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极内功 揉球拳内功八法搓、伸、转、抖、拍、荡、提、揉怎样掌握?

[转载]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一)
一、混元桩(时间为30分钟)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
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
3、练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
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
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
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然后两手搓热,轻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参考辅助内容里的按摩法)。
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
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
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
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但略成外八字也可以。
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下垂拉开。
二、混元开合式(时间10分钟)
1、起式如前述,两手放在脐部高度,掌心相对、指尖向前,两手距离约20——30厘米,掌根距离腹部约5——10厘米。此谓“丹元桩”。
2、静站1、2分钟,观想两手间抱一个无形的、有质感弹性的光球(一般可观为金黄色似太阳状),体会两手的感觉。
3、随着自然吸气,两手向两边轻柔缓慢的拉开(始终保持掌心相对),观想把光球拉长,两手距离为60——70厘米左右(原则是动作自然舒展,不别扭)。然后自然呼气,两手再向中间轻柔缓慢的合拢到距离10厘米为止(原则是不要挨到一起),观想把光球压缩。如此为一次,反复练习,时间5分钟。
4、结束时恢复丹元桩姿势,然后转腕使掌心对腹部,观想光球缩小到鸡蛋大小,从肚脐进入到腹部中心丹田处,随着这个观想,两手抱盖在肚脐部。
5、收式:同上。静养1分钟以上。
1、重点是体会手上的感觉,以及随后出现的身体的感觉。
2、不要求动作标准,只求动作自然舒适与内在感觉强烈。
3、要领是:轻柔、缓慢、放松、自然。
4、此动功应在站桩后练习。
辅助内容之一:退符八法(收功后的按摩法)
1、幹浴面:雙手五指併攏,以先下後上的順序,擦面部,如同洗臉;36次,擦到臉部微熱;(美容,改善面部皮肤气色)
2、鳴天鼓:雙手手心捂住兩耳,不漏氣;十指按在後腦上,用食指壓住中指,中指敲擊後腦聽到咚咚的聲音,36次;(增强听力)
3、呱衲浚弘p手手心按住雙眼,由內向外、再由外向內揉雙眼,各18次;
(增强视力)
4、叩羅千:即叩齒,先腮齒,後門齒,共36次。(固齿)
5、扶中嶽:拇指按住食指方式握拳,以拇指外沿擦鼻子迎香穴,從上倒下,36次;(通鼻窍)
6、濟天一:即揉腰,雙手按住兩腰眼,擦到發熱為止,36次;(补肾)
7、揉丹田:揉肚臍部位,先左手壓右手順時針揉18次,後右手壓左手逆時針揉18次,女的手勢相反;(健肠胃)
8、抖全身:自然站立,以膝盖带动身体上下轻轻抖动36次。(疏通全身气血)
辅助内容之二:拍打健身法
此法一般在站桩结束后练习,或者平时工作学习之余抽10分钟练习,能够疏通经脉、活血行气。
手型——空心掌,就是掌心稍微凹入,五指自然松直。
力度——要分清部位,一般轻拍,四肢和肌肉丰满处稍用力。
1、拍打头部:用左手拍打头部左侧,用右手拍打头部右侧,从头前拍打至后脑、颈部大椎。拍三遍。可防治头晕、头痛、脑供血不足。
2、拍打上肢:用右手掌由左肩部开始,从上而下拍打左上肢的前后两个面,然后用左手掌采用同样方法拍打右上肢。循环拍打三遍。可预防或缓解上肢肌肉发育不良、肢端紫绀、上肢麻木、半身瘫痪。
3、拍打下肢:用手掌拍打大腿和小腿,由脐部开始往下——大腿前侧——小腿前侧——足背——足跟——小腿后侧——大腿后侧——后腰、肾部——沿着腰带位置回到脐部。循环拍打三遍。可防治腿部发育不良、偏瘫、下肢麻木、下肢无力。
4、拍打两肋:左手举起,右手拍打左肋,从腋下拍到腰部,再到脐部结束。右侧一样。各三遍。拍打肋部有助于肝胆、脾胃的健康。
5、拍打胸腹:左手对左胸,右手对右胸,由上到下拍打到腹部腰带高度,再拍打脐部及小腹几下。反复三次。通过胸部的拍打,有助于减轻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同时可防止中老年人肌肉萎缩,增大肺活量,增强免疫力。腰腹部拍打可用来防治腰痛、腰酸、腹胀、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6、收式:手捂脐部片刻。
此法是很好的健身方法,拍打全身后感觉如同洗过热水澡一样,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十分舒适。
注意事项:
1、不要刻意追求气感!气感只是身体对气机运化的感觉,人的敏感度不同,体质不同,气感千差万别。练功初期,一般气感明显,过段时间却又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初期的气机在浅表活动,随着功夫的加深,真气逐渐深入到经脉、脏腑、骨骼等处,等到这些部位的真气量充足,气感才会又变得明显。
2、气冲病灶会有种种难受的感觉出现,希望认清道理,坚持练习,轻微时不要管它,严重时可结合药物治疗。
3、一定要注意避开风口,尤其是穿堂风。不可有风对着身体或从身体旁吹过。不要对着空调、电扇练功。
4、不要在过饥过饱的时候练功。一般饭后要休息半小时再练习。
5、练习结束后不要立刻用冷水洗身体!只可用热水。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二)
各位同学,虽然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程,但我为此探索了整整18年,拆解过数百种传统和现代的功法,亲身实践反复体验,剔除危险的、高难度的、见效慢的、难掌握的部分,才逐步形成现在的构架。所以希望大家认真练习,这也是继承与实践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混元桩的心法训练
所谓心法,是相对于外在姿势而言,就是指如何运用意识。运用心法的要点是:若有若无,自然而然,不能使劲去想。
意念观想自己站在齐胸深的温泉水里,温暖的泉水浸泡全身肌体,体会水里的温暖、漂浮、轻松、舒适感。
观想自己站在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中,自己的身体就是一棵大树,树枝是自己的骨骼,体会肌肉如同棉花一样挂在骨骼上的感觉,微风轻拂,心旷神怡。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有口诀云:浑身肌肉挂云霄,毛发根根暖风摇。
观想自己全身被一团柔和的大气团包住,浑身毛孔舒张,渐渐与大气融为一体,体会融化在大气里的轻松、舒适感。开始可以把这个大气团设想为直径2、3米,以后逐渐放大,大到充塞整个宇宙,自己与大气合一就是与宇宙合一。
说明:上述心法在一段时间内任选一种练习即可,不要在一次练功过程中不断变换,关键在于找到舒适轻松的体感,当找到感觉后就“忘掉”心法,沉浸在舒适的感觉中。这些初级心法的目的是运用意识诱导进一步放松身心,使气血旺盛、经络通畅、窍穴开放,人体与宇宙更好的交换能量。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三)
混元开合式的深化训练
1、外形动作不必再拘泥于尺寸要求,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做,寻找体感最舒适的动作幅度。而意念不再观想手中的球体,按以下要求去做。
2、吸气拉开时,意想全身毛孔都打开,四周宇宙之灵气从全身毛孔吸入体内;呼气合拢时,意想体内的浊气、病气从全身毛孔射出体外。(可以把身体想像成一个中空的气囊,随呼吸一涨一缩。)
3、当以上操作熟练后,进一步设想自身整个就是一个大气团,随着手的开合而一涨一缩,大的时候可以放到无限大,缩小时恢复原状。
混元开合式作用
1、基础练习是用抱球的意念与开合拉气动作,打开手心的劳宫穴,让大家尽快“得气”(体验到气感)。
2、深化练习是逐步打开全身毛孔窍穴,使人体能与外界宇宙交换能量信息(真气),达到天人合一。
站桩的三个阶段
1、外形适应阶段。这个阶段由于人们习惯于跑步打球等位移运动,不习惯肢体静止的位静运动,所以容易出现“假疲劳”现象,表现为肢体酸痛、心猿意马、胸闷气短等。此阶段大约10天就过去了。站桩,大概15分钟是第一关,过此则很容易达到30分钟。30分钟是第二关,过此很容易达到60分钟以上。
2、内在反应阶段。这个阶段有两种反应,一是正常反应,如“八触”等;二是退病反应或称排病反应,是真气冲击病灶的反映。此阶段一般在一个月到六个月。
3、舒适得力阶段。至此则人体健康达到较高水平,具备武学潜力和为人治病的能力。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四)
一、揉中法
1、仰卧,全身放松。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男子相反,或者用单手也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圆圈抚摩,先转小圈,圆圈逐渐向外扩大,直至扩大到整个腹部(见图),共36圈。完成顺时针方向的抚摩后,以逆时针方向顺前路线转圈,圆圈逐渐缩小,直至回到肚脐的中心点上(见图),共36圈。转动手掌时不要过于用力,慢慢抚摩,只需轻轻加一点压力。这样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抚摩动作,可以随意多次重复。
2、第二种揉中法:仰卧,全身放松。以右手平放在中脘穴处(两乳连线中点为膻中穴,肚脐为神阙穴,此两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道家也称黄庭),顺时针方向揉动,注意不是手在皮肤上画圈式的揉动(上一种方法是画圈式的揉动),而是手带着皮肉一起轻轻揉动,手与皮肤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揉的时候,要做到轻浅,徐徐均匀用力。掌不离皮,也不乱动游离不定,意识轻附于掌下,勿离勿疾。一只手揉累了,再换手揉。如果练功者守中功法纯熟,推揉均匀得法,在揉的过程中可渐入睡眠状态,这是最佳火候,大大超过醒守中的效果。时间在十分钟到半小时左右。此法出自著名的《易筋经》。
说明:揉中法,实为治疗胃病之良方!举凡肠胃诸病,皆可以此法治疗。另对五脏六腑均有益处,还可以减肥、去掉腹部脂肪。
二、休息式——补元桩
1、此式可以做为混元桩手臂举累了时的休息姿势,也可以单独练习,是补充肾气、元气的特效功法。
2、基本站立姿势同混元桩,两手放在后腰的腰眼处(肾俞穴),可以用手心贴住此处(称为正手补元桩),也可以用手背贴住此处(称为反手补元桩)。意念两肾有两团柔和的火球在燃烧,温热微烫的,很舒服。
3、卧式补元桩:此法是某派密传,其实密传的东西都不复杂,但效果好。仰卧,手势同“反手补元桩”,手压在身下。意念手心与大地之地气相接(不论睡在多高的地方,如此想像即可),并不断吸入地气,再传入肾脏,只想一下即不再管它。睡前练习15分钟,大补肾脏元气。
辅助内容:撞背功
双足与肩同宽(起式姿势),站立于墙壁之前(或者找一棵表面没有疙瘩的圆粗大树),约相隔半尺,全身放松协调一致,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不要太重,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如此反复进行,撞击时的接触部位是从上到下,要使整个背部逐渐都撞击到。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撞击100次左右。
撞背功又名铁背功、山劲,原是习武者藉以提高后背抗击力及内脏抗震力的一种功夫。由于该功法易学易练,且健身效果显著,故在民间流传极广。
  根据中医经络学,我们可以知道:人体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督脉上的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的交会处,而阳维脉也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而为“阳脉之海”。因此,通过练功,使督脉得到一定的锻炼,可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有大量的俞穴,“俞”有传输的意思,俞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穴位,以适当的方法对这些俞穴加以刺激,可使与穴位相联系的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化,并逐渐得以强化,同时对某些相关的疾病起到一定的疗效,例如:刺激肺俞,可治疗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症;刺激心俞,可治疗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症;刺激肝俞,能治肝、胃、眼病和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刺激胆俞,可治黄疸、口苦、胁痛等症;刺激胃俞,可治疗胃肠、胸胁部病症;刺激肾俞,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刺激膀胱俞,可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腰脊强痛等症。
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告诉我们:“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现代生活中,大约有80%以上的人都患有某种程度的腰背痛,通过撞背,可产生一定的振动源,使肌肉、神经、脏器等组织受到超低频振动,故能促使紧张的肌肉、神经等放松,并能使瘀滞的气血得以流通,如此,则症状自然得以缓解。现代医学也证明,人体背部有着丰富的脊神经,它们起着支配人体运动及心血管和内脏活动的作用。当其受到振动时,可刺激皮肤及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增强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关资料还指出:“背部皮下大量体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杀菌和抗癌有着神奇的效果。但平时它们总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它们受到刺激时,才能激活它们的功能。
一般腰背痛,只要背墙撞击,自练7-10天,其症状明显减轻,2-3周即可痊愈。此功具有壮腰肾、活经络、行气血、平阴阳的功效。
此功可以与以前讲授的拍打法结合练习,因为拍打法基本把全身都照顾到了,唯独因为角度关系,对背部无法自我拍打。故可把此功作为拍打法的一节进行锻炼。当然,它也完全可以单独练习。
内功心法调整
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o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3.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o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圆活绵联。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o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等要求调整好身形。绵联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①动作的绵联——动作绵联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联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联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联o②气的绵联——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③意的绵联。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炼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联就容易养成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李和生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
功夫炉火纯青。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
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
完全运用内气功力。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
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绝技演练
&&&&&&&&&&&
视频【一】&&&&
&&&&&&&&&&&&&&&&&&&&&&
&&&&&&&&&&&&&&&&&&&&&&&&&&&&&&&&&&&&&&&&&&&&&&&&&&&&&&&&&&&&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
&&&&&&&&&&&&
视频【二】&&&&&&
&&&&&&&&&&&&&&&&&&&&&&&&&&
&&&&&&&&&&&&&&&&&&&&&&&&&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
&&&&&&&&&&&&
视频【三】& &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太极拳名家李和生名片
&& 李和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炎黄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日本中日友好协会名誉理事。其生于一九二六年丙寅岁次,幼时聪颖夙慧,上学路上常拟老拳师之拳姿,仿之而惟妙惟肖,手眼身法步,有板有眼,俨然名家所传。时事戎潘继起,随之日寇入侵,国运乖戾,其虽难圆武学之梦,然凌云之志已铭刻于心。
&&&&&&&&&&&&&&&&&&&&&&&&&&&&&
&& 李和生先生祖居北京,1926年生。由于受北京市井社会的影响,自幼好武。他在上小学时,就利用课余时间,背着家人去街头巷尾观看卖艺人的“武把式”。时间长了,对练武人的招势模仿得惟妙惟肖,还真有点像名家们所传的样子。可能是天意,在他20岁时恰遇当时名贯北平的“李氏三杰”之嫡传弟子唐夙亭大师,随其学形意拳和八卦掌。这一学就是七八年。由于天赋极高,对形意拳及八卦掌的基本功法,掌握的得心应手,行起拳来,真有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横如弹的味道。
&& 上世纪中叶,他又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宿杨禹庭高足王培生大师的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这一学就是二十年。其中,除了跟随王培生大师学吴式太极拳外,在恩师王培生离开北京的一段时间里,追随师爷杨禹庭继续深造。由于李和生先生孜孜不倦的习武精神,深得这位北京吴式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术名宿倾囊相授。李和生先生也尽获吴式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精髓。
为了探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奥秘,和“反璞归真”、“虚静为本”、“空空迹化归乌有”的太极武学精髓,他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还利用那段特殊的“风云浮躁”的历史之隙,不辞辛劳地游奇山,访古刹,寻找高僧与贤人,习武论道。
&&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游访中,巧遇一位高僧。在谈话中,知晓这位高僧也是一位学武之人,两人又都是游侠,竞有相见恨晚之感。相识投机,故而边谈边试手。在试手中,此僧也听出了李和生的功夫,遂挨身过招。这一过招,使李和生好不震惊,真可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像有一股潜能入骨三分,想过不能,想脱不得。然而,高僧也看出了李先生的心思,却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撤手相脱,并说:“先生手不空行,好功夫”!
&& 李和生喜出望外,深感这是一位高僧,他那轻盈灵动之功,正是他所要寻求的。心想,此僧的内功不正是老子所讲的“及吾无身,我有何患吗?
自人道以来,不知与多少名人高手交锋,觉得自己身手还不错。可与此僧相比,真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三人行必有吾师。自1946年拜唐夙亭大师学形意拳起,时隔八年之后的1953年,他又拜全国武林名声显赫的“天下独步第一人”,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为师,一学又是二十年啊!到此次云游与高僧相识,使他深感自己的功夫与内功拳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于是,他于1976年在北京与汪永泉高足,太极拳隐士朱怀元相识,遂拜师学艺。每谈到他对恩师朱怀元的感受时,他总是深情地说:“这是上帝的恩赐,连我自己都没想到,在我知天命的50岁时,能遇此高人,真是造化呀!”
&& 这一练,又是十年。计算一下,李和生从1946年人道开始,历经40年时间,他先后拜唐夙亭、王培生与朱怀元为师。60年漫长的寻师之路,现已八旬出头的老人,仍然活跃在太极拳的第一线,授拳传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和生的内功已达“虚空神化”之境。无论是在与徒弟们试手,还是与各界高手们交流时,只要一沾手,即轻轻拿住,稍一沉掌即可发出。日久,便给人们一个莫测的感觉:“这李先生神了,哪儿来的这股劲头!”就连他的师叔与师兄们也都暗自揣摩:“和生的功夫真是神了!”对此,连李和生自己也有异样的感觉,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两臂松软如绳,一抬手自然就带着东西,一撒手就可放得出人!他想,这可能正如《拳谱》中所云:“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是啊,对此如果没有身临其境和心灵感应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甚至误以为是一种虚幻之境,是一种卖弄。
&& 阴霾散,红日灿,北平城解放,李和生边读书边练武。有武学大师唐风亭者,为形意门“李氏三雄”之武馆教务长,功夫了得,甚得三雄之秘,为人儒雅而名雀京华,乃李和生之启蒙师父也。春秋四易,李和生习之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炮如火、横如弹,已具大家风范;十二形操之曲伸往来、腾挪闪展、形神合一、已窥形意拳术之玄。于是,一九五三年,李和生入吴氏太极门,拜武学名家王培生为师,习练太极拳和八卦掌,尽得王培生大师“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心髓。后来王培生因故离京,李和生即随师祖杨禹庭老夫子进修,其勤学慧敏、孜孜不倦的精神,深得这位北方太极拳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林名宿倾囊相授。
&& 很快,李和生以其纯正的太极绝技名震京城,来较技者无不猝然腾空而起,飞身跌之丈外。虚怀若谷的李和生以太极求大道,为达返璞归真的武学之巅,又拜太极隐世奇人朱怀元为师,恳请就学杨健侯式太极拳之玄妙真谛。杨健侯在清王府所传老六路62势太极,讲究“松稳慢匀”,在泰然自如、松而不懈、沉稳中正、缓慢从容、连绵不断之中,求得姿势、呼吸、意念和内劲的虚实、开合、转换、折叠的和谐匀称,上下如一,内外如一,神意气“匀”的高度统一,全身透空,从而达到“拳道如一”的空空妙境。李和生五十年如一日,深悟太极之蕴哲,而达无极之境,他终于站在武学之巅微笑了。
大连初试手
&& 1985年7月,大连。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武术教师推手集训班”,从助教到教授,从粗练太极到太极高手,聆听了李和生的“太极推手三角力的阐秘”,特别是实三角、虚三角、意三角在推手中化、拿、打、发的深刻剖析,无不异口同赞,均以为是对武学理论的卓越贡献。集训快结束时,忽从山西来一个学员,身材魁梧,高达一米九○,犹如铁塔,其自荐是太行某拳的掌门人,曾多次在全国武术大赛中获得推手冠军,并提出要与李和生一比高低,言语极不友好。在推手中,该人忽然使出形意拳的“崩拳”,欲以迅猛的直冲爆发力,把仅一米六五的李和生击出。这时李和生以俩人的渗劲穴(接触点)、对方的肩井穴和重心脚涌泉穴构成的实三角化解,即刻又以渗劲穴(接触点)、对方的命门穴、俩人之间的焦点构成的虚三角,从内功劲道上以太极沾化之法,拿起了该人,该人立刻如偏瘫之人。正当李和生要以意三角把对方腾空发出时,该人露出乞求的眼神,考虑该人为一派拳法的掌门人的尊严及该拳在今后的声誉,李和生才轻轻扶起他,哈哈以一笑了之。此事得到了代表全国不同武术流派传人的首肯和赞扬,并成为武林佳话,盛传大江南北。
太原显神通
&& 1986年7月,太原,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武术助教太极推手强化班”。有一个助教,自幼苦练铁砂掌,功夫了得,对太极拳的技击产生疑问,传言“软绵绵的太极拳能否经得住铁砂掌的沉重一击?”这不仅对在此教拳的李和生是个极大的挑战,而且对整个太极拳界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太极拳的历史上曾有杨露蝉大胜王府拳师立足京城,杨班侯教训雄县柳名扬武林,王培生折服东瀛武士称誉世界,但仍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太极拳的真实面貌,人们往往被太极拳卓越的健身作用所遮蔽,而忽略了它神奇的技击风范。李和生毅然果断的决定接受挑战。李和生于是找到那位助教,仔细讲解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说:“你要出手,必须使出全部的功力,将来才没有遗憾。”那位助教说:“我自七岁开始苦练铁砂掌,威力极大。今天,你是学习班的老师,我不能动手,惟恐伤人。”说罢挥手拍在木桌上,木桌即刻粉碎。在李和生解释了这次切磋武技的深刻意义后,那位助教即刻跃身上步,扑掌击来;只见李和生神定气闲,挥手在空中划一个圆弧,对方即被沾起,腾空撂出,飞落在一张床上。神技一出,立刻令在场的武术助教们高声叫绝,惊叹不已。
&& 1992年,日本,李和生应邀来日旅游讲学。由于李和生名声卓著,从关东到关西,他所经之地,均有高手前来切磋技艺,请教拳法;柔道、空手道、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等拳种的代表人物,都被他的应物自然的绝技所折服。全日本空手道冠军华学和博先生,上前就去抓李和生的右肩,李和生一个海底针即搓之于地下,虚三角一转即刻将其沾起。华学和博好像被巨大的磁场所吸住,失重而不得力,欲脱不得。李和生目中精光突射,肩微微一耸,用意三角把华学和博的经络劲路拿住,然后如“钱投鼓”“球掷壁”华学和博被弹射出丈外。华学和博鞠躬致敬,日本武士皆礼敬李和生如圣人。在前些年,人们被气功大师们的种种大法弄得晕头转向,而一套完整的太极拳学习起来得一个多月,于是他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三百多种辨证施功的小功法,让病人一学就会,几分钟的操作就见效。他撰写的《小功法治百病宝典》、《小功法治疗常见病》,一版再版,被气功宝典丛书编委会的专家们称之为“简易省时显效自疗的神童术”。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我国中医药的权威吕炳奎称赞李和生是“中国第一个在气功疗法系统化理论化探索的学者”。近些年来,年近八旬的李和生正着力于太极真谛的研究。他认为:太极拳是运动的哲学,是人身心运动对伟大宇宙真理的体现。宇宙之中,小到原子粒子,大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其运动形式无不呈现太极之模式。每每立于天地间,如行云流水运起太极拳时,恍兮惚兮,引宇宙混沌真气于胸中,运阴阳造化之机于丹田,感天地之悠悠,悟人生之融融,实在是一大快事呀!他将太极拳的功力进程,分为三个境界: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就是把腰劲(丹田功)练到手上,浑身是手。手上绝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因为太极拳是心意所至,气血灌输,久练不辍,内劲蓬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的原则是: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全身的虚灵之意向下松催,引根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脚到腰、脊、肩、肘、腕而行于手指,太极拳的意境就开始出来了。拳势打圆,肢体松透,意念轻运,劲道通畅,神清气爽,其乐无穷。
龙潭擒蛟龙
&& 有一次,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李和生与弟子们正在练推手。忽然,来了五六个外国游客,从相貌上看有日本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还扛着摄像机围观看热闹。此情此景,在北京是常有的事,不是稀奇。其中,一个日本游客是练跆拳道的,通过交谈得知,他们是慕名而来,想与李和生试手,并想录制点资料。后来,经弟子中的日本弟子与其沟通,得知他们是出于敬意,向李老先生学习来的。在试手中,日本游客使了个相扑式的蹲裆式,想将李先生扯住。李和生只是轻轻一送手,两臂已脱离对方之手。对方想上步侧身拳击李先生肋部,说来也巧,正好与李先生的视线相遇,李和生只是用手一抹,对方便退出丈余,几乎摔倒在地。那个日本弟子用日语说:好一个,两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他说的是李先生的拳诀。其前两句是:“发劲意如何,犹如敬宾朋”。
2006年春季的一个周末,和平常一样,李先生正与北京及各地来京的弟子们试手。突然,来了一名不速之客,满脸胡须,袒胸露乳,胸前长毛护心,乍一看好似《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张飞。此人年龄三十开外,眼神有些呆滞,一口中原腔。看着正与弟子推手的李和生,便粗声粗气地说:“老师傅,我是来学拳的!能跟我过招吗?”李和生受他突如其来的举动一惊,随即说:“小伙子,我们是本市晨练的,不教拳。”
可这个人不听说,伸手就扑向李先生。李先生一看即知,此人是学外家拳的。从手上看出,此人可能有点“武把操”。说时迟那时陕,李先生随手一掌,正好击中要害。此人当即仆地,摔了个仰面朝天。过一天才知道,此人是学硬气功的,是某寺院的俗家弟子。一周后,他还拿着礼品去李和生老师家,要拜师学太极拳。李先生好言婉拒了他的要求。
渡重洋神手传佳话
&& 步入新世纪以来,李先生除了在国内讲学传功以外,把主要精力用在对“杨式内功太极拳奥秘”的探索,和重点培养一批有“真功”的传人上,偶尔也应邀出国,或到港台地区传道。
2004年,他应斯洛文尼亚国总统之邀,去该国传授太极内功和气功功法。斯洛文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它是原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一个山城之国,自然和人文景观非常美丽,国土面积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二百万。国家富庶,人民安居乐业。
李先生的斯洛文尼亚之行,起因于他的一个学生——玛丽。她从李先生那里获得有关练功的著述后,将其译成斯洛文尼亚文字,并送给该国总统。总统阅后,为中国的功夫所感动,遂于2004年向李先生发出邀请。李先生在斯洛文尼亚国期间备受尊重。前后十几天时间,给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005年,是李先生步入八十华诞的吉祥年。新春刚过,他就接到香港中华传统太极拳拳道学会的邀请。四月初,起程前往香港。在香港的二十几天里,受到香港各拳界的欢迎。他与同去的弟子姜有奎,每天向香港武术爱好者传授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和“养生小功法”,深受武术爱好者及市民们的青睐。在香港同胞的要求下,还出版了《都市病预防及自然疗法》一书。香港传统太极拳拳道学会为答谢李大师的辛勤传导,赠送给李先生题有“武学泰斗”字样的镀金碑盘。
&& 同月下旬,受新加坡海佛学院的邀请,李先生奔赴新加坡传授杨式内功太极拳“老六路”。听了李先生的讲授并看了内功表演以后,无不称赞其内功拳法,是当今罕见的“绝活”——真功夫。
东北伏冷手三丰
&&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和生应邀去东北的沈阳、大连和鞍山讲学。期间,有两次遇见挑战者。一次是在公园与学生们试手时,有一个壮汉,企图用“黑手”打“冷拳”伤人,他趁大家不注意,利用试手人多混乱之机,冷不防使了一个“恶虎扑食”的冲拳,向李和生胸口打来。李和生稍一定神,看出此人的用心不良。当对方来拳还未挨身时,他微一含胸,用意摄住对方,也用同样手势向对方胸口轻轻一弹,此人即弯腰撤身,躲向一边。
还有一次,一位学过通臂拳的人,也想用甩臂崩打李和生的前胸,这是古猿人的长臂打击法。若是没有内功的拳家,则很难应付。然而,李先生的内功已入化境,沾身即起,指点即飞。他根本就没有动手,只用手一指就将来者摄住,用意一发,此人便像断线的风筝飞出。一位旁观者觉得神奇,不可思议,也提出来想亲自验证。考虑他不了解太极内功的神奇,看出此人并非恶意,李先生便从容地与之试手。由于挑战者用力过猛,这正好形成一条“根头棍”,李和生用手轻轻一顺,其人便“自动”跳出丈余。经过几个回合,此人折服地鞠躬敬礼,以示敬意。
李和生老师近照
&& 大道无形不分国界,当代拳学大师李和生, 胸怀赤子之心, 祈愿人类健康。应用电子媒体平台,
以视频的方式,向全世界人们传播【净化心性、养生健身、技击防卫】融汇一体的太极拳谱。依据道法阴阳运动规律,
阐述内养身心延年益寿的修炼秘诀。讲解推手散打,
如何应用扛杆力、三角力、圆切线等力学原理。传授太极八门五步习拳功夫要领。培育未来苗子新秀,
弘扬返朴归真的道学文化。这种无我私欲的情操,义务传道的精神,不称之为高尚,
还有什么品德能够让人敬仰望重。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
太极之先,本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
《太极行功法》张三丰&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
扬式太极拳创始人扬露禅
&杨式太极拳总说&
作者庞大明
&扬氏太极拳流源
&杨澄浦弟子图谱
&扬氏太极拳九要诀&&扬班候
&扬氏太极拳九要诀八十一式注解&
太极拳三层功夫& 李和生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连随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五)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八)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古朴典雅原始太极拳
&安声远传授 &
&安声远传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揉搓粉碎一体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