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埃及金字塔未解之谜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圈子管理组
(江苏南京)
禄口小学 & 文章列表
说明文该怎么教?――《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听课反思 (浏览次数:718)
“问题导学”是我们学校今年的课改主题,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以问题引领课堂来导学,构建绿色课堂,避免了碎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紊乱,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在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今天的课堂里,陶勇老师一开始就让孩子们对课堂的中心问题产生质疑,“如果你来到金字塔面前你有什么感受?”由此带着孩子们进入课文的第一、二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说明文要分析说明的要素,但关键是在此基础上点化,达到点石成金的目的。就如,学习说明文的顺序,由里到外,由现象到本质,说明时不管采用怎样的顺序,它都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体现了思维过程的科学规律。课堂上,陶勇老师引导孩子们重点关注《埃及金字塔》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体会其中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金字塔外形宏伟而结构精巧的特点显露于眼前。课文“说了什么”很容易明白,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在“怎样说”。对照这个目标,教学陶勇老师让学生读读、说说,分别理解宏伟与精巧,并且体会课文中所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然后安排了一个模仿写话的迁移训练:“这棵树可真高啊……”,“这个笔记本真薄啊……”,让学生自己去说去体会练习,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结合自己的生活也进行了形象的理解,从而对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这个地方可以设计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孩子链接出一个小练笔,可以更好地将这样的写作方法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结构非常清晰的文章。文章通过每一段的中心句,再以中心句为轴点进行展开。讲述了维也纳如何被称为“音乐之都”。 在课堂教学上,陶老师领学生进入段落学习,先问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从而引出中心句,紧接着让学生从中抽象出词语概括这一整段的主要内容,再接着分析语句,进行品读。 整个课堂总的来说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以这样一个问题横贯课堂,再从中引申出许多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们将这个问题分解,最终将这个大问题解决。把一篇课文比作一棵大树,这个主要的问题就好像树的主干,这些小问题就像主干上得枝桠,这样做直击了课文的中心,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阅读能力并不仅仅通过阅读课外书提升,很多阅读技巧需要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因此教师的引导讲解,以及实际操作是至关重要的。我要多学习才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理解和运用。学习语言应包括以下三点:(1)学习字词句以及段篇,这是构成语言的物质材料;(2)学习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言语,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3)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规律。没有基石,任何表达交流的高楼大厦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学生语文能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就是积累的书面语言太少,能运用的更少。因此在很多时候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等“语言痛苦”现象。 说明文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我认为,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一是抓住知识要点――课文究竟讲了哪几点知识,即读懂内容;二是研究课文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教学任务;三是联系相关知识――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知识的拓宽,促进知识的系统和迁移。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而训练切忌按一般的思维程式或应用现成结论来解决问题,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训练读。巧妙设问,点引方法,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同时,训练学生多种形式读书的能力。指导圈画细读、比较、议论,寻求异处,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研读能力,又使学生学到了分析课文的方法。充分利用课件,更形象直观,学生学起来不感觉到枯燥,在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运用说明文方法的好处,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训练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 为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采用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适当展开想象,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全文采用很典型的总分结构,大多数段落也都是先总后分,第一句很明显就是中心句。连续几节都是这样,像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还比较少见。陶老师让学生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然后说说这些画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总分写法的段式结构及总分写法的优势所在,为孩子们后面的习作步骤打下基础。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陶老师在在教学中课件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课文前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接着出示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的图像或雕像,让学生与这些著名的音乐家面对面,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只要我们教者课前多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搜集资料、想想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埃及金字塔》这一课的教学,陶老师开始通过金字塔的一组图片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金字塔。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金字塔的用途?金字塔的外形特点?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通过解疑释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陶老师让学生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让学生了解列数字、作比较、形象描述等说明方法,知道胡夫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了解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时,陶老师先让同学细读课文后,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进而让学生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方法?学生有的说,我从“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里我知道作者在介绍时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有的说,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从而可以看出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马上有同学补充还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当然光了解这些说明方法还不够,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完成迁移训练:“这棵树可真高啊……“在这种尝试练习中,学生的掌握了说明方法的运用,显得扎实有效。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陶主任的课堂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反复诵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简洁、明快、优美,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课的一开始就直接出示课题,问学生针对课题有什么疑问,这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问题的铺垫,接着听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并划出相关语句,之后就是交流感悟并说说这些画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总分写法的段式结构,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最后就是进行写话练习。整个课堂条理清楚,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维也纳的特殊魅力,情不自禁地走进音乐之都,身临其境,尽情享受。这节课做到了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在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的歌剧院、金色大厅有世界影响”教师搜集的图片资料与学生了解到的相关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感受了解有了深度,学生的思维空间超越文字走向了生活真实。我们都说语文课堂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最后就进行了一个写话训练,从三个角色中选一种角色来介绍维也纳,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描述,也是让学生学会介绍时运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进行。总之,教学前,我们教师事先都要想想这节课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得,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这两篇课文都是说明性课文。两位老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除了学习课文本身,还启发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 说明文,要教出语文味,而不是枯燥乏味,这就在于老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陶老师善于在品味用词中把握语文味,文中的“差不多”“平均”“有人估计”这样的词语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并且,在学法探究上,陶老师的做法也十分值得借鉴,例如在教学列数字作比较这些写法时,陶老师就紧扣课文,巧用对比练习,孩子们学起来也有趣多了。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说明方法,体会其妙处,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
听了陶象胜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感受颇多。首先,陶老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陶老师制作了许多课件,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陶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对“北麓”的理解时,陶老师让学生观察地图,从地图上理解“麓”,了解维也纳的地理位置。运用造句法理解“摇篮”的本意和引申义。陶老师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最后就进行了一个写话训练,从三个角色中选一种角色来介绍维也纳,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描述,进行写法指导。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条理清晰的说明文,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的方法。 陶勇老师很有规划地运用了第一个课时讲解了第一个方面和生字词。首先,陶主任用谈话及图片导入新课。看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如果你站在金字塔脚下,你会想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自然就生思考,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再在课文中去找答案。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一二小节,并思考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来。学生能够很快找到地理位置、金字塔的作用、金字塔的特点的语句。这里有几个部分需要引起重视:什么是角锥形?什么是“巍然屹立”,什么是“傲对碧空”?这些事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以结合后文中金字塔宏伟的特点来看,正是因为金字塔有这么宏伟精美,并且在沙漠里,所以才会“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理解起来更容易。 文章在讲解金字塔特点时,抛出一个问题:哪些地方是表现宏伟的?哪些地方是表现精巧的?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本课重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陶老师用到了显示、提问、拓展练习几个层次来,一点点的把学到的运用起来。能够让生字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知道怎么去用。 在教学生字时,陶老师很细心,挑出几个容易读错的字来讲,还介绍了多音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通过挑选两个字来记来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但陶老师在教学时,能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材,一扫教者疲学者累之态,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如浴春风,尽情的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让听课老师的眼睛也为之一亮,给人以深切感受。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陶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
《音乐之都维也纳》也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陶象胜老师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之都?让学生在问题中听课文录音,去思考。听完录音,陶老师拿出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求解决的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找出语句划出来。思考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心句,过渡的自然协调。陶老师还设置一个环节,找出每小节的关键词,这样就找出了词与句、段的关系。陶老师在最后设置了一个部分,是选择一个角色,介绍维也纳(注意说明顺序)。如果这放在两节课上完的话,可能学生写起来更容易一些。
上周听了四位老师的公开课,每个老师都有其特点。但我对这两位老师的课印象颇深。其一是陶勇老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先是询问对中国的名胜古迹是否了解并出示图片谈感受。整堂课在理解课文时基本都是以问题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到了哪方面介绍宏伟、哪方面介绍精巧。其二是百小老师蒋银萍,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裹”这一生字时,不仅仅是教好这一汉字的写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关于“衣”部首的生字通通拓展,让学生对“裹”以及相似的形近字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两位老师有个共同点是根据课文教学作文,比如陶老师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根据课文中的数字分析,教学学生如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并通过“这棵树可真高啊(
)”、“现在的笔记本越来越薄,越来越轻(
)”等练习进行更好的掌握。再比如蒋老师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蒋老师通过对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适时点拨写外貌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有所选择、抓住精准和有序,并让学生通过课文图片进行练习写话,课堂最后的亮点:蒋老师通过“小模特”让学生先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特征和有序去说,很好的教学了课文又教学了人物描写。 听完这两位老师的课,我觉得一堂课并不是把教学目标完成即可,还要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收获”,这就让我想到我在教学一年级识字五的时候,书上的图片我让学生先观察再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看图要从上往下,从远到近,通过课文教学看图写话和写作文的方法,我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图孩子们都会得心应手。与其枯燥的上一堂作文课,不如从平时的课文中去体会如何写好作文。
《音乐之都维也纳》,听其名就非常美之。文如其名,这篇文章读来也结构清晰,文字优美。在陶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一番维也纳的音乐气息。
走进美的氛围。
如果陶老师单纯用这篇课文来让学生进入这“音乐之都”,我想,难矣。课堂要让学生成为主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陶老师让学生在课前搜索了大量的音乐家的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这不仅是一个资料的补充与知识的拓展,这搜寻的过程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拉近了,在了解这些音乐家的同时他们也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维也纳与“音乐之都”的联系,我觉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课上,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些音乐家的画像、雕像,音乐家命名的广场等等,一幅幅图片,既通过视觉将美传达给学生,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字描述的美。我想,如果此时,再播放某个音乐家的音乐,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感受就更强烈了。    教学法,悟写法。    初读课文,陶老师提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有效设问,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脉络。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找到的句子都是在每一小节的开头,是每一节的中心句,课文每小节是总分的写法就清晰无疑。找到句子后,陶老师又提出概括每句要点的要求,这也是对高年级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要求,并能让学生进一步清晰每小节的内容。在这样的训练中,让学生对介绍事物的文章有整体的印象,学会分层次,分角度,抓重点。    一直听着《beautiful lady》,单曲循环。似乎在这轻音乐中,我才能静下心来,再一次回味《音乐之都维也纳》,也许是这篇文章本身也与音乐扯不开关系。好音乐循环也有味,好文章百读也不厌,我想这篇文章还是值得细细朗读与品味。    
《音乐之都维也纳》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听了陶主任的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由于整篇课文主要是围绕“音乐之都”一词来介绍,而陶主任就根据本校的问题导学课改形式,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一个问题提出,让孩子通过自己自由读然后在书中圈圈划划找出答案,并来交流,而且让孩子来用关键词进行概括,培养了孩子的概括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上教师更多地要做好导演工作。陶教师在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注重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在高年级的课堂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的。 朗读一直是语文课堂上的一大亮点,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展示文章的美。陶主任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先让孩子出示在课外收集的资料,交流过后,然后在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展示音乐之都的美。在课上,陶主任还让学生进行了默读。新课标中提到高年级应该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维也纳的向往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因为生活即课堂,生活是学习的资源,生活就是老师。本课的结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走近生活,作维也纳的小导游或者游客、市民为大家做介绍,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真切的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间的距离,让教学与生活同行,使学生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在活动时,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言之有味。 一边写反思一边细想那节课,好的文章还得细细品读,好的公开课也得细细琢磨!
由于那天我也在上课,所以没能见识到两位主任的精彩课堂,有些遗憾。对于我校“问题导学”我也有一定的感受。有时候觉得,这和品德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效。围绕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和收获。不知听谁说过,教学和钓鱼一样,给鱼需要的、适合的饵。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呢?那必须得考虑到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上次教研员周老师也多次强调,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基于学生,为了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和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我们采取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所以“问题导学”中问题的选择和设定就要仔细斟酌了。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维也纳,听说过吗?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一座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城市。美丽、蓝色的多瑙河穿市而过,给这座城市增添另一番雅致。维也纳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音乐。难怪人们称它为音乐之都。想去了解音乐之都维也纳吗?读一读《音乐之都维也纳》,一定会让你有不小的收获。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现在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   第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东西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代表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但陶老师在教学时,能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材,一扫教者疲学者累之态,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如浴春风,尽情的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让听课老师的眼睛也为之一亮,给人以深切感受。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陶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 三、扎实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技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课程目标(阶段目标5~6年级)中也明确地指出:对于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本文《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对于这些说明方法,学生如何了解、掌握呢?陶老师在教学时让同学细读课文后,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进而让学生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方法?
《音乐之都维也纳》听后有感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课文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维也纳的历史、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宏伟壮观及在世界上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说明维也纳的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陶主任教学中,紧扣我校的课改主题――问题导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反复诵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简洁、明快、优美,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 课的一开始,由课题导入,读课题并想一想课题中的“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有了问题之后,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一要读通读顺课文;二要边读边想,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然后围绕 “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具体介绍维也纳?”这个问题,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这样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对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文章的五至七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规模、设施以及它们在全世界的影响,更为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音乐之都的风采。在组织学生阅读时,陶主任引导学生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是从这些设施的创建时间来体会它们的古老;二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这两处建筑的规模宏大和内部豪华。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维也纳的特殊魅力,情不自禁地走进音乐之都,身临其境,尽情享受。
感谢前辈们的辛勤付出!
免责申明:本站为开放式博客系统,各网友文责自负,谢谢支持!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版权所有 @
站长: 技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桥之美说明对象及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