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游戏名字:战争的爆发,三个朋友vs88.com存活下了,住在废墟里,晚上可以去抢别人的东西,自己也要防守。早上可

“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 &| &举报邮箱:
欢迎新会员:
查看: 78422|回复: 30
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一嘉兴籍志愿军烈士五十五年无人祭扫?在线记者展开调查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17:33:18
陆骏烈士之墓(陈立波提供,范文辉摄)&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陈立波提供)
&&& 嘉兴在线5月7日讯 四月中旬,嘉兴在线记者的邮箱里收到一封来自沈阳的电子邮件,说一位或是湖南省邵阳县或是浙江省嘉兴县的抗美援朝烈士名叫陆骏,牺牲后被安葬在沈阳,五十五年来无一亲属前去祭扫。因此对方希望我们能帮助寻找是否还有亲属、后人在世。
缘起:一封求助信引起关注
这是封来自辽宁省委办公厅一位干部的求助信,信中说陆骏烈士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入伍,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某师200团政委。日在朝鲜铁原郡箭川里壮烈牺牲,遗体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从1953年到今天始终没有一名亲属到沈阳扫墓,令人悲切不止。
今年清明,痛闻陆骏烈士五十五年无亲属祭扫,前200团老政委、82岁高龄的张传海老人,率领200团在沈阳部分旧部晚辈战友,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同时亲笔书写了一篇祭文,寄托对陆骏烈士的哀思。
在收到这封信几小时后,这位干部又向记者邮箱发送了一封补充材料,他在嘉兴市档案局网站、嘉兴市民政局网站上已经查到陆骏烈士的生平简介,内容与沈阳方面提供的烈士生平基本一致。
寻找:终于确认烈士的后人
这位辽宁省委办公厅干部名叫陈立波,系陆骏烈士生前所在师的晚辈战友。在他的邮件和个人博客里对五十五年无亲人来祭扫这一事情作了种种猜测,可能是陆骏参加革命后改了名字,可能是他的原籍不确切,可能其家人以为他安葬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可能陆骏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他请湖南和浙江的热心网友、媒体能帮忙寻找陆骏烈士亲属。
在接获这一信息后,记者也感到非常惊讶,急忙到相关网站查找陆骏烈士信息,嘉兴市档案局网站、嘉兴市民政局网站确实登载了陆骏烈士的简要生平,并且也了解到陆骏并非烈士本名,陆骏原名曾广德,嘉兴城内外月河人。顺着这些信息,记者开始联系嘉兴市档案局和南湖区民政局进行查找,希望能够发现蛛丝马迹。
不久,市档案局便有消息反馈说他们那里没有更详细的有关陆骏烈士的档案记录了,但从南湖区民政局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的档案里有陆骏烈士比较详细的记录,而且陆骏烈士确有后人在世。这对记者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五十五年无人祭扫的疑问,或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波折:烈士后人的住址已改变
陆骏烈士有个儿子,目前就住在南湖区新兴街道。4月25日记者得到这一消息后,急忙与街道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赶到了烈士儿子居住的文昌社区。一路上记者不断在想烈士的儿子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当初接到邮件后记者也一直在猜,如果真是五十五年没有祭扫,那又是什么原因,会不会确如陈立波推测的那样?
来到社区后,记者的期望很快变成了失望。原来,烈士的儿子两三个月前刚从该社区搬走,线索不会就此断了吧?与社区负责民政的工作人员接触后,记者才发现刚才的担心多余了。这位姓盛的工作人员已经通过陆骏烈士的孙女了解到烈士儿子现在的联系方式,同时记者还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烈士的夫人现在依然在世,就住在嘉兴市区。
这一消息实在是太重要了,据资料记载,陆骏烈士1953年牺牲,而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烈士的儿子1951年出生,当时只有两岁的儿子其实根本无法知道他父亲的情况。烈士夫人依然在世的消息无疑为我们的调查工作推开了一扇通往真相的大门。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相关资料:
痛闻陆骏烈士55年无亲属祭扫,前200团老政委、82岁高龄的张传海老人,率领200团在沈阳部分旧部,于2008年清明节,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并亲笔书写祭文,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
敬爱的陆骏政委、老首长,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5个春秋了,可是您的英名一直活在中朝两国人民心中。当我们回顾那些峥嵘岁月和烽火连天的日日夜夜,有多少我们的好同志好战友,英勇无畏地同国内外那些穷凶极恶的敌人作殊死的搏斗,前仆后继,您陆公就是其中的一员。
您为民族独立,驱倭寇,驰骋于大江南北;
您为翻身解放,倒三山,奋战在中华大地;
您为履行国际主义,毅然跨过鸭绿江与美帝鏖战。
在三八线上,正当我们将要取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您则在异国他乡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哀哉!壮哉!伟哉!
今天,我们的伟大祖国蒸蒸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兴旺。您应含笑九泉,您无愧于人生,您有功于天下,您雄风千古,光耀万年!
我们亲爱的老首长、好战友,55年了,没有一位亲属来看您。我们晚辈战友今天给您扫墓、祭奠来了。您安息吧!
张传海 黄树宽 张志彦 侯才云孙宝芳 王友金 韩盛宽 范文辉
—— 2008年清明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那或许是个因时间造成的误会
——烈士亲属曾四次看望陆骏墓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19:21:35
陆骏烈士的夫人张维
&&& 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五十五年无人祭扫后续
&&& 嘉兴在线讯 通过陆骏烈士的孙女,记者终于和陆骏夫人张维取得了联系。电话那头,老太太很健谈,她对问题的回答,也让记者越来越感到意外。于是我们决定,登门拜访张维,寻找事情的真相。据张维回忆,文革结束之前,她曾三次到过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儿子也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去沈阳祭拜过父亲。
&&& 走访烈士亲属,答案出乎意料
&&& 这是一个有些年头的住宅小区。电线在二层楼高的位置上沿着斑驳的外墙把一撞幢楼房联在一起;阳光擦过楼房的墙壁投射在水泥路面上,亮一块黑一块;偶尔传到耳边的鸟叫声和时而懒散地抬头看看门外的小卖店老板,把这个小区修饰的更加宁静和安详。
&&& 房间的大门打开了,记者第一次见到了陆骏烈士夫人张维,皮肤白晰,很精神,也不显老。进门后老太太向记者介绍了房间里一位高大的中年男子,这是陆骏的儿子。老太太得知记者要来了解陆骏的情况后特意把她儿子叫过来,让他也来听听父亲的生前事迹。张维说,平时在家一般不会对儿子回忆这些事。
&&& 张维,原名张嘉娟。作为一个78岁高龄的老人,对55年来发生的那些事,她记忆已有些模糊,但她很肯定地告诉记者,1976年以前她曾三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过陆骏的陵墓。大儿子名叫曾卫平(陆骏原名曾广德),他也回忆说,90年代曾借出差的机会也去沈阳的墓园拜祭了父亲,因近年来身体的原因,已记不清具体是哪年的事了。
&&& 那为什么沈阳的烈士陵园没有祭扫记录?据张维回忆,第一次去烈士陵园时她曾经和管理人员说过,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去时,就没人管了。或许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非常时期,或者是时代久远记录已丢失,最后造成了今天的误解。
&&& 这一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先前的种种猜测到此画上了句号。但是这个句号画得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欣慰:烈士并不是孤独地长眠在他乡土地上。
&&& 欣慰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曾卫平最后一次祭扫父亲到现在应该也过去了十多年,而张维最后一次看望丈夫到现在已转眼三十载。
记者采访张维
&&& “听到陆骏牺牲的消息,当场我没有流泪”
&&& 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铭刻在心底的那段酸痛的记忆。坐在沙发上,张维闭上了双眼,历史仿佛又一幕幕在脑子里闪现。
&&& “1953年4月上旬的一个周六,我正在华东医院上班,突然医院领导把我叫到了院长办公室。进门后还看见了一位军人,他是陆骏所在军的一个团级干部。看到了他,我心底微微升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但很快我就把那种念头压了下去。因为陆骏在多年的战争生涯中从没负过重伤,不会有事情会发生。”
&&& “但是,这一次我错了,军队干部告诉了我陆骏牺牲的噩耗。我仿佛觉得我的天塌了。”
&&& 那天她强忍着眼泪没有哭,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烈士亲属一样,他们的信念是化悲痛为力量,他们知道在面对敌人的残酷时,活着的人绝不能软弱。她只记得,后来两位女同事把她搀回了寝室,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二天她强撑起来给母亲写了一封信,第三天母亲就赶来了,并把两个孩子也带回了上海。
&&& “陆骏牺牲后,我失去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依靠,我需要两个孩子回到身边来。我只有把所有的感情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了,我需要孩子来分散我的注意力,否则我会彻底崩溃的。”张维用颤抖的双手比划着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自陆骏牺牲后张维一直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这双手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发抖的,早几年抖得非常厉害,严重时甚至拿不稳茶杯。据张维说,这是神经上的一种毛病,很难治好。
&&& 陆骏牺牲时,儿子才一周岁多,女儿才两个多月。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张维的肩膀上,那时的张维才20出头,不可能靠个人的力量去遥远的沈阳看安葬在那里的丈夫。尽管很渴望民政部门能帮助她到沈阳去,但她也知道那时国家的困难,而且抗美援朝也牺牲了很多同志,不能因为个人的愿望给组织增添麻烦。
张维深情回忆陆骏
&&& “曾三次去烈士陵园看望陆骏,最后一次是1976年”
&&& 在艰难的生活中,日子一天天地过去。1956年8月张维考取人民大学,离开上海来到北京读书。1962年1月份张维又离开北京来到哈尔滨。
&&& 哈尔滨和沈阳同属东北地区,到了哈尔滨后,张维有了第一次祭扫丈夫的机会。
&&& 1966年2月张维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由于工作正紧张没时间回家送父亲最后一程。直到3月下旬她才抽空回到嘉兴老家祭拜父亲。到4月底回哈尔滨时路过沈阳,这才有机会去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 据张维回忆,印象中,当时烈士陵园很偏远,从市区得倒一趟车到北陵,然后徒步穿过北陵,为了不走大路绕圈,出北陵后,张维选择了走田埂小路。穿过一大片田地后再往前走一段就到了烈士陵园,在陵园的门房间里,张维说完来意后,工作人员让她做了登记,完了后还提醒她不能抄任何碑文。
&&& 这是张维在陆骏牺牲十多年后第一次踏进安葬他的陵园。她告诉记者,陆骏的墓就在安葬团级以上烈士区域的第一行最边上。
&&& 第二次去看陆骏是在1968年。那次张维出差到沈阳做外调,顺便又和同事一起去了烈士陵园。这一次和第一次去时情况差不多,陵园和周边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这次陵园管理明显松散,并且不需要登记。
&&& 第三次去是在1976年清明。因为张维即将从哈尔滨回嘉兴,这次去的情况记得很清楚。她知道这一去就是相隔千山万水,下一次要等到什么时候能再来,已经无法预知。于是她特意向军部提出要求,希望部队能安排她再去看一回陆骏烈士墓。陆骏生前部队同意了张维的请求,还让她带着一双儿女同去沈阳,部队又派了一位同志全程陪同。两个孩子从来没有到父亲的墓前祭拜过,这一年,儿子已经25岁,女儿24岁。
&&& 这一次去正好也是清明前后,烈士墓上白花很多。此时此景引起了张维的无限感慨,在一个祭奠先人的季节里,面对着已经离开自己二十多年的丈夫,种种回忆和辛酸一下子涌上了心头,这种感受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2002年,她还特意写下了一篇文章来回忆最后一次拜祭陆骏的情景。
&&& “时正值清明节,陵园内的松树上缀着一朵朵小白花。那是沈阳人民对烈士的悼念。望着那一排排烈士墓,心中异常沉重、肃然起敬。我告诉他,孩子们都张大了,都响应毛主席号召下了乡,并且女儿又被选送上了技工学校读书。我也要回故乡去了,希望他放心。而那一朵朵小白花,似乎在告诉我,他们每年都会来陵园陪伴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我心中说,拜托了,小白花,谢谢了!”
&&& 自此之后,张维便回到了嘉兴,到现在再也没有去过沈阳。心,却无数次越过千山万水,在这方小小的墓地上空俯视英年早逝的夫君。
陆骏烈士的儿子曾卫平在倾听母亲述说
&&& “一缕青丝为君留”一个守了三十多年的秘密
&&& 在上海时期,因为无法到烈士陵园祭拜丈夫,张维就在房间里摆上陆骏的遗像,时常买束花摆在前面,寄托思念。陆骏牺牲后张维选择用留头发来纪念陆骏,慢慢生长的头发仿佛就是夫妻感情的延续。1959年再次结婚时她才把头发剪下,深深藏好。张维知道自己百年后肯定没有办法与烈士合葬在一起,她希望有一天到了陆骏墓前时,能捧一把土把这缕青丝埋在陆骏的坟头,让它长伴在陆骏身边,就像自己一直陪着他一样。
&&& 说到这里张维的眼睛里渗出了泪花,声音也哽咽了。她说令她失望的是,去了烈士陵园后才发现里面的烈士墓都是用水泥筑的,根本不可能埋那束青丝。
&&& 这个秘密一直藏在张维心底,从没对别人提起过。
&&& 希望能把烈士墓迁回嘉兴,但个人利益得服从国家利益
&&& 现在张维每年只能到嘉兴的英雄园,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寄托自己对陆骏的哀思。
&&& 记者试探地问她,假如可以把烈士的墓迁回嘉兴,你愿意吗?张维说,从家属这角度来说是十分愿意的。因为我和两个孩子在嘉兴,迁回来后就方便了家属们祭拜。陆骏已经和我们分开55年了,如果有那么一个机会,或许自己的余生还有机会和他再次呆在一起。但这只是假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很多战友陪着他,这是国内唯一安葬抗美援朝烈士的陵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小家应该服从国家的。
&&& 张维一直很感激国家、部队对她的帮助。她说,如果没有国家和部队,很难想象当时自己该怎样来拉扯烈士的两个孩子。可以说孩子是国家培养大的,自己也是受到国家照顾和帮助的,在她的观念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是那么得微不足道。
&&& 回想起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经历过解放初期的战争、承受过丧夫之痛、品尝过独自拉扯孩子的苦涩,张维最终用开朗的性格战胜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挫折。
&&& 张维是怎样认识陆骏并终成眷属?陆骏是如何度过自己战斗的一生?陆骏是怎么牺牲的?张维又是怎样度过自己如电影情节般的人生的?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陆骏烈士和张维的故事。
&&& 5月12日记者再次来到张维家里,将稿件拿给她看,请她更正文章里的差错之处。老太太用发抖的双手拿着稿件一字一字往下看,看着看着,先后两次流下了眼泪,不能自已。一个将近80高龄的老人,若不是触到了内心深处的伤痛,恐怕不会轻易地流泪。记者很自责,因为这个采访又再次勾起了老太太伤痛的回忆,但我们有责任向读者介绍与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有关的人和事,特别是嘉兴籍的烈士以及他们亲人的现状。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五十五周年,我们也将继续为您报道相关事迹。&&&
&&& (敬请继续关注后续报道。)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当年老战友动情回忆陆骏烈士牺牲一刻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09:51:38
&&& 当时,陆政委对我大声喊到:“来不及了,快趴下”……
&&& 听到政委牺牲的消息,女文队员们哭成了泪人……
&&& 嘉兴在线7月1日讯& 坐在沙发上的张维,戴着老花镜,皮肤白晰面容淡定,但内心无疑是苦涩而复杂的。回忆着五十五年前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拿着旧照片的手颤抖得更厉害了。接到陆骏牺牲消息的那一天,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之前的日子里,张维的生活充满希望、幸福和自豪;而那天之后,一切全都改变。
&&& 这里的讲述绕不开陆骏牺牲一事,从开始记者就希望向读者还原陆骏牺牲那一刻的情形,而不是让烈士的牺牲仅仅停留在几句简单的描述上。
&&& 庆幸的是,采访张维,获悉几位了解陆骏的战友依然健在,其中有一位还是陆骏牺牲那一刻同时负重伤的战友。通过他们的回忆,一幅陆骏英勇牺牲的画面,慢慢在我们眼前展现。
&&& 陆骏,历任如西独立团河东营教导员,199团三营教导员,199团政治处主任、政委,200团政委。日在朝鲜铁原郡箭川里壮烈牺牲。
&&& 入朝前,重伤未癒的我把政委的重任移交给了他&&&
&&& 口述者:田昌炜
&&& 男,88岁
&&& 现住江苏无锡。1949年任199团政治处主任,后调任200团政委。
&&& 1952年,当时我担任200团政委。我曾因作战负伤,一块弹片打入体内,紧挨着心脏,开刀拿掉三根肋骨后才把弹片取出。8月部队准备入朝作战时,上级让我留下来养伤,没有同意我随部队开赴朝鲜。同时上级派陆骏同志接替我的职务,任200团政委。
&&& 那天上午,我终于又见到了这位199团的老部下,他看上去还是那么稳重、精干。在办公室里我简单地把200团的历史、主要特点、主要优点向陆骏作了介绍,同时也把工作移交给了他。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小时,可我却万万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的最后一面。
&&& 1952年8月底,200团离开江苏太仓开赴东北,在丹东停留几日后正式入朝。
&&& 得知陆骏牺牲我没流泪,但从此落下了无法医治的病根
&&& 口述者:张维
&&& 女,78岁
&&& 现住浙江嘉兴。陆骏夫人。
&&& 1953年4月上旬,部队来了一个团级干部,他告诉我,陆骏同志牺牲了。据他描述当时的情形,大约是:敌机第一批炸弹下来时,炸破了房门压住了孙尔储,他是陆骏生前很喜欢的一位干部。当时陆骏还没被炸着,他蹲下去看被压着的孙尔储情况怎么样,可能想救他一把,就在这个时候,第二批炸弹扔了下来,塌下来的房子重重地压在了陆骏身上……听到这个消息,我虽没有当场流泪,但从那时起,由于我的脑神经受了突然的剌激,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四处求医却无法根治。
&&& 上午我还听政委作报告,中午就得到了他牺牲的噩耗
&&& 口述者:张连振
&&& 男,80岁
&&& 现住浙江嘉兴。入朝作战时为200团三营营长。
&&& 陆骏同志调任200团政委后,我开始认识这位上级首长。日,我记得那天天气晴朗。头一天我们接到通知,今天营以上干部须到团部听报告。天没亮我就匆匆吃完早饭出发了,经过一个多小时步行,抵达了蓬莱湖北面的团部所在地。
&&& 会议8点多开始,由陆政委作现在战争形势和下一步作战方针的报告,11点不到会议结束。那天团里没有留我们吃午饭,战争年代营里也随时可能发生战斗,会议结束后我就离开团部,回自己的营地。
&&& 刚走出800米,在一座山头上我就发现情况不妙,一队美国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仅接着,我看见身后的团部遭到了敌机轰炸。为了防止有敌人进攻,我急忙赶回自己的驻地。到了营里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电话接通团部:“喂,团部情况怎么样?”“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政委牺牲了!”电话那头传来了悲伤的声音。营里同志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都非常沉痛,有人带着自责的口吻说:“可以避免这个情况发生的,我们应该是可以避免它发生的……”
&&& “来不及了,快趴下” 我活了下来,政委却牺牲了
&&& 口述者:孙尔储
&&& 男,82岁
&&& 现住江苏南京。1945年任陆骏所带新兵营一连副指导员,后任199团保卫股干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 部队入朝后,我在师政治部任青年科科长。日上午,我奉命去200团参加团部青年团的大会,会议原定在当天下午举行。师部距团部有十几里地,当天上午我8点左右出发,10点左右到达200团团部。
&&& 吃完午饭后的休息时间,陆骏政委把我叫到他房间。我曾经是陆骏的老部下,1945年就相识了。记得入朝前我们还见过,入朝作战后一直没机会见面。作为老部下,我非常尊敬这位老首长,陆政委也非常关心我。今天是我们入朝后第一次见面,在他的房间里,大家随便聊了工作、生活上的一些事情。
&&& 没过多久,突然听到了轰炸机的声音。陆政委马上站起来对我说:“不好,这里目标已经暴露,赶快跑。” 我们急忙往门外走去,当时我走在前面,陆政委在我身后。刚到门口时,就听到飞机的俯冲声,陆政委大声说:“来不及了,快趴下。”我急忙卧倒,并顺势滚下台阶,陆政委则顺势卧倒在房内的地板上。一批炸弹紧接着扔了下来,就在房子旁边爆炸,房子倒下后把我压在了下面,我也被炸晕了,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就不知道了。
&&& 醒来时,我已经在后方医院了。据战友们说,在废墟里先把我扒出来,然后再把陆政委扒出来;我整个背上棉衣都被炸碎了,耳朵也被震出血来,当天下午就送到了后方医院,但是,陆政委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他牺牲后,文工队女同志哭成了泪人
程良玉(左)与丈夫张连振
&&& 口述者:程良玉
&&& 女,75岁
&&& 现住浙江嘉兴。张连振夫人,曾任199团文工组战士,入朝后任师文工队战士。
&&& 我和张维既是老乡,又是同学,还是战友。陆骏政委口才好、水平高、人英俊,是我们军队的一位好干部。当时我们都很羡慕张维能找到这样一位好丈夫。部队入朝时张维因为怀孕,留了下来。入朝后,我们在师部还是能经常见到陆政委的。张维曾在团文工队短暂呆过一段时间,所以每次陆政委来师部时,只要能见面,我们都会找他聊聊天,开开玩笑,轻松下气氛。在得知陆政委牺牲后,文工队里的女同志哭成一片,大家从来没哭这么伤心过。
&&& 日,记者拜访了在嘉兴的张连振夫妇,5月28日拜访了南京的孙尔储夫妇,5月29日拜访了无锡的田昌炜夫妇。很幸运,这三对经过战争年代血与火洗礼的革命夫妻虽都已80多岁,特别像田昌炜老先生已近90高龄,但老人们目前身体还很健康,使得我们有机会还原出陆骏牺牲前后的经过。
&&& 采访中,记者们为几位老军人投入很大精力、积极配合采访而感动。在得知我们要采访陆骏烈士的情况后,他们重新开始回忆,并积极联系目前仍健在的老战友,希望能再多了解一点当年陆骏同志的事迹。在我们采访田昌炜老先生的时候,88岁高龄的他特意放弃了午休,陪我们一聊就是一个半小时。
&&& 在告别田昌炜老先生时,田老一再对我们说:“你们来得还是很及时的,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在采访中我们既觉得幸运又觉得遗憾,正如田昌炜老先生对我们说的那样:“要是你们早几年来,恐怕能了解到更多关于陆骏同志的事情,最熟悉陆骏的几位战友、领导,近几年都过世了。”过世的战友和三位老先生不完整的陈述,令我们的采访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空白点和模糊点。回望这段隔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仿佛罩上了一层轻纱,但我们力争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拨开这层纱,更多地还原一个真实的陆骏,还原烈士当年的生活和战斗情况。同时,也让后辈更感性、真实地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
&&& 请继续关注嘉兴在线的后续报道。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陆骏:三十一载烈士英年早世 十年短暂戎马不凡生涯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09:38:44
陈列在嘉兴英雄园里的陆骏遗物
嘉兴在线7月2日讯 55年后回看陆骏同志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处处充满了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自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来自于已经无法准确描述的生平经历。在陆骏的同辈亲属中,只剩下夫人张维仍健在。我们通过张维的回忆,了解到了陆骏的简要生平,这里有她当年听陆骏讲述的,有她亲身经历的,但都已残缺。如果说残缺就是美,那么我们希望在这份美丽中还原一个真实的陆骏。
青年时期的曾广德
少时家庭贫困,当学徒后参加革命工作
曾广德(陆骏原名,1922年-1953年)祖籍湖南邵阳,其父当年跟随邵阳老乡蔡锷出来参加革命。曾广德的母亲是海盐人,是小学或者初中的语文老师。曾广德8岁时父亲去世,因为家庭贫困,母亲带着他从上海投靠到嘉兴新篁的姐姐家(曾广德姨妈)。后来因被日本人毁了几次房子,搬到嘉兴城里月河居住。
曾广德还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老四,最大的姐姐和最大的哥哥很早就死了。曾广德从小聪明活泼,再加上受到做老师的母亲的教育,一上小学就从四年级开始读。不过因家庭贫困,他在嘉兴总共读了两年半小学,没念初中,就被送到上海当学徒。
到上海后,曾广德进入上海国货公司当练习生,当时他才10多岁。可能是因为小广德精明、能干、活泼,他被我党当时在上海的地下组织所吸收,从事地下工作。1940年,年仅18岁的曾广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工运工作。
转移到苏北,陆骏进入正规军正式开始戎马生涯
陆骏(中间带黑帽者)与战友在一起
参加革命工作后,曾广德改名为陆骏,此后一直使用这个名字,以至于很多战友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
1940年-1941年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陆骏转到苏北如东县(今如皋),并担任中共区委书记,同时组织地方武装,兼任指导员。1942年带领地方武装转入如西独立团,并任教导员。
1946年7月后,陆骏先后参加了“七战七捷”战役中的宣家堡、如南、李堡等战斗。随华中野战军四纵转入山东后,又参加枣庄、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渡长江南下作战,后陆骏任某军某师199团政治处主任、政委等职,历经解放杭州、上海、舟山等战役。1952年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改任200团政委。日,陆骏在朝鲜铁原郡箭川里遭敌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陆骏牺牲后遗体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著名战斗英雄和部分团以上烈士123人。
陆骏同志由少年时代我党一名普通的地下工作者,一直做到团政治委员,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独立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在采访中,当年的战友纷纷评价说:陆骏同志精干、有水平、对党忠诚,如果他没有牺牲,必定会为我们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他的牺牲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的一个大损失。
请关注嘉兴在线后续报道。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一段难忘的历史,继续关注
回复: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引用: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用户:爱理不理
一段难忘的历史,继续关注
韩国和朝鲜是一衣带水的兄弟,那里我没去过,谁能告诉我,那里的人民生活的怎样?
烈士需要祭奠,因为他们牺牲了,为了真理,而同样在拼杀的敌人,也牺牲了,他们也为了真理。真理的问题争了很久,谁是真正的真理呢?五十年后没有答案,那就一百年后吧。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读贴有感受,感受很复杂,一下子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我大概还能说清楚:
烈士的家属不容易,令我尊敬的烈士夫人失去了爱人,烈士的儿女永远失去了一生应得的无可替代的父爱。可能是在旁边人看来确是光荣的事,而在实际生活中的这几位亲人的失夫与失父者的感受——人生因此而失去的应得到的爱与付出代价的是旁边人所无法体验的。
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一世如没有经历过残酷战争,便也是不受其害的幸运的人.
世界和平万岁!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陆骏夫人张维回忆过去的岁月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10:09:49
&&& &嘉兴在线7月3日讯&&在《陆骏:三十一载烈士英年早世 十年短暂戎马不凡生涯》一文中,记者故意隐去了陆骏的感情生活,把这段历史放在本文中来写,希望通过张维的回忆,让这段历史更加有血有肉,展现烈士作为一名丈夫的平凡一面,讲述在烈士牺牲后的许多年里,张维如何坚强地扛起家庭的重担,迈过人生的沟沟坎坎。&
解放后陆骏在199团运动会上发言
入朝前陆骏赴上海海军考察
陆骏(原名曾广德):1922年出生,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入伍,日牺牲。年仅31岁。
张维(原名张嘉娟):1930年出生,1949年6月参加工作,日入伍,现住嘉兴市区。
陆骏和张维于1951年1月结婚。
为了理想,张维投笔参加革命
<FONT face=楷体_GB年5月平湖解放时,19岁的张嘉娟(张维原名)还是平湖师范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是狼狈的国民党残兵纷纷溃逃,一边是纪律严明的解放军不扰民,露宿街头,她年轻的心,从此对这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产生了好感,产生了向往。张嘉娟与一些同学没等毕业就找到县政府要求去杭州公学读书,但当时杭州公学已经满员。6月,湖嘉公学干部训练班开学,张嘉娟马上报名参加。原计划学习三个月,由于刚解放,地方上缺乏干部,在学习了一个半月后,校方就动员学生提前结业,下去参加工作。就在湖嘉公学学习的时候,张嘉娟正式改名为张维。
张维主动报名后被分配到了嘉善张泾汇,跟随199团的一名排长从事地方工作。工作中,张维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语言关”,她听不大懂那位排长的苏北话,乡里主要领导都是山东人,领导们的方言张嘉娟更是一点也听不懂。除此之外,作为南方人的张维对于餐餐馒头的伙食安排也不习惯,还因为一次抱怨,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有馒头吃还嫌!”
张维在地方工作一个多月时间,日报名参军到199团,从事后勤工作。这两个多月,张维逐渐走向了成熟,完成了从爱国学生到地方干部到革命军人的转变。
<FONT face=楷体_GB年时的张维
结婚前的张维
在工作中认识,优秀的陆骏渐渐打动了张维芳心
嘉兴解放后,199团团部就在当时还属嘉善的枫泾(现属上海),陆骏时任199团政治处副主任,除了处理军队事务外,还帮助张泾汇地方上进行革命工作。这时,张维和陆骏慢慢开始有了接触。不过刚认识陆骏时,张维对这个当兵的也没太大感觉。后来乡政府搬到了嘉善东门外,张维和陆骏的工作交流开始增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眼前这位充满才气和英气的部队领导,逐渐打动了张维的芳心。“陆骏真的能说会道而且一派威严。全团开会,他在台上发言时下面是鸦雀无声。”这种场面也一下子镇住了张维,她说:“我当时是一个很不会说话的人,他的口才确实吸引了我,而且他待人和蔼,与人相处时没有一点架子。”而据张维的战友程良玉回忆:“当初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也没什么学习的地方,于是听陆主任的报告就成了大家学习的好机会,有些通讯员都偷偷地跑来听!”
一切是如此不经意,但一切却都在悄悄发生。8月末的一天晚上,陆骏对张维说我们去附近散散步吧!就在散步的时候,陆骏向张维表露了爱慕之情。
张维是平湖师范毕业,还曾考上嘉兴中学,这在当时也算是高学历。长相好、学历高的张维吸引了陆骏,而张维在敬仰这位充满才气的老乡时,芳心其实也早已暗许。但是毕竟陆骏大了张维8岁,在他们决定相处后,张维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父母和同学。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陆骏,同时也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张维作出了参军的决定。
<FONT face=楷体_GB年两人拍的结婚照
陆骏在送给张维的照片背后亲手书写的自己名字
1951年12月,张维与大儿子在平湖拍的照片
从认识到结婚,婚姻的幸福让她终生难忘
参军后双方开始了正式交往。张维工作的地方和团部还是有些距离的,因此只能在周日借口到团部文工组玩玩时,去和陆骏见见面。
当时部队里男女谈恋爱和现在有非常大的不同,因为纪律的约束大家都不敢光明正大地谈,所以战友很少看到陆骏和张维在一起的,甚至当时陆骏的直接上级、时任199团政治处主任的田昌炜,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位副主任在谈恋爱。据田昌炜回忆:“一天晚上我在陆骏房间里谈工作,突然看到一位女同志像小老鼠一样从门口一闪而过,我好奇地问陆骏这是哪位啊?陆骏这时才笑着对我说是他正在谈的对象!”
这样相处了近五个月,1950年过完年后,双方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整个1950年,陆骏和张维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早在1949年12月,199团即开赴舟山前线,为解放舟山投入了艰苦的战备训练。1950年5月舟山守敌弃岛,舟山解放;9团参加新昌剿匪。而就在5月,张维也前往军部教导大队学习。11月学习结束后回到师文工队工作了近十天,11月底回到团后勤处,此时团部也搬到了江苏太仓下面的一个镇子里。12月陆骏和张维向军政治部打报告,请求同意两人结婚,并被批准。1951年1月左右,两人正式结婚。
张维回忆到:“当时的结婚相当简单,陆骏母亲寄来一床被子,我们买点糖果分了一下,双方住到了一起就完了,根本没有什么婚礼。”结婚虽然简单,但是这两位有情人走到了一起,还是令张维的战友姐妹万分羡慕。记者在采访程良玉时,她开心地回忆到:“后来我们一些姐妹暗地里会拿自己的丈夫和张维的丈夫比,比来比去总觉得陆政委无论是外表上还是整体素质上,都比自己的丈夫强!大家对张维羡慕得要死,羡慕他居然能找到这么好的丈夫。”
那时的张维充满骄傲和自豪,更令她感到幸福的是,婚后双方的关系非常好,陆骏时刻关心和爱护着自己,不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更有学习上、思想进步上的关心。而在别人眼里,最难得的是这对夫妻无论婚前婚后,始终保持了一位解放军战士的朴素作风,在广大指战员中树立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就在张维结婚时,张维母亲到庙里给他们求了个签,上面说夫妻感情海样深。张维感叹道:“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感情确实像海一样深,否则我也不会一直想念他到现在。”陆骏的性格很平和,张维的性格也很平和,在婚后的生活中,双方从来没有争吵过。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现在回想起来,对于经历了55年风风雨雨的张维来说,这种平淡的生活却是最幸福的。“陆骏那时候关心我、迁就我,记得在我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只要我有哪怕一点点动静,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冲过来问我有没有事。”在接受采访时,张维微笑地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张维在部队里入团后就有了入党意愿,陆骏也经常鼓励她,陆骏曾说过:“你的入党时间会比程良玉晚,因为程良玉的家庭成分比你要好,因此你要在思想上作好准备,积极求上进,不断地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
这种恩爱后来还延续到了朝鲜战场。据程良玉回忆,在朝鲜时,有一次陆骏到师部开会,程良玉看见他从距离师部一个山头远的收发室拿回了一个邮包,就问他:“陆政委,张维给你寄了什么东西啊?”陆骏高兴地说:“寄了一包糖果,我没有叫警卫员,自己去拿了!什么时候也分点给你们文工队吃!”
婚姻的幸福并未让他们俩陶醉。他们认识时,陆骏已是199团政治处副主任,到1951年10月左右,担任了199团的政委。此时已是团首长的陆骏和作为首长夫人的张维,在工作上、生活上还是保持了一位普通战士的作风,他们还照样出操、行军,也不让警卫员打饭。
1951年11月,张维在平湖老家生下她与陆骏的大儿子,1953年1月女儿诞生。
从相识、相恋到结婚,陆骏和张维用了一年半时间,而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零两个月。短暂的幸福生活,随着陆骏的牺牲,画上了一个滴血的句号。
陆骏(前)和战友
陆骏(后左一)和战友
陆骏和大儿子在太仓时的合影&
这一次分离,没想竟成永别
作为一名妻子,幸福的生活或许就是能相夫教子,不管天涯海角,只要彼此相伴。张维和陆骏相处后,她就一直跟着丈夫走南闯北,只要部队一换防,就得跟着搬家。这段时间虽不安定,却也是聚多离少。在张维的记忆里,唯一最长的一次分别,就是她回平湖生大儿子的那段日子,其实也就分开了两个月。1952年8月底,张维第一次不用再跟着丈夫迁移了,但这第一次却也成了永别。
1952年8月,199团建制撤消,陆骏调入200团任政委。两个月前陆骏就已经知道部队即将开赴朝鲜,于是他特意将儿子从平湖接到太仓沙溪,与孩子共享了一个月的天伦之乐。因涉及到保密,张维当时根本不知道陆骏即将入朝参战,陆骏只是对张维说他想孩子了。也就在这一个月里,他与一周岁不到的孩子合了张影,就是这张照片,现在成了大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
1952年8月底,部队离开太仓开赴朝鲜。张维有孕在身,没有随部队入朝,留了下来。分别的时候,张维坚信陆骏能够回来,但她也相信,为国家为民族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一名军人最高的荣誉。那时的陆骏面对着东北烟尘,怀着“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豪情壮志,背上背包,跨上战马,毅然地告别了故乡,告别了妻儿。或许是为了避免“执手相看泪眼”的心酸,临走的那天上午,陆骏并没有让张维送行,在他看来或许这只不过是自己革命生涯中又一次新的出征而已,正义的战争必将胜利,军人不期儿女情长,只盼“兵气销为日月光”。
陆骏牺牲后的日子,张维坚强地走过
在部队留守处呆了没多久,1952年9月张维转业到上海,分配到了华东医院从事财务工作。1953年1月女儿诞生,两个月后她就接到陆骏牺牲的消息(详见)。1953年4月底,张维调到上海医学院华东劳动卫生调查研究所继续从事财务工作,实质上负责后勤管理。1955年底张维到上海医学院财务科,从事记帐员工作。
转业后的日子里,因为上海离平湖老家近,张维时常会把孩子放在老家,让母亲帮忙照看。陆骏牺牲后,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张维把两个孩子接到上海带在身边,那时孩子享受烈士子女待遇,每月都有生活费用,小时候还有保姆费。很长一段时间里张维的最大折磨来自精神,甚至几近崩溃,现在她那双手发抖的病根就是在听到陆骏牺牲后落下的。
据程良玉回忆:“陆骏牺牲后,张维心里一直放不下,人也一下子变老了,黑臂章带了三四年,让人看了心里都难受,直到张维离休前,她依然随身带着陆骏的照片。”在刚开始几年里张维仿佛与世隔绝了,心里除了陆骏还是陆骏。她的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战友聚会时都不能讲谁的爱人怎么样了,她一听到这类话,眼泪就会哗哗地往下流,以至于后来老战友们都商量好,要是聚会,张维来了就谁都不准提爱人的情况。
1956年后,张维向领导提出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刚开始时,沉浸在悲伤中的张维还要抚养两个孩子,也没有想到学习,后来她发现自己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了。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艰难和辛酸,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在同事的影响下,她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学生时代的张维成绩优秀,因此她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成为一名调干学生。
1956年8月中旬,张维离开上海,到北京上学。路过山东时她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山东邹县的老部队幼儿园里,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把孩子托付给部队,这是她唯一能信任和做到的事。直到一年后的暑假,张维才把两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相聚了一个月。张维说去接孩子时,女儿正在玩,看到妈妈,一点儿也不肯走了,非要她抱!
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持续到了1957年底大儿子快要读小学的时候。在北京举目无亲的张维又想到了老部队。她向老首长写信请求部队能帮助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后来在总政治部关心下,两个孩子先被安排到总政幼儿园,后又被安排到总政小学上学。
张维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是烈士!但是,没有爸爸的日子终归充满了生活的艰辛。平时两孩子住校,到周六张维就得花半天时间把孩子接回来,如果碰到自己要出差,那么整一周孩子都得呆在学校。张维说部队很照顾她,到现在心里也还在感激部队,要是没有部队的支持,她都不知道这一切该怎么办,也完不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张维的专业原本需要读五年,******运动开始后被压缩成四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劳动部计划局工作了一年半。一个女人一个人生活终究是艰难的,在家人、朋友、战友的劝说和帮助下,1959年1月张维与曾毅结婚。1976年4月张维回到嘉兴,被安排在当时的嘉兴县外贸公司工作,1988年3月底离休。陆骏长子在黑龙江上山下乡结束后,1975年分配到黑龙江省电子修造厂工作,1983年调回嘉兴;二女儿1978年考上大学,1982年毕业回嘉兴工作。
目前张维一家仍生活在嘉兴,她身体情况不是很好,除了手发抖,还患有冠心病、痛风性肾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病症,但她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这位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人,依然乐观、坚强。
<FONT face=楷体_GB年七一前夕,张维同志转正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追求半个多世纪的入党理想,晚年实现
陆骏曾鼓励张维要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张维把这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并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之奋斗。1950年在部队入团后,张维就表达了入党意愿;1954年在上海的时候向单位口头提出了入党申请;195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时口头提出入党申请;1974年左右向黑龙江省统计局党组织提出书面入党申请,这是张维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此时张维已经组织了新家庭,丈夫也十分关心张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张维提起笔写下了这份入党申请书;2006年已经离休18年的张维再次向原单位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并在七一前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2007年是她政治生命中的最重要一年,78岁高龄的张维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张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信仰共产党始终不变。当年她把入党当作向丈夫靠拢、向丈夫学习、要求进步的一个具体表现,后来这就渐渐地成了一种信念,无论经过多少风风雨雨,始终不动摇。张维曾说过,她一生的目标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在当兵时就有这个动机。她要用这个来回报陆骏的爱,回报陆骏对她的教育、帮助、成长。”程良玉说道。
张维的朴素作风,帮助她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她的坚强、她的朴素使她赢得了战友的尊重。在采访的时候,张维战友程良玉对记者说:“张维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中国现代妇女,既有传统美德,如艰苦朴素,但思想上又是先进的。她这条路走下来的确很不容易。希望你们能专门写一下她,鼓舞我们这些现在还活着的解放军女干部。”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孙尔储:陆骏是智勇双全好政委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11:33:54
《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五十五年无人祭扫》后续
嘉兴在线7月3日讯 日,记者在南京一个普通的生活小区里找到了82岁高龄的孙尔储老先生。这是记者赴江苏采访中安排的第一位采访对象。
孙老是江苏如皋人,1952年8月入朝,1958年回国,1972年到江苏,离休前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孙尔储是陆骏在牺牲前见的最后一位战友,也是陆骏的老部下。在孙尔储的印象中,陆骏是个智勇双全的好政委。
陆骏原来是如西独立团教导员,1945年8月任苏中军区十三团党总支书记。1945年10月左右,孙尔储在如西县(今如皋)车马湖区当区公安股副股长。区游击队成立后,孙尔储调入游击队当副指导员,当时他19岁。不久后陆骏到如西县带新兵,他把区游击队集中起来成立了新兵营,下设三个连,陆骏为营教导员,孙尔储任一连副指导员。新兵营回到团部后陆骏继续担任总支书记,孙尔储则在团部保卫股当干事。从那时起,孙尔储就成了陆骏的部下,并且一直尊敬这位首长。
在这位82岁的老人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战争岁月的痕迹。和平的生活,已经让孙尔储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般平常不已。如果不说,谁也想不到,这位老人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但一说起当年的战事,老人平静的脸立刻生动起来,说话间,常常用手比划敌机的入侵、战友的音容……并且常常说着说着就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在孙尔储的印象中,陆骏虽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但却经常身临一线指挥战斗,有勇有谋。
日晨,部队向据守在灵甸港(启东、海门交界处)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5日拂晓这支国民党军队摇起白旗,表示投降。团里派总支书记陆骏随同政治处主任在部分战士的护卫下,进入敌据点受降。当时虽然敌军已无还手之力,但毕竟还处于战斗状况,况且对手是一支在当地属于臭名昭著的军队,孙尔储着实为深入虎穴的陆骏和其他战友捏了一把汗,直到看见他们从敌据点平安出来,提着的心才放下。
在线记者采访孙尔储
嘉兴在线记者、嘉兴日报记者在离别时与孙尔储合影
在敌我情况不明朗时,陆骏用智慧战胜敌人,4个月后陆骏再一次深入虎穴。陆骏另一位战友阮武昌在《烽火十年》中回忆到,日夜,部队向据守在林梓镇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在敌少我多的情况下,部队向敌军发起了心理攻势,向他们喊话劝降。几个小时后对方突然提出愿意投降,不过要我们派人前去谈判。得知这一情况后,团首长决定一面继续作总攻准备,一面派总支书记陆骏等前去谈判。在陆骏抵达前沿阵地时,我军大声告诉对方:我方代表即将通过木桥,你方要保证他们绝对安全。
陆骏进去后阮武昌一直瞪眼观察、侧耳细听,密切注视着对面的动静。时间一分一分过去,已经一个多小时了,谈判仍没有一点消息。双方到底谈得怎么样了?陆骏等同志安全吗?正在大家焦急等待时,突然从镇子里传出两声清脆的枪声。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连忙厉声责问敌方刚才哪里开枪?为什么开枪?并要求国民党军队立即查明情况,同时再次警告他们要保证我方代表的安全。半个小时后对方回话了,说谈判还在进行,刚才的枪响是一个士兵走火了。战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将信将疑,不过心里总算能宽一宽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大家隐约看到河对岸有几个人慢慢走过来,黑夜中看不清是什么人,于是大家立刻做好了战斗准备。等那几个人走近桥口时,大家终于看清是陆骏同志回来了,几位干部高兴地迎了上去。陆骏看到大家后也高兴地笑着说:“让你们担心了吧?敌人已被迫接受我们的条件,同意停止抵抗,缴械投降!”第二天,我军不费一枪一弹,解除了国民党一个营的武装。
孙尔储对记者说,解放战争时,陆骏到三营当教导员,营长后来讲:“同我一起工作过的教导员,像陆骏这样的,少有。他不但是关心我,而且还能帮我管理部队。”
回复:一位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55年无人祭奠引出的故事
田昌炜:陆骏精干优秀,张维坚强
<TD class=ths1 align= 嘉兴在线新闻网& 日 11:59:17
《嘉兴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五十五年无人祭扫》后续
嘉兴在线7月3日讯 日,在无锡的一家军区疗养院里,记者拜访了88岁高龄的田昌炜老先生。田老的夫人徐进开朗健谈,热情地招呼着记者喝茶吃水果。这对老夫妻既是战友又是伴侣,他俩一起带着记者“走进”了战争年代的生活。
田老离休前为远望号测量船基地政治部主任。田昌炜与陆骏在199团共事过一年时间,在他的印象中,陆骏是一位精干优秀的好下属。
淮海战役结束后干部进行调整,1月底田昌炜调任199团当政治处主任,并着手准备渡江作战。当时陆骏在三营当教导员,8个月后便升任政治处副主任。据田昌炜回忆,与师下面的几个团相比,当时199团官兵的文化程度比较高,高中生较多,整个团的素质也相对较好。田昌炜对这位直接下属的评价是精干、优秀、有水平,开会发言有条理,能抓住重点,讲事情能符合实际情况,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带兵打仗。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199团渡江后迅速追歼残敌,全团战士个个磨拳擦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当时陆骏任三营教导员。27日部队追击到宜兴张渚镇,29日一早,团首长正在吃早饭,这时只见陆骏急匆匆地走了过来,高兴地说:“报告团首长一个好消息,我们营看见一支国民党军队企图逃跑,马上出击,一下抓了800多俘虏!”当时团首长都非常高兴,纷纷夸奖三营干得好,这也是199团渡江之后的一个重大战果。
陆骏不但自己有勇有谋、善于战斗,在他的带领下,下属也智勇双全。5月12日我军开始解放上海,199团从海盐出发,于24日夜经徐家汇漕河泾进入上海市区作战,陆骏的三营出了一个英雄故事。三营七连强渡苏州河后一下子包围了据守在第一交通仓库的国民党青年军五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共600余人。这时青年军提出投降,但要求我方派一团级干部来受降。为了不贻误战机,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七连指导员沈明章当机立断,马上大声喊道“我就是团长”,并带领两名警卫员进去谈判,最后青年军全部投降。三营七连和沈明章也因这一事件而闻名全团。
记者采访田昌炜和徐进
战争年代结下的友谊特别真诚。田昌炜和夫人徐进与陆骏和张维都是一个部队的战友,陆骏牺牲后田昌炜和徐进都十分关心张维的生活,张维也一直感激这位老首长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徐进说张维生活上很朴素,但却很坚强。她这一生过得很苦,能挺过来很不容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老田在北京学习时,有机会就会和另一位战友一起把张维请出来,帮她改善伙食。老战友德清聚会时,张维穿了一件蓝褂子,让人感到她朴素中略带一点艰苦;苏州聚会时,徐进邀请张维来家里住,因为他们夫妻都健在,生活上稍微宽裕点。但当时张维嘴上答应,却一直没有来过。
200团入朝时,田昌炜因身体动了大手术没有随部队入朝。田昌炜在海军的炮校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到某尖端武器基地工作,他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这位只共事了一年的老下属、老战友,田昌炜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回首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他怀念当年那种融洽的工作关系,珍惜与陆骏一起工作、战斗的革命岁月。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朋友韩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