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装是道服与僧服厂家的简称吗?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人关注&&&&&&
僧服 文化  佛教僧人的服饰与世俗的服装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以其比较独特的颜色和形制蕴涵着某些佛教的教义和戒律,从而既能满足佛教僧人的宗教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使佛教僧人显示出与在家人不同的独特面貌。它的形成,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之外,还有历史、地域、民族、风尚等诸多因素。在古代印度,佛教僧人的服饰在颜色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形制上比较简单。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佛教流传的时间久远,区域广阔,再加上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等等影响,因此,汉族僧人的服饰在承袭古代印度佛教的某些旧制的同时,又有着很多的增制,在僧服颜色上则不如古代印度严格,在形制上除了法衣,还增加了常服。法衣是僧人在佛事和法会期间穿着的服装,主要有三衣、五衣、缦衣、衲衣、袈裟、传衣、金襕袈裟、紫衣、黄衣、法衣、威仪细、挂络、偏衫、裙子、直缀、禅带、卧具、袈裟袋、打包和钩纽等。常服是僧人日常生活中所穿的衣着,主要有海青、衫、褂、帽冠和鞋袜等。佛教僧侣的衣服,根据佛的制度,只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即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五衣”是于“三衣”之外,加上僧祇支和涅槃僧。这些僧服,特别是“三衣”,在颜色的选择上有严格的限定。   据《毗尼母经》卷八中说:“诸比丘衣色脱,佛听染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菓,八佉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又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说:“衣不得用黄、赤、青、黑、白五大色。又有纯色,如黄蓝、欝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着用。绀黑青作衣也不许用,只可用皂、木兰作衣,非纯青、浅青及碧许作衣里。赤黄白色不纯大的也许作衣里用。紫草、捺皮、虬皮、地黄、红绯、黄栌木都是不如法色。”   又据《十诵律》卷十五中说:若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黄衣、赤衣、白衣者,应以青、泥、茜三种色中,随一坏是衣色。   《五分律》卷二十中说:“不听着纯青黄赤白黑色衣。”并且说黑色衣是产母所着,犯者波逸提。其余四色犯者突吉罗。   又据《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说:比丘“不听着上色衣,上色者,丘佉染,迦弥遮染、俱鞞罗染、勒叉染、卢陀罗染、真绯瓣欝金染、红蓝染、青染、皂色、华色,一切上色不听。应用根染、叶染、华染、树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这些文字,主要说明三点:第一、“三衣”的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第二,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染上一块别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祛除对衣服的贪着,即所谓“坏色”或“点净”。第三,列举了许多可染用颜色及不可用之颜色。   虽然在佛教律制中,禁止用上色、纯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还是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可用。在习惯上,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释迦如来的衣色,在《魏志》卷三十裴注中引《西戎传》说:“浮屠太子也,父日屠头邪,母云莫邪,浮屠身服色黄。”但这是汉地人的记载,未必确实。在《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说:“那揭罗曷国有释迦如来的僧伽胝袈裟,是细氊所作,色黄赤。”   又据《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九中说:佛的姨母大世主与五百释女在劫比罗城多根树园听佛说法,三请出家而佛不许。佛从劫比罗城去往贩苇聚落的时候,大世主与五百释女便自剃头发,着赤色僧伽胝衣,追随佛后,一直到相思林中,因阿难的恳求,才得到佛的允许而出家。   又据《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说:梵衍那国有阿难弟子商诺迦缚婆的九条僧伽胝衣是绛赤色。   又《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中说:阿育王时大德末阐提到罽宾犍陀罗吒国教化,在雪山边阿罗婆楼池水上行,自着赤衣。   由以上这些事实来看,在初始一、二百年中,僧衣的颜色是习惯用赤色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而“袈裟”的本义即“赤色”。如《四分律·衣犍度》卷三十九初云:“如是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持。”“袈裟”二字,据《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中说:“加沙字本从毛作‘加沙’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按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用赤色的名称作为“三衣”的总称,这就说明在习惯上,“三衣”总是赤色的。   印度的佛教,在佛灭度后二百至五百年间,在教理上分化为二十部,在戒律上分为五部。于是“三衣”的颜色也各有不同规定,以标帜自己的宗派。如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末描述袈裟的颜色时说:“萨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导利法化,应着绛袈裟。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袈裟。迦叶维部者,精进勇决,极护众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者,禅思入微,究畅玄幽,应着青袈裟。摩诃僧祇部者,勤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袈裟。”又东晋失译《舍利弗问经》中叙五部律众的衣服与《大比丘三千威仪》所说大致相同,只是将萨和多部和昙无德部的衣色互易,说萨和多部应着皂色,昙无德部应着赤色。由此看来,虽然五部的衣色各各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在五部中却还通用。据《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中引真谛三藏说:“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者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从现在东南亚各国都用黄衣来看,正是摩诃僧祇部的流传,从原本点净的规定,而发展成为衣色的规定的。   据一些历史记载,当初印度僧人刚来中国时,也是以身着赤色袈裟者为多,这自然也成为佛教传承上的一部分内容。《弘明集》转引《理惑论》说:“今沙门被赤布,曰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直到现在近两千年,沙门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主的。   但是,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出现了僧侣的袈裟颜色相当混乱的现象。据《唐书》记载,唐武后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托武后亦弥勒佛下生,为阎浮提洲主唐朝。这种附托自然是有利于武后易唐为周作舆论上的准备,因而有功于武后朝,武后亦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的规定,赐予沙门法朗等九人以紫袈裟。此后风行一时,在唐宋两代,一直都以朝廷赐紫袈裟、绯袈裟作为沙门的荣耀,因而引起不顾戒律的约束,随意选用袈裟颜色的混乱现象。不过,从汉代直到现在,总体上佛教僧侣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主的。因太执着于“赤色”,遂以朱红袈裟为最普遍,最尊重,殊不知,朱红色恰恰是戒律中所不允许的“上色”和“纯色”,而古之僧侣所披之赤衣,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的。   由于汉地较之印度天气寒冷,中国的僧侣们仅仅靠“三衣”或“五衣”是无法御寒的。不仅汉人不习惯仅着“三衣”,即使是西来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过不了汉地寒冷的冬季。因此,汉僧根据佛制有许蓄百一长物的规定,于三衣之外,又根据实际需要,再添置其他衣服,并在颜色上也形成一定的规制。   大约在东晋之时,由于佛教兴盛,汉人出家的增多,那时便出现了不同于袈裟的僧服“缁衣”。所谓“缁衣”,是就汉地原有的那种宽袖大袍的传统服装基础上,稍微改变其式样而固定地成为僧侣们日常穿着的服装,只是在颜色上作了规定。据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记》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墨,非正色也,七入为缁色。以再染黑为□色,即是雀头色,又再染才成“缁”色。“纁”即是浅绛色,“緅”是青赤色,由“绛”而逐渐加深,最后成为“缁”色,即现在所说的“红青”色,其实是微带赤意的黑色。   黑色的缁衣,自东晋之时起,已很风行了。那时的僧徒们被称为“缁衣”或“缁流”,可见僧人已普遍着缁衣了。据元释念常撰的《佛祖通载》所记,南朝刘宋时,“时有僧慧琳者,以才学得幸于帝,与决政事,时号‘黑衣宰相’”。另有齐初荆州竹林寺僧慧与玄畅,则被称为“黑衣二杰”(《高僧传·僧慧传》)。此时,“缁衣”已成为了沙门的代号;缁衣和白衣,则成为后来僧侣的对称,谓之“缁素”。   至于僧侣的常服,何以要选用“缁色”,虽然难以考定,但大致上是从中国传统的宗教色“玄色”演化而来的。   最初,道士的服色为“缁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束水注》卷六中云:“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范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称道家采药者为“缁服思玄之士”,可见缁色本是中国古代的宗教服色。早期的佛教受道家影响很大,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当时,释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的不同,道士顶黄冠,结果“黄冠”成为道士的专称,而“缁衣”则成为僧人的别号了。随着佛教势力的发展,僧徒骤增,穿缁衣的也就更多了。于是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而僧服则反客为主,使缁衣成为佛教僧徒的专门服色。但僧人之服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僧史略》载,北周武帝曾禁沙门服缁,令改服黄色,从此,僧侣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宋赞宁《僧史略》卷上云:“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并部幽州尚黑色。”又云:“昔唐末豫章有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衲,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黄衲为观音衲也。”可见此时,僧服颜色不仅有黑色赤色,也有黄褐、石莲褐之类,色彩较以前为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北方偏于保守,所以,地处北方的并部幽州保持着尚黑色的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北方僧侣服黑色的依旧比较多。   到了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又云栖的《竹窗随笔》中说:“衣则禅者褐色,讲者蓝色,律者黑色。”据《山堂肆考》云:“今制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今应赴僧也。”可见明末时僧侣衣制逐渐变更。现南京宝华山是律宗的祖庭,每当传戒时,住持仍着黑常服红袈裟,而求戒者着黄常服黑袈裟,此犹是明代旧制。现在僧侣的常服大多为褐、黄、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黄绿色,称之为湘色。在这五种颜色之中,又各任意深浅不一,是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的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题归元恭僧服小像
*题归元恭僧服小像
清•吴伟业
金粟山人道者装,玉山秋尽草堂荒。
劫灰重作江南梦,一曲开元泪万行。
共道淇园长异材,风欺雪压倩谁栽。
道人扫向维摩壁,千尺苍龙护讲台。
《晚晴m诗汇》卷20
&&&&&&&&归元恭():清初文学家。即“归玄恭”,古“元”同“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又名归庄,一名祚明,字尔礼,号恒轩,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为复社成员。清初,曾参加昆山抗清斗争,失败后一度改僧装亡命,皈依佛门,被称作“普明头陀”。善书画。能诗,其作品对清军南下时暴行有所反映。《万古愁》曲,相传为其所作。也能文。文集已佚。后人辑有《归玄恭遗著》、《归玄恭文续钞》,又有《归庄手写诗稿》影印本及辑本《归庄集》。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昆山归元恭先生,狂士也。家贫甚,扉破至不可阖,椅几至不可坐,则俱以纬萧缚这,遂书其匾曰‘结绳而治’。又除夕署其门云:‘一枪戮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僧服:穿着僧人的衣服。
&&&&&&&&金粟山人:彭孙囗()&清初词人。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第一,授编修,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其词颇多纤艳之作。也能诗,所著有《松桂堂集》、《延露词》等。金粟,如来的简称。
&&&&&&&&劫灰:指遭刀兵水火等毁坏后的残余。
&&&&&&&&一曲开元:唱一首歌颂盛世的歌曲。开元,唐玄宗年号,史有“开元盛世”之说。
&&&&&&&&共道:都说。
&&&&&&&&异材:有特殊用途的木料或材料,此指竹子。
&&&&&&&&倩:qiàn,请,央求。
&&&&&&&&道人:此指佛教徒和尚。
&&&&&&&&维摩:维摩诘的省称。[梵语Vimalakīrti]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佛经中人名。《维摩诘经》中说他和释迦牟尼同时,是骋氤侵械囊晃淮蟪司邮俊3⒁猿撇∥桑蚴湾惹怖次恃兜纳崂ズ臀氖馐刃锝桃濉N鸬渲邢稚硭捣īp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后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千尺苍龙:指高大的竹子。
&&&&&&&&讲台:也叫宣坛,僧、道为演说教义进行法事活动所设的台子。
【作者简介】
&&&&&&&&吴伟业(),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一甲二名进士,官左庶子。南明福王弘光时(1644),召拜少詹事。入清顺治时,授秘书院侍讲,擢国子监祭酒。其诗多以反映现实为主,早期作品风华绚丽,明亡后多激楚苍凉之音,尤擅歌行,既委婉含蓄,又沉着痛快。《圆圆曲》、《楚两生行》等篇较有名。又工词曲书画。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等。
&&&&&&&&关于《归玄恭僧服小像》
&&&&&&&&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2003年第4期《爱国奇僧普明头陀》:
&&&&&&&&钱牧斋、吴梅村各有题《归玄恭僧服小像》七绝四首。梅村所作,初言头陀嗜饮,次言长于诗词,又次言善于画竹,终言工于书法。是为头陀另一写照也。录之于下:
  &&&&&&&&&&&&&&&&&&&&&&&&&&&&&&岂是前身释道安,遇人不着鹿皮冠,接篱漉酒科头坐,只作先生醉里看。
&&&&&&&&&&&&&&&&&&&&&&&&&&&&&&&&&&&&金粟道人道者装,玉山秋尽草堂荒,劫灰重作江南梦,一曲伊州泪万行。
&&&&&&&&&&&&&&&&&&&&&&&&&&&&&&&&&&&&关道淇园长长材,风欺雪压倩谁栽,道人扫向维摩壁,千尺苍龙护讲台。
&&&&&&&&&&&&&&&&&&&&&&&&&&&&&&&&&&&&中山绝技妙空群,智永传家在右军,为写陀头新寺额,笔锋蒸出墨池云。
&&&&&&&(&头陀:tóutuó,佛教苦行之一。僧人行头陀时,应持守十二项苦行,分衣、食、住三类,即穿粪扫衣(百衲衣)、常乞食、住空闲处等。依此修行的称“修头陀行者”。后也用以称呼行脚乞食的和尚。)
                  &&&&&&&&&爱国奇僧普明头陀
                   &&&&&&&&&&&&朱 哲
  普明头陀(),明末清初义士归庄,初名祚明,字玄恭,一字元功,又曰圆功,号恒轩。性好奇,又自称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江苏昆山人。为太仆卿归有光曾孙,处士归世昌(字文休)之子。好学敦行,为诸生时已博涉群书,文诗书画,亦有众长。
  17岁时,深恶阉党攘权误国,与顾炎武(号亭林)等同入复社。崇祯十三年(1640),以特榜被召,鉴于国事日非,辞不赴。归庄忧国伤时,昕思文筹,苦无良谋,尝题其斋柱:“人其室空空如也。”问其人嚣然曰:“人皆笑之。”庄立品端方,赋性耿介,不与世俗苟同,独与亭林友善,以学行相推许,时有“归奇顾怪”之称。甲申变起,庄忧心如焚,翘首云天,烽烟四起,山河残碎,故国不堪回首,在《除夕七十韵》一诗中,挥泪写下:“万古痛心事,崇祯之甲申。天地忽崩陷,日月并湮沦。当时哀愤切,情词难具陈。”
  仲兄归尔德,名昭,官至同知,贤明有政声。勤王时,参史可法幕府,顺治二年(日,扬州为清军所陷,尔德于西门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叔史继登,亦在长兴遇害。归庄闻耗,不辞险阻,赴汤蹈火,往收两史之遗骨而归。5月,清军攻占南京。6月,昆山县丞摄县令闫茂才下令剃发,人情汹汹,士民鼓噪,拘执茂才,庄振臂一呼,率众杀之。15日,清兵围攻昆山,庄与亭林应前昆山县令杨永言(时为昆山知县,后祝发珠泾万寿庵为僧,法名嫩云,晚年卒于滇)檄,协同昆山前总兵王佐才,参将陈宏勋、游击孙志尹等,披肝沥胆,亲冒矢石,英勇抗击清兵,孤军作战,终以弹尽援绝,7月6日城破,死者四万余人,嫂陆氏、张氏俱殉节,其父亦相继卒。庄被指名搜捕,亡命他乡,未几,潜返乡里,削发为僧,自号普明头陀,结庵金潼里祖坟之侧,奉母以居,晨钟暮鼓,非素交不纳,从此佯狂终身。
  庄虽遁入空门,仍念念不忘故国,对清军大肆屠戮,昆山惨遭浩劫,更是铭心刻骨,曾为文曰:“城陴一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白昼啾啾闻鬼哭,乌鸢蝇蚋争人肉。一二遗黎命如丝,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悲昆山,昆山诚可悲!死为枯骨亦已矣,那堪生而俯首事逆夷。”
  这时归庄家破人亡,穷愁潦倒,门破至不可关,椅破至不可坐,只得以草绳、芦苇缚之。然庄任缘委命,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书其门额曰:“结绳能治”,并撰一联自署于门:“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邻接幽冥之地,人何寥落鬼何多。”
  顾亭林哀怜旧雨,有赠庄诗云:
  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惟孤身。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
  其时挣扎一隅的南明,危如累卵,头陀为国有心,回天无力,篙目时艰,拊心呕血,常借酒浇愁,饮辄醉、辄哭、辄歌,旁若无人。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头陀尝作《万苦愁》一曲,以血和泪谱写了肺腑深处的亡国哀思,驱除逆虏义无反顾的心声。作春秋以寓褒贬,陈正道以正人心,《万古愁》慷慨激昂,理明辞畅,语语透彻,字字惊心,为世所传诵,高士魏禧亦为之心折,谓足与《离骚》《天问》颉颃。煤山遗恨,千古悠悠!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万古愁》纵横翰墨,淹贯古今,怒目横眉痛诋当时所谓之圣主贤相,借以泄鼎祚迁移,沧桑之际一腔悲愤之挚意。
  当是时,亭林尚奔走王事,远客四方。庄感伤离乱,追怀悲愤,北望故都,念及故友,更不胜唏嘘,每赋诗寄怀。亭林萍寄靡定,未遑置答,头陀思益甚,念益切,复裁书与之,言曰:“昔柳子厚之窜于南方,怀其祖先不若马医畦之鬼,无享岁时之祭,君独无邱墓之思乎?”惜郁参商两地,关山修阻,头陀终未能与肝胆至交的亭林再见一面。康熙十二年(1673),一代爱国奇僧郁郁以终,寂年61岁。亭林时在山东章丘,接讣大恸,特在桑家庄设祭追悼,含悲忍泪作《哭高士》诗四首:
  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砺。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内。
&&&&&&悲深宗国墟,勇画澄清计。不获骋良图,斯人竟云逝。
&&&&&&峻节冠吾侪,危言警世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生耿一壶酒,殇无半间屋。惟存孤竹心,庶比黔娄躅。
&&&&&&太仆经铿铿,三吴推学者。安贫称诒待,清风播林野。
&&&&&&及君复多才,儒流嗣弓冶。已矣文献亡,萧条玉山下。
&&&&&&郦生虽酒狂,亦能下齐军。发愤吐忠义,下笔驱风云。
&&&&&&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碧鸡竞长呜,悲哉君不闻。
  亭林之诗,实为归庄生平缩写也。
  王德森在《归高土遗集序》中,盛赞头陀文章气节,不攘亭林。钱牧斋、吴梅村各有题《归玄恭僧服小像》七绝四首。梅村所作,初言头陀嗜饮,次言长于诗词,又次言善于画竹,终言工于书法。是为头陀另一写照也。录之于下:
  岂是前身释道安,遇人不着鹿皮冠,接篱漉酒科头坐,只作先生醉里看。
&&&&&&金粟道人道者装,玉山秋尽草堂荒,劫灰重作江南梦,一曲伊州泪万行。
&&&&&&关道淇园长长材,风欺雪压倩谁栽,道人扫向维摩壁,千尺苍龙护讲台。
&&&&&&中山绝技妙空群,智永传家在右军,为写陀头新寺额,笔锋蒸出墨池云。
  历代兴亡之际,忠臣义士,大都削发空门,不事新朝,以表示其孤忠亮节,坚贞不屈,明末尤著,如金堡、钱邦芑、熊开元辈,皆砥躬砺行,顶天立地,为民族之精英,显天地之正气,此即佛教可以加强民族性者也。
  头陀著有《恒轩集》、《悬弓集》、《山游诗》等。没后其婿金侃尝辑其诗文遗著,惜无力刊行,且恐言出祸随,触犯清廷,至道光间,始由大仓季锡畴与常熟赵允怀编为《玄恭文钞》及诗一卷,未几版毁于兵燹。清末,朱绐成编成《归高士遗集》,归曾裔编成《归玄恭文钞录》,徐崇恩编成《归玄恭遗著》。解放后,中华书局以上述三书为基础并增补了若干篇,编为《归庄集》十卷。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4期&
&---本首---&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 电子邮箱: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 老农&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梵林僧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