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洋行旧址的那栋老房子有什么故事

&&&查看内容
看懂上海:永嘉路老房子的故事 []
永嘉路,东西走向,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长2072米,宽15米到16米。永嘉路旧名是西爱咸斯路(Route Herve de Sieyes),是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名命名的。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正式改名,永嘉路。永嘉路的风貌与其周边的马路,具有相同的格调:梧桐遮掩下的洁净街区、幽深的弄堂;道路两旁散落着的德、法、西班牙等各式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现代风格的老公寓、以及成排的新式弄堂洋房,由此构成了既有欧陆风情,又有海派味道的独特风景线。4年前,在天涯上有位住过那里的网友,写了一段歌词,很诗意、很怀旧:“永嘉路上那栋老房子,安静守侯着你我的小日子,看不够蓝天与白云相伴,那记得年华匆匆似水流”。这里也是上海市区内,具有“梧桐树下的美丽街区和韵味老洋房”典型特征的一条马路,而沿街每条弄堂和老房子的背后,都有一些故事可讲。由徐汇区境内,该路最东头和陕西南路交叉口开始,一路沿着永嘉路西行,刚过嘉善路口,位于马路南边的永嘉路291弄,就是建于1928年的慎成里,它是旧时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上,最大的一条石库门里弄。目前,这里有90个门牌号,也是上海迄今保留得比较完整石库门建筑老弄堂。当年,慎成里沿西爱咸斯路和甘世东路(今嘉善路)街面的房子是二层市房,弄内都是坐北朝南、三层老式石库门,有天井、客堂、亭子间、正房和晒台,有的还分前楼、后楼。大约是进出方便的关系,1949年5月以前,不少中共地下党和党外的活动家都在这里住过。64号(今66号)就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1932年,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一个才满8个月的婴儿,搬到慎成里租了一幢房子。房子的主人是李剑华和胡绣枫夫妇,看上去两人都很年轻,可都是老资格的中共党员,30年代,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高级情报人员,“红色间谍”。这里不仅有“革命同志”,这里还有“国府要员”——慎成里65号,曾住过国府内政部营建司长哈雄文。哈雄文(年)回族,教授,湖北武汉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任沪江大学教授、建筑科主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工作。1966年文革爆发,哈雄文被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牛棚里进行批斗。慎成里的居民中还有不少是从商的,其中就有上海百年老店,乔家栅的老板王汝嘉,江苏吴县人。1937年9月,以铺面租赁权作价,与旧城区乔家栅街上的永茂昌点心店业主李一高,合股开设永茂昌汤团店。次年,迁址自忠路276号,招牌改用永茂昌乔家栅汤团店。不久,两人散伙,由王汝嘉独资经营。1940年秋,王汝嘉在拉都路、西爱咸斯路(今襄阳南路、永嘉路)口开设了乔家栅新店,招牌上还标明:“南市迁来30年老店”。王汝嘉善于经营,为创建乔家栅的名牌点心,他对产品选料、制作等诸多方面,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规格。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乔家栅系列名牌产品。其中汤团、擂沙圆、粽子、猫耳朵、猪油百果松糕、猪油八宝饭、虾仁月饼、三鲜碧子团、香糟田螺、面筋百页,被誉为“乔家栅十大名点”。永嘉路345弄3号,纱业巨头闻兰亭旧居永嘉路345弄1-4号的房子,建于1935年前后,原来这里叫“庸村”,3号里过去住的,就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上海滩纱业巨头闻兰亭。闻兰亭,是江苏泰兴人,少年时代在靖江的棉花店为学徒,学艺颇精。后至上海闯天下,不数年便在纱界崭露头角。1912年,在南京路的集益里创办“纱业竞智团”,6年后又组建纱业公会,任会长,成为中国纱业巨头。上世纪20年代后,和“阿德哥”虞洽卿在四川路上创办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并担任常务理事,成为沪上著名企业界领袖。中年丧妻后,闻兰亭宣布三事:不续弦、吃长素、皈依佛门。随后,这栋寓所里每日香烟缭绕。闻自己法号“老莲居士”,曾潜心研习佛学,并发表了不少高论,他还与各地的佛门长老频频往来,因此被推为中国佛教会会长。闻兰亭的历史颇有争议的部分,就在他那段“公开投靠日伪,暗中接触国共”的经历。孤岛时期,上海工商界的不少头面人物均远走香港、重庆,而留在上海的闻兰亭的社会影响则日益增大,一时成了上海滩最有影响的闻人。在“兰老”、“兰老”的恭维声中,闻兰亭亦自诩“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日伪的引诱下,闻被拖下了水。但是,老于世故的闻兰亭也设法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暗中与重庆的特工人员联络,还让军统人员在自己寓所安置了一部秘密电台;中共地下人员被捕后,他也曾出面保释。所以,当抗战胜利后,闻被“肃奸”,公开以汉奸罪公诉时,闻一直强调,并一再上诉:“本人不承认通谋敌国,更不承认是汉奸”。然而,闻兰亭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翻案”,日在医院病死,时年79岁。位于永嘉路345弄6号(也可从襄阳南路388弄25号进入),建于1933年,法式建筑老洋房,独立式花园住宅,国民政府行政院委员沈翌青曾在此居住。室内尚留存有多处彩色玻璃,流线型的封栏木楼梯流畅而摩登,显示出装饰艺术派的特征。建筑南向原为封闭式花园,出入口位于主体建筑的东北侧,需从永嘉路上穿过里弄方可到达,反映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富豪们藏而不露的心态。永嘉路396弄,正蕃小筑永嘉路上有一个小区,门口的题字颇引人注目:“正蕃小筑”。建于1941年日伪占领上海期间,由业主陈止蕃建造,故取名“止蕃小筑”,后被居民叫成“正蕃小筑”。弄内5排共10幢现代联体式别墅,每幢均为三开间平顶建筑,有6个房间3个亭子间,平屋顶兼作晒台,周围有女儿墙围护。每层均有大卫生,底层北侧为灶间,开有专供佣人进出的后门,另一后门主人可直接进入户内。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返回上海,就居住在“正蕃小筑”8号底层,住有两间房间及一间亭子间,面积近70平方米。由于郎家子女较多,住房并不宽裕,另外在一、二楼半腰处,还搭了大约10平方米一间小木屋,木屋南面半间置写字台和小床,供郎先生工作和休息之用,还有半间为暗室,内置水盆冲洗印制照片,这里是郎先生的主要工作室。许多经典摄影名著在此产生。郎先生为人简朴、和善,喜欢孩子,生性风趣幽默,一身布衣一双布鞋云游世界,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大师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的创作思想活跃,创作手法前瞻,为我国及世界摄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永嘉路371号,田汉旧居,建于1927年原来曾经是田汉的寓所,1928年,他还在这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所以,官方的文件也叫这里是“南国社旧址”。南国社的法文名称,Cerele Artistique du Midi,还是徐悲鸿定的。这里既当教室又作宿舍,还办了食堂。当时,徐悲鸿的画室也在永嘉路的381号。其实,田汉也好,徐悲鸿也好,之前都不住在这里,南国社最早的活动场所也不在永嘉路上,后来是因为租借善钟路上“艺术大学”的房租太贵,才搬来此处,房租比原来便宜了250两银子。在搬离善钟路前夕,田汉举行了一次晚会以示惜别。由于学校无力购买点心招待,来客多自备水果茶点自娱,欧阳予倩夫妇带来蜜桔,徐志摩夫妇带来饼干,高百岁、周信芳带来蛋糕,徐悲鸿供应葡萄酒......于是,凄凉变为欢乐,大家尽欢而散。永嘉路383号,建于1935年的一幢带有德国乡村建筑特色的花园住宅。解放前,这里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寓所。在很多资料上,都说它是民国时期著名建设师范文照设计,1936年建造的。但是,有两份材料足以质疑,我们政府部门一些正式文件的正确性:一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在上海圣约翰的同学邢铎,于1933年的秋季,曾有文记述,他初到这座孔公馆的所见所闻。如果建于1936年,怎么可能1933年就有人到这座公馆做客?第二份材料是宋庆龄年谱中的一则:日,上午11时,在宋蔼龄陪同下,去福开森路393号孔祥熙家,午后14时,和宋蔼龄一起去西爱咸斯路383号孔家新居。16时30分回莫利爱路29号寓所。(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警务处关于宋庆龄的言论和行踪的报告原件,上海市档案馆藏。)以这条年谱的来源看,所记应该无误。那么可以肯定,永嘉路383号建于1936年的说法是错误的。后来,一位喜欢拍上海老建筑照片的“发烧友”,给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这座建筑是范文照设计不错,但不是建于1936年,而是1926年。这样,就解决了以上种种疑问了。而且,按照史料记载,这座建筑是孔家在上海的主要居住地,住了很久,一直到1938年上海被日本人占据,孔家去了香港。最让人留恋和记取的,并非和孔家的关系,倒是1976年到2003年,这里曾经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厂址——当时这幢楼内,有着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录音棚、以及国内最富创造力的配音演员团队。《叶塞尼亚》、《追捕》、《悲惨世界》、《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生死恋》等,迷倒一代人的电影,就是在这里译制出来的。可是,如今,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译制片已经越来越少,专职的配音演员群体也日渐缩小。有些专家就认为,这和社会开放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更多人选择看原声片,而语言的问题,字幕足以解决。其实,笔者觉得经典的东西始终是有市场的,只是,现在做节目的也好,搞艺术的也好,人心太浮躁了,用句现在网络流行的格式:“你翻译那么糟糕,你英语老师知道么?”有精品的作品,我就不相信没有受众埋单!侬说,对伐?永嘉路387号、389号,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原为比利时商人鲁义士洋行住宅,后来是荣智勋住宅。建于1932年,1936年竣工,二幢建筑风格相近,假三层,双坡顶,有双坡形老虎窗,二层之上有红色半露木构架。这栋房子曾经是杨澜和吴征的“阳光卫视”的办公地,现在是解放军某部华东办事处。永嘉路511-579号,西爱咸斯花园(Sieyes Garden)这一片的花园住宅,过去因永嘉路的旧名“西爱咸斯路”而得名。其中,527弄1-5号、571号,都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这段路上的555号,是一幢典型的德国式建筑,过去是文学翻译家罗玉君的旧居。或许你不知道罗玉君是谁,但是,你一定读过司汤达《红与黑》,当然,还有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雨果《海上劳工》、莫泊桑《我们的心》,这些都是她的译作,她还从1951年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据说这房子在49年还被用作中科院的宿舍,院士杨雄里就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这里早已成了民居。“西爱咸斯花园”的对面,就是1941年左右建造的公寓式里弄,580号的永嘉新村。上海的里弄从老式石库门、后期石库门,发展到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永嘉新村是发展末期的代表,其单元建筑面积标准,比起三十年代的花园式里弄有所降低,功能主义倾向明显,形象也变得十分简洁。但它与石库门里弄相比,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标准。从建筑形式和总体环境上看,它具有独立式花园住宅的一些特征,满足较高收入阶层的居住要求。
作者的其他文章
今日推荐的专题
你可能喜欢这些文章
同样的绑钩方法,用3.5鱼线将每侧缠绕40...
网友推荐文章
前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张美芳被双规,调查...美洋行&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滨江路77号,1986年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以“九江美孚公司旧址”之名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孚洋行旧址及相关建筑共有四处单体建筑,分别是美孚洋行旧址、美孚油库旧址、美孚油库办公楼旧址和美孚别墅旧址,其功能的完整性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在国内同类建筑中都不多见。这些建筑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古典复兴的思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91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看中九江的水运优势,在内口设立分公司(即美孚洋行),并在金鸡坡兴建了油库、办公楼等设施。1915年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也进入九江,也在金鸡坡建油库、办公楼等设施。 这些建筑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古典复兴的思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中,美孚洋行旧址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同时代建筑中十分罕见,总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建筑前部采用了8根爱奥尼廊柱,线脚、文饰做工精细,异国风情浓郁。美孚油库则由美孚洋行和英国亚细亚洋行于1910年和1918年分两次建成,红砖墙面,四周围廊。美孚别墅墙体均由麻石灌制,内有楼梯、壁炉,别具一格。美孚洋行旧址 &&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区滨江路53号。近代西式建筑风格。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是20世纪初古典复兴时期的典型作品。现在所见的美孚洋行旧址是两次建设的结果,南面三分之二为美孚公司于1910年建造,北面小部分为亚细亚公司于1918年建筑。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为三层砖混结构,八根大柱支,中间6根柱为圆形,边上2根为方形。柱身周长约1.2米,高约8米。主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层,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圆弧外凸窗帽。朝北二楼内收成一长廊,二三层间旋转型钢梯小巧别致。 美孚油库办公楼旧址 位于金鸡坡,为砖混结构两层楼房,四周由砖砌方柱支起,建筑面积816平方米,高10.2米。 美孚油库旧址 美孚油库办公楼200米外的油库面积1544.44平方米。混凝土浇筑的四壁厚约20厘米,库内南北两面14根立柱承接18米跨度的钢梁。离油库50米外建有美孚煤油专用码头。 美孚别墅旧址 金鸡坡油库西山坡上一栋古典别墅,高2层,分主、附楼,外墙为水刷石装饰,四坡顶,红机瓦,木地板,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建筑古典复兴的思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10年,九江市人民政府启动滨江生态公园工程,作为滨江生态公园的两大核心景区之一,美孚洋行景区纳入规划,而此次工程所修建的美孚洋行景观区位于美孚洋行别墅及美孚洋行办公楼之间,拟将该区域一组民房全部拆除,搬迁现有的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批发油站,建立办公楼、别墅、油库之间的空间联系。在美孚别墅和美孚洋行办公楼之间的区域内建造一个欧式园林景观区,采用一些修剪整齐的绿化配置,并可利用石油公司范围以内的大片空地,打造一个具有规整、对称等欧式元素的园林景观区。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19:1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上海四川中路109号,美孚洋行大楼(摄影原创)
热度 13已有 2322 次阅读 11:11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西方建筑艺术现代变革的产物。它是对十八世纪纤巧细腻浮华的洛可可艺术风尚的反动,旨在用古罗马文化来振兴当代艺术,推崇高尚质朴的思想和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新古典主义在檐口、栅花、线条等方面都是世界建筑精华的集大成者,在建筑比例上严格符合了人本的黄金比例。下层通常用重块石或画出仿石砌的线条,中段用古希腊、古罗马的五种柱式,檐口及天花周边用西洋线脚装饰,正面檐口或门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装饰,与底层重块石互相呼应,有的还在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加穹窿顶阁楼亭。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新古典主义建筑作品超越了“欧陆风”的生硬与“现代简约”的粗糙,设计更加精细,品位更加典雅细腻。新古典主义 是古曲与现代的结合物,它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色彩。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线色为主。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 ,它是多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 ,也有人认为 ,它是希腊柱式基础。但是 ,罗马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非结构柱式 ,经常是将柱子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 ,称为附墙柱或半身柱 ,有的柱子被做成扁平状 ,这时人们就称其为壁柱。柱身长细比:塔司干柱式为6,多立克为7。美孚洋行大楼位于四川中路109号,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美孚洋行大楼为美孚火油公司办公大楼。美孚火油公司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四川路(今四川中路)自建房屋迁入营业,以后日夜扩展,又与20世纪20年代在广东路94号(今四川中路)自建现大楼。该大楼高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层与4层带有齿形饰的较深的挑檐,4层有连续的仿爱奥尼克式双壁柱形成的假外廊。入口设在转角处,原为白色大理石塔斯干式柱门廊(现已改变),2层有半圆落地拱券窗,墙角及中间饰粗花岗石壁柱,顶层上面有三角形山花装饰。屋顶四周围以带花瓶栏杯的透空式女儿墙。该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1951年美孚火油公司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再度进入上海),后该大楼为黄浦区中心医院急诊部所使用。下面有10张照片,前8张照片是自拍的,后二张是从网上下载的塔斯干式柱身,柱头。这10张照片,分享给网友,欢迎观赏!1。美孚洋行大楼位于四川中路109号,1920年建造,楼高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四川中路上的美孚洋行全景。2。大楼2至4层景观,3层与4层之间带有齿形饰的较深的挑檐,4层有连续的仿爱奥尼克式双壁柱的假外廊。3。优秀历史建筑石牌。4。底层景观,入口处设在转弯口,塔斯干式门廊,墙上有精美雕花。5。左边看大楼景观,2层有半圆拱券窗,墙角中间饰粗花岗石壁柱。6。右边大楼景观,4层有连续的仿爱奥尼克式双壁柱的假外廊,屋顶四周围以带花瓶栏杯的透空式女儿墙。顶部上面有三角形山花装饰。7。正面上方3至4层景观,三角形山花,窗框两边有精美雕塑,3至4层有连续的齿形饰,齿形下方带有圆形物的装饰雕塑,十分精致。8。左边大楼1至3层景观。9。塔斯干式柱身。10,塔斯干式柱头。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谢谢大哥喜欢和支持!问好大哥!
在线好友(0)
Powered by
/* CNZZ CODE*/
GOOGLE ANALYTICS */长沙橘子洲美孚洋行私人住宅修旧如旧(图)
(改造后的美孚洋行)
  红网1月13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斯茅庚)两层美式建筑,清洗并喷上一层化学物质后,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橘子洲中刚刚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改造后的美孚洋行,简直就是一栋特别漂亮的超级别墅。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橘子洲整体提质改造规划,美孚洋行结合室内外空间设计,作为婚庆活动园布置。准备今年下半年结婚的男女青年可到此拍婚纱照,因为橘子洲景可供拍摄的场地风景如画。    “美孚洋行私人住宅位于橘子洲中靠湘江主航道一侧,2005年橘子洲整体提质改造前为航运公司宿舍。”长沙著名历史学家陈先枢介绍,美孚洋行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为44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92平方米,为两层美式建筑,但又不是完完全全的美式建筑,因为它多少融入了中式建筑手法。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歇山屋顶,盖大红瓦,红砖清水墙。    记者现场看到,美孚洋行墙角用砖砌饰,外墙有带状装饰,窗顶做弧形拱饰,做工非常精致。从南向看,门庭稍微向外突出,门庭阳台上的“美孚”标志完好如初。    “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行蜂拥而至,美国人在长沙经营的美孚洋行为较著名的一家。”陈先枢介绍,美孚洋行以经营“洋油”为主,当时长沙洋油市场几乎为这家洋行所垄断。2004年美孚洋行私人住宅旧址,被长沙市政府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号洋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