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描写是哪个人写的

请说说你对《三国演义》哪个桥段/哪句话/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
小时候先把《西游记》的白话版看了,但是《三国演义》却是一直到高中才看。犹记得那天看的时候,有个桥段:吕布对张飞说:“环眼贼,你累次藐视我!”瞬间觉得这句话太带感了!一句话就能够描绘出吕布当时的心情,神态,以及整个人的感觉,特别有味道。
按投票排序
如果只限定在《三国演义》的话,民间诸多茶余饭后之谈资早已描绘了百姓心中最喜爱的演义桥段。曹操献刀,王允的美人计和连环计,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白门楼上刘备的阴险与腹黑,赤壁战场上周瑜和孔明的斗智斗勇,种种桥段不一而足,都让人喜闻乐见,回味无穷。因此,作为一个喜好答题且有答必专的好青年,我先列一个我心中的演义桥段top1、2、3。top1:五丈原。孔明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在帐中作法,点燃七星灯为自己续命。诸葛亮祈祷说:“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蒙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在此之前,罗贯中为诸葛亮设计的形象,是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的从容,是七擒孟获,空城抚琴的潇洒。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神一样的存在。而五丈原点燃的七星灯,是诸葛亮表现出的软弱。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人能逃得过天命,但壮志未酬,只得祈求上苍。非是没有直面死亡的勇气,而是大业未成,不敢有愧于先帝。这也是唯一一次,诸葛亮从神坛跌落为人——虽然点灯续命这事还是有点像妖怪所为。top2:挑灯夜战。马超来到霞萌关下,张飞出战,大吼:“认得燕人张翼德吗?”马超回:“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于是张飞大怒,两马齐出,二枪并举。也许是正史中的马超在蜀汉太过隐忍和沉默,《三国演义》里的马超,反而深得我喜欢。“吾家屡世公侯”,一言便点明了曾作为一方诸侯的马超,所拥有的骄傲和自尊。而“狮盔兽带,银甲白袍”,又让一个非凡出众的“锦马超”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张飞,仍旧保持了一贯的恃勇酣强,世之虎将形象。两位英雄在葭萌关下大战多次,竟未得酣畅,以至于大晚上的马超又跑来城下,说:“张飞,敢夜战么?”即使在架空类小说《三国演义》里,两位英雄人物的交手也是不多的。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一段,甚至太史慈和孙策在小道上的亲亲我我浓情蜜意都没有激起我的兴趣。因为,这是两个真正的男人,在进行一场真正的男人之间的斗争。其画面之美,不亚于阿基里斯与赫克托耳在特洛伊城下的交锋。top3:煮酒论英雄。最后,作为经常跑题的三好青年,我再说一个正史中我最喜欢的情节。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如果我们现在攻打刘琮,那么荆州就是我们的了。刘备回:我不忍也。他勒住胯下坐骑,站在襄阳城下,望着这座刘景升曾经居住过的城市。这里曾经有过的和平与宁静,很快就会随风消逝。风萧萧兮,刘备肃然而立。良久,他忽然大喊起来。刘琮!刘琮!刘琮!刘琮龟缩在城里,惊惧,不敢回应。于是刘备不再理他。他骑马来到刘表墓前,向这位收留自己七年之久的老头告别。“世道变啦,你儿子容不下我们啦!我要走啦,老伙计!”刘备走了,他最终流着泪离开了荆州。这一细节颠覆了以往《三国演义》带给我的刘备形象。在小说里,刘备宅心仁厚,善良到甚至有些可欺。而在这个事件里,刘备的样子完全是一位英雄。刘备善良吗?是的。刘琮曾派宋忠(这名字起的,送终)去告诉刘备自己已经向曹操投降。刘备听闻非常气愤,他拔出长剑架在宋忠脖子上,却最终因“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而作罢。有人向他建议趁机攻取刘琮,甚至诸葛亮都说过,但刘备却最终没有下得去手。但是,刘备善良,却并不软弱。襄阳城下驻马呼琮,一股豪气油然而生。刚强,坚韧,果敢,都可以套用在他身上。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必有这样的气概和胆略。换句话说,能被曹操称之为英雄的人,当然不会差。我是说,那家伙可是击败了河北袁绍的男人。所以,最后的最后,让我们回到建安四年的那个春天。刘备与曹操端坐凉亭里,青梅一盘,浊酒一壶,天色阴沉似在酝酿一场大雨。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如是说。刘备一惊,匕筷掉在地上。天空一道惊雷滚过,声震寰宇。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大气磅礴。
父精母血,焉能弃之。夏侯惇的这句话,太叼了。
我知三国,始自少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年幼时总是佩服武功盖世,勇力卓绝的人。“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是我会背的第一个古书小段,关公当年也是风华正茂,眼里不揉沙子的小年轻,桀骜不驯,豪迈张扬。罗灌水并未写战斗,英雄气概却跃然纸上,实在是大家手笔。值得注意的,出战之前袁绍的怀疑,曹操的鼓励。此处大概是关曹之交的开始(?),英雄惺惺相惜,自此时聚时散,曹公对关公始终抱有一份难以言状的的情愫(⊙o⊙)…(我不是腐,真的只是找不到什么纯洁的词了╭(╯^╰)╮)还有一点,这里写袁绍与曹操对人物态度的不同,袁绍觉得不过一个弓手,怎么会有蘸酱,哦不,斩将夺旗的本事。而曹操,知道奇人必有异象,看人不能太在意出身。这其实也是日后,袁绍重用河北高门,竭尽所能本土化,壮大势力;曹操唯才是举,招降纳叛,不计出身,天下归心的伏笔。兴亡谁定,胜败有凭!然而历史就是开玩笑的,门阀氏族取代军功贵族是天下大势,袁绍顺势而为机关算尽却一败涂地,曹操误打误撞,处处失误却能一统中原。或许是秦汉帝国实在太过辉煌,让人不忍翻过,历史之神也将华夏史上最为人乐道的一页也作为帝国的续章!————————————————我是跑题的分割线————————————————年少时总是喜欢聪明绝顶,才智逸群的人。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忽然十余次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令,教“将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以下省略若干)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而退。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远去,抚掌而笑。这是智者的交锋,相互了解对方甚至可能超过自己。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司马懿也何尝不是如此。司马处处夸诸葛亮天生奇才,“吾不及也”,却时时都在考虑诸葛如何行事、用兵。“其实,西城之会又何尝不是两人心照不宣呢?此时魏明帝在世,司马懿虽然受重用却还没有真正显达,此时擒获诸葛功劳虽大却也不乏鸟尽弓藏的危险,攻而不取,杀而不灭,慢慢经营才是良策。虽然这是演义,但我认为小说中二人此处相见,一是解了多年相爱相杀之苦\(^o^)/~,二是相逢一笑,互相之间越发明白了彼此的价值( ⊙ o ⊙ )!(今天怎么回事,)好像个个都能腐,好吧后一对也是╭(╯^╰)╮)———————————————大家好,我又是昏割线——————————————成年后喜欢洞明世事,通达率性的人。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既定冀州,亲往袁绍墓下设祭,再拜而哭,甚哀,顾谓众官曰:“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我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众皆叹息。操以金帛粮米赐绍妻刘氏。乃下令曰:“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一面写表申朝;操自领冀州牧——————————————————————《三国演义》昔日我与本初共同起兵时,本初曾问我:“若事不济,方面何所可济?”。我问之曰:“足下意欲如何?”。本初曰:“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亡,我不能不为流涕也!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许褚,将、审配、辛毗及河北义士的灵牌摆上。袁谭、袁尚、袁熙,只顾兄弟相残,实属不孝子孙,虽仍残喘于世,死期已近。曹洪,今将他们的灵牌也一起摆上,祭奠其父。陈琳,把你当年写的檄文拿出来,念!念!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电视剧《三国演义》原文此处波澜不惊,我读的时候还沉浸在曹丕爱人妻的遐想中。但看到电视剧时,却高潮迭起,句句撞到心头。曹操的多谋善诈,却又光明磊落,多疑猜忌,却又率直豁达,一举一动,一词一句,有力道又不做作,诚恳又不失典雅。尤其最后,“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英雄心、英雄志、英雄气,苍凉悲慨,大气磅礴,,曹操的英雄形象至此完满无缺!此实今人胜过古人之处。
我读《三国演义》时候做了笔记的有以下几处,都是我很有感触或者觉得很精妙的:第一处是曹操被董卓打败,跑路的时候,曹操马没了,眼看要被敌人追上,这时候曹洪站出来把马让给曹操,曹操说我骑马走了你怎么办?曹洪深明大义地说了句:“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第二处是王允连环计成功一大半,貂蝉已经在凤仪亭把吕布打动得一塌糊涂,眼看要跟董卓反目成仇了的时候画外音的一首词,我感觉写的很妙:“司徒妙计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第三处是关公不得已降曹以后,曹操派张辽去说服关公,张辽问,你一定要跟从刘备,但是如果刘备已经不幸身死,公何所从呢?关羽答曰:“愿从于地下。”第四处,袁绍手下谋士审配临死前被安排头朝南边处刑,他大喊一句:“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然后面朝北方,引颈受戮。第五处是曹操逼迫徐庶降曹,刘备万分不舍地把徐庶送了老远,后来徐庶说您别再送了,刘备就只能站在原地目送徐庶远去,突然说了句,我想把前面那片树林给砍了!身边人问为什么,刘备回答说:“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六处感触特别深,是诸葛亮出山时候跟自己还在南阳的弟弟交代说:“我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看到这里,答主突然想起几十年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中那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霎时间感慨万分。第七处,鲁肃立功后,主公孙权下马迎接,说孤下马来接你是不是让你很有面子啊?鲁肃说,没有。众人大惊……孙权说那要怎样你才觉得有面子?鲁肃说:“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使为显矣。”第八处,东吴降魏,魏国来使给孙权封爵,在东吴突然听到路上有人大哭:“我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原来那人是徐盛。曹魏来使感慨,东吴有这样的臣子,是不会久为人下的了。其他还有些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抛开历史把《三国演义》当成小说来看,真心很带感啊。
仅限《三国演义》的话,我来说点除了经典桥段之外的情节。因为自己是坚定的东吴纵火队+孙策粉,印象极深的就是孙策遗言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制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想想之所以对这段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这段是《三国演义》中少有的几段还原率比较高的孙策人物描写。其他的?自从曹公说了一句:“狮儿难与争锋也!”之后,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往「有勇无谋大肉山」的方向塑造人物形象了。以至于会被一个神神叨叨的于吉气死,这还不够,往死里黑便是:策即引镜自照,果见形容十分瘦损,不觉失惊,顾左右曰:“吾奈何憔悴至此耶!”言未已,忽见于吉立于镜中。策拍镜大叫一声,金创迸裂,昏厥于地。想到《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记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活生生的全民偶像,因形容枯槁而元气大伤也在情理之中。且《吴历》中也有载:《吴历》:策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古人的死法都好夸张啊,光是「椎几大奋」四字就让其歇斯底里地跃然纸上了。咳咳,可见他本人觉得脸很重要。可是为啥到了三国演义里就变成了这么怪力乱神的情节,好像冥冥之中有一个罗贯中,拥有上帝视角,独自安静地捻须。罗贯中在孙策之死的处理上选择了《搜神记》中的记载,即被于吉气死的这个结局。(另考据《江表传》及《搜神记》,其中记载均为「干吉」而非「于吉」)《搜神记》:策既杀干吉,每独坐,仿佛见于吉在左右,意深恶之,颇有失常。后治创方差,而引镜自照,见吉在镜中,顾而弗见,如是再三,因扑镜大叫,创皆崩裂,须臾而死。看见没有,死因是「明明俺是江东好孙郎,怎么变成了于吉这鬼样子。」的暴毙结局……多大仇,啊?至于孙策的真正死因,还是一起刺杀事件。起因是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汉帝,说孙策像项籍,应把他召回京邑,若放于外必有世患云云。此事被孙策得知,便弄死了他。许贡门客潜伏民间,想要伺机报仇。某日孙策出猎,遇上许贡门客三人,佯作韩当兵在此地射鹿。孙策当然不是脸盲,说韩当的兵我都认得,怎么没见过你云云。于是射杀一人,应弦而倒。其他两人便举弓射孙策,射中了脸颊。(此段出自《江表传》,本人白话复述了一遍)打人不打脸啊大哥……其实孙策死前是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存档点。《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建安五年,曹工与袁绍相距于官渡,策欲阴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所以围绕孙策的同人创作中这个是频繁出现的平行世界:官渡之战阴袭许昌。想到暗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关于孙策之死的 CG 也保留了正史路线,被许贡门客刺杀。一些细节的地方略有不同,比如没有照镜子的情节,箭射在背上,等等。这样的结局不见得不够跌宕不够戏剧性,反而还能给人雄图大志咫尺之遥的惋惜。正如大家最喜欢讨论的「郭嘉如果没死这么早」「周瑜如果没死那么早」,倘若孙策没死那么早,东吴的立场将会变得更不一样。孙权虽得益于他「容我三思」的制衡能力,但处事还是喜欢问「如之奈何」。P.S.:好像不知不觉答了很多《三国志》里的内容。说实话,对《三国演义》印象深刻的地方都是和《三国志》比较后发现罗贯中脑洞大开的地方。三分史实七分演义真不假,典型的案例便是根据一个人对周瑜的评价可以确定他看的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其他的,草船借箭是张冠李戴,单刀赴会明明是鲁肃占上风,有意无意地总在维护蜀汉正统。其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师从蜀汉谯周,也颇有维护正统的意思,只不过他的「正统」是被迫禅让给晋的曹魏。(看魏书、吴书、蜀书厚度便知)于情于理,若对三国这段历史是真爱,《三国演义》是很难满足你的。当然,如果这个问题不再局限于《三国演义》我或许会答更多关于《三国志》、《火凤燎原》(真三系列和三国杀就算了囧)里的情节,里面的人物形象真的比《三国志》里丰满太多。《火凤》更是,光台词就能把人帅翻,夏侯元让在被问及瞎了一只眼什么感觉时答道:「哼,感觉敌人少了一半!」翻了三本书,输入古文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了一倍……
诸葛亮: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谢谢 亲爱的邀请,不过其实我没有看完过《三国演义》,高中为了应付考试我都是看的那本简略精读……不过感谢这个小逗比把我也熏陶成了三国爱好者,拉我看了《三国志》,和《火凤燎原》,尽管后者我并没有继续看下去(。不过还是很感谢高中三年有你的陪伴嘿嘿嘿。=所以跑题来说一下《三国志》里我印象深的地方,之所以会印象深,是因为和《三国演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蜀篇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于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我今乃知其所以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自后乃尊事备。 《山阳公载记》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雨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之去。《典略》由于我个人对蜀不仅没有喜爱,甚至有种莫名的感觉,大概就是从小因为老师被《三国演义》“洗脑”说刘玄德此人就是仁德,所以长大了之后看《三国志》,更加不解。明明刘备也是性情中人,就算是因为为人主须戴假面,但是像《三国演义》那般无论何事好的就安刘备头上,坏事就放其他人“自己”去做,也是不知道评价什么好了。吴篇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此处的孙郎指的是孙策啊孙策啊啊啊~~~孙策~~~~!!!)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当年还和 一起讨论过“美姿颜”的美在此处究竟是形容词还是动词,不过现在想想无论是形容词还是动词,都表明了孙策是一个很注重自己仪容仪表的人啊~所以最后的死法……呜呜呜呜呜说好打人不打脸的呜呜呜呜然皆轻佻果臊,殒身致败。这是陈寿对孙策的评价。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童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五中皆呼为周郎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江表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插播一个新版三国电视剧里的桥段,我追你追了八百里~早知道你要来~就应该再让你追八百里~)如果,真的如果有那么一个如果,整个三国都会不一样,整个历史都会不一样。每每想到孙策和周瑜这对英杰死得早,我就忍不住想要泣血。世人看演义,只看到孙策的“暴戾鲁莽”和周瑜的“小肚鸡肠”,却不知真正的他们为了罗灌水自己的YY而背上了多么沉重的黑锅!这简直就是对历史真相的一种亵渎!这是我对演义印象最深的片段!对!就是孙策之死和三气周瑜!我都要被演义气死了!至此不再看演义!如果非要说演义是小说,虚构难免,毕竟是为了故事性和剧情发展,那么,小说,至少要对历史有基本的尊重吧?语言魅力我并不否认,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有几分真?有几分假?往大了说,这和桐华的《大漠谣》有何区别?唉不行提到这里我就生气(。魏篇其实我个人还是蛮欣赏曹操的,毕竟有胆有谋有才气,除了有中度被害妄想症,糟蹋了多少美人TUT留香荀令鬼才郭嘉呜呜呜呜呜TAT魏里我最喜欢的人是曹丕,暂且放下七步诗是真实还是刘义庆YY不表,曹丕的才华绝对不输曹植的。不过两个人的风格本就不一样,曹植擅于长篇累牍的华丽赋体骈文,曹丕擅长……诶,我随便放几首你们感受一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恋归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奉限河梁?《燕歌行》其一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代刘勋出妻王氏》丹霞蔽日,彩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丹霞蔽日行》曹丕的《典论·论文》也是很经典的一篇,最经典的莫过于开头那句“文人相轻,自古而怨”,若说曹丕对弟弟不和的根源,其一自然是政治地位上的潜在威胁可能性,其二就是曹丕那怨妇小酸样儿~其实是嫉妒弟弟的才华的。毕竟《铜雀台赋》、《洛神赋》,这样的神来之笔,都是出自于他弟弟的笔下啊。不过曹丕的性格注定了他无法写出像曹植一样洒脱华丽的篇章。所以,对于演义中,罗贯中单纯的把曹丕的性格写成多疑善妒小心眼,也是让我蛮无语的。=感觉跑题好多哈哈哈哈哈不要大意地折叠我吧!我个人确实是不否认《三国演义》的语言魅力,小说方面,当之无愧是一本非常棒并且耐读的小说,语言经典,读来是会唇齿留香的。但是,他偏偏是一本历史小说。于是大部分大众在读完演义之后,就有了刻板印象,何况大部分人是不会再去看史书的。当时我和一个同学争辩孙策和周瑜的功过为人什么的,结果辩着辩着发现,对方只读过演义,当下我就终止了这个话题,并再也不和他聊任何关于三国的东西。唉,心痛。
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奈何死乎——太史慈虽然历史上英雄的结局不同于演义,可是看到这句话还是很煽情T.T
却说田丰在狱中。一日,狱吏来见丰曰:“与别驾贺喜。”丰曰:“何喜可贺?”狱吏曰:“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丰笑曰:“吾今死矣!”。狱吏问曰:“人皆为君喜,君何言死也?”丰曰:“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未信。忽使者赍剑至,传袁绍命,欲取田丰之首,狱吏方惊。丰曰:“吾固知必死也。”狱吏皆流泪。丰曰:“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于狱中。袁绍纯粹是傻逼。
刘备白帝托孤亡后,曹魏集五路大军拟攻打蜀汉。阿斗自然是手足无措,偏偏诸葛亮闭门称病,连朝都不上。无奈之下,阿斗学他老爸当年,亲自上丞相府探视,三重门内却见诸葛亮拄着竹杖在池塘边看着水中的锦鲤发呆。阿斗等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一句“丞相安乐否?”脱口而出。而诸葛亮是先拜伏,后大笑,淡然地回答:“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所思也。”尔后从容道来退兵之策。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当年看到这段时候我就想,将来有了书房,挂一块“观鱼之思”的四字书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说三国话人生_百度百科
说三国话人生
《说三国话人生》是2001年长虹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学彬。
说三国话人生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本书是“名著新读丛书”之一,谈论了三国及其磨难。这是一部用当代人视角与人生态度诠释和解读古典名著的著作,率直地表述了作者的个性。全书语言流畅幽默,分析独到精辟,内容丰富精彩,从中可“悟”出许多的道理。
说三国话人生作品目录
上篇 三国人物之第死  第一话 刚而自矜多犯众 大意轻敌少成功――话关羽之死  第二话 心狭量窄肝气盛 忧烦浮躁妒贤能――话周瑜之死  第三话 食少事烦不自惜 事心躬亲枉劳神――话诸葛亮之死  第四话 性躁心粗少恩惠 酒后无德动刚肠――话张飞之死  ……  中篇 三国处世之错  第二十一话 暂自骄伐天下分 勤之数年俯仰倾――话曹操侮慢张松之错  第二十二话 只因席间一句话 檀溪路上丧惊魂――话刘备后堂失言之错  第二十三话 行轻招辜空有志 貌轻招辱枉怀才――话庞统两次自荐之错  第二十四话 自欺欺人少谋划 香饵钓鳌假成真――话周瑜美人计之错  ……  下篇 三国战例之败  第三十一话 自以为是论东风 得意忘形用骄兵――话曹操赤壁之败  第三十二话 色厉胆薄功不就 好谋无断事难成――话袁绍官渡之败  第三十三话 只图自保无大志 献城纳降难逃生――话刘表荆州之败  第三十四话 称雄偏邦多树敌 奸臣卖主献汉中――话张鲁汉中之败  ……  后记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21:44: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