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的世上最好看的花的画法吗

龙微微的空间的日志
我又不是画的不好,我干嘛要入“美协”
热87已有 6627 次阅读&
& & 随著美协某某会议的结束,关于美协的消息和任职名单居然也在网上盛传,连微信上都很热闹,大有美术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势,这样一个荒唐的机构占领着视听,真是媒体资源的浪费,十分无聊。& & 中国的政治正在“深化改革”,艺术界却在兴师动众地努力把机构“政治化、行政化”从而“市场化”。这个在入会、参展、评奖充斥着腐败的机构存在的本身就是对中国社会正逐步兴盛的文化艺术局面的干扰;他的评判权利的垄断性质对艺术交流、传播、评估的正常发展及艺术市场的繁荣形成人为的阻碍和灾难,它的会员身份的等级化破坏的是公正、公平、公开的艺术市场秩序;破坏的是大众对艺术认知的正常渠道和方向。在“政府做政府的事,市场做市场的事”的大势下,这样的“艺术盛会”与这个需求变革的时代格格不入。& & 估计会上照例会提出一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之类的“假、大、空”的口号,结果是社会需要的“真、细、实”的艺术创作仍然得不到真正的推动,看到的只能是那些拿着“美协头衔”为自己作品重新定价的画家(兼商人)到处招摇撞骗,掠夺社会财富。& & 这个被吴冠中生前猛烈抨击并预言“早晚要解散”的“艺术衙门”虽然气若玄丝,怎么会强打精神,苟延残喘呢?& & 答案很简单,有人需要,谁需要?国家需要?现在的国家需不需要已经要另当别论,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不是也可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除国家之外有两类人需要,一是画的不好又想靠画画挣钱的人需要,他们需要用一个头衔来包装自己的作品,否则作品不好卖;二是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画只会用耳朵听画者头衔的买画的人需要,用于繁荣“礼品市场”来着。反正领导也看不懂嘛,有“级别”就行。这很像送礼送香烟,害人但不害己,有标价就行。你让他为自己收藏试试,他会说“看不懂画找人看,看不准人死一半”。画不好却又有钻营能力的人也要有碗饭吃嘛,美协是他们的物价局,这样的定价机构能为很多疯狂敛财的画者提供方便。& & 对美协表现出既爱又恨、既羡慕又妒忌并削减脑袋想加入的画家(用画家这词有点抬举他们)大致具备如下素质:& & 一、缺乏艺术才能的人。有才能就会安心画画,无暇旁顾,画画需要个性、需要安静,哪有时间开会,更不需要“听兔子叫耽误种豆子”。& & 二、对艺术缺乏信心的人。丰子恺说艺术最大的功能是没有用处,只有相信才有艺术,才知道正是这人类的“无用”才把人和动物区别开。画家才华平平不可怕,怕的是画家自己不相信艺术有用,不热爱。热爱就会痴迷,痴迷就会投入,投入就会不顾一切,不顾一切就会画好,画好就会有人喜欢,有人喜欢就会有人掏钱,掏钱就有饭吃,有饭吃就能继续画画(你还想拿画画干嘛),用不着去贴美协的冷屁股,花那么精力、财力,再把自己的人格辱没一把,你那里能剩下艺术需要的情怀、气概、品格去画画,就算能把画画当活儿干出来,会有品味吗?格调会高吗?你以为人民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吗,观众都像你一样没有境界吗?别蒙自己了。相信,包括相信观众,相信未来。用行动维护自己观点的人我称之为有信念的人,有信念的人才能做艺术。& & 三、缺乏独立人格的人。没有人生信念,自然谈不上独立人格,没有独立人格,便缺乏精神力量,缺乏精神力量,只好找“美协”撑腰,小孩子跟人吵架常说“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就是这个心理,比的不是自己的本领。我的老师王庆平先生早年就说“想毁掉一个画家很简单,让他当官就行”。& & 四、有投机心理的画人。徐忠平先生说“大器晚成是对画家的保护”,陆洁民在告诫藏家选择画家的条件之一是“笨办法”,意指用功,画画出成绩是个缓慢的过程,出名是个附属品,有那么重要吗?入“美协”,早出名,无异于“投机取巧”“拔苗助长”。& & 五、不会享受画画快乐的人。画画是画家自己的事,我的快乐我做主,与他“美协”何干?实在不能再列举了,综上所述,其结果是具备以上素质的人去做别的事吧,别做画家了,估计做别的也做不好。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中国没有“美协”,画界的风气就会干净许多,画家会在正常的地方下功夫,功夫下对了地方,作品质量高,对社会文化有贡献。如果有点才能有点文化的画家都不想走正道,是不是这样的机构设置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政府是不是该做点“政府该做的事”——取消美协。& & 当然,“美协”中也有一些我喜欢的画家,但我相信他(她)们入“美协”的年代和动因一定有别于浮躁的当下。& & 再有人跟我提入美协的话题,我可要对他(她)们这样说了:& &“我又不是画不好画,我干嘛要入美协”。
刚表态过的朋友 ()总有一些我看不出哪里好的画,卖得非常贵
书法与绘画的评价体系,有清晰的量化标准吗?
翁昕,专栏《不艺术不幸福》,微信公号:artalkweng
在您的问题描述中,问了好多问题。所有问题问到头,就是您在开头问的:
艺术的评价体系为何,有没有清晰的量化标准。
简单的答案是:有一定标准,但这个标准的浮动范围非常大。
这个标准有三个维度:
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
如果您有耐心看推倒的过程,在下面。我尽可能让这个解释相对通俗,但这的确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的价值是相对好量化的,比如大米。我们可以看保质期,看产地,看营养含量,看口感,看色泽等等。这些归纳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些特色产地或者品牌,例如响水大米,五常大米等等。
同样我们可以类比,手机的好坏取决于它的硬件、配套软件、软硬件优化、外观等等因素。
之所以可以对这些商品进行量化,或者说,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比对优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便是它或多或少地&有用&。只有有用,才有得比。
比如保质期,那么通常来说,两袋一样的米,一袋保质期半年,另一袋一年,我们可能会说一年那一袋更好。两个同样操作系统的手机,一个内置容量 16G,另一个容量 64G,那基本上可以说 64G 的手机更好。
但是,这种基于量化的比较,尽管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功能性上谁更优,但是他们比对的结果却并不一定往往如我们所料。比如前文说的手机的例子,我们明明觉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一定会倾向于购买这个 64G 的手机,但是消费者说:那个灰色的 64G 手机我觉得不好看,如果我今天无论如何要买一个的话,我宁可买那个玫瑰金色的。理由自然是玫瑰金色的手机比较好看。
可是,哪怕最终玫瑰金色的手机销量就是比灰色的手机销量高,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得出结论:玫瑰金色要比灰色更高级,更好。在颜色这个级别上,灰色低于玫瑰金色?
尽管在一千年前,由于某些颜色非常罕见等功能性原因,所以会让人有&蓝色就是比较高贵&的印象,但是在现在,我们很难再说某一种颜色就是比某一种颜色好。我们也很难直接说&喜欢白色的人多一定是因为白色代表着纯洁&。
在直接回答问题之前,做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说明:当我们出于自己的好恶,而不是功能性的考量的时候,是很难得出一个在&量化&上说得通的结论的。购买玫瑰金色手机的人未必是因为&我和我的伴侣因为一束玫瑰花定情,所以我就喜欢玫瑰色&,而可能是&我觉得好看&。这个时候,&量化&标准就不太好使了。
由此我们就可以接着往下讨论:为什么艺术品的好坏,乃至于价格常常让我们非常不解。因为我们对其的评价标准,大多是无法量化的。
我们不能因为毕加索一辈子创作的作品总数比拉斐尔多,就说毕加索比拉斐尔高明。
我们也不能说因为《夜巡》上画的人数比《蒙娜丽莎》上的人数多,就说伦勃朗比达芬奇厉害。
我们甚至不能直接因为莫奈会画画,而达明&赫斯特根本都不亲自动手,自己都不会画,而得出达明&赫斯特就是不如莫奈的结论。
如果说创作效率,创作复杂度乃至于创作的工艺水平(这三点常常是量化其他商品水平的重要指标)都无法用来量化那些顶尖艺术大师的话,我们如何量化?
最好量化的价值&&社会价值
我还是从&有用&和&没用&说起。
我还拿刚刚买手机的例子说事儿。的确有人会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比较喜欢玫瑰金色&来买手机,但同样也会有人出于&今年手机和去年外观的唯一不同就是新多出一个玫瑰金色,所以为了让人知道我买了新手机,我必须买这个新的玫瑰金色手机&这样的功利目的而买它。这时候,玫瑰金色就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好恶,而是有了实际的功能,并且,这个功能可能会非常重要,甚至超过这个产品本身的性能。(一个更恰当的例子是,当年有不少人明明不需要随时使用移动电话,但是在外出时一定要带一个&大哥大&,以示自己是做大生意的买卖人。)
而这个价值,是可以套用到艺术品上进行量化的。我称之为社会价值。
比如说,毕加索这个艺术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西方高端艺术收藏社交圈门票&的功能。如果我是一个身价数十亿的艺术收藏家,却跟人说:&我一张毕加索都没有,而且我也看不懂,也不觉得它好。&的话,大家可能哈哈一笑,心说这个门外汉,连毕加索都看不懂呢。我也听过类似的抱怨:&哎其实我内心觉得毕加索真心也就只是还好,但是无论如何还是得买一张,买下来以后,才好跟人聊后面的。&
因为有了像毕加索、梵高、莫奈等等艺术世界的&通货&,大家得以相对直观地了解这名藏家的财力、品味,来到家里做客的时候也可以轻松地聊起来:&喔天啊,你这张毕加索可不错啊,这张可是不容易得见,是何处收藏的呢?&而不会是:&这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件作品来自中国艺术家王大锤。&&喔&&(没听说过)是么&&(画面也好奇怪)不错不错&&(也不知道多少钱)那你觉得毕加索怎么样?(还是聊点熟悉的吧)&
社会价值是在衡量一件艺术品价值的三个维度当中最好量化的一个。我们可以看这位艺术家的知名度、曝光率、出现在大展之中的次数等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就全球范围来说,《蒙娜丽莎》的号召力和社会价值,是高于同为达芬奇所作的《圣母子与圣安妮》的。尽管在我的心中,我对后者的喜欢远高出前者无数。
这是当我们试图去量化一件艺术品时的第一个维度。
最常被提及的价值&&经济价值
所谓经济价值,最直观的表述就是,透过投资购买这件艺术品,在未来可以生出多少钱,也就是一个字&&&利&。
我们目前在新闻上最常看到的,就是说&某件作品竟然卖了 XX 亿,简直太离谱了!这真的是一张画的价格吗?!&当一张画和那么多个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之所以让我们如此惊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我们用&有用和无用&这个量化价值体系去评判这件艺术品时,我们依然可能得出&没什么大用&的结论,而不是&同样花了这 X 亿,可以修一条铁路,能造福千万户人家&这样比较合逻辑的结论。
那么,为什么收藏家在花这么多钱,将作品买下来之后,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再卖出去呢?
在计算这件事的时候,艺术品就和其他商品区别不大了,我们看重的,就是它的供需关系。只要它在未来持续供不应求,那就会继续升值。而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商业尝试,来扩大它的需求。与此相对的,艺术家的寿命是有限的,艺术品总数是有限的,总有作品会进入国家博物馆、遗失、被毁&&供应总量有限且持续减小,所以只要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依然是受欢迎的,尽管在某些时点他的艺术品价格会有下降(比如经济危机),但是长期来看,他的作品会持续涨价。
毕加索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艺术家人已经死了,他的作品持续被藏家捐入博物馆,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新入场的藏家还在变多(比如来自中国的买家),而新入场的藏家不买一张又不合适,这种情况下,毕加索的艺术品常常&曝出天价&就不足为奇了。当市场整体有了这样的预期之后,就会有人单纯地为了&在未来某个合适的时间销售艺术品牟利&的动机收藏艺术品。艺术品能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相对可以评估的,只不过,艺术品的具体价格因市场而遭受的波动,有时可能会比同时期他的名气所受到的震荡,要更大一些。我们会因为经济危机手头紧而不买毕加索,但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危机期间,我们同样也不相信毕加索的名气了。
这是我们试图量化艺术品时的第二个维度。
最核心的价值&&审美价值
审美是一个特别虚、特别玄的东西。当我还在上学的时候,美学课就是特别绕的一门学科,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审美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喜欢。不为吃不为穿,不为任何实际功能,就是喜欢。
这个价值看起来毫无用处&&因为它的前提就是没有用处&&但事实上,这个,才是我们收藏艺术品的根本。
我在美国的时候,关于这件事,曾和一位高人讨论。他当时举给我的例子,我也在这里举给大家:
&假如神明跟你说,你有机会可以获得世界上任意一件艺术品的话,你会挑哪件?&
当我在脑子里想好了答案之后,他又问我:
&如果我再加上两个条件:
1 你不能以任何方式通过这件作品牟利;
2 你也不能将你拥有这件作品的事情告知他人,更不可展示给他人看,只能自己欣赏;
这样的话,你是否还希望拥有它?&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意味着我们既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图什么呢?图的就是&&&喜欢&。而自己的&喜欢&转化到物质上,就是&审美&。
我们人生在世,很多时候为生存,为生活,要做很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而艺术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在对待这一块毫无用处、涂满颜料的纸或者布的时候,可以单纯地喜欢它。这一点看起来不那么有说服力,但事实上,如果收藏家已经买得起那些能够给他带来相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艺术品的话,他一定有更有效的方式去赚钱(不然他也没钱买这么贵的画),而在那些我们常常会联想到的&博出名&、&洗钱钱&等等动机之外,很可能是因为他内心也真的喜欢这件东西。
【这里稍微跑个题,当有朋友问到说我们应该如何开始艺术收藏的时候,我常常说,别想那么多,就买自己最喜欢的。这并不是搪塞,或是卖弄玄学,而实在是个中关键。面对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不大有名气,也不敢说未来升值潜力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太好说,但唯有审美价值这一条&&也就是喜欢不喜欢,是每一位观众内心最清楚的。】
这是量化衡量艺术作品价值最不靠谱,但同样也常常在左右着人们对于艺术品价值判断的第三个维度。
总的来说,当我们描述或者评估一件作品的价值时,都可以综合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三个维度。这是目前我所接触过的系统当中,最为通俗,最为&相对量化&的标准了。用这个标准,说回到您题目中举的例子看看:
康生可能字写得比较好,但是康生和毛泽东的书法相比,毫无疑问,在家里挂一张,恐怕是挂毛泽东的字比较能够引起相对更广泛的积极反响,而能直接辨识出康生字体的人都不多。启功的字更不必说,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都远超康生,至于审美价值,看书法的人每个人心里自有说法。我完全不排除有人真心喜欢康生的字,愿意出比启功更高的价格求一幅,但要因为这一个人的说法就说康生比启功强,恐怕说不过去。
王羲之经过历朝历代的神话,已经被封&书圣&,他的作品的社会价值之牢固,恐怕很难推翻了。这一点上,他身上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他的那些后辈如&颜柳欧赵&等人。也因此,如果我们有幸见到王羲之的真迹重现市场,它爆出什么样的天价也不新鲜。至于您说业内人士可能会有&其实我觉得宋徽宗能在宋代开创一家风貌,真是不输给王羲之的奇才&这样的想法,我想他很可能是宋徽宗的粉丝。真爱的话,说什么话都不为过。
至于您说的书法造诣,这的确也是一个评判标准,但它只是单纯讨论其学术水平,而学术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看是谁制定的,当他制定标准的时候,恐怕也是无法跳脱咱们上面的这三个维度,至于历朝历代的评判标准,是艺术史论研究的范畴,这就可以另开一题了,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马云的真迹可能艺术造诣在专家看来不高,但是因为他是大名人,所以他的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恐怕不低,再加上大家追捧,卖出高价也就不为奇了。
这个答案绕了一个大圈子,希望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画我猜怎么画画好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