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俄军阵地内高达战斗行动next比较分析

为什么拿破仑时期法军能多次战胜普、奥、俄军,而对英军(龙虾兵)的胜率却很低?
仔细研究以后发现拿破仑时期虽然法国军队打了一大堆胜仗,但是基本都是在普、奥、俄军头上刷的人头,到面对龙虾兵的时候,胜率低得可怜。西班牙在整个拿破仑统治期间都没有被完全占领,而威灵顿在西班牙也几乎把拿破仑手下将帅全部打败了。在英国拍的抗法神剧《沙普》中,也多次出现法军被英军击溃的场景。是什么原因使得龙虾兵不像普奥俄的军队那么好对付?
按投票排序
由于手头缺乏系统性介绍十九世纪英国军队状况的资料,下面的答案我将全部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的“欧洲军队”。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当代的英国军队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和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概述英国军队与法国军队完全相反,在它们之间找不到一点相同之处。法国军队强的一面,正是英国军队弱的一面,vice
versa〔反过来〕也是如此。正像古老的英国到处盛行着大量惊人的舞弊行为一样,英国军队的组织也是腐朽透顶的。军队中的一切似乎都安排得使它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一些最大胆的改进做法——诚然是为数不多——才能在大量毫无意义的陈旧措施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是不管怎样,当这架庞大的、吱吱作响的机器开动起来时,它仍然是多少能执行自己的任务的。2.编制步兵由3个近卫团、85个基干团、13个轻步兵团和2个猎兵团组成。在目前的战争中,近卫团、猎兵团和某些其他的团各有3个营,而其余的团,则每团各有2个营及1个后备连。但是兵士的招募难以补充战争中的伤亡,因此各团的第二营是否存在还很难说。目前步兵的现有人数大约不超过12万人。除了正规部队外,步兵中还包括作为预备部队即新兵来源的民军。根据议会的决定,民军的数量可达8万人,现在他们的总数实际上不超过6万人,虽然仅在郎卡郡一个郡就招募了6个营。根据现行法令,民军可以自愿在殖民地服务,但不能把他们派遣到帝国疆界以外的战区去。因此,目前他们只可能用来替换在科尔富岛、马尔他岛、直布罗陀等地担任警备勤务的基干部队,而以后还可能到更远的殖民地去。骑兵由3个近卫团(胸甲骑兵)、6个近卫龙骑兵团(重装)、4个重龙骑兵团和4个轻龙骑兵团、5个骠骑兵团和4个枪骑兵团组成。每团按战时编制应达1000人(4个骑兵连,每连250人,预备兵员除外)志愿兵制度不可能使军队在战时保持足够的兵力,现在英国军队又遭到了这种困难。我们又看到了威灵顿时代的情形,即英国军队在一定的战区内所能集中并随后所能保持的兵力最多为3—4万人3.恩格斯的评价炮兵但是英国人追求的是外表,因此他们的兵士虽然身材高大匀称,却不具备真正优秀的炮手所必需的那种体力。英国炮兵的兵器是头等的。火炮是欧洲最好的,火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球形炮弹和长炮弹的表面做得极为光滑。虽然如此,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火炮所发射的炮弹都不会有那样大的误差,这说明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操纵火炮。恐怕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军队的炮兵军官像英国军官那样缺乏专业训练。英国炮兵军官的理论知识很少超出炮兵基本知识的范围,而在实际运用时,英国军官只会操纵野炮,甚至连这一点也不精通。然而,英国炮兵——不论军官或兵士——有两点长处:极好的目测能力和战斗中非凡的沉着。军官总之,不列颠军队的战斗素质由于军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无知而大大地降低了。现在对军官进行的考试是可笑的:对上尉要求的是欧几里得的著作[234]前三册上的知识!但不列颠军队的人事任命主要就是为贵族子弟(长子除外)安排荣誉的职位,所以军官的训练水平必然不适合职务的要求,而适合英国“绅士”一般的贫乏的知识水平。至于军官的实用军事知识,那也是欠缺的。英国军官认为,他只应当履行一种职责: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向敌人,给兵士做出勇敢的榜样。对他来说,并不要求具有指挥军队、利用有利情况等等的才能;至于谈到关心自己的兵士,了解他们的需要,那末这种想法恐怕从没有在他的脑子里出现过。不列颠军队在克里木失利一半是由于它的所有军官不称职。诚然,英国军官的一种特长有助于他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他们大多数是酷爱打猎的人,善于迅速和本能地判断有利的地形。这种特长无疑是由于他们的爱好而形成的训练水平其余的各专门业务部门训练得稍好一些,但训练水平比其他国家的军队仍然低得多。总之,英国军官在任何其他国家的军官的心目中是出名的不学无术之徒。英国人的军事著作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几乎任何著作都是错误百出,在其他国家里即使一个尉官犯这种错误也是不会得到原谅的;对事实的叙述既不认真,又不用专业用语和军事术语,而且对事情的本质也不加注意。一眼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不懂本行业务的。这是轻易相信外国书籍中最荒谬的论断的结果[注:切斯尼上校关于火器的著作[235]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例证,作者被看做是大不列颠的优秀炮兵军官之一。]。不过,我们应当说,有一些可喜的例外,像威廉·纳皮尔著的“比利牛斯半岛战争史”一书和霍华德·道格拉斯著的“海军炮兵”一书[236]就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严苛的体罚制度在不列颠军队中,有一种能充分说明不列颠兵士是从哪些社会阶层招募来的制度。这就是用鞭笞来惩罚兵士。不论是法国军队或普鲁士军队都不采用体罚;就是在许多其他人数较少的军队里,也不采用体罚。甚至在大部分新兵为半野蛮人的奥地利,也有废除体罚的明显愿望;例如,驱使受罚者穿过棒列的那种体罚,不久前已经从奥地利军队的条例中取消了。相反地,在英国“九尾皮鞭”——类似鞭笞盛行时期的俄国皮鞭的一种刑具——仍旧继续采用。奇怪的是,每当议会里提出改革军队条例的问题时,军纪方面的老顽固总是极力维护“皮鞭”,而老头子威灵顿本人特别显得热心。在他们眼里,没有受过鞭笞的兵士是某种不可想像的怪物。他们认为,勇敢的精神、高度的纪律性和不可战胜的气概这些素质,只有背上带有伤疤,至少挨过50鞭的兵士才会具备。不应忘记,“皮鞭”不仅是造成一个人肉体疼痛的刑具,它还给他留下永不可磨灭的伤痕和终身的记号,给他打上了烙印。现在甚至在不列颠军队里,这种体罚,这种烙印实际上也等于是终身的耻辱。受过鞭笞的兵士在自己的伙伴眼里是可耻的。同时,根据不列颠军队的条例,对在前线的兵士的一切惩罚几乎都是鞭笞;因此,同是这种惩罚,在它的维护者看来是在决定性时刻维护纪律的最好手段,而实际上它却破坏纪律,涣散士气并挫伤兵士的point
d’honneur〔荣誉感〕。然而,为什么半世纪以来《cat-o’-nine-tails》仍然顺利地经受住了所有这些猛烈的攻击呢?原因很简单。“九尾皮鞭”是这样一种工具,利用它,可以保持不列颠军队的贵族性质,依靠它,从准尉一级开始的所有指挥官职位可以通过封建特权的形式固定由贵族和绅士的年幼子弟来担任。废除《cat-o’-nine-tails》就会消灭目前把兵士和军官分隔开来并把军队分成两个像是不同种族的那种重大差别。同时,由此还会给那些比军队迄今所招募的兵士占有较高地位的居民阶层开辟入伍的途径。不列颠军队里的旧制度必须废除。军队必须彻底革命化。“九尾皮鞭”——这是保护贵族阶级宝物的塞卜洛士4.总结不列颠军队尽管有着自己的一切严重缺点,但仍能将每次战局进行到底,它虽没有取得突出的胜利,却也没有蒙受耻辱。不列颠军队的损失、指挥的无能以及所犯的错误之多,在我们把这一切和在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国家的军队的情况相比时,都使我们大吃一惊。不过不列颠军队毕竟没有丧失军人的荣誉,它很少退却,几乎从未遭受彻底的失败。这是兵士个人非常勇敢顽强、遵守纪律和绝对服从的结果。尽管不列颠兵士在独立行动或执行轻装部队的勤务时不灵活、不机智、缺乏才能,但当他们成密集队形行动时,在正规战中谁也不能胜过他们。他们的forte〔长处〕是成横队行动。英国步兵于编成横队战斗队形,能做其他任何国家的步兵未必敢做的事——以横队迎击冲锋的骑兵,把子弹装好,一直到最后时刻,即让敌人进到30码的距离时才进行齐射,并且几乎总是获得全胜。英国步兵甚至在最危急的关头也能十分沉着地射击,因而射击效果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的军队。例如苏格兰人在巴拉克拉瓦以横队行动,击退了俄国骑兵的冲锋。英国步兵的坚定和顽强精神从没有像在因克尔芒会战中表现得那样明显;法国军队要是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被击溃;但是法国军队却决不会让自己在那种阵地上遭到突然的袭击。在进攻和防御中的坚定性和顽强性是不列颠军队的重要素质;正是这些素质,才不止一次地使它免于因军官的无能、指挥的荒谬和运动的不灵活而遭到完全应得的、似乎预定的失败。
这个问题要分几部分讲其一,英军和拿破仑军队的直接交手很晚,是在拿破仑本人及其军队陷入衰减期之后才开始大规模交战。众所周知,拿破仑的军事指挥最为巅峰的时期就是1805年-1806年这一段时间,三皇会战、耶拿战役,打得俄奥普三强的军队都十分惨烈,拿破仑及其军队也靠着这些胜利,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名望。而在拿破仑及其军队最为强势的时候,英国人并没有直接站出来和拿破仑交手,而是使用了金钱来收拢法国的敌对国,客观上用他们作为炮灰和先驱消耗了拿破仑及其军队的锐气(尽管这也许不是有意的战略)。从1808年之后,拿破仑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就开始进入直线衰退的下滑阶段,甚至1809年的瓦格拉姆会战都差点输给了奥国人,只是靠着流更多血的蛮横劲和一时的运气赢得了战役,之前的灵气已经再也不见了,而1812年不成熟的远征更加让他在俄国人面前葬送了自己的帝国。而之前法国军队里面的百战精锐老兵,也在这些年的战争当中逐步损失,法军的素质总体上越来越差,所以,英国人在直接和法国大规模交战的时候,捡了时间的便宜。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时,法军的质量早已经参差不齐,大量未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兵都被编入了军队,他们的素质差也是法军滑铁卢失败的根源之一。其二,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军的指挥官十分优秀。恩格斯说“不列颠军队的损失、指挥的无能以及所犯的错误之多,在我们把这一切和在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国家的军队的情况相比时,都使我们大吃一惊。”是参考了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时的表现,那场战争当中英军的表现确实不如人意,但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军的指挥官是十分优秀的,至少是尽职尽责的。而当时的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更加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优秀的将星之一,他的指挥十分优秀,带兵打仗从不含糊(而且长得也非常帅),在西班牙半岛战争期间,包括马尔蒙、马塞纳、苏尔特三位元帅在内法国一大批著名将领,都或多或少在他手上吃了大亏。也正是因为有他在指挥,英荷联军才有可能得到滑铁卢战争的胜利,后人有人说他是只靠运气撑过了法军的打击,靠等到了普军参战才赢,这是一种十分偏颇的看法,任何正经研究战史的人都会承认威灵顿公爵的优秀。其三,英国士兵在排枪时代确实非常出类拔萃。英国军队的训练十分严苛,而且在辉煌的帝国时代,大不列颠的人民神经似乎确实比其他国家粗大一些,经常有“不知死活”的战例,而这些在要求战术纪律的排枪时代十分重要,因为排枪时代很多时候就是比拼谁的神经粗大,谁更能承受伤亡——而在勇敢方面,不列颠是不会落于人后的。哪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都有连续不停地对机枪铁丝网阵地发动冲击的战例,曾经在索姆河战役创造了开战第一天伤亡五万人的“神话”。当然,严苛的几率和盲目的勇敢带来的反作用就是战术不灵活、呆板,因此英国军队在现代陆战的表现并不是十分好,这一点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孙子曰:“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道:拿破仑最辉煌的年,挥师东征,连续取得乌耳姆、奥斯特里茨、耶拿、弗里德兰几次大胜,靠的是法军高昂的士气和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相信,他们的统帅拿破仑将带着他们,把大革命的三色旗插遍欧洲,取得无上的荣耀,获取无限的财富,将所有封建帝国变成历史。1808年开始与英军作战时,他们迷茫于拿破仑对西班牙的无端侵略,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天: 拿破仑最辉煌的年,大多在气候温和的中欧作战,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1815年败于阿瑟·维尔斯利的滑铁卢战役,战前天降大雨,战场泥泞,炮弹杀伤力下降。地: 拿破仑最辉煌的年,大多是平原作战,利于大军团的进攻作战和侧翼包抄战术的使用。1808年以后的西班牙战场,地形复杂,且多由英军先选择地形,法军再客场进攻,滑铁卢也是如此。将: 拿破仑最辉煌的年,拿破仑处于精神状态的巅峰时期,名将尽出,而奥军卡尔大公不在主战场,普军布吕歇尔尚无全军指挥权,几个著名参谋人员也人微言轻,俄军库图佐夫意见不受重视。在西班牙和后来的滑铁卢,与英军交手失败的大多不是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名将,马塞纳算个人物,可惜他老了,絮歇好像很厉害,但是好像没和维尔斯利打过。滑铁卢时,疾病缠身的皇帝已不再是奥斯特里茨的太阳。法: 拿破仑最辉煌的年,法国的动员制度和战术体系较其他大陆国家更加先进,但士兵的训练程度却较低,大多是靠实战积累经验。在西班牙遇到实行精兵政策和不同战术体系的英军之后,训练不足的问题在比较中突显出来,大开大合的进攻战术面对英军稳扎稳打的防守反击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先看看法军的战术,原因就可略知一二。拿破仑不是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人,相反,他是整个18世纪战略战术之集大成者。下面所有说欧洲人打仗只会正面硬杠不会谋略机动的自行去面壁。腓特烈也好,拿破仑也罢,其指挥核心都是兵贵神速,要的就是灵活机动,打你个措手不及。法军惯用的战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得到极大体现:当时欧洲在腓特烈的影响下都喜欢斜形战术,即在一侧部署优势兵力突击,另一侧以散兵骑兵滞敌,实现快速突破。法军明显继承了这一战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军引诱敌军出击(废掉联军的斜阵,让俄军集中的优势兵力反被法军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侧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迅猛的突击(法军非常擅长纵队白刃冲锋),一举夺下制高点。当时欧洲在腓特烈的影响下都喜欢斜形战术,即在一侧部署优势兵力突击,另一侧以散兵骑兵滞敌,实现快速突破。法军明显继承了这一战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军引诱敌军出击(废掉联军的斜阵,让俄军集中的优势兵力反被法军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侧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迅猛的突击(法军非常擅长纵队白刃冲锋),一举夺下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线列步兵会在射击后纵队冲锋,部署在周围的散兵、尖兵则会在两军肉搏时不断袭扰敌人,用精准的枪法不断狙杀敌人。由于敌人的一侧在这时有遭到突破的危险,其他阵地的敌人通常会回军来救,这时敌军的侧翼往往会暴露出来。这时,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敌人阵线,特别是骑乘炮兵,会配合骑兵快速迂回至敌人暴露的侧翼,实心弹侧面轰横队非常爽。骑兵配合步兵冲锋,逼迫敌人结成方阵,如果敌人结成方阵,步兵炮兵就会以优势火力打活靶,敌人不结阵,重骑兵会直接撕裂敌人的阵线。总之,以迅速打开缺口,然后将敌人分割包围为目的。同时,这是一套非常精密的作战体系,要求各兵种紧密配合,迅速机动。变化万千,所谓兵无常势,拿破仑掌握的很好。不过一般人很难玩的666。拿破仑此前改革法军训练体制,重视射击训练和散兵素质的提升(法军散兵素质最高时,退可分散袭扰,进可结阵肉搏),强化法军的传统“纵队进攻”。而且,骑兵集群使用,而非和以前欧洲传统的那样分散使用,提高炮兵的训练水平,却保能准确的轰开敌人的阵线(后来炮兵素质有所下降,又将炮兵集中使用)。就是为了一个词,突破,突破!但这个战术有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怎么突击,敌人就是不动,死守阵地,你突破了一点,其他阵地的敌人也不会急急忙忙来救,或者你压根怎么都突破不了,那就麻烦了(其实“坚守”这个特性可以克制所有进攻战术,只要你真的能“坚守”)而英军恰恰就是一只能坚守的部队,再加上威灵顿这个老油条,法军就算是遇到对手了。
英军实行募兵制,由于是岛国,对陆军实行精兵政策,虽然军队数量较少,但是个个作战技巧娴熟,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当时欧陆普遍认为,英军普通步兵的素质足可以与欧陆国家的近卫军比肩。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普通步兵的作战能力都在法军青年近卫军之上。相比之下,法军的新兵明显不行,而且越到后期越不行(莱比锡会战中,法军近1/3的伤亡是来自己方的误伤……)
英军的战术仍然是传统的横阵,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火力,炮兵,骑兵也都是如传统一般分散使用。也就是说,英军是一只很保守的部队,他的灵魂在于严明的纪律和极强的单兵能力。
但这不能当饭吃,前期英军在机动灵活的法军手里也一样栽了……土伦战役之后,英军很久都不去欧洲大陆和法国陆军正面对杠,而是到处扇阴风点鬼火……所以,如果去对付极盛时期的法军,英军赢面真心不大,更何况大多数指挥官各种冒进,非常容易着了拿破仑的道。
直到威灵顿这厮从印度回来。
威灵顿很擅长排兵布阵,英军的优势在他手里得到极大发挥,既然英军很保守,那就保守到底。
英军在半岛战争,滑铁卢的经典打法是这样的:
如图,军队非常均匀的部署,密不透风。
任凭你法军怎么集中一点猛攻,我就是不动,只要不仓皇去增援,阵型就不乱,阵型不乱你就一直没破绽。
就这么简单吗?威灵顿是个地形狂魔
只要有个小山包,他就能给你变成万里长城那种。英军占据在半岛,滑铁卢都是这样,占据制高点,将大部队隐藏在山脊之后(不仅能避免法军炮兵的轰击,而且敌人始终观察不到你有多少预备队),各横队组成交叉火力,居高临下对着法军的纵队就是一通啪啪啪……(还是以单兵能力和纪律为基础,因为如果素质不佳,法军一个冲锋夺下山脊,等于把制高点拱手让人)
特别是滑铁卢,圣让山本来不是很险要,在威灵顿手里变得处处是坑,威灵顿在山下的房屋,灌木里部署大量散兵。利用法军师团纵队通过复杂地形,出现脱节的时候,散兵炮兵集中火力往死里撸,然后骑兵冲锋,一波带走。而且,无论战线的压力如何大,威灵顿始终不会移动其他阵地的部队去增援,法军数次进攻,都无法打开缺口。正如电影里的台词(拿破仑:“威灵顿打起仗来屁股都不会挪一下,我要让他动起来”)估计威灵顿伪退时,内伊集中全部骑兵无脑猪突,有被气疯了的因素……(此处被雨果极大夸大,事实上法军骑兵冲锋只是搅乱了英军的阵线,英军损失相对十分有限,只有两个杂牌军方阵因弹药耗尽而崩溃,而法军的骑兵几乎一次性全部丧失战斗力……)直到最后,拿破仑派出最后的预备队进攻时,威灵顿手里还有冷溪近卫军和一个龙骑兵团作为预备队,当法国中年近卫军(扩编后的几个老近卫军团因为素质不及正牌的老近卫军,被称为中年近卫军)冲上山脊时,埋伏的冷溪近卫军突然出现,一阵阵排枪将法军打得尸横遍野,一露头就打。正好普军已经攻到法军侧翼,法军遂全军崩溃。可见,威灵顿的战术从头到尾就一个字,损,四个字,损到家了。法军传统的纵队战术在威灵顿手里被克制的一点脾气都没有。普通将领碰见威灵顿率领的英军通常都是被直接虐杀。只有拿破仑亲自出马时,尚可挽回颜面。
当然,英军能在法军猛攻下,始终岿然不动,靠的还是过硬的纪律和单兵能力,因为你如果纪律和单兵战力不行,一侧会被迅速突破,这种均匀布置的战术和送死没什么区别。而正是英军士兵能力过硬,加上威灵顿指挥若定,很难解。当然,代价就是英军的进攻能力会因机动力不足,而比较平庸(不是差,毕竟单兵素质在那儿),所以,英军在拿破仑战争中的经典胜利多是防御作战。
与之相比,普鲁士军队虽然名震欧洲,单兵素质冠绝欧陆,但是,腓特烈二世死后,他的后继者没有领略到他斜线战术,灵活机动和擅长使用骑兵的精髓,片面强调严明的纪律和整齐划一的队列(和亚历山大死后继业者王国的情况非常像)。最终在耶拿会战中,普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去躲在篱笆房屋后的法军散兵那儿接受枪毙(注意,英军虽然也死板,但不会死板到主动排队送死)。 而且普鲁士受腓特烈二世的影响,比较轻视炮兵的运用。
至于奥地利,万年小受谁都知道。不可否认,德意志步兵和胸甲骑兵纪律严明,匈牙利有最好的掷弹兵和轻骑兵,克罗地亚出产欧洲最好的散兵。奥地利每样拿出去都很牛逼,这几样捏在一起就是一坨语言不通,无法指挥的垃圾。更何况,克罗地亚等国对奥地利实在缺乏感情,作战没啥积极性。
古斯塔夫二世,腓特烈二世,拿破仑等一票名将表示,奥受太好打了,刚出道就打他,刷经验神器。
而且,奥地利的指挥官,在卡尔大公出道前,个个七老八十,老眼昏花,敌人都看不清,。纯贵族军队,一群养尊处优白白胖胖生下来就是中层军官的贵族,连地图都看不懂……还有个毛的战斗力。你指望这种军队对抗法军……奥受对抗欧陆各国,胜利是偶然的,失败是常态,见怪不怪了都。
欧陆最有威胁的是毛子,毛子虽然士兵训练很差。但是战斗意志极为坚韧,而且战术灵活(一轮排枪就冲上去拼刺刀,绝对不像傻x普鲁士一样排队和散兵对射)。苏沃洛夫,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本尼格森等将领都是身经百战老奸巨猾。
所以,拿破仑对俄军的战役,大多打的异常艰苦。俄军也是可以做到坚守的。典型就是艾劳会战和博罗迪诺会战。艾劳会战中,缪拉率领一万重骑兵发动集团冲锋,一口气撞破俄军两道防线,但俄军被冲散后居然自行集结了起来,将法军骑兵包围(换奥地利,看见这架势,基本不用交手就全军崩溃了),拿破仑随后派出自己的近卫掷弹骑兵增援,近卫骑兵一口气撕破俄军三道防线一路杀到俄军炮兵阵地,结果俄军步兵被冲散后,再次集结(夭寿啦),把近卫骑兵也围了。无奈,法军出动猎骑兵再次冲锋,总算将俄军冲散,救出被围法军。俄军阵亡八千人,法军骑兵也报销三千多。
因此,拿破仑不止是和英国打的比较艰难,和俄军打的也不是很顺。
1807年以后,曾经被教做人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学习了法军的战术,奥地利卡尔大公横空出世,普鲁士的布吕歇尔也掌握了指挥权。两位名将整编了军队,也将军队锻炼成了一支灵活机动的整体。
所以1807年以后,拿破仑很难和以前那样顺风顺水了,因为敌人已经学会了法军的体系,而且敌人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而法军的素质却由于连年战争,在下降。 而且,拿破仑人生第一败,便是1809年的埃斯林会战,败于奥地利卡尔大公之手,还真不是英军。此处应注意。这个时候,法军对欧陆国家普遍都比较吃力了。此外,法军和英军直接交手时,法军整体素质已经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拿破仑不太喜欢给将领们自主权,独当一面的将领不多,只有拉纳、达武等少数几个人,缪拉内伊是两个有勇无谋的,苏尔特战略能力拙计,贝尔蒂埃是个好参谋但根本不能做指挥,贝尔纳多特早已证明其行动过于谨慎迟缓(而且忠诚度可疑),不一而足。导致,没有拿破仑的地方,法军对付英军实在是很难创造奇迹的。
我认为是容错率不一样!反法联盟输了一场又一场战役,而拿破仑只输了一场滑铁卢就输没了。我只想拿破轮经济基础没有对面雄厚,没有打持久战的资本。
大炮轰,骑兵冲,近卫军上
该问题的答案指南还是吐槽一波。为什么不直接回答答案?因为回答这个答案需要援引大量战史,不写一篇详细的文章是无法阐述清楚其中的细节。底下的回答会一轮轮吐槽,这事情并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因为槽点都太明显了。1、关于 的答案1)关于奥斯特里茨当时欧洲在腓特烈的影响下都喜欢斜形战术,即在一侧部署优势兵力突击,另一侧以散兵骑兵滞敌,实现快速突破。法军明显继承了这一战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军引诱敌军出击(废掉联军的斜阵,让俄军集中的优势兵力反被法军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侧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迅猛的突击(法军非常擅长纵队白刃冲锋),一举夺下制高点。作者:于幸平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奥斯特里茨会战,法军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废掉联军的斜形优势,而是引诱联军左翼下普拉岑高地。拿破仑的想法是后发制人,包括他之前做的战略部署、外交佯退,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的。从答主自己的图上面,我们就能够清楚的发现,联军的主力实际上是布置在普拉岑高地的,也就是说,联军拥有防守的优势——而如果拿破仑不采取外交、战略上的佯退,联军大可以一直守高地,法军的进攻就会显得相当被动,而且如果这个时候,从普拉岑北面的平原上开来援军(很有可能,因为俄军还有巴格拉季翁),骨头没啃掉,左翼还被打了,这不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了。那么拿破仑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引诱联军下高地。之后他想干什么?反客为主,联军下来了,自己就去抢占高地,这样就有防守优势了,同时左翼协同挺进,就算北面来了一波援军,但法军总体的战线是统一的,联军则被撕开来,无法相互呼应。接着,只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先行击退一股,那么基本上这场会战就赢了。法军引诱敌军出击(废掉联军的斜阵,让俄军集中的优势兵力反被法军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在另一侧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迅猛的突击(法军非常擅长纵队白刃冲锋),一举夺下制高点。而答主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搞清楚整个战事。所谓“让俄军集中的优势兵力反被法军以少量兵力死死拖住”,和“在另一侧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迅猛的突击(法军非常擅长纵队白刃冲锋),一举夺下制高点”这两件事情,都是发生在法军右翼、联军左翼同一侧的事情,一张图大家就会很清楚了:很明显,拿破仑把他的赌注几乎都压在了右翼,苏尔特突击高地,首要目标是赚取普拉岑村;达武在极右翼实施掩护,同时跟进苏尔特(达武会战当天将近早10点才抵达战场)——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时间顺序:俄军某部下高地→苏尔特进攻→交战→达武抵达战场旋即展开战斗。这个图达武的位置不是太准确,他们的位置应该是在Sokoetnitz到Tilnitz之间。很明显,拿破仑把他的赌注几乎都压在了右翼,苏尔特突击高地,首要目标是赚取普拉岑村;达武在极右翼实施掩护,同时跟进苏尔特(达武会战当天将近早10点才抵达战场)——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时间顺序:俄军某部下高地→苏尔特进攻→交战→达武抵达战场旋即展开战斗。这个图达武的位置不是太准确,他们的位置应该是在Sokoetnitz到Tilnitz之间。所以这里不存在什么斜形战术的问题,倒是有斜形战术精髓——兵力的配置要集中有重点,进攻要有阶段性——这也是弗里德里希大王、马尔伯勒公爵,乃至于可以追溯到古二爷时期,用兵未必贵在快,但是用兵必须在于活。在这一过程中,线列步兵会在射击后纵队冲锋,部署在周围的散兵、尖兵则会在两军肉搏时不断袭扰敌人,用精准的枪法不断狙杀敌人。由于敌人的一侧在这时有遭到突破的危险,其他阵地的敌人通常会回军来救,这时敌军的侧翼往往会暴露出来。这时,炮兵集中火力猛轰敌人阵线,特别是骑乘炮兵,会配合骑兵快速迂回至敌人暴露的侧翼,实心弹侧面轰横队非常爽。骑兵配合步兵冲锋,逼迫敌人结成方阵,如果敌人结成方阵,步兵炮兵就会以优势火力打活靶,敌人不结阵,重骑兵会直接撕裂敌人的阵线。作者:于幸平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这句话上来就是错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中几乎所有的将领采取的战术仍然是纵队行军、之后展开成横队持续交火。至于纵队冲锋,那也得看情况。接下来的几段话读者当作假设看就行了。重点吐槽:当然,代价就是英军的进攻能力会因机动力不足,而比较平庸(不是差,毕竟单兵素质在那儿),所以,英军在拿破仑战争中的经典胜利多是防御作战。而英军恰恰就是一只能坚守的部队,再加上威灵顿这个老油条,法军就算是遇到对手了。
英军实行募兵制,由于是岛国,对陆军实行精兵政策,虽然军队数量较少,但是个个作战技巧娴熟,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当时欧陆普遍认为,英军普通步兵的素质足可以与欧陆国家的近卫军比肩。滑铁卢战役中,英军普通步兵的作战能力都在法军青年近卫军之上。相比之下,法军的新兵明显不行,而且越到后期越不行(莱比锡会战中,法军近1/3的伤亡是来自己方的误伤……)
英军的战术仍然是传统的横阵,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火力,炮兵,骑兵也都是如传统一般分散使用。也就是说,英军是一只很保守的部队,他的灵魂在于严明的纪律和极强的单兵能力。
但这不能当饭吃,前期英军在机动灵活的法军手里也一样栽了……土伦战役之后,英军很久都不去欧洲大陆和法国陆军正面对杠,而是到处扇阴风点鬼火……所以,如果去对付极盛时期的法军,英军赢面真心不大,更何况大多数指挥官各种冒进,非常容易着了拿破仑的道。
直到威灵顿这厮从印度回来。
威灵顿很擅长排兵布阵,英军的优势在他手里得到极大发挥,既然英军很保守,那就保守到底如图,军队非常均匀的部署,密不透风。任凭你法军怎么集中一点猛攻,我就是不动,只要不仓皇去增援,阵型就不乱,阵型不乱你就一直没破绽。就这么简单吗?威灵顿是个地形狂魔
只要有个小山包,他就能给你变成万里长城那种。英军占据在半岛,滑铁卢都是这样,占据制高点,将大部队隐藏在山脊之后(不仅能避免法军炮兵的轰击,而且敌人始终观察不到你有多少预备队),各横队组成交叉火力,居高临下对着法军的纵队就是一通啪啪啪……(还是以单兵能力和纪律为基础,因为如果素质不佳,法军一个冲锋夺下山脊,等于把制高点拱手让人)作者:于幸平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1&从威灵顿的角度看看英军是否是因为坚守才打的过法军我们来看看威灵顿的在半岛几场著名胜战:Roli?a、Vimeiro、塔拉韦腊、布萨科、萨拉曼卡、维多利亚。粗黑字体表示威灵顿有地形加持的防御会战,其他是进攻战、遭遇战。(另一方面说明威灵顿是相当会打进攻的,在印度的成名一战,阿萨耶,告诉你什么叫做英国莽夫)而且塔拉韦腊的地形、战事,我也不说什么了,直接上图:顺便一提,这个山脊曾在前晚给英军造成很大的麻烦。顺便一提,这个山脊曾在前晚给英军造成很大的麻烦。布萨科只能说和马塞纳打了个平手,不过一般认为这是胜仗。最终结局可以给你们类比,好比湘北打完山王,英军没有能力继续乘胜追击了,而且法军还有一战之力,所以英军继续撤退进入葡萄牙。半岛可以这么说,英军的进攻战打比防守战还有多那么一点。光威灵顿那几场著名会战,2/3都不是防守战,更何况整个英军呢?乃至于被教做人的尼德兰,也是进攻打得多,骚遍全场、一波捅穿。&2&英军出兵欧洲次数的问题但这不能当饭吃,前期英军在机动灵活的法军手里也一样栽了……土伦战役之后,英军很久都不去欧洲大陆和法国陆军正面对杠,而是到处扇阴风点鬼火……这句话也是扯淡,尼德兰远征(1790s)、那不勒斯远征(1805-06)全被吃了。1806年的Maida会战把法国人打趴下了,这个怎么没有提到?顺便说一下,我不认为英国普通线列团能够对刚刚的过别的国家的近卫军,尤其是毛子。人数上就有差距,更何况去面对“打仗和公牛一样”的毛子近卫军呢?这句话里还有很多细节是扯淡,不过我实在是吐槽不起来了。3)滑铁卢的大骑兵冲锋估计威灵顿伪退时,内伊集中全部骑兵无脑猪突,有被气疯了的因素……(此处被雨果极大夸大,事实上法军骑兵冲锋只是搅乱了英军的阵线,英军损失相对十分有限,只有两个杂牌军方阵因弹药耗尽而崩溃,而法军的骑兵几乎一次性全部丧失战斗力……)首先,面对英军某些营部的后撤,奈伊并没有扔出所有的骑兵,只有两个胸甲骑兵师。其次,英荷德联军一个方阵都没倒——就算一共得有4次骑兵大冲锋。4)关于中近卫军冲锋直到最后,拿破仑派出最后的预备队进攻时,威灵顿手里还有冷溪近卫军和一个龙骑兵团作为预备队,当法国中年近卫军(扩编后的几个老近卫军团因为素质不及正牌的老近卫军,被称为中年近卫军)冲上山脊时,埋伏的冷溪近卫军突然出现,一阵阵排枪将法军打得尸横遍野,一露头就打。正好普军已经攻到法军侧翼,法军遂全军崩溃。作者:于幸平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1&威灵顿的底牌就说中近卫军进攻的路线上,步兵的底牌尚且还有两个近卫旅(两个掷弹近卫营,一个冷溪近卫营、一个苏格兰近卫营),至少两个步兵旅,骑兵至少有三个团。所以说只有冷溪近卫是相当偏颇的。&2&中近卫军是怎么溃?中近卫军先朝英国近卫军的方向挺进,近卫军开火一轮后,直接上刺刀冲锋;同时这批中近卫军的左翼有英军第52团的包抄,并且52nd持续输出;还有一个龙骑兵团朝中近卫军冲锋。英近卫军打的那一下,中近卫军并没有倒,但是被刺刀骑脸、外加侧翼暴露被持续输出,中近卫军就彻底倒了。该答主剩下来的部分你们就当做笑话看看就行了,除了有关普鲁士的(然后时间设定在1813及其之后也是笑话)。====================================================================所有的答案全部忽视了年时期所有的英国陆军军事行动,一群人自说自话意淫罢了。英国在尼德兰被打成那种屌样都没人提,知乎难道全是威粉、英粉?还有1808年的约翰·摩尔远征,也是一样,英国人直接被拿破仑拿破仑教做人。包括问题也是给所有的答主们下了个套子,难道法军真的对英军胜率很低么?1743起到1815年,但凡有拼刺刀的战斗,法军胜64场 英军方胜60场真是考证都不愿意考证,光看看这些答案,全是不堪入目的。====================================================================题主忽视了一个问题,除了普鲁士之外,实际上奥地利和俄罗斯和法国打的也是有来有回。
有几方面原因,在拿破仑传里提到,拿破仑指挥战争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给将帅自主权,将军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命令,导致没有拿破仑亲自指挥,战果就会逊色很多。而西班牙战场拿破仑亲自指挥打的还可以,后来交给手下之后,就遇到了后边的溃败。而对普奥俄,多是亲自指挥。再者,开辟西班牙战场战略上陷入两线作战,兵力上分配上受到限制,而英国陆军则依托舰队和当地人的支持,可以获得种种优势,比如后勤上的便利,比如士气。当然还有大意,法国人从来瞧不起英国陆军,特别是拿破仑。胜败之事,对一场战役而言,有各方面因素,运气也有,比谁犯错更少;而战略上,则比拼国力等等,对英国,拿破仑并没有胜算,打到后来,拿破仑已经到了把一堆孩子们送上战场,这就是军事冒险了。所以拿破仑战争之后,法国除了面对英国和俄罗斯,还要面对新兴的德国意大利,陷入四面包围中,反而战略形势更恶劣,法国选择的是不记前嫌,跟随英国,与俄国结盟。
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后夺取了制海权,在海外抢占了大量法、西、荷等国的殖民地,打出了经英国本土—直布罗陀—好望角—印度和英国本土—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地峡—印度的两条贸易路线,再加上实行了自由贸易,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根本不能拿英国怎样,而且英国本土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资助欧洲各国进行反法战争,英国陆军很少动手同时英国陆军的特点是少而精,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渣
拿破仑的高机动,主要是改进了补给系统,可以脱离军用补给仓库的限制范围,(当然,也不能太远,但强于欧洲列强即行),由于欧洲普遍用的仓库补给,注定作战范围受到了限制,而且也能预判对方的机动路线,从前期的北意大利攻略就知道,一口气击败 博列厄,维尔姆测,阿尔文齐三个悲情老将。到后来的乌尔姆战役,另外法军较先进的炮兵,与灵活的散兵线都在战术层面上略优于奥普俄。俄军的大杀器独角兽炮火力恐怖,但准头太差。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达战斗行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