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情感训练的书籍道具使用上的情感延伸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对舞蹈中延伸动作的审美研究-文艺学.pdf4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即将开通,请稍后访问!
当前位置: >
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
  舞剧一词源于法文Ballet,是音乐戏剧艺术的一种。在中国历史上,舞剧同样源远流长;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初现端倪。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舞剧是经过了对外来艺术的引进和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新舞蹈艺术先驱的探索之后,才形成了其相对完整的艺术内涵和形式的。
  中国舞剧的探索,始终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融会贯通和喜闻乐见。一般认为,从1949年起至&文革&前可视为其实验性的新兴期,创作多以继承发展传统戏曲舞蹈与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经验相结合。&文革&结束后进入复苏期,各地竞相推出大型舞剧,创作视野和表现题材都有了极大拓展,呈现出大胆吸收、借鉴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舞蹈、舞剧的本体来说,中国舞剧是沿着自身民族文化的需要而进行舞剧&改革&的。
  我国的原始舞蹈,从&投足而歌、踏地为节&,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反映出中华先民在乐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造力。在以舞蹈为主要载体的祭祀活动时,舞蹈道具不但必不可少,且拥有神秘力量,承载着人们祈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各种美好愿望。同时,舞蹈道具也形象地表现了劳动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狩猎、耕种等生存实践的认识和情感,以及对美好富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种&以物寄托情感&的方式,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寄托精神 抒发情感
  在中国舞剧、舞蹈中,经常出现凭借某一物品寄寓某种精神追求的情况&&对心爱的人表达情意,对牵挂的人表达思念,对幸福生活表达渴望。此时,舞蹈道具就成了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中国民族舞蹈中,道具往往凝聚和积淀着民族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狼是西北草原民族一贯信奉的图腾,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理想的化身。狼崇拜对草原民族的性格、行为、情感和精神心理具有本源性的作用,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在狼的身上,凝聚了西北草原民族的精神。因此,在以狼为题材的舞蹈、舞剧作品中,就需要用动作和道具来充分表现狼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个性以及互相协调、紧密配合的团队精神&&在集体合作中,若个体的力量和行为不能融入集体的力量与节奏中,必将招致整体的失败。在群舞的编舞和排演时,须着重在全体舞者动作的配合默契之上;而在独舞的编舞和排演时,多要着重突出狼孤独、冷傲、敏感、坚毅的一面。蓝白色的灯光有助于衬托这种气氛,舞者戴着狼头、披着狼皮,手或颈部戴着狼牙或骨等象征狼的道具,模仿狼的动作&&四肢着地、跳跃奔跑、匍匐警觉地观察四周,一举手一投足以及孤独的嚎叫声力图表现狼的特质。这些道具的运用,对于突出表现了民族精神在狼身上的寄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舞剧的创作经常通过道具以巧妙而恰切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抒发思想情感。尤其当以道具来表达恋人之间的爱情时,可细腻入微地深入描绘人物的心灵及流露。如舞剧《霸王别姬》起初时,虞姬在项羽面前舞剑,女人的柔和剑的钢交织融合,使项羽一见倾心。虞姬把宝剑献给项羽,于是这个道具不仅成了男女主人公的信物,而且以此为线索展开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双人舞时,虞姬、项羽、宝剑三者的缠绵、和谐,使舞蹈对爱情的表现更为动人心弦。当剧情到达尾声,虞姬仍选择以这柄宝剑自杀,更突出了宝剑对两人生死爱情的意义、烘托剧情达到高潮。虞姬死后,项羽痛不欲生,他抚摸宝剑,并将它搂在怀里,仿佛虞姬的灵魂已跃入了宝剑之中。整部舞剧中,宝剑是贯穿全剧主线的重要道具,不仅是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见证,更是全剧的思想情感的主脉,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丰富动作拓展意境
  道具的使用丰富了舞者的动作,拓展与延伸了动作的意境,让观众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视觉艺术享受。
1/2&&&1&&&
( 来源:龙源期刊网 duoduo 责任编辑:admin)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舞网无关。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二维码
微信号:WUDAO-com
微信号:wudaocn
相关阅读:
相关视频:
1.凡本网注明 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舞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在本网的资源资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
5.联系方式:Emai: 投稿热线:025- 转 8024。
中舞网子站浅析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当代音乐》2015年01期
浅析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摘要】:道具在舞蹈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单一的道具本身并不能产生情感内涵,只有通过演员的合理运用使其与舞蹈语言融为一体,才能塑造出丰满立体的舞蹈形象,表达出真挚细腻的情感内涵。本文通过分析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合理使用,来阐明道具不仅能够烘托舞蹈主题,而且对加强舞蹈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渲染舞台环境氛围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J714.2【正文快照】:
道具是舞蹈作品表演过程中的辅助性物品,常见的有民间舞中的扇子、手绢,古典舞中的剑、水袖等等,现代舞中的道具则没有固定的形式,除了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之外,许多现代舞编导甚至将石、沙、水、泥等也作为舞蹈道具搬上舞台。道具不仅可以表现舞蹈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氛围,还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静;;[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6期
周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吴毅;谭欣宜;徐婵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邓芳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6期
邓帧帧;;[J];大众文艺;2014年12期
吴小小;;[J];北方音乐;2014年04期
张苒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李蓓林;;[J];北方音乐;2014年08期
崔晓雪;;[J];才智;2014年14期
杨祎程;;[J];才智;2014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业伟;;[A];2014年07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淑文;[D];山东体育学院;2012年
赵磊;[D];山东体育学院;2011年
袁杰雄;[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王龙生;[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连菲;[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吴绍良;[D];云南艺术学院;2014年
郭晶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郭贝若;[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龙元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宁波;[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瑞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6期
杨宜春;;[J];艺海;2008年03期
彭亚莉;;[J];艺海;2009年02期
蔡秀娟;;[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毛红庆;;[J];艺术教育;2010年04期
戴利;;[J];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余洁芬;;[J];发展;2011年10期
易小迪;;[J];大舞台;2012年11期
王琦;;[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年02期
欧阳锡威;;[J];大众文艺;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艳;;[A];2014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谢作文;[N];文艺报;2007年
孔夏雨?高为民;[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周林;[N];中国艺术报;2011年
刘肖君;[N];中国文化报;2013年
于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田月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N];中国文化报;2000年
卉纳;[N];光明日报;2014年
吴丹;[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常致远;[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贝贝;[D];北京舞蹈学院;2014年
李昂;[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郑伟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马亮亮;[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张薇;[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王龙平;[D];北京舞蹈学院;2014年
张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王曦淼;[D];吉林艺术学院;2013年
崔晓;[D];武汉体育学院;2014年
王远鑫;[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民间舞中扇的运用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情感是舞蹈的表现重点中国论文网 /5/view-3765133.htm  舞蹈是通过形体运动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的一门动的视觉艺术。从条件上讲:舞蹈必须借助人体为工具,必须是在自然和社会中进行。从人的功能上说:舞蹈是人类智力的高级游戏,是情感世界的回味、宣泄和体验。从舞蹈自身特征来看:舞蹈需要有极强的身体控制力,需要有超常的“内模力”和感受力,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逻辑或情感体验。舞蹈既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人体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  情感,是舞蹈意象的本质因素。某个舞蹈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能否感动观众,首要条件就是是否有情。那么在扇舞中究竟什么是情感呢?怎么表现情感呢?舞蹈中的情感指的不单是哭与笑、笑与笑的不同。情感是一种内在意识,一种欲歌先舞、积极而又鲜活的舞蹈意识感觉。无论是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或是现代舞,都应在其本身的动作上具备这种积极的舞蹈意识感觉。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审美情感。所以说,扇舞中的情感表现是指将内部的情感通过扇子为媒介来传达,以情动人,感染观众。  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现是丰富多彩的,是人们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情感在扇舞中的表现是变幻莫测的,扇子的巧妙运用,使得扇舞作品中的情感表现饱满而又淋漓尽致。扇,作为道具,可以说是延长肢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扇在扇舞中又可以作为情感的辅助物,既丰富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艺术表现力,又加强人体的动态表现,从而完成舞者在扇舞中的内心世界及情感表现。例如,在民间舞作品《家长里短》中,扇子既可以是年迈老人步态不稳支撑的工具,又可以作为“利剑”指指点点,气愤不过时则以扇击腿自我发泄。这时的扇在舞蹈作品中营造了丰富的舞动韵姿。所以说,在扇舞中道具的运用也需要立体化。在一个道具上做足文章,可以挖掘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但将不同的道具用在同一个舞蹈中,给人的视觉意象既会异常丰富,当然也会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关键在于如何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在有些扇舞作品中,编导只是在要求舞者们一味“玩”扇子,炫耀扇技,并没有将扇深入其作品的情感表现之中,带给观众的只是视觉感应,一笑而过,无法将人带入到作品的情感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其作品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情感层次,无法完成扇在其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因此,舞者不该只把扇子当成一种道具,应该将感情融入其中,巧妙运用它的特殊功能,使扇舞更具生命力,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欣喜的是,在不少舞蹈大赛中,扇子的运用手法也正在慢慢地走出那些只是一味单纯“玩”扇子的形式,扇子的舞蹈表现越来越丰富多彩。舞者通过对扇子的推、翻、张、收、接、抛等不同处理,使扇子在舞者的手中如同蝴蝶一样上下翻飞,又像火焰一般闪动跳跃。结合节奏的快慢转换,时而轻快地一掠而过,时而慢慢地抻拉缓行,扇子似乎也有了性格,有了情绪,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人扇结合在扇舞中的情感表现。这样,舞蹈作品中扇子的使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一把常见的扇子在舞蹈中的巧妙使用,能够为扇舞的情感表现注入更强的活力,同时也使舞者因人扇结合而对扇舞中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民间舞中扇的表现  在民间舞中,道具是缘物寄情的媒介。例如扇子,它在汉族民间舞中是运用最为广泛的道具,小巧灵动。扇子通常以虚拟写意的手法巧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细腻感情变化,表现特定环境与情节。同样,扇子在舞台上很早就成为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例如诸葛亮拿羽扇指挥打仗,深闺小姐拿团扇扑蝴蝶等,扇子渐渐脱离实际功能,成为一种具备象征性的道具。借助道具“扇”在较高层次上的运作与发展来表现扇舞中的丰富情感世界,这是中国民间舞十分重视与强调的。扇子从不同时代的生活层面、不同的艺术视角、不同的形态处理,塑造了不同的形象,抒写了各类人物的情感世界。笔者认为,在民间舞中,人扇结合与情感表现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扇妞》,它是万素在第四届“桃李杯”时创作的民间舞作品。它反映的是人与扇交融的一个玩闹景象,以“胶州秧歌”的小戏作品“小嫚持团扇”为引线,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玲珑娇柔、青春逼人的形象特征。作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她一出场便是眉开眼笑、喜气洋洋,那副顽童模样中夹带着活蹦乱跳的神气,异常精妙。不一会儿,这个活灵活现的扇妞便跑起了圆场,一会儿双手持扇向后腰使劲地伸展,一会儿炫耀扇技:或运扇过头大闪腰,突出其泼辣性格;或扇不离胸半遮面,表现其羞涩含蓄。扇,在她的手中极大地发挥了“扇艺”的舞动韵姿。在她双脚模仿“小嫚”戏中裹足行走时,此时的扇妞,扇舞得更加夸张、更加即兴、更加流韵。那身子与扇、手势与扇、笑颜与扇乃至眼神与扇的情感交流,似那剔透数十层的工艺精品“象牙球”,层层透析出传神的意蕴。表演者充分吸取了“胶州秧歌”扇女和小嫚的舞蹈语汇,用心去领悟角色,用情去贴近角色,用意去传递角色,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表现角色的表演效果。正是由于人扇结合的独特作用,充分体现了扇子在扇舞中的情感表现。因此,观众能够准确地把握剧情的进展,了解人物丰富的情感。  民间舞中扇的解读  以舞蹈《一片绿叶》为例,该舞蹈是在编导对新时期民间舞蹈发展的再认识和新思考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个作品通过“人”与“绿叶”的两次游离与重合将情节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之间在情绪上都有较大的递进关系。编导用绿扇和人体创造了两个舞动的舞蹈意象,又通过两个舞动意象的游离和重合,赋予“绿叶”人的情感和生命,人和绿叶二者合一,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舞蹈表现了一位女子由一片绿色落叶而引发的对逝去的青春的感叹和追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的激荡和对生命的追求。昏暗的舞台,四处悄然无声,一片绿色的落叶静静地飘落在舞台中央,一位女子伫立在旁边;她轻轻地捡起落叶,是怜惜、是慨叹、还是……她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孤寂,想起了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想起了早早凋零的容颜。风雨中她渴求、渴望着绿叶不要枯萎,渴望着青春和岁月的脚步,渴望着自己生命的再次闪光,于是她一次次地将绿叶举起、再举起。整个作品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大写意,大抒情,在悠远委婉的音乐中营造出了让人回味和遐想的意境空间。   这个作品以胶州秧歌为基本的动作元素,但又大胆创新,运用现代舞的动作语言来重新架构,创造出了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投射出强烈的现代气息、符合人物性格和特点的动作语汇,充分体现了编者所追求的“新民间舞”的新之所在,它之所以能达到这么好的舞台效果,关键是编导在道具上赋予了象征意义和情感生命。道具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用得很多,人们通过道具扩大了表演手段,延伸了身体的表现能力,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尤其是扇子、手绢等道具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以扇子为例,编导以“扇子”代表绿叶,运用胶州秧歌里的“胸前抱扇”“推扇”“8字绕扇”“碾步”等动作,抓住胶州秧歌“扭”和“拧”的动作特点,清晰地刻画了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同时,编导把现代舞的动作呼吸和力度变化同原有素材相融合,在动作幅度、力度上加大对比,使动作有张有弛、流畅自如,大量的旋转和重心的倾倒转换以及舞蹈中多次出现的大幅度、带动全身的“抱扇”“绕扇”和“划圆”动作更好地表现了女子的渴望和绿叶的飘摇,反映了她不甘于青春的白白流逝。艺诀说“敬扇挽开扇,微笑转关扇,心悦指顶扇”,编导用“缘物寄情”“托物取喻”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思索。扇代表的不仅是一片绿叶,更是女子心绪的化身,是活力,是生机,是流淌不息的生命象征。《一片绿叶》像一首诗让你反复吟诵,又像一首歌发自肺腑,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扇舞的“以情带动,动之以心”  舞蹈作为一种母体艺术,在人类没有正式的语言时便出现了。在这一形体语言中,我们逐渐发现了它顽强生命力所蕴藏的深层思想内涵。而在这顽强的生命力中,每一种舞蹈都是用它主要的生命线贯穿着动作的主题。这条线就是夹杂在舞蹈动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学习过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的教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常会有所感悟。因此,笔者个人认为,扇舞中的扇就是这条生命线中的闪光点,贯穿着动作的主题,是整个舞蹈的核心与载体。  “以情带动”是舞蹈中的主要成分。情是指内心的感受,人是感情体,只有情与情的交融才能产生永恒的生命力。扇舞中人与扇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灵”与“血”的交融,也就是情与情的交融。在扇舞中以扇为情感的主线,带动整个舞蹈的灵动。如果说,在扇舞中“以情带动”是整个舞蹈的物质基础,那么,“动之以心”便是整个舞蹈的最终目的。我们知道,时代已经不再满足于只需要情绪到位的快乐舞,更多的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必须打开思路,用心去舞蹈,用心去感受,心与心的理解与沟通才是永恒的艺术。在扇舞中,扇子不单只代表道具,还是贯穿整个舞蹈的核心。舞者用扇子在舞蹈,也就相当于用心在舞蹈,而观众更多是用心去感受。要使扇舞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舞者就必须更用心地舞扇。笔者认为,这就是扇舞在“动之以心”中的最终体现。  众多的扇舞作品,最终揭示的都是作品内部的情感。舞蹈通过扇子为媒介来传达人的情感,以情动人,感染观众。只有对扇舞中扇的运用提出愈高的要求,才能使扇舞中所蕴藏的情感愈为丰富细腻。扇子,作为舞蹈中随处可见的道具,它不仅能发挥延长肢体的作用,同时也是扇舞中情感表现的载体。笔者认为,把握好手中看似不起眼的扇子,充分利用其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使扇舞中的情感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感染观众的最终目的,使舞蹈艺术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舞蹈情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