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甘肃通渭马营小曲曲词

通渭小曲_视频在线观看_百度视频
订阅精彩视频,请
通渭小曲相关视频:
大家都在搜:
百度视频搜索结果源于互联网视频网站,系计算机系统根据搜索热度自动排列,不代表百度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甘肃通渭县: 新编“小曲”好词多
作者:李琛奇
  早就听说甘肃通渭县马营镇有个唱通渭小曲的协会很出名,经常在农家小院演出。10月14日,记者慕名探访,不料却扑了个空。  “小曲协会的会员都是庄稼人,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地里的玉米和马铃薯都该收了,这会儿大家都在地里忙着呢。”50岁的何永川也是小曲协会的会员,他在镇上开了一个诊所,“其实不光是小曲协会的人会唱,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会唱小曲的人。”
  通渭小曲是甘肃通渭县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有300多年的历史,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年头节下、婚喜庙会、老人寿辰,或者是农闲时节,在街头巷尾、农家小院等地,到处都能听到小曲演唱。”何永川告诉记者,他从20岁的时候就跟着老人们学唱小曲。2007年,镇上一些小曲爱好者自发成立了小曲协会。  “协会成立以后,编排新戏,培养新苗,使通渭小曲从田间地头慢慢登上了大舞台。”何永川骄傲地告诉记者,“近几年,我们不光在县里演出,还去过兰州的很多剧院和大学。去年10月,我们还应邀赴北京,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传统音乐节。”  说着,何永川打开电脑,给记者看储存在电脑里的一些演出。“传统的小曲唱词都是些当地传说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和其他剧种的唱本,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情节生动感人,所以大家都爱唱爱听,能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何永川说,很多群众和小曲艺人还把反映现代生产生活的事情编成小曲传唱。  “去年搞了试验田,秋膜双铺能高产。保温保墒是关键,选用良种应当先。地膜秋铺种玉米,一亩能打千二三。我去年铺膜三亩半,秋收玉米四千三,个个都说好,人人齐称赞!”何永川即兴清唱了一段。他说,近些年,通渭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群众收入大大增加,“如果不是给群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大家也想不出这么好的词儿。”  何永川又递给记者一本《通渭小曲集锦》。“这本书里既有传统的唱词,也有我们自己编的新词。”何永川翻到一页指给记者看,“这是一段叫《小额信贷好》的唱词:来了好心人,贷款帮咱忙,做了个沼气池,干净又卫生,灯泡明又亮,做饭一阵风,家家户户乐呀乐融融;装了个自来水,水甜沁人心,扭开水龙头,哗哗的水出来,从今后再不为饮水犯愁怀……”  虽然没能看到小曲协会演出的热闹场面,但是记者从何永川唱的几段小曲中感受到,通渭小曲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喜闻乐见,这不也正是民间文化的魅力所在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0/15 13:2710/15 10:4510/15 03:0810/14 17:4610/14 17:2710/14 15:2210/14 07:1010/14 04:46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通渭小曲概观1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页
通渭小曲概观
■张智军(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明代著名戏剧
部。“小曲”即谓西北地区群众所家汤显祖曾有诗曰:“秦中弟子最聪明,喜爱的“眉户”,因其别于秦腔大戏故名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小曲”。流行于通渭县及周边地区的通怜白头为多情。”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渭小曲具有鲜明的西北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盛行与影响。
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内容情清代为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节感人,深受民间喜爱。例外,通渭小曲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
据笔者所知,民国年间马营有专演唱小
■历史渊源曲的业余班社,且秦腔艺人王明花、王
虎成、尚老三、尚老五均会唱小曲。民
春秋战国时,今陕西为郑、秦的辖间艺人张兴贵的父亲是当时业余小曲班地,故眉户、小曲有“郑声”的遗韵和社最著名的“把式”之一,张氏小曲家“秦风”的传承。因郑声多为表达男女相传渊源,祖孙几代都是通渭小曲有名的爱和悲欢离合的“桑间”、“濮上”之“弹唱家”。
音,曲调缠绵悱恻,如怨如慕、如泣如通渭不愧人杰地灵。“小曲”音乐诉,故被古代文人士大夫斥之为不登大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雅之堂的“靡靡之音”,但它在民间却有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顽强的生命力。曲调中的“哭长城”等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调由反映秦代筑长城的暴虐之政而来,“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又因关陇地区为秦的发祥之地,故民间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曲调中最多有“秦风”保留。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
眉户和小曲中还折射着宋元杂剧中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的许多词曲牌的影子,如“风落怨”、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跌落金钱”等曲调。它还有由“弹词”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演变而来的踪迹,如清代毛奇龄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西河词话》所谓“弹词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谓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弹唱者也”。通渭一带亦称唱小曲为“弹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风搅唱”,称擅长小曲的民间艺人为“弹唱雪”。
手”或“弹唱家”。弹唱系为演唱小曲的清嘉庆年代以后,随着秦腔唱腔及古称。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和完善,秦腔艺人
通渭小曲可能在明代即为盛行,因不再运用两种腔体并用的唱法,而是用为当时陕陇(甘、青、宁)为一省建制,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明代陕西武功进士康海()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擅长于词曲,归田之后三十年中创制乐式———清唱。但是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曲,自比俳优,编戏自娱,其好友户县艺,受众群体极大,具有玩强的生命力,进士王九思()亦善歌弹、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喜庆之余,工词曲,有剧作行世。康王二人对关陇在庭院、地滩、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一带的戏曲有很大的贡献,对民间小曲娱乐内容,它带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
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为广大人民群众[论坛]民族音乐Forum所喜欢。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它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音乐特征通渭小曲作为一个地方曲艺,流行于通渭的大部分乡镇。县城区、马营镇、寺子川、华家岭、义岗川、北城铺、襄南、陇阳、李店等乡镇,流传最为广泛,可谓名家辈出,“把式”接踵,久演不衰。“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曲艺,其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的经历并独具特色。1、演出形式方便灵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娱自乐为主,方言演唱。2、曲调繁多,娓娓动听。“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90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3、具有“套曲”特征。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套曲”和“单曲”结合,自始至终热情洋溢。套曲格式与结构是,通渭小曲属联套体,根据剧目剧情、唱调内容变化所需,将若干首曲调依照一定的规律连套在一起,组成了一出小戏完整的唱腔。例如:《兄妹观灯》越调—岗调—剪边—五更—大东调—小东调—东调—船曲—打牙牌—五更子—六月花—岗调—观灯调—紧述—越尾。不管任何小曲,都以越调为开头,下接背宫或其它调(背宫较为普遍),以越尾作为结束调。且有开腔“先缓后紧”,曲调
2009·537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冯家湾小曲-原创 热门片段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
宝贝陪你玩
畅游视频网页游戏YOYO手游
完美游戏台
网络视听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渭马营小曲赐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