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章氏刀剑刀剑真的能斩断钢铁吗

刀头款和剑头款
hg0515-1 ¥760
hg0515-2 ¥760
工艺:剑身经过几千次锻打,形成自然花纹,手工十二道磨,经过打坯、热煅、铲、锉、镂花、研磨、装潢等20多道工序,做工精细。
赠品:锦盒备注:由于手工制作尺寸会有偏差,以实物为准。
<div class="section pdtdetail" tab="购买咨询(0)"> 购买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div class="section pdtdetail" tab="商品评论 (0)"> 商品评论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微信客服二维码 可扫描加微信咨询
合法经营 公安备案
最新发货的订单
订单08所购物品 已通过申通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95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0
订单65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86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77所购物品 已通过全峰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20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5
订单64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3
订单30所购物品 已通过申通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70所购物品 已通过申通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87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0
订单37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07所购物品 已通过中通速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20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08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9
订单13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8
订单77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7
订单6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88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2
订单8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0
订单94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8
订单79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3
订单01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3
订单81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5
订单14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68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80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0
订单92所购物品 已通过全峰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45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6
订单7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8
订单92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8
订单1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6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3
订单3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2
订单35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32所购物品 已通过圆通速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41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18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70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65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01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52所购物品 已通过中国邮政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4
订单11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14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61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5
订单16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3
订单92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8
订单54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19所购物品 已通过顺丰速运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
订单48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1
订单72所购物品 已通过韵达快递发出, 请注意查收.快递单号:2
热销排行榜
浏览过的商品
厂址:浙江省龙泉市宝剑园区南秦路299-2号,邮编323700Email: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QQ销售QQ:7971751 & & QQ投诉QQ:9537155 & & QQ批发QQ:&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手机: &传真:网警提示:网络购物请使用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担保交易方式,避免被不法分子骗取货款。&浙ICP备号-1现实真的有可以斩断钢或铁的刀吗?
看海贼王索隆的三刀流招式等,不禁想到这个问题...
按时间排序
高压水刀……
题主的问题肯定是靠人的力量和好的钢刀能不能切开钢铁。我觉得人力有限,只能加持武器了,索隆斩断钢铁拿的还是钢刀。所以这么说我觉得钢刀是斩不断差不多属性的钢铁的
淘宝上就有,砍铁丝的
通常钢这种东西一一但硬度上去,塑性就会变差,无论用什么强化方法还是热处理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做得很硬会更容易被折断,做的不硬削铁自己先萎了。。
还有特种加工,电火花啦,激光啦,…………分分钟切钢铁
速度够的话,水都能切断钢啊。可是削铁如泥做不到啊
确实有,比如藏地的一种刀。将一根铁钉放在桌子上,高举这种短刀,挥舞下去,斩断铁钉,但远达不到削铁如泥。
————日更新————话说...提问是不是修改了???斩断???我怎么记得原来是问的削铁?还说什么削铁如泥来着???是改了?还是改了?还是改了???强烈要求知乎在问题修改后给予提示并提供历史查询!!!!这不坑爹嘛!斩断????要说斩断的话我真心2333333好吧!拿直刀断个铁钉铁丝铁条.拿大型刀具断个铁块铁棒.卧槽...这不和玩儿似的??丢开大型刀具断铁靠砸不说.就直刀能断铁的我顺手拎出个三五把分分钟的问题好不好??说好的是问削铁啊!还是如泥的那种啊!怎么说移情转眼别恋了!禽兽啊....————————看完楼上某两位的回答我真的是醉了...机床上的刀....学校门口的大叔....你们在逗我吗?那谁.!你也知道那是在机床上的啊!是机床上的刀啊!不是机床用的刀啊!你把它从机床上取下来切个萝卜给我开开眼?哪怕是最特么硬的刀具也都是特么的机床给整出来的啊!如果被削对象是普通铸铁.就给机床一片白钢条都能给它铣出屎来啊!这里再问“天下宝刀哪口强?”你给补一句“村口老王家有机床!”.....什么怨啊这是!另外一位大侠.我就纳了闷了.能搞到好刀和是否大叔退伍有毛关系?本大叔也是退伍啊!教两手呗!另外别老一说好刀就特么国外进口啥啥啥大牌了好不?不是说它们不好.公认的国外大牌比国内大牌整体优良不是一两个等级.但这并不说明国内没好刀或者进口刀一定比国货好啊!你去海豹突击队分分钟找得到国产货好不好?美国人傻?业有专精术有专长.刀也一样.长刀短刃厚背薄边宽身窄体有折有直.一个需要刀具的人他的装备架子上不可能只有一把刀.如同一个女人的衣橱不可能只有一套衣服一样....对了.那什么...你给解释解释一根被你用钳子测试过很软很容易弯曲且韧性很强硬度较低的钢丝和你说的刀有神马关系?怎么觉得它们错过了什么?_?....最后...你确定大叔拿出来的是钢钉?不是常见的铝合金帐篷钉?而且是用.....割???你确定是割???嗯...如果不是强度很特殊的铝合金...我的破烂堆里应该有一两把玩意可以在使用正确方法的前提下做到...如果是钢制....真心对不起.请容忍我再啰嗦一次...你确定是割???那啥....我切去一下淘宝...看看我订的原装正品绝地武士刀发货了没....刚刚发觉为什么这个问题下会有这么碉堡的答案...原来题主你就是个坑啊!正所谓“撇开计量谈毒性”.你就干巴巴的说个主谓宾.给出的环境模型就是粗暴的“一块铁或钢.被刀.削了.普通泥巴.被刀削时一样.会么?”...那我这么答可以不?“会.置钢铁一块于火镗之上.烈火烤之.待数时辰之后.取一刀削之.如泥.烂泥...”一朝步入知乎殿...从此节操成路
这个我真的见过。有一个牌子的匕首,好像是国外品牌,上万块,在一个户外店展览并出售。当时我上大一,国内对刀具管的没有这么严。因为离学校近,我也喜欢刀刀棍棍的东西,所以和老板比较熟。他说那是他的镇店之宝,从特殊途径得到的。具体的不知道,但他当过兵是真的。我让他给我试试那把刀,他找来一把钢丝。不是铁丝是钢丝,我用钳子才勉强掰弯一松手就复原的强度。他拿了一个户外帐篷的地钉,钢的。一割就断了。断口很整齐。
技术问题,本质上是时间问题。像砍箩卜一样砍钢铁的材料,存在。只是以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
很不幸,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削铁如泥的宝刀……(注意,我指的是切铁跟切泥巴一样根本不需要费力气)因为刀是钢……那玩意本质也是铁,你说一把钢刀一下切烂青铜器这可能,硬度完全不一样好伐。除非是什么天外陨石特质物质做的刀人类玩了这么多年的钢铁,还是没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但是话说回来,杀人,一把刀就够了。管你是绝世好剑,小李飞刀,还是张小泉,壁纸刀……还有什么说车床的啊,高分子材质的啊……那话能这么说么~尼玛速度够快板砖都能把钢砸断2333
一般机床的刀具都是削钢铁的,和削萝卜没区别
楼主去搜下冷钢公司锻造出来的武器的宣传视频吧。冷兵器如果锻造好了绝对NB
谢邀工艺上应该是可行的毕竟故事里的钢铁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就是指很硬的东西说白了斩断钢铁是一个明确地预示着索隆的能力提升了毕竟阿拉巴斯坦篇在故事结构上很重要,必须加重笔墨去描写现实中的话,生铁比较硬、脆,钢铁柔韧性相对比较强,差别在于成分很锻造手段什么的毕竟我们说的钢和铁都不是纯净物,都是化合物啊纯铁是很软的···~~~~~~~~~~~~~~~~~~~~~~~~~~~~~~~~~~~~~~~~~悲剧了,是混合物,化合物好像是类似于什么氢氧化钠那种东西吧唉,以前化学就很差,想不到高中毕业快十年了真的全部还给老师了(迷之音:其实我当年压根没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揭秘削铁如泥的刀剑:秦剑可斩断古罗马铁兵器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 09:16 编辑:LT
  古代形容刀剑的锋利,一般都会说:削铁如泥,吹毛断刃。不过这种刀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也没有制造出来。是现在的制造工艺不行吗?还是原有的技术已经失传了?
  《水浒传》里面,杨志卖刀的时候,牛二逼他试验刀的锋利,杨志在地上摆放了一摞铜钱,一刀下去劈开。请注意,这只是铜钱。如果你愿意试验,家里的菜刀刀刃够厚,劈下的速度够快的话,你也可以做到,哪位有兴趣可以试一下。不过要小心,最好从一个开始,如果你家的铜钱够多的话。
  铜的材质是很软的,延展性也好,现在的加工工艺,可以把铜加工到头发的四分之一厚。黄金的延展性更好,可以加工的更薄,这个古人可以做得到。在铜里面添加了其他的金属以后,可以改变铜的机械性能。纯铜是玫瑰红色的,切开因见空气而氧化后,变成紫红色。纯铜里面加入锌后变成黄铜,铜与除锌、镍以外元素组成的合金叫青铜。古代的青铜,一般是含锡的普通青铜。
  铜里面加入合金,一般是为了提高铜的强度。不过合金的组成是有要求的,拿青铜来说,随着含锡量的增加,青铜的强度、塑性不断升高,含锡量达到5%~6%时塑性下降,含锡量达到20%时强度也开始急剧下降。由此看来,古时作兵器的青铜,含锡量应在10%~20%之间。
  图为春期晚期的青铜剑
  虽然青铜的强度比纯铜高,但是也达不到削铁如泥的地步。这个和金属的强度、韧性和硬度有关。
  对刀剑来说,最重要的机械性能是强度、硬度和韧性。硬度太低韧性好但是容易卷刃,硬度太高了韧性变低又容易折断。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古人花费了很长的探讨过程。
  先说说淬火工艺。淬火是提高钢硬度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不过只适用于含碳量较高的钢,含碳量过低,淬火时形不成马氏体。淬火后钢的硬度提高,就是因为得到了马氏体。不过淬火后应力太大,还需要回火。
  图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剑
  一般来说,刀剑的淬火,为了防止淬火后变形,需要垂直插入淬火介质中进行淬火,当然,淬火用的介质比较多,这个根据需要选择,一般有水、盐水、油。淬火时,先把刀剑加热,现在有测温仪,以前没有,靠的是观察。
  当刀剑加热变色呈樱红色时,就达到了淬火温度,迅速取出,蹭掉上面的氧化皮,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观察色变。垂直放入淬火介质中,搅动几下,迅速取出,看刀刃的变色,开始的时候是白色的,然后变成黄色,然后是蓝色。刀剑的硬度和韧性的最佳汇合点,就是当变色到黄色快蓝的时候,再放入水中,就可以了。
  不过这样虽然刀刃的硬度够了,不过是很脆的,侧面敲击就会折断。在漫长的探索中,古人领悟到需要增加刀剑本体的韧性,就加厚刀剑本体,不过这样产生了笨重问题,后来就用在本体上附加其他东西的方法,就像现在的隔热层。
  以前记载的比较好的刀剑,我觉得就是淬火比较好的刀剑。所以一个好的铸剑师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例如干将莫邪。那些和好刀剑交手就断的刀剑,大多都是淬火淬的太硬了。有一个例子大家可以试一下:锉刀是很硬的,可以锉钢铁之类的东西,不过它从高处掉到地上,就可以摔成好几段。
  因此如果硬度明显大于被削铁器的话,青铜器是可以斩断铁器的。
  比方说:秦青铜兵器,外部的硬度,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检测数据是106HRB,约296HV。(《秦俑坑出土的兵器》《丝绸之路》 1999年01期)。实验结果证实,这种青铜剑内韧外坚,外部硬度约290HV,可以印证兵马俑秦剑的检测结果。 (《战国青铜剑的铸制技术及&削杀矢之齐&研究 》《全国第六届科技考古论文集》2003年8月)
  古代西方一直没有开发出铸铁柔化技术和炒钢技术,兵器一直使用块炼铁, 当时西欧最好的铁出在西班牙,因为那里有很好的铁矿,从西班牙Almedvilla墓出土的铁剑含碳极少,属于熟铁,硬度仅有95~135HV。还不到秦剑的一半。另外的一把剑含碳稍高,约0.2%~0.3%,但它的硬度也只有70~117HV。
  两把Basel博物馆里的凯尔特长剑,&not very much better&, 一个含碳量0.04~0.1%,也是熟铁,不过硬度达到160~191HV, 著名的罗马短剑Gladius和公元2世纪后出现的长剑Spatha都是没有经过热处理的, 德国地区出土的Gladius虽然内外含碳量不同,但硬度都没有超过200HV的。
  图为凯尔特剑
  如果秦朝的青铜剑遇上古罗马的铁剑的话,秦剑可以轻松的斩断古罗马的铁兵器。大家不要认为铁质武器就一定比铜的好,其实关键在于铁和铜怎样的锻造还有其他的冶炼方法还有添加的各种不同元素,只有这些都具备的情况下或者差不多的情况铁质兵器才能比铜质武器好,如果秦军遇到古罗马的军队不关是一对一,还是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古罗马的军队都会是一败涂地,因为古罗马的武器就吃了大亏了。
  削铁如泥是存在的,但是必须是削的物体的硬度和密度都比被削的物体明显的大才能做到。
  若您对刀剑感兴趣也可加龙泉铸剑师李师傅的私人微信号:LQDJLL
  若您想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美国禁止韩国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T-50教练机
马来西亚采购8架MD-530G轻型攻击侦察直升机
法国终极版VAB装甲车升级揭秘 适应信息化作战
网友应景新作:国产C919版大型预警机想象图
印度尼西亚宣布将购买4架俄制Be-200两栖飞机
京公网安备2中国古代的刀剑铸造技术失传了吗?为什么当今日本武士刀驰名世界,中国就没有类似的物件?
【的回答(111票)】:
这个问题,需要写论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我的博客看,里边有几节相关内容。
我摘两节过来。又,百度百科里关于所谓各种唐的词条和解释,基本都可以不看,真要看就当小说看,别当知识点看。
二,刀——低温冶炼、锻造和淬火技艺的颠峰之作
日本刀,和前面所说的其他三大名刃都有所不同,无论是从材料的获取还是其锻造及热处理技术上看,它都是一种非常独特且个性鲜明的兵器。
自汉代起,中国的各种技术和物品开始不断流入日本,随着越来越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及造刀术的传入,刀制造技术在日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最终在这个岛国上稳定下来,并发展成独特的日本刀制造体系。即使到现在,其与五、六百年前的日本刀体系也没太大的变化。
说日本刀制造,就不能不说的是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尤其是其中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玉钢”(Tahamagane),是必须要讲清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日本刀的独特之处。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学界——主要是日本学界的主流观点,大多认为中国江南一带先进的炼钢技术,约在公元6年左右开始流入日本。之后经过了一千余年的本土发展,再伴随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带回的中国大陆隋唐刀热处理法的传来,最终形成了制造日本刀所特有的炼钢法和制刀技艺。
中国早期的炼钢术——炒钢法,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单室式炒炼、双室式炒炼、串联式炒炼。而从冶炼炉的构造和工艺流程上看,日本在新新刀时期前广泛采用的踏鞴(Tatara)炼钢法,冶炼炉的结构和原理实际上和中国炒钢的单室炒炼法基本就是同一种技术。
但中国在西汉之后,开始使用经过初步冶炼得来的生铁为原料,再以炒钢法获取钢铁原材料,不再使用直接自矿石中取得的块炼铁来锻造刀剑产品。并且中国的单室式炒炼在燃料中逐渐开始使用高温燃料——煤炭。而日本则因为地质和地理环境等问题,一直都以木炭为主要燃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未使用其它更理想的高温燃料,也未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是以当时的炉火温度最高只能达到摄氏1150度左右,远不能达到摄氏1535度的纯铁熔点,虽说含有杂质的矿石熔点要比纯铁低不少,但在这么低的温度下,铁矿石依然是很难完全融化的。也因此当时的日本人为了获取理想的材料并炼去其中的杂质,在冶炼原材料上使用了表面积远大于大块矿石的砂铁,以求能更好地融化矿石,但同时炼制的时间也变得相当长,常常需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的不间断熔炼。
只是他们虽然使用的是与中国炒钢单室炒炼法差不多的冶炼炉及制造流程,但因为原料不是生铁,而是铁矿石,之后也没有再行炒炼,所以炼出来的产品还是块炼铁。
这种低温冶炼法炼出来的成品,是一种不规则、通体多孔呈海绵状的块状钢铁,一般称其为“海绵铁”,这和我国古代最早炼制出来的块炼铁,本质上是同一产品。
日本冶炼师们在冶炼时,会先把砂铁放入炼钢炉,然后加入特制的木炭,再开始进行冶炼。由于他们使用的是木炭,而不是煤炭和焦炭,所以温度受到限制,其炉温无法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钢材的纯度及产生的成材形状和性能,还有最终的用途,都产生了相当大也相当重要的影响。
日本这种踏鞴(Tatara)炼钢法,如果再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种叫鉧押法(Kura),另一种为铣押法(Zuku)。
鉧押法是以砂铁为原料的一种炼钢法,也见于私人小型冶炼。如有些地区会采用一种名为“真砂”(Masa)的砂铁为主要材料,这种产于日本本洲西部的“中国”地区的名为“真砂”的砂铁,要比一般铁矿石所含的锰、磷等杂质少,所以炼制出来的钢材纯度比较高。
按照日本的有关记载,使用这种冶炼法,大约每3400贯(1)砂铁和3400贯木炭,可以炼出300贯钢,400贯生铁和250贯熟铁,其中那300贯钢,就是制造日本刀的主要材料之一“皮铁”(Kawatetsu)的原材料。
(1)贯:日本江户时代的重量单位。1贯=1000匁=10000分。匁旧作钱、泉,依其发音(もんめ)又作目,1匁等于今制 3.759克。
由此可见,日本刀用钢的出产率和产量非常低,共需大约26.7吨的原材料,才能炼制出1吨成品钢,因此即便不计算其中的人工,光是原料成本都是相当高的。事实上,这种冶炼法也确实是一种效率底下比较原始的冶炼法,单纯从生产效率上看,相当不经济,而且对木材的消耗也极其庞大。幸亏日本是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多山国家,不然的话,只怕几百年的采伐全国就要被搞成沙漠了。
至于铣押法(Zuku),一般为大型商业冶炼采用,冶炼工场使用的是一种叫“赤目”(Akome)砂铁原料,由于原材料和冶炼方法不同,所以铣押法得到的成品要少些,大约26.7吨的矿石和燃料,只能炼出 0.8 吨可以用于日本刀制造的成品,其产品相当于我们国古代的白口铁,其它成品还有“左下铁”、“庖丁铁”等等。能直接用于制造日本刀的另一主要原材料“芯铁”(Shintetsu) ,就大多来源于这种冶炼法。
这两种冶炼法,事实上其操作原理和流程都比较接近,相对而言,铣押法要略微先进些,这两种冶炼法的产品,日本称鉧铁(海绵铁)和铣铁(即我国古代的白口铁)。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鉧押法冶炼完之后,得到的鉧铁并不是整块可以使用的成品,这是一种大块的品质不均匀的海绵状钢铁制成品,冶炼师需要用大锤把这种钢铁块敲碎,然后将碎块仔细地分门别类,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将部分材料拿去制造日本刀,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冶炼,分别得到玉钢、破面、铁滓、左下铁、庖丁铁等各种成品料再予以分别使用。这其中,可以用来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一般不超过三种。
事实上,日本的这种冶炼技术,从科技进步角度看,是相当落后的。
综合日本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的观点是,日本本土冶炼技术发展大约分四个阶段,其冶炼方式、场所及刀匠使用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说的高温炉,是指与之前的温度比,而并非冶金业所指的高温炼炉):
一,原始低温野炉(自然通风)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是私人小规模冶炼,成品为鉧铁,也就是海绵铁,作成以后需要刀匠将鉧铁拆分后使用,上古刀基本都是这一形式的产品。
二,初期低~中温炉(吹子)时期。这一时期为私人及零散商用小规模冶炼,产品为鉧铁和铣铁,依然需要刀匠拆分后使用,这一时期为上古刀到古刀期。
三,中期高温炉(踏鞴)时期。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鉧押法大规模商业冶炼,同时产品也多样化起来,其成品有出羽钢、印可钢、千种钢等,刀匠们开始大规模使用半成品钢,也就是玉钢锻造刀剑。这种造法成为普遍形式,是自庆长新刀起及之后。
四,后期高温炉(天秤鞴、大胴)时期。这一时期刀匠们使用的主要材料,大多为大规模商业冶炼出来的各种成品钢(造、粒、顷钢)及玉钢,新新刀时期刀产品基本都是在这一形式下制造的。
实际上,日本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研究用煤炭的量产冶炼高炉,到两个世纪后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的高温反射式精炼炉的研发,因此新新刀时期有相当部分日本刀是采用冶金业概念上的高温炼炉的产品制造的,而传统冶炼法则日趋式微、几近绝迹。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会发起日本刀复古运动,最后成功地将传统低温冶炼和锻造法保留至今,并将传统日本刀要使用传统冶炼和锻造这一概念也基本固定了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前两个时期里,刀匠们使用的原材料中,有相当部分是外来钢铁产品,即日本所谓的“舶载铁”,品种主要是中国的炒钢、灌钢产品,也有部分印度钢和南蛮铁(主要为欧洲产品,也有部分是中国产品,南蛮铁这个概念其实是个很不精确的称谓)等等。而后两个时期的刀匠们虽然主要以本土产的钢铁原料为主,但上述的这些外来钢铁产品,自上古刀到新新刀时期,日本刀匠们是一直都有使用的,不过是数量多少而已。
海绵铁这种比较原始的冶炼产品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可以同时炼出钢和生、熟铁。
在中国,因为这种块炼铁产品所含的杂质较多同时又成分复杂,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最后被逐步淘汰。
而日本的刀匠们,因为燃料和一些其它原因的限制,在无奈之下只能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这种特性,他们因此开始将不同成分的材料运用于刀具的不同部位上,同时不断改进锻造技术,从而找出了一种几乎可说是使用这种成分复杂的原始块炼铁的最好方法,并一直流传至今,最后甚至将其发展到了如果不是使用以这种方法获取的原材料制造的刀,就不是传统日本刀的地步。
不得不说,日本人性格中那种无论什么都力图极致和完美的精神,在这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用低温锻造技术制造的产品,最关键的是它在经过热处理后,能够拥有日本人努力追求的那种变化多端而又美丽的地铁和刃文。可以这样说,日本刀自原材料的获取到其打造成形的过程,是一种把低温冶炼和锻造、热处理技术都发挥到了极致的工艺。
然而这种制造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成本相当高昂,并且由于材料性能和制造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很不容易控制成品形状,这使得其对锻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期间全靠个人经验,因此非常不容易普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刀匠,其过程非常长也非常困难。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日本刀弧度的产生,就与一般刀具完全不同。
使用高温炉锻造,钢材更易被打造成需要的各种形状,这是它的优点之一。世界其他地区的兵器,尤其是刀剑,其弧度基本都是打造出来的,而日本刀则不然。
日本刀弧度的形成,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使用不同成分材料合成的刀身,其各部位张力不一样、在淬火时收缩比也不一样而自然形成的,并非全是直接打造出来的。所以日本刀会在淬火之后,采取回火工艺,这种回火对材料本身的硬度、强度和韧性改变不大,主要作用地是为了避免淬火形变及烧刃时因高温产生的内应力,一般回火温度在200度左右,如果温度过高,会出现不可逆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而成为废品。
回火的重要性,我有个具体事例可以很直观地证明。
有次我造了一柄小直刀,做完敷土烧刃后,因为有其它事,就先放下了,再后来不知怎么地大家都忘记了回火这事,直接进入研磨程序。
结果是我们的研磨师郑晓重在研磨的过程中,刀刃区的内应力开始表现出来。一天半夜,郑晓重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他在研磨刃尖部位时,发现了一个致命损伤——刃切。
就这么这一点点疏忽,导致了这件作品彻底报废。
另外,折叠锻打的时间长短和次数,会影响到含碳量,由于这一原因,传统日本刀的“折返锻炼”工艺有着相当严格的次数限制。
在古代,是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得到“折返锻炼”次数对含碳量影响这一数据的,因此这一过程的掌控只能依赖于经验和技术,掌握最合适的“折返锻炼”次数,是一名优秀刀匠所必须掌握的经验和技能。
所以这种制造工艺,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变得非常高。尤其在钢铁折叠次数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制造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和折叠锻打次数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刀身状态,此刻刀匠眼中直接看见的并非是最终的成品形状,真正的成品形状必须在淬火之后才能看见,所以光是这一段工艺流程内对制造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之高,就已相当苛刻,由此可见打造日本刀所需的技艺之高。
也因此在日本刀制造中,以独特的踏鞴低温炼钢法炼制的原材料获得,是至关重要的。而要使用踏鞴低温炼钢法得到这些特定的材料,又需要日本一些特定地区生产的、成分比较特殊的如“真砂”和“赤目”这样的铁砂。日本刀匠们正是在长期使用这些低温炼钢产品的过程中,依据经验掌握了最合适的使用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锻造体系,所以想要以日本传统技术制造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特定的原材料和踏鞴炼钢法是很重要的两个基础条件。
这也是日本刀能独步世界,与“乌兹”、“大马士革”、“克力士”等制刀系并列,成为世界上一大独立制刀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所述的这些原因,严格地来讲,并非凡是出产于日本、形状符合传统武士刀标准的刀,就可以叫“日本刀”的。真正可以称为“日本刀”的作品,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含义在内。
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除了要符合形制和其他方面一些硬性标准外(如区别“太刀”和“刀”等这些种类的传统定性标准),最基本的几条就是——如果它使用的不是以传统冶炼手法得到的日本刀原材料、不是采用传统炼炉打造、不是采取传统的热处理淬火工艺,那么不管其他标准符合与否,都不能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
换句话说,如果你拿高温冶炼得到的成品钢材去打造一把刀,哪怕形制和工艺都没问题,日本人也不会承认这是日本刀的。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使用现代工艺,使用高温炼炉及现代钢材大量生产军刀,这种其使用现代高温成品钢原料以大工业流水工艺量产的刀,一般都按标记型号被直接称为“XX式军刀”,如九五式、三二乙等,日本人则称呼其为“Gunto”,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值得注意的这其中一些型号的特注型,以及相当部分的九八式军刀,是以传统日本刀刀条加装军刀外装的,有相当部分是古刀、新刀、新新刀,并非机制刀。
这种新造机制量产军刀,在日本人看来其本身不具备艺术和文化价值,只有历史文本价值,所以按照当代日本法律,这类刀概属要销毁的违禁物品,不属文物范畴,一旦发现将直接切断进行销毁。而在日本刀业界和流通领域(譬如古董刀商店)及真正的日本刀收藏者中,这种量产军刀俗称之一就是“铁棒”,于此可略见大家对其所持的态度。
不过收藏日本军刀的绝大部分收藏者,都是因为看重其文物意义而进行收藏,如在中国民间及各种博物馆内,就有不少此类藏品。位于我国首都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内,就有着相当数量在抗战时期缴获日本军刀藏品,其中尤以许世友将军的藏品为最,经常展出的就多达十数柄,其中不乏日本古代名刀,当然也有九五式、三二乙等“模造刀”。
这些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来的军刀,是中国人民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教育意义。
图说明:笔者收藏的抗战期间缴获的日本军刀。日军95式军刀的铜镡初期型,刀、鞘编号一致,日本陆军造兵厂东京工厂陆军第一造兵厂制造的“东”字铭款,刀装由株式会社寿屋商店制造。此款刀使用的钢材是所谓的机制玉钢,整体油淬,配备给日军尉官使用。
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宋朝和中国兵器神话之消亡
——禁私兵、尚武精神和兵器文化传承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在唐之前一直跟着中国走、到唐之后却开始发展出自己的制刀体系和刀文化,而中国又为什么在唐代后制刀技艺就开始急剧衰落,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仅到北宋中期就衰落至如此地步呢?
又为什么,隔海相望的两国制刀技艺的盛、衰焦点,会一齐落在唐代呢?
答案一,是和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持有兵器的态度有关。
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
我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
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
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
也许还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
因为管制菜刀此举,对中国冷兵器制造的传承打击固然巨大,对饮食文化传承的影响只怕也不小。君不见取材于宋元评话杂剧的《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们便个个都是大块吃肉的汉子。于我想来,这等描写固然有小说家们想表现好汉豪气的成分在内,但恐怕当时村野小店里的厨子,没有自己的菜刀可以切肉,于是只能直接把大块肉煮熟了端上来给客人吃,更是其中的关键。
这一想,水浒好汉们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表现出来的豪气,顿时失色不少。接着又想,大约当时人家中,温婉女子启樱桃小口大块吃肉也是常景,因此那些民间艺术家们此举很可能是一不小心的写实描写而已。
一念至此,心目中一直以来因大块吃肉而来的好汉们之豪气形象,几乎荡然无存。
我还没写这一段时,曾以为写出来会很好笑,但写完后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了。虽然我本来确实是想说笑一下的。
笑不出来,不单是因为前文之故,还因为在最后润色这部书稿的过程中,偶然看见一条新闻,说近来我国的安保措施又有进步,推出了购买老鼠药和菜刀需要实名登记的制度,其报道中洋洋自得和夸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便实在很难理解制定这一规定的官员和对此大表赞扬之意的记者了——他们怎么居然就好意思把这事当政绩来夸耀?
本来在中国史上,对菜刀实行管制的,就只有一个元朝,现在好,我想以后也许有一天历史课本上会这样说:在中国史上,对菜刀曾经实行过三次管制,一次是元朝,为了防止汉族人民对其统治不利;还有两次,则分别是2008年和2010年。
如果可能,我一定会建议把提案实施这一制度的那些人士名字都写上去,好让他们就此一直光宗耀祖下去。
知道元朝禁菜刀、禁私兵的人很多,但不太为人知道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宋代比元代好不了多少,最多不过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事实上,中国历代皇朝对民间拥有武器这一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首先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销天下之兵作十二铜人。到汉代,庙堂上有过关于是否要禁私兵的争论,类似争论唐朝也有;到了宋、元两代,统治者们终于开始将禁私兵这一讨论付诸于实施,且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登峰造极近乎变态的地步。
汉、唐两朝的一些皇帝,对民间私兵这一问题,其实是看得很透彻的,或者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的统治非常自信,因此对此并不是很在意,故没有开展大规模禁私兵的运动。顾炎武的《日知录之馀》中,就有汉、唐时期两次关于禁私兵争论的详细记载。
其一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当时的丞相公孙弘上奏,要禁止民间拥有弩。他的理由是一旦十贼持弩则百吏不敢前,因此他认为只要禁了民间拥有弩,那么贼人就只能拿其他短兵了,这样一来官兵就可以大胆上前捉拿,贼人也就不敢作奸犯科了。
当时的光禄大夫吾邱寿王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臣闻古人作五兵,不是用来为害,而是用来禁暴讨邪的。人们安居则以此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施行阵。秦兼天下以后,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于是虽然杀豪杰、销甲兵,但天下百姓还是以农具为武器汹汹而起,最后以乱而亡。所以圣王才会重教化而省禁防,因为他们知道光有禁防是不足恃的。现在陛下英明、治国有道,天下安定,虽然也还有些盗贼,但这是地方官的过失,不是因为民间有弩的缘故。而且《礼》有大射之礼,我只知道圣王有合射以明教化,没听说过他们要禁弓弩的。因此要禁的是地方上巧取豪夺和盗贼一类的行为,而不是兵器。不然的话,如果是坏人,那么坏人本来就不怕违法,所以坏人依然会去持有弩,而好人自卫要使用弩却会违反法度,他们反因守法而失去了防卫的能力。因此禁弩不但无益于禁奸,还害得百姓没有了自卫的能力,又废了先王的大礼,让人们以后再也无法学习圣贤们传下来的大射之礼。
汉武帝于是用吾邱寿王的话去问公孙弘,公孙弘为之折服,汉武帝遂不纳公孙弘禁民间藏弩的建议。
在这里,汉武帝的态度其实着有很明显的倾向性。书曰“上以难丞相弘”,这个“难”字,就表明了汉武帝一开始就不支持公孙弘建议的态度,是以他才会用吾邱寿王之语去“难”公孙弘。
汉弩,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先进的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都远远大于弓,如果只论射程和杀伤力不考虑其他,这东西甚至不比近代初始火枪差,因此说它是当时的高精尖武器一点都不夸张。汉军之所以能克制匈奴,此物居功至伟。如汉名将李陵率丹阳兵而教以骑射,之后孤军杀入匈奴,以五千汉军步卒对十万匈奴步骑混合军团,激战八天、杀伤匈奴过万,全仗此物。最后在距离汉关百余里处,李陵因箭支耗尽外加叛徒出卖,致使全军被围而遭覆灭。余读书至此,每每憾之兼且恨之——如使李将军多十万箭,则不但匈奴无能为,且可立不世之功矣。
然如此凶物,汉武对民间私人可以拥有一事全不以为意,足见其人胸襟之大、自信之高,而在此之外,于我看来更有其高瞻远瞩的一面。且不去说上古六艺和《礼》《诗》这些典籍的礼义,从吾邱寿王之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时至汉代,习射依然是当时礼法的一项常规内容,而正是这种自小要接受的全民射礼训练和百姓可以持有兵器的政策,使得汉人武勇之风不灭,中国的中原历代皇朝多不敌北方游牧民族,惟汉、唐两朝不但不惧,更能克之、征之,武力威振塞外,不可谓与此全无关系。
亭 林先生书中另一事,乃是唐时故事。说是当年唐中宗即位时,拜郑惟忠为黄门侍郎,朝中有人请禁岭南首领之家畜与兵器,郑惟忠曰为政者不可轻易革除民间习俗,晋人《吴都赋》里就说南方是“家有鹤膝,户有犀渠”,一贯如此,现在一朝禁之,岂无惊扰?中宗然之,于是此议不行。
所谓“鹤膝”,乃是指矛属兵器,“犀渠”则是水牛之类的牲畜。
这两位汉唐天子,一个认同禁私兵并不能减少犯罪,其胸襟和自信,绝非泛泛;一个以变易风俗是为扰民而不禁私兵,亦称宽厚。
事实上我国两千年前这位叫吾邱寿王的官吏的言论,极透彻地揭示了私人拥有武器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那就是民间持有武器不是问题,根本问题是在于统治者的治理不善,以及违法犯罪行为本身。
禁私兵,并且把私兵概念扩大至民间日用品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统治者非常不自信和积弱的一种极端表现,因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唯一根源,就是惧怕老百姓有一天会拿起菜刀来,对他们的统治不利。
只是问题在于倘若你治理不善,即使你禁了菜刀,老百姓们也会举着木棍站起来和你过不去。宋、元两朝,甚至连祭祀用的带刃仪仗和菜刀都禁了,可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依然不断就是明证。如果天下大治,统治者又何惧老百姓手中有些许低级自卫武器,譬如菜刀。再怎么样,老百姓的武力也不可能和全副武装、拥有重武器的警察及军队比肩吧,区区几把菜刀有什么好怕的,无端示人以弱、示人以愚,曝一己之怯,令人见笑。
又况且罪犯之所以是罪犯,恰恰就是因为他们不怕法、敢违法。既然罪犯本就不怕法令,那么请问,这个禁私兵的法令对他们有什么用?罪犯们依然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难道你禁菜刀,罪犯就不会拿菜刀去犯罪了?又如果他们拿水果刀、板砖、棍子呢?那是不是连板砖、木棍也要禁呢?作为统治者,不想着平天下不平之事造福人民,却想凭一纸法令就让罪犯们因此不拿武器去犯罪,全然不顾百姓生活是否因此受影响和不便利,这种想法和行为,实在太过愚蠢和幼稚,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现今欧洲瑞士政府执行至今的武器持有制度,也足可证明吾邱寿王观点的前瞻性。
制定于十九世纪前叶、一直沿用至今的瑞士宪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个瑞士士兵,都可免费得到由国家提供的第一批武器、装备及被服等物,而其中的武器可以一直由士兵保管。因此瑞士人在服完兵役后,可以把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包括冲锋枪在内,带回家保存。只要你出具一份不将这些武器用于违法行为的保证及一份无犯罪行为证明,在兵役完成前参加两次射台和野战射击演练就可以了——这后一条尤其有意思,瑞士政府还要确保你会熟练使用这些将被你带回家的武器。
据瑞士政府2003——2005年的统计,瑞士人服完兵役后有30-40%的人选择将在部队使用过的武器带回家保存;而据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在这三年内,瑞士政府因此将11万4千枝自动步枪和手枪发放给了私人拥有。
与此同时,瑞士政府从来都认为瑞士不存在因这一枪支保存制度带来的后果及问题,就在不久前又再次发表了同样内容的声明。也就是说,瑞士政府认为其国家在与此有关联的诸如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和不发放枪支及禁枪的国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事实上,瑞士的社会治安确实相当好,它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持有枪支的国家都安全得多,也比绝大部分禁止民间拥有刀剑、禁止拥有小匕首,甚至对菜刀进行管制的国家更安全。
国家鼓励和支持民间拥有军用武备,安居则制猛兽、备非常,有事则设守卫、施行阵,此乃我国上古圣贤藏兵于民之大义,复见于今日万里之外的异国,叫人情何以堪。
我想,我在这里可以说的,大约只能是这样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法律,一个很有意思的政府,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及人民。
从宋朝开始,中原皇朝自秦汉、隋唐以来的雄风不再。
这种雄风不再,不单是指在兵器制造及兵器文化上表现出来衰落和消亡,也包括了国力和民风,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异。
有宋一代因所谓“重文轻武”导致的积弱固然众所周知,但宋朝皇帝们大禁私兵的态度,对整个宋朝的国、民积弱所起之力,也不可小觑。在我看来,禁私兵和国、民积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孰为根本,不是那么好定论的。
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开篇内,有一处写大宋百姓们互相说笑,其中某甲道:“金兵有甚么可怕,他们有一物,咱们自有一物抵挡。”某乙道:“金兵有金兀术。”甲道:“咱们有韩少保。”乙道:“金兵有拐子马。”甲道:“咱们有麻札刀。”乙道:“金兵有狼牙棒。”甲道:“咱们有天灵盖。”
每读书至此,则令人郁郁不能自解。
这虽然是小说情节,却十分符合宋朝重文轻武之积弱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大宋朝的百姓们,也确实只能用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
这甲乙二人,之前说的是官、兵层面,如金将金兀术自有宋将韩世忠抵挡,金兵的拐子马部队则有宋军的麻札刀与之抵敌,还勉强两两相当。但到了民间层面,因为在大宋天子的严令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威压之下,大宋百姓自开国起就失去了任何可以抵抗敌军的自卫兵器,到这时真的只能用自己的天灵盖去抵挡金兵的狼牙棒了。
宋代自立国后,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大张旗鼓地禁民间持有兵器、禁民众聚会等等,不但对民间私蓄兵器者处罚极严,甚至对造刀的工匠也要一并进行处罚。
那么大宋政府要禁止持有的所谓的兵器,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且来看一看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吧。
大宋开宝三年(970),那位杆棒开国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其后禁令波及全国连绵不绝,粗略简之,就可见有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021,景祐二年(1035),庆历八年(1048),嘉祐七年(1062),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再三再四颁布的各种禁私兵法度。
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在《宋会要辑稿·兵》里,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
这里还好,在利州路转运使陈贯的建议下,朝廷只禁了长柄的“拔刀”。但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又有记载说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断民间使用及锻造“博刀”等刀具(所谓“博刀”,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参见本书附录《宋刀一种小考——朴刀》)。
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祐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且与本节主题有极大关系的一点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
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
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
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
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
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
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
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
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
也所以,我们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小说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街招摇了。宋元流行“杆棒”,小说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由于大家仰慕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而群起仿效之故,而是那位自己使一手好杆棒的太祖皇帝,不许百姓家拥有刀剑闹的。
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佩宝剑在身,以文武双全的风流倜傥形象去泡妞这种事,在大宋朝显然连门都没有,只有罪犯和强盗才敢这么干。
所以我很怀疑北宋那会儿之所以还允许老百姓用小水果刀,并且居然还有“并刀”这种名品,只怕全赖如李师师一流的美女们之力。否则周邦彦们大约在勾栏瓦子中,只能看见无数漂亮姑娘正在用牙齿和手指努力对付橘子这类水果,“纤手破新橙”尚可为之,前面“并刀如水”那一句,肯定是要改一下的了。
私以为,或可使金庸小说常用到的一个词——“并指如刀”,大家都去练点徒手功夫,以方便日常吃喝吧。(1)
(1)并刀,宋时并州所产之名刀,当是日用小刀。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卷上:道君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后云“严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师师因歌此词。
在禁止民间持有和制造兵器的同时,宋朝的官造兵器也被严格置于中央政府管制之下,其对各地官军使用之兵器亦防禁极严。如《宋史》兵志说熙宁五年,“帝匣斩马刀以示蔡挺,挺谓制作精而操击便,乃命中人领工造数万口赐边臣”;元丰元年冬,“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乞给新样刀,军器监欲下江、浙、福建路制造,帝不许,给以内南库短刃刀五万五千口”等等,可见当时各地部队兵器的制造及供应,哪怕是边军所用,也被置于宋皇帝及其派出的太监直接管制之下。
另外,有宋一朝之义勇颇多,所谓义勇就是团练乡兵,乃是仿唐府兵而来,尤其是克制金人骑兵的弓箭手,有相当部分是义勇,因此宋各路都有“弓箭社”这个组织,其实就是现在的预备役一类。然而到了宣和七年,《宋史》兵志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条记载:“私有兵器,在律之禁甚严。三路保伍之法,虽于农隙以讲武事,然犹事毕则兵器藏于官府。今弓箭社一切兵器,民皆自藏于家,不几于借寇哉”,于是乎一切兵器要归公,这路的弓箭统统被收缴上去,让义勇们把弓箭带回家的那位官吏,也因此被罢了官。
敢情在宋朝皇帝和官吏们眼中,大宋百姓,哪怕你是预备役士兵,只要有了兵器就等于是把兵器“借寇”了。这种视民为仇,把全部老百姓都当成潜在敌人和威胁来对待,畏民犹甚于畏敌的思想和态度,正是宋皇帝们禁私兵的根源所在。
宋家皇帝此等阴暗心思和小家气度,比之汉唐,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宋自开国起就呈现出一派全面挨打的积弱气象,以至于把两个皇帝搞进了五国城去坐井观天、后宫娘娘们弄进了金人的洗衣局,最后更偏安一隅做了多年儿皇帝,良有以也。
宋朝之后,汉唐雄风和尚武精神固然不复见,而我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兵器血脉,也同时宣告彻底终结。
在我看来,这种终结,不单是制造技术和器物形制上的终结和衰退,也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终结和阉割。这是中国兵器文化和制造技术消亡的第二个大原因。
对宋朝重文轻武观念和制度之由来,学者们讨论很多,讲得也都很透彻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认为在经历了唐末割据和五代十国的长期混战之后,文化及传统湮灭颇多,各种人才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口比较大,因此宋在平天下后相当重视科技文化的重建和继承,是以形成了这一局面。
不过我以为除此之外,还有着另一与此深度一样,角度不同的原因。
赵宋官家出身行伍,又仗着武力黄袍加身,从主家孩子手里篡夺的天下,其心中对带兵武人和百姓以武犯禁的恐惧心之重,非比一般皇帝。这一点,只看赵大官人一得天下就即刻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文,便可窥知一二。而之后赵宋一力推行重文轻武之观念与制度,又严禁天下百姓拥有私兵,乃至于禁断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刀具,则均是此种恐惧的具体表现。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两者一向是中国统治者的大忌。赵宋官家禁绝民间私兵,等于斩断了侠以武犯禁的支撑点,而后再将文人们归于固定的程序和法度之下,使文儒不能乱法只能去风月,于是两个心腹大患去矣。
在这种治国理念和法度下,之后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实是帝王家管控天下百姓和文人们的最理想工具。于是到了明朝,仅仅只朱棣一代,便将大明天下搞得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至于文人们整天沦于道德清谈,到最后把朱明朝廷变成了一个问钱粮不知、问甲兵不知的道德腐儒们的乐园。
是以自宋兴起的宋元两朝大规模、长时间的禁私兵运动,再加上程朱理学,从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联手,一起阉割了中国传统尚武精神。
统治者们终于如愿以偿,他们用道德和风月,把原本豪壮的中原装点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花花世界。
其实这种衰落的演变轨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此就讲得很直接。他说诗自唐中叶以后,除一二大家外,殆为羔雁之具;词自南宋之后,除稼轩一人外,亦为羔雁之具,此为中国文学升潜之关键。羔雁之具,是上古应酬礼品,先生此话,等于直指此后的诗词都是装点用的样子货,徒有其表而已。说白了,就是在气势和意境上都落了下乘的匠作。
这个评语,精准之极。只是又何以会如此呢?余以为,此与中国自宋开始的意识形态大演变有直接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诸侯及学派同时兴起,百家争鸣;汉承秦之天下后,拓疆定边,雄武不已;至唐国力发展至鼎盛,文治武功赫赫,是以这一时间段内的学术和文学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发展的阶段。故唐代诗词,外则气象壮丽华瑰、空灵飘忽,内则意味深长、气度恢弘,格调和意境之高,后世不复见。至宋,除东坡、稼轩寥寥数人外,多只谈风月,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已然丧却了唐时气象,以至词道大盛。至于明清……明清有诗人和词人么?我能想起来的、大约勉强能和唐宋中游诗人比肩的,是那位大大有名的奸臣才子:阮大铖。也许还有另外一位奸臣才子严嵩,也可提一提。
人道唐宋之后无诗词,却不说唐宋之后无才子。只因才子们的灵气,被自宋开始的那套专门用来囚禁人们灵魂的所谓道统给扼杀了,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刻板的腐儒和道德学问家,如王国维所言,再无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独有千古之气象。于是,唐宋以后,无诗。
同理,这种文化、思想、精神上的演变反映在兵器上,就是唐宋之后,无兵。
先秦铜兵,是金属兵器的初始阶段,在发展到顶峰后,钢铁兵器开始出现。经过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中国铁兵从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技术,到隋唐时期又达到了顶峰。而恰恰唐朝兵备又采取的是精兵制度,其政府常备军的人数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少的一朝,而其经济又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地强盛,在这种双重基础上,导致隋唐兵器的精良程度和技术,都成了中国历史之最。
在我看来,先秦至隋唐在意识形态上,其追求还是比较纯粹不功利的,更多的是自由的态度。如之前所说,在这个大时段内的文人政客们,比之后代,多少都有着比较重的理想主义倾向,无论是学术态度还是价值观,莫不如此。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唐两朝皇帝和政府官吏对待私兵的态度,崇尚人性和思想自由的三国魏晋玄学风潮,在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相对是自由的,纯粹的,更偏向理想主义色彩。如最早出现的“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这种相互关系,到宋之后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绝对的单向关系。而王国维所论的诗词与文学的演变,也是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演变的例证之一。
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学术和价值观,几乎都被纳入了一个所谓的统一“规范”,无论是从最基本的人之本性还是高度提炼的意识形态层面看,“百家争鸣”是肯定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符合统治者政治需要的一家独尊的那套章程。这种状态,不但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唐宋之后无诗人之现象,在学术及意识形态上,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一直到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出现,才略微有所改观,但阳明心学也只是对程朱理学的改良,并没有实现本质上的突破。事实上哪怕到了清代朴学兴起,也没有出现太大变革。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及学术的真正变革和突破,是在清末民初,在那一短短的一个时期内,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很多革命性的变革。只可惜,对中国的现在来说,为时已晚。
也因此,从宋到清在这个大时段内,中国兵器的表现,和文学、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表现毫不奇怪地如出一辙,十分统一。因为兵器及兵器文化,就是国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等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Neon Yasushi的回答(23票)】:
這東西,得有人用心玩。還有,要「馳名」離不開營銷。
日本刀源於唐刀,唐刀至宋,漸漸消亡,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唐朝中期開始,草原人的文明突飛猛進,騎兵侵掠無休,而宋朝又是政府養雇傭兵(相對於貴族兵),這就對武器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便宜,二是對騎兵殺傷力大,在此背景下,唐刀被淘汰,長矛斧鉞弓弩走上歷史前臺,軍隊愈加專業化(即平民更遠離殺戮)。日本所面臨的遊牧民的壓力與中國始終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據我所知,明朝時中國海賊與東洋倭寇,持「日本刀」登陸劫掠,如入無人之境。這說明當時的大陸人,已經不慣玩刀槍。但是,基於同一份材料,可以相信當時的沿海盜賊,其技術水準與倭人相當,正如高行健的水準亦能與歐美文人相當,只是能不能得到承認、能不能被「中央政府」接納為中國人的問題罷了。如果汪直鄭芝龍等是中國人,那麼中國即使在海盜這一門技術上,也是傲視群雄的,只是與當時的政府不對付罷了。
以上可知,明朝人大體已經不怎麼玩刀劍了。
到了清朝,滿人以弓馬得天下,比較講究玩弓箭,那是真玩,當成藝術品玩;還有玩馬玩鷹。一直到今天,北京還有零星玩老弓的。競爭之下,玩刀劍的就非常少了。民國締造之後,因為滿人作為韃虜被驅逐,他們的弓馬文化,自然不會受到重視和維護。
日本刀,之所以能被發揚光大,離不開武士階層,離不開俠士階層(這需要一個動盪的社會,需要社會文化的容忍與支撐),離不開浪人階層(需要一個不能完全實現溫飽的社會)。日本薩木來把刀看得比性命還重,上油除鏽,朝夕拂拭,拿活人試刀。西洋的情形類似,中國早在秦漢就結束了動盪的封邦建國社會,而西洋的封建社會直到德、意統一才勉強結束,日本更是遲至大政奉還。所以光比較殺器的藝術,中國是被遠遠甩在後邊的。不光刀劍不行,就是作為火藥的祖宗,我們也沒用來殺人。話說,用火藥來放煙花爲什麽就落後?爲什麽殺人就先進?唉,火藥在戰爭過程中得到發展,炸山炸樓水平也高了,而我不反文明,所以覺得說不清。。。
但中國人並沒閑著,在不夠動盪的歲月裡,我們研究瓷器,研究繡花鞋,研究鷹、狗。這些東西有用嗎?呵呵,是強者,就可以說有用,蘇格蘭裙子也可以風靡一時;是弱者,連自己的子孫都會來笑話;而且,是弱者,你也沒時間營銷,沒精力營銷,更沒有市場。如果日本現在跟越南一個發展程度,人們還會關心日本平安時代的風雅、戰國時代的英雄嗎?
日本人還在擺弄冷兵器的時候,西洋人已經拋開刀劍二百餘年。而明治時代以來,日本刀也已走上不可避免的沒落,並不存在「大行於世」的情況。如今若還有人玩刀,一方面我很敬佩,真心的,另一方面我會說一聲「二逼」;如果一個中國人去玩日本刀,我還會感到悲哀【注:不是因為反日,我很喜歡日本,但是抱著一個歷史的死物去裝逼難道不可悲嗎?你爲什麽不去玩石器?
最後回答一下問題:
唐刀現在還是有的,唐刀的技術也是有的(可能烏茲鋼等少量技術失傳了)。但是玩家太少,形不成氣候,比日本刀遠不如。玩家少則說道少,也就是所謂的「可玩性」低。
甚至,如果不嫌惡的話,老弓、矛、弩的技術也還是存在的,但是跟日本刀、唐刀比起來,逼格立馬降三級,你玩不?北京老胡同里好多老人日夜擔心技術失傳呢,呵呵。
還有,「高投入低產出」是「玩家」的最大興致。玩家從來不講性價比,越難得、越昂貴,就越舒心。即使技術進步後,能以較低成本,產出同等水平甚至更高水準產品,玩家也一定不認的。舉個例子,古人造劍,有生人殉的傳說,你要是現在造個劍,沒死個把人,即使比幹將莫邪劍更利,「玩家」也一定會說後者更高端。同理,今天日本造的刀劍和中國造的,即使一樣利,後者的逼格也一定不如前者。從這個角度來講,唐刀什麽的都TM消亡了,營銷已經完敗……
【王伟的回答(1票)】:
刀不知道。剑有这个
刀剑只是介质,日本武士刀的流传关键在于日本曾经的强大以及武士道精神的广泛影响。我们提到武士刀,很少会关注其削铁如泥,弯曲多少度不折的方面,说明刀不是重点,同样铸造工艺也不是重点。即武士刀的盛名重点不在其铸造工艺。
但是刀的锋利又是武士道精神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类比一下,我们也有太极剑法,但是太极是重点,用什么剑并不重要,哪怕是木棍也行。剑在太极剑中的作用,区别于刀在武士道中的地位。所以武士道把武士刀推向世界,太极(剑法)并没有把太极剑推向世界。
补充:看了楼上的答案,找到了唐刀
古代刀剑分很多种类,不同种类下又有各种品牌,不同品牌的铸造工艺和水准都不同,简单问是不是失传了没法回答呀,因为肯定有失传的也有流传下来的。只能说在某些方面可能无法达到古人的水准。
【知乎用户的回答(4票)】:
我觉得还是应用决定市场吧
日本国家小,战争规模也就不大,上百人群殴就可以叫会战了。这种情况下一把好武器对战士的帮助是很大的,同时在这个数量级上对武器精益求精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地大物博,战争规模大,虽然不像小说里百万大军什么的,但是几千人打群架还是有的,这种情况下,个人武力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已经很小了。同时由于军队规模大,人人都配武器的成本就已经很高昂了,再追求武器质量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彭一的回答(0票)】:
可以去查一下唐代横刀的资料,个人理解来说唐代初期的铸造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基本高出同时代其他国家冷兵器铸造水平一个档次。横刀东传日本,也可以看成是武士刀的借鉴模板之一,古代中国因为儒家的影响,匠人的奇技淫巧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低下。加上不断的战乱,社会不稳定,所以这些技巧都消失在历史中了,不得不说是文明的重大损失。
【于牧云的回答(0票)】:
确实失传了。。。
【忧伤的大老师的回答(0票)】:
我有个瞎说的意见
中国青铜器时代刀剑技艺很高超,但失传了。那是有原因的,铁器都有了谁还用铜?
唐朝制刀技艺也很高超,唐朝尚武,但后来不一样,后来政府管制兵器,民间也不玩刀了。
反观日本,那时候正乱着哪,大名林立,战国时期还打来打去的,于是造就了日本刀的辉煌。什么时候武器发展最快?打仗的时候呗。中国没有这样的东西应该值得庆幸,和平是最好的。
这个没什么好比的。。日本刀虽利,你见过现在几个现在拿它来砍人的?说“我先人如何如何”,都是意淫罢了。
非要说跟它类似的玩意,中国有城管。
【Bluemouth的回答(0票)】:
古代中国匠人是贱业,动不动就如同物品一样赏赐给外国使者,唐宋以来无数汉人工匠被使臣带回日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呵呵。
【冬去春来的回答(0票)】:
主要还是炼钢技术
【李伟的回答(0票)】:
当经济发展起来后,
会有国学复兴,
相关产品越来越精致,
指日可待。
【安琪的回答(0票)】:
中国牛逼的古老玩意儿多了去了,被我们自己遗弃后又被邻国拾起来发扬光大的何止刀剑。
没有驰名世界不一定是技术的问题,扯开来讲就太复杂了,无外乎是品牌,市场,营销和政策等等。中国还是有铸剑大师的,举几个栗子:
公司关系和龙泉宝剑厂有一定联系和了解,里面有几个老师傅手艺真心不是盖的,虽然很少亲自动手了,但作品削铁如泥什么的实在太简单。
另外有幸认识一位手工制刀大师级人物“刀奴”,其作品很受追捧,淘宝仿品蛮多的。
【许随荡的回答(0票)】:
【张多源的回答(0票)】:
现在都有枪了,还要什么刀剑。。。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泉周氏刀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