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求购接官亭小区之战在现在的省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里第几回?_百度知道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里第几回?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里的所有章节: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大概是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这几回就是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
提问者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国中的周渝,字公谨,在真正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_百度知道
三国中的周渝,字公谨,在真正的历史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我要的是正史的记载,真正历史上的记载。指的是他的各方面。说得越多越好。
提问者采纳
发那么长都是复制的 历史上的周瑜可是真正的男人啊,长得帅,是男人追求的。文武双全,也是男人追求的。取到小乔这美女,更是一个男人所渴望的。更厉害的是在年青供川垛沸艹度讹砂番棘时赤壁大破曹操,一举成名。加上心胸开阔。 所以说,周瑜才是真男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
三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354|回复: 1
最后登录威望34 金钱1319 贡献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70帖子主题精华0积分3268UID619440
超级会员, 积分 32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32 积分
威望34 金钱1319 荣誉0 阅读权限70积分3268帖子主题精华0UID619440
三国在这里改变——详解曲阿之战 (一)自从人类有了领地的概念后,统治者对战争的理解就从单纯的杀戮变成了争夺城市、土地的控制权。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还没有城市的概念,那时的聚集地可被称为村落,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形式也更为丰富,村庄就渐渐演变成了城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较大的城,类似于当今的上海和伦敦。纵观从古到今战争的发展历程,研究者们发现,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代战争,军事家和观察家们总喜欢用城市来给一场战役命名,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台儿庄战役。如果把时间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以城市或者地区命名的战役有很多,比如巨鹿之战、夷陵之战和最负盛名的赤壁之战。这些经典的战役的发生不是偶然,军事分析家们在研究了它们之后发现,被冠以了战争之名的区域往往都是各省或各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害,如诺曼底海滩,德国曾经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而赤壁之战中,魏蜀吴三国更是在河港附近布下重兵,以御外敌的入侵。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时候,处于战略要害地位的城市发生战争的几率要大得多。作为一个丹阳人,每次当我读到《三国演义》里的曲阿之战时,内心便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了。后来上大学忙于学习,毕业后勤于工作,拿起名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直到不久前丹阳的行政区域被重新划分,原来的中心镇变成了云阳街道办和曲阿街道办后,“曲阿”这个古老的称呼又重新出现在了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上,也让我再次想起了那著名的曲阿之战。丹阳地处江苏省的南部,古时曾被称之为“曲阿”。据说是秦始皇亲自命名的,目的是为了压制此地的“帝王之气”,以保大秦江山长盛不衰。我一直惊叹于家乡的古老和悠久历史,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才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脚下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实在是不得不对这古城的历史渊源产生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们选择这里作为村落,让部族得以繁衍生息?战国初期,丹阳有了第一个名字,云阳邑。“邑”的含义是城市,也就是说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当时的统治者就已经把这里当成是了一座城市来规划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可自豪的,当时的城市已经很多了,像咸阳这样的大市岂是你云阳邑可比的?但是如果翻看中国其它城市的历史,不难发现,云阳城的建立要早得多。比如华亭县,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这个地方,现在那里叫上海,是公元751年才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区划的。现在的江南被称之为是“鱼米之乡”,我们的祖先不会选择沙漠和原始森林作为繁衍生息的地方,因为那里充满了荒漠和野兽,在物质资料极度疲乏的年代里,生存下去是人类唯一的目标,所以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的平原地区成了祖先栖身的不二选择。长江和支流的冲刷让江苏的南部变成了一块广袤的平原,而这里也因此得名——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富饶的区域之一。长江确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水产资源,但在汛期来临时,祖先们也不得不防范洪水的威胁。说到底,宜居才是人们选择家园最主要的因素。丹阳市并不在长江的边上,距离江边大约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而且与相邻的其它城市相比,丹阳地势更高,不会那么容易成为洪水吞没的对象,我想这或许成了最初的统治者将这里设为城市的原因。在历经了从战国到秦朝,再到东汉的改朝换代后,曲阿这座城市也在不停地发展和扩大中。到了东汉末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吴郡的一个重要城市,西边是秣陵(现在的南京),北面渡江后是广陵(现在的扬州),而它的东南方向则是会稽(现在的杭州)。处在中间的曲阿不但是经济和运输的纽带,也让它成为了重要的军事要地,成为了各路诸侯“趋之若鹜”的明星城市。我想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一场足以改变三国历史的经典战役。对于三国初期的那些枭雄们来说,丹阳确实是块肥肉,城内外的居民众多,物产丰富,农业和渔业也相对发达,这样的条件可养雄兵。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北有长江天险,是极佳的屏障;西可至南京,南可达杭州,而且都是几日内就可到达,如果在此地屯兵,不但可以壮大部队,而且可以给敌人以威慑,难怪后来孙策会选择这里作为平江东的第一战。说到曲阿之战,就不得不说这交战的双方,孙策为攻方,刘繇为守方。所以是刘繇先得的这曲阿,曲阿为什么会在他的手上呢?刘繇,字正礼,山东牟平人,东汉末年官员、汉室宗亲。在公元194年,他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新官上任肯定要去刺史的驻地寿春(现在的安徽省六安市),可时局混乱,那里是袁术的势力范围。刘繇见上任无望,只得另外寻找根据地了。一个朝廷钦点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的官员,在现在的社会看来,中央来的人连个落脚点都不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时来讲也是以下犯上的大罪了,可是为什么袁术会这么无所谓呢?当时正值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彻是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董卓没死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董卓的阴影里。而当王允巧设连环计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后,这个悲剧式的皇帝又受到了李傕和郭汜的挟持(192-195),长达四年之久。而刘繇就是在这个时期内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的。 (二)接着说说这袁术,他出身名门,看出了汉室的衰微,早已不把这汉献帝放在眼里了。在长安,皇帝被挟持着,一群身份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军阀执掌了朝政,他们所任命的刺史在袁术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他自然是不愿让出寿春这个地方作为刘繇的大本营了。安徽六合这个地方在长江以西,而曲阿是长江以东,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当时的曲阿本就在扬州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身为刺史的刘繇得到了原曲阿太守吴景的帮助,临时在曲阿成立了刺史办公室,执行他行政的工作。吴景是孙策的舅舅,他太守的职位是袁术任命的,刘繇很清楚“一山容不下二虎”的道理,他担心吴景会联合孙策和袁术吞掉自己的地盘,所以用武力胁迫的方式把吴景和他的兵马都赶出了曲阿,自己霸占了城池,安安心心地坐在了扬州刺史的位置上。袁术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称帝之心早就已经昭然若揭了,而统治者除了需要大量的军队和财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城池。仅仅是在寿春附近当他的土皇帝已经满足不了袁术的贪婪了,他将战火烧向了寿春以东的地区,这其中就包括了庐江(现在的安徽合肥)和江东的曲阿(现在的江苏丹阳)。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袁术和刘繇的战争已经在所难免。土皇帝肯定是不需要自己去南征北战的,袁术虽然兵多将广,但真正称得上是上将的人才是屈指可数。在战事不断的岁月里,可调兵遣将,决胜千里的军事人才变成了最为稀缺的资源,袁术自知如果没有良将,他的帝王梦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在这个时候,孙策投奔了袁术。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孙策称得上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少年时跟随父亲孙坚南征北战,十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还亲手埋葬了他。史料称孙策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而屈事于袁术,那么孙坚的遗业究竟是什么呢?书中有详实的记载,孙坚曾说:“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可见最初孙策是想捍卫刘氏的东汉王朝的。袁术和孙策的父亲在讨伐董卓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逆境中的孙策当然会想到这位父亲的故友了。孙策之所以愿意投奔袁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袁术的地盘主要是在淮南(今安徽淮南市)一带,这距离孙氏的家乡杭州很近了,所以如果孙策打算收复江东,那么把根据地安放在长江以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此年轻的孙策投靠到了袁术的帐下,而且还得到袁术的器重。在冷兵器的时代里,将军们首先要武艺高强。当时在袁术的手下中能打的本来就没几个,在游戏厂商设计的一些三国题材游戏中,孙策的武力值竟然高达92,要知道武圣关云长是98。所以孙策是袁术的第一猛将,而且打仗也不是全靠的武力,不得不提到孙策的先祖了,在春秋时期哪个孙姓最强?当然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孙策是孙武的后裔,而他在游戏中的智力是70,虽称不上智力超群,但已经超过了只有61分的袁术。拥有了孙策的袁术不打算把这么个“超级武器”藏在家中,他对孙策委以重任,却也给了他几张空头支票。袁术深知孙策是诸侯之后,理当有自己的封号和属地,而一旦孙策获得了城池之后,单飞独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袁术尽管给了孙策兵权,但却不打算让他当太守。当时的孙策很识时务,他虽不相信袁术,也要去打仗,一来可以继续得到袁术的信任,二来也能在军中树立威信。孙策的几场仗是相当精彩的,他不但攻下了九江,而且随后又打下了庐江,其名声威震着整个淮南和江东地区。不过无论再怎么骁勇善战,孙策都没有等到袁术所承诺的太守职位,而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根据地,一个连巢穴都没有的老虎又怎么能虎啸山林呢?所以袁术的言而无信让孙策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离开袁术,建立自己的帝国。《三国志》的《孙破虏讨逆转》中有记载“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意思是刘繇派人守在了长江边上,凭借着天险对抗袁术。以袁术的脾气,他是绝对不会允许他的地盘附近有这么个定时炸弹存在的,而且江东的曲阿地区本来就已是袁术的管辖范围内了,现在平白无故地冒出了个扬州刺史,他就一定想要打垮这个空降的“刺史大人”。这时手下大将孙策的机会就来了。刘繇不是个等闲之辈,尽管他不是出色的武将,在三国的游戏里武力值只有可怜的67,但代表着领导力的政治指数上达到了70,这足以说明了他确实配得上一个正统的藩王的角色。尽管是刘彻的傀儡朝廷所指派的刺史,但他确实有号召力,很多不明时局的小藩王们还是喜欢跟着这种正统的朝廷命官后面狐假虎威,仿佛汉室光复后,他们必能得到更多的封赏和权力。在这种想法的趋势下,刘繇的手下也很卖力,陈寿的《三国志》中用了“连年不克”这样的四个字来描述了当时的战况,刘繇是公元194年成为的刺史,而曲阿之战的时间是195年,所以张英等人确实将袁术的大军挡在了长江以西很长一段时间。袁术为什么迟迟不用孙策呢?袁术不是傻子,他知道孙策的家乡是哪里。让孙策参与平定刘繇的战争,等同于是放虎归山。他很清楚刘繇是什么样的角色,袁术宁愿占据着江东的是刘繇这么一个资质平平的藩王,也不愿意让孙策成为江东的霸主。在详述曲阿之战时,我尽量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而避免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前者毕竟是史书,后者则是小说了。小说里虚构的成分很多,就比如关于孙策用玉玺换军队这一典故,《三国演义》的第十五回中有写“术闻有玉玺,取而视之,大喜”。这术自然指的就是袁术了,能让袁术高兴的唯有玉玺,我想如果在三国中真有这么一出,那别说是三千兵马,我想就算是万军,一直想当皇帝的袁术也会答应借给孙策的。然而在《三国志》的《孙破虏讨逆传》中对这一事件只字未提,只说“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或许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确实得到了一些比陈寿更详实的资料才会写进了书里,又或者他认为以袁术的性格,光凭孙策的“乞求”并不能打动他,所以才加进了玉玺换兵这个有足够说服力的故事。一千多年前的事实已是极难考证的了,但无论如何这次袁术确实帮助了孙策,虽然他并没有给孙策一座城池,但是过了长江的孙策就像是一只归山的猛虎一样,他能用军队获得敌人所占据的土地。 (三)过去读历史的时候,我很好奇为何曲阿之战就成了孙策和刘繇之间的战争,现在看来这是袁术所犯的一个错误,无论是他被玉玺冲昏了头脑也好,或是他低估了孙策的实力也罢。本来是袁术和刘繇之间的战争,在孙策获得了兵马之后,这场战争的角色就注定已经改变。刘繇所面对的敌人不再是袁术,而是急于收复江东的孙策大军了。这么急着想打回江东,孙策有几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获得为父报仇的资本,刘表的实力不容小觑,如果想报仇,光凭借袁术是无法完成的,孙策明白他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城邦和兵马。其次是为舅舅出头,吴景本是曲阿的太守,平白无故被刘繇赶走,这口气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的。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孙坚葬于曲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丹阳人,我有几位司徒镇的朋友,他们证实镇上确实有个叫高陵的帝王陵寝,而那个村就叫大坟村。在现代人眼中看来,把整个村庄叫大坟有些不文雅,甚至有些不吉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竟认识了一位大坟村的人,他说他的祖先都是守陵人,在高陵的附近居住下来,繁衍生息。后来村上的人渐渐多了,有一些迁往别处,在丹阳的其它地方也建起了大坟村,所以现如今丹阳的很多镇上都有大坟村。对于孙坚究竟葬在何处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很多史料都证明了葬在曲阿是大有可能的。除了能亲眼所见的高陵之外,大坟村守陵人的存在也充分证明了这点。孙坚是孙权的父亲,吴文化在江浙一带有着深远的影响,什么身份的人才能获得如此的重视,获得世世代代的守灵呢?孙权是个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对父亲的埋骨之地也定是极为重视的。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人认为袁术不知人善任,没有好好利用孙策这员虎将,而我觉得袁术不给孙策机会是对的,他不愿意让手下变成未来的敌人。此时的孙策的心中憋着一股气,在袁术那里受的委屈太多,需要一个地方让他爆发,而刘繇就成了目标,他是不能容忍刘繇继续占据着曲阿的,这一切的一切让曲阿之战变成了三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但是刘繇和他的党羽们也绝对不会那么轻易把曲阿拱手相让,孙刘大战一触即发。一些三国迷认为曲阿之战指的是一场发生在曲阿城的战役,而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刘繇不可能放弃主城外围,让孙策来捣他的老窝,所以曲阿之战应当是一系列战役的总和,其范围之广,参战人数之多也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关于参战的人数,我仔细研读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发现孙策方的实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公元195年,孙策带着从袁术那里借来(也有可能是换来)的三千军马开始了他的“平江东之战”。孙策并没有急着渡江,而是先去他舅舅的驻地历阳(现在的安徽和县)。《孟子》里所记载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在孙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奔赴历阳的路上不断地有新兵加入,孙策到达舅舅的驻地时,竟然已经从原来的三千多人增加到了五千多人。在不断的壮大过程中,孙策终于来到了战争的最前线,历阳是现在安徽的和县,他甚至已经可以看到长江对岸的广袤的江东土地了。想必在一千多年前,孙策定是在江边看了很久,憧憬着渡江后收复家乡的美好画面了。就在这个时候,整个东吴最重要的将领和谋士终于出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周瑜被史学家公认是可以同诸葛亮相媲美的聪明人。如果说曹操有荀彧、郭嘉,刘备有诸葛亮,那么孙策和孙权所依仗的就是周瑜了。孙家和周家世代交好,而且孙策和周瑜两人很早就认识了,是好兄弟,所以当周瑜得知孙策领兵打算渡江攻取曲阿时,他从伯伯周尚那里带来了军队和物资,打算助孙策一臂之力。在《三国志》的《周瑜鲁肃吕蒙传》中有记载“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我曾一度认为书中说说的丹杨就是刘繇所在的曲阿,但后来发现这应当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地方。首先在《三国志》中曾多次出现“曲阿”和“丹杨”,如果这两地是同一个城市,那么陈寿就没有必要写两个地名了,另外刘繇也不会大方到让周瑜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带人去帮助自己的敌人。在查看了很多资料后,丹杨应当在现在的安徽境内,而且距离历阳和曲阿不远,就在马鞍山市以东。在不断地壮大了之后,孙策和舅舅吴景以历阳为前线指挥所,展开了对刘繇所占地区的进攻。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长江对岸的横江。《三国志》是史书,作者陈寿又是个惜字如金的学者,所以对曲阿之战并没做详细的描述,这场战争的内容散落在了《孙破虏讨逆传》、《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小说,在书中的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有了较为详实的叙述。和大多数战役相同,曲阿之战不是速战速决的。就像二战中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军队并未将莫斯科一开始就完全暴露给德国人,而是在外围布置了层层防线。刘繇也不打算让孙策那么快到眼皮子底下,他在长江边上就开始狙击来犯的敌人了。 (四)在一个没有坦克,没有导弹,甚至连冲锋枪都没有的年代里,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凌驾于了军事科技之上。一旦拥有了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谋臣,获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双方所拥有的军事人才冥冥之中注定了曲阿大战的结果。进攻之前,孙策获得了整个东吴王朝最重要的两位谋士,张昭和张纮。除了出谋划策的军师,当时孙策麾下云集了几乎当时江浙一带有名的将领,如黄盖和程普,这些人在三国的历史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究其缘由,除了依仗父亲威名,还有好友周瑜的推荐之外,孙策本人是个知人善任,重情重义的伯乐,他对人才格外的重视,召集到了一批猛将智者为其效力,也充分证明了人才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在三国的文字史料中,刘繇的手下并没有个像样的文官,而武将大部分是些平庸之辈。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也确有和孙策抗衡的砝码,那就是军队的数量和众多的城池。在《三国志》的《刘繇太史慈士燮传》中记载“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就在孙策打算平江东三郡前,朝廷给了刘繇更高的官职和更大的权力,这也是刘繇人生的巅峰,当时他的部队已经超过了二万人,而江对岸的孙策只有五千多人,此时的刘繇也同样期待胜利。曲阿之战是三国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当时孙策帐下虽说名将云集,但历阳那个地方只能算是个栖身之所,规模连刘繇的十分之一都没有,所以孙策的东渡之战也可以称得上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前文提到曲阿之战是一系列战役的总和。第一战发生在长江边上,那里现在是安徽省和县的长江渡口,守军为樊能和张英。这两个将领在书中都被一带而过了,就连他们所防守的横江和当利也只轻描淡写,惜字如金的陈寿用了“孙策东渡,破英、能等”和“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这两句;而《资治通鉴》里,司马光也只写了“进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樊能、张英败走”。也许孙周联军真的很轻松就渡过长江,才让史学家和小说家们没有对它详加叙述吧。孙策渡江以后,辗转作战,战无不胜,没有人能抵挡住他的攻势,百姓听到孙策将要到达,全都失魂落魄;各地官员弃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及至孙策到来,军队奉有命令,不敢进行掳掠,民间的一只鸡、一条狗、一棵蔬菜,都不能触动。于是民心大为欢悦,争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劳孙策的军队。孙策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使用人才。因此,无论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为他尽心尽力,乐意为他效死,“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很适合用在孙策和他的部下身上。第三战是牛渚山之战,此战在各个时期的史书中也未做过多的叙述。只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他为了东吴大将的闪亮登场,才使这场战役有了传奇色彩。牛渚山是现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附近,在丹阳的西南方向,是刘繇重要的军事物资中心,城内满是粮食、武器和士兵的铠甲,对于刘繇来说是最重要的据点。或许罗贯中就是基于这点,虚构了一些战争内容的原因。在《三国志》的《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中有关于蒋钦和周泰的记载,分别是“孙策之袭袁术,钦随从给事。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和“泰与蒋钦随孙策为左右,服事恭敬,数战有功”这两句,所以还没渡江之前,他们就已经跟着孙策了,并非在牛渚营大战的时候才来投奔的。罗贯中也很清楚这一点,可是小说的很多情节都是为了铺垫。这一章节中,他让大将太史慈也一同隆重登场。我曾经想过刘繇能战胜孙策的唯一希望就是太史慈了,如果是由他来指挥牛渚山之战,那么三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改变。但聪明的罗贯中将太史慈毛遂自荐的时间提前了,在《三国志》中明确地写着“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也就是说太史慈到曲阿见刘繇的时候刚好是孙策大军攻打曲阿的时候,他又怎么可能提前在牛渚山战中出现呢?罗贯中不可能会把时间弄错,唯一的原因是他想让这位三国大将尽快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不能知人善任的刘繇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横江之战中已经失败的张英把守牛渚山,无论《三国演义》中对火攻之计的描写是否真实,但孙策确实是兵不血刃地战胜了张英,而且获得了牛渚营内的大批粮草和武器,还得到了投降的大批战俘,此后这些人都加入了孙策的阵营,让他的大军得到了一次壮大。接下来是惊心动魄的第四战,秣陵之战。后人曾评价陈寿的写作风格是惜字如金,而他的《三国志》则记事过于简单。确实如此,在描写这秣陵之战时,他只是在《周瑜鲁肃吕蒙传》中用了“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这寥寥数字,仿佛这一击和一破就可以概括所有了。多亏了一百多年之后的裴松之,后人们才了解到了那场战争的细节。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写补注时注重事实,虽然没有详细记录战争的过程,但是另一位西晋的学者虞溥却搜集到了一些史料。他的《江表传》几乎是《三国志》同时代的作品,其中集中展现了东吴时期的三国人物和战争故事。裴松之在补注《吴书》时引用了大量《江表传》中的叙述。秣陵城就是现在的南京。为了保住丹阳而将南京作为前线阵地,这在华夏的历史上或许是唯一的一次了。孙周联军的战争智慧再一次发挥了作用,没有了牛渚山的粮草和武器,秣陵的守军就像是一只没有了牙的老虎。但刘繇并没有打算放弃,他还有盟友。秣陵之战的双方是孙策和薛礼、笮融。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而国相则是市长,所以刘繇只得依靠这两个人,他们一个是彭城相,一个是下邳相,都是刘繇的盟友,而且都想攀附刘繇,期待在汉室重新壮大后获得更高的权力。这些人的实力不容小觑,而刘繇也知道这一战不能再输了,所以尽遣主力出战。《江表传》中对这一战写得较详细,导致后来的《三国演义》中也按照他所描述的扩写了部分小说内容。下邳市的市长笮融带兵占据着县南,那个地方在南京的南面,他和秣陵城内的薛礼遥相呼应,形成了曲阿城外的双重屏障。秣陵之战中,孙策先领兵向笮融发动了进攻。《江表传》中记载“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馀级,融即闭门不敢动”,可见当时的笮融还是相当狂妄的,他出城交战得到了“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教训,死了五百多个手下后,终于开始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战术。孙策是不会在这样的城市攻坚战中浪费时间的,他明白已经吓破胆的笮融是不敢再派兵出战的,由此敌人南北呼应的战略也被打破,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攻打秣陵城。战争除了是武力间的比拼,更要斗智。孙策和周瑜在不停地改变着战略,而此时的刘繇也正和手下们商量着对付孙策计划。牛渚营的丢失对刘繇而言是最大的损失,如果军队中有人阵亡了,新来的士兵依然能为他出生入死;而如果这些人既没有粮食,也没有武器,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士兵也形成不了战斗力,此刻的刘繇所惦记的是牛渚营内的物资。当薛礼知道孙策大军正在向秣陵进发时,他和刘繇有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计策。《江表传》里记载“礼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刘繇认为孙策在进攻秣陵时,后方一定是空虚的。他让樊能和于糜集中兵力去夺回被敌人占据的牛渚营。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也被罗贯中引用,于是后来便有了“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的千古佳话。当时孙策得知刘繇带人去攻打牛渚营,非常生气,带着人马就去破敌。在正史中只出现了“还攻破能等”这五个字,罗贯中当然不会错过这精彩的一战,他用樊能和于糜的死彰显了孙策的武力,“挟死一将,喝死一将,人呼为霸王”的描写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吴国基业的创立者。牛渚营狙击战的成功不但斩杀了对方的大将,而且孙策一方还获得了很多的战俘,这些人得到了孙策的优待,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就仰慕已久,所以都纷纷加入了他的队伍中,让孙策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五)秣陵已攻破,牛渚山安全,孙策继续打起了笮融的主意。可霸王也是人,霸王也会受伤,孙策大军兵临城下,笮融当然不打算出城迎敌,他命人在城楼上突施冷箭,正好就射在了孙策的大腿上,翻身落马,众将急救起,还营拔箭,以金疮药敷之。受伤的孙策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麾下武将请战的不少,但深谋远虑的孙策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孙武后人的遗传基因,他决定装死。孙策知道笮融害怕自己,就算已经受伤,敌人也是绝对不会主动出兵。孙策正是摸准了敌人的心思,将自己死亡的假消息传到了县南城内。得知了消息的笮融深信不疑,狂妄的个性让他倾巢出动,奔着牛渚山来了。半道上,孙策安排了几百个步兵和骑兵迎敌,这其实是诱敌之计,双方没交火,这几百个孙策的士兵就“丢盔卸甲”撤退了。这让笮融更加相信孙策的死亡,于是命令部队继续南进,想一举剿灭孙策的军队。此时的他的士兵们正一步一步地陷进孙策所设置的伏击圈中。笮融没有等来前线捷报,相反是全军溃败和孙策未死的消息,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从此之后在城内不敢再轻举妄动。《江表传》中有云:“融闻策尚在,更深沟高垒,缮治守备。策以融所屯地势险固,乃舍去,攻破繇别将於海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海陵、湖熟和江乘是最终决战前的几次小型战役,这三个地方都南京和丹阳之间,也是刘繇困兽犹斗的最后努力了。在史书和演义中对这几场战役没有详加叙述,所以孙策方应当是赢得较为轻松的。其实老天爷对刘繇还是很不错的,此时他等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大将,也是可以扭转战局的人物——太史慈。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他写传,可见其在史学家眼中的地位之高。在《刘繇太史慈士燮传》中有记载“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太史慈是上天送给刘繇的礼物,也是可以和孙策相对抗的最后一人了,但是刘繇却对这位天才良将熟视无睹。不能重用太史慈这一致命的错误导致了他最终的败局,刘繇自负的话语也被陈寿记载进了《三国志》里,有人也曾向他极力推荐过太史慈为大将军,他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可惜了太史慈这样一匹万中无一的“千里马”却遇到了刘繇这样愚蠢的主公,这也为后来太史慈归降孙策埋下了伏笔,就是这种对人才的蔑视的做法让战争实力再次发生了倾斜,胜利的天平最终倒向了孙策一方。在刘繇的眼中,太史慈成了个侦察兵,命令他侦查孙策的动向,然而就是在侦查过程中的一次遭遇促成了曲阿之战中的高潮——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罗贯中将其作为标题写进了书里,每次读到这里就会被太史慈和孙策的激斗所折服。陈寿终于不再惜字如金,将这段千古佳话原原本本地写进了书内,在此后的《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中,作者们也都引用了这里面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策与太史慈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曲阿郊外的神亭岭,神亭岭在丹阳市以南,与常州金坛交汇之地。孙策的大军已是兵临城下,而刘繇也做好了最后一搏的准备,此时负责外围侦查的太史慈竟遇到了同样观察敌营的孙策。《资治通鉴》中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于神亭,策从骑十三,皆坚旧将辽西韩当、零陵黄盖辈也”,二个对十四个,纵然是吕布这样的高手也败局已定,但是大将就是大将,太史慈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胆色过人,他和孙策展开了一场神亭岭大战。而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英勇更是在这场战斗里被放大到了极致。从资料中分析,这场遭遇战似乎是一对一的较量,并没有涉及对东吴十三将的描写。结局也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势均力敌,孙策得到了太史慈的武器,短戟;而太史慈也抢得了孙策的头盔。两人大战了诸多回合,从天明时一直激斗到了夜间,最终因为刘繇和周瑜的援军赶到才停止。最后的决战就在这神亭岭遭遇战中拉开了大幕,本该是一场孙策攻城略地,走向人生辉煌的战争,却在各类史书中难觅详情,无论是《三国志》、《吴历》或《江表传》中都没有对这最后的曲阿之战有记载。仿佛太史慈出场后,战争的结局早不就重要了,故事的重心变成了孙策和太史慈间英雄相惜的肝胆豪情。罗贯中是这样安排了曲阿之战的结局的:“次日,孙策引军到刘繇营前,刘繇引军出迎。两马相交,战到三十合,刘繇急鸣金收军。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贼将,何故收军?刘繇曰:人报周瑜领军袭取曲阿,吾家基业已失,不可久留。”曲阿城就在这样看似荒诞的故事里变成了吴国的发源地,没有攻城车,没有巷战,甚至孙策没有亲眼看着自己的士兵在城楼上挂上自己的帅旗。 (六)历史发展到这里,似乎曲阿之战也将画上句号了,孙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曲阿城,成功为自己收复了江东的第一块土地,但他所想要的远远不止土地,因为他清楚唯有良将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而在曲阿之战中逃走的太史慈则会为他打下更多的城市。曲阿之战的最后成了孙策对太史慈的降服之战。刘繇兵败后,太史慈去了哪里了?他去了安徽泾县,还在当地招兵买马,企图为刘繇报仇,期待卷土重来。一个被上司蔑视的弃将,在兵败后不但没有记仇,还殚精竭虑想为领导收复失地,太史慈就是这样一个忠义的大将军,孙策太喜欢这样的人才。古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故事,借此让人们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安徽泾县距离江苏丹阳足有180公里,孙策亲自带兵来剿灭刘繇的余党,与其说是攻打,不如说是来找太史慈的,这样的举动着实让人感动,此情堪比“刘备三顾茅庐”和“萧何月下追韩信”。孙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太史慈被俘后礼待有加,亲自为他松绑。在袁术那里,孙策所受的委屈让他更清楚怀才不遇是何种滋味,而太史慈在刘繇处的待遇让他们两人之间更添了一份惺惺相惜。两个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人在孙策的军帐中建立了深深的主仆之情。孙策对吴国的功绩不仅仅是收复了东吴三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后来的孙权找到了许许多多有才华的将领,而太史慈则是所有武将中最厉害的一位,号称是东吴第一猛将,在三国系列的游戏中,他武力值高达95,比甘宁和黄盖都高。就在群臣极力劝说孙策不要放虎归山的时候,孙策却让太史慈去劝降刘繇散落在各地的部队,他既不担心太史慈会逃跑,也不担心他会卷土重来,这样的信任是任何一个良将都渴望的。太史慈不是吕布,做不出“三姓家奴”那种事,他的归顺给了整个曲阿之战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自此他在黄盖和程普等老将的心中也建立了威望,为后来的平定二郡,辅佐孙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千八百年前的丹阳是个什么样子?没有古旧的画稿,更没有照片,唯有从史学家的字里行间里推断。在《资治通鉴》关于曲阿的最后一段记载里写道“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意思是:不过十天,应募者从四面涌来,得到二万余名兵士,一千余匹战马。孙策的声威震动江东。如果算上之前孙策已经得到的一万多士兵,在曲阿城内外集结的军队数量已经接近四万人,如此多的军马需要一个较大的城市才能容纳和供给,所以那时的丹阳城的规模应是江东地区比较大的,至少应和会稽(杭州)差不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刘繇选择曲阿作为基地,却在南京、马鞍山和句容设置防线。孙策是个官二代,父亲的死让他不得不过早面对残酷的现实。曲阿之战是一场年轻的战争。当196年曲阿之战结束时,孙策只有21岁,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周瑜和孙策同一年出生,儿时结下的友谊让公瑾成为了东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这么两位只有21岁的少帅指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江东平定战。是年轻的梦想支撑着他们坚持到了最后,曲阿之战成为年轻人构建梦想的一场战争。说曲阿大战年轻还因为它的发生时间之早。这一战发生时是195年,五年后,曹操才赢得了为他奠定基业的官渡之战,刘备率五虎将入川则已经是211年了。如果将这三场战役视为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关键之战的话,那么曲阿之战则是这期间最早的。所以吴文化也是在三国时期对江浙一带影响最为深远的,直到现在“吴县”这样的古地名依然被沿用,而丹阳的新行政区划中再次出现了曲阿街道这样古朴的地名。在不同的年代里,人才合作的形式也不同。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三个年轻人是通过开办英文学校获得了成功;而前不久阿里巴巴上市时,人们也终于对马云和他的十八人团队有了深刻了解。三国时期正值战乱之年,汉室衰微,各路群雄揭竿而起,你争我夺。那时的人不想开公司,也不搞科技发明,孙策和周瑜这两个年轻的才俊对开疆扩土,建立帝国产生了兴趣,曲阿之战是年轻人的创业梦,也是东吴的奠基之战,他们所获得的成就超过了赚钱和上市。岁月如梭,斗转星移,曲阿的战鼓已停歇千年。作为一个丹阳人,每当我想到脚下的土地上曾经历金戈铁马,血染沙场的惊心动魄时,不由得会对那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很难想象,站在曲阿的城楼之上,俯瞰城下千军万马,孙策同太史慈大战时的画面会是如何一种心情。纵然我想追根溯源、找寻真相,但光凭几本史书也无法还原当时的波澜壮阔,而更多的历史谜团则需要后人去慢慢解开。 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虞溥,江表传。裴松之,三国志注。司马光,资治通鉴。罗贯中,三国演义。
<p id="rate_2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威望 + 20
" class="mtn mbn">
最后登录威望1775 金钱6852 贡献158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主题精华3积分26265UID11723
威望1775 金钱6852 荣誉28 阅读权限100积分26265帖子主题精华3UID11723
{:soso_e179:}
优秀斑竹奖
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
特殊贡献奖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下次自动登录
用其他账号登录: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购接官亭小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