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孙悟空和紧箍咒环对经内典战有郊里吗

七大圣 - 西游记读后感
慧宁接着又道:师傅,我们一连串讲了许多有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他确实是书中的主人公,但他同时还有六个结拜兄弟,也很神奇,孙悟空在其中只排行最末,是老七,在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时,其他几个也都称了大圣:
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𤟹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
他们后来除了牛魔王都不见了行踪,这是怎么回事?
猴王的几个结拜兄弟后来去了哪里,为什么只有牛魔王还出现过,其他几个曾经的大圣又去了哪里?鹏魔王和大鹏有关系吗?
狮驼王和狮驼国有关系吗?其余五个魔王是否还在最终版本的西游记里留有痕迹?
而且后来牛魔王好像相对于万圣老龙并不把孙悟空放在心上又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里唯一即没******也没被收降的妖怪九头虫是什么特殊来历呢,为什么对金光寺宝贝这么感兴趣?
牛魔王在做妖怪时见过被贬做猪精的八戒还有沙僧,这是为什么?
大大王与二大王住一起,三大王却单独住在狮驼国是为什么?三大王大鹏来到这国刚好是孙悟空闹天宫,如来安天大会的五百年前,这里面有什么关联关系吗?他怎么也知道吃唐僧的事?
智安见慧宁一连串问了这许多问题,笑笑,道:徒儿,你这些问题拉开了西游记七大圣之谜。
七个结义的大圣,是书里最神秘的群体,除了孙悟空有详细描述外,只有老大牛魔王还曾经出现过,并且有较大篇幅描写。其余五个大圣的踪迹全无,显得神神秘秘。
七个大圣是在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后其他几个结拜兄弟也各自自封的:那七十二洞妖王与那六弟兄,俱来贺喜。在洞天福地,饮乐无比。他却对六弟兄说:“小弟既称齐天大圣,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内有牛魔王忽然高叫道:“贤弟言之有理,我即称做个平天大圣。”蛟魔王道:“我称做复海大圣。”鹏魔王道:“我称混天大圣。”狮犭它王道:“我称移山大圣。”猕猴王道:“我称通风大
圣。”𤟹狨王道:“我称驱神大圣。”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
但明显看到,这七个大圣,各个不凡,号称齐天大圣闹天宫的孙悟空在其中仅仅是排名第七。
在红孩儿一章,悟空讲述了自己的七大圣结义之事:
行者道:“你是不知,我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我当初未闹天宫时,遍游海角天涯,四大部洲,无方不到。那时节,专慕豪杰,你令尊叫做
牛魔王,称为平天大圣,与我老孙结为七弟兄,让他做了大哥;还有个蛟魔王,称为复海大圣,做了二哥;又有个大鹏魔王,称为混天大圣,做了三哥;又有个狮狔
王,称为移山大圣,做了四哥;又有个猕猴王,称为通风大圣,做了五哥;又有个𤟹狨王,称为驱神大圣,做了六哥;惟有老孙身小,称为齐天大圣,排行第七。
我老弟兄们那时节耍子时,还不曾生你哩!”
  这里悟空称因为身形小,所以排第七。七大圣排名真的是按照身形排名的吗?我们看西游记知道
悟空争强好胜,好面子,前面说“专慕豪杰”,既然是豪杰,通常按照本领排名,大家互相之间才能心服口服,一起相处,这里很有可能是悟空不愿承认自己在兄弟
七人中本领最弱,和他闹天宫齐天大圣的名声不符,凸显自己,说是按照身形排名,其实七个大圣有三个是猴,悟空是否身形最小,还不一定。
  总之七个大圣都是十分厉害的角色,看后来收服牛魔王出动的天兵天神规模就知道,就为收服牛魔王一个,动用了无数天上地下的神仙。单单老七孙悟空就厉害非凡,大闹天宫无人能敌。
关于七个大圣的实力:
老大牛魔王平天大圣,平天跟孙悟空的齐天称号类似,甚至有过之,孙悟空还只是希望和天齐,而牛魔王却是要“平天”,平天不仅仅是有和天平齐的意思,还有平灭的意思,就是说牛魔王敢称平定天庭。后来牛魔王展示的实力的确不凡:他也有七十二变,武艺也与大圣一般。在火焰山时,牛魔王说:你若三合敌得我,我着山妻借你;如敌不过,打死你,与我雪恨!牛魔王对孙悟空甚至是不放在眼里,接着:这大圣与那牛王斗经百十回合,不分胜负。
后来孙悟空与牛魔王先斗一天,然后八戒来助阵,又加上土地帅领阴兵和牛魔王:斗了一夜,不分上下。
最后天庭出动了在四大金刚等四面八方的佛兵天将,以及天王李靖哪咤父子和巨灵神等天兵天将一起才捉住,可见牛魔王实力之强。
老二蛟魔王覆海大圣,可以看出这是条蛟龙,蛟有说是没有角的龙,比龙看起来稍逊一些,但是这里却是孙悟空的二哥身份,蛟魔王在水中的作战能力,必定远胜孙悟空,包括其他几个大圣。
老三鹏魔王混天大圣,敢称混天,飞翔占据天空的本领一定不凡,可比做狮驼岭大鹏金翅雕扇一下翅膀能飞九万里,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快。
老四狮驼王移山大圣,从名字看有移山能力,这是曾经差点要了孙悟空命的能力,孙悟空被银角以三座大山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差点七窍流血而死。
老五猕猴王通风大圣,通风可能的含义是无所不晓。后来的六耳猕猴
“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排名在孙悟空之前也说明其整体实力之强。
老六𤟹狨王驱神大圣,从名称看有本领驱神,这比驱鬼要强得多,神的法力有多样,也高强,敢称驱神必定不俗,
最后一个才是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
  这几个大圣的身份都是有共同特征,都是魔王,看名字部分比较直接: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其他虽然不是名字里带魔王,但实际上也是魔王,这从孙悟空口中可以得知
  孙悟空曾经对猪八戒说过:
  想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遍游天下名山,寻访大地豪杰,那牛魔王曾与老孙结七弟兄。一般五六个魔王,止有老孙生得小巧,故此把牛魔王称为大哥。
  孙悟空本身是七十二洞妖王的首领,名为美猴王,实际也是魔王身份,这样几个魔王才会混在一处。
  既是魔王,又本领十分了得,还曾经结义,仔细想来,这联合起来的七大圣简直就是一个天地无以匹敌的军团,若是七个大圣联合起来做一件事情,结果都难以想象。
  但是事实是并没有发生。
  虽然如此,七个大圣能成为大圣,被孙悟空发现,之前的经历一定不同凡响,但是在西游记中,无声而来,最后又都无声而去,这一定有不同凡响的故事在其中。
  由于七大圣的谜,十分复杂,内涵丰富,极具探讨价值,因此,一时间不能完全说清道明,将在接下来的西游记之谜的揭示过程中进一步详细讲述。
书中并未详细阐述他们的来路、本领,但从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情形看,这七个大圣肯定都是具有较高法力,否则又怎能与孙悟空和牛魔王称兄道弟呢?尤其是按照孙悟空的性情,只会和有本领的人结义,如镇元大仙。但是从孙悟空上天当齐天大圣后并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其他几个大圣再也没有出现过。甚至到了后来除了孙悟空和牛魔王外,其余五个都不知去向,了无踪迹。那么七大圣其余几个大圣真的彻底消失了吗?
慧宁听到这里,眼睛放亮,说道:是啊,师傅,我正要问呢?其他几个大圣还在书中出现过吗?
智安道:出现过!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先看七个大圣的整个出现和消失过程:
孙悟空学完本领又在龙宫得了兵器金箍棒后“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键将维持。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也就是后来的七个大圣,七个魔王。接下来
孙悟空在太白金星的游说下,上天做了弼马温,其余几个大圣继续我行我素。直到后来孙悟空因嫌弃官小反下天庭打败了天兵天将后做起了齐天大圣,其他几个魔王则都称了大圣,老三大鹏便自号混天大圣,都是自封的。至此,七大魔王才变成了七大圣。玉帝知道七大圣之事后震惊,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同意了他的名头,把孙悟空招上天庭,养起来,以防其****。孙悟空以为自己可以与天齐了,后来,玉帝怕他闲极生事,安排他看管蟠桃园。孙悟空排名第七,却是最愿意折腾的小弟,其他几个大圣似乎没有他这样愿意闹腾,见其上天做官,自己当然没有这样的机会,也不愿意争取,就散了。在第二次天庭派天兵天将征讨孙悟空花果山时,其他六个大圣已经散了。其实天庭招孙悟空上天,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有其他几个大圣的存在。天庭感觉几人联合实力强大,不好硬拼。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其他六个大圣可能分别受到天庭的各个分离,劝他们不要和天庭作对,天庭也就既往不咎,被各个击破。对于其余几个大圣,天庭为什么没有同样采取招上天庭做官,甚至是给个类似齐天大圣的虚拟头衔,很可能是因为全部采用同一政策,会导致天庭威信下降,都承认了他们自封的头衔,那将来如果有人跟随效仿,岂不是会有连锁的恶果。并且只招孙悟空一个人去做齐天大圣,除了他最能闹以外,还可以分离其他几个大圣,其他兄弟见孙悟空独自上天,便聚在一起也毫无趣味,也就散了,本来也只是酒肉朋友,临时聚在一起玩乐的。
首先来看看排名仅次于牛魔王的老二蛟魔王,又名覆海大圣,覆海是翻天覆海意思,七个大圣从名称看多是以本领命名,如移山,通风,驱神。覆海大圣蛟魔王的水中本领应该比较高强。
蛟本身是龙族的一种:龙性淫。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而关于鲲有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孙悟空曾经说过有关蛟类归属特征的话: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由此可见,蛟是水中的妖魔。那么蛟究竟是什么呢?书中出场过的蛟类,有二十八星宿中的角木蛟,但书中并未说角木蛟的长相。
蛟魔王能排名第二,这也是七个大圣按照本领排名的一个佐证,从书中我们看到,孙悟空在水中的战斗不是强项,因此水中能够表现高强的排名就会比较靠前。而蛟魔王不但排在孙悟空的前面,而且排在了其他五个大圣的前面位于牛魔王之后,说明其的确不同凡响,可能远不是仅在水中强这么简单。
既然是龙族,那么书中所提到的龙族都有哪些呢?是书中的某一个龙族吗?但是在书中的龙族包括龙王在内似乎都是很弱的角色,龙王被孙悟空夺走了镇海之宝还赠送铠甲,泾河龙王少下了些雨就被斩首。除了四海龙王以外,另外几个和龙族直接密切相关的角色是:小白龙,万圣老龙,万圣公主,鼍龙,井龙王。
龙王本身是正宗的龙,因此不属于蛟。小白龙是西海龙王的后代,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小白龙是正宗的龙。书中曾经描写到: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万圣老龙,他被孙悟空“只一下,把个老龙头打得稀烂”,本领低,不可能是蛟魔王。同样万圣公主也是被猪八戒一耙打死,没有太大本领。书中有小鼍龙,是泾河龙王的小儿子,西海龙王太子摩昂的表弟,年岁上也小,本领也低,不是摩昂的对手。他在他的父亲泾河龙王死后才离开泾河,与五百年前与孙悟空结拜的蛟魔王,在时间上不符合。同样井龙王也更像是个没有高深法力的小龙,也不是蛟魔王。
排除几个龙类,来看蛟的来历,龙与鲲交合生蛟。鲲为鱼,可化为鹏。可以看出蛟的属性可能是即有水中特征,又有龙和鹏的因素,即鸟的因素。和这些特征都相符合的是九头虫,乱石山碧波潭万圣老龙的女婿。这是书中唯一来历和去向不明的妖怪,而且有比较大的本领。那么蛟魔王会不会是这个九头虫呢,先来看看九头虫的本相: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发起声远振天涯,比仙鹤还能高唳。眼多闪灼幌金光,气傲不同凡鸟类。
这里形容九头虫的形象,身上有毛羽,长短似鼋鼍,不同于凡鸟。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提到了,其善飞,并且能匹敌大鹏,力量更是能超越大鹏。我们知道大鹏是凤凰所生,凤凰生了孔雀和大鹏。凤凰是百鸟之王,只有大鹏的后代才能有这么厉害的本领,那么能和大鹏相比的九头虫有没有可能是大鹏生的呢?再来看看九头虫还有什么样的特征,九头虫作为一个奇特的妖怪不仅善飞,还十分擅长水中生活,这一点就比较独特,通常的鸟类,不擅长在水中生活,可九头虫却擅长在水中生活,并且娶了水中龙王的女儿万圣公主。书中描写的龙的都是和龙婚配,龙王的龙婆。那么万圣老龙把女儿嫁给九头虫是否说明九头虫具有龙族的特征呢?从书中看,龙族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如果加上大鹏的因素,则就不同,能有大鹏的本领就有可能。这样,九头虫就和蛟魔王最具相同特征:有翻天覆海的本领。因此九头虫就最有可能是蛟魔王。
慧宁听了蛟魔王一说,心中感到神奇,立刻问道:要这样一说,其他几个失踪的大圣也在书中有过蛛丝马迹,那其他几个大圣又都是谁呢?
智安接着道:接下来看老三:混天大圣鹏魔王。从名称看,鹏魔王和另一个妖魔直接紧密相连,而且特征十分相近。就是那狮驼城的大鹏金翅雕。
除了名称,时间上也具有可能性,在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小钻风说大鹏在“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大鹏来到狮驼国的时间恰好是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压的五百年前。这与七大圣结义的时间连贯。大鹏在孙悟空上天做官后和其他几个大圣同样都是离开了花果山,后来自己来到狮驼国称王。
佛教中的大鹏是护法,大鹏最大的特点是善飞,号称“云程万里鹏”。他一拍翅膀,就能飞出九万里,虽说比筋斗云的十万八千里短,但是大鹏轻轻拍打两下翅膀,就轻松赶上并捉住了孙悟空。大鹏魔王称号混天大圣,就说明他善于飞翔,能占据天空,这个与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完全一致。重要的,是狮驼国的大鹏还认识孙悟空。
大鹏是如来的舅舅,但不是有血缘关系,如来佛祖在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说到: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孔雀可算作如来的母亲,大鹏又是孔雀的弟弟,所以大鹏是如来的舅舅。
既然大鹏有这么高的身份和辈份,那又为何与孙悟空结拜,做妖魔称混天大圣呢?有什么确切的根据吗?这其实也是和大鹏的如来舅舅身份的来历有关,大鹏虽然名义上说如来的舅舅,其实和如来本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如来曾经说过以孔雀为佛母的话,大鹏被动地成为了如来的舅舅,没有什么实际的名分。大鹏虽辈份高,本领强,但是他在西天没有什么职务和约束,比较自由,从他后来长期在狮驼国为妖看,很可能会遇到孙悟空,从而结拜兄弟。凡是魔王都是吃人的,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孙悟空对唐僧说: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这和后来大鹏在狮驼国,吃了满城人口的行为一致。
大鹏在七大圣解散后,离开了花果山和几个结拜兄弟,就没有选择回西天灵山,那里不是他的归属,他也不属于西天,做魔王更符合他的性情,他于是就去了狮驼国,狮驼国很大,与大鹏的志向符合,狮驼国东面是八百里狮驼岭,西面是比丘国。大鹏到了狮驼国狮驼城,“吃了满城国王及文武百姓,同时他也十分善长管理国家,做了狮驼国国王后,整个狮驼国依然是一个完整有序的城邦,狮驼城的居民虽然都是妖怪,但分工细致明确,很不简单。四门有狼精把守,有老虎都管,有专门负责传递文书的鹿,有护卫城池的大蟒,有听令的苍狼,有做买卖的狡兔野猪,和人间的国家一样,没有分别,在传统象征意义上,大鹏也常被比作有远大志向的人。唐僧取经结束后,他的通关文牒上有狮驼国的印鉴,狮驼国是作为一个正式的国度列入其中,这里是各路妖精们的总聚集地。
狮驼岭同时也是个极其恐怖的地方,书中描写:
只见: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躧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非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
大鹏公然吃了一国的人,而且是最大的妖精群体的首领,吃人的妖精是佛门的公开宗旨所不容的,佛门也有降妖除魔的惯例,如国师王菩萨降伏水猿大圣,华光菩萨剿除毒火鬼王。
而五百年来大鹏吃人无人管,原因是有个亲戚靠山: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就是那个曾经一口吞了如来的。并且大鹏和无数大小神仙都有结交,人脉神脉广泛。太白金星见取经队伍到达此地还特地前来警告他们前方妖精不仅厉害,而且背景深厚,“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是个关系网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特别的妖魔。
单单是孔雀就不但名义辈份高,影响力也很高,甚至法力无边的观音菩萨也愿意主动为其分忧。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写到观音的坐骑金毛犼下凡变成妖怪抢走了朱紫国王后金圣宫娘娘让国王和王后离别了三年,原因就是是朱紫国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在一次狩猎过程中射杀了孔雀的两个孩子。佛母孔雀大明王碍于身份,不便亲自出手,观音跨着犼,同听此言,金毛吼便去朱紫国为佛母孔雀大明王去报仇去了。表面上看,金毛犼是自己主动愿意去的,但实际上没有观音的许可,一个坐骑又怎么会主动替人分忧,做与己无关的事。孔雀名为佛母,但在西天没有实际位置,书中最后列举出的菩萨名称里就没有孔雀大明王菩萨。但毕竟是佛母,观音并未怠慢,同样自己也不好亲自出面,便派自己的坐骑下界办理此事,为佛母孔雀大明王报了仇恨,与佛母孔雀关系更加密切了。
这位孔雀大明王,不但法力高强,在佛学经典上也有高深造诣,在佛经中,以孔雀命名的经书不少,有《孔雀经》《孔雀真经》《大孔雀经》并且总是和《金刚经》、《观音经》、《楞严经》、《法华经》等大经同时出现。《大孔雀经》也叫《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孔雀经》则是对《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注释。并且曾经深得三世佛中过去佛燃灯古佛的支持,如来被孔雀吸入腹中后,从孔雀体内出来,欲伤他命,被诸佛劝解,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如来封孔雀为菩萨是被诸佛劝说才这么做的。诸佛中能够劝阻如来的应该在如来之上,也就只有燃灯上古佛,药师琉璃光王佛。药师琉璃佛在书中出现过两次: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他三人一齐俱念:“南无救生药师佛!南无救生药师佛!”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和尚做法事,口中念:“谈一部《孔雀经》,句句消灾障;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在救助苦难治病救人时会提起药师琉璃佛。后面将孔雀与药师佛并提。
大鹏在狮驼岭表现出诡计多端,对于吃唐僧最为坚定,彻底表现出了魔王的特征。大鹏很清楚自己一个人无法对付孙悟空,因为他知道孙悟空的本领,并且因为他和那些天庭以及西天的人联系密切,也能够得知取经队伍还有天庭和佛门的力量暗中相助,如六丁六甲,护法珈蓝,四值功曹,以及随时可以被孙悟空请来帮忙的天兵天将。孙悟空和整个取经队伍不容易对付,就找来了帮手文殊和普贤的坐骑青狮和白象,拉他们入伙。这其中还有个特殊的作用,就是如果大鹏不是自己一个人吃了唐僧,还有其他两个,那么将来如来要是追究此事,大鹏担当的罪责也会轻一些。青狮和白象对于吃唐僧肉没有大鹏那么一心一意,大鹏最终甘愿做老三,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青狮,才把两个人拉进来。
大鹏极为机警,对异样情况十分警惕,并且能够一眼看出孙悟空短处。在狮驼洞,变成小钻风的孙悟空说那孙悟空经常变成苍蝇,还拔一根毫毛变成苍蝇在洞内乱飞以冒充,结果“惊得那大小群妖,一个个丫钯扫帚,都上前乱扑苍蝇。别的妖精注意力都在假苍蝇身上,只有大鹏紧盯着孙悟空变的别人没有看出疑问的小钻风。“这大圣忍不住,赥赥的笑出声来”。孙悟空一笑就会露出本相,大鹏迅即发现孙悟空露出了真面目,将孙悟空拿下。并马上看出这个小钻风是冒充的,真的小钻风已经死了。孙悟空还想蒙混过关,没想到大鹏竟然知道孙悟空变成人的时候“只是头脸变了,身子变不过来”。扒下孙悟空的裤子一看,“果然一身黄毛,两块红股,一条尾巴”。这是个十分隐蔽的秘密,只有猪八戒知道,后来告诉了沙僧。狮驼岭的大鹏居然对孙悟空的变化命门十分了解,说明大鹏对孙悟空十分熟悉,因此他们很可能是认识的,原因就在于当年曾经结拜过兄弟,一个是老三鹏魔王,一个老七美猴王,当年经常在一起切磋文武。
大鹏的厉害远超其他妖精,孙悟空去灵山向如来哭诉,如来派阿傩、迦叶去五台山、峨眉山叫来文殊、普贤菩萨,又带上西天的全部兵力包括:“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神”,加上孙悟空,和如来自己方才敢一起出发去狮驼国救唐僧师徒。要知道当年收服孙悟空时就如来自己带着阿傩迦叶而已。从这个出动的阵容来看,如来认为对付大鹏的难度远超孙悟空,当然,这里面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如,如来本身了解孙悟空的法术和知道破解的方法。但这一切足以证明大鹏的本事了,也和鹏魔王在七大圣中的排名远高于孙悟空相符合。
智安没有停歇,继续讲有关七个大圣的奥妙:
接下来是移山大圣:狮驼王。狮驼王是狮子,有移山的称号,排名在齐天大圣之前,位列七大圣第四。
移山大圣中的“移山”两个字从七大圣其他几个大圣的名称看,应该是其主要法力特征的体现。狮驼王的移山术有多厉害书中没有直接交待,但从其在七大圣的排名看,应该不低。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在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中,银角大王就用来压过孙悟空,而且差点把孙悟空压死,书中是这样描写,先是:“就使移山倒海的法术,就在行者背上捻诀,念动真言,把一座须弥山遣在空中,劈头来压行者。这大圣慌的把头偏一偏,压在左肩背上,笑道:“我的儿,你使什么重
身法来压老孙哩?这个倒也不怕,只是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挨。”那魔道:“一座山压他不住!”却又念咒语,把一座峨眉山遣在空中来压。行者又把头偏一偏,压
在右肩背上。看他挑着两座大山,飞星来赶师父!那魔头看见,就吓得浑身是汗,遍体生津道:“他却会担山!”又整性情,把真言念动,将一座泰山遣在空中,劈头压住行者”结果是孙悟空被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孙悟空被移山之法压得竟然七窍流血,几乎丧命。这是整部书中除了被红孩儿火一烧后冷水一激几乎丧命之外的最接近送命的一次,可见移山之法有多厉害。
接下来是狮驼王的身份问题,如果作者在书中暗含了七大圣的后续故事,那么那个最有可能是狮驼王呢?
既然狮驼王是狮子,那么先看书中所有的狮子都有哪些?
在书中,狮子精有许多,比较有名的狮子有四个地方和群体,从他们当中,可以逐步找出狮驼王是哪个,这几头狮子分别是:
第一个:文殊的坐骑青狮,出现过两次,在乌鸡国做过国王,在狮驼岭当过大王;
第二个:豹头山的黄狮精;
第三个:竹节山的九灵元圣,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九头狮子,是黄狮精的干爷爷;
第四个:黄狮精的六个兄弟,九灵元圣的干孙子:狻猊、抟象、白泽、伏狸、猱狮、雪狮;
首先从法力角度来看,是狮驼王的在文殊的青狮和太乙天尊的九头狮子之间,可能是二者之一。
文殊的狮子在狮驼岭时表现过武力,在第七十五回青狮和孙悟空头次交锋时有这样的描写:
老魔发怒道:“我等在西方大路上,忝着个丑名,今日孙行者这般藐视,若不出去与他见阵,也低了名头。等我舍了这老性命去与他战上三合!三合战得过,唐僧还是我们口里食;战不过,那时关了门,让他过去罢。”遂取披挂结束了,开门前走。
可见青狮要与孙悟空拼命,保住个名头。
再看青狮听完孙悟空把自己的金箍棒夸耀一番后的反应: 那魔闻言,战兢兢舍着性命,举刀就砍。
种种迹象表明,青狮一开始并不清楚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来路,听完后吓得战战兢兢。但从七大圣结拜的时间看,是在孙悟空从龙宫得金箍棒之后,其他几个大圣不可能不了解金箍棒的威力。因此青狮不是狮驼王。
只剩下九头狮子九灵元圣。九灵元圣虽然也只是个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但他与其他坐骑相比较而言却很特殊。书中的坐骑有这样几个:文殊的青狮、普贤的白象、观音的金毛犼、寿星的白鹿、老君的青牛,其中九灵元圣是唯一有名字的坐骑叫做:元圣儿。就连弥勒佛底下的童子都只称为黄眉童儿,元圣不像是一个坐骑的名字,倒像一个修行高深神仙。九灵元圣的辈分很高,黄狮精为首的狮子精九灵元圣为祖翁,拜九灵元圣为干爷爷。九灵元圣的武力之高超乎寻常,他是所有妖精们当中唯一只用一招就轻而易举擒住孙悟空连带沙僧两个的。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中描述到:“你看他身无披挂,手不拈兵,大踏步走到前边,只闻得孙行者吆喝哩。他就大开了洞门,不答话,径奔行者。行者使铁棒
当头支住,沙僧轮宝杖就打。那老妖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的又衔于洞内”。一下子就同时生擒孙悟空和沙僧,之前只有地仙之祖镇元大仙曾经达到过这种境地。九灵元圣具有很强的心力和推算能力,九灵元圣回洞府后不见狮子们回来,于是“低头不语。半晌,忽的吊下泪来,叫声:“苦啊!我黄狮孙死了!猱狮孙等又尽被和尚捉进城去矣!此恨怎生报得!”九灵元圣法力十分高强,太乙救苦天尊说他“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
九灵元圣不但身份本领特别,和主人太乙天尊的关系也很奇特,他是唯一被主人收服后惩罚的坐骑,并且是当面重罚。几乎所有的主人制服手下后,只是简单说几句,没有任何惩罚,然后就直接带回去了。九灵元圣被狮奴边打边骂,打到手疼才罢休,而一旁的太乙天尊没有任何反应,可见对九灵元圣毫无同情,不像是其主人,倒像是其监管者,或者说九灵元圣很有可能原来就是受其看管约束的一个对象,而不像其他坐骑一样本身就是坐骑。这样算来,九头狮子就有可能原本是妖魔,后被太乙天尊收服为坐骑,后来因不愿被约束受狮奴的虐待,从而逃走,这样有机会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在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之后,便离开,来到了竹节山。而太乙救苦天尊有一套专门对付他的咒语,让那九头狮子“不敢展挣,四只脚伏之于地,只是磕头”。试想,如果九灵本身只是专门的听话坐骑,有事只需说服其莫再犯即可,何必要专门用套咒语让他十足地不敢挣扎,这只能说明九灵本身并非太乙天尊的坐骑,而是被天尊看管的曾经对立的个体,同时被当作坐骑。
那么还有个问题,就是和狮驼王名称高度相关的狮驼岭又和狮驼王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巧合?未免太巧!我们可以做个这样的推理,就是开始狮驼王为妖时曾经是在狮驼岭为王,因此此地以他的名号命名,后来被收服,之后又逃脱,成为移山大圣,结拜兄弟中有大鹏。七大圣解散后,大鹏了解到狮驼岭和狮驼国的存在来到狮驼国,而狮驼王则跑到了离东天尽可能远的地方,太乙救苦天尊又名东极青华大帝,处于东边,狮驼王则到了距离西天灵山很近的地方隐藏,料属于道门的太乙通常不太会在佛门西天灵山所属天竺国境内大动干戈,但他没想到会遇到去西天取经的齐天大圣,而自己的孙子却惹了不该惹的人。
书中没有描述孙悟空与狮驼王没有在阵前相认,这从书中对孙悟空和牛魔王战斗时的描述可以借鉴:你看齐天大圣因功绩,不讲当年老故人。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再是和几个大圣结义的魔王,一心向西,这种行为也说明他认识和了解孙悟空。几个被捉住的狮子结局极为悲惨,都杀了剥皮。孙悟空此时的作为体现了要与旧日的魔王脱离一切干系的决心。
慧宁听得仔细,听完师傅讲完狮驼王,道:难怪书中并没有直接写那几个失踪大圣的故事,要写的话,也都是妖怪,要被孙悟空除掉,这未免太令人伤心难过。
智安没有作答,继续说道:
老五通风大圣弥猴王,弥猴王论七大圣兄弟排名,超齐天大圣孙悟空两名,排第五,名称明了,特征明确,弥猴王在取经过程中的各个妖精中最具明显对应,那就是六耳猕猴。
对于六耳猕猴的详细描述,见如来的说法,如来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分别是:
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花果山上有个通背猿猴,相对本领一般。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这里可以知道六耳猕猴最擅长聆听,从其有六耳比常人多出两对耳朵也能直观地体现这一点,通风二字让人联想到通风报信,也是消息灵通的意思。在书中,六耳还指第三者,孙悟空去菩提祖师那里曾经说过:此地更无六耳。两人共四耳,无六耳意思是没有第三者在场。也许是作者暗示,后来的六耳猕猴的确充当了唐僧和孙悟空师徒间的第三者。
六耳猕猴是弥猴王目前还只是初步假设,那么是否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呢?猕猴王的本相是猕猴,称“通风大圣”,与六耳猕猴的本相和善听属性完全一致。而通过六耳猕猴******后书中所述:“至今绝此一种”,说明六耳猕猴世上只有一只。六耳猕猴的本领在七大圣结拜时就和孙悟空相当,当得起当初的大圣名号,说明起码在孙悟空修炼时,六耳猕猴也修炼了本领,而且说不定就是在远处聆听了菩提祖师向悟空传授绝密法术时听得的,书中由如来口中得知六耳猕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并且当初孙悟空还没有在老君炉里炼出火眼金睛时,因六耳猕猴独特的善听本领,让其排名在孙悟空之前,为老五。六耳猕猴本相为猴,故此变成孙悟空毫无破绽。至于六耳猕猴的本领是怎么学来的,从书中倒无法直接得出结论,但是不乏间接的证据。让我们从六耳猕猴的兵器说起,六耳猕猴变成孙悟空后,也使一根和如意金箍棒一模一样的兵器,虽然书中说那是“随心铁杆兵”,但只是文学艺术上的为了不和如意金箍棒重复的描述,其特征完全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致,以至于无人以此为根据来识别真假美猴王。再看孙悟空的金箍棒,龙王说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金箍棒是太上老君制造的。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中,孙悟空说金箍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
老君有个老君炉,又名八卦炉,里面炼制出了许多宝物,包括观音坐骑金毛吼的紫金铃,通过金毛吼的口中我们得知紫金铃的来历是:太清仙君道源深,八卦炉中久炼金。结就铃儿称至宝,老君留下到如今。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谁还能制造出一个和如意金箍棒完全一模一样的兵器?这并没有定论,但是可以做个假设和前提,则事情就明了的多:那就是只有太上老君是此类厉害兵器的唯一制造者。金箍棒从原料到制作到炼制都不是普通人甚至普通神仙能做的到的,在远古时期,技术并不普及,因此每一个神或者人具备的特殊技能一般不外传,别人也很难得到,况且像炼制超级兵器如意金箍棒这样的绝技通常不会有多人掌握,如果这个逻辑合理存在,那么就可以直接下个结论:六耳猕猴的兵器也是老君打造,而且和如意金箍棒一模一样,这样也就合情合理了。
后续的发展只有结果,假猴王借唐僧二次驱赶孙悟空之机冒充孙悟空要去取经,其中间的过程没有讲述,但是可以这样推定:弥猴王一直在关注着孙悟空以及取经的动向,因为其善聆听,也就能够知道取经队伍的一举一动以及各种风声,在第二次孙悟空被唐僧驱赶时认为时机来临,从而出手准备取代孙悟空去取经。
这里面体现了一个背后的秘密,弥猴王在时机判断上很有分寸,弥猴王似乎在时刻准备着取代孙悟空去取经,而且很可能背后有人支持。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呢?首先,从时机上看,孙悟空不是第一次被唐僧赶走,这次已经是第二次了,那么第一次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就不是好时机吗?从唐僧的表现看,在第一次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对孙悟空很是决绝,书中讲述到:“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唐僧发了毒誓,还立下了书面字据,要和孙悟空断绝关系,相比较而言反而第二次表面看还没有这么决绝,即没有发誓,也没有书面立字据,见孙悟空屡次害命,虽然打死的是强盗,但是对于孙悟空擅自杀生实在无法容忍,但只是念了几下紧箍咒,口头让他离去。这看似没有第一次决绝的第二次赶走孙悟空为什么被弥猴王看作是更好的介入取经队伍的机会呢?原因是此时取经过程已经走了一半,除了已经铲除了许多妖孽,前途路阻更少,还有一个就是取经的方向已经基本上落定,看来西天是一定要完成这次取经之路的大业,此时出现,只要夺取孙悟空的位置,走完剩下的一半取经之路即有可能获得正果,好处不言而喻,并且确定,又恰好赶上孙悟空被唐僧赶走,时机不可谓不佳。并且为此,弥猴王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对孙悟空的模仿,对唐僧紧箍咒语的熟悉等等,在后来真假猴王四处去各路神仙面前争执真假时都用上了,毫无破绽,而且竟然连法力无边的观音都哄骗住,拿他没办法,更别提肉眼凡胎的唐僧,也包括龙王,玉帝以及一帮天兵天将等等神仙。
要说弥猴王哪里来的意向和动力去冒着生死风险参与取经一事呢?也可能有两个理由,一是来自于前方的诱惑,就是完成取经后的好处,这个不用多解释,看看最后师徒四人分别成佛成菩萨就明了,也是当初孙悟空虽然和七个大圣结义,但后来却义无反顾地跑上天庭,享受真正的有名分的的大圣待遇去了,虽说没有俸禄,但是玉帝给专门打造的齐天大圣府可是真实的天上宫殿,左右还有人服侍,这种日子谁不羡慕。只可惜,其他六个大圣包括通风大圣弥猴王却都没有这么幸运,因此只好就地散去。牛魔王有办法有本领,有自己的领地,结交甚广;蛟魔王归属大海;狮驼王有看守主人,虽然对他不太好,但却无法摆脱;鹏魔王成了国王;还有个𤟹绒王暂时不提;结果只有弥猴王没有出路和归属,四处游荡。作为能力可以独霸一方,有所作为的魔王很可能也想得到一个成就,但他显然没有牛魔王的交往能力和鹏魔王的治理国家的能力,而他具有的优势是自由之身,他可以选择和人合作,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弥猴王选择了或者说是被人选择了介入取经,此时仍然并没有排除弥猴王是受人指使,去取代取经原来的人选,从而“被安插进去”完成最终进入西天系统的任务。如果是这样,那么背后是谁呢?最有可能的是太上老君!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吗?其实这和如来发动取经的目的和后果有关,如来发起的取经行动,受影响最大的,而且是负面影响的就是太上老君的道门,一路上取经队伍开始遇到的许多妖精都是太上老君的门下,包括金银童子,青牛精,各个都十分厉害,持有老君贴身法宝,欲置取经队伍于死地。为什么会这样,看看孙悟空一路铲除了多少由道士主导的国家,就知道了,乌鸡国青狮是变成道士,车迟国三个道士国师等等,取经过程就是一个佛门影响力驱逐道门影响力的过程,对此最为关心的当然是“道祖”太上老君,对于事关道门生存空间的大事,不能不重视,因此作为道门在天庭和地界的主要代言人和执行人,出手阻拦取经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老君不会正面出击和佛门对抗,在一系列的安排自己的烧炉童子,青牛都没能阻止取经后,老君又找来了潜伏者弥猴王,要弥猴王寻机取代孙悟空进入西天系统,成为道门潜伏在西天的力量,弥猴王正在寻找一个上位的机会,对于他来说,无论是进入道门系统,还是加入西天系统,只要得到一个位置就满足了心意,因此和老君一拍即合,发挥自身优势,时刻聆听取经动向,在孙悟空二次被赶走时,抓住时机,介入其间,同时也获得了老君的协助,就是得到了另一只如意金箍棒。还有就是七十二变等孙悟空的本领,其实不难,要知道七十二变是三清之一灵宝天尊的看家本领,而并非菩提独有,在老君的点化下,六耳猕猴,弥猴王通风大圣完美地转化成了另一个孙悟空。正是背后有老君这样的实力机构的实力人物的支撑,弥猴王才清楚地知道,谁真正完成取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经这个过程,这才是西天的最根本目的,因此,他自己变出了假唐僧和假沙僧,加上真的度关文牒,这个比较重要,是个凭证。有了凭证,谁是取经人根本不重要,当然,孙悟空得是自己。理论上,如果弥猴王真的最终得逞,取经的结果不会有太大区别,假唐僧依然会成佛,反正他只会念经,其他什么也不会,八戒和沙僧的角色西天至少有五百多,多一个两个也不多。而西天得到了自己原本真正想要的,传经于东土,以及扫平西牛贺洲,这就足够了。至于谁当斗战胜佛,只要你六耳猕猴愿意为西天服务不对着干,佛位给你,一切安好,凭六耳的本领其他人无话可说,其他人也分辨不出来究竟谁是六耳猕猴谁是真正的孙悟空,也无需分辨。
但是作为一个魔王六耳猕猴并非完美,或者说其面对的一切环境和过程他也不能完全掌控,要不其下场也不会那么悲惨。从猴子扮成的假沙僧被真沙僧打死后,把死猴分吃的行径来看,弥猴王的本质还只是一个凶狠的畜类。这样一个凶狠的又有本领,又有背景的角色在,后来即便是谛听分辨出来谁是真的孙悟空也不敢说出来,因为一旦说破,那和曾经大闹过地府和天宫的孙悟空一样厉害的弥猴王说不定会回过头来报复,甚至当场发怒,被那一万三千多斤的铁棒打一下,后果可想而知。
沙僧一定要打死假沙僧当然理由很充分,谁也不愿意看见有个假的冒充的自己,并且,在沙僧心中,如果不跟随真正的唐僧去取经,则无法成就正果,作为一个跟班,这样想,十分正常,毕竟他不可能知道西天佛祖的真实想法,甚至说绝大多数神仙也不可能想到,因此,在这里无论是谁都会认准只有真唐僧完成取经过程才能成正果,沙僧也是这样想,而且沙僧本人在取经中属于一门心思要完成取经的人,他的决心甚至不亚于唐僧,超过了孙悟空,更别提猪八戒。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沙僧没有退路,相比之下,孙悟空可以回花果山,猪八戒则无所谓,随便找个山头吃人倒更愿意,还可以回高老庄和高小姐团圆。这体现在后来沙僧到了南海观音那里,发现了孙悟空,当着观音的面就要打孙悟空,他当然知道自己远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但决心要在菩萨面前显示一下。
弥猴王骗过了诸神仙和观音的法眼,孙悟空在谛听的提示下,和六耳猕猴前往如来处。有人会问,按如来的说法,六耳猕猴不是:“知前后,万物皆明”吗?怎么没有预见自己的结局。其实弥猴王为什么同意去如来那里和美猴王一起分个真假,他也是想做一次成功后获益颇高的冒险,如果如来没有分辨出谁是谁,那么自己就有了绝对的机会,成功的机率是五成,对于一个本着冒险求胜心情的角色,是值得一试的。最终或许是如来无法分辨真伪,或者如来分辨不出,随手指点真假;即便是如来分出真伪谁是谁,也有可能如来因对孙悟空某种不满而让自己上位,种种成功的可能性,让六耳猕猴最终选择了同去灵山佛祖面前辨别。结局,是最坏的那一种,如来说出来六耳猕猴的来历,这让六耳猕猴心虚,自己暴露了,致使后面几种可能未及验证,就被孙悟空打死,一代通风大圣弥猴王,独一无二的六耳猕猴从此绝种。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发现,如果这样说来,七个大圣中许多还在取经途中留有痕迹,孙悟空几乎把自己曾经的结拜兄弟几乎都铲除了,这也未免显得人心太过险恶。正是如此,在最终版的书中,作者将孙悟空的几个兄弟尽数隐去,只给后人留下猜测的蛛丝马迹。
慧宁道:哦,原来如此,这其中还有这样的奥妙,算是解开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谜团。
智安接着讲七个大圣的故事:
最后一个去向不明的大圣是老六驱神大圣𤟹狨王,𤟹是指猴类,狨也是猴,有狨猴一类。因此,𤟹狨王也是猴类,七大圣中的老五,老六,老七都是猴类,而且排最后,难怪孙悟空后来说起个兄弟排名是按照身材大小,其实猴类的身材都差不多,无法证明孙悟空是最小的那个,也从侧面说明起个大圣的排名很可能是按照本领来的,当中也许还夹杂着年龄,不管怎么说,孙悟空在七个人当中资历最低,可见七个大圣其他几个大圣的厉害。这也有可能直接导致了天庭对七个大圣联手的对策制定:分裂法,各个击破。试想天庭对付一个孙悟空就已经十分棘手,如果七个大圣联合,那天庭很可能就会彻底沦陷。
暂不提天庭对付七个大圣的方法,这个老六驱神大圣名头不小,不是驱仙,驱鬼,而是能够驱神,并且还是只猴。那么同样循着原来的思路,如果书中隐藏有驱神大圣的踪迹,有可能是谁呢?
首先看,书中曾经提到的厉害的猴的角色,不厉害的不能入选。这样算来只有两个,一个是六耳猕猴,之前曾经提到过,另一个是叫:水猿大圣。
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孙悟空为了降伏自己难以对付的黄眉怪,四处去找帮手,找到国师王那里,听国师王道:“你今日之事,诚我佛教之兴隆,理当亲去,奈时值初夏,正淮水泛涨之时,新收了水猿大圣,那厮遇水即兴,恐我去后,他乘空生顽,无神可治。
这里的水猿大圣,明显是只猴,并且,后面那句:他乘空生顽,无神可治。点明了这个水猿大圣对付“神”有一套,甚至无神可以对付的了他。而且还继续保留了大圣的头衔,只是有一点,不叫驱神大圣,而是叫做水猿大圣。两个大圣,是同一个人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理由是,水猿大圣好像是个专门水中作怪的妖精,而之前的驱神大圣却没有提到过这一点,但是也不能否认驱神大圣就没有水中的特征和本领,并没有说驱神一定不能在水中为怪。
第九十六回还有个隐含的厉害妖精:毒火鬼王,华光菩萨因剿除毒火鬼王降了职。这个毒火鬼王以火为名,却是个鬼王,难以对付,而剿除妖魔是佛门的一项工作,剿除不利还要问责降职。
驱神大圣和其他几个大圣结义,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形成威势,不被轻易剿除。但是七个大圣自从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之后,再也没有回合过,各自独立去了。其中牛魔王见了孙悟空的两个兄弟,却没有去看望孙悟空,估计也是害怕沾染,受到牵连。这个老六驱神大圣𤟹狨王成了痕迹最少,最神秘的一个。但从后来牛魔王极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但还是最终被降伏来看,连七大圣的老大牛魔王都是如此,更别提老六了。他的命运是被降伏,还是被剿除,都是可能性很高的事情,当然𤟹狨王也有可能隐遁一方,这就不得而知了,。
讲到这里,最后不得不提一下七大圣的老大:牛魔王。
牛魔王在书中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牛魔王过着如同凡人一样类型的生活:有妻有妾,有子,有弟,贪财好色,闲暇时有朋友宴请,生气时便与人争斗到底。是唯一与孙悟空有旧并且还存在于书中的妖精,当年七大圣的大哥平天大圣牛魔王。他的被降伏也有特别的描述,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写“牵牛归佛休颠劣,水火相联性自平。”
捉住牛魔王象征着摆脱常人、凡人的一切,一心归佛。
慧宁问:原来牛魔王还有这样的象征意义,但是我有个疑问:牛魔王在做妖怪时见过被贬做猪精的八戒还有沙僧,这是为什么呢?
牛魔王与孙悟空再次相见时,已经毫无兄弟情份,反而比较奇怪的是,牛魔王在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没有去看望自己曾经的结拜兄弟反而去看望了孙悟空后来的师弟八戒和沙僧。
魔王大惊道:“猢狲原来把运用的方法儿也叨餂得来了。我若当面问他索取,他定然不与。倘若扇我一扇,要去十万八千里远,却不遂了他意?我闻得唐僧在那大路上等候。他二徒弟猪精,三徒弟沙流精,我当年做妖怪时,也曾会他,且变作猪精的模样,返骗他一场。
这里明确说明当初牛魔王见猪八戒和沙僧是在他们做妖精的时候,也就是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之前,八戒和沙僧被贬下凡之后。牛魔王去见他们的原因有两个可能,一是像当年孙悟空四海千山结交天下英豪时一样广交朋友,八戒和沙僧都位于西牛贺洲边界不远的地方,距离牛魔王常居的积雷山相当远,可见其结交范围之广,另一种可能是其受到某种使命的驱使,想要去与被贬下凡的八戒或者沙僧联手去完成。前一种比较好解释,同时也能够帮助阐明为何后来天庭要联合佛门下大力气降伏牛魔王的原因,试想,作为三界的统领的天庭,以及坐镇西牛贺洲统御四大部洲的佛门哪能允许一个势力范围几乎延伸至一半部洲的一个魔王在眼皮底下扩张势力,正好趁师徒取经经过时将其收服,这类原因也是取经发起的重要缘由之一。从孙悟空的行为也能体现这一点,后面将会提到,孙悟空去寻铁扇公主时是去主动挑起战斗。
第二种原因不够直观,但是从八戒和沙僧的角度却有些蛛丝马迹可寻。注意一点细节,那就是八戒被从天蓬元帅之位贬下界时并没有被收回武器九齿钉钯,这同样也发生在沙僧身上,沙僧取经过程中依旧使用他原本的兵器降魔杖。这似乎是天庭有意的安排,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通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八戒下凡后依旧被赋予了天庭的一些使命。这一使命究竟和谁有关,书中没有明确描写,不过后来八戒初次见到孙悟空时曾经说过:你这诳上的弼马温,当年撞那祸时,不知带累我等多少。然后便开始与孙悟空生死厮杀,看起来八戒对于孙悟空闹天宫十分憎恨,这使命很可能和彻底剿除孙悟空以及八戒被贬有关,当然从结果看是没有完成剿灭的目的。沙僧是否也同样如此倒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明确证明。至于为什么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没有受到侵扰,从如来的安排可以看到一些内容:
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来佛祖是在派人保护孙悟空,而且早已安排好救他的人了,就他的人当然是唐僧,这也说明如来取经安排是早已有之,包括贬金蝉子转世人间。
到牛魔王被天庭和佛门联手降伏的时候,一整套互相关联的势力被平复或创造了平复的条件,包括红孩儿,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小妖精玉面狐狸精,包括为后来平灭万圣龙王一方打下基础,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地域和人员。红孩儿将原本应该归属天庭或西天体系的三百里的三十名山神和三十名土地占为己有当奴役,铁扇公主虽为个体性质但却拥有法力无边的芭蕉扇,将西牛贺洲的火焰山地带占为己有,且和牛魔王情意未了。芭蕉扇的威力存在不可小视,这在后面还会详细讲述。牛魔王本身就不必多说了,这里强调一下,牛魔王在个人的本领上超越了佛门的大护法孙悟空,他变化成猪八戒轻易骗过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论打斗和七十二般变化也不输给孙悟空,这份能力可能受到了佛门的青睐,或者说垂涎,也成为了其被佛门收归门下的强烈理由,这显然是与其个人想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优势的方向相违背的。
七个大圣除孙悟空外唯一明确出现的大哥牛魔王最终与孙悟空的关系,拿沙僧的一句话来说: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二者打斗时则是:你看齐天大圣因功绩,不讲当年老故人。已经毫无当年兄弟情义,这也能间接说明为何其他几个大圣不见明确踪影,因为即使是见也如同不认识。
至此七个大圣的其他几个大圣的踪迹讲完。设想如果作者把孙悟空的几个结拜兄弟仍然放到后来的取经过程中明示,那将如何?老大牛魔王被西天逼降,儿子被活捉做了仆人;老二蛟魔王几乎丧命逃脱;老三鹏魔王被西天收服;老四狮驼王被压服,老五弥猴王丧命,老六𤟹狨王不知所踪,而且几乎都和孙悟空有直接的关系,就为了取经,一个齐天大圣把几个兄弟都送上了不归路,这简直把人性中的负面暴露得如骨似髓,太过血淋淋了,因此,即便是如推论中所述,几个大圣依旧是暗藏在后续的取经故事里,作者真这样明确写出来,读者也实在是难以接受这样一个悟空最终成佛,因此,还是让其他几个大圣的谜题继续深深地掩埋在故事里,让愿意挖掘的读者去慢慢品味吧。
慧宁听完,道:是啊,师傅,作者的意思是还是让后人去自行品位吧。
智安点头,接着道:孙悟空是不是后来再没兄弟情义两呢?也不完全是,二郎神就明显对孙悟空英雄相惜(比如在花果山奉旨捉拿孙悟空时就越打越高兴,还故意放走变化成土地庙的孙悟空)。在碧波潭重逢时二人更是兄弟情深。如果仔细看第六十三回孙悟空和二郎神联手降九头虫的故事,就能看出来,孙悟空和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的关系十分亲密,是说得上结交兄弟之情的。对照之下,孙悟空和二郎神不打不成交建立的情谊,比起孙悟空和他在花果山结拜的牛魔王等酒肉朋友的“树倒猢狲散”的关系,亲密真挚得多。孙悟空和二郎七圣多年没见,在碧波潭重逢,相见甚欢,还欢饮通宵达旦:
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与八戒相见后问:“齐天大圣何在?”当知道孙悟空在山下听候呼唤后,二郎说:“兄弟们,快去请来。”
梅山兄弟劝道,敌人家眷在此,逃不了,再加上“孙二哥是贵客,猪刚鬣又归了正果”,不如就此筵宴,“一则与二位贺喜,二来也当叙情。”欢会一夜,明早再去
索战。梅山兄弟这一席话,说明了不少东西。第一,他们叫孙悟空为“孙二哥”,是结拜兄弟的称呼。第二,他们留孙悟空晚宴,要“叙情欢会一夜”,是关系亲密的好兄弟之间的行为。
慧宁一听,高兴道:我说我心目中的英雄孙悟空也不是没有兄弟情义的冷血人物吧,起码他和二郎神,包括八戒沙僧还是有很深的兄弟情,只是因为身不由己,扮演的角色变了,才不与之前的几个结拜大圣兄弟有交往了。
智安点点头,今日就到这里,明日再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球扎成齐天大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