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每天就打一次混个15战功算完.没时间解释了

[青史评论]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整理连载)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晋朝名将王濬的水军攻近建业城,东吴主孙皓在进行一番几乎是徒劳的抵抗后出城投降,这标志着辉煌的三国时代终于告一段落,大晋一统天下,后人称之为“三国归晋”。    完成一统天下这一伟业的是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强干之辈,祖父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多年,终于拖死这一千古名相,并夺取魏国大权,而他父亲司马昭,不单掌控魏国大权,还南征灭了蜀汉,刘姓江山传了这么多年,终于彻底断了。到了司马炎这代,他终于取魏而代之,并一统天下。    中国几千年历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这一统天下的君主实在没几个,而司马炎和其他几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说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却没有杀魏帝曹奂,而是封其为陈留王,而且准许他用皇帝仪仗,上书时不必称臣,这种事也就晋朝出现,而原来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现在东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都得善终。或许是因为司马家出身士族的关系,司马炎和身边大臣关系不错,大臣说话也是很随便,即便说他坏话也是一笑了之,仔细看。晋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强。大臣比皇帝横多了。    司马炎不能称之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却没有为这个江山打好基础,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而他选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领兵在外的制度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假如他的皇帝儿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乱也没机会,假如没有藩王领兵这样的制度,那朝政再乱也不会象八王之乱这样。    八王之乱象一个搅肉机,中原的力量全部耗尽于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于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种借口进入中原,这便是后世常称的五胡乱华。    中原乱成一片,先是匈奴,后是羯,鲜卑,一窝蜂的进来,先是对晋朝,后来是自己内部也打,乱糟糟一片,司马睿,这个和司马炎已经算是很远很远的远亲慌慌张张跑到当年被司马炎打下的东吴都城建康,在王导的鼎立支持下,过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许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许是江南的风光太好,舍不得离去,司马睿不想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北方去了。    南方还算稳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来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压,即便不欺压,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也不好过。人每到痛苦的时刻,最大的希望便是从天边降下一个神灵,至少是英雄来拯救自己。    祖逖尝试过,他以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北伐,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与后赵作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而且毫无私心,实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没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号称项羽转世的冉闵身上,但是这希望被慕容恪的连环马扼杀了。    然后大家又把希望转到南方,一个叫恒温的将军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可是当这个将军来到长安城下,大家才发觉这位将军更重视的是南方的权力,所以他转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经一度,那个仁和的苻坚和摸虱子的王猛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不过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个仁和的苻坚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发动了南征。可惜,人心还是向着东晋,运气还是在南方这边,淝水一战,东晋大胜,虽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却土崩瓦解了。    或许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这个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这样不世出的名将,一统天下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吧。可惜世事难料,参合陂一战,慕容家族从此衰落。    大家并不知道,这样的痛苦还要过上几百年,直到一个叫隋的朝代建立才会暂时结束,在这段时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过客,在历史书上留下几笔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虚名,但是至少能留给后人无尽的话题。而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之为英雄,象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制造了历史。    请先记住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裕。
  二 英雄出身自寒门  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刘裕出身在京口(今镇江)。他的祖籍是徐州彭城,即那位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当年传说上天会让西楚霸王项羽转世,大家认为是冉闵,但是要说刘裕也未尝不可。当然,刘裕和项羽的关系还不如和项羽的死对头刘邦那样密切。    或许是两汉过于辉煌的关系,那时反正是姓刘的总能和刘邦这位老祖宗扯上关系,于是真正光复汉室的刘秀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三分天下的刘备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这位日后成为一朝之主的刘裕也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不过,他的汉室宗亲可就比较远了,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怎么也能算是刘邦直系子孙,而刘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刘交,乃刘邦之弟,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时已经不是汉朝末年了,而是东晋了,他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却不能为他得来半边好处,他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只能作为谈资罢了。其实硬要说的话,那位匈奴人刘渊也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还建立了汉国呢。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刘裕没有以重建汉室,而是取了一个暧昧的“宋”作为自己的朝代称号吧。    那是后话了,公元363年,我们这位日后的帝王还刚出生,面临随时会夭折的危险。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会给什么吉兆,比较梦见吞红日啊,龙风下凡啦,总之是很特别的事,那刘裕出生有什么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这个吉兆,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因为刘裕的娘亲赵氏已经在刘裕出生后便已经死去了。    刘裕的家境并不是很好,生父刘翘只是做一个无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钱,而抚养婴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古代人还没有象现代这样用奶粉喂养的习惯和条件,只能用母乳喂养,而这样就要请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妈,可是这样是要花钱的,古代小说里说到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抱着孩子四处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刘翘估计也没这样的时间和脸皮,何况想到这孩子克死了妻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就准备抛弃刘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义的说法,这刘裕被抛弃后一定是被哪位达官贵人的下人拣到,带回去,然后这达官贵人家里又无小孩,便当做亲生孩子养,长大之后继承家业,日后与亲生父亲相认,那是喜剧,与亲生父亲反目成仇,那是悲剧,与亲生妹妹相爱,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历史的写法,刘裕会被狼收养,最后成为一个英雄,建立起一个叫罗马的国度。要是按照武侠小说的写法,那刘裕会被哪个和尚道士收养,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长大学成一身武艺,日后发觉自己的身世扑朔迷离,原来自己是某个……    打住打住,刘裕的身世还没这么戏剧性,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刘万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妈,并且寄住在他家中。作为一个叔母和奶妈,杜氏对他极好,甚至为了他,连自己的次子刘怀敬的奶也顾不得喂,据说之后刘怀敬智力有点问题,便是因为断奶太早的关系,刘裕日后对刘怀敬一家也甚是照顾,恩宠有加,也是为了报这一恩情吧。不过假如要说是杜氏看出刘裕日后的成就,那也夸张了些,当年刘备被刘元起看重,那是因为刘备已经成年,显出一定潜质。要说杜氏能看出婴儿的刘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议了些。杜氏这样做,完全是一种同情吧。    刘裕在叔母家两年,才回到家,然后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说,茁壮的成长着。成为一个“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不事廉隅小节”的奇男子了。    不过这位奇男子可没什么好风评,此时刘裕的生父刘翘已经病逝,他续娶的妻子,也便是刘裕的后母萧氏独自抚养刘裕和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裕对待继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职业不是很好,以卖履为生,这和他的前辈,刘备到是很象。说起来也奇怪,当时刘家并不是没有人才,刘备那时刘表刘璋的个人条件都比刘备要好得多,而刘裕时期也有刘牢之这位北府名将。但是却总是刘备刘裕这样出身贫寒成就一番伟业。    不过说起来,刘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年轻时都没什么好习惯,刘邦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秀年轻时喜欢包庇收留不法分子,显然就是地方一霸,刘备虽然还求求学,也喜欢拉帮结伙,做个小混混,看他打督邮的那脾气,火气还停旺,到了刘裕这代,也没什么改进,也是不爱读书,游手好闲的紧,而且更进一步,还有爱赌博的超级坏习惯。甚至因为欠钱,还被人绑起来打,要不是好友王谧帮他还债,我们在史书上也只能见到一位姓刘名裕的赌徒因为欠钱不还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诫世人的例子了。当然,这个例子只会出现在一些笔记中,不会出现在帝王本纪里了。    刘裕日后有没有改掉这坏习惯,不得而知,不过看他日后作战用兵,甚是行险大胆,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赌博练出来的,不过他的将才可比他的赌才厉害的多了。    其实刘裕不但爱赌博,还喜欢吹牛,一次在竹林寺,众僧说他有龙光在身,还有射箭伤蛇,传为王者的传说,这和他前辈刘邦那个斩白蛇的故事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估计是刘裕书读的少,编故事也不圆,不过刘裕成事后,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进入正史了。    我们还是把眼光再放到整个天下吧,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的首都已经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很快就要分裂成东西两边,罗马城不久将被蛮族攻克,东方的中国,北方前秦帝国就象那个传说中的大秦帝国一样蒸蒸日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王猛辅佐在仁和的蛮族君王苻坚身边,一统北方后逝去,而此时的苻坚正在事业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辽东、巴蜀,汉晋原有的疆域已经大部在其手,只有南边的东晋,还是守着汉人正统的名号,实在是他的眼中钉。    然而这个眼中钉又实在太难啃,东晋政权虽然偏安,但是还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几个将才,当时的汉人也极为善战,苻坚按压不住一统天下的野心,终于不顾劝阻,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然而,淝水一战,东晋士族中那位白面书生一般的名将谢玄,大败苻坚,前秦帝国内部的矛盾集体大爆发,转眼间,那个一统北方的大帝国便土崩瓦解了。而东晋也无力北进。天才名将谢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刘裕那,淝水之战时刘裕才21岁,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参与了这次百年罕见的大战役。事实上,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军,或许是淝水之战北府军的骁勇引发了他的豪心吧,或许是想出头,他准备参军。    东晋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主要途径是推荐,而且实权大官职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刘裕这样没有背景,家世背景贫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亲那样做个小吏,或许命运好还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过两晋承袭汉制,军功受封赏极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业,最好的办法也只有参军一途。当时并没有后世那样“好男不当兵。”的习惯,虽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务农为生,但是对参军也没有什么歧视,朝廷也不会在小兵脸上刻字,尤其晋朝兵制此时已经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发展,赫赫有名的北府军,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组成的。    但是,参军易,要成就伟业难,晋朝士族势力强大,掌握实权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恒温,谢玄,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才能掌握实权,象刘裕这样的寒人,要成就伟业,掌握大权,并不容易。    不过,这也是唯一的路了,刘裕参军,或许是自身条件不错,他就任冠军将军孙无终司马,开始了他的辉煌的军旅生涯。  
  三.醉里挑灯看剑  说到刘裕参军,就不能不说到刘裕参加的北府军。东晋后期,以两大军系为主,其一便是桓温手创的荆扬强兵,这是桓温当年西征北伐的主力,虽然最后一次北伐中损失颇多,但是元气未伤,日后经桓冲桓玄两代经营,其实力相当可观,乃是东晋西线主力,不过朝廷对桓家是又恨又怕。为什么?当年桓温可是明着要篡位的,只靠谢安那个拖延战术还有晋帝哭鼻子才混过去,之后桓冲虽然对朝廷还算忠心,但是朝廷对控制在桓家的荆扬强兵可是不放心了。    不能依靠荆扬强兵,那只有建立自己的武装,那便是晋末的第一强兵北府军了。这北府军是谢玄为了抵御前秦,招募北方流民建立起来的军队,这军队建立之后屡立奇功,淝水一战中更是名满天下。北府军本营便在刘裕出生的江口,而且又名声赫赫,要投军自然要投北府军了。    起初刘裕在老将孙无终手下做事,此时北府军的创建者谢玄已死,军中由王恭主事。但是在公元398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广州刺史桓玄,南郡相杨佺期,豫州的庾楷对朝廷司马道子不满,起兵反抗,而因刘牢之叛之,王恭被俘而杀。刘牢之代王恭掌握了北府军大权。而其他三镇和朝廷达成协议退兵。在这里,刘裕应该随军,但是并没有他作战的史料记录留下,我们再次看到他,是孙恩之乱。    东晋政局败坏,这使得其他人便有了谋逆之心,此次到不是因为其他强镇作祟,也不是朝中权臣篡位,更不是北方胡族南下,而是那个自东汉以来一直流传的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大家都知道是太平道所策动的,其实在同时,还有一个五斗米道,创始人乃蜀中张道陵,虽然他和太平道同属道教,但是不属于一个系统,在黄巾起义中并没起兵作乱,日后教主张鲁还占据汉中做起一方诸侯来,日后张鲁投降,但是这五斗米道却在各地发展起来,东晋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士族如王羲之便是信徒,和当年张角一样,五斗米道的教主孙泰(他同时也是朝廷官员)也起了反心,却被司马道子所杀,不过他侄子孙恩却逃了出去,做起了海盗,等到三吴之地因为朝廷“乐属”(简单的说就是要佃户再去做兵户)不满生乱,他便上岸聚众造反。短短时间,便纠集数十万之众,他上表要求朝廷杀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道显,大有攻入建康之势。此时是公元399年。隆安三年。    (说件比较搞笑的事,王羲之信道,不过也害了他儿子王凝之也信道,而且信的太深,孙恩这道教头头造反居然说可以用道术克制,也真是忘记了对方的身份,之后事败逃走被杀,还好他妻子谢安的侄女谢道蕴组织家丁抵抗,被孙恩欣赏才免于全家遭殃)    朝廷自然不会听他的,下令谢琰和刘牢之前去围剿,刘裕此时被编属为刘牢之的参府军事,随军从征,也就是这次出征,使他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名将。    此次出征的开始就来了一个传奇事件,我们先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吧。“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历史上有很多武将被人称之为“万人敌”,“千人斩”,但是大都指这些武将骁勇善战,并不是真的说他们能打一万人一千人,其实一般也就几十人而已,否则的话,也不用花钱养军队了,找几个这样的超人足以。不过还真让我们在史书上看到了一个,南史有后人作伪夸大事实之嫌,信誉不高,不过司马光为人极是认真,他编著的资治通鉴也通篇引用了此段,难道真有千人敌的存在?    敌人人数众多这应该是个事实,否则也不至于跟随的人都战死了,不过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因素存在,孙恩的教徒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大部分人是乌合之众,没受过正规训练,第二个是因为宗教的信念,战力很强,第三个就是十分迷信。    战力强这点在刘裕身边的人都战死这点中已经表现出来,而另二点我想就可能是刘裕以一敌千的关键,史书上说的“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这格杀的几人可能是敌人的头头,或者是最善战的几人,杀了他们一来有威慑敌人的作用,二来杀了头头,组织指挥上就有一点的混乱,这点连组织严密的军队也不能避免,何况是乌合之众。再就是十分迷信,迷信一方面可以造成极强的战力,一方面会使得战力崩溃,刘裕的英武和某些具体细节可能使众人产生此人是什么天神转世的想法,人不和神斗,这般才造成独驱数千人的场面吧。    当然,刘裕的英武和智慧在此起了关键,要是别人,只怕早死或逃命了吧,刘裕此人,自小便喜欢赌博,赌性极重,其实不单这次,日后无数次以少战多,他都行险过关。这次独驱数千人最大的益处不是造成了这种奇观,而是这种奇观让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看到,并叹而观之,对刘裕甚是佩服,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而刘敬宣的器重使得刘牢之对他也刮目相看,(说起来刘牢之祖籍和刘裕一样都是彭城,又是同姓,不知是不是一家,不过刘裕在某些方面很象刘牢之。)何况这次‘战千人”已经使他的军中名声大噪了。    有了刘裕这样的虎将,北府军自然如虎添翼,东晋第一强军对付那些乌合之众还不是小菜一碟,不久,孙恩就逃回去做海盗了,江东形势得以缓解。    不过,此时出了另一件事,使得形势逆转,这便是谢琰之死,说起东晋士族,我们便想起王谢两家,其实说是看门第,但是没有能力和功劳,这门第再高又有何用,王家对建立东晋有莫大功劳,王导几朝宰相,一度有“王马共天下”之说,可惜王敦叛乱,王家受其牵连,备受猜忌,而且王家后世出书法家多,这政治家军事家少,也许是基因突变吧,而谢家谢安一代名相,谢玄天才儒将,淝水之战使他们的名望升到了最高点,可惜之后谢安谢玄先后去世,这谢琰是谢安之子,当年和谢玄在淝水立下赫赫战功,是谢家现在唯一的将才,在之后几年战功也颇为显赫,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再领大军,但是一直被视为朝廷和士族的顶柱,三吴平叛后朝廷令他驻守,假如一直这样下去,他继父亲成为朝廷或兵权执掌者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他在,说明士族和朝廷还有实力,各镇造反也要盘算盘算,但是建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卷土重来,谢琰被部下张猛所杀,朝廷已经无可用之人,只好再调北府军围剿。    本来朝廷用谢琰这一谢家人淝水名将牵制北府军,再用北府军牵制荆扬,现在谢琰已死,朝廷只有寄希望北府军的忠心了,可惜刘牢之却不是忠心之人,此是后话了。    北府军再次围剿,便是刘裕立功的大好时机了,也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怎么,刘裕每每要以少战多,在句章如此,在海盐也如此。不过他总是屡立奇功,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北府军这一正规军比孙恩的乌合之众要厉害的多,又占守城之利,另一方面也是刘裕的每每的奇计。    如在海盗时,“恩北出海盐,高祖追而翼之,筑城于海盐故治。贼日来攻城,城内兵力甚弱,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斩其大帅姚盛。虽连战克胜,然众寡不敌,高祖独深虑之。一夜,偃旗匿众,若已遁者。明晨开门,使羸疾数人登城。贼遥问刘讳所在,曰:“夜已走矣。”贼信之,乃率众大上。高祖乘其懈怠,奋击,大破之。”(《宋史 武帝本纪》)    这两次出击都是趁敌不备,使敌人不明真相,偷袭得手,我们现在看自然觉得这计很简单,其实要孙恩也不是傻子,要骗过他谈何容易,刘裕必下了不少功夫迷惑之,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行险要胆子大,象诸葛亮那样谨慎的只会偶尔为之,这刘裕可是赌徒出生,不怕行险。这不,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次,只是这次是野战了。    追击时,海盐令鲍陋派儿子嗣之带吴兵一千助战,这吴兵比团练好不了多少,比孙恩的兵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何况人数也少,刘裕便劝其带吴兵在后面,这也是一番好意,无奈这好心被当作驴肝肺,他因为这样做是想独占胜利果实,(孙恩抢了不少金银财宝。)不同意。刘裕只好设点伏兵多搞点旗鼓,等开战的时候搞出点响动,古代一般多少军有多少旗鼓,是固定的,这样一搞,先吓退孙恩军队,不过这退是主动退兵,不是溃败,还有战立,那位嗣之老兄急不可待追上去,自然全军覆没,自己也完了,而且这前军溃败,自然冲乱后军。(虽然要不为什么中国这么重视先锋呢。)刘裕只好且战且退,不过这样也是伤亡很大,眼看就要象上次那样全军覆没自己单挑了。他又来一招狠的,不是已经退到原来虚张旗鼓的伏兵处了吗?他要大家停下来,说大家休息休息,空闲的还可以去收拾收拾,看看别人身上有什么好衣服,好拿回去做旗帜,或者拿当铺卖。这习惯军队常有,不过一般是战胜了拿战利品的时候,这次退兵还这样做,把追兵吓了一跳。    这也是被刘裕前面几次搞的退兵再攻吓怕了,换个新手也难说,追兵就想先看看动静,是不是又有埋伏,而此时刘裕又出来叫阵了,他是赌博老手,这赌博出老千的时候就要求脸不红心不跳,眼皮也不眨,这次虚假叫阵也把别人给骗过了,(说起来刘裕赌博可是老输,骗人到是老赢。)主动退兵。这可比三国演义的片段还神了几分。不过其中凶险可不是我们看书的人这般简单轻松,双方一定几番试探,心理变化也很大了。    刘裕对这个孙恩实在是个克星,之后不满千人而且兼程疲惫的刘裕军队在丹徒居然还是大败孙恩,后来刘裕水陆追击孙恩,硬是把他赶回海上,元兴元年,孙恩再回来时,刘裕到是不在,却被辛景打败,他投海自尽,不过他妹夫卢循继续游斗,日后给刘裕造成极大麻烦,这是后话了。    在平叛孙恩之乱中,刘裕屡战屡胜,已经成为北府军新兴的名将,其威名已仅次于刘牢之,积功为建武将军。众人已经把他看作常胜将军,不过更应该重视的是,他对军纪的控制。    古代军队军纪很差,不单是贼军,就是官兵也常常作乱,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当兵是很危险的事,今日不知明日事,军人心理压力很大,需要调节发泄,假如朝廷赏赐好,那还好说,拿着钱财去花天酒地便是。但是朝廷大多时候甚是吝啬。(大方的也有,不过那些皇帝都被称为败家子)大乱的时候朝廷更是无钱赏赐,只好放纵士兵抢掠,(唐朝安史之乱解回纥兵收复长安答应回纥兵搜刮长安,要不是郭子仪和文武百官求情,这长安城的城墙都要被挖了去。)其实兵士也大都是穷人,这当兵是吃年青饭的,不可能一直做下去,这军饷又有多少呢?以前也没养老保险,所以我们常看到每每作战,便有丢弃衣帛财物,骗敌军来抢的计策,而且率试不爽,要是敌军衣物不愁,谁会去抢这些呢!(不过这也没法,英国入侵印度中国,抢掠烧杀也不见少,连现在发达国家士兵也有抢掠的。)这北府军是募兵而来,等于是官府建立的变相雇佣军,这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初刘牢之输给慕容垂便是中了丢弃钱物骗北府军来抢的老招数。在老家一带,都认识的,不好意思抢,到了三吴异乡,那就乱来了。北府军在三吴,军纪实在糟糕,所以孙恩每每回来还能召集大众。不过刘裕在此中表现甚好,总是约束士兵不得肆意抢掠,在外风评很好,世间崇仰的名将一是要作战厉害,二是要爱护民众,这第一条很多人做得到,但是这第二条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岳飞便做到了,所以我们称他为英雄,一直崇仰。(不单是因为他的战绩,而是因为他军队的军纪。)刘裕此时的表现也甚佳,假如日后他不是篡位,我们也会当他做岳飞一样的名将崇拜吧,现在只是称他为一代帝王了。    不过,此时的刘裕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建武将军,而且这东晋朝中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  刘裕在平叛孙恩之乱中立下了战功,成为政坛的新星,但是他目前还只是北府军的一员勇将,先别说他上头还有刘牢之,桓玄,司马元显一干人,便是北府军中,刘敬宣作为刘牢之之子,其地位也不亚于他,何况还有一干老将呢。假如按正常的情况发展下去,他的地位很可能就象日后他麾下的王镇恶,檀道济等人,作为一员名将而终老吧。然而,此时的东晋政坛风云突变,这一变化将彻底的改变他的人生。    带来这巨变的便是当年北伐名将桓温之子桓玄。因为桓温屡次挑衅朝廷,有篡位之心,朝廷对他的儿子也颇为忌惮,一直不予以重用,二十三岁时才拜为太子洗马,而且确实正如朝廷所料,桓玄确实极居野心,在任义兴太守之时,他一日登高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然后弃官而去,之后他依靠桓家多年积累的实力,在藩镇与中央的对抗,藩镇之间的火并中,借口平叛孙恩之乱,这几次事件中他逐渐壮大,等到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他已经成为东晋第一强镇,其实力已经隐然驾凌于朝廷之上。这必然引起朝廷猜疑,朝中主事的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不甘坐以待毙的桓玄反之讨伐司马元显。因为朝廷中司马元显畏战,能与桓玄对抗的实际上只有北府军,这样刘牢之的态度成了关键。    后世称刘牢之为一人三反,这第一反便是指他当年反上司王恭投靠司马元显,那一反使得刘牢之由北府军一将而成为北府军统领。而这第二反便是指他这次反司马元显投靠桓玄。    刘牢之此人,虽然确实为一名将,但是在政治斗争中确实是个庸手,古代人讲究信誉,甚恨朝秦暮楚的翻覆之人,所有事讲究一个名义,当年刘牢之的第一反,已经使得北府军诸将多有不满,不过毕竟王恭冒犯中央在先,刘牢之可称得上师出有名,但是这次反司马元显投靠桓玄实在太没道理了。    据说刘牢之是考虑到不一定能战胜桓玄,即便战胜了由于其功劳过大也要受司马元显所压制,才投靠桓玄,而且他还设想假如先利用桓玄杀司马元显,再讨伐桓玄,成就最大的功劳。但是这几乎是不现实的。    能不能战胜桓玄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战死沙场也比他之后的自杀好些,我们来看他认为受司马元显的压制。其实这这情况自他当初一反王恭便以决定了,本来最好的办法便是支持王恭入朝主政,再按照协议他自己接任王恭北府之权。这没有招惹反名,也能得到现在的位置,但是他既然选择了反王恭,便只能一直支持司马元显了,除非司马元显动刀子到自己身上,那求自保反之还过得去。而且一旦平定桓玄之乱,北府军和刘牢之已经称雄天下,还需要担心面对桓玄还畏缩不敢前的司马元显吗?    而支持桓玄,又有何用?支持桓玄,桓玄执掌朝政,最多也就是给予刘牢之目前的地位,何况更大的可能性是杀之。(司马元显畏惧你功劳大,桓玄就不畏惧吗?)何况你支持桓玄藩镇挑战中央这和你当年杀王恭的借口完全相背,这实在太过分了些。    至于指望借刀杀人,那更不可行,借刀杀人,那是要借的巧,民国初年,段琪瑞借张勋驱逐黎元洪,然后自己驱逐张勋,请张勋来是黎元洪动的嘴,没段琪瑞的事,段琪瑞是再造共和的英雄,那才叫真正的借刀杀人。象刘牢之这样请桓玄进来的是你,再要自己把桓玄赶出去,这假如也算借刀杀人,那可是侮辱了这个计策。    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刘裕,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刘牢之之子刘敬宣都劝过他,(之前杀王恭刘敬宣还是支持的。)但是他鬼迷心窍就是不听,也许当年杀王恭之时他已经昏头了吧。    刘牢之不久向桓玄请降,桓玄入主建康,斩司马元显,掌握了大权,很快便下令削刘牢之兵权,此时刘牢之便想三反桓玄。但是此时大势已去,刘牢之也已经名誉扫地,众叛亲离,刘牢之心灰意冷,自尽而死。之后桓玄下令开棺斩首,暴尸于市。(据说桓玄对刘牢之杀死的王恭甚是景仰,所以对刘牢之深恨之。)之后在刘裕劝说下才复其官。      为什么用大段的话叙述刘牢之呢?因为刘牢之对于刘裕是个很关键的人物,没有刘牢之的赏识,刘裕没办法出头,但是假如没有刘牢之这次的死,刘裕可能终其一生在刘牢之之下,至少不会象后来这么快升到独掌大权的位置,而且刘牢之出身战力都类似刘裕,但是刘裕却在各方面都要高于刘牢之,这一方面是两个本身素质的差距,也有刘牢之作为刘裕之鉴的缘故。站在别人之上总可以看的远些,刘裕之后在一生中一直以两人为鉴,一个是刘裕,而另一个便是此次事变的主角桓玄。    再说桓玄执掌大权后,虽然逼死了刘牢之,但是对刘裕却颇为信用。一直对其加官晋爵,或许他认为刘裕与刘牢之资历尚浅,可以拉拢之吧。    而刘裕对此怎么认为呢?这里有桓玄主掌朝政,刘牢之大势已去后,刘牢之外甥何无忌和刘裕交谈时刘裕说的一番话,或许能代表刘裕的态度。:“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刘裕对事情发展的认识的十分清楚,刘牢之的死已经不可避免,桓玄现在势大,假如他能够苛受本分,甘为晋臣,那在他下面做事也没什么,反正是为晋朝做事,和以前一样,何况就算想反他也没借口,但是假如桓玄篡位,那便是乱臣贼子,借口也有了,一定要反之了。    当然,桓玄是不知道这番对话的,实际上,他本身对刘裕也是颇为忌惮,虽然在平叛卢循之变时对刘裕极为重用,但是对于这位新兴名将他还是有点担心,所以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便是在称帝之前询问刘裕的态度,其实这一问也是很无聊,你这样问摆明是要刘裕同意,不同意就要对刘裕下手,那刘裕怎么可能说不同意,何况假如刘裕真是有野心之人,他必定说的是假话,假如刘裕是至诚君子,说反对你篡位,你就不篡位了吗?这种试探对付笨人还可以,对付刘裕这样的人实在不足。不过此处可看出桓玄对刘裕颇为忌惮,只是既然忌惮就不应该轻信于他。    但是桓玄却对刘裕的话信以为真,不久便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其实桓玄实在太过急躁,把篡位称帝想得过于简单,他认为大权在手便可为所欲为,但是他却不想自己本是依靠父望起家,虽然在荆杨一带打败诸多强手,但是没有北伐建功立业,在全国范围内声望地位还是不够稳固,当年他父亲桓温权力地位声望可比他高多了,北伐英雄,东晋权力以他最大,皇帝也被他逼的哭哭啼啼,谢王两家也只能靠拖延战术,也没能篡位成功。而地位还没父亲稳固的他却想篡位,这至少也要北伐几次显出实力象日后刘裕那样才可名正言顺一些,而他连北伐都未有过,却要篡位,也太过着急了些。    其实桓玄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他也想依靠北伐成功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对刘裕做的第二件事便可证明此点。    称帝后不久,桓玄召刘裕入京,刘裕此人乃是名将,锋芒毕露,桓玄自己也看出来了,但是不单不警惕,反而称赞之,还是他妻子刘氏看出问题。(又是一个姓刘的,不过她可不帮同姓说话。)她觉得刘裕龙行虎步,不象甘于人下之人。便劝桓玄杀之。    这相术之说虚无缥缈,但是一些人气质外露,很容易让人看出来其人性格,这刘氏便看出来了,这桓玄也看出来了,但是他却说,我以后北伐需要此人,等到平定北方再考虑如何对付吧。    这里可以看出,桓玄对自己的将才没有信心,确实,观桓玄这生,其将略比刘裕,自己的父亲桓温,甚至刘毅都要差之许多。要是刘裕,他并不会指望某一个将才帮他打天下,因为他本身便是一流的将才。桓玄对自己的才能没有信心,导致他日后得知刘裕起兵才会惊慌失措。    其次也可以看出,桓玄对北伐是一定要进行的,很可能就是派遣刘裕为将,这其实到是也没错,观中国一统天下的战役,都是派遣得力大将伐之,而不是自己亲自出动,日后成功的朱元璋北伐也是如此。问题便是朱元璋等人他们对下属的驾驭技术极高,下属也对君主忠心耿耿,而桓玄连刘裕的忠心也不能控制。    其实桓玄并不应该做这一皇帝,其实象他叔父桓冲那样统领荆扬也不错,或者以丞相一职做一权臣,传与子孙,或者在他手中北伐,取得一统功业也可,但是他却急不可待的想做皇帝,这其中很大的问题是受了自己父亲当年差一步没登上皇座的阴影所影响吧。刘裕日后便吸取了他的教训。    此时的刘裕其实早已筹备对桓玄的反击,此次入京颇冒风险,幸好桓玄心软,刘裕便借口旧伤离开京城,回到京口,筹备倒桓。  
  要是楼主真的很忙,我来写好了,好好写一篇评传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愚公移山啊,哈哈
  翻了一下楼主的旧文,实在感慨,现在只写文章而不注重点击律很跟贴的人太少了。
  不得不顶啊!楼主继续,期待中!
  不得不顶啊!楼主继续,期待中!  
  关于刘裕的传记虽然看了很多很多,但是楼主这么辛苦,还是要顶上去的
  支持楼主写下去虽然我的对历史不是很了解
  顶一下,没看完作个记号
  看得过瘾
  快写完啊,我急着呢
  好文,不过这里有误:刘裕之后在一生中一直以两人为鉴,一个是(刘裕),而另一个便是此次事变的主角桓玄。括号中应为刘牢之
  奇闻共鉴赏~~~我也顶
  多谢人中午兄提醒,确实笔误了。  wosnb兄不用急,这是要慢慢写了,虽然时间不多,跟贴不能细看都回,但是这帖子还是会一点点贴上来的。
  五 沙场点秋兵    刘裕回到京口,策划倒桓,他的倒桓计划是:刘毅去江北广陵,与刘道规,孟昶一起杀青州刺史桓弘,诸葛长民在豫州杀刺史刁逵,而刘迈,王元德等人在京城作为内应,而刘裕自己和何无忌等人在江口刺杀桓修。    应该说,这个计划是相当冒险的,刘裕的人不多,在江口亲自率领的主力包括部曲也不过一百多人,以这一百多人造反,实在是太冒险了。万一刺杀不成功,就有被杀的危险,象豫州诸葛长民就行刺失败被擒。即便行刺成功,也有被占优势的官兵擒杀的危险。就好象在京口,桓修虽然被杀,但是其司马刁弘率兵来救,其人马远多于刘裕那几百号人,亏得刘裕用话唬住了刁弘,才免遭一劫,但是假如刁弘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攻打的话,那刘裕这次倒桓也是要成笑柄了。    这次倒桓是相当冒风险的,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居然成功,这也是象刘裕这样的赌徒才会冒险吧,一般的慎重之士是想都不会想的。也许赌徒才适合这样做,象广陵主事的刘毅也是一赌徒。    即便占领了江口和广陵,但是形势依然不利,诸葛长民在豫州失败,而在京城,刘迈出卖了计划,本来是想四处点火,群起响应,然后京城内应刺杀桓玄的,但是此番却要硬攻了,但是这样强攻对刘裕很为不利,刘裕起兵人数不多,向京城进发时才不到二千多人,而桓玄毕竟还是一朝之主,调集的兵力何止万人。但是这样的情况日后居然让刘裕入主京城,一方面是刘裕和下属都乃一世猛将。(日后刘裕南征北伐的诸将大都在这次起兵中亮相了。)一方面不能不说桓玄失策。    桓玄篡位自然有他的本事,但是他的能力毕竟有限,举止失当,刘迈向他告密,先封他为侯,后又恨他蛇鼠两端,将他杀死,这已经有些乱了手脚了。而之后讨论如何迎击刘裕时,桓玄本人向集中大军以逸待劳,坚守以待刘裕自乱。而他的下属桓谦等人认为这样畏缩会使得刘裕气势大张,力主主动出击。最后桓玄同意桓谦的意见。    其实这两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只是关键要看实施的人,但是桓玄在此时表现优柔寡断,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日后兵败又怪责他人,实在非为将为君之道。    他和臣下的对话可以看出这点,刘裕起病,他大为惊慌,臣下便劝慰他,刘裕兵少,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却说::“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    假如他是局外人,他们还可以说他有先见之明,能料后事,但是他却是当局之人,他明知刘裕,刘毅,何无忌三人乃是枭雄,为何不防之呢,刘裕要用之,那刘毅何无忌为何不防之呢,不杀也要放在身边看管,他什么都不做,指望他们不反你,而反了你之后却惊慌失措,须知身为主事者面对问题时不能惊慌失措,就算心里恐慌也不能表露出来。桓玄多谋而寡断,和汉末的袁绍到是很象。    而刘裕就不同了,他最善于的便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江乘一战,面对优势敌军,他一马当先,战大将吴甫之,罗落桥一战,在檀凭之一部战败的情况下,他率部独力前进,斩敌将皇甫敷。    刘裕当年以一敌千,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有老虎在前领头,那就算绵羊也要雄起,何况刘裕这下面的人也是一群虎狼呢,桓玄两仗且负,又集合兵力至覆舟山,达二万人,希望挡住刘裕,但是这里面也出了问题,他们希望以人数优势战胜刘裕,所以集兵时不及细想,召集了许多原北府军,北府军确实极有战力,问题是刘裕却是北府军第一勇将,要他们攻打自己敬畏十分的老上级,也太匪夷所思了。所以等刘裕突击时,这些士兵或者投降,或者反戈一击,桓军由此大乱。    桓玄早无斗志,这次兵败,他就逃亡到自己的老家荆州去了,或许是早就准备好逃亡的准备了吧。君主本身都无斗志,还能指望属下有斗志吗?荆州即便是他的大本营,但是在拥有全国之力时对抗百人起家的刘裕却还战败,现在形势逆转,刘裕以全国之力讨伐你荆州一地,还不能胜之吗?可笑桓玄还想劝降刘裕,却被刘毅何无忌杀的大败。桓玄不久便死,桓氏余党抵抗一段时间终于覆灭,自桓温以来的一朝大族桓氏终于没落,而取而代之的便是刘裕。    刘裕入京城,以主事倒桓之功,居功第一,司徒王谧(就是当年救济刘裕之人,在桓玄下面也颇得重用)推刘裕领扬州刺史,这是当年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等人都任的官职,代表着中央权力。但是刘裕在东晋末年的这段内乱中早已看出,中央只有名义上的权力,实际上的权力已经大空,只有掌握兵权才是最重要的,便推辞不就。王谧等人便推刘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    此时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还在桓玄手中,这只是百官推举而已,用句现代话来说,没经过法律程序。不过东晋末年中央权力已经不太顶用,虽然比不上汉末那样随便上个表就要做州牧,但是也差之不多。等到晋安帝复位,下诏刘裕进位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青二州刺史如故。(不久之后不久,改为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解青州,加领兗州刺史。)这可是大权在握了。    此次刘裕却是请辞,这是当时人的老毛病了,做做姿态,而且反正大权在手,那些什么空头衔也只是名义罢了,东晋朝廷已经离不开他了。果然皇帝先派百官劝说,再自己亲临,给足刘裕面子。    不过刘裕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虽然他倒桓成功,成就巨大,但是毕竟自己出身低微,许多士族并不服他,象当年自己的恩人王谧也猜忌他要谋害自己逃离,还是自己亲身慰问才按下他心。假如自己一下子成就高位,定会引起很多人猜忌,何况这倒桓非一人之功,刘毅何无忌功劳不下于他,尤其刘毅对自己并不服气,要是自己利欲熏心,没有成就便急不可待做这高位,今日之桓玄,便是明日之自己。    当然,谦让不等于要退让,他就算真有归隐之心,也是不可能的了,他半归隐的状态下还倒桓成功,无论谁上台,都不会放心他,无论他是否归隐,刘裕的命运只有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巩固地位的最好办法便是外王内圣,须知,这北方还有蜀中大片领土等着刘裕收复呢。              
  /03ZHMJ/12nanbeichao/new_page_2367.htm
  看楼上所贴的网页和楼主的贴子,就象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评书,两者味道大不相同。  请楼主继续。
  沉睡的天空兄,不用着急,好好写,帖子沉下去我帮你提,多些枝节也好,因为这里毕竟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不熟悉,只知道三国岳飞,要不就是囊把坦克扛起来的隋唐好汉,真是嚼之无味啊,哈哈。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时间解释了 快上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