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可以自己收魂漫画?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成人卡通是否属于情色文化
来源:飞华网
栏目关注:
  久久健康网导读:在国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没有一本真正的成人漫画。但是在国外,特别是漫画高度发达的日本、欧美等国家,成人漫画有情色但不依赖于情色。而对于中国第一本成人杂志《漫时代》,让人没有想到的却在“情色”上栽了跟头。难道“情色”就真的是成人漫画中的唯一内容吗?
  翻开国外成人动漫的发展就可以看到,从1990年以来,每年位于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前三位的常常是《阿》、《侏罗纪公园》、《美女与野兽》、《蝙蝠侠归来》、《玩具总动员》等动画电影,这些流传已久的经典迪斯尼形象或者高超电脑动画特技创造的虚幻角色成了电影世界真正重要的Somebody(常客)。而这些动漫作品并没有所谓的&情色&内容。
  在中国内地成人漫画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兴起,相对于欧美、日本、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落后了许多年。而由于盗版图书市场上的成人漫画以色情类居多,因此,让内地一些不了解成人漫画的人产生了成人漫画就是色情漫画的误解。
  成人动漫就这样走入悖论,一方面是对童真与梦幻世界的固恋,另一方面是丧失了幻想与感动的贫乏成人世界的再现。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动漫原创作者的缺乏和固定读者群的缺失。目前中国原创成人漫画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在20世纪80年代告别连环画时代之后,几乎就再也没有看到一本像样的成人动画读物。以至于著名漫画家刘君武曾发出&中国漫画死了&这样的感慨。
  久久网温馨提示:成人世界借助漫画与卡通,缓解了现实的压力和紧张,他们可以不长大、不挣钱、不要老婆也不考虑未来,用一种的态度观望世界,在成人卡通的世界里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久久祝您身体健康。
  (编辑:曾凡超)
减肥两性偏方第二十二篇
第二十二篇
怀化市情网
第二十二篇& 宗教& 习俗& 方言
第一章& 宗& 教
&&&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县内长期传播,明、清时代,县设僧纲司、道纪司,掌有关佛、道教徒事务。1950年起,先后由沅陵县民政科、中共沅陵县委统战部负责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保护和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合法权益,团结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中断。1979年6月起,宗教事务管理归中共沅陵县委统战部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平反纠正宗教人士中的冤、假、错案,逐步清理和归还宗教房产。1986年基督教、天主教爱国会的活动恢复。1987年,全县有天主教神职人员3人,教徒157人;基督教神职人员3人,教徒110人;佛教神职人员13人,伊斯兰教神职人员1人,教徒244人。
第一节& 佛& 教
&&& 唐贞观二年(628),在县城西虎溪山建龙兴讲寺,敬奉阿弥陀佛。明隆庆二年(1568),太后李凤姣,赠给龙兴讲寺千佛袈裟一袭。万历二十八年(1600),辰州知府毛允让建凤凰山寺和浮屠七级。清同治十二年(1873),县内有寺21座、庵33座。民国16年(1927),龙兴讲寺妙空法师开戒,有皈依弟子200余人。26年11月28日,中国佛教会沅陵分会成立,理事长妙空。同时,建立沅陵佛教居士林、沅陵佛教四众教义研究所。29年,县内寺庙285处,信徒632人(女201人)。30年,妙空法师圆寂后,先后由普昭、宏海、宏园、圣启、圣华主持。
&&& 1950年,县城寺内僧尼48人,以杨洪清为首在龙兴讲寺建立染织合作社(今沅陵东风织布厂前身)。农村僧尼回村生产,寺庵多为兴建集体公益设施所拆毁。1980年后,政府先后拨款1O万元,对龙兴讲寺和凤凰山寺进行维修,凤凰山寺安置僧尼管理。
第二节& 道& 教
&&& 沅陵道教,分出家、在家两种。出家:道士出家修真,不娶妻室,不食荤腥,常居道观。明万历年间(),著名道观有玄妙观、北极观。玄妙观建鹤鸣山顶,旧名紫极宫。民国初,道观被军阀强行轮占,毁坏不堪,道士、道姑相继离去。抗日战争期间有外地道士、道姑来沅陵宿观传道,但为时不长。民国35年后,道观内已无神职人员。在家:道士在俗居家,有妻室儿女,食荤腥,属天师道正一派,遍及城乡。他们平时务农经商,病丧家相请,则为之画符、念咒、驱鬼、化水、结幡、开路,做道场,以此取钱财。新中国建立后,出家道士多改行,但仍有少数道士从事丧葬法事。
第三节& 基督教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汉口英国领事馆派教士管耀卿到沅陵县城下南门府仓巷租民房为福音堂传教,经过半年活动,入教者仅2人。不久,复派英国籍胡绍祖、罗国俞来传教,一面行医,一面传教,企图以慈善姿态吸引群众。胡、罗二人与当地劣绅痞棍勾结,包揽词讼,又与寡妇张氏私通,民众非常鄙夷和痛恨。都不愿入教,也不愿找“洋人”就诊。
&&&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1902年7月),辰州城中发生瘟疫,旬日之间,蔓延及于四乡,死人日多,群众认为是英国传教士故意“施毒水中成疫”,造成病害,以诱使居民前往医院就诊;当时开办邮政供事薛恒,寓居上南门龙合顺客栈,群众对他亦“疑有异图,又疑与洋人同党施毒者”。七月(8月)间,瘟疫蔓延,城乡死亡千余人,人心愈恐。城内外水井,都用木栅围护,群众日夜巡守。在河中汲水,恐近岸有毒,移船至急流汲取。十二日(8月15日),寡妇张氏在溪子口烟室抽吸鸦片,从身上落下一包药粉,见者诘问,她言语支吾,形色惶恐,在众人追逼之下,承认系代“洋人”施毒。群众怒不可遏,“缚以游街,随而和者百余人”。经过上南门龙合顺客栈时,群众冲进屋准备殴打薛恒,经知县陈禧年救护获免。愤怒的群众继又冲入教堂,胡绍祖当即被殴毙,罗国俞逃往辰州营署,营弁“闭门不纳,再逃至伍家坪,众追及,亦击毙”。事后,知府吴积銞诬称“土匪谋叛,报省请兵”。八月初四(9月5日),湖南巡抚俞廉三下令:将辰州知府、沅陵知县、总兵、参将、都司一律革职,并委派沅陵东关厘金局总办何俊廷为知县。何奉俞廉三令,缉捕“凶手”,无辜群众300余人被捕。英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抗议,清政府完全屈服,决定由双方派员共同处理。英方由驻汉口副总领事翟兰思,中方由湖南抚院派辰沅永靖兵备道庄赓良及洋务局督办蔡乃煌来沅处置。将逮捕的300余众,严刑拷打,遂诬张白狗、张永太、贾三、王大、尹牛儿、李老大、高老九、何家二佬(14岁)等十名无辜百姓为凶手,由英方翟兰思等监斩,用大炮轰死,史称“辰州教案”。十月初三(11月2日),湖南巡抚俞廉三接奉“上谕”:辰州营都司刘良儒立即斩决;统领毅字营总兵颜琼林斩监候;参将张耀奎、赵玉常革职,永不叙用;辰州知府吴积銞革职,永不叙用,并流放五年;前任知县万兆莘充发极边,永不释回。至于新任知县陈禧年,接印仅一日,薛恒“力为陈请,免议”。此外,赔款英金一万镑,约合白银八万数千两,并于辰州府衙门口左侧立一“永远儆戒”石碑,碑文刻着英国的抗议书和清政府惩办辰州文武官员的“上谕”,邑人称为“屈辱碑”。
&&& 光绪三十年,德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韩理生、季准来沅传教,未久返回。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复初会利用“辰州教案”清政府赔款,修建永生堂、医院、学校。宣统二年 (1910),辰州基督教遵道会在西关建教堂传教,办学校。
&&& 民国时期,沅陵基督教复初会在花垣、茶洞、保靖、古丈、乾城、所里和县内黄土铺、马底驿、凉水井、乌宿、清水坪、南岸等地设立支堂和讲道所。民国32年,复初、遵道两会教徒最多达1184人(女507人),其中复初会937人(女416人)。
&&& 1950年,基督教两会合并成立中华基督教会,孙集吾为湘西教会主席。1951年,外国传教人员回国。同时,筹备设立沅陵中华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爱国会,至1954年正式成立,负责人孙集吾、刘诗祥,教徒30人。1956年,基督、天主两教联办以养蜂、奶牛为主的养殖场,1958年,扩建为城关镇畜牧场。
&&& “文化大革命”中,神职人员下放农村。
&&& 1979年后,收回神职人员,恢复城镇户口,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日,恢复沅陵中华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刘诗祥,副主席张钟奇,委员陈金莲(女)、李绍兴(女)、邓绍福,教徒60人。
第四节& 天主教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沅陵天主教会西班牙奥斯汀会建立,地址下南门,男女教徒931人,土地73亩,资金210万元。民国14年,沅陵教区划归美国苦难会,沅陵天主教苦难会会长翁明德、主教欧克澜,副主教武平舆,传教士91人(外籍38人)。教区辖辰溪、浦市、芷江、溆浦、龙潭、高村、凤凰、王村、永绥、花垣、安江、保靖、沃溪、柳林汊等分堂。29年,教徒最多达141O人(女700人)。
&&& 1950年,沅陵天主教会成立。年,美国传教士翁明德、欧克澜、武平舆等6人进行间谍活动,被押送出境,其余传教人员回国。同时,筹备成立沅陵天主教爱国委员会,至1954年正式成立。负责人杨英俊、张涛、张焕文、王韵文、罗素贞。1956年,天主、基督教联合开办养殖场,1958年,扩建为城关镇畜牧场。“文化大革命”中,教会活动禁止,神职人员下放农村。日,恢复成立沅陵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张焕文、副主任张伯权、吕启文,委员谭金堂、李永芬,教徒11O人。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明崇祯时()舍无锡(经名哈桑)来沅陵传教。清嘉庆八年(1803),刘云阶与瞿姓二人在县城马路巷建清真寺一座。民国8年,常德回民马新盛重修,聘请阿訇主持教务。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沦陷区穆斯林汇集沅陵,集资购置坟山14亩。29年,县内教徒602人(女283)。
&&& 1951年,清真寺改为回民礼拜堂,由阿訇、马介权管理。1987年,县伊斯兰教活动由吴柏泉、郑岳峰主持。
第二章& 习& 俗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种& 植
&&& 播& 种& 水稻秧田耙平后,在秧田中央插一行枫香树枝,取“风(枫)调雨顺”、“五谷丰(枫)登”之意。种谷下田前,用一炷香串几张纸钱插于田塍以祀农神。
&&& 红薯育苗下种时,不让人看见,亦不让小孩呼喊,不与人交谈,意在隐过鼠雀,止其为害。
&&& 插& 秧& 秧苗满月以后,即择日组织人插秧。下秧田扯秧,先由主人备香纸祭祀祈其岁丰。在70年代前,农民插秧多习惯依田形从田边往中间旋转,第一人称“牵边”,往下按顺序称二倚、三倚……后下田的人赶着先下田的人称“赶旯”;超过了先插的人,并给对方留一条空廊,称把对方“旯住”,戏称“摆方桌”。70年代后,多改成用绳拉厢填块,各人插一厢,亦左右互相竞争,慢者被戏称为“进巷子”。
&&& 糊& 仓& 主人换工或请帮工插秧一般在一天之内结束,最后插秧田称“圆秧田”。待秧田快插完时,众人作兴,把稀泥往主人身上糊,主人亦回手糊插秧人,插秧人之间也在田里追打戏闹,互甩稀泥。俗称“糊仓”。“糊仓”以后,众人一起把弄乱的秧苗整理好,将秧田插完收工。俗以为“糊仓”愈热闹,年成愈好,且能把鼠洞糊住,把仓的漏洞糊住。农业合作化时期把生产队长和保管员作为主人“糊仓”。1965年以后,此俗遂止。1982年,稻田承包到户后,部分地区“糊仓”风又兴。
&&& 护& 秋& 县内多山,秋收季节野猪、豪猪等常糟踏庄稼。山乡农民用搭棚守夜、放夜狗、放套、安地炮等法防护,谓之“护秋”。在夜间由一人或数人带猎犬入山驱兽叫放夜狗。人犬均可就地取食包谷、红薯“消夜”。烧吃嫩包谷,只要把包谷穰儿整齐地堆在一起,日后主人便知是守夜人所为,绝不怪罪。
&&& 植& 树& 旧时农家农历腊月三十日植树,新春“雨水”季节嫁接果树,常带小孩帮忙,首先教好口诀,待树苗栽(接)好以后,栽树人问“结不结?”小孩即答“结”!“跳(掉)不跳(掉)”,答“不跳(掉)”!有顽皮小孩反其意而答之,则有一番追打戏闹。
&&& 帮工换工& 县境山地,昔为刀耕火种旱粮为主,在农忙季节抑或某家较大面积的砍畲垦荒、垦茶山,需要较多劳动力的重活、难活,常喊人帮工或换工。换工须在近期内还工于人,帮工则不必在近期还工,待别家需工时再给人帮工。帮工都在主人家开餐,主家以酒肉款待。换工时,主家或供餐或饮食自理,不定。帮(换)工挖地、锄草,人多势众,为催工助兴,常请歌手二三人,唱山歌敲锣打鼓,歌词一般以传统唱本古人事迹为题,如:
打起锣鼓催动兵,催得兵马乱纷纷。
左边催动杨宗保,右边催动穆桂英。
&&& 也可即景生情,自填歌词,互相盘诘、取笑以斗智。唱到高潮处,挖地人亦情不自禁接唱,劳动者忘记疲劳,提高工效。实行农业合作化后生产活动集体进行,帮工换工停止。1982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此俗又盛。
&&& 手工业
&&& 旧时,手工业工匠拜师学艺,开工时要祭师祈神。木匠架码板,先在码板上以斧画符,暗诵词语,禀师安神。
&&& 金、银、铜、铁匠上门安炉,风箱不得朝向主家中堂。
&&& 泥瓦匠烧窑前,主人用公鸡一只,刀头肉一块,以及酒、米等宴请师傅(掌窑)祭窑。
&&& 民家杀猪,主人以香三根、纸钱一扎燃于猪圈前;宰后,主人拿纸在猪项部涂血,将涂血纸钱贴于猪圈门楣上,祈求“血财兴旺”。
&&& 饲& 养
&&& 县内农家在六畜之中首重耕牛,每年除夕时给牛专煮“过年饭”。
&&& 次重生猪,旧时新媳妇进门,第二天家人尚未起床,新娘须用吹火筒将潲缸吹三下,俗以为日后养猪顺利。县境乡村请木匠立牛栏猪圈,或请石匠凿猪食槽,工将竣,主妇趁工匠尚在作业,筛上一碗炒米茶或两个荷包蛋,工匠解其意,马上把碗中食物吃净,并笑着祝福日后养猪“日长千斤,夜长八百”,主妇遂喜。孵鸡鸭则选择较圆形种蛋,以为圆形多出雌雏。雏鸡出壳,用篾将蛋壳串成圆环挂于壁上,以为这样幼雏就不会散失,且易成活。
&&& 旧时,农家传说稻种系由狗盗来,故过年时亦给狗在饭里拌肉。狗先吃饭,预兆年成必丰。
&&& 旧时农家养蜂,认为蜂蜜系天造地酿,非人力所能勉强,蜂旺则兆家道祥和,蜂去则预兆家门不幸,故取蜂蜜时,自已只留下些许,其余广为送人。农家请食蜜,不能推辞,食后更不能讲“多谢”。1958年以后,养蜂者增多,此习渐废。唯山乡村民养一桶或数桶,仍存此俗。&&&
&&& 渔& 猎
&&& 县内乡民在溪河捕鱼,除用网、罾、丝卡、鱼梁、钓杆等传统鱼具外,有一种安跳鱼船的习俗。
&&& 县东瓮子洞北岸、九矶滩北岸等地滨江居民有用跳鱼船捕鱼之习,即将浅水沙滩疏成垂直渠道,在入口处横置一尖底小木船约束流水,渠水在船舷受束飞花,游鱼沿渠而上,见水花而跳,坠入小船,多者可日获数十斤。
县内山区农民、厂矿职工历有邀伙设坛狩猎习俗,猎获物品的分配:枪击或首先获拿者,特分兽头及皮张;唆犬“赶脚”,得四肢及内脏;其余部分全部人员均分,即使路人碰上亦可分一份,俗称“见者有份”。猎获山麂等小动物,枪手或拿获者,得头及皮张,其余均分;内脏众人下酒,或分给良犬的主人以示奖励;也有给个别良犬分一份兽肉的。此俗至今犹存。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饮& 食
&&& 新中国建立前,县城人民一日三餐米饭为主,1950年以后受南下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城区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及居民早餐多吃馒头、包子和稀饭,也有以面条、粉条、豆浆、油条、炒汤元等小吃“过早”的,中、晚餐为正餐,仍吃米饭。农村农忙时一日三餐,闲时,早、晚为正餐,中午食粥或其他零食“过中”,昔日以旱粮做主食,今以米饭为主食。
&&& 县境山深水寒,人民嗜食辛辣。辣椒烹调有炒食或制成酸辣、酱辣、腌辣、油炸辣等多种。城乡人民亦喜食腌制酸菜、盐菜,“坛子菜”为居家必备,其人丁众而主妇又勤劳者,坛子菜可达数十坛之多,最常见的有胡葱酸、蕌头酸、萝卜酸、青菜酸、榨菜酸等。或把鲜鱼剖肚去杂,和米粉以坛封之,做成酢鱼,其味更佳。
&&& 城乡人民多饮家酿米酒、谷酒、包谷酒、高梁酒等黄酒,其味柔软绵长。城区职工、居民多饮曲酒、葡萄酒。80年代开始饮啤酒、香槟、可乐、桔汁。农村仍以饮家酿黄酒为主,兼及曲酒。
&&& 县境时令食品繁多。农历“冬至”节前后熏制腊肉。除夕前备粑粑、炒米、糖馓、甜酒、腊八豆。农历正月十五日吃“元宵”,五月端阳、八月中秋,传统节日节令食品俗同各地。县城区农历五月初五日,必食新上市的苋菜,每年是日,苋菜价格高出平时数倍。&&&
&&& 县东柳林汊乡官庄镇等与桃源县毗邻地区有喝擂茶习俗,即将炒芝麻、炒黄豆、生姜、炒大米、茶叶及少许锅烟末擂成糊状,用开水冲沏饮用。擂茶既是家庭饮料,又是待客食品。
&&& 城乡居民,遇红白喜事或生辰寿诞必备筵席,常有八大碗,十二大碗等规格。县北农村更有一道传统大菜名“裤腿”,是将猪腿肉切成两公斤左右的方砣,以钵炖至烂熟,整砣上席,此亦被视为丰盛席面。旧时狗肉不上席,今狗肉火锅为城区佳肴。
&&& 县境西、西北、西南,自称“果熊翁”的群众有爱吃“合合菜”习俗,即将炒熟的肉鱼等各种菜肴,倒入钵或锅内,主客围炕而食,以鱼肉揉杂为美味。
&&& 居& 住
&&& 县内旧时城乡为木质民房,以槠、杉、楠、檫、柏等为柱,松、杉等为梁、枋、檩、椽组成屋架,以松、杉等为板装成住房。住房有“一字式”,“四合井式”, “两手推车”式,城区多建层楼,沅水及大小溪河两岸和祖居深山人家遍竖吊脚楼。无论何种式样,居中都设“堂屋”。住房左右间距多为7.5公尺,深有三柱四旗、三柱六旗直至六柱八旗不等,柱旗之间约为O.83米,因此,民间住房最深近12米,最浅近6米。多数民房盖小青瓦,少数深山人家房顶盖杉树皮、茅草。民国时期少数豪绅建封合墙、窨子屋;个别贫民住以茅盖顶的土墙屋。为防匪防盗防猛兽,山区乡民多聚族而居,极少单家独户。深山人家多置火炕床,唯县东、东北人家以四块整齐见方的石料围成火坑。火坑床、火坑为全家人炊食、烘火、待客及聚坐场所。&&&
&&&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镇机关单位渐尚砖房。80年代,湘黔、湘川公路沿线,沅酉二水沿岸普通居民建砖木结构住房者渐多,今县内茅房少见。无论木质结构、砖木结构住房,均崇尚单家独居,以利发展庭园经济。
&&& 乡村建房屋场宅地讲究“风水”,方位要请勘舆先生用罗盘定向,上梁要择吉日,定磉时要用雄鸡“消煞”。建房首重梁木,必挑选生长位置高、上部多分杈的大松木。木匠砍伐梁木前,主人要烧纸钱,给木匠封红包。伐梁木只能向上倒,不能朝下倒。梁木下锯、削枝、下斧(“俗称“征料”)等环节,主人都要给木匠封红包。梁木搬运途中,以及梁木搬回不能置于地下,要用两张高凳架起,不让人跨越。梁木制作动斧凿时要对梁木赞颂一番,主人鸣放鞭炮。梁木制好以后,中央绘太极图,两端书“金玉满堂”或“荣华富贵”等词。上梁前,掌墨师脚穿主人家送的新布鞋,手执大公鸡,面对主人、前来祝贺的亲戚,以及竖屋的众人大声诵唱升梁词。其词为“此鸡不是平凡鸡,身披五彩花毛衣,凡人拿起无用处,弟子拿它上天梯”,接着执鸡上梯。每上一步,都有赞词,如:“一步梯,金银财宝满堂堆”;“二步梯,代代儿孙穿朝衣”;“三步梯,儿孙作官锦衣归”等等。下梯时,又一步步赞到把梯下完。再喝令上梁,鸣放鞭炮。上梁毕,掌墨师在梁上走一趟,再唱贺梁词,边唱边从梁上往下丢糯米粑,主人在中堂下用系在腰间以两手执角的包袱盛接。此刻鞭炮鼓乐声中,亲友把馈送的礼物、匾额都移到中堂,热烈气氛达到高潮。&&
&&& 新屋落成,择吉日迁入,亲友又来送条幅、楹联或其他礼物,恭贺“进新屋”。
& &&服& 饰&&&
&&& 服& 装& 清末及民国初期,乡村男女均着左衽满襟衣衫,女性着自绣花布衫,前齐大胯后遮臀部,胸前围自绣花围裙。男着两截抹腰大裆统裤,妇女着两截抹腰大裆自绣花裤。城区士绅商贾穿长袍马褂,一般民众在结婚时亦着布料长衫。
&&& 民国时期,县内男女均着自制布鞋或草鞋,女性布鞋尖头船形,鞋面绣花。乡村极少有穿胶鞋者,雨雪天外出赤足草鞋,或着一种钉钉的笨重的牛皮鞋,俗称:“钉鞋”。
&&& “五四”运动以后,城区男女穿长袍不再套马褂,学、商、政界上层人士戴礼帽,个别着西装,青年知识分子盛行“中山装”,妇女着旗袍,女学生着短裙。乡村人民服装变化不大。
&&&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城到乡西装裤取代两截抹腰大裆裤。干部及青少年着中山装、青年装、列宁装、学生装。60年代至70年代,城乡劳动人民多着中山装,青年男女崇尚草绿色军服,戴有檐帽。农村中老年妇女仍着斜衽满襟便装。
&&& 80年代初期,城区中青年男子部分着西装,女性中裙服流行,且渐扩向乡间。唯县西、西南区乡“果熊”农民中中老年妇女仍着矮领、镶花边、挑花、大袖大襟衣,大花裤。且崇尚红色,青年女子出嫁时着红夹衣,红色绣花尖形布鞋。
&&& 发& 式& 清代,县内男女均蓄发结辫,女性婚后盘髻。民国以后,男子剪去长辫,春、秋、冬三季缠长布汗巾。城区女子夏天剪齐颈短发或结独辫;乡村中青年女子夏天包羊绒白帕,老年妇女包青蓝布帕或缠青丝帕,秋冬缠白色或青色长纱巾。“五四”运动以后,乡村成年男子和男孩剃光头;城区知识分子剪西式头、平头。城乡女子剪齐颈短发,或结辫,乡村已婚妇女盘髻,包帕。
&&& 新中国建立后,男子剃光头者渐少;青年女子除短发外流行双辫,且以长为美。70年代初,中青年女子崇尚女式短发,80年代后,城区妇女多烫发,女青年披发,束发,结双辫已属少见。乡村女性亦有烫发者,城区也有少数中青年男性烫发。乡村中老年多理短发或剃光头,发型少变。
&&& 首& 饰& 明代以前尚玉,明代重金银饰物。清代以后男子头无饰物。较殷实之家妇女戴钗针、发夹、钿子、宝针、耳坠、耳环、钏、镯等。姑娘出嫁必插银花、挂牙签,戴耳环、手镯。贫穷之家娶亲无力置办首饰,亦临时借用饰物装扮新娘。首饰质地有金、银、铜、宝石、珍珠等。新中国建立后,除县西、西南地域少数民族少女、少妇仍佩戴银质首饰外,一般不戴首饰。80年代后,城区及部分乡镇戴首饰之风复兴,中青年妇女、少女有戴金、银耳环、戒指及其它仿制、化工饰物者。
&&& 游& 艺
&&& 县内游艺活动,种类繁多,计有抓子儿、踢毽子、捉迷藏、荡秋千、打雪仗、以及纸牌、麻将、对歌、对棋、摔跤、扳手劲等,其内容和程序与外地大同小异,唯斗鸡,养鸟颇具特色。&&&
&&& 斗& 鸡& 民间旧有斗鸡习俗,农家及城区居民中有的饲养骨骼粗大羽毛紧凑的斗鸡。民国25年(1936)前后,县城设有斗鸡场4处,每年秋冬之际,各斗鸡场常聚斗鸡百羽,围观者数百人。养斗鸡者始以此为游戏,继而赌钱,常有因此倾家荡产者。新中国建立后,取缔以斗鸡进行赌博的陋习。&&&
&&& 养& 鸟& 民国时期,县境城乡民家养鸟较为普遍,农村多养锦鸡、鹇鸡、野鸡、竹鸡、画眉、八哥等;城区士绅,间有饲养鹦鹉、金丝鸟及相思鸟等名贵品种者。好鸟常被视为珍品,乡中父老传言,画眉可换骡马。县境养画眉者最多。
&&& 旧时,以养鸟为游手好闲,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减少,但火场、七甲溪等土家族山寨仍多。80年代初,提倡爱鸟、护鸟、养鸟,斗鸟活动渐多。
第三节& 岁时习俗
&& &过& 年
&&& 旧时进入农历腊月.人们就忙于准备过年。家家户户束竹枝帚扫房舍,打楼尘。二十四日过“小年”,村塾散馆,长工放工,在外谋事者启程回家团年。
&&&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称“过大年”。此日,城乡居民到祖坟山上放鞭炮,焚纸钱,送“香亮”,请祖先回家“团年”。中午过后敬祖先,敬土地神,然后全家吃团年饭。入夜,家家烧旺火守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守岁到二更时接灶神,三更时关门称“封财门”。到亥子初交再放爆竹“开财门”,迎接新春。春节期间,城乡有龙灯、狮子等娱乐活动,亲友间相互拜年。到正月十五后投入春耕生产。
&&&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改善,年节更加热闹,增加给烈军属、五保老人拜年等慰问活动。敬神祭祖者日少。
&&& 元& 宵&&&
&&& 元宵是灯节,节前数日,民间即开始舞龙、狮、蚌壳,并配以四季花灯、鱼虾牌灯之类。元宵夜各村镇常出动数百人,男女老幼云集观灯。城区及城郊“闹元宵”气氛比乡村更浓。新中国建立后,又增加给烈、军属挂光荣灯。各种彩灯竞胜一时,各显姿色。是日,家家吃“元宵”。
&&& 旧时民间认为,农历三月初三是冬眠蛇出洞的日子,农家用米粉杂以蒿绒、地米菜做粑粑,民谣谓“三月三,蛇出山,做起粑粑塞蛇眼”。城区人民在这天用地米菜煮食鸡蛋,俗以为可防疾病。
&&& 清明节
&&& 旧时,“清明”合族聚于祠堂祭祀祖先,上祖坟祭扫,称“挂山”。族有清明会置有公产或公款,清明祭祖时由会备酒宴合族聚饮,称“吃清明会。”。新坟须在清明前后三天祭扫,旧坟祭扫于清明节。
&&& 新中国建立后,不再合族吃清明会。城区学校师生、机关单位职工及城镇居民给革命烈士扫墓,到胜利公园湘西剿匪烈士纪念塔送献花圈。
&&&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门首挂菖蒲、艾叶以避邪毒;食粽子,并于房脚屋边撒雄黄以防毒虫;采车前草、金银花、紫苏、艾叶等谓之“百草”,煮汤沐浴,防生疮疖。
&&& 端午节后,县境滨江或有较宽敞溪河地域,组织龙舟竞渡。凡参加城区竞赛的各地龙舟,必先到验匠湾龙王庙(盘王庙)祭奠槃瓠大王,祈求平安。赛程从初五直到十五日方止。县俗部分地区又以五月十五为“大端午”。
&&&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城乡阖家团圆设宴过节,亲友多以月饼、糍粑相馈赠。节令食品,城区、城郊必以嫩姜焖子鸭,乡村宰鸡鸭,做新米糕。入夜全家一起赏月。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好文者具备酒食选择山寺登高,题诗于壁。县内人民习惯于重阳节蒸糯米甜酒,九月甜酒做好以后密封于坛中,数月后启食,其味醇厚,香甜可口。今重阳节已定为老人节,此日,县老年协会、老干部局等单位组织城区老人进行登山、门球、舞剑比赛以及舞蹈和赏菊等活动。
&&& 此外,还有农历四月八日,六月六日等民间节日。
第四节& 喜庆& 丧葬
县内婚嫁礼俗繁多,有问名(讨口风)、纳吉(写八字)、纳采(送年信)、纳徵(求话)、请期(报日)、迎亲等,旧称。“六礼”。
&&& 踩屋场& 经媒人穿针引线后,女方由姑嫂或姨婶陪同,到男方家里了解家庭情况,称“踩屋场”。男方设宴相待。女方应诺则入席吃饭,并接受男方父母馈赠。不允,则婉谢。
&&& 写八字& 若女方及女方父母应允结亲,并经族内及舅家同意,男方即备彩礼,请媒人持男方出生年、月、日、时庚帖及礼物送往女家。女家收下彩礼后,将女方生辰八字填写于原帖背面交媒人带回,此俗称“写八字”。&
&&& 送年信& 男女双方合八字后,男方与父母、伯叔及族中数人携礼至女家拜访房族亲戚,称“过门”。“过门”须在迎娶头一年进行,所以又叫“送年信”,意思是一年后将要迎娶。&&&
&&& 报& 日& 男方向女方送了年信后,再向女方“求话”,若同意结婚,男方择定日期,再备彩礼和写着婚期的红帖,送往女家“报日”。女方在准备嫁奁等陪嫁家什时,请工匠制作结婚用具过程中,男方须备办钱币酒肉到女家宴请工匠一次,并给工匠一至二个工日钱,称“陪木匠”。&&&
&&& 过& 礼& 迎娶的前一天,男方派一主事人带领多人给女家送去新娘出嫁时需用的衣物首饰、化妆用品及酒宴中需用的米、酒、肉等,谓之“过礼”,又称“解礼”。同时,与女家商定次日迎亲时酬谢梳妆、驮亲、背簟、牵牛等人的钱钞,以及派多少人搬运嫁奁等事宜。&&
&&& 哭& 嫁& 待嫁女子有的在十天半月前即深藏闺中,请当地较能干的妇女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扯细眉毛,谓之“开脸”。开脸后,须请二名未婚姑娘作伴娘,俗称“伴姑儿”,不离其左右。新娘于是开始哭嫁,哭爹娘养育之恩,哭哥嫂教导之德,哭弟妹自爱自励,哭自己坎坷苦命等等。若女子年幼或诎于言词,则请姊妹或好友中心灵嘴巧者帮哭。县内苗乡或近苗乡女儿出嫁前半月,即开始到村寨每家每户上门恸哭,或诉平日不谙事理,有得罪地方,恳求谅解;或谢邻里平日照顾等等,虽仇隙之家亦不规避。被哭之家多以好言劝慰,并赠送礼物或留其吃饭。嫁前一日,亲友前来庆贺送行,每一亲友到家,无论长幼,新娘都因人设词哭诉一番。凡女性都陪其恸哭,过后以好言安慰止住新娘哭泣,并馈赠布料、钱钞“压箱”。再来人,再哭,如是轮番,致有声嘶力竭者。&&&
&&& 男方接亲队伍进屋,在唢呐声中,搬运嫁奁及各种家什,女家全家老幼或亲戚邻里哭成一团,母女抱头痛哭。父母常给女儿重赠,富者送田地青山、送耕牛。女方主事人止住哭泣,新人更衣冠,换鞋袜,一色新装。闺房中摆开一席,把同胞兄弟姐妹全部叫齐,象征性地拿拿筷子,称吃“分家饭”,再由兄长背负哭得瘫软的同胞(或堂)妹到堂前,向祖宗牌位叩拜,再背出堂屋,绕轿三圈上轿起程。这一切程序中,由亲属中一女子在新娘背后抛撒五谷、柏叶,并将一把筷子从其头上抛过,祈求女儿从此丰衣足食、松柏长青和早生贵子。新娘则仍是号哭不止,有的进轿以后仍要哭一程才渐渐止住。城区及县西、西南等地区有趁天未明打着灯笼火把送新娘起程者,汉族地区称其为“火把亲”。花轿起程后,乐声中嫁奁队伍在前,花轿随后,再后是扛簟、牵牛、担担人员,送亲大队随后。送亲格局县内各地有别,有必须人数成双成对限定6人踩亲,称“六亲”。有的只能由男性送亲,有的则不拘性别和人数多少,除新娘母亲守家外,其余全部出动。
&&& 迎& 娶& 迎娶前一天,男方即请人帮忙筹办酒席,请一对儿女双全、关系和谐的结发夫妻做“圆亲”公、婆。一切准备就绪,入夜给新郎穿靴加冕,在堂屋设香案、供祭物,行“告祖”礼,司仪人主持礼赞。叩拜礼毕,亲友及父母将红绸及其它布料斜置新郎肩上,每人都有赞词,祝儿郎从此成年“做大人”等,此举俗称“上花”。迎娶之日称“正日子”,备花轿一顶,清晨由媒人、“攀山”(主事人)带队一路吹吹打打前往女家。到得女家门首,女方派人“拦门”,问男方来由根源,双方主事人相互诘难,有一番口舌应对。也有事先讲好不“拦门”的。城区及城郊习俗,迎亲队伍到了门前,女家即将大门紧闭,待新郎及主事人在门前放鞭炮,从门缝中往内递红包、糖果、香烟之类,费一番周折女家方开门,此时媒人责任已尽,只把红伞供于女家神堂之上,起程时再夹走,其余一应事体均由“攀山”与女家联系、照应。花轿至男家大门外一箭之地停下。家中焚香点烛,并特于神堂上燃一对大红蜡烛,在堂下铺设拜席,然后放鞭炮。由圆亲婆等人拿钱钞酬谢扛簟、携帐小孩,取帐簟回新房铺床。然后,花轿再起程,女方多人推轿往前冲刺,男方则紧紧拉轿慢行,此俗名为“冲轿”。轿停,新娘由圆亲婆搀扶下轿,进堂屋与新郎行合卺礼。
&&& 婚& 礼& 在圆亲公、婆的带领下,新郎往轿前接新娘,公婆则回避片刻,以免与儿媳“热面相对”,影响日后家庭和睦。新郎新娘进堂屋抢踩拜席四角,俗以为先踩拜席者后将主持家政(实则新郎先踩拜席才出迎新娘)。接着新郎新娘在圆亲公、婆的搀扶下行合卺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爹娘,再夫妻对拜,并交杯换盏饮“和气茶”。礼毕,新郎新娘将扎成同心结的五色彩带各执一端,新郎在前引新娘入洞房。
&&& 合卺礼成,男方男女亲友排成两行,由一人手端茶盘迎接送亲队伍,先迎女客,后迎男客进中堂(客堂)稍坐。互道寒喧谦让,或直接入席饮宴,作“上亲”款待。此时,新娘由伴娘及女家随来的主事女人搀至堂前给媒人、男方外公婆、舅父母、姑、姨、伯、叔,以及所有亲属传茶,新娘给正亲长辈敬茶时送布鞋一双,一般亲属只饮茶无布鞋;受茶者都把钱钞置于茶盘示谢,称“茶钱”;新娘则弯膝礼拜。
&& &交& 亲& 女方送亲人员饮宴后,除伴娘外,都在当天回归。起程前,女方男女客在堂屋排队,一人手端茶盘“交亲”。男方男女亲戚亦排队相应,双方男子交亲只敷衍数句作罢;女子则争强好胜,两边都把数名能言善辩口齿伶俐的女子推上场,比试口才,比试机敏。交亲一方用字数较整齐的韵文说新嫁女子年幼无知,愿今后多多教诲,指导作人,把儿媳当女儿一样看待等等。对方接亲女子同样用韵文极力称赞新娘年轻美貌,聪明懂事,今后公婆一定把儿媳当作自己亲女一样对待,请千万放心等等。来者有言,答者有语,围观者如堵,常常不可了局。乐队见状,常以锣鼓声打断言语,女方女子只得把茶盘交于男方女子,交亲礼成。
&&& 送亲队伍回归,男家燃鞭炮、奏乐送行。
&&& 闹& 房& 结婚当晚,邻近男女青年邀集一起到新房中打趣嬉闹,取笑新郎新娘,逗新娘发笑,要其给众人筛“抬抬茶”(两人抬着茶盘筛茶),要新娘当众唱歌,与新郎握手,要双方介绍恋爱经过等。新人以糖果、板栗、花生、香烟及炒米相待。满足要求,闹房者尽欢而散。&&&
&&& 回& 门&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备办礼品及一席酒菜,同伴姑一起回娘家,又称“回三朝”。宴毕,伴姑散去,生母偕女儿女婿回转婆家,讲究“三天不空房”。此后,新人再送母亲回转,在娘家住宿。&&
&&&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男女婚姻多由人介绍,双方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加强了解。国家机关干部、工人结婚,已废除上述旧礼俗。农村婚嫁礼俗也已部分改变。
&&& 生& 育
&&& 催& 生& 初产妇在分娩前一月,生身母专程往女儿家送米一斗,俗称“催生米”;亦有母亲带两个煮熟的鸡蛋或包子,一进门就要女儿吃下以“催生”。此后,常往女儿家走动,亦含催生意义。
&&& 三& 朝& 婴儿出生第二天女婿到岳家报喜,生男提一壶酒外加一只雄鸡;生女则只提一壶酒,岳家一见便知外孙性别。第三天,岳母送鸡、蛋、红糖及孩子尿布等到女儿家,用艾叶温汤给婴儿洗拭,俗称“洗三朝”。
&&& 十& 朝& 婴儿生下第十天,娘家及娘家亲友备鸡、蛋、猪脚、甜酒、糯米,以及婴儿襁褓、衣帽鞋袜、摇篮等物送往婿家,俗称“送祝米”,邻居友人也邀集鸣炮道喜,进中堂恭贺。此日仍用艾汤给婴儿沐浴,称“洗十朝”。
&&& 周& 岁& 婴儿满周岁,外公外婆偕族内亲属及好友备礼品前往婿家给外孙做周岁。将纸、笔、墨、砚、算盘、杆秤、钱物等置于堂屋方桌上,把周岁小儿放上去让其自己抓拿,以预测长大成人后的志趣前途,俗称“抓周”。
&&& 寿& 庆&&
&&& “做三十六”& 民间认为“三十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而经常避讳。县境男女逢三十六岁,有做生日的习惯。
&&& 贺& 寿& 县内居民男满五十、女满四十即可开始贺寿。此后,一般在整数生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六十称“花甲大寿”,尽力庆贺,旧时殷实之家常请戏班娱众,今改为放电影,或请歌手唱寿歌通宵达旦。
&&& 丧& 葬
&& &送& 终& 年长病人弥留之际,所有子女赶到身旁守候,聆听遗嘱,谓之“送终”。如系丧身在外则不能入中堂;只能在屋檐外举办丧事。
&&& 发& 丧& 亡人睡上“柳床”,家属速请道士或巫师给亡者开冥路。堂屋设灵堂,高悬“当大事”三字。子女披麻戴孝,围尸恸哭,道(巫)士击乐吟唱,诵经开路,谓之“发丧”。
&&& 入& 殓& 尸首揩抹干净放入棺内称“入殓”。棺盖只掩一截,留出上部供亲友探视遗容。停丧三至七日,亲友前来吊唁,子媳及其他内亲日夜守护称“守灵”。如只停丧两日,第一晚称“小夜”,第二晚称“大夜”,为开吊时间,凡来吊唁的诗、文、词、联均到灵前宣读,晚上,丧主设孝宴招待。
&&& 出& 葬& 居丧日子即请勘舆先生勘测坟地,起棺后不得在中途停歇。棺前扬幡引路,奏乐,放鞭炮,丢钱纸。路遇险隘陡坡,子女向抬棺人叩拜,抬棺人一鼓作气而上。县内各地有“冲丧”习俗,即抬棺及送葬人将棺木前后推搡,直到子女向其下跪致谢方止。
&&& 落& 葬& 棺木入穴,拨正方位,长子骑棺掩土三锄(铲),哭倒在棺背,旁人抢过锄(铲),众人壅土成坟,鸣炮辞坟。三天后,子女们再上山给新坟培土称“壅三朝”。
&&& 新中国建立后,民间丧事渐趋简省,60年代后,多改为开追悼会。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供灵位改为挂遗像等。
第五节& 信仰习俗
&&& 信奉天地神明
&& &敬家神& 清代,民户堂屋正壁,上方贴祖先神位,以大红纸竖书“天地君亲师位”,亦有书写“×氏祖先神位”者。辛亥革命后推翻君主,民户把其中“君”字改“国”字。神堂上摆置香案供奉家神、财神、宗师、送子娘娘、三姐娘娘等神像,农历初一、十五燃香烛敬之。此俗在新中国建立后已基本消失。
&&& 打& 醮& 新中国建立前,县境居户为敬“天府菩萨”,祈免水、旱、虫灾及瘟疫,常以村寨发起打醮,延请僧道或巫师祭祀天神。此俗新中国建立后已消失。
&&& 跳 &香& 县内几个苗族聚居区在农历十月常以村寨做明香大会,俗称“跳香”。跳香在殿堂里举行,神像前设香案,乐器有水牛角、法刀、锣、鼓等,法师念经咒,召请天兵天将护送玉皇大帝、紫微大帝等天上地下多种神灵参加明香大会,谢诸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化育万物之恩,祈求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结束时法师向空中抛撒斋粑让小孩争抢,成年人则就着一大缸已炖熟的白豆腐、喝香酒,凡约来看会或路过的人都可以参加吃豆腐、喝酒,酒后散去,亦不用道谢。此俗在县境“果熊”地区尚存,但举行次数很少。
&& &敬傩神& 信巫者奉傩王为神,乡村居民因病痛或乏子嗣等事许下心愿,在秋冬农闲之际请巫师诵经、画符、载歌载舞行法事以酬神,时间约两天两晚。其间并唱戏娱神。新中国建立后,酬傩神之举一度废除,80年代以后,部分乡村复萌此俗。
&&& 默敬祖先
&&& 城乡无分贫富,平时或节日凡有丰盛菜肴,进餐前用筷子夹菜于饭上,以指尖弹酒于肩后,有的还烧纸钱祈祖宗保佑,俗称“叫应”。
&&& 崇巫信鬼
&&& 清代以前,乡民崇巫信鬼相当普遍,于是便有专门从事迷信职业的巫婆、马脚、仙姑等,装神弄鬼,给病儿“烧胎”,给成年人“收魂”诈取钱财。民国时期,巫鬼之风有所减少;新中国建立后,民间崇巫信鬼习俗多已泯灭。
&&& 县境乡村民众有求神水治病的旧俗,迷信职业者则利用此俗指画“神水”,乡民家中有病者,常备纸钱、香烛、糖食、水果叩拜,取水带回家让病人生服。现此俗已消失,有病求医。
&&& 勘舆、占卜
&&& 民间历有专事看相的麻衣相士,给人断言生相命运;亦有算命盲人为人推算生辰八字,指出吉凶祸福。此俗在新中国建立后消失,近年来又有复萌。
&&& 禁& 忌
&&& 乡村居户早饭前忌说龙、蛇、虎、豹、猴、鬼、怪、杀、死、悖时、砍脑壳等诸多凶险动物及事件。农历正月初一,上山下河做重活险活,禁忌更严。除上述各忌还忌吵嘴、哭脸。上船筏行江要避讳翻、散、沉、岸诸字及其谐音。
&&& 农历正月初一,忌扫地、抱柴、动土、服药、出粪渣;腊月忌搬家。忌在屋后葬坟;倒地古树和拆下的梁木,忌作烧柴;修过庵寺庙宇的木匠,忌再修民房;屋前忌修牛栏,屋后忌修仓屋;农历每月逢“六”之日谓“六畜日”,忌宰杀牲口。小儿忌捉鸟雀,以免长大后写字手颤。未婚女儿,忌用两个柴头埋火;女儿偕女婿回娘家,夫妇在别人家作客均忌同床共宿;孕妇忌摘水果、瞧死尸、瞧寿衣等事;忌在娘家生育;家有孕妇及怀胎大牲口,忌随便动土、钉钉;离过婚或丧夫的女人,忌给新房铺床叠被;两重花轿或两家新娘忌途中相遇,事前联系前后措开;火灾后,忌即刻搬入亲友家暂住,需请巫师“倒火场”后才能进入别村。
&&& 上述诸项兆头禁忌,已在民问基本革除,间有遗留,亦多在较偏僻乡村而又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妇女之中。
第三章& 方& 言
&&& 县内方言,分汉话和乡话两类。
&&& 沅陵汉话,以县城话为代表,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是县内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由于地域关系,各地语音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五个方言片,即东南部片、南部片、西南部片、西北部片、东北部片。东南部片以怡溪话为代表,分布在官庄区境内怡溪流域,发音清晰柔和朴实,多带下滑儿化尾声,但在夷望溪流域,又带有桃源和安化口音;南部片,俗称“死客子”,分布在凉水井区蓝溪流域和麻溪铺区荔溪下游,其语音粗犷豪放,多团音;西南部片,以舒溪话为代表,分布在麻溪铺区的舒、杨二溪流域和太常区的丑溪流域及乌宿区的酉溪流域,带有辰溪、泸溪话音调;西北部片,以深溪话为代表,俗称“蝴蚂闹”,分布在乌宿区内的明溪流域和军大坪、北溶两区境内,明溪话兼永顺口音,朱红溪上游(火场、七甲溪、大合坪乡)语音带有大庸话口音;东北部片,以洞庭溪话为代表,分布在麻伊洑区和官庄区的黄壤坪乡一带。洞庭溪,古为通往慈利的陆路交通要道,其七甲坪、蚕忙、楠木乡一带的语言,古汉语音韵犹存,带有慈利口音。区内五强溪、怡思溪、大别溪流域的麻伊洑、柳林汊、黄壤坪乡语音接近桃源语音。
&&& 沅陵乡话,是乡话区内人民自己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县西南酉溪、丑溪、舒溪、杨溪、荔溪流域,即麻溪铺全区和太常区的舒溪口、栗坡、丑溪口乡,乌宿区的棋坪(苗族乡)、清水坪乡(苗族乡),凉水井区的渭溪乡,以及沙金滩、太常、白田乡的大部分村组,乌宿、落鹤坪、高砌头、深溪口、张家滩乡的部分村组。讲乡话的人口约2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0%。
(信息发布:admin&&作者:)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浏览  通用网址:怀化市情网
主办:怀化市地方志办公室 联系电话: 地址:怀化市民服务中心西头22楼 制作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魂漫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