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游戏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价值

在投放活动材料的时候,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_百度知道
在投放活动材料的时候,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提问者采纳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订袱斥惶俪耗筹同船括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在组织区域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区域活动立体化。一、变材料提供的盲目性为有目的性。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区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材料的选取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材料≠越多越好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应附着多种教育因素。如:穿珠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质地区别的,且数量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获得某些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有些老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谓五花八门。其实,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入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花眼,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弄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2、有价的材料≠越美越好根据《幼儿心理学》中“一切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动中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这一阐述,我们很容易跟幼儿喜欢玩的“变形金刚”之类昂贵的成品玩具联系在一起,同时会不惜花钱购买一些漂亮的玩具,不惜加班加点制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动区中。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我们更应注意材料自身是否会有促进幼儿学习、探究等活动的价值,绝不能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儿拿着玩玩,玩厌之后弃之,那么,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有些老师反映的,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厨具等,却几乎没有孩子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或摆弄。因为孩子面对这些精美的玩具,无需自己再做什么协商、讨论、创造,只简单地分个角色,全家一起吃个饭就行了。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象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事实上,一些其貌不扬的原始材料,如卫生纸筒,在孩子们的手中,可能会是漂亮娃娃或望远镜的制作原材料;在娃娃家中,无需任何装饰或改造,也许就已变成了小电筒、擀面杖或卷发筒等等。由此可见,有价的材料不等于越美越好。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价值,应尽量少提供一些成品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纸盒、橡皮泥、废旧毛线等),以及有助于“检验”幼儿想法的材料。3、推广的材料≠人人适宜活动区活动的开展在我国幼儿园已较为广泛了,也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确值得老师们选择和借鉴。那么,是不是所有值得推广应用的活动区材料都可以不加选择地取之用之呢?据笔者观察,有些老师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出现了偏差,主要受三种思维影响:一是认为材料在其他班投放时很受幼儿欢迎;二是见他人对该废旧物的利用很有创意;三是认为该材料是原班(不同年龄班)幼儿十分喜爱玩的。从中不难看出,老师在投放材料时,十分注重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利用自己先前积累的一定经验,却并未将投放依据重点放在孩子身上,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准确、科学的选择,这显然是偏颇的。成人在给孩子制定教育目标时,常提出要达到“跳起摘桃”的水准,足以见得,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材料投放,都不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一定要明确教育对象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如投放钻爬区活动材料时,小班幼儿年龄小,胆子小,动作发展不够灵敏与协调,那么,钻爬器材可大些、高些;而中大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匍匐爬行、侧身爬行等难度较大的钻爬活动,用于钻爬的器材则可稍矮些。二、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强调教育环境的设计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教室不要成为讲堂,而是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娃娃家”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常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美食店”……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三、变一成不变的时间安排为灵活多变的自主游戏。以往幼儿一日活动的时间都在老师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幼儿没有选择游戏时间的权利,而且游戏时间的长短也必须受教师的控制。现在,我们主要由幼儿决定游戏时间的运用。决定游戏时间运用的因素,是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而不是科目和时间表。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时间、时间的长短,他们既有了充分和完整的时间建构他们自己的游戏,又有了与别人交谈分享的时间。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带来的是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游戏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四、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变 “传统”角色为“协助”角色。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资源,让幼儿自由、自主、弹性、主动地投入游戏,生动而快乐地学习。教师的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其兴趣的广大路径去发展,而且发展的焦点是整体的;教师应在幼儿兴趣基础上建立游戏活动,捕捉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而不是引导学习或塑造幼儿行为,应成为儿童发展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引导者。如幼儿在“科学角”里对新投放的“变幻镜”、“放大镜”、“多棱镜”、“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玩中他们引发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许多个褚老师?”“为什么镜子里小碎花转动后会变成许多五颜六色的花?”“为什么我的手指在镜子里变得这么大?”……面对孩子一连串的问题,我们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镜子还有哪些秘密?”“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镜子有什么用?”……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对镜子的种类、功能及原理产生了探索的激情,激发了幼儿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材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测绘工程师,多年遥感摄影技术航空摄影工作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反思——以在甘肃省山丹县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为例-.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反思——以在甘肃省山丹县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为例-原版参考经典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9:30:5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反思——以在甘肃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