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视频之赤壁之战缩写190字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怎么打的?
这究竟是双方的决战还是一场偷袭?曹军主力损失了吗?究竟有没有铁锁连舟?正常战役是怎么打的?望详解
按投票排序
知乎是不是有问题,最近传图总是变X图,别的平台没有这种现象,难道是防止我放黄图?虽然我收集了大量无惨系列,但我绝对不是乱放图那种人。曹军总兵力十七八万到二十余万已然是普遍说法。诸葛亮分析曹操总兵力十五六万,荆州军七八万,但荆州军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前线,曹军还要分兵驻守江陵、襄阳等地,曹仁至少就有三万兵力留在了江陵,所以前线兵力还是十七八万之数。曹军主要分为两个军团,曹操本部和赵俨、程昱军。曹操本部分布于乌林、赤壁,水军和陆军并进,不过这只部队应当是水军为主。荀攸、徐晃、乐进、满宠、曹纯、文聘都在曹操军中,曹真、曹休、曹洪尽管没有明确记载参战,不过他们统领虎豹骑和禁卫军常年从征讨,除非生病等情况才会不在军中。但这也仅是可考证的将领,未记载的将领恐怕更多。谋士方面杜袭、和洽、崔琰、毛玠很可能在军中,甚至陈琳、阮瑀也可能在军中。王粲、贾诩、陈矫明确可知在军中,陈群和董昭一个参军一个祭酒,不在才怪。赵俨担任护军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再加上程昱军,总兵力就应该有七八万之多。这只部队具体去向不明,根据曹操主战场的位置判断这只部队最可能沿着刘备、关羽逃往夏口的去路前进,也就是沿着汉水进军,军团大约在曹操本部的北边。曹操主力由江陵沿着长江水陆并进才到了乌林、赤壁,减去赵俨七军的兵力,在主战场的曹军大约有十万余众,但赵俨军未必就离曹操本部很远。(注:荀攸担任军师一职,陈群担任参军,都是负责统兵的将领之一,不是一般的幕僚,做图时忘记标注。)(注:荀攸担任军师一职,陈群担任参军,都是负责统兵的将领之一,不是一般的幕僚,做图时忘记标注。)刘备因在当阳大败,合关羽之兵大约只有一万余众。刘备与刘琦的一万兵力在夏口会合,同孙权结盟之后,周瑜、程普统领三万主力与刘备会师。由于孙吴势力在孙策时代就已经控制了江夏南岸,建安十三年孙权又跨江杀了黄祖,刘琦与刘备过江跟周瑜会合时已经等于没有领土,江夏以北已等同于曹操的领土。吴军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吴将有参战记载者有鲁肃、黄盖、韩当、吕蒙、甘宁、凌统、周泰,孙瑜常年与周瑜并肩作战,可能也在军中。不能确定庞统当时是否已是周瑜的功曹。关羽作为刘备的水军指挥官,肯定是参战了才对,但本传不载,没有凭据。无论如何,曹军的总兵力都是孙刘联盟的数倍之多。当时曹操军发生大规模疾疫,部队战斗力已存在问题。周瑜军水路并进,与曹操在赤壁发生遭遇战,这场战斗由周瑜得胜,曹操驻扎在南岸赤壁的部队退回到了北岸乌林,周瑜、刘备在南岸赤壁驻扎,与曹操隔岸对峙。(鲁肃应与周瑜、程普在前线,做图时忘记了。)(鲁肃应与周瑜、程普在前线,做图时忘记了。)以上就是真正发生的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一场遭遇战,曹操原本的战略目的是为了追击刘备,并没有把孙权军算计在内。所以曹操本人的传记写的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赤壁之战的说法也是源自这段记载。这场战争原本的定义就是曹操与刘备的战争,遭遇战让曹操措手不及也是因为周瑜突然出现,曹操根本没想到敌军的主将突然由刘备变成了周瑜。故而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互相矛盾,是读史只看本传之人误解。以下才是实际意义的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在北岸乌林驻扎,下令以铁锁连舰,首尾相接,阵势浩大。黄盖观察出了破绽,献计于周瑜,认为敌众我寡,不能够打持久战,当用火攻。周瑜乃令黄盖率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给曹操送上诈降书,当时东南风大起,黄盖统领战舰为先锋,到了长江中央举帆,周瑜、刘备的水军随后出发。操军的官吏和将士出营观望,都说黄盖来降。就在距离北军二里余外,黄盖下令纵火烧船,船的速度如同箭一般冲入曹军的连环战舰,火烈风猛,火烧很快就蔓延到了岸上的军营。顷刻间烟炎点亮天际,长江之水烧的沸腾,周瑜轻锐继其黄盖其后而来,刘备水军亦纵火烧船,雷鼓大震间,北军将士烧死溺死者甚众。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诸葛瑾、步骘也认为周瑜此战华夏是震。这是一场偷袭的决战,最上乘的打法,瞧不起偷袭战的人都是连兵法入门都不懂。《孙子兵法始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诡道的艺术就是用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战果。先锋黄盖在指挥作战时中箭堕入长江,让吴兵救起后随意安设在一旁,黄盖勉强喊着韩当的名字,毕竟是数十年的老战友,一下间都认出了黄盖,痛哭着解开黄盖的衣服治疗箭伤。根据曹操个人说法,他自知败局已定,也下令放火烧船,不给敌人留下物资。于是乎这场战争的三大纵火主犯是周瑜、曹操、刘备。这场战役真正被烧的地方是乌林,不过赤壁名气更大,苏轼其实也知道周瑜烧的是赤壁对岸,但无碍于人们把这场战争称为赤壁之战。(鲁肃在军中,做图时忘记了。)(鲁肃在军中,做图时忘记了。)曹操军急忙往西边云梦泽撤退,途中曾迷失道路。再走通往华容的道路返回,当时道路泥泞,天又刮着大风,曹操令虚弱的士兵用杂草来铺路,骑兵得以通过,而虚弱的士兵被撤退的人马所践踏,陷入泥中被活活踩死。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趁胜追击。根据判断周瑜的陆军应该紧跟着曹操撤军之路追击,水军逆流而上直取江陵。刘备、黄盖的水军则进入洞庭湖,黄盖军转入沅江夺取了武陵郡的治处临沅,被孙权任为武陵太守。刘备逆湘江进攻长沙的治处临湘,韩玄大概没有抵抗就已向刘备投降。与此同时孙权和张昭往东出兵,一攻合肥,一攻当涂。曹操逃回江陵后,留曹仁、徐晃、乐进、满宠、文聘等分守各处,令军返回北方。除去在赤壁、乌林损失的部队,曹操在撤退中果断抛弃了虚弱的士兵,当时急忙撤退,没有带走什么物资,还有大量士兵被饿死,整场战争的结果是曹军死伤大半。估计赵俨等七军不在主战场,没有受到直接损失。曹操麾下由许褚、曹休、曹纯等人统领的精锐应变能力最强,骑兵跑遍全中国跑的比谁都快,估计损失不大,最主要的是水军。所以严格来讲尽管曹操大概损失了大约六万到十万兵力,但他的主力并没有太大损失。赤壁之战特指周瑜火烧曹操的战役,是曹孙战争其中一场战役。随后周瑜追击曹操到南郡都没有停止过战斗。刘备夺三郡、南郡之战、合肥之战、当涂之战也在赤壁之战的结果后展开,这些战役全部合起来才是整场战争。赤壁之战特指周瑜火烧曹操的战役,是曹孙战争其中一场战役。随后周瑜追击曹操到南郡都没有停止过战斗。刘备夺三郡、南郡之战、合肥之战、当涂之战也在赤壁之战的结果后展开,这些战役全部合起来才是整场战争。战后影响,成功制止大魔王曹操一统天下,击垮了曹操军向所无敌的传言,使孙刘联军重新夺回荆州南部,把曹操阻隔在长江以北,给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周瑜军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就击败了兵力过倍的曹操。后来朱重八参考这场战争,用同样的方法击败了陈老三。张四九的谋士罗本受那场战争影响写了小说《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是三方瓜分荆州的一系列战斗之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战前的形势是刘表基本全据荆州,除了北边一小块被曹操占领了,余下领土完好;刘备蹲在新野,荆州北门,建安十二年底或十三年初招募到诸葛亮,开始觊觎刘表这块地盘;曹操平定北方,回军休整治水军准备南征;孙权连年溯江进攻黄祖,建安十三年初终于杀死黄祖,叩开荆州东门,当然战果并不是很大,连江夏一郡都没占全。这三方都对刘表的地盘虎视耽耽,刘表本人却年老病重,再没有当年单骑赴任的风采;子嗣分裂,刘琮被选为荆州的继承人而刘琦被要求出镇江夏,如此状况下这荆州基本上是保不住了。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统兵南征,随后刘表因病去世,刘琮有意投降而驻樊城的刘备不知情。曹操军队过宛城之后刘备得到消息立即逃跑了,同时关羽率领水军沿汉水前往江陵,按水经注叙述汉水在江陵北折向东流,走汉水可以到江陵附近;曹操顺利进军襄阳并接受刘琮投降,这之后就是曹操对刘备的追击。刘备沿途接收了部分刘琮原来的宗族部曲家丁等人,难民团很快滚到十余万,走得很慢,每天只能走十里。曹操知道江陵有大量物资,怕这些物资被刘备抢先占据,话说我觉得刘备起初确实是奔着这批物资去的;于是把大军辎重留下,率领精锐骑兵一昼夜追击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部,俘虏士兵和难民;这一段道路大致和汉水的走向平行,刘备带数十人前往汉水渡口遇到关羽的水军,也顾不上占据江陵物资直接去江夏会合刘琦。前哨战差不多就是这样,曹操一路追击刘备直到顺利占据江陵;刘备虽然很狼狈,但毕竟没有战死或被俘,活着就还有希望;刘备和孙权都认为应该联合对抗曹操,然后他们就合军了。之后这一段曹操方面的记载不太清楚,难以还原出曹操每一支军队的进军动态。可以确定的是曹操本部可能还有襄阳方向补充来的部队进入江陵,收编刘表的水军主力数万,准备顺江进攻江夏;理论上沿汉水进军也是可行的,并且可以与江陵水军在江夏合军,但沿线曹操军队的动态不明;所以我们还是关注从江陵顺江进军这一路,其成分是刘表遗留水军和部分曹操本部陆军。孙权方面与刘备合军后兵力也大约有五万人,经过分析可以一战,于是从江夏溯江而上,准备迎战曹操军。双方在赤壁附近遭遇,这个一定要注意,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没有预设战场。交战方式是水军对水军,可以看作是对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一般来说这类交战中胜利方可以控制整个航道。双方遭遇后首次交战曹操不利,而且军中已经流行疾病,所以曹操军就在北岸边驻扎;同时周瑜的军队在南岸驻扎,双方隔江对峙。没有证据表明铁索连环,不过这并不重要,总之曹操的战船首尾相接,南边的将军都看出一旦着火很难疏散开。接下来就是周瑜组织反攻,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黄盖率领船队诈降接近曹操军营,靠近后借风纵火。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斜体部分为裴注《江表传》,与正文基本相符。)这种正面遭遇跟偷袭搭不上边,可以算主力决战,周瑜刘备联军基本上全数出动了,但曹操很可能还有一支主力没有就位。交战后曹操知道已无力占领长江水域,干脆烧毁了余下的战船防止资敌。曹操带去江陵的部分主力部队和收编的刘表水军基本玩完了,除了因为疾疫也有交战导致的伤亡,只是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战后曹操从陆地逃跑,回到江陵留下曹仁驻守,自己退回北方。周瑜与曹仁交战一年后打跑曹人,占据了南郡,也意味着曹操的势力失去这一段长江水道;之后曹操势力边境稳定在襄阳樊城,控制了这一段汉水水路,虽然失败了一场战斗,丢了已占据的荆南和部分江汉平原,但还是保住了北荆州。关羽部在此期间与周瑜部配合,骚扰曹操方面的救援军队,使曹操的军队难以与曹仁联系。因为荆南各郡与曹操部隔绝,刘备趁机占据。至此曹操、刘备和孙权对刘表遗产的瓜分告一段落,至于之后刘备与孙权的冲突是后话了,反正三方都有收获,最倒霉的是刘表。
《三国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是孙刘联军主动出击,不算偷袭,毕竟曹军也不是毫无准备。
曹军在赤壁的主力损失了,但主要是因为瘟疫,也有被击败的因素。
没有铁索连舟,只是舰船挨得比较近。
周瑜程普率水军攻打曹操水军,黄盖诈降烧了曹军舰船,曹军水军被烧,全军又瘟疫流行,损失大半。而后周瑜刘备追击曹军至南郡,曹操北归,留曹仁守南郡。
历史与文学是两回事,“赤壁之战”要详说起来可以写成一本书了。1.这究竟是双方的决战还是一场偷袭?答:既不是决战也不是偷袭。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决战的定义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影响深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但并没有确定三国之争的真正胜负,而更没有“偷袭”一说,因为整场战争中能被视为“偷袭”的部分是火攻大破曹军,但这不属于偷袭。2.曹军主力损失了吗?答:有损失。此战曹军“伤亡过半”,不过多为荆州降兵。另外,《三国演义》中称曹操有八十万大军,但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么多,一说二十万,另一说七万。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兵力悬殊并不是很多,曹军主力也确实受到损失。3.究竟有没有铁锁连舟?答:没有。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4.正常战役是怎么打的?答:这是一个至今都有争议的问题,从战争地址到战争过程以及各个关键人物,都存在数个版本。基本上的顺序为——背景刘琮叛变投奔曹军-长坂坡激战-孙刘两军联盟过程曹操下战书-孙权出兵-孙刘合兵-火烧赤壁最后附一篇《文史参考》2010年第10期的文章,作为参考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没有东风,火攻依然可实施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有可利用侧风的帆是可以确定的。所以,黄盖的火攻船,并不是必须正好沿风向开进,而可以利用侧向风。加之周瑜、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方面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均可以进行火攻。退一步说,没有风力的作用,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黄盖完全可以把装满了干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处,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倚仗水力,而不是风力。蔡瑁、张允没有卷入“反间计”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归来见曹操时蒋干还赞誉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但却成为小说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处死了二人,从而为周瑜去掉了一个大隐患,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事实上,史书上的蔡瑁、张允并没有被卷入“反间计”之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谈及蔡瑁、张允的时候,只论及二人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的党羽,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长子刘琦进见,而极力扶持刘琮上台。随即曹操南征大军将至,第一个跳出来劝刘琮投降的却不是蔡、张二人,而是蒯越、傅巽、韩嵩等一班刘表旧臣。这几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躲避战乱、客居荆州的中原人士,相比起蔡瑁、张允等荆州本土人来说,荆州的利益对于他们毫无意义,他们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更愿意纳土归降以求得一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大施恩惠,给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但点名的名单里并未出现蔡瑁、张允,可见二人虽然也位列归降众臣中,也得到了封赏,却实属才智平平,未能得到重用。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习惯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挥这支庞大的水师。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邺城掘玄武湖操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人选在那时就已经选定。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瑁、张允统领水师又被冤杀的情节,也使曹操水军一击即溃在理论上趋于合理化。从读史的角度看,有关赤壁之战的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有不同。当今学者对1800多年前战争真相的探寻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经无从考证,就算是更为客观纪实的《三国志》所谈及的赤壁之战,可能也与真实战役过程大相径庭。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只是扬刘贬曹后一个失真的历史故事。
易中天的三国看了十遍,陈寿,裴松之也看过不少,个人觉得,刘备只是孙权迫不得已的结盟,想不到出了个比周瑜更厉害的诸葛亮,赤壁意味着曹氏族的衰落,刘表灭亡,皇叔另辟蹊径据守一方,孙氏雄壮凶猛却卡死江东。赤壁是失策的,曹操杀机太重,刘备也好孙权也好,他都想杀,兔子急了都敢咬人,无异于赠了孙刘两家大前程。你说怎么打起来的我实在也不知道怎么说,历史没有必要为了一时兴起去深究。铁锁是没有的,曹操的水军是依赖蔡氏的收编军,陆上猛虎怎么可能在水中敌的过鳄鱼呢。主力战乌恒是身心疲惫,丢了郭嘉让曹操失去了冷静。
我在三国志中没怎么看到关于赤壁之战大篇幅的描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