战车炮理想情况下可在600公尺外击穿70公厘的钢板,理论上这数据超越M4的初期型正面装甲厚度,不过由于M4的装甲采用倾斜设计,加上日军穿甲弹品质极差的问题,实战是否可达到设定成果也有很大疑问。& 除了主炮以外,设定对手改为战车以后炮塔的快速转动瞄准成为必备课题,因此三式中战车战车安装了电力驱动炮塔,但仍保留手摇炮塔设备,在有必要时仍可让2人以手把进行炮塔转动,不过操作人员的回忆电力驱动炮塔时常发生故障,并非成功的设计。& 防御力的设计上,三式中战车的底盘因为沿用因此防护力没有改变,前炮塔装甲则增厚为50公厘,理论上可防御M4A2的76公厘普通穿甲弹,除了标准装甲外,设计人员还准备将前装甲更换为四式中战车的75公厘版本,不过没有任何战车进行这种改装。& 虽然问题重重,但是三式中战车仍在1944年8月安装上三式战车炮,10月完成测试,12月开始量产。一式中战车生产线随即转移为生产此款战车,1944年生产了55辆,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产了111辆,由于原厂资料亡轶,因此三式中战车的资料目前都是后世整理而成,总产量始终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实证,因此有出现60台,166台,甚至更多的论点。& 以帐面数据来看,三式中战车的性能与德国三号坦克相近,火力上什至与M4A1同等,这种标准仅达到欧战爆发初期欧美战车水平,如果纳入制造以及内装缺陷与装备故障问题的话评价可能更低。
生产与部署/日本三式中战车
虽然三式中战车的生产快速的进入,但是1944年的战局对日本来说已经极端不利,前线的溃败与运输船队遭美军猎杀使得日军自占领区运输战争用物资的数量越来越少,稀有金属优先供给船只与飞机制造,战车生产的物资减少供给因此产量降低,另外曾任战车兵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回忆当时新出厂的战车品质下降因此用挫刀即可在表面挫出刮痕,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板与讲求韧性的均质钢板的特性不同所致,但是物资匮乏到战车装甲无法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可见当时日本物资缺乏的状况。& 由于产量少,因此日军将三式中战车视为本土决战的重要装备,并优先配发盟军有可能登陆的九州方面装甲单位,主要为第56军辖下各独立战车旅,配发方式以10辆为单位纳入战车旅下反战车连,战争结束前有120辆三式中战车编入九州各战车旅下;此外第一战车师与第四战车师据称也配备了少辆的三式中战车,不过并未证实。& 除了标准量产版以外,设计人员还预计将211号以后的三式中战车换装四式中战车用炮塔,强化车体与炮塔装甲对抗盟军战车,不过战争结束前并未生产到211号,因此此计划案并未实现。& 战争结束后三式中战车被盟军集中销毁,仅保存2辆,1辆送往美国,另1辆战后在东京赤羽的美军军械场展示,后来美军移交给防卫厅后转移至土浦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展示。&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23:47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三式中战车
我的图书馆
三式中战车
三式中战车
=700) window.open('/DownloadImg/6/.JPG');" border="0" src="/DownloadImg/6/.JPG"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700) window.open('/DownloadImg/6/.gif');" border="0" src="/DownloadImg/6/.gif"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日軍在二戰初期雖在各地戰線取得勝利,但是裝甲部隊與盟軍交戰的結果卻完全無法與M3輕戰車正面對抗,面對這個困境,日軍高層將戰車定位從步兵支援優先轉為對戰車優先,並以改造既有戰車的方式解決這個局面,改造版九七式中戰車改在1942年部署,加強版一式中戰車在1943年6月完成並開始配發部隊。 但在中後期日軍在東南亞各地與盟軍交戰時,美軍M4中戰車有着壓倒性的強勢,47公釐戰車炮完全無法對M4造成任何傷害。面對這種局面,日軍總算在1944年才開始進行真正對戰車用戰車的開發,但急轉直下的戰局讓日軍無法等待新戰車的服役,在這之前前必須有新裝備面對敵軍新戰車已大舉進逼的過渡時期,因此日軍在1944年5月以九七式中戰車系直發展型一式中戰車的設計進行過渡期戰車的開發。 由於必須快速投入作戰,新戰車的設計目標是以最小限度的改裝安裝上可用的戰車炮,設計人員將原本一式中戰車的炮塔環直徑擴大到1.7公尺以塞入九十式野炮修改而成的三式戰車炮;不過這項作法使得主炮的制退機構曝露在外,作戰時理論上會有不利影響,但最後沒有實戰經驗證實設計失誤,九十式野炮的車載效能已在一式炮戰車上實證,雖然作為炮兵用火力打擊野炮有着高初速的磨損帶來的炮身壽命問題,但是作為戰車炮卻是日本當時手中的最佳利器。 不過一式炮戰車仍是開放式炮座而非炮塔,設計人員為了將九十式塞入炮塔內,將原先38倍徑的炮管鋸短成32倍徑後勉強塞入,但是性能自然比野炮版差,炮彈則是30發放在戰鬥室下方,40發放在炮塔後方,炮塔後方取消後置機槍設計,並增設小門方便砲彈補給。 但設計人員在設計初似乎未考慮火炮射擊後的廢氣問題,因此三式中戰車的戰鬥室完全沒有抽風設備,火藥燃燒的毒氣使得操作人員在車內待久了會出現流淚以及流鼻血的問題,這種戰車是否可以在戰鬥中維持長時間作戰當時並未探討。 除了內裝的問題,日軍的規劃如果使用穿甲彈的三式戰車炮理想情況下可在600公尺外擊穿70公釐的鋼板,理論上這數據超越M4初期型正面裝甲厚度,不過由於M4裝甲採用傾斜設計,加上日軍穿甲彈品質極差的問題,實戰是否可達到設定成果也有很大疑問。 除了主炮以外,設定對手改為戰車以後炮塔的快速轉動瞄準成為必備課題,因此三式中戰車戰車安裝了電力驅動炮塔,但仍保留手搖炮塔設備,在有必要時仍可讓2人以手把進行炮塔轉動,不過操作人員的回憶電力驅動炮塔時常發生故障,並非成功的設計。 防禦力的設計上,三式中戰車的底盤因為沿用因此防護力沒有改變,前炮塔裝甲則增厚為50公釐,理論上可防禦M4A2的75公釐普通穿甲彈,除了標準裝甲外,設計人員還準備將前裝甲更換為四式中戰車的75公釐版本,不過沒有任何戰車進行這種改裝。 雖然問題重重,但是三式中戰車仍在1944年8月安裝上三式戰車炮,10月完成測試,12月開始量產。一式中戰車生產線隨即轉移為生產此款戰車,1944年生產了55輛,1945年日本投降前生產了111輛,由於原廠資料亡軼,因此三式中戰車的資料目前都是後世整理而成,總產量始終沒有第一手資料可以實證,因此有出現60台、166台、甚至更多的論點。 以帳面數據來看,三式中戰車的性能與德國三號坦克相近,火力上甚至與M4A1同等,這種標準僅達到歐戰爆發初期歐美戰車水平,如果納入製造以及內裝缺陷與裝備故障問題的話評價可能更低。
馆藏&110617
TA的最新馆藏三式轻战车
三式轻战车
日本三式轻战车是日本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坦克,主要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
三式轻战车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基本就是辆换装了97式57mm战车炮的95式轻战车,多了1名乘员,这型战车的出现是因年间没发展过战车,而1944年美军进行反攻时,日军装备的主要还是95式轻战车,而95式轻战车对美军M4中型坦克几乎无威胁,病急乱投医的日军只得去搞些应急对策提高日军95式轻战车的火力,不过这种3式轻战车装的97式57mm战车炮,同样没有可能对美军M4中型坦克构成值得一提的威胁,但不可否认,3式轻战车打步兵的效果肯定比95式轻战车提高了不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9式步兵战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