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清理“如何清理僵尸企业业”

&&&新闻热线:021-
如何更好地清理“僵尸企业”?
&nbsp&nbsp&nbsp&nbsp“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目前,我国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nbsp&nbsp&nbsp&nbsp在实践中,“僵尸企业”的危害在于:&nbsp&nbsp&nbsp&nbsp一是它占用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nbsp&nbsp&nbsp&nbsp二是它使经济体系一方面占用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沉淀资源,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nbsp&nbsp&nbsp&nbsp三是它是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僵尸不死,背后靠银行信贷支撑,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nbsp&nbsp&nbsp&nbsp四是如果僵尸企业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有的甚至继续扩大生产,不愿退出,就打乱了行业调结构、去产能、降亏损的国家行动。&nbsp&nbsp&nbsp&nbsp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调整(即产业内企业关系的调整)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都是:做“加法”相对比较容易,如用增加投资的办法调结构,由于各方得益,因此皆大欢喜;而做“减法”,让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市场,就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前者是增量调整,不触及减少被调整企业的利益问题,各方面“你好我好大家好”;后者是存量调整,某些人的利益不调整、不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受到阻扰就是必然现象。&nbsp&nbsp&nbsp&nbsp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让处于“僵尸”状态的企业资产“活跃”起来呢?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应该运用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尤其是要注意巧妙地利用产业组织政策,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结构调整中显得更为重要,意义也更大。这是因为,产业组织调整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产业组织调整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内或者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集中与分散、聚合与裂变等市场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资源在产业内按效率原则的移动和配置。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行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自动调整,如减产、转产、退出、进入、兼并、收购等微观行动,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企业内部重组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就不可能有更大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化。很显然,正是这些微观行动,构成了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nbsp&nbsp&nbsp&nbsp必须特别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过去,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认为,只有政府才能调整宏观上的产业结构,或者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负责宏观调控的政府的天然职责,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由产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事实,不符合它是由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所做出的微观自主决策的事实。因此,也过份地强调由政府来调结构,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效果的。&nbsp&nbsp&nbsp&nbsp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困难在哪里?应该说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的原因。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本流动的障碍小,而劳动力退出壁垒大。资产调整往往只有技术上的壁垒,如存在用途限制,炼钢炉不能用来酿酒,水泥厂很难改作为酒店,而没有来自经济社会因素上的障碍。但是对劳动力的调整,除了会遇到技术上、经济上的种种障碍外,往往还有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意义上的障碍,如对伴随自已渡过艰难岁月的企业,容易产生依恋的情感;职工对进入新的行业缺少技能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等等。&nbsp&nbsp&nbsp&nbsp据一位最近参加了一些清理僵尸企业座谈会的官员说,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清理僵尸企业,政府要么当冤大头、要么扮黑社会,依法清除遇到强大的阻力”。由此一些基层官员对此滋生了为难情绪:“遇到僵尸国企,政府就当冤大头罢;遇到僵尸民企,干部怕沾腥,扮黑社会又怕违法,只好随它去,不作为”。从实践看,当前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三难”:一是启动破产难,二是协调破产难,三是审理破产难。&nbsp&nbsp&nbsp&nbsp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需要综合施策的复杂的工作。我觉得政府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对兼并重组在新一轮结构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外,还需要:&nbsp&nbsp&nbsp&nbsp一是要认真学习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推动转型升级、治理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重视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nbsp&nbsp&nbsp&nbsp二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其在资产价格公正评估、兼并收购、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内在功能。尤其是要鼓励那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增发、借壳上市等手段实现对差企业的并购重组。&nbsp&nbsp&nbsp&nbsp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僵尸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空间,今后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蓄水池”。劳动技能培训的方向也主要应该靠向这些方面,以适应结构调整和服务业革命时代的到来。&nbsp&nbsp&nbsp&nbsp四是要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考核制度,防止简单地用GDP、财政收入增长等考核指标评价官员政绩。应该加大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地方政府债务、消灭僵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权重,以改变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目标排序结构,约束其经济行为。(作者:刘志彪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如何更好地清理“僵尸企业”?
日 16:07 来源:新华日报
&nbsp&nbsp&nbsp&nbsp“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目前,我国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nbsp&nbsp&nbsp&nbsp在实践中,“僵尸企业”的危害在于:&nbsp&nbsp&nbsp&nbsp一是它占用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nbsp&nbsp&nbsp&nbsp二是它使经济体系一方面占用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沉淀资源,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nbsp&nbsp&nbsp&nbsp三是它是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僵尸不死,背后靠银行信贷支撑,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nbsp&nbsp&nbsp&nbsp四是如果僵尸企业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有的甚至继续扩大生产,不愿退出,就打乱了行业调结构、去产能、降亏损的国家行动。&nbsp&nbsp&nbsp&nbsp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调整(即产业内企业关系的调整)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都是:做“加法”相对比较容易,如用增加投资的办法调结构,由于各方得益,因此皆大欢喜;而做“减法”,让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市场,就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前者是增量调整,不触及减少被调整企业的利益问题,各方面“你好我好大家好”;后者是存量调整,某些人的利益不调整、不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受到阻扰就是必然现象。&nbsp&nbsp&nbsp&nbsp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让处于“僵尸”状态的企业资产“活跃”起来呢?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应该运用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尤其是要注意巧妙地利用产业组织政策,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结构调整中显得更为重要,意义也更大。这是因为,产业组织调整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产业组织调整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内或者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集中与分散、聚合与裂变等市场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资源在产业内按效率原则的移动和配置。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行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自动调整,如减产、转产、退出、进入、兼并、收购等微观行动,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企业内部重组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就不可能有更大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化。很显然,正是这些微观行动,构成了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nbsp&nbsp&nbsp&nbsp必须特别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过去,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认为,只有政府才能调整宏观上的产业结构,或者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负责宏观调控的政府的天然职责,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由产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事实,不符合它是由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所做出的微观自主决策的事实。因此,也过份地强调由政府来调结构,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效果的。&nbsp&nbsp&nbsp&nbsp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困难在哪里?应该说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的原因。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本流动的障碍小,而劳动力退出壁垒大。资产调整往往只有技术上的壁垒,如存在用途限制,炼钢炉不能用来酿酒,水泥厂很难改作为酒店,而没有来自经济社会因素上的障碍。但是对劳动力的调整,除了会遇到技术上、经济上的种种障碍外,往往还有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意义上的障碍,如对伴随自已渡过艰难岁月的企业,容易产生依恋的情感;职工对进入新的行业缺少技能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等等。&nbsp&nbsp&nbsp&nbsp据一位最近参加了一些清理僵尸企业座谈会的官员说,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清理僵尸企业,政府要么当冤大头、要么扮黑社会,依法清除遇到强大的阻力”。由此一些基层官员对此滋生了为难情绪:“遇到僵尸国企,政府就当冤大头罢;遇到僵尸民企,干部怕沾腥,扮黑社会又怕违法,只好随它去,不作为”。从实践看,当前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三难”:一是启动破产难,二是协调破产难,三是审理破产难。&nbsp&nbsp&nbsp&nbsp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需要综合施策的复杂的工作。我觉得政府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对兼并重组在新一轮结构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外,还需要:&nbsp&nbsp&nbsp&nbsp一是要认真学习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推动转型升级、治理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重视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nbsp&nbsp&nbsp&nbsp二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其在资产价格公正评估、兼并收购、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内在功能。尤其是要鼓励那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增发、借壳上市等手段实现对差企业的并购重组。&nbsp&nbsp&nbsp&nbsp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僵尸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空间,今后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蓄水池”。劳动技能培训的方向也主要应该靠向这些方面,以适应结构调整和服务业革命时代的到来。&nbsp&nbsp&nbsp&nbsp四是要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考核制度,防止简单地用GDP、财政收入增长等考核指标评价官员政绩。应该加大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地方政府债务、消灭僵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权重,以改变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目标排序结构,约束其经济行为。(作者:刘志彪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如何更好地清理“僵尸企业”?--新华日报
第18版:智库
| &&&&&&&&
出版&&&|&&&&&&|&&&&&&|&&&
如何更好地清理“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目前,我国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大、附加值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僵尸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在实践中,“僵尸企业”的危害在于:&&一是它占用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二是它使经济体系一方面占用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沉淀资源,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三是它是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僵尸不死,背后靠银行信贷支撑,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素;&&&&四是如果僵尸企业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有的甚至继续扩大生产,不愿退出,就打乱了行业调结构、去产能、降亏损的国家行动。&&&&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调整(即产业内企业关系的调整)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都是:做“加法”相对比较容易,如用增加投资的办法调结构,由于各方得益,因此皆大欢喜;而做“减法”,让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市场,就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前者是增量调整,不触及减少被调整企业的利益问题,各方面“你好我好大家好”;后者是存量调整,某些人的利益不调整、不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受到阻扰就是必然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让处于“僵尸”状态的企业资产“活跃”起来呢?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应该运用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尤其是要注意巧妙地利用产业组织政策,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结构调整中显得更为重要,意义也更大。这是因为,产业组织调整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产业组织调整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内或者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集中与分散、聚合与裂变等市场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资源在产业内按效率原则的移动和配置。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个具体的行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自动调整,如减产、转产、退出、进入、兼并、收购等微观行动,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企业内部重组和治理结构的调整,就不可能有更大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化。很显然,正是这些微观行动,构成了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必须特别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过去,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都认为,只有政府才能调整宏观上的产业结构,或者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由负责宏观调控的政府的天然职责,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由产业内企业之间市场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事实,不符合它是由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所做出的微观自主决策的事实。因此,也过份地强调由政府来调结构,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效果的。&&&&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困难在哪里?应该说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的原因。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本流动的障碍小,而劳动力退出壁垒大。资产调整往往只有技术上的壁垒,如存在用途限制,炼钢炉不能用来酿酒,水泥厂很难改作为酒店,而没有来自经济社会因素上的障碍。但是对劳动力的调整,除了会遇到技术上、经济上的种种障碍外,往往还有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意义上的障碍,如对伴随自已渡过艰难岁月的企业,容易产生依恋的情感;职工对进入新的行业缺少技能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等等。&&&&据一位最近参加了一些清理僵尸企业座谈会的官员说,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清理僵尸企业,政府要么当冤大头、要么扮黑社会,依法清除遇到强大的阻力”。由此一些基层官员对此滋生了为难情绪:“遇到僵尸国企,政府就当冤大头罢;遇到僵尸民企,干部怕沾腥,扮黑社会又怕违法,只好随它去,不作为”。从实践看,当前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有“三难”:一是启动破产难,二是协调破产难,三是审理破产难。&&&&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需要综合施策的复杂的工作。我觉得政府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对兼并重组在新一轮结构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外,还需要:&&&&一是要认真学习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推动转型升级、治理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重视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二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其在资产价格公正评估、兼并收购、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内在功能。尤其是要鼓励那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增发、借壳上市等手段实现对差企业的并购重组。&&&&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僵尸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空间,今后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蓄水池”。劳动技能培训的方向也主要应该靠向这些方面,以适应结构调整和服务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四是要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考核制度,防止简单地用GDP、财政收入增长等考核指标评价官员政绩。应该加大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地方政府债务、消灭僵尸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权重,以改变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目标排序结构,约束其经济行为。&&&&(作者为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集团 数字报刊: |张卓元:清理僵尸企业成为国企改革重头戏|张卓_凤凰财经
张卓元:清理僵尸企业成为国企改革重头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张卓元: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表述中,最鲜活的内容是“三个一批”,即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理退出一批”,也就是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也排在第一个,成为最主要的任务。严格来说,要清理僵尸企业,主要事涉国有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经营不善,市场就会自动出清。因此,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部分。
⊙记者 卢晓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这场攻坚战如何打?难点在哪?针对这些问题,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张卓元,昨日接受了上证演播室的专访。张卓元认为,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部分。而国资监管机构职能从以管企业为主到以管资本为主的重大转变,将更有利于深化国企改革。 清理僵尸企业也是深化国企改革上证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个改革的内涵有哪些?张卓元: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表述中,最鲜活的内容是“三个一批”,即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理退出一批”,也就是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也排在第一个,成为最主要的任务。严格来说,要清理僵尸企业,主要事涉国有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经营不善,市场就会自动出清。因此,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部分。上证报: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难点在哪里?张卓元:难点在于职工安置工作。要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这表明政府在积极主动地解决此项工作的后顾之忧。上证报:“清理退出一批”是否意味着个别大央企也会退出?张卓元:不是大企业要整体退出,主要还是央企下面的一些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和一些地方国企。100多家央企里面,子企业和孙企业上万家,这个里面有不少僵尸企业。如、有色会属、、建材等的部分央企,下面就养了一些僵尸企业。国资委职能转变利于国企改革上证报:政府工作报告将“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作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之一,深意在哪里?张卓元:推进国资委职能转变,是国企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成立专门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年,国家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探索由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等工作。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任务,决定“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从此,初步改变了原来工商企业“內部人控制”、“治水”无人对国有资产负责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但也要看到,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很好确立,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也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上证报:这种转变的核心是什么?张卓元:国资委要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短时期难以适应是很自然的。这需要逐步积累经验,还要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宣布2016年有10项改革试点等,这都可以看作是国务院国资委落实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而采取的举措。国有资本流动性将逐步增强上证报:国有资本有多少?今后运作是什么态势?张卓元:我国有庞大的国有资本,光是国有工商企业的资本总额就近38万亿元,相当于年的一半多。如何布局好这笔巨额资本,提高其运营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如何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配置、为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的定位与功能,指明了方向。国资委在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后,将致力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可以想象,今后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将会逐步增强。国有企业在推进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时,也就可能不像有的专家主张的那样以增量改革为主,而是同样重视存量改革。一方面,垄断行业要逐步放开大量竞争性业务,出售存量资产,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或者加强自然垄断环节,如网络及其安全建设等;另一方面,竞争性行业要逐步减少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除重要骨干企业外),用于投向重点领域,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也有利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市场分化明显,未来持续看好民生消费领域。
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仓位合理,业绩稳定,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296242
播放数:389887
播放数:25356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忠州日报数字报-让市场清理“僵尸企业”
星期三 &&&&&
当前版: 03版
让市场清理“僵尸企业”
谢国邦 李苇
云河专汽厂区大门紧闭。
记者 谢国邦 摄
  本报记者&谢国邦&实习生&李苇  核心提示  去年年底,在短短一个月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给“僵尸企业”发了“红牌”。  去年11月4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企力度,解决历史包袱。去年12月初,在和专家们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时,李克强重申,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的速度,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李克强明确表示,“僵尸企业”退出要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他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在忠县,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有13家,其中3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如何处理“僵尸企业”的问题,县级层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  追溯到三四年前,新盛特、云河专汽、东方农药等一批县内的知名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不少忠县人耳熟能详。如今,这些曾经的纳税大户早已淡出市民的视野,或关停、或倒闭,都已进入“僵尸企业”之列。  来自县经信委的数据显示,全县规上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有13家,其中3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从产业类别来看,装备制造业有重庆云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忠县佳德刃具有限公司、重庆新盛特殊钢有限公司、重庆金龙船业有限公司4家;新型建材企业有重庆皇华矿业有限公司、重庆皇华钙业(集团)有限公司2家;能源化医有重庆星博化工有限公司(破产)、重庆东方农药有限公司(破产)、重庆佳鼎煤炭销售有限公司3家;轻工纺织有重庆好康运动器材有限公司、重庆归湖实业有限公司、重庆沙浪嘎服装有限公司(破产)、重庆美丝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4家。从所作贡献来看,以上13户家工业企业,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均超过20亿元,年上缴税金均超过4000万元,共解决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  面对“僵尸企业”这一“命题”,县经信委副主任唐大华表示:“‘僵尸企业’有太多历史问题,涉及众多员工和家庭,清理‘僵尸企业’必须破釜沉舟,需要因企施策。”  外因内因交加使企业形成“僵尸”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萧条期,消费下降,生产相对过剩、市场萎缩,加之企业之间应收应付恶意拖欠,经济环境恶劣,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而成为“僵尸企业”。  前几年,大量资源流向房地产行业,造成人工工资大幅提高,实体企业难以支付每天三五百元的人工成本,导致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银行不承担风险,加速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国家对金融机构顶层设计,使得银行不敢担当风险。商业银行本是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有风险,但对银行工作人员实行终身追责,100笔贷款中99笔成功并取得了较大效益,但若有1笔失败将追责终身。若不分原因追责,势必造成银行抽贷压贷。一旦抽贷压贷,企业涉足民间高利贷,实体企业很快就会在死亡线上挣扎。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在年息10%以上,超过了盈利能力。  当一个企业倒下时,关联的上下游一大批企业都将因债务关联而倒下。大部分银行不做固定资产贷款,只做流贷资金贷款。流贷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这对于企业来说,做好每年繁杂的手续都很吃力。若流动资金贷款偿还后再贷,又增加了融资成本,加之部分银行收贷后就不贷或压贷,企业便会雪上加霜走入“死胡同”。  “盲目的扩张造成资金链断裂,是佳德刃具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一位熟悉佳德刃具资金运作的知情人士介绍,违背精细化分工的市场规律,佳德刃具欲从产业链的上游做到下游,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企业一步一步向“僵尸企业”靠近。  我县企业在萧条的经济环境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或生产规模失当,造成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难以维持的,还有好康运动器材公司。还有因为技改转型失败而成为“僵尸”的企业,比如星博化工由传统的炭黑生产转型技改生产精蒽、咔唑,因技改不成功,导致企业破产。  还有的企业因家族式管理或管理粗放,在规模小、经济形势落后的情况下尚能正常经营,但在经济下行或经营规模扩大后,就会因为管理跟不上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僵尸企业”市场化退出障碍重重  目前,“僵尸企业”尚无官方的准确定义,纵观国内被称作“僵尸企业”,其表象特征在各方的观点勾勒中大致清晰:已停产或者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有的已经名存实亡。  从全国来看,决策层显然对这样靠“长期吸血”维持生命的企业丧失耐心。从2015年11月至今,国家层面多次表态要加大清退“僵尸企业”的力度,表示要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的企业狠下“刀子”。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广东调研时强调,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落后产能。  “僵尸企业”既然已成“众矢之的”,那么治理“死结”何在?县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僵尸企业”因为负债较高,一旦通过减产、停产、转产来进行调节,前期地方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土地赠与、金融扶持等投资都会“打水漂”;另一方面,“僵尸企业”拥有大量职工和信贷资源,关乎社会稳定,被“绑架”的地方政府和银行只能继续补贴企业。  “僵尸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欠薪、欠保、欠费、欠税等情况,而有效资产基本上都被抵押担保了。按照《破产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抵押担保财产不列入破产财产,企业除抵押担保资产后所剩无几,其所欠职工工资、社保、集资款、经济补偿款无力解决,职工不能得到安置,维稳压力巨大。如星博化工要解决职工安置问题需3000多万元,而企业资产极少,无力解决。  由于困难企业欠社保,按现行社保政策规定,职工若到其他岗位就业,因原企业欠社保而在新岗位的单位不能续保,从而造成再就业困难,职工情绪大,难以维稳。  “僵尸企业”兼并重整中,一是债权关系复杂,因各方利益取向差异难以统一思想。涉及的高利贷有的不愿放弃高收益,自主重整工作难以组织协调,依法破产重整时间长。二是兼并重整中税费减免政策应落实。对原企业的欠税欠费应予以一定优惠,鼓励重整。由于重整困难,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运行增长乏力。  化解难题要靠市场  全国各地大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这就表明是体制机制方面出现了问题。国家决策层面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从顶层设计上制定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建立诚信经营的良好经济环境,根除高利贷,以合理的体制确保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银行部门应该对有走出困境希望的“僵尸企业”实行降息、停息或建立封闭运行机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府出台帮扶企业的相关政策,企业、银行、政府共同联动,合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据了解,县经信委将对已失去市场竞争力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关闭或申请破产等处理;对“三欠”问题出台政策,给予一定补助或救助,对欠社保职工再就业问题出台政策,使其在新单位能够续保,切实维护稳定;对有市场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僵尸企业”,实行兼并重整或注入一定资金,挂账停息,封闭运行:对兼并重整企业给予税费支持。  □延伸阅读:  处置“僵尸企业”要完善&下岗分流人员安置政策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五大重点任务中,去产能排在第一位。头炮如何打响?当务之急,是处置“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难以为继、濒临倒闭。企业沦落到这个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问题,有行业周期、产业布局问题,也有技术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生存不下去,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没商量。&  “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亏损,但总能在退市的关口,有如神助般获得政府补贴而“保壳”成功。&  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律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会涉及职工利益和人员安置,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下岗失业,全家人都跟着揪心,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生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对社会托底政策则不能撒手不管。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并妥善安置职工,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  对政府来说,最要紧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要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帮助失业人员顺利再就业。&  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谁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且,迈过了这道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就会越走越踏实,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理僵尸企业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