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乌塔其监狱王乾坤项目

张善文-- 长乐热线
[长乐人网上家园]| 人物 |
Zhang shanwen
  张善文教授为本站题写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本自周易乾坤二卦”。张教授指出,《周易》是一部成熟于西周时代,向人们揭示事物变化哲理的书,以八卦、六十四卦为象征符号,配以阐释六十四卦哲理的卦爻辞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哲学著作,也是我国思想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十三经”中的第一部经典作品。
  福建省长乐人,1949年11月出生。1979年考入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 (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研究生 ,受业于著名国学宗师章太炎先生的再传弟子、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寿棋教授
,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留校任教。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学研究所所长 ,兼任国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福建中华易学研究中心理事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台湾易经学会学术顾问,长乐市网络文化研究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周易译注》、《周易入门》、《易学出阶》、《周易辞典》、《周易与文学》、《易学群书评议》、《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象数与义理》,点校《检斋读书提要》,主编《周易研究论文集》1-4集,整理《周易学说》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总目提要·周易卷》的科研工作。
张善文教授与张善国会长在福建师范大学合影
重修镇海楼记
  镇海楼,据福州北城屏山之巅①,始创于明洪武间,初称样楼②,盖环城诸门楼之范式也。后易今名,累代承沿,阅六百余载矣。古者建楼,必考形势而寓义理。观之以势,州城北高南卑,楼则雄峙北端,凭楼南望,于山、乌山交护左右③,白塔、乌塔掩映其上,蔚为春花竞艳,秋月留香,南门之秀气郁然锺焉。复引目延眺,闽江清波横漾,若玉带蜿蜒,东注向海,时有渔舟唱晚,洋舸遥徕④,江海之豪气廓然蕴焉。察之以理,楼名镇海,其指盖亦深矣。闽峤临海,夏秋台风,频或致患;又江海天隅,畴昔海氛偶作⑤,间扰皇州,民颇虞之。楼之所镇,其在绥海宇、致和瑞乎?善矣前贤语曰⑥: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惟世运迭更,明清以降,楼屡遭毁,幸亦屡获重修。考清光绪间复建之楼,于民国二十二年罹火毁圮,后改建乡哲林森纪念堂⑦。公元一九七零年,有司因故拆除。兹逢新纪晖光,省市主政以承风敦俗为务,秉民意,振宏纲,广延多士,醵集资金⑧,重为建楼。楼式循依旧制,尊崇古道也;楼基拔升十米,庶便瞻瞩也。兴工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经营弥载,始克告蒇⑨。於乎!后之登楼者,其临高骋怀,遐览物华盛景,遥睇天风海涛,将谓吾州之福,宜有系于斯楼欤?
  ①据:通“踞”,杜甫《病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屏山:位于福州市区北端,因山形如屏、拱卫州城而得名。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又名平山,俗称样楼山。史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此山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山的北面别称龙腰山。唐末五代后梁间,闽王王审知建筑福州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入城内。今山之南麓下,即福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②样楼:即明代创建的屏山镇海楼的最初名称,意以此楼为四门城楼的样式。
  ③于山、乌山:福州南门东侧有于山,西侧有乌山,与城北的屏山成等腰三角形状,故福州亦别号“三山”。于山上有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传为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之恩而建。乌山上有乌塔,其前身系唐贞元年间所建的净光塔。白塔、乌塔遥遥相对,福州城内之胜景,遂有“三山两塔”之称。
  ④徕:音来(lái),谓到来、招来、使之来。
  ⑤海氛:海上风云之气,借指海疆的动乱局势。明唐顺之《与胡默林总督书》:“海氛清净,东南赖以无虞”。
  ⑥前贤:指清代文人谢章铤(),字枚如,福建长乐人,生于福州。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曾主讲福州致用书院十六年,并建赌棋山庄,藏书万卷。著述二十余种,合编为《赌棋山庄全集》刊行。光绪间撰《重建镇海楼记》(由闽县陈宝琛书丹,光绪十九年立石),文中有“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句(兹篇未见谢氏文集,何振岱《西湖志》有录)。
  ⑦林森:生于1868年1月,卒于1943年8月,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就读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曾任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生前极力主张重修福州屏山之镇海楼,逝世后福州故老于已湮圮之镇海楼旧址上,略依旧式改建为“林森纪念堂”。
  ⑧醵集:醵,音聚(jǜ),聚也。醵集,即筹集。
  ⑨告蒇:蒇,音产(chǎn),谓完成也。告蒇,犹言告竣、告成。
刚强劲健的中国龙
——周易乾卦六龙发微
【英文标题】vigorous and sturdy dragon of china
——the six dragons from qian in i-ching
zhang shan-we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 作者 】张善文
【作者简介】张善文,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福建福州 350007
  张善文,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易学研究所所长。
【 正文 】
  大凡历代读《周易》的人,一翻开这部被学者共同尊为“群经之首”的经典,首先接触到并为之所深深吸引的便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开篇第一卦《乾》卦——卦中让读者留下最为不可磨灭之印象的,则是六爻的爻辞所展示的生动活泼的“六龙”的象征形象:这里,有深藏幽伏以自我隐修的“潜龙”,有现身于辽阔原野而崭露头角的“见龙”,有像“君子”一样奋发图强而不断进取的龙,有跃跃欲试而又能审时度势的明智之龙,有高翔于九天之上以大显身手的“飞龙”,有高飞穷极而终自懊悔的“亢龙”——《乾》卦的世界,成了奇异奥妙、纷繁多姿的中国龙的世界。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具有人类最悠久文化背景的中国龙的风采,竟然如此奇妙地融入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名著《周易》的《乾》卦之中,委实令人惊叹!那么,中国“龙”究竟含藏着哪些内在的哲理义蕴呢?《周易》中的《乾》卦又如何取喻于中国龙的哲理内涵呢?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探讨,宜将有补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哲学互为交叉旁通的更加细密的深入认识。是为本文的抒论宗旨。
一、龙之形:刚健与神奇的英姿
  中国龙的形象的出现,当在至为远古的时代。更明确地说,中国龙艺术造型的产生,似乎与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化的产生是完全同步的。据现存的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北曲阳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中国龙的造型物件(该龙之形是用蚌壳镶在泥土中形成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说文解字》,即已记载了秦汉的篆文“龙”字,其书对该字意义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依据这部最早的权威名著的解说,龙的形态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它是自然界中形形色色“鳞虫”类动物无与伦比的尊长,能在阳光明媚的地面天空生活,也能在幽隐暗昧的水底世界栖息;其形或庞大或细小,或蜿长或拙短;春分阳气旺则飞于天上,秋分阳气凌则沉潜于渊底。
  读了上面一段描绘,我们不禁要叹美道:何等灵异的神物啊!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艺术精品对龙形的刻画表现可谓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无不展示了历代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向往。或许有人提出,究竟龙为何物?古代的龙是否确实存在过?中国龙形象的原型从何而来?此类问题困扰过不少研究者,有人认为古代的龙即是蜥蜴类动物(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恐龙),有人推测龙的原型来自蛇,还有人以为来自鳄鱼,等等。这些问题过于复杂,我们姑且暂勿细论,而这里所欲认真研索的,乃是古代中国龙的客观艺术形态足以让后人引发出的富有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哲理思考。
  华夏先哲有酷爱美玉的优秀传统,昔人尝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故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多爱佩玉。甚至古代上层统治阶级制礼作乐时,玉器也是不可或缺的物件,今日仍可考察到的夏商周三代各色礼器中,精美的玉器即占有甚多的份量。可以说,玉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分支。于是乎,笔者记起一个令人惊喜的情实:中国悠久的玉文化所创造的琳琅缤纷的瑰宝中,龙的艺术造型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换言之,至少从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国龙生动飞扬的种种形象,几乎遍布于各个历史时期所有类型的玉器之中。这里,值得认真一提的是,我国考古事业中的一项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的发现:
  公元1971年,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玉龙。据发掘,该玉龙是由色泽碧绿而间有白斑的岫岩玉琢制,体卷曲内弯,呈“c”字形,最宽处有6.2厘米,横断面最大直径为2.9厘米。龙吻前伸,略向上翘,嘴紧闭,鼻端平齐,
上沿以阴线交叉刻琢有锐利感的棱线。首端呈椭圆形,有一对小而不穿透的圆鼻孔。双眼微凸如梳形,前眼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而上挑。额及颚底皆阴刻细密的棱形网状纹。颈脊起长鬣,弧弯向后背飘动,其长度约占整个龙体长的三分之一强,呈扁平状,两侧磨成不明显的凹槽,边沿两面磨成刃,末端尖锐。背部正中有两面穿透之孔,可供穿系佩饰。这件玉龙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制品,在龙的艺术和玉器发展史上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周南泉《古玉器》,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我们知道,中国红山文化遗址古玉器的发现,始于1935年日本两位考古者之所为,后又经历近二十年,到1954年,我国学者才作了较全面的考察发掘,又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器物,于是这方面的研究才得以不断发展。该文化遗址以内蒙古赤峰红山为中心,涉及长城以北的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从上举这件精美而完整的玉龙制品来看,我们至少可获得两点认识:其一,中国古人佩玉的传统,绝不迟于六千年前;其二,中国龙形的出现,也绝不迟于这一时期。
  当然,仅仅从这件远古玉龙来看,我们只得到古代一种龙形的感知。是否还有其它式样的远古龙形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下面,我们不妨再沿着古文字学的线索寻找一些例证。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我们不难看到“龙”字的几种典型的象形写法:
  此四例中,第一例为甲骨文,其形态与上举红山文化的“c ”形玉龙何其相似乃尔!第二例亦为甲骨文,第三、第四例皆为周代金文,这三例的形态则均已转化为“s”状的龙形。
从商周以来各种文物中出现的为数众多的龙形看,我们也十分容易找到“s ”状龙的造型与那三例象形字相印证。或许,“c”状和“s”状是中国远古龙形艺术的最为通常的表现形式吧?(此仅就古代象形字的造字取象而言,绝不排斥其它各种龙形艺术的存在。)至于秦汉以后,龙艺术的发展则是愈来愈盛,龙的艺术造型愈来愈千姿百态,历代对龙的崇拜也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峰,龙文化终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至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以上,我们颇费周折地考察了中国古代龙的艺术造型(尤其是原始艺术造型),目的在于揭示中国龙的英姿,并进一步说明因其形而体现出来的刚健与神奇的哲理本质——刚健者,阳刚奋发之谓也;神奇者,神异奇特之谓也。《周易》的《乾》卦所喻示的即是纯一不杂的阳刚之道,其六爻所言正是阳刚之道的神奇的发展变化过程。以此观之,该卦六爻的爻辞取“六龙”为喻象,岂不正与中国龙形所涵盖的刚健与神奇的哲理本质息息相通吗?
二、龙之势:创造与光明的象征
  世间万物,有其形必有其势。中国古代龙形艺术所展示的种种状态的刚健与神奇的英姿,便同时呈现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千秋百代经久不衰之影响的雄伟气势——那是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是为人类、社会、大自然带来光明前景的象征,是特定意义中对事物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阳刚之美的象征,乃至又升华为历代皇朝最高权力的象征。凡此,皆与《乾》卦的哲学本旨至为合拍。
  这一系列象征,不但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龙的艺术,而且使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于是,古代帝王被奉为“真龙天子”,君王登基即位被称为登上“九五之尊”:所谓“九五”,即是《乾》卦九五爻辞描述的“飞龙在天”的象征。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后,他当太子时曾居住的隆庆坊旧邸被改为兴庆宫,宫邸北面有一池被命名为“龙池”,意即颂扬这位“真龙”正是从这“龙池”中腾跃而上,成为一代“天子”的。当时举国共庆这一盛事,朝中十位著名文臣遂以“龙池”为题各作律诗一首,合为十章《龙池乐》,将庆贺典礼推向了高潮。这十章《龙池乐》可视为以龙歌颂帝王的代表作,且有一定文学价值,兹引录如下:
  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既协翠泉光宝命,还符白水出真人。此时舜海潜龙跃,此地尧河带马巡。独有前池一小雁,叨承旧惠入天津。(第一章,紫薇令姚崇)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第二章,左拾遗蔡孚)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上地莫东归。(第三章,修文馆学士沈quán@①期)
  代邸东南龙跃泉,清漪碧浪远浮天。楼台影就波中出,日月光疑镜里悬。雁沼回流成舜海,龟书荐社应尧年。大川既济惭为楫,报德空思奉细涓。(第四章,黄门侍郎卢怀慎)
  龙池初出此龙山,常经此地诣龙颜。日日芙蓉生夏水,年年杨柳变春湾。尧坛宝匣余烟雾,舜海渔舟尚往还。愿似飘摇五云影,从来从去九天间,(第五章,殿中监姜皎)
  龙兴白水汉舆符,圣主时乘运斗枢。岸上丰茸五花树,波中的@②千金珠。操环昔闻迎夏启,发匣先来瑞有虞。风色霞光随隐见,赤云神化象江湖。(第六章,吏部尚书崔日用)
  西京凰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锺在天。轩后雾图今已得,秦王水剑昔常传。恩鱼不似昆明钓,瑞鹤长如太液仙。愿侍巡游同旧里,更闻萧鼓济楼船。(第七章,紫微侍郎苏tǐng@③)
  星分邑里四人居,水@④源流万顷余。魏国君王称象处,晋家藩篱化龙初。青蒲似暂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自有神灵滋液地,年年云物史官书。(第八章,黄门侍郎李@⑤)
  灵沼萦回邸第前,浴日涵春写曙天。始见龙台升凤阙,应如霄汉起神泉。石匮渚旁还起圣,桃李初生更有仙。欲化帝图从此受,正同河变一千年。(第九章,工部侍郎姜xī@⑥)
  乾坤启圣吐龙泉,泉水年年胜一年。始看鱼跃方成海,即睹龙飞利在天。洲渚遥将银汉接,楼台直与紫微连。休气荣光常不散,悬知此地是神仙。(第十章,兵部郎中裴璀)
  以上资料引自《旧唐书·音乐志》。这十首诗中,除了抒发身居显要地位的十位重臣荣沐“圣恩”、幸蒙知遇的感激涕泠之情外,便是以极大的笔墨赞颂了李隆基从“潜龙”腾跃而上,成为翱翔长空、光耀天下的“飞龙”的宏大气势——在这里,龙即是天子,天子即是龙,二者合而为一,展示出无以复加的“大唐帝国”的赫赫权威和欣欣向荣的辉煌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君王的威势是任何个人或群体均无法比拟的,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北》),正是这一情状的写照。事实上,历代的人们也往往把当代的“明主”视为国家和民族的最神圣象征,并寄托着美好的期望和虔诚的崇拜。于是,人们便把自古以来最受推崇、最具宏伟气势的“龙”的形象移植到“天子”的身上,令二者在特定的象征旨趣上融为一体:中国龙的举世瞩目的壮伟气势,终于得到了最高的升华。此类现象,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把时代推移到三国时期的魏朝,从当时一位文人缪袭的《青龙赋》中,便可以读到这样一篇精彩的文辞:
  懿矣神龙!其知惟时。览皇代之云为,袭九泉以潜处。当仁圣而睹仪,应令月之风律。照嘉祥之赫戏,敷华耀之珍体。耀文采以陆离,旷时代以稀出,观四灵而特奇。是以见之者惊骇,闻之者崩驰。观夫仙龙之为形也,盖鸿洞轮硕,丰盈修长;容姿温润,委婉成章;繁蛇纠缪,不可度量。远而视之,似朝日之阳;迩而察之,象列缺之光。耀若鉴阳和、映瑶琼;坠若望飞云、曳旗旌。或蒙翠岱,或类流星,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红兰之芳荣。焕琳琳之瑰异,实皇家之休灵。奉阳春而介福,赉乃国以嘉贞。(引自《初学记》)
  这篇字数不多的短赋,开句便赞叹“神龙”之美,接着称颂龙能“知时”,出处显隐自有其道,然后从各种角度生动地描绘了龙的令人“惊骇”的宏大雄伟的气势,最后盛称其为“皇家之休灵”,谓其足以为民致福、为国增辉——这正是古人所极力推崇的“明主”之气,也是中国龙与中国古代天子融合为一的以文学形象为表现形式的至为生动的代表作。
  显然,中国龙的气势的最集中体现,是它的阳刚气概与进取精神,亦即它的卓越的创造性以及它在开拓进取过程中所带来的光明前景。这种气势,与古人心目中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正相合拍。然而,我们固然论定古代中国龙与君王形象的合一性(如汉语成语中的“龙颜大悦”、“龙颜大怒”、“龙体欠安”等,“龙”的概念就完全可以与“天子”划上等号),但我们却不能一概断言“龙”的象征对象仅仅是单一的“天子”。就广义言之,龙的气势又有它的泛喻性——中国历代的大人君子、仁人志士,往往皆把龙的气质融入自己的行为之中,春秋时的老子被称为“见首不见尾”的“神龙”,三国时的诸葛孔明被誉为“卧龙”,均是例证。《周易》的《乾》卦六爻取“龙”为象,其《大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恰恰也是极好的佐证。
  中国龙的气势是如此的浩大宏博,中国历代多少有识之士在以龙的气质为喻体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激励与鞭策下,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龙的非凡气势的重大作用,不是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记上一笔吗?
三、龙之神:变化与发展的理趣
  中国龙有它的英姿,有它的气势,更有它的不可思议的神理。谓之“神理”者,即言它的变化莫测的神情、发展无穷的理趣。
  论及这一问题,我们又得先从中国龙的神态讲起。大概在中国古代典籍记载过的所有动物中,龙是最难让人捉摸其神态的东西,以致不少后人怀疑古代的龙究竟是确有其物还是人们虚构的?此问题本文尚无法牵及。但据各种文献资料所记,中国古代龙的神态是十分多样的,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长鳞的有无鳞的,有生角的有不生角的,其神各异,不一而足。《说文解字》释“龙”谓其能大小长短,前文已引及。另一部字书《广雅》又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天角曰螭龙”——同样是龙,却派生出“蛟”、“应”、“虬”、“螭”的不同名目,委实令人有奇妙莫测之感。
其实,因龙而带来的神秘感还远远不止于此。中国古代尚有龙生九子、各有所好的传说,更把龙所繁衍的后代描绘得神乎其神。明代学者杨慎《升庵外集》纪录道: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弘治中,御书小帖,以问内阁,李文正据罗qǐ@⑦、刘绩之言具疏以对。今影响记之:一曰@⑧@⑨,(形似龟),好负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好吼,今钟上钮是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⑩@(11),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狻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好闭,故立于门铺。
  此段材料,又见于《玉芝堂谈荟》、《天禄识余·龙种》等书,所述或稍有异同(以上引文括号中的内容,即据后书增补,以详其形)。从这类文字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古代中国龙的神态可谓变幻至极、玄妙无比。仅仅这些被视为“龙子”的九种稀奇古怪的名头,便足以使人产生多少具象和抽象的联想!而且,这九种龙子,不仅神态与特性各异,更有不同角度的司掌职能的象征——或能驮起巨碑以负重,或能立于屋上以守望,或能伏于钟钮以传声,或能距于狱门以示威,或能竖于鼎盖以助食,或能蹲于桥柱以益渡,或能安于刀环以显煞,或能环护香炉以生烟,或能贴卫门铺以闭守。这些神乎其神的“龙种”,与其说是龙所生的“九子”,不如说是中国龙博大奇伟之精神的衍化与派生,亦即变幻莫测的“龙之神”在人们对之极度崇拜的联想过程中的种种重大功能的具体体现。或许,今天不少“好古之士”在接触古代的许多大小文物、古器物时,会时常发现龙之“九子”在数千百年的龙文化发展史上出现频率极高的重要作用。
  中国龙的精神实质,表现于在变化中不断地发展、开拓。龙之神态的发展变化,是如此的异彩纷陈;无论是龙的“九子”,还是从远古到近代的龙的“正身”,均有着各种各样的以“变”为基本功能的神态特征。然而,这仅仅是一方面,更为我们所注重的则是透过外在的“态”,以思考中国龙的内在的“神”。何谓“神”?这一问题,从古人称先秦时代的大哲学家老子为见首不见尾的“神龙”看,我们便不难发现某些端倪。据《史记》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12)。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着重体现于他的非凡的名著《道德经》,这是一部影响巨大的充满辩证的哲学著作。老子其人,也是注重事物的变化、以辩证为其世界观之主流的哲人。如果司马迁的记载没有多大出入的话,那孔子对老子的尊崇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老子回答孔子“问礼”的一通议论,无疑是字字句句都显示着深刻的辩证哲理。更须注意的是,孔子带着颇为浓烈的感情色彩把老子喻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这正是龙以“变化和发展”为其精神本质的生动体现。
  龙的精神本质,是变化与发展的组合:既是在发展中变化,又是在变化中发展。在《周易》的《乾》卦六爻的“六龙”喻象中,我们似乎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精神的理趣——从初九“潜龙”到九二“见龙”,是一种变化和发展,前者潜隐水底以自我深造,后者显现世上以展示才华,二者之间反映着质的变化、质的发展;同样,从九二到九三“终日乾乾”的龙,从九三到九四“或跃在渊”的龙,以及从九四到九五的“飞龙”,从九五到上九的“亢龙”,也均体现着事物在进取开拓过程中质的变化和发展。无可置疑,六条巨龙的喻象,对于《乾》卦六爻象征理趣的发挥与拓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龙之“神”,也在这六爻的取象中表现得既生动又淋漓尽致。
  中国龙的神奇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如此悠久深远而富有理趣的光彩!面对那些至今仍栩栩如生的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的英姿,作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将作何感受?又将从中获得多少具有哲理意义的人生启迪呢?这似乎是值得每一位钟爱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花费些许时间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龙之韵:过去与未来的启示
  龙的韵律,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数千年文明历程的春夏秋冬。龙的,影响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不熄的精神火炬。龙的启示,将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呈现出永恒的哲理魅力。
  于是,我们把中国龙和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而然地挂起钩来,终于发现了一条让二者十分典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周易》的《乾》卦。
  从这一典型的卦中,我们感受到龙的象征和“天”、“君子”、“光明”、“刚健”、“开创”、“进取”等等概念几乎是合二而一的高度融合——用哲学的语言说,它象征着含藏于宇宙间的阳刚之气,这是宇宙大自然中足以开创万物,而万物的生命也赖以依存、发展的第一种本始力量。
  《乾》卦,居于《周易》六十四卦之首,为六爻纯阳之卦,以“天”为象征形象,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的本质作用。卦辞高度概括了“天”具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这四方面“功德”,意在表明阳气是宇宙万物的资始之本。但大自然阳刚之气的自身发展,又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乾》卦六爻便拟取“龙”作为“阳”的象征,从“潜龙”到“亢龙”,层层推进,形象地展示了阳气萌生、进长、盛壮乃至穷衰消亡的变化过程。其中九五“飞龙在天”,体现阳气至盛至美的情状;上九“亢龙有悔”,则寓物极必反、阳极生阴的哲理。六条巨龙在上下飞腾,一起一落,无不喻示着阳刚之气的发展与变化。
  华夏民族悠久辉煌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许许多多龙的传说、龙的英姿!但我们几曾知晓,这冲天而起的飞龙,正呈现于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之中,它是宇宙间开创万物的首要支柱——阳刚之气的绝妙象征!
  回首历史,从先秦时代陶器、玉器、青铜器上各种形式的龙形图案,到历代皇宫里的龙像、历代君主身上穿的龙袍;从春秋时代孔子称老子为“龙”,到后代皇帝纷纷以“真龙天子”自命,足以见中国古代龙的象征终于逐渐地带上了一层至高无上的权力色彩,这显然契合于阳刚之气象征意义的高度升华。
  然而,《乾》卦的象征本质,还在于激励人们效法“天”或“龙”的刚健精神,永远不断地努力进取,奋发向上。这也是《乾》卦《大象传》所极力推赞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便不难发现阳刚之气在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中的伟大作用——每当阴气凝重的三九隆冬,万物的阳气受到最大限度的压抑,不得不眠伏蛰藏;而一旦春天来临,阳气复苏,一切动物植物的生命又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中国的古人们崇拜光明,崇拜刚强劲健的中国龙,事实上正是对阳刚之气的崇拜。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之所以惊天地泣鬼神,也在于这些壮美诗文所追求、所歌颂的是天地之间的阳刚正气。不妨试想,一个人若是缺少了阳刚正气,见义不能勇为,遇难不能举步,怯弱无能,碌碌无为,生命成为毫无价值的摆设,岂不悲哉!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少了阳刚之气,也将无法振奋自强,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可以说,阳刚之气是中国“龙”之所以区别于“虫”的根本所在,是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命灵魂之本质基因。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阳刚之气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阴阳刚柔之间的相互调济或制约至为重要,这是《周易》辩证的一个关键所在。犹如《乾》卦中的巨龙,当潜则潜,当跃则跃,当飞则飞;但不能亢极而穷飞,否则将走向反面而后悔莫及。因此,当人们在开创某项事业,在不断追求进取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阳刚之气与创造精神,不也是十分重要的吗?
  当我们读毕《周易》的《乾》卦,掩卷玄思,对茫茫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大自然阳刚之气,对飞腾了数千年的象征着华夏民族伟大气魄的中国之龙,或当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吧?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坚què@(13)气质,也将作出更深一层的哲理认识吧?
收稿日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亻右加全
@②原字为白右加乐
@③原字为廷右加页
@④原字为氵右加存
@⑤原字为爻的下半部
@⑥原字为日右加希
@⑦原字为王右加己
@⑧原字为把焱中的火全部改成贝的繁体字
@⑨原字为尸下加贝的繁体字
@⑩原字为虫右加八
@(11)原字为虫右加夏
@(12)原字为钅右加曾
@(13)原字为确的繁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塔其贴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