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乘迦叶金刚结吽迦罗印的作用

曲德寺(吉隆县庙宇)_百度百科
?吉隆县庙宇
(吉隆县庙宇)
曲德寺,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南,海拔4050米。曲德寺,亦称“曲丹伦布习寺”、“沃日仲觉·甘丹培觉林寺”。始奉宁玛派,17世纪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期改宗格鲁派。系拉萨色拉寺吉扎仓管辖,堪布每届任期三年,由色拉寺吉扎仓委派,沿袭至1959年民主改革前。
曲德寺面积
曲德寺平面布局呈东西向纵长方形
,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长60米,宽30米)。由前庭、门廊、主殿、塔殿及一系列附属建筑组成。
前庭:为露天庭坝,面积232平方米(长29米,宽8米),坐西朝东。每年藏历12月29日在北举行宗教活动时,可容纳90名喇嘛跳神。
门廊:位于前庭西部。面积6柱48平方米(长12米,宽4米),其中方柱4根,柱径40厘米;
圆柱2根,柱径20厘米
。门廊东侧为大门,宽2.4米。廊内西壁绘有四大天王像,门楣上方绘有宗喀巴师徒三尊,南、北两壁各有宗喀巴师徒三尊,南、北两壁各绘有佛教“八珍宝”及福寿图案等。
曲德寺详情
主殿:门朝东
,平面略呈方形,面积480平方米(长24米,宽20米),有八棱方柱22根(原为36根)进深7间面阔7间;在柱、梁及椽头上皆雕刻有如意云头、莲瓣、卷草纹等装饰图案,在木构件上雕刻有鸟、狮、鹿等动物图案。殿内南壁原置有木端刻的千佛像;西壁北端置有创寺人拉喇嘛·强曲沃及寺中堪布芒布·卡敦活佛的肉身,据说在清乾隆年间廓尔喀入侵攻入寺庙时遭到毁坏;西壁南端还置有寺主的宝座及释迦牟尼、班丹拉姆等镀金神佛像数尊;壁上置有木经橱,珍藏有《甘珠尔》、《》各一套。殿内四壁原皆遍布壁画,其中东壁南端:左起为该寺护法神札西贡布,身黑色,面三目,左手执旗,右手执钩索,骑白蹄黑马,腰挂箭袋、大刀,其下方为狗、狼等;中部为三世佛像,主佛结跏趺坐于莲台,内著僧祗支,外披黄色袈裟,其间绘有众弟子小像,或乘羊车或顶华盖执胜幢,姿态各异;主佛两侧绘有头戴莲花宝冠的侍女侧身奉侍,其右侧绘有宁玛派祖师,头戴红色类帽,披黄色袈裟,坐于红色法台,其下为释迦牟尼弟子3人及3个头戴宝冠、佩大耳环的伎乐天,下方绘有四臂观音像;最后端绘主尊马头明王,鹰身马首,其下为弟子礼佛、侍女仪仗图等,底边饰有莲花、祥云、法轮、金刚杵等图案。东壁北端:左起为轮回图、二十一尊度母像;最右侧为护法神班达墨松加母,蓝身三目,右手执戟,左手执人天灵盖,身骑黄骡,其四周为众小神像:前有诸龙及六臂依怙贡布恰县,后有猛狮及吹人骨法号、手执法仗的小神、上有宝马、骆驼、鹰、羊、狗、狼等动物相伴。西壁:主像为日松贡布像:释迦牟尼佛居中、强巴佛居左、桑杰吾松松居右;其上方左起绘有米拉日巴、圣山冈仁波且、宗喀巴、次巴麦、嘎曲卓玛等像,下方绘有桑杰吾松的两名弟子和卓玛色布(黄度母)等像。南、北壁还绘有本尊、菩萨、度母及历代达赖肖像等。主殿第二层有房间15间,其中5间为扎巴住所,其余为“聂章”(仓库);第三层有房18间,其中7间为寺主卧室,其余为僧舍。现上层建筑已坍2毁,仅残垣上留有小窗。
塔殿扎西果玛:原系三层建筑。底层为塔殿,门道宽1.2米,门樘5重,上雕莲花、卷草、荷花、狮头、龙等图案,形态生动。殿堂呈长方形,面积133.28平方米(13.6米,宽9.8米),面阔3间进深3间,有柱4要;殿中原建有一座覆钵式灵塔,高十余米,塔之东、南、北三面供有镀金佛像二百余尊,今已不存。第二层为夏亚康,南壁原置有十六罗汉镀金像,南壁与西壁交界处置有该寺第一至九代堪布置镀金像,西壁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像3尊,其中1尊为镀金像、2尊为檀香木像,高约2米,其侧为二十一尊度母像,系镀金铜质和檀香木质;北壁西侧供有莲花生大师及恰那多杰护法神泥塑像。第三层主要为护法神殿,有房3间,其中西北角一间供奉拉坚·确巴桑布活佛的肉身,曲腿盘坐,头戴黄色僧帽,身披金色袈裟,右手热金刚铃,左手执金刚杵;房内还塑有一尊牛头金刚像,比真人稍高,四壁挂有跳神用具。东北角一间供奉护法神贡布、郎塞、拉玛泥塑像,皆如真人大小;另一间名“拉衮松”。在塔殿扎西果玛顶部原建有金顶,使寺庙显得巍峨壮观。
冬夏拉康;位于主殿西北角。原系三层,以石块与土坯砌建。底层有房4间,均为仓库;上层有拉稽康,为管家等议事之所,有铁棒嘛住房舍和小伙房,还有一间小佛堂,内供泥塑像35尊。今已不存。
拉不让;位于主殿西面。原系二层,为寺中有一定地位的喇嘛的住所。上下两层共有房10间,其下层西南角为“神婆”住处,北面为堪布拉坚·确巴桑布的住所,内原供奉有一百多尊镀金佛像。
曲德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有僧侣93人。1959年寺庙部分被破坏,“文革”期间全部被毁弃。2014来在该寺遗址重修佛堂一座、僧舍3间,面积约150平方米。佛堂内收集了原寺庙中的铜佛像、铜钹等文物多件。
木雕孔雀构件:长1.2米,宽0.9米,高0.6米。木构件侧面雕刻有孔雀图案,双足支地,屏翼长迤,作回首凝眸状。采用剔地浅浮雕,刀法古朴凝练,线条简洁郐展。
木雕胜乐金刚像:通高20厘米,体宽14厘米。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妃金刚亥母(藏语称“多吉帕姆”),裸脚踏一伏首男子。像脚下为覆莲座,四周为火焰背光。造型生动,技法娴熟,充分体现了主尊的忿怒神情和震慑力量。属明代精品。
大明宣德五年铜钹:共2对。其中大的一对外径42厘米,内径20厘米,通高9.5厘米。圆顶一侧刻双龙戏珠图案,龙四足,张牙舞牙,两龙相向,中为火焰宝珠,珠中刻有变形“寿”字,另一侧刻双勾线楷书“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11字。刻纹皆为双线阴刻勾勒,线条柔长而流畅。另一对形体稍小,外径为35厘米,内径18厘米,通高8厘米,其形制与铭刻字样、图案同前者。两对铜钹保存完好,外表光泽依旧,敲击时凌晨质响亮。铜钹保存完好,外表光泽依旧,敲击时音质响亮。铜钹属赞用法器类,一般在举行佛事仪式时使用。
多吉申巴镀金铜像:像高41厘米,体宽28厘米,青铜灌铸,外镀金。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十二臂,双腿弯曲,脚下各踏一小鬼,裸体,呈忿怒状;像后有桃形背光。属明代精品。
玛尔巴镀金铜像:通高40厘米米,体宽25厘米,青铜灌铸,外镀金;玛尔巴()为堪布噶举派祖师,身穿僧衣,外披袈裟;左手曲放于大腿上,掌中握金刚杵,右手自然下垂,中指触地结降魔印,坐于仰、覆两重莲台的莲花座,座高8厘米。体态丰满,表情庄重。属明代精品。
医药王镀金铜像:高54.5厘米,宽31.5厘米,青铜灌铸,外镀金。医药王藏语称“爵母丹门加”,为医救众生、大慈大悲的化身,头部有螺发,白毫,披僧衣,左手平置股间,右手曲伸拈一草药;身下为仰、覆两重莲台,高15厘米,结跏趺坐。表情庄严,线条柔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明代精品。
多吉强切镀金铜像:像高63厘米,体宽29厘米,重10.6公斤,青铜灌铸,外镀金。头戴莲花宝冠,佩大耳环和项饰、臂饰,两臂相交于胸际结金刚吽迦罗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造像丰乳细腰,体态优美,造型生动。属明代精品。查看: 9115|回复: 38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487 小时听众数威望4179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0积分8653UID36079
在线时间4487 小时威望4179 注册时间积分8653好友帖子UID36079
本帖最后由 协力art 于
14:26 编辑
18:38 上传
18:42 上传
大成就者毗瓦巴像(明 )毗瓦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头戴花幔冠,头顶发髻高耸,双目圆鼓,神态威严。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胸前挂银质联珠式璎珞,手足饰银质钏镯,双肩披大花环。双腿散盘,坐于铺有兽皮的双层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形象生动,工艺精细。
18:38 上传
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Sakyamuni Buddha and Two Attendant Bodhisattvas499北魏 太和二十三年(499)这尊佛像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像。看实物,比人要高大很多,站在佛像前仰视佛像,就有一种想跪拜的冲动,非常庄严、崇高,激起内心一种肃穆升华的感情。当时不大好意思跪下来拜佛。真是有一种冲动,在内心就想跪下来好好拜佛。有种摄受之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跣(音显)足站立,头部高昂,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躯体健壮、气势雄阔,具有北魏太和时期造像鲜明特点。主尊两侧为合掌恭立的二胁侍菩萨,身后为舟形大背光。背光后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题记及捐资人名。此像年代历来争论颇多,从主体风格看为魏太和时期雕造无疑,但主尊的头饰、衣纹、两侧的胁侍菩萨造型、背光前后的装饰性雕刻等,与当时风格明显不符,应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区车耳营村,1998年失窃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18:38 上传
铜药师佛像 明()
Bronze Statue of Bhaisajyaguru
Ming Dynasty ()
18:38 上传
铜镀金药师佛 明()
北京崇效寺
Bhaisajyaguru Buddha
18:38 上传
铜镀金无量寿佛像
吐蕃时期(7—9世纪)尼泊尔风格
Amitayus Buddha 7—9 century
18:38 上传
18:38 上传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西藏风格
& && & 这尊像全跏趺(音加夫)坐于方形台座上,头饰螺发,面容俊美。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质轻薄贴体。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触地印。台座正面中央刻金刚杵,左右各雕一神像:右地神,现半身为释迦佛成道作证;左女魔王,是诘难佛陀正道的外道。身后饰火焰纹头光、背光。比例合度,风格古雅,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
Sakyamuni Buddha 9—13century
18:38 上传
铜镀金金刚萨埵(音 朵)菩萨像元(1271—1368)藏中风格这尊像微向左倾,戴花冠;面颊丰满,五官刻画生动。上身袒露,饰项圈和长链,下身着薄裙,手足戴有钏镯,装饰上皆镶嵌绿松石。帔帛在身后做成环状、形同头光和身光。跏趺(音加夫)端坐,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造型样式及装饰风格体现了元代造像的鲜明特点。Vajrasattva Bodhsattva1271—1368
18:38 上传
铜镀金大日如来像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西藏风格这尊像头戴花冠,面相庄严肃穆。上身袒露,戴项圈、手镯和臂钏,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长裙,衣纹简洁。跏趺端坐,双手当胸结智拳印。方形台座浑朴稳重,制作精美,其正面雕有双狮和法轮。铸胎厚重,工艺精细,造型端庄,风格成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堪称11—12世纪尼泊尔造像的典范之作。Vairocana9—13century
18:38 上传
18:39 上传
铜镀金不动佛像元(1271—1368)藏中风格Aksobhya Buddha1271—1368
18:39 上传
18:39 上传
18:39 上传
铜镀金大日如来像丹萨替风格 明(1368—1644)丹萨替风格由丹萨替寺得名,丹萨替寺在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为帕竹噶举派主寺。14世纪20年代,绛曲坚赞担任帕竹万户长,他以武力兼并前藏大部分地区,与后藏萨迦派相抗衡,建立帕竹第司政权,势力最盛。这一时期制作了大量的佛像,皆铸造精细,装饰繁缛,造型完美,风格统一,人们因产地而称之为“丹萨替风格”或“丹萨替造像”。Vairocana
18:39 上传
18:39 上传
铜镀金药师佛像 明景泰元年(1450)北京& & 这尊像与景泰元年释迦牟尼佛为同一组佛像,莲座上所刻铭文与释迦牟尼佛相同。Bhaisajyaguru Buddha1450
18:39 上传
18:39 上传
莲座上刻有铭文,“贤敬福官信任施”。
18:39 上传
铜镀金阿弥陀佛像尼泊尔风格 吐蕃时期(7—9世纪)Amitabha Buddha7—9century
18:40 上传
18:42 上传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明(1368—1644)北京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别有经书和宝剑,为文殊菩萨身份的标志。整躯做工精细,装饰繁复,胎体厚重,具有明代宫廷造像遗风。Maijusri Bodhisattva 1368—1644
18:40 上传
18:40 上传
18:40 上传
18:40 上传
铜镀金金刚持像明(1368—1644)西藏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本初佛,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尊像跏趺端坐,头戴五花冠,面相庄严。上躯袒露,下着绸裙,全身璎珞珠宝装饰。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吽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表示方便与智慧圆满具足。全身多处镶嵌松石,体现了明代西藏地区造像工艺特点。
Vajradhara1368—1644
18:40 上传
18:40 上传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吐蕃时期(7—9世纪)尼泊尔风格这尊像跏趺端坐,右手接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标准形象。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着袒右肩袈裟,衣质薄透贴体,衣纹呈均匀的水波状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明显特点。铸胎厚重,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
Sakyamuni Buddha7—9 century
18:40 上传
铜镀金佛母像丹萨替风格 明(1368—1644)
Goddess1368—1644
18:40 上传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元(1271—1368)西藏& &这尊像跏趺端坐,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顶饰宝珠。面形宽大,气韵沉雄。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薄裙,衣纹采取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及小腿处用连珠线表现。肩宽胸挺,躯体雄健。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和触地印。莲座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藏式佛像鲜明特点,与西藏萨迦、夏鲁两寺遗存的元代造像风格一致。Sakyamuni Buddha1271—1368
18:41 上传
18:41 上传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明早期(15世纪)十一面观音是观音菩萨在佛教中的众多形象之一,十一面颜色、容貌不同,表示不同的宗教寓意。中二手合掌,其余右边三手依次持佛珠、结施无畏印、持法轮,左边三手依次持莲花、宝瓶和弓箭。Eleven-faced Avalokitesvara15th Century
18:41 上传
铜镀金弥勒佛像
明()西藏
Maitreya Buddha
18:41 上传
18:41 上传
铜镀金六臂文殊菩萨像
明()西藏
Manjusri Bodhisattva with Six Arms
18:41 上传
18:41 上传
铜镀金四臂文殊菩萨像
明 永乐()
Manjusri Bodhisattva with Four Arms
18:41 上传
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
明 永乐()
Vajrapani Bodhisattva
18:41 上传
18:41 上传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永乐()
Sakyamuni Buddha
18:42 上传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明 宣德()
& && & 明代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在承袭明永乐后期风格的基础上,略有一些变化:造像躯体更趋肥胖;面相更趋汉化;莲花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更加繁复;衣纹质感也更加强烈。这些变化都与汉地艺术的影响密切相关。
Manjusri Bodhisattva
18:42 上传
铜镀金绿度母像
明 永乐()
Green Tara
18:42 上传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宣德()
Sakyamuni Buddha
18:42 上传
铜镀金斗战胜佛像
Wining in Battle Buddha
18:42 上传
铜镀金东方四供养天女像
明() 西藏
& && &东方四供养天女为藏传佛教所奉十六位供养天女中的东方四位,自左至右依次为腰鼓天女、遍鼓天女、横笛天女和琵琶天女。四天女皆菩萨装束,右腿站立,左腿弯曲,身体呈三折式,躯体丰腴柔软,胸部双乳高隆,女性特征明显。各有四手,各手或结印或持物,而腰鼓、遍鼓、横笛、琵琶分别为四天女形象重要标识。
Eastern Pujadevi&&
18:42 上传
铜镀金不空成就佛像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帕拉—西藏风格Amoghasiddha Buddha 9—13 century
18:42 上传
18:42 上传
18:43 上传
18:43 上传
石雕舍利函
辽(907—1125)
北京朝阳出土
& && & 这件石函呈长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侧面分别刻有释迦牟尼涅槃(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茶毗舍利(背面)。画面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Sarira Case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 小时听众数威望2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25UID823804
新手上路,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5 积分
在线时间3 小时威望22 注册时间积分25好友帖子UID823804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54 小时听众数威望682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7778UID506701
顶级专家, 积分 77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222 积分
在线时间954 小时威望6824 注册时间积分7778好友帖子UID506701
楼主辛苦,拜读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6 小时听众数威望24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36UID790612
初级入门, 积分 3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4 积分
在线时间96 小时威望240 注册时间积分336好友帖子UID79061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333 小时听众数威望791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11245UID135647
顶级专家, 积分 112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755 积分
在线时间3333 小时威望7914 注册时间积分11245好友帖子UID135647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79 小时听众数威望12972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14150UID683825
顶级专家, 积分 14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850 积分
在线时间1179 小时威望12972 注册时间积分14150好友帖子UID683825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128 小时听众数威望4288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6415UID166532
顶级专家, 积分 64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585 积分
在线时间2128 小时威望4288 注册时间积分6415好友帖子UID16653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718 小时听众数威望463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6348UID151189
顶级专家, 积分 63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3652 积分
在线时间1718 小时威望4633 注册时间积分6348好友帖子UID151189
与肝胆人共事,异己难与同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564 小时听众数威望1802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21590UID149562
顶级专家, 积分 215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410 积分
在线时间3564 小时威望18026 注册时间积分21590好友帖子UID14956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219 小时听众数威望1883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28048UID451071
顶级专家, 积分 280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952 积分
在线时间9219 小时威望18830 注册时间积分28048好友帖子UID451071藏传佛教造像之辨识
佛教反对“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佛像并非写实,而是用以寄托法理。这就要求造像者遵循一定的规范,不臆造,不滥造。姿态符合义理,外表端庄美观。藏传佛教造像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工艺精湛,法度严谨,姿态造型绝不混淆。相比而言,人们到汉地的寺院,随意指一尊佛菩萨像,问是哪一位,答案往往有很多。同样造型的菩萨,有时当文殊菩萨供养,有时做普贤菩萨供养,这就是造像没有法度。因此,这里只讲藏传佛教造像的辨识。
藏传佛教造像由于名目繁多,因而尽管姿态造型绝不混淆,但仍有不少两两相似、从而容易导致误认的情况,所以需要我们懂得如何去辨识。
辨识藏传佛教造像,要从其身体颜色(着色唐卡、壁画)、姿态造型、装束、手印、法器、坐骑或驮伏宝座的动物等入手。
一、释迦牟尼佛与阿閦佛
几乎所有释迦牟尼佛坐像,都是同一种姿态:身着一件似有若无的袈裟,头顶裸露顶髻(有例外)。全跏趺坐,左手禅定印,手心向上置于脐间,有时托钵一只,象征累劫修行的资粮;右手触地印(亦称降魔印),手心向内,指尖触地。如下图:
释迦牟尼的这个姿态,如果了解他成佛前的一个事件,则更容易记住。
当时魔王波旬诘问释迦牟尼(当时还未成佛,称“菩萨”),你的功德谁可证明?菩萨以右手指向大地,大地现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出大音声,地神(或称“坚牢地天”)从地中涌出,说“我为证明”。魔众各自现形,狼狈逃走,魔王晕厥过去,被地神用冷水浇醒,地神对他说:还不快跑?再不跑就要挨打了!(见《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九)
手指大地的姿态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请坚牢地天作证的一刹那。
下面这尊释迦牟尼佛像的底座上,有坚牢地天(右)出半身为释尊作证、魔王波旬(左)遁逃的场面,中间的金刚杵表明这是释迦牟尼成佛时的金刚座:
阿閦佛又称不动如来,是五方如来里的东方佛。而在藏文里,说到他的名号时,有两个版本,有时说“美秋巴”(阿閦佛),有时说“多吉森华”(金刚萨埵)。由于金刚萨埵灭罪功德极大,阿閦佛常被单独供奉。
阿閦佛通常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一定是全跏趺坐,手印是左手禅定印(手心朝上置于脐间),右手触地印(降魔印),手心朝内,接触地面。左右手的手印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因此,单独的阿閦佛的造像跟释迦牟尼佛容易混淆。辨识的方法是:
着色唐卡,阿閦佛的身体是蓝色的,释迦牟尼的身体则多是金黄色的。若是铜像,还得再看别的特征。阿閦佛通常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释迦牟尼通常裸露顶髻、身披袈裟(二者都有例外)。下图即阿閦佛:
阿閦佛的左手有时竖一金刚杵,释迦牟尼的左手有时托钵一只。一旦左手有法器即可确定身份:
& 但如果是空手,而在法座中央横着摆一柄金刚杵,一般也认为是阿閦佛:
二、药师佛与宝生佛
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简称药师佛。其造像姿态独特,十分容易辨认。他通常衣着朴素,裸露顶髻,身披袈裟,全跏趺坐。左手结定印,捧钵一只,钵内充满甘露;右手结与愿印,即手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外,拇指和食指拈一枚药果,这枚药果称为诃梨勒果;有的造像里,药果是发芽的,看起来更像一棵药草。如下面两图:
唐卡里的药师佛通常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有六位同样在东方世界的佛陀围绕: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加上药师琉璃光王如来,总共七位,合称“药师七佛”。熟悉《放生仪轨甘露妙药》的读者一定觉得这些名字十分耳熟,他们就是仪轨的“顶礼、供养、皈依”那一段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之间的那七位如来。有说法认为,虽然看起来是七位佛陀,他们实际上都是药师佛的化现。下图即“药师七佛”唐卡:
上面的“药师七佛”唐卡。你可能数出了八位佛陀,那是因为药师佛上方(后方)的那尊其实是释迦牟尼佛。下方还有一位不知名称的忿怒相的护法。
宝生佛头戴宝冠,全跏趺坐,标志手印是左手定印,有的捧宝瓶一只,右手结与愿印。由于宝生佛双手的手印与药师佛完全相同,因而两者容易混淆。但仔细辨认的话,不难分别。唐卡绘画,宝生佛身体为金黄色。药师佛身体则为蓝色,无论是唐卡绘画还是金铜造像,宝生佛都头戴宝冠,药师佛则多数很朴素地露着顶髻。宝生佛右手空着,有时手心里有一枚如意珠,药师佛则常常拇指食指捻(发芽的)药果一枚。如果有宝座,宝生佛的宝座由马驮负,而几乎没有哪尊药师佛有高高的宝座。下面三图即都是宝生佛,第一图宝生佛结定印的左手是空的,第二图宝生佛结定印的左手捧宝瓶一只,第三图宝生佛的宝座由马驮负:
三、般若佛母与四臂观音
般若佛母的名号是这样理解的:般若,音“波惹”(梵Prajna),意指佛陀的遍知智慧,这个词译音不译意,因般若和世间的智慧不同。佛母,指的是一切佛陀从般若而生,如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佛母,并非实指某佛是某女所生的意思。
远远地看到般若佛母的造像,会以为是四臂观音。都是四臂造型、全跏趺坐,确实很容易混淆。
近看则能注意到这些不同:
(一)般若佛母的前面两手结禅定印或说法印,四臂观音的前面双手结合掌印。
(二)般若佛母的后左手握经文,传为《般若经》;四臂观音的后左手轻拈莲花。
(三)般若佛母的后右手有两种可能的法器,有时是一串念珠(和四臂观音此手相同),有时是金刚杵。
&&&&如下图:
四、无量光佛与无量寿佛
因为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虽然被多数教派认为实际上是同一位,但人们修持具体的法时,还是把阿弥陀佛相应的大愿强调一下,这就衍生出了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形象。名字虽然有点多,但姿态是很相似的,略有差异。
事实上,阿弥陀佛(Amitabha)的中文含义,就是无量光。mita意思是“量”,前头加上否定前缀“a”,意即“无量”。abha的意思是“光”。连起来读,Amitabha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梵文发音是Amitayus,相信读者可以找到“寿”的梵文音节。
在藏文里,阿弥陀、无量光和无量寿也是有三个名字的,分别发音“囊瓦塔义”、“奥华美”和“才华美”。意思分别是“光明无限”、“光量无”和“寿量无”。考虑到藏文的语序倒装,这组词和汉语可以完全一一对应。
阿弥陀佛和无量光佛,一个音译一个意译,其实没有区别,只是音译听起来抽象艰深些,可以涵盖无量光、无量寿以及其他所有具体事业。修行人求智慧时,往往向无量光佛祈求,而要长寿则向无量寿佛祈求。
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在造像姿态上,是一样的。身体红色(唐卡、壁画),全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而在法器和穿着上微有差异。无量寿佛一般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盛装菩萨一般,手捧宝瓶一只,瓶中生出宝树。无量光佛通常穿着简朴些,空手或捧钵。如果宝座下有孔雀驮负,则便是法身阿弥陀佛本尊。
藏地常能见到“长寿三尊”的唐卡,中央即是无量寿佛,两侧是白度母和尊胜佛母:
五、文殊菩萨、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与弥勒菩萨
&&&&如果文殊菩萨、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双手结说法印,容易看成弥勒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弥勒菩萨正在天道说法,所以双手结说法印,是弥勒菩萨的标识之一。四者的区别在于肩花上的法器不同:弥勒菩萨左肩的肩花上置放着一只军持瓶,右肩的肩花上置放着一只八辐金轮。军持瓶是灌顶时常用的礼器之一,弥勒菩萨在说法,用这个应该很频繁的;八辐金轮意思也是“说法”。所以如果在肩花上看到军持或金轮,任何一个,就都可以肯定是弥勒菩萨。而文殊菩萨左肩的肩花上置放着经书,右肩的肩花上立着般若剑,剑尖向上;因为文殊菩萨号称“大智”,般若剑和经书乃是“智慧”的象征。金刚萨埵则左肩的肩花上置放着金刚铃,右肩的肩花上立着金刚杵。如果左肩的肩花上没有金刚铃,只右肩的肩花上立着一柄金刚杵,那就是金刚手菩萨了。如以下各图:
六、文殊菩萨与虚空藏菩萨&&&
前面说了,文殊菩萨左肩的肩花上置放着经书,右肩的肩花上立着般若剑。而如果肩花上不见经书,只看到有宝剑一柄,那就不是文殊菩萨而是虚空藏菩萨:
如果是壁画或唐卡,还可以再看看身体的颜色。如果是蓝色,则是虚空藏菩萨。如果是红色或金黄,则是文殊菩萨。
另外再说一点,藏地的很多高僧被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对他们的造像,也是依文殊菩萨的造像法度制作的。例如宗喀巴大师造像,就是双手说法印,肩花上置经书宝剑:
从法理上来说,宗喀巴大师就是文殊菩萨。从造像上来说,我们还是说这是宗喀巴大师的造像。
七、黄财神与财宝天王
黄财神的造像,多为一个遍体金黄色的胖子形象,有髭须,眼珠突出,眉心微蹙,头戴宝石天冠,上身赤裸,袒胸露腹,下着纱裙,半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执一鲜果,置于膝上,左手握一吐宝小兽,小兽口衔刚刚吐出的宝珠一枚,下方珠落如雨。黄财神半垂的右脚,常踏白海螺一枚。
跟黄财神常常混淆的是财宝天王(毗沙门天王的化现,又叫北方天王、多闻天王),两位财神都比较发福,都坐着,左手都握着吐宝小兽。大概是这些相似之处引起了辨识的混乱,许多博物馆常常不分泾渭,一看到手拿吐宝小兽的胖子,就通通归为财宝天王,或一概标“黄财神”,谨慎些的,统称“财神”,让人心里暗暗抱憾,却只能同意。其实他们二位的形象很不相同。财宝天王()总是骑狮子的,黄财神总是直接坐在莲台上的。财宝天王右手握胜利幢(“胜利幢”很容易丢失。丢失了“胜利幢”的财宝天王更容易与黄财神混淆),黄财神右手攥的是果实。具体见以下三图:
顺便说一下,藏文说的“臧巴拉”(Jambala或Zambala),只指五姓财神,而不包括财宝天王(藏文称“南图zhei”)。博物馆的英文标签也常常在这上面搞错。
八、金刚持与金刚萨埵
&金刚持,又叫大持金刚、金刚总持,藏文称“多吉羌”。多吉,金刚。羌,持。
金刚持造像的姿态,是全身白色或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用以代表空性),全跏趺坐,左手金刚铃、右手金刚杵(金刚铃代表智慧,金刚杵代表慈悲[方便]。铃杵一对,表达“智悲双运成就佛果”之意),且双手各结期克印,然后左手在内右手在外交叉于胸前而结成吽迦罗印。所谓期克印,就是拇指扣中指无名指,竖立食指和小指。别把这个当成“兰花指”,竖立食指在佛教造像里,其实是个恐吓的手势。金刚持当然不想恐吓谁,期克印在这里表达无坚不摧、降伏心魔的能力、智慧和决心。所谓吽迦罗,梵文音译Humkara,意译“降三世明王”。吽迦罗印可以意译为“降三世印”或“殊胜三界印”。有时双手为空,铃和杵置于肩花之上,但双手的吽迦罗印是必有的。见下面两图:
如果左手金刚铃、右手金刚杵,或者肩花上有铃有杵,而双手却都不是结吽迦罗印,那么就是金刚萨埵。如以下两图:
九、金刚萨锤与摧破金刚
“金刚萨埵”这个词,是汉梵结合。如果是纯汉语,就是“金刚有情”;如果是纯梵语,发音就是“班匝萨埵”。藏文发音是“多吉森华”,是全意译版的,不是藏梵参半。金刚萨埵最常见的形像是,头戴五智宝冠,左手持铃,置于左腰上,表示适悦的‘大我慢’之义;右手执金刚杵置于胸前,表示开启众生本有的菩提之芽。
摧破金刚,或称摧坏金刚,梵文bajra-vidarana。藏名是多杰南炯。多杰是金刚,南炯就是摧毁、破坏、毁灭之义,故称摧破金刚。摧破金刚有寂静相和忿怒相两种形象。其寂静相与金刚萨埵很容易混淆,最常见的形像,也是左手持金刚铃置于左腰上,右手持金刚杵置于胸前。两者的区别只不过是,摧破金刚右手所持的金刚杵是十字形(如同两只金刚萨埵所持的金刚杵交叉)的。
金刚手菩萨肩花上也有一柄金刚杵,但却没有左肩花的铃;或者左手结施依印(拇指扣无名指),右手举起金刚杵以表明其金刚手菩萨的身份。
十、绿度母与白度母
观音菩萨从轮回苦海中早已救度无量众生,但他再以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众生并未减少,不禁落泪。一滴眼泪化为白度母,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
因为绿度母是由观音菩萨的眼泪所生,所以她是慈悲的化身。她劝慰观音菩萨:苦难众生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愿力也无量无边,众生必能度尽。佛教认为,向绿度母至诚祈祷,可以断除生死轮回,消除魔障病苦,获得智慧慈悲,凡有所求,无不成就。
绿度母全身绿色,头戴宝石冠,身披璎珞,面带温柔微笑,半跏趺坐,舒展右足踏一朵莲花。左手以拇指扣无名指,结施依印,手拈莲花一枝。右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外结与愿印,有时这只手也拈一枝莲花。绿度母手中所执的盛开莲花,常还伴有两个骨朵,一个未开,一个半开。表示过去、现在、未来,恒依佛法而行。
&&&白度母具有救度八难的威德,是能够为一切众生赐予长寿的一尊度母。许多信众所知道的白度母是一位赐予众生长寿的本尊,其实不止这些,如果虔诚地修持她的法门,也可以使智慧迅速增长。
白度母肤色洁白,头戴花蔓冠,身披珠宝璎珞,双足全咖趺坐安住于莲花月轮上,右手膝前手掌向外结施愿印以示救助,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抚乌巴拉花,左手拇指与无名指牵住白莲花枝对着心间,花沿腕臂至耳共有三朵,一朵含苞,一朵半开,一朵全开,代表佛、法、僧三宝具足;花茎曲蔓至耳际,形象典雅优美。
着色的唐卡或壁画,绿度母和白度母不易被认错。素色的唐卡或者金铜造像里,绿度母和白度母因为手印相同,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是:白度母是全跏趺坐的,绿度母则是半跏趺坐、舒展右足踏一朵莲花;白度母的眉心手心脚心都有眼睛,绿度母则只有两只眼睛。见以下两图:
十一、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八大菩萨一起供奉时,分为两组:文殊、观音、弥勒、金刚手为一组,普贤、地藏、虚空藏、除盖障一组,两组的姿态造型相互对应。八大菩萨的区别,以其肩花上或手中的法器为标识:
文殊菩萨——肩花上置经书,观音菩萨——肩花上无法器,弥勒菩萨——肩花上置军持瓶,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或肩花上置金刚杵,普贤菩萨——肩花上置日轮,除盖障菩萨——肩花上置弯月,地藏菩萨——肩花上置摩尼宝珠,虚空藏菩萨——肩花上立小剑。见下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式九乘迦叶金刚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