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将如何带兵打仗的网络游戏

古代是如何打仗的?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古代是如何打仗的?
在三国里面看到很多场景,对战双方先是叫阵,主将单挑,然后将一方斩于马下,主将已死,另一方军心大乱。一冲,大胜!感觉这种打仗方式很简单,有没有!古代很正规的打仗方式是什么样的呢?两军对垒,如三国中介绍那样吗?有什么样的指挥策略呢?
+ 加入我的果篮
很多人读古代小说,会对其中单挑的情节感到大惑不解。比如我小时候就总觉得,安排弓箭手突然万箭齐发把站在阵前的关羽张飞啥的乱箭射死,不就不用跟对方国家打仗了,对方不就直接亡国了嘛。事实上,对单挑的合理性的质疑本身是合理的,古代战争中单挑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是确实是很少有的。提起史书中的单挑,很多人会首先想到项羽。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於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如果单挑是古代的主要战斗形式,那么楚汉战争大概几天就打完了。如果高兴,项王或许都能统一世界的。但是史书里面的单挑并不是绝对没有。《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里就有一例,讲太史慈和孙策单挑的:“(刘繇)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不过这里面太史慈是“独与一骑卒遇策”,没有“不单挑”这个选项的。像项藉这种个人很能打的,有时确实是很喜欢单挑的。唐宋以后设置武科举,其有大量的单兵作战的项目,不过事实上带兵打仗的将领却仍有许多是文举出来的书生。那么为啥主将单挑的情况在历史上其实很少发生呢?这是因为“团结就是力量”,战斗中最重要的不是杀伤对方一般个人,而是通过精确的指挥,根据战场情况,正确地展开兵力,集中力量完成包围、打击、防御或转移等战术动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来确保战斗目的的达成。如果指挥者因为伤亡、逃跑等原因不再发挥指挥效果,那么军队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而迅速崩溃。史书上很多指挥官带领少数骑兵冲击敌军的记录,基本上都是在敌强我弱,士气不振;深陷重围,拼死一部,或者相当急于求胜以期完成某些战略动作的情况下孤注一掷的无奈之举(当然也有没事儿就好玩儿这个然后早早挂掉的,但这就不是英雄故事,而是笑话了)。所以,正常情况下,指挥官是很重要的,其正确指挥比多杀几个人要有用的多。人的力气是有穷尽的,威猛如斯巴达克斯也不过能格杀几十个人,跟正确的指挥相比,还是指挥的意义更大更长久的。
汉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在读
古代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不知道LZ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打仗呢? 从历史上看,古代战争的行为大概有以下发展阶段: 1、蛮荒时期 主要是指商及以前,这个时期的人们比较蒙昧,打仗有很强的部落色彩,大概就是一个部落打一个部落那种状态,具体的战争行为就是互殴,也没什么规则要讲,打仗的主要原因是要抢地、抢吃的、抢人口(这一点很关键,在那个时候哪个部落人多说明哪个部落很强悍……) 2、礼乐时期 西周和春秋时期打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周是一个很重视礼乐文化的朝代,所以在打仗这件事儿上基本都很有绅士范儿,比方说春秋时候A诸侯国要打B诸侯国,这时候A诸侯国会先写一封檄文之类的公开信,说B国在XXX方面违背了周天子的旨意,所以自己要以周天子的名义消灭你云云,然后会告诉B诸侯国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某地方打仗,大家不见不散。B诸侯国也很听话,到那一天两军相见,大家先排兵布阵准备好,然后敲鼓,两方开打,点到为止,分出胜负以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然不是一方把另一方消灭完,只要一方鸣金撤退另一方一般也不会追击的),如果再好点可能还会搞搞俘虏交换仪式之类的,如果在战场上有哪一方搞小动作搞出一些偷袭啊之类的事儿,会被其他诸侯国耻笑的。 3、战争时期 有人说春秋时期的打仗很大程度是两个诸侯国国王之间的娱乐活动(汗),就跟后来的下象棋的感觉差不多,但是在进入战国之后,打仗就变成真正的战争了。这个时期兵法萌发,各种策士大行其道,战争也变得诡谲多变,各种计策(还记得孙膑的“三十六计”不?)运用趋于娴熟,同时在战国时期,各种坑杀俘虏的行为是很严重的,动不动就坑几千几万人,大大消灭战争对手的有生力量。 至于春秋之后嘛,古代战争的基本形式也就定型了,基本的形式就是: 战前相关准备工作,收集粮草,制造武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 出征之前写写檄文,落得个“出师有名”的好名声 将领领命出征(有时候是皇帝御驾亲征)投入战场 谋臣策士出谋划策,制定计策和兵法 在战场上排兵布阵(排兵布阵不是把人往那一堆就完事了,要有相应的阵型,区分主攻、副攻、佯攻、后卫的作用,一般来说就叫前军、中军、后军,具体又分为不同的阵型) 然后就开打了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里面将领之间的那种“1V1战争”是刻意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在三国时期的战争过程中,一般是不会出现两方的士兵都在傻愣着,主将出去PK的情况,一般都是大混战吧。
一般流程?1.投射兵种互射2.轻装散兵接触互殴3.骑兵接触互殴4.近战步兵接触互殴5.某方某部分溃退6.如果有的话,预备队补缺口,或者预备队机动打击侧后翼7.某方全面溃退/或者被包围8.追击、打扫战场西方的史书里比较重视军事战役过程的记载,所以对战役的过程复原的也比较精确,比如凯撒对阵庞培的经典战役法萨卢斯战役这个是战役过程的动画LZ有兴趣的话可以看《图解世界战争战法》这一系列的书,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讲到一战,图片很丰富所以即使是对战史一无所知的人来说都能看起来很轻松,里面有些小错误也无伤大雅
真相控 死理性控 数学控 逻辑控 自然控
冷兵器战争士气很重要,一个所挡皆靡的战将对士气鼓励作用巨大。兵法云: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纪律、士气是兵家之宝。就算到了近现代,也还有搞动员会的嘛。再说到武将单挑,对方若叫阵单挑,若己方无一将能上、敢上,则己方士气必会大减。若己方将领神威,杀敌如砍菜,己方士兵也会人人争命,个个勇先。这和现在的树典型、立榜样同样的道理。冷兵器战争,很多时候是击溃即胜,然后便追亡逐北,扩大战果。一般来说被击溃可能有以下因素(同等战力),武将被杀,帅旗被砍,首尾不顾,奇兵袭扰心生怖惧,被围无气、自相践踏等。所以有一个能单挑有武将虽非必须项,但是是相当加分项。三国里吕布,颜良,张飞等,都是那种听扡名字,士兵就想脚板擦油那一类,这一类武将当然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了。什么?你说乱箭?冷箭?这个又不是只有你会,另一边也会啊?除非在单挑不胜或预期不胜的情况下才会用这些,且不说会否误伤,单挑时也都希望是自己边胜的。宋代狄青,就是一个特能冲锋陷阵的将军,为了能更吓人更有气势,人直接上了个鬼面具披发上阵,人一看就胆寒怕了。
Phoenix Searcher
普及一下知识罢。[摘]在很多电视、小说、评书、戏曲中,大家看到的战争场面,都是两军整齐地列队,大将出来单挑独斗,一旦失败就全军溃散,这种戏剧化的过程当然是不对。不分青红皂白,将领与士兵混在一起乱哄哄地打成一片,同样也是不对的。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古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帅、兵、将。“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这里所说的“帅”,并不仅是“元帅”,对大战而言,“帅”可能是皇帝,对小战而言,“帅”可能是校尉,当然,也可能是谋臣,就是诸葛亮那一类人物,总之,一个正确的指挥者是每个战役都必不可少的。他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作战能力、补给状况、天时地理等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这一仗该怎么打。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就需要“兵”和“将”来一刀一枪地把它变为现实。其中,“兵”是战场作战的主力。我们常常会听评书中说到“阵”,其实,“阵”就是“兵”在作战中采取的作战方法,它并不神奇,却简单有效,可以把单个的“兵”变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举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人拼刺刀的能力很强,近战肉搏时八路军伤亡很大,后来八路军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三角阵,就是把班细划为战斗小组,每组三人,肉搏时,三人为一个攻击集团,背靠背拼杀,结果不仅提高了战斗力,还大大降低了伤亡率——一个最简单的“阵”,作用竟如此之大。正因为如此,“阵”就成为古代作战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不仅单兵与单兵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作战配合模式,小队与小队、营与营、射手与盾牌手、马队与步兵之间,也有许多作战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前人在长期作战中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各种版本的兵书中,主要内容就是“阵法”,这些模式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手、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时,如何交替掩护进行进攻,如何井然有序地撤退,等等,士兵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练习武功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演练各种阵形的变化,一支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各种阵形的军队的确是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所以,古代打仗,是整齐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动集团冲锋,弓箭、盾牌、骑兵、步兵……交替出阵,互相掩护,如果是大规模阵地战的话,进攻往往是波浪形的:第一批大将率领军队,以一定的阵式向敌方发动冲锋,其他战将则整齐地列阵于其后。战场拼杀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当攻击到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将领会带兵后撤休整,第一个作战回合就结束了,第二批将领率部队再发起下一轮攻击,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敌人被大量消耗,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时,全军就将发动总攻击,一举歼灭敌人。[个人意见]辛弃疾的50人冲锋队,霍去病的数千人的千里奔袭击溃单于数十万大军......并非在于硬拼,而是集中优势兵力优势装备,在敌人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之前,用极短的时间进行摧毁其指挥体系。无法击破对方的阵的案例,可以参考萨拉丁对狮心理查的阿尔苏夫战役。
JVM研究者,程序猿管理者
前面谈的都非常好,我来补充一下为什么春秋以及同时代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是会战而缺少长途奔袭、诱敌深入等我们所说的“兵法”。在春秋的那个年代,以中国为例,生产力不发达导致各个政权所能控制的土地极其有限,这样就决定了小国林立的特点。在西方,如希腊则表现为城邦。如果说孙子(好吧,我自豪的说我和孙字子是老乡~)兵法所提出来的一系列的东西或许还都是战略和战斗层面上的(“不动如山”是战斗,“兵事乃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就是战略了),但是到了孙膑的三十六计就都是战役层面了——显然,孙子 不能提出其子孙孙膑那样的战役层面的东西这和他处于春秋有关。到了战国时代,由于战国七雄的出现,导致了各个国家战略纵深的极大拓展(通俗说就是地盘超大~):本来在春秋的时候,你打过来我要是不立刻排军队迎击,你就打到首都了,这就是因为地盘太小;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我就可以这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围魏救赵就是这样……这样看来,貌似可以理解为啥西方国家在战略上还有战术上都很牛13,但是战役上就很差劲了……欧洲从来没有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大国林立的时期——开始的时候只有“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希腊和罗马的早期大家都基本是城邦林立的环境,而到了罗马的中后期,貌似就只有一个庞大的罗马而没有其他的大国。而中间的亚历山大远征,虽然也有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但是两方都是以会战的形式来进行的战斗——我们了解的战役层面的大发展的时代除了战国就是三国……这就是说,至少有三方地盘比较大的势力进行斗争才可能产生战役层面的“兵法”。再往后,不论是法兰克福王国还是东罗马帝国什么的……反正就是没有以上所说的条件……最后再吐槽下:老美打伊拉克的时候的右勾拳……不就是我党一直使用的运动战么……而且速度还没我党的步兵行进快……
管理学硕士
古代战争也是分阶段的。最最早的时候,叫战争不如叫打群架,这个村约一帮人跟那个村的一帮人打架,用的兵器也很简陋,基本都是生产工具,靠的是谁人多,谁敢打。文明的曙光升起后,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用的兵器也更专业,但是依旧是打群架的模式,平时都是农夫种地,打仗的时候国君喊一声,大家纷纷拿着兵器上战场群殴,平时也没有多少正规化的训练。方阵的作战形式出现后战争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早期最著名的古希腊重装方阵,波斯人比希腊多多了,但是总是打输,原因就是波斯还是一拥而上,没有战术,但希腊的重装方阵用大盾组成盾墙相互协防,再用长矛密集攻击,这种方阵对抗无组织的军队威力巨大,所以斯巴达三百壮士能守住温泉关。骑兵的运用让战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骑兵可以高速迂回到敌军后面,完成包围、切断的战术目的,汉尼拔坎尼会战中骑兵的运用堪称这一战术的典范。马镫是个简单的发明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巨大,马镫让骑兵解放了双手,让骑兵可以端着骑枪冲锋,也大大提高了骑射的准确度,像蒙古这样的纯弓骑战术也发展了起来,西欧也发展出了以重骑兵冲锋为核心的战术。再然后就是火器的发明,火枪让重甲变成废物,重骑兵退出战争舞台,然后开始了不穿盔甲排队枪毙的战争模式,请参考南北战争时期。再然后就是现代战争了。“文明的曙光升起后,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用的兵器也更专业,但是依旧是打群架的模式,平时都是农夫种地,打仗的时候国君喊一声,大家纷纷拿着兵器上战场群殴,平时也没有多少正规化的训练。”................ 既然说有地种那么这一定是农耕社会,而已经有了国君这说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体系,阶级也已经明确。这时战争的主力不可能是缺少训练的农民或奴隶,而只会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暴力团体,一般是统治阶级本身,统治阶级是忌惮被统治阶级拥有武力的。以斯巴达王国为例,斯巴达人的尚武传统正是为压迫替他们劳动的奴隶们而存在的,发生战争时斯巴达的军队也只是训练有素的斯巴达人而不是他们的奴隶组成的。“.....波斯人比希腊多多了,但是总是打输,原因就是波斯还是一拥而上,没有战术,但希腊的重装方阵用大盾组成盾墙相互协防,再用长矛密集攻击,这种方阵对抗无组织的军队威力巨大,所以斯巴达三百壮士能守住温泉关。”..........................乃在篡改历史你知不知道....希波战争伊始波斯大军在陆地上形成摧枯拉朽之势,就连雅典城也被攻占洗劫了。波斯后来败在海军力量的不足,要不是有雅典那支以新发现的银矿作为财富支撑造出来的强大舰队,希波战争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另外比较熟悉希腊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温泉关战役中的希腊联军有近万人,而根据古典史学家狄奥多洛斯的记载,其中就有斯巴达国王卫队300人和其他1000个斯巴达战士。“马镫是......像蒙古这样的纯弓骑战术也发展了起来”马镫发明前骑兵就是以弓作为主战武器,例如匈奴骑兵。............我怎么跟找茬似的..不过刺不挑出来实在不舒服。
我看到《练兵实纪》中的一些叙述,大概是先敲鼓挥旗,探马出动,其他众军吃饭,吃完饭再敲鼓挥旗(不同的命令鼓声和挥旗方法不同),依次出营。探马回报遇敌,将官做好部署,埋下伏兵。然后先放炮,近了再打枪,然后再放箭,接着再在镗耙上放小火箭;因声势浩大,敌军大多就会被震慑,然后骑兵从侧或后翼突袭,步兵战车持续推进。如遇敌人来势凶猛,则战车做围墙,炮兵骑兵后撤,步兵以鸳鸯阵出列接敌,后撤的骑兵下马,也以鸳鸯阵接应前方步兵,依次后退·····最后边的提前下方营,做好防御接应前方士兵。这大概就是戚继光在北方的打法。戚继光的士兵不单飞刀要耍的会,出战时候有些种类的军士随身必须揣鹅卵石在身上。戚将军在南方是以团队作战为主,北方大规模集体作战,但是不管他在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以鸳鸯阵为基础的。想想玩即时战略游戏的情况,就是古代打仗的基本情况。 刘连捷的《临阵心法》里的是湘军打太平天国,就更像打游击,采取虚实结合,以500人为一营,基本上正面攻击的士兵只占了两成到三成,其余全搞偷袭和埋伏,是为奇兵(奇兵的作用不在于杀伤力,而在于让对方士兵受惊吓,三军不可夺其气,一支部队溃散了,要是将官指挥不当,那就会兵败如山倒。) 在狭窄的道路行军正面作战士兵为7七成到八成,留作奇兵数量居少。而且湘军每天行军时间和路程是固定的,一般不急行军保证军士体力,而且下营极快,士兵凶猛异常。 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指挥技术都很先进,就跟现代人玩即时战略游戏一样,不同小队,不同兵种分别控制还能玩双线和三线操作。 我在看这两位打仗的时候···基本没出现过单挑的情况,对方也不会来单挑。戚将军的军队感觉气势磅礴,湘军的部队感觉起来就是无所不用,战法极其刁钻。不论是偷城、埋地雷、挖壕沟、下陷阱、劝降然后杀降(打苏州的时候)、穿上敌人军服制造混乱,他们都用。围城他们敢挖上百条壕沟然后就开始围城。 湘军攻打九江、安庆、天京三城采用的都是长期围困的方法;攻下九江,湘军用了十六个月;攻下安庆,湘军用了十八个月;攻下天京,更是用了二年有余。他们耐心太好了,而且记仇报复心极强,作战极其勇猛,和这样的人作对那就是个悲剧。
古代战争也是分阶段的。最最早的时候,叫战争不如叫打群架,这个村约一帮人跟那个村的一帮人打架,用的兵器也很简陋,基本都是生产工具,靠的是谁人多,谁敢打。文明的曙光升起后,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用的兵器也更专业,但是依旧是打群架的模式,平时都是农夫种地,打仗的时候国君喊一声,大家纷纷拿着兵器上战场群殴,平时也没有多少正规化的训练。拼的依然是人多和人猛,几乎所有文明都把勇敢做赞美,一群敢死的暴徒往往可以以少胜多,士气一直都是古代战争的核心因素之一。方阵的作战形式出现后战争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早期最著名的古希腊重装方阵,波斯人比希腊多多了,但是总是打输,原因就是波斯还是一拥而上,没有战术,但希腊的重装方阵用大盾组成盾墙相互协防,再用长矛密集攻击,这种方阵对抗无组织的军队威力巨大,所以斯巴达三百壮士能守住温泉关。战车也差不多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在古代的中国战车是战场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军事力量强弱的标准之一。总体来说这个时候的战术并不是非常丰富,大约就是在排兵布阵和天气、士气方面做做文章。骑兵的运用让战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骑兵可以高速迂回到敌军后面,完成包围、切断的战术目的,汉尼拔坎尼会战中骑兵的运用堪称这一战术的典范。骑兵的高机动力让战略变得非常多样,可以实施长距离的迂回、穿插、突袭。职业化也是一场革命,最早的时候士兵都是农夫,有自己的田产,自己购买装备,打仗要么是保卫家园,要么就是有利可图的,是一种生产方式,打仗能洗劫对方的城市或者能分到奴隶。古罗马马略军制改革后,出现了职业军人,他们脱离了生产,训练水平和战术水平比非职业军人有了很大提高。非职业军人在战争中一旦伤亡比例高于15%就可能大面积溃逃,职业军人可以承受比这高的伤亡率和更不利的环境。马镫是个简单的发明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巨大,马镫让骑兵解放了双手,让骑兵可以端着骑枪冲锋,也大大提高了骑射的准确度,像蒙古这样的纯弓骑战术也发展了起来,西欧也发展出了以重骑兵冲锋为核心的战术。再然后就是火器的发明,火枪让重甲变成废物,重骑兵退出战争舞台,然后开始了不穿盔甲排队枪毙的战争模式,请参考拿破仑那个时期。体格的强壮和对死亡的麻木不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这也扭转了文明社会和蛮族之间的实力对比,在此以前都是蛮族入侵文明社会最终被同化,在此以后就是文明社会入侵和灭绝蛮族。再然后就是现代战争了。
古典时代大约是有那么一段无论东西方都流行单挑的~我想甚至有专门用来单挑的勇士,不一定是将军而类似于角斗士比如圣经中大卫单挑歌利亚伊利亚特里面阿基里斯和赫克托尔的决斗
电影《墨攻》,日本漫画《墨子攻略》,《投名状》部分打斗场景,香港漫画《火凤燎原》部分战斗和计谋。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个是讲练兵的,但是流传下来的“鸳鸯阵”是切近实战的
跟我来!快卧倒!不要管我!同志们冲啊!!!!XDDDDDD
嵌入式工程师、bass手、sheldon
大家看过特洛伊就知道。。。有的时候小国之间的大战之前主帅们为了减少大战造成的无辜伤亡。。事先约定了由自己最厉害的战士决斗,赢了怎么怎么输了怎么怎么样。士兵只是去造势,决定胜负的方法也许不在兵力,而是游戏规则的输赢。因为在实力相当的额情况下如果大战必定两虎相斗两败俱伤,很容易造成第三者其他国家的渔翁得利。所以有可能会造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决斗方法。这些发生在小国之间很是有可能,大国就不必如此了资源那么丰富大战起来也不会一下子就决定胜负的。没必要派战士决斗。以上纯属个人臆想,未经证实。。哈哈
要看大环境比如在群雄割据的小规模冲突环境里,比如古希腊诸城邦,比如欧洲中世纪诸侯国,日本战国早期阶段,参战军队的规模小,纪律不严明,大多数士兵半业余的情况下,排不出什么浩大讲究的阵形,做不出奇招迭出的兵法技巧来,基本就是平A过去的,一个威风凛凛杀敌不眨眼的主将实在太重要了,所谓将是军之胆。你冲大家冲,你死大伙散。但是在庞大帝国冲突的背景下,比如罗马,天朝,那打的就是大仗,专业军人专业指挥系统多兵种配合,就是下大棋了。个人勇武当然还有用但也就是lsss所说的加分项而已,除非不得已,大将不会上去冒险的。
奇葩的设计师
................ 既然说有地种那么这一定是农耕社会,而已经有了国君这说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体系,阶级也已经明确。这时战争的主力不可能是缺少训练的农民或奴隶,而只会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暴力团体,一般是统治阶级本身,统治阶级是忌惮被统治阶级拥有武力的。以斯巴达王国为例,斯巴达人的尚武传统正是为压迫替他们劳动的奴隶们而存在的,发生战争时斯巴达的军队也只是训练有素的斯巴达人而不是他们的奴隶组成的。》》》》》》》》》》》》》》》》》》》》》》》》》》》》》》》》》》》》》》古希腊的主力一直是民兵而不是专职的战士(斯巴达反而是个特例)古罗马直到马略改革之后 才由民兵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兵中世纪大量的民兵充当炮灰 虽然那时已经是骑士起决定作用..........................乃在篡改历史你知不知道....希波战争伊始波斯大军在陆地上形成摧枯拉朽之势,就连雅典城也被攻占洗劫了。波斯后来败在海军力量的不足,要不是有雅典那支以新发现的银矿作为财富支撑造出来的强大舰队,希波战争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另外比较熟悉希腊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温泉关战役中的希腊联军有近万人,而根据古典史学家狄奥多洛斯的记载,其中就有斯巴达国王卫队300人和其他1000个斯巴达战士。》》》》》》》》》》》》》》》》》》》》》》》》》》》》》》》》》》》》》》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实力上是有巨大差距的 斯巴达人的兵力在一到两万人之间浮动 雅典的陆军还要少而波斯人第一次入侵是三万人 第二次是25万~50万 (按希罗多德说是264万军队)波斯人不止一次的分化过希腊人第一次波希战争 斯巴达人就拒绝援助雅典希腊人永无休止的内战 之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也在不停的耗损着希腊人的血肉希波战争的陆战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术体系希腊人的古典方阵战术我就不复述一遍了波斯人的战术是一个队长持大盾长矛作为护卫 后面是九个按不同角度进行抛射的波斯弓箭手侧翼以骑兵威胁希腊方阵脆弱的两翼 造成方阵不能大胆向前 于此同时期待波斯弓箭手的箭雨来摧毁希腊人的部队。作为战术层面来说 波斯人在同等兵力或者优势较小的情况下一直没有战胜过希腊人 翻翻波希战争史就知道了所谓雅典城被洗劫 当时也是雅典城邦为避风头 全体转移而已(历史上雅典人不止一次干过,罗马人也干过)波斯的海军数量也是强于希腊的 只是没有那么大优势罢了温泉关是300斯巴达人和900 希洛人(斯巴达的奴役民族)加上其他城邦共计6700 没有你说的其他1000斯巴达战士“马镫是......像蒙古这样的纯弓骑战术也发展了起来”马镫发明前骑兵就是以弓作为主战武器,例如匈奴骑兵。》》》》》》》》》》》》》》》》》》》》》》》》》》》》》》》》》》》》》另外你回复的那位说的也有问题蒙古人从来不是纯弓骑,蒙古冲锋用重骑兵占40% 而且盔甲厚度还胜于当时的欧洲人 其实在下才是最爱挑刺的...
戏剧影视文学
感觉古代战争,不管如何总有这么一个过程——A过去!!
玩一玩骑马和砍杀,玫瑰战争之类的游戏
冷兵器战争其实很复杂的。。。看看戚继光写的兵书,天时地利阵型,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士气等等
辉光数码管 荧光数码管
貌似天朝打仗都写成小说?正规介绍都是有个人色彩的?
记得以前有个游戏,貌似叫做《罗马战争》,还是《罗马全面战》,还是什么其他名字。里面讲的是罗马一堆人互相打的。有意思的一点儿是,它主要玩的就是布阵,把什么样的兵种放在什么样的地方,剩下的就是互殴,中间还可以调整部队的位置。挺好玩的,里面还有各个经典战役。大家要是有兴趣,可以考虑去找找。其实咱也想过,几万人窝在一起,双方纠缠到一起之后,那是各种两个人互殴呢,还是怎么着。。。
全面战争系列很好地表现了古罗马时代、中古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战争,里面强调兵种的配合和地形的利用。参考:
防御战还是攻坚战?哪个时间段?地理环境?
请玩 罗马 全面战争中世纪2 全面战争
动画师,策划文案
就我所知,两军对峙才是常态。不过如果将领单挑的话对士气会有一定影响。只是单挑不是你想挑就能挑的,也得要双方配合。说白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很小,小说啥的看看就成。
玩三国志的时候,只要己方主将武力强的,有时会提出单挑,但是可以选择不应战。这属于战略激将法。
侧翼永远是那么重要……
单挑是可以拒绝的,但是冲杀是不可以拒绝的..就像书生要求对对子,武将二话不说把你揍翻在地...
对于动物,争夺领地而争斗很常见。农业科技解决了人类喂饱肚子的问题。但却让人类闲了下来创造了战争这种不理性的行为。
对阵很少 只是大场面才必须对阵 比如 几十万人渡江 被攻方不得已防守 传令有 旗牌 传令兵 鼓 号角
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苦大仇深你死我活的,特别是在三国这种地主武装间的地盘争夺战中。除非是亡国灭种的种族战争,否则不可避免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士兵或将领,存在敷衍了事(虽然不敢太明显)的现象。除了一些特别的狂热者,大家都想着的是先让战友跟对方拼得半死,然后自己再上去捡便宜,甚至有的战事中双方默契假打然后杀些无辜者去向领导交差。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狂热将领都想通过单挑来告诉自己的手下:你看我已经把对方BOSS砍了,有大便宜赚,大家都上啊,于是士兵就冲了。
去玩全面战争啊- -
打仗和打架一样本来就是毫无章法的,排兵布阵只是为了一技之长攻敌之短。
挖坟可以减肥
我在想, 楼主看的"三国"应该是三国演义吧.内个基本上属于小说的范畴. 不能当真.
单挑这种事情是广泛存在的,但是一般不会是主帅亲自去。古代战争的正常打法是双方在弓箭射程之外展开战斗队形(攻城战也一样,只不过是有一方在城墙上展开战斗队形),然后呢,要是有一方齐声高喊要求派个人单挑。怎么办?不应战的确是很降低士气啊。在没有“听党指挥”的古代,士气可是非常重要的。就算现在,街头混混们打群架,要是有一方要求单挑,而另一方领头的不答应,也是非常降低威信的。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到古代带兵打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