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纪录片里面描述一个人在孤岛的电影放羊

青年记者会员登陆
· · · · · · · · · · · ·
编导意识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 胡& 英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并不意味着编导者的不介入,因为纪录片所记录的真实已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而是化成影像、化成屏幕形象的真实了。如果为追求“原生态”再现而排斥编导者对生活的选择和提炼,观众看到的纪录片就无异于自娱自乐的家庭录像了。其实,真实记录不光是一个“原生态”还原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一个题材思想价值提升的过程。  然而,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该如何体现,应该如何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刘效礼、冷冶夫1993年在《纪实论》中提出了四个命题。他们认为,电视片纪录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实”,而在真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艺术家),在人的背后是“观念”。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真实”的背后隐藏着艺术家的“观念”。  纪实性电视作品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积极整合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可以以实拍画面、同期声、真实人物和场景为特点,但决不受囿于此。纪录片的创作者不是平庸的照相师,他的叙述方式、素材取舍、画面组合同样可以强化作品的真实性。很多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纪录片的魅力,一个是它的“真实”,另一个就是它可以融进编导的思考。  一般人认为,纪录片就是具备跟踪拍摄、同期声、长镜头、客观记录等特征的纪实类作品,它必须是绝对的客观、真实。其实,纯客观、绝对真实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他们否认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一种认识,并不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  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认为:“纪录片是指运用形声一体化的纪实手段,真实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纪录形声一体化的客观过程和原生形态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和历史史实有选择的展示,揭示事物本身的内涵和意义的电视作品。”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纪录片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纪实性而对被拍摄对象采取跟踪、跟踪再跟踪的、缺少主创人员创意性的拍摄,而是要按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所选择地进行拍摄,运用多重复杂的艺术创造意识,有选择地把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真实、可信地再现出来。  承认纪录片拍摄的主观性,有助于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亦即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作用。事实上,也只有在纪录片创作中充分运用富有个性化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加充分挖掘被拍摄对象自身的价值、内涵,使片子更能打动人,从而进一步体现纪录片的价值,使纪录片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  从纪录片创作的整个过程来看,编导的主体意识最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编导对于题材的选择决定了题材本身所蕴涵的价值  纪录片编导在进行创作时,首先会遇到拍什么的问题,即纪录片题材的选择。而编导开始寻找、捕捉素材的过程,就开始了主体情感的审视与判断,选择“这一个”而非“那一个”的过程即隐含着编导的个人喜好。由此不难看出,纪录片编导的主体意识在纪录片创作的一开始便发挥着作用,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  独特取材方式,更能充分挖掘出被拍摄对象自身所蕴涵的价值,使片子的传播意义更为深远。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拍摄的《英与白》就是一部很有创意、很有思想的纪录片。片子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编导的主体意识起着很大作用,他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纪录片没有故事、没有事件,时间也不清晰。生活场景就是一个二十平方米的房间、一只熊猫、一个人和一台电视机。这部片子突破了这类纪录片惯用地将动物、自然放置在纯粹客体的位置上表现,而是从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平、平等相处的视点出发,阐发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创作主题。    编导对于拍摄角度的选择决定能否有效挖掘事物的自身价值  纪录片创作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反映生活的拍摄角度的选择。所谓角度,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总视点,也说是站在什么位置、选择什么方向去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纪录片的拍摄就是要从事物的多面性中找准其最新、最巧的角度来深化和延伸主题。这种拍摄角度的选择能力,不仅显示着编导专业水平的高低,而且决定着纪录片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它充分体现了编导的主体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对角度的主观选择是编导必不可少的艺术创作过程。我们所说的主观选择,是指围绕着主题进行的有指向的拍摄。我们不能决定拍摄对象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是拍摄目标。但这种选择,是符合主题需要、围绕着主题进行的,而不是根据个人观念、爱好和感觉进行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拍摄,导演张丽玲在这期间,从拍摄对象到拍摄内容,也是做了许多选择。在拍摄中,她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拍摄角度,选择了各自的侧重点。如对留学生韩松,就着重拍摄他的日常生活,从而把一个留学生在日本边上学边打工的艰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另一个人物李仲生,则着重描述了他有关博士论文的事。在李仲生参加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前,张丽玲特别拍摄了他喝妻子买的人参营养液这一细节。通过这个细节,再次把他的博士论文与他们全家联系起来。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们全家辛苦为的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这就充分表现了导演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发挥主动能动性,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来抓住事物富有揭示意义和价值镜头。    编导对于后期剪辑的选择影响着能否提升纪录片的价值  剪辑是纪录片创作的最后一步,怀斯曼曾把纪录片后期的图像剪辑过程称为“从孤岛到群岛”的连接过程。他把图像剪辑定义为:“在前期拍摄来的图像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归纳整理,把一些互相不成交、不连接的镜头最终剪接在一起,从而使纪录片更具有逻辑性,反映的意义更准确。”高鑫教授认为,所谓编辑,就是对原始素材进行鉴别和选择,根据作品思想内容的要求,将其重新排列、组合,经过一定的编辑处理,使其成为独立、完整的电视纪实作品。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不能仅仅忠实地反映事实,更重要的是从事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觉察的生活美。这里编导的主体意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电视台曾经拍摄过的一个纪录片叫《重逢的日子》,说的是一位国民党老兵回大陆寻找过去的妻子,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片子非常好看,引人入胜。后来日本一家电视台把这部片子重新编辑,加入了大量的有关当时的背景资料。结果,一部讲述个人坎坷命运的故事,变成了提示人与战争、人与政治关系的纪录片,顿时拓展了片子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了历史厚重感及思索空间。因此,编导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在后期剪辑的选择上对提升纪录片的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  编导真实而又不失艺术的编排,独具匠心的剪辑,往往能对增强纪录片的价值起到很大的作用。应当注意的是,编导不要因个体的冲动而干扰现实生活的客观、自然的情感流变,因为纪实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现实、记录真实,创作者主体情感的介入与表现,始终是用来渲染、加强、延伸、凸显客观情感,营造作品节奏的,而不能过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性。  总之,纪录片的魅力,一个是它的真实,另一个就是它可以融进编导的思考。纪录片记录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真实的画面,而且表达了创作人员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倾向。    (作者单位:绍兴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 解西伟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后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 邮编:250014 &&&&编辑部电话:(97 196286&&&&&& && &&&《青年记者》投稿邮箱:&&& 杂志发行电话:(3&&&&&&&网站电话:(11&&&&&&&&&&&&& &&& &&&&& 《青年记者》邮发代号:24-213 &&& 《今参考·政界》邮发代号:24-216&&& &《今参考·商界》邮发代号:24-61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转载需注明来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只身荒岛60天全集-中国学网
只身荒岛60天全集
状态:3个回答日期:回答人:qlyb099问:就是在一个荒岛上独自生活60天的。在哪里能看。Discovery 探索频道里面...答:/6337549.shtml /plcover/PCETX6Et88c/ 是不是这个状态:1个回答日期:回答人:止步一地老天荒问:一个叫艾德什么的 一个人在一个荒岛生活60天 名字叫只身在荒岛 谁能提供...答:试了下这里应该可以 记得采纳哟 http://www.jlpcn.net/vodhtml/1016.html状态:2个回答日期:回答人:百度知道客户端答:对状态:5个回答日期:回答人:安逸过日子答:叫单挑荒野,泰国那集,一个人在岛上60天。 /programs/view/k5apHFPKIQ8/去看吧,这个是下集,进去以后上一个就是上集,我正在看,哈哈。状态:3个回答日期:回答人:三角洲A问:之前在电视上看的一部纪录片。荒岛余生60天。一个人一丝不挂只带电池和...答:这个网站有用百度网盘保存就能看,忘了连网站了。。。。http://www.jlpcn.net/vodhtml/1016.html状态:2个回答日期:回答人:qypanchong问:不是电影,和荒野求生很像,不过是把人放到荒岛60天,只给一套摄影装备...答:只身在荒野(岛) 前英国陆军上尉艾德史塔佛即将展开电视史上最夸张的终极求生挑战。他将从飞机上空降落地,全身赤裸地来到斐济的无人岛欧罗路亚岛,60天内光靠大脑与双手求生。他身上没有衣物、食物、饮用水、刀子或工具,只有一台摄影机用来全...状态:4个回答日期:回答人:猫霖冰答:在一次出海途中,船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飘流到 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状态:1个回答日期:回答人:LON1011问:求链接 求种子 求视频啊,各种求。。很想看这个啊啊埃。 埃埃恩、 埃哪...答:是你需要的,贝爷 《荒野求生秘技》(Man vs. Wild),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写实电视节目,由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主持,每集他会走到沙漠、沼泽、森林、峡谷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境地,模拟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为脱离险境,设...状态:1个回答日期:回答人:欲醉000247答:/6337549.shtml /plcover/PCETX6Et88c/ 是不是这个状态:1个回答日期:《荒岛余生》(Cast Away)状态:1个回答日期: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那种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2段,"每当我... 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要避免学生误以为鲁滨孙是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状态:1个回答日期: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题材。虽然《鲁宾孙漂流记》一直到笛福将近六十岁时才出版,它依... 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孙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状态:1个回答日期: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 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答案补充 慢慢来 答案补充 3.他在荒岛上...状态:1个回答日期:1.没有粮食 解决:在荒岛上收集粮食,播种粮食,驯养野羊 2.住所&&&&n... 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状态:1个回答日期: 在Discovery频道系列节目WALKING THE AMAZON中,艾德完成了860天穿越丛林的壮举;接着他又在《只身在荒岛》中,身上只带了一部摄影机独自在荒岛上存活六十天。这...状态:1个回答日期:逃脱后在巴西经营种植业。后来,为了补充庄园的劳动力,他登上了去非洲的远航旅程,途中他们遇到了大风暴,鲁宾逊只身一人漂流到荒岛上,凭着他坚强的意志和生存技能,开始了...状态:1个回答日期:只身漂流座无人荒岛小说主要写岛上28年生活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终于战胜自改善了生活环境第十七年救了土著经训练成自己...状态:1个回答日期:这时,天已下来了,他怕遭到野兽的袭击,便爬上一棵大树,度过了艰难的一夜。 第二天,他... 因走旱路,在法国边境山地遇到了狼群,他和星期五及向导击毙了六十多条狼。回到英国...状态:1个回答日期:野人足迹 内容简介:鲁滨孙不听父亲的忠告,离家出海。后只身一人漂流到无人荒岛。... 说不定会蜂拥而来,把我干掉,抢走我的财产。 我在山洞里一连待了三天三夜,脑子一...
与【只身荒岛60天全集】相关信息:&&&&&&&&&&&&&&&&&&&&&&&&&&
用户还关注
12345678910
大类导航: |【米粒娱乐网】纪录片 荒野求生 现代鲁宾逊无人荒岛求生记 国语 高清 中文字幕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陈晓卿纪录片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笔者误入电视行当数年,一无所成,到头来灰头土脸,仓皇逃窜,惟在《百年中国》摄制组的一段记忆无法抹去,因为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不仅是正在中央一套播出的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的总编导,历史上曾经是《远在北京的家》、《龙脊》、《朱德》、《刘少奇》等多部纪录片的总编导,而且是个很有些个性的&神人&,是电视圈里的女孩可以当成星去追的那种&幕后之星&,是全国纪录片界屈指可数的拿过多个国际大奖的&牛皮大腕&之一,是对朋友很讲义气偶尔也很刻薄的&两面派&,他现在的合法身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编导兼某个中层领导干部,外加中国纪录片协会最年轻理事,当然他还是某个漂亮女子的丈夫和某个不足一岁的机灵小儿的爸爸。关于陈晓卿的故事,或道听途说或亲眼所见,再加上他自己多次痛陈革命家史,连在一起具有某种代表性,写出来算作对中国当代纪录片史的一点&补充&。
  神童悠然进北京
  陈晓卿天生聪慧,属&神童级&少年,父母对他&开发&较早,据他自己说,他是&上学之前就可以直接进三年级的那种&。可能那时候陈晓卿就已经具备了恃才自傲的&美好品德&,他很少认真学习,更少完成作业,除一年级外,他从来没有做完过老师布置的寒暑假作业,他对学习成绩也不太在乎,升不上级也不怕,他有个校长爸爸。也许从那时候他就学会了一点&走后门&的门道,可是后来工作中却又全忘了。稀里糊涂念完初中,转眼就该考高中了,陈晓卿似乎第一次感到人生的磨难,他没考上,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时他的校长爸爸挺身而出,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估计肯定谈到了人生理想、学习的重要性之类,从那以后陈晓卿开始认真学习。陈晓卿自言受父亲影响很大,性格有点孤僻,自我封闭,但人缘很好,也非常有自信,对文学很有兴趣,初中时虽然功课不好,可作文还是被选入中学生作文选。那次父亲的长谈成为陈晓卿的转折点,聪明的脑袋瓜开动以后就像脚下生风的鸵鸟,三年高中,没有几个人能赶上他,高考时成绩不错,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
  陈晓卿在广院学的是摄影,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功课不错,老师喜欢,属于乖学生,有没有什么&浪漫史&不得而知,反正他自己说他那时&很不开化&,由于脸比较黑,可能也不太容易引起女同学的好感。
  四年大学念完,陈晓卿被推荐直接念研究生,投奔朱羽君老师门下,专业是摄影美学,多好听的名字,让人羡慕。更让人羡慕的是陈晓卿念完研究生就顺风顺水地进了中央电视台,从此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
  处女作遭遇伊文思
  1986年,本科即将念完的时候,陈晓卿获准到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实习。
  当时军事部带陈晓卿实习的是纪录片界有名的两位大人物韩金度和刘效礼,他们对这个闷声不响的小伙子非常照顾,经常安排他出差。出差对任何一个实习生来说都像过年一样,陈晓卿当然会利用宝贵的机会。一次去邯郸拍新兵训练,陈晓卿拍了七天,拍了很多素材,回来后编了一条新闻,只用了很少一点儿素材。陈晓卿心疼自己拍摄的东西,不忍心就那么扔了,于是一个人偷偷地在机房里编着玩,今天这样编,明天那样编,反正也没人管他,编来编去竟编出15分钟,刘效礼偶然看了一眼,觉得不错,就对陈晓卿说这是个好东西,给它起个名字叫《战士从这里起步》吧,再好好改改,润色一下,可以在《人民子弟兵》栏目里播出。陈晓卿高兴坏了,很快请来播音员铁成和《西游记》的音乐编辑王文华,他们可都是圈内的大腕,他们看了片子以后都很喜欢,于是答应做解说和配乐。就这样,《战士从这里起步》成片了,很快作为建军节献礼片播出了。这对于一个未毕业的实习生来说够可以了,陈晓卿也有点飘飘然了,可是不久他便领教了什么叫做天外有天。
  实习结束,陈晓卿回到广院念研究生。适逢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到广院讲课,陈晓卿作为惟一的一个学生参加了听课,他的作品《战士从这里起步》也被学校作为学生作品推荐给伊文思看了。老家伙厉害得很,盯着一个战士哭的画面问陈晓卿:&你为什么不把他哭泣的镜头拍完再关机呢?&这一问震动了陈晓卿。当时他所受的教育里就没有&不关机&这样的概念,广院的老师教他的是&全景8秒,中景6秒,近景、特写3到4秒&,那个画面是近景,陈晓卿以为拍得已经够长了,可在伊文思看来,还是短了。伊文思的批判让陈晓卿明白了一个道理:纪录片不只是按照编导的意图寻找什么,还要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本身。
  捧几个大奖回来
  陈晓卿进中央台后先到《地方台30分》,与地方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可是当时他却没有片子拍,熬了一两年才有机会摸摄像机,把海南某个地区的十几个县差不多拍了个遍,可拍出来的东西又让一个二把刀给编坏了,从那时起,陈晓卿下决心自己做编导。
  机会来了。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一个与洪水抗战的片子,片子取名《孤岛纪事》,他和摄制组在一个村子里呆了20多天,扛着摄像机把村子里的许多生活场面完整地拍了下来,不光有与洪水抗争的场面,不拘泥于表现主流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水村的真实生活。台领导很快审看了片子,评价不错,在台里播出后引起一定反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示要把《孤岛纪事》送法国戛纳电视节参评,接着让陈晓卿做英语版,陈晓卿在安徽做英语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的片子&&&《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广院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有意思,特别想用摄像机把那种情形拍下来。看起来这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保姆们许多心理、生理甚至生活追求上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也可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这一点陈晓卿自己也深有体会,他刚到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接受北京,每次从火车站出来,不管同行的有多少人,车站周围旅馆拉客的人都会直奔陈晓卿,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外地人,可是几年下来,他也被北京改变了很多,他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满口都是儿化韵。
  陈晓卿与摄制组一同回到安徽,到无为县,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是一个&草台班子&,经费很有限,一家冰箱企业给出了三万块,后来又找了三万,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直到现在,她们有事还会跑到中央电视台找陈晓卿。
  片子拍出来好评如潮,为了向老师汇报,陈晓卿把粗编带给朱羽君老师看过,朱老师感动得哭了;也给周传基老师看过,周老师看完兴奋地骂了一句&他妈的&。摄制组还邀请一些专家和各路记者搞了个研讨会,颇煽呼了一下,牛了一把,陈晓卿感觉良好。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市场也很好,卖出去几万美元。获奖后的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1993年底,他接手了一部反映希望工程的片子《龙脊》,经费充足,不像在拍摄《远在北京的家》时那样,把设备科的人灌醉了偷出摄像机去拍,但因为拍摄地点定在广西山区,苦、累以及山区教育的落后都超出了陈晓卿的预料,直到几年以后在接受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访问时还忘不了那种感受:&第二天早晨开始爬山,到了下午两点才走到一个寨子。我累极了,躺在板凳上,头耷拉在地上就睡着了。后来有人叫醒了我,我坐起来,看见对面坐着四个人,是要拍摄的学校的老师,来向我介绍情况,其中一个特认真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念:&亲爱的领导同志们&&&我累坏了,耷拉着脑袋听着,突然没声了,我一看,四个人都在哭,可能是这样的场合太让他们为难了,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龙脊》前期拍了数月,编了数月,播出后比《远在北京的家》影响还大,许多人都是哭着看完的。1995年该片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
  拍摄过程中陈晓卿与片中的那些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还与一个叫潘纪恩的学生结了对子,每年提供学费,打算供他念完大学。陈晓卿对寨子的印象非常好,几个月的拍摄,感情很深,他简直就变成了寨子里的人,拍摄完成,摄制组走的时候,全村1000多人都出来送他们,一直送到山口,哭声一片,轻易不流眼泪的陈晓卿也忍不住哭了。
  与历史对峙
  《龙脊》之后的陈晓卿一度陷入迷惘,又做了几个小片子,比如《大哥大、桑塔纳、破小褂》,但没有突破。这时历史进入了199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成为文献纪录片大联展,陈晓卿的摄像机镜头不断对准中国现代史的领潮人物,先是朱德,接着就是刘少奇。
  有了这两部片子作为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敲门砖,陈晓卿很快被一个更大的纪录片计划拖住了,那就是由文学博士肖同庆担纲主撰稿的《百年中国》。按肖博士的构想,《百年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结构,先拍300集,一集8分钟,带演播室和主持人,有史有评,做成一部客观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纪录片。
  笔者是首批进入的撰稿人之一,肖同庆带着几个文史方面的博士后和博士进住了中组部招待所,生孩子一样弄出了十几万字的初稿。那时陈晓卿还忙于《刘少奇》的善后事宜,等他拿到稿子的时候,他说稿子是好稿子,但不适合拍电视,他没有表态该怎么改,因为他要看一段时间的资料,重新梳理一下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感觉。一晃几个星期过去了,陈晓卿仍说没有感觉,但他与肖同庆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把《百年中国》拍成一部可以触摸的历史,可究竟怎么触摸,不知道。摄制组的人一边改稿,一边探索,一次次地开会,一次次请历史专家座谈,有些感觉了,方案也改到第六稿,开拍吧。找来了主持人,约定了演播室,编出试验版一看,不对,只有8分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完了。可是这时台里又来了通知,每期节目要压缩到5分钟。陈晓卿和肖同庆都有点儿傻了。怎么办,播出日期一拖再拖,如今时间又缩短了,这片子可怎么做?
  有时压力的确是个好东西,不紧不忙,什么也弄不出来,一挤一压,反倒出来了。陈晓卿和肖同庆憋了两个星期,憋出了六集样片,拿到台里去审,一片叫好,台长下令原来的300期要扩充,扩到450期,播出时期定死在2000年元月1号。
  找对了感觉,速度不成问题,陈晓卿把他的编导思路交待给每一个分集编导,兵分八路,各奔目标。几个月的奋斗,《百年中国》如期开播,虽然时段不好,可反应异常强烈,在所有反映世纪总结的片子中口碑最好,许多电视理论家撰文评论,高度赞扬。
  现在《百年中国》刚刚播出一半,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11点左右播放,一些观众定时等候。读史明智,陈晓卿坦言他找到了重新接近中国历史的方法,做完了《百年中国》还要做许多类似的片子。
  陈晓卿曾经半开玩笑似地对朋友描述他的理想:我是个摄影师,我一个人开着车,拉着设备,我最爱的女人是我的录音师和助手,我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可能今天在云南,明天在新疆拍纪录片。这,可能是最好的。
  文、图/桑地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张竟堃
责任编辑:
央视纪录片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中国足迹,大国蓝图。
解释和展现人体内在的无限的潜力。
记录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
体验最中国的生活情趣和智慧。
24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孤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