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登上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告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 到底是什么?
  过去一周多,作为政府工作报告里新词汇的“工匠精神”备受关注,也激起了很多人的思考。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什么是工匠精神?怎么做才能具备工匠精神呢?
1. 微博报料:登录微博,晒出趣事猛料,
并@华龙网原创新闻
2. 邮件报料:发送邮件至
3. QQ 报料:联系QQ
4. 微信报料:联系微信号:
5. 联系电话:
华龙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华龙网
内容监制:张一叶 康延芳 页面监制:秦杰 栏目主持:王春光 编辑:罗昊 &发布时间: 00:03:30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_清小帮_新浪博客
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工匠精神”为何值得关注、如此重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陈劲教授领衔翻译的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所著《工匠精神》一书给出了答案: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热词的今天,“创客”和“工匠精神”等概念同样引人关注。“工匠精神”为何值得关注、如此重要?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按照作者的说法,所谓的工匠主要指业余爱好者、DIY一族和发明家。他们可能受过专业训练,也可能没有。他们聪明又专注,对捣鼓杂七杂八的玩意有着强烈兴趣,“创造出新鲜玩意”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中有商业上的成功者,也有商场并不得意的技术高手,甚至还有不少失败者。即使是成功者,大都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然而,他们对风险极高的发明创造,永远执著不悔。
从历史上看,践行“工匠精神”的创新者,就是一群不拘一格的另类人物,他们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不断用技术与发明改变世界。正是他们,缔造了繁荣世界的伟大传奇。比如,托马斯·爱迪生一生完成了2000多项发明,其中包括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电灯、留声机等。怀特兄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从澳大利亚移民到美国的索尔·格里菲斯,是位出色的工匠。他最著名的创新,是让他获得3万美元“莱梅尔逊奖”的低成本眼镜片制造设备。格里菲斯自己承认,他的成功得益于开放和自由的小团队。在彼得·戴曼迪斯的《富足》一书中,迪恩·卡门发明的“弹弓”水源净化器更是神奇,不管是什么样的水源,它都能净化出100%的纯净水。
“弹弓”水源净化器
即便是这样成功的工匠,他们也在担心:当一些技术已经精炼到不能再利用它产生工匠行为时,人们就会失去“捣鼓”的兴趣。比如现在的智能手机,如果坏了的话,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换一部新的。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工匠精神”有一种日渐衰落的趋势,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建国初期,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王选、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作人员等,让中国的创新重新影响世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互联网及互联网精神,也要细心呵护热爱发明、崇尚技术、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如何才能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教育是根本。在多年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关注理论,忽视实践,淡化工程。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他的新书《让思维自由》中指出,改革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坚实一步,“心灵手巧”是创新者最本质的写照。为此,要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
第二,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德国工匠勃兰登堡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工作,本来研究的是“传输高保真音乐”技术,但他对“去除多少声音信号而不让耳朵听出失真”技术更感兴趣,并且取得了成功。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成功背后有一个有力的奖励机制,即德国政府要求雇主将一部分专利收益让发明者分享。这样的政策,使得勃兰登堡所收取的专利费,大大超过他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工资。
第三,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微软前首席技术官纳森·梅尔沃德创办的高智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资助新发明”的公司。保护发明家的利益不受大企业的侵害,给工匠们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相应地,有100位高级发明家相助,高智公司现在拥有世界第七大专利组合。
第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技术、发明、创新属于高风险活动,因此,我们要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创新创业来不得浮夸,回归“工匠精神”,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保障。唯其如此,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复杂产品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
来源:《解放日报》、《清华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可登陆:
清华大学企业家研修中心
&&&&&&&联系人:崔老师,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9,766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关注新华网
  由于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
  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之后,日前,李克强总理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工匠精神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元素
  何谓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大凡有工匠精神支撑的企业与产品,一定是有美誉度的。瑞士的各类名表、奥地利的施华洛世奇水晶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至今驰誉全球,经久不衰。上海曾是我国制造业的重镇,上海制造一度是信得过产品的代名词,特别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以及培罗蒙西服、蓝棠女式皮鞋等等,就是上海制造的标杆,背后闪耀着上海的工匠精神,为全社会所敬仰和追慕。今天讲上海的城市精神,我认为形成上海风格并在全国独占鳌头的就是上海的工匠精神,这是上海城市精神中的核心元素。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曾使上海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高地,成为中国品牌的高地,成为中国工匠辈出的高地。令人遗憾的是,上海人过去一贯以追求生活品质的精细化“讲究”和生产工艺的精细化“讲究”而著称,现在这种“讲究”往往变成“将就”。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与城市工匠精神的式微相关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英国访问,到BBC苏格兰总部参观,主人告诉我这栋办公大楼已装修快三年了。我表示怀疑,因为这是简单型装修,何以这么旷日持久? 主人告诉我,装修公司认为必须对自己装修的过程负责,对最终装修的结果负责,每个方位都有严格标准,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程序,不能偷工减料,草率完工,否则宁愿不做。也是那个年代,我去东京访问,东京FM电台的台长在一家很高级的法国餐厅请我吃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旁边一位穿黑色礼服的招待员,身材颀长,举止得体,令人刮目。11年以后,我再去东京,原东京FM电台的台长又在当年的法国餐厅请我吃饭,而在一旁侍候的招待员竟然还是当年的他,尽管头发已经花白,但还是那样举止彬彬。我们彼此都认出了对方。这种坚守爱岗,这种职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在服务业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职业诉求与产品诉求的耦合
  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职业诉求和产品诉求。所谓职业诉求,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使他们不仅仅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一种工作荣耀,一种生命守望。他们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能。而这种职业态度是基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投入的基础上的。正是在这份执着坚守之中,他们也享受着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及工作本身带给他们的乐趣与荣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七级八级技工不但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也收获了相应的地位和待遇。从这一意义上,我非常赞赏央视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社会应该为这些精英喝彩。社会对精英的定义不能只局限于政治人物、科学人物、文化人物等,理所应当还应该包括技能岗位上的优秀人物。有一次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领导交谈,他很自豪谈到他们学校的优秀校友代表:包起帆、徐小平、李斌。这些上海的“工匠”,不仅应该成为应用型大学的骄傲,也应该成为上海的骄傲、全社会的骄傲。所谓产品诉求,就是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再到产品检验,直至产品面市,乃至包含消费者使用体验,整个产品链都是一种不断追求完善、精美和极致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工匠精神不能仅仅体现在产品的末端,还应该体现在产品的全过程。让产品始终引领时代,引领潮流,引领审美。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实际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也是中国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质。由于中国的工业文明姗姗来迟,因而现今我们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重塑中,举起工匠精神的旗帜,就是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业精髓,为工匠精神的崛起夯实基础。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批注重高品质、高性能而不吝高价格的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他们也会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倡工匠精神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自我追求。(作者:陈圣来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李洁琼 姚润萍
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3月2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眼下,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过去发展所依托的种种优势正逐步失去,面对重重压力,重提“工匠精神”确有现实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工匠并不只是“各扫门前雪”,他们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也讲求分工协作,相互提醒,相互补位。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搜 索文史知识2016年9月第9期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编者按: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何谓“工匠精神”?一般而言,“工匠精神”体现在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工匠技艺的不断精研上。进一步说,“工匠精神”的背后,凸显了匠人对技艺的不懈专注、对事业的虔诚热爱、对人生的极致追求。本期特别关注栏目,聚焦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特别邀约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让我们共同体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工匠精神。撰文/苑利 & &     对于文明,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是,有一点是大家不经讨论便能形成共识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心灵手巧的匠人,没有出类拔萃的手艺,没有用这些手艺建造起来的恢宏建筑、绘制出来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没有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等等,就说它文明程度有多高,是不会有人相信的。在人们心目中,工匠所传技艺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往往是由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工匠决定的。匠人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传承者。研究一国文明,不关注这样一群人万万不行;发展一国文明,不重用这样一群人更是万万不行。一 &工匠这个社会群体  工匠是在原始农业、采集业、渔业及狩猎业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神话中盖房搭棚的有巢氏,抟土塑人的女娲氏,精于制陶的尧帝,发明舟楫的帝俊,都可视为史前时代某一行当的工匠或是这个行当的行业始祖神。随着工匠的增加,与之相关的工匠群体——行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种行业,人们很难确指。故人们常常用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概称之。这也说明,三百六十行的出现原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种行业裂变自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来就从未停止过,所不同的只是这些裂变有时会快些,有时要慢些。影响行业裂变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经济提速,消费质量提升,就会有效刺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原有的行业分工也会被不断细化,产品质量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大的提升。  在中国,最早的行业组织出现在隋代。进入唐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行业组织大量涌现,并于明清两朝进入巅峰状态,许多行业祖师、行规的确定,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二 世人眼中的“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工匠”。通常我们所说的工匠,是指在某个行当中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与一辈子只靠土地维生的农民不同,他们更看重手艺。在他们看来,“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为了养家糊口,身无立锥之地的他们只能在追求手艺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所以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超出常人的耐心与严谨、专注与坚守,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这些几乎成为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由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几十代人只想做好一件事,同时,在继承中很少“变化”,所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比喻死板的一个词——匠气。从整体上看,他们的长处确实不在创新,而在继承。但把一个家族或是一个地方传承了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老手艺继承下来,并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贡献之大,也绝不亚于创新,因为有继承才有创新。以瓷器的造型为例,我们折腾了几十年的创新,但有多少个创新比得过传统的玉壶春、天球瓶、梅瓶、蒜头瓶、橄榄瓶、瓜棱瓶、棒槌瓶的造型?匠人以专业的眼光很早便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以毕生的精力去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优化传统。为了做好每一件器物,他们不惜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极致与完美。他们对产品从不投机取巧,不愿因任何一件产品、任何一个细节,败坏自己的名声。专注、坚守、敬业,对自己的产品一丝不苟,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匠人精神”!三 &中国的“工匠精神”何以衰微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传统农耕时代备受推崇的匠人风光不再,导致我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大量流失,而匠人身上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匠人精神”,也渐被世人甚至是工匠所遗忘。在一次全国手工艺精品展上,我遇到了一位做油纸伞的匠人,非常投缘。临别,他一定要送我一把油纸伞,我推之再三,他还是一定要送。最后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要吗?因为你做得还不够好。作为一名已经颇有名气的传承人,你的成就不在于比谁多做了多少,而在于你在品质上一定要做到全国第一。你看看,你这油纸伞连刷上的大漆都还疙疙瘩瘩,怎能证明你是中国油纸伞的第一人呢?”当然,我说出这番话只是想激激他,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我想说的另一层含义是,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相当普遍。  日本是最早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国家。这一点也许与他们重视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有关。在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又被称为“人间国宝”,其地位之高,是不难想象的。但是,即或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被评为“人间国宝”后,也仍能一如既往,在山里一座安安静静、充满鸟语花香的小院儿里,踏踏实实地干他自己的事儿,做他自己的活儿。在日本,没有哪位传承人会以量取胜,他们的目标就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器物,做好每一个细节。两年前,一个朋友兴冲冲打电话给我,说自己收到了一件“宝贝”。原来,年前她去了趟日本,拜访了一位日本国家级传承人,并花了三十四万的天价,从他那里买到一把金壶。我问她这把壶的料大概能值多少钱?她想了想说:大概也就是四五万吧。显然,剩下的便是工钱。“值么?”我追问了一句。她无比得意地告诉我:“当然。我敢说这是世界上做工最好的一把壶。”日本匠人无论做什么,都是那么走心,都是那么精益求精、那么追求完美。反观中国匠人,只要一评上传承人,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市级,人们第一个习惯性动作,便是筹办公司,做“大”做“强”。而一旦当上董事长,他们的工作重心便会发生明显偏移,管理企业、采购原料、销售产品替代了他们原有的所有传承。从表面看,公司的建立似乎扩大了传承群体;但从本质上看,传承人的最高技艺非但没有传承下来,反而被束之高阁。  在中国,缺少“工匠精神”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标准作祟。当官,是成功者的唯一标志,表现在行业领域,便是一旦成功必须加官封爵,即便别人不封,自己也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给自己封上个“董事长”之类的头衔;二是错误的商业评价标准作祟。当代中国,人均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在这个时候,如果匠人一定要把“GDP”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准,最终只能以量取胜。中国匠人的“工匠精神”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与经济背景下,逐渐消失殆尽的。四 &为什么要重塑“工匠精神”?   2016 年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解读其中的含义,恐怕也绝不会是仅仅为了让国人能够重温传统,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工匠精神”的弘扬与重塑,让历史上中国工匠所倡导的“工匠精神”重现制造业,并使“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  “工匠精神”源于传统手工艺者,而这部分人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2003 年中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有目共睹的。在中央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共同推动下,非遗传承人所传承的传统技艺已经获得空前提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传承人的传统技艺(如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远远没有达到1949 年之后印制《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那样的历史最高水平,许多该继承的传统技艺并没有真正地继承下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如果我们借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东风,重提“工匠精神”,我们就有可能解决好传承人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问题,让我国的非遗保护重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其目的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解决非遗传承中的问题,其更长远的目的,很可能是通过重振“工匠精神”,让中国制造更注重产品的细节,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超出常人的耐心与严谨、专注与坚守,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国家的工业制造水平,并在本世纪内完成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五 “工匠精神”需要怎样的文化支撑?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上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发展史,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信仰支撑、制度保障以及文化支撑,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下,弘扬我们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支撑,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那么,行会在“工匠精神”的弘扬过程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通常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行会会员一旦遇到困难,行会同仁也会尽力而为,并为受困者提供帮助。  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行业中人既是行规的制定者,也是行规的监督对象。如有违反,便会受到来自行业规则的严厉制裁。通过严格的行规会法,规范人们的竞争行为,以避免各种不正当竞争,维系商业秩序的稳定。  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同时兼做两种生意)、“不得跳业”(改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内不同行业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崛起,以次充好事件屡有发生。一些新型行业组织由此应运而生。如青海唐卡艺人为确保唐卡绘制原料的货真价实,不但专门成立了唐卡保护协会,而且制定章程,严格限定唐卡原料的使用,维护了坚守唐卡创作传统的匠人的切身利益。实践证明,这种民间行会的自律,远比来自政府的监管更为灵活,也更加有效。  作为传统,“匠人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在热贡,我问唐卡艺人西合道先生:为什么你把佛祖画得那么细,那么好?他告诉我,画得好,佛祖会保佑我。因为涉及神灵,没有谁敢在原料上以次充好,没有谁敢在工艺上“缺斤短两”。于是,信仰铸就了真正的唐卡。其实,历史上中国工匠并不乏祭祀行业祖先神的传统。至清代,甚至已经达到了“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程度。为什么古代工匠们一定要祭祀自己的行业祖先神呢?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此外,行业一旦遇到什么重大事件——如评判曲直、调节纠纷、议增工资、选举会首、惩戒奸逆,都要在祖师庙前进行。奉神之举说到底就是因神设教,逞神威以治凡人,借助祖师的力量,化解行业矛盾,维护行会组织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行业神的出现还会增强行业同仁的行业意识与认同感。同师同祖,犹如同宗,行业同仁在古老信仰的支配下又多了一层“血缘 ”成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同行都是一个祖师爷,要互相有碗饭吃”。许多行业还会以桃园三结义为范本,以关公为楷模,强调义气,珍重金兰之交,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而拜祖仪式也会从“血缘 ”层面,进一步拉近师徒间的距离,行会组织的凝聚力由此得到进一步增强。这种管理模式利用人们对神灵无比畏惧的心理,在实现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管的同时,也确保了行业同仁能按行业祖师留下的规矩,从事他们的艺术生产,从而确保了许多传统手工技艺的原汁原味。   作为传统,“匠人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就是饭碗。传下了手艺,就等于传下了家产,传下了财富,传下了饭碗。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们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更为稳定、更为紧密、也更具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徒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像儿子一样,尽可能照顾好师傅、师娘的生活起居,使师徒关系如同父子。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在这里,家族既是技艺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技艺的唯一受益者。人们凭借着这些秘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  历史走到今天,许多传统观念固然已经过时,但家族观念在传承“工匠精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我们不应忘记的。在考察中,我们注意到,凡有行业祖先神信仰的家族店铺,人们对所传技艺改动甚少,非常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少干预原则”。凡属家族传承的传统手工技艺——无论是“张记”“李记”还是“王记”,他们都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与声誉,更少出现质量问题。因为他们都是在以家族的名义做担保。这些支撑“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所不能也不敢忽略的。(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简介
& & & &《文史知识》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坚持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准确、生动、有用的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办刊宗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过往期刊文史知识2017年7月第7期文史知识2017年6月第6期文史知识2017年5月第5期文史知识2017年4月第4期文史知识2017年3月第3期文史知识2017年2月第2期文史知识2017年1月第1期阅读排行TOP10TOP12017年7月第7期市场价:5.00元电子价:3.99元TOP22017年8月第8期市场价:15.00元电子价:12.00元TOP32017年5月第8期市场价:10.00元电子价:10.00元2017年8月第21期2017年8月第8期2017年8月第8期2017年7月第7期2017年7月第7期2017年8月第28期2017年8月第33期品牌推荐档案学通讯2017年7月第4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4月第2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年7月第4期北京档案2017年7月第7期中国广播影视2017年7月第14期中国西藏2017年5月第3期阅读本刊的人还阅读了北京档案2017年7月第7期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6月第3期哲学研究2017年6月第6期社会学研究2017年7月第4期档案学通讯2017年7月第4期青年文学2017年7月第7期世界知识2017年8月第15期
中邮阅读网由中国邮政主办。中邮阅读网凭借中国邮政报刊发行网络、发行资源和品牌优势,在传统报刊发行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数字传播技术,
为广大读者提供内容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有声书城等在线阅读产品。这是中国邮政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出版数字发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求的新举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