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和我一起访问IS网站?一个人风暴英雄不好玩玩

一个很好玩的网站——你心里在想谁?
就是你先在心里面想一个人物,什么人物都行,现实的,虚构的,有名的,你身边的,都行。然后回答神灯同学的问题,在20个问题以内神灯同学会给出他的答案。
很神奇。总的来说我的被猜出率比未猜出率要高。即使是未猜出,在神灯同学的候选LIST上一般也会有正确答案。
下面是一个例子。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猜一下我当时心里想的是谁。前20个问题问完后神灯猜是瓜迪奥拉,有点CLOSE了,但其实不是。再追加了一些问题后神灯猜出来了。
Answer given
Answer expected
Is your character internationally famous?
Does your character have long hair?
Is your character real?
Is your character into politics?
Is your character linked with sports?
Is your character Brazilian?
Is your character a football (soccer) player?
Is your character black-skinned?
Is your character European?
Has your character entered a Formula One competition?
Is your character from Poland?
Is your character a tennis player?
Is your character's fame linked with football?
Does your character live in England?
Is your character Portuguese?
Is your character Italian?
Is your character from Holland?
Is your character German?
Does your character have Spanish origins?
Is your character currently more than 50 years old?
但这里为止神灯没猜出来。
Does your character currently play in a team?
Is your character a sports coach?
Is your character a singer, or does he work with a singer (as a
songwriter, producer, musician...)?
Is your character a native Spanish speaker?
Is your character still alive?
Does your character wear a helmet?
Did your character win a medal in the Olympic Games?
Does your character fight?
到这里为止神灯猜出来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
我所在的神经内科,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重点科室,当年大学毕业分来这里觉得专家个个都是牛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慢慢地在临床上轮转,当住院医师,我的确得到了相当严格和高端的神经内科医师培训,患者都是全国各地慕名来求最终诊断的,专家们的诊断水平跟国际相差无几,甚至超过国外(中国人多,病种多,所以在这里见识也多)。但是这仅仅是诊断,神经内科能明确诊断的病大概三分之一,在这三分之一里能治疗的估计是三分之一,神经科往往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诊断技术来确诊病因,但由于疑难杂症多,往往只能获得一个笼统的治疗方向,而难以建立个体化治疗,所以有着所谓&重诊断轻治疗&的行业传统,治疗捉襟见肘。我时常胡思乱想,号称科学先进的现代医学就是这样治病救人的吗?
进了NICU(神经重症监护室)只三天,我就特别沮丧,每天就是在讨论用多少营养液,用什么抗生素,怎么对症治疗,延长这些昏迷患者的生存期限。我开始怀疑医生的价值:医生到底是干什么的,难道就是这样无休止地维持病人根本没有意义和质量的生命吗?
我永远记得当一年住院医轮转内科遇到的那个肺癌患者,她刚刚30岁,患晚期肺癌,胸廓变形了,头上有两处颅骨转移,包着白纱布。她整整三个月没有平躺着睡过一觉,只能抱着枕头端坐,间或眯眼打盹。她那位可敬的爱人没日没夜地守着她。我值班的那天,她爱人来找我,说她疼得厉害。我忙去看她,情况已经是相当惨烈:她的血压全靠药物维持(医学上就是临终状态了),每日几乎不进食,整个人都浮肿了,呈现出一种透明的白净,可以透过薄薄的皮肤看见她孱弱的血管仍在顽强地搏动。我听了她的肺,全是痰鸣音,她却没有一点力气咳出来,只能靠护士吸痰,但每吸一次都极度痛苦。肿瘤让她疼痛得神志不清,普通的止痛药无济于事,只能打度冷丁,至此我才相信书上记载的癌性疼痛有多厉害。
我给了她一支,不是很管用,仍疼得迷迷糊糊。我也不敢再给,不知如何是好。她爱人从冰箱里拿了支冰棍给她,脸上表情极其复杂。在这个寒冷的深夜,暖洋洋的病房里,一口一口地喂她吃冰棍,她像个孩子一样,慢慢地吮吸着,奉如甘饴。于她而言,每一次进食,每一次看见第二天的太阳,都是一种奇迹。
我每天都会知道她还在消耗维持着,直到那个早已料到却不愿到的中午,抢救现场气氛竟是一种无奈的从容,她爱人不停地给亲友打电话:&我媳妇快不行了,你们打车来吧&&&泣不成声,那种极度压抑悲伤的声音让我简直要窒息了。
她已经完全昏迷了,脸肿得厉害,呈现出一种灰白色的&死气&,轻轻地喘息。她终于可以平躺在久违了三个月的床上了,她就在这张她趴了三个月,却从未躺过的床上永远睡去了。年资高的大夫在从容地临终抢救,大家都明白这于她及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但我没法看完整个过程。也许是年资太低,工作还短,心里还留着一条缝&&一条医生不该有的缝,我的整个心都憋得很疼。这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我拿这件事尽我所能与他人轻描淡写聊了半天,掩饰我这种不符职业情感的心理,而结果却是愈加郁闷。
我还主管过一个患者,她是个 72岁的老人,患脑肿瘤,高颅压、慢性脑疝形成。我们神经内科只能用药降颅压,但是时间长了很快会肾衰的,根本问题(肿瘤)不解决,不可能好转。所以,我们确诊肿瘤之后让家属尽快转科,但是从来不出现的儿子儿媳一听说要出院,就马上来跟我们交涉,似乎把老太太扔在病房,就是进了保险箱了,他们也就尽到了孝心。
老爷子被这两对小夫妻弄得没了主意,也想赖在神经内科。其实转往神经外科,尽快手术,老太太还是有救的,至少不是目前的等死状态。最后我把嘴皮子说破,终于同意了转科,这样又拖延了一周左右。我当时都恨不得大嘴巴抽那几个矫情的子女,这是为老太太好吗?
不过,现在我渐渐想明白了,普通人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死的含义,那是生命最后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死时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因为生者害怕死别,害怕背上不孝的骂名,就硬要医生盲目延长临终的过程。有希望救的,就应该尽百分百的努力去做,但是无意义的抢救,该舍弃还是应该舍弃。
我工作了十年,见过各种死亡场面,感慨良多。很多病人在急诊室去世时,身上被插着各种管子:输液器、胃管、导尿管、氧气管,甚至是气管插管。最后那一刻,真的是惨不忍睹,既增加了临终者的痛苦,也增加了世人对死亡的恐惧感。亲属盲目追求延长患者毫无质量的生存时间,有时候其实只是为了世俗的所谓&尽孝&。
我想起我第一次抢救病人时忍不住湿润的红红的眼圈;想起我见过的最孝顺的儿子签署放弃有创抢救他爹后,在地上&梆梆梆&磕的响头;想起患者离去后,家属惨烈干嚎后在门口冷静摊派丧葬费用;想起无耻&医闹&老爹死后不及时入殓,开始盘点医护失误准备官司,面对生死真是众生百态,人性毕现。
我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大师兄,他气度非凡,大高个子,声如洪钟,是我见过的最博学的神经内科医生,他理解力、记忆力都超强,专业知识(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理)和社科知识都超强(历史、政治、文化、艺术)。
我简直没见过比他更神的神经科医生。他看病,我们这些小字辈的在旁观摩,觉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从查体到诊断、到治疗,从健康指导到心理疏导,让病人觉得宽慰,让我们觉得到位。他给大家讲课,旁征博引,口吐莲花,思路清楚,特别实用。他没出过一天国门,但是用英文作讲演时,那种地道和流畅,让很多海龟也汗颜。
45岁时,他查出肝癌,做了肝移植。他一度还复出,松散地出门诊,经常跟我这个闲云野鹤的人聊,他说他是提前进入耳顺阶段,准备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我们探讨过工作的目的,他说最低级,工作是为了生存;高一些,工作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获得快乐;最高境界,工作什么都不为,就是工作。
他做完肝移植手术一年后,癌细胞再度扩散。他还发消息跟我说,不要担心,他这一型扩散后最高生存期是7个月,他要试试挑战纪录。至今他的这些短信我都舍不得删去。 他的葬礼在八宝山,看到他静静地躺在鲜花中,我悲不能已。他应该没吃什么苦头,他爱人也是医生,放弃了一切有创抢救。师兄总算是可以安静地走了。我后来想通了,默默地跟他说:师兄,你先走一步,大家都会再见面的。
人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但是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是我愿。
罗永浩:我在和一群笨蛋竞争所以胜算大
罗胖子关于同行、乔布斯以及手机产业的终极思考。请不要把这个故事当做笑话,他是认真的,大家严肃点。& 口述 | 罗永浩 整理 | 夏宏& 不是人人都需要英语培训的,但是手机人人都用。英语培训不像卖手机,在中国卖和卖到南非是一个品质,这是容易控制品质的事。英语培训行业本身就没什么大意思,你不喜欢,而你的能力能影响大众,但是你卖的是小众产品,综合这些,我继续做英语培训就是很蠢的。& 手机操作系统是拿安卓改的,12月1号发布。硬件的手机应该是明年下半年。定价应该是2500元到3000元之间,在国产手机里算高端,跟进口手机比的话便宜一些,跟iPhone比的话便宜很多。如果你做到安卓里最好,比一线的比如说HTC、三星这种一线厂商还稍稍便宜一些,还是很有竞争力。& 英语培训我是想很专门地做,但是对于我来讲,这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行业。2008年的时候,这是我能拿到投资的唯一一个行业,所以我就做了&老罗英语培训&,想把它做得很赚钱。& 对培训行业没兴趣是因为,这个行业是一群傻x扎堆的地方,所有的行业都是傻x扎堆的,但是它堆扎得更密集。教书本身我挺喜欢,但是运营这个行业我特别没有兴趣。做了三年多也挣钱了,但我不想一辈子做这个事。& 还有就是我觉得我的营销、传播、推广方面很强,但是它们用在一个小众产品上了,在个人事业规划上肯定是一个错。英语培训即使做到全国最大,比如新东方,但他连10%的市场占有率都做不到。这个行业太分散了,你到二三级城市去开分校的话,你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你从北京派个老师,老师不可能去。& 一群笨蛋在赚钱& 我做手机跟移动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我喜欢这个东西。你看现在360提出做手机、百度做手机,腾讯也要做手机,大家都在做手机,其实这里面所有这些要做手机的人,都是要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没有人把心思放在手机上,他做手机只是他要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找到挣钱的一个媒介。而对我来讲我根本不在乎移动互联网入口,我就是要做一个产品出来,这个产品出来卖得好,移动互联网入口你不用去争取自然就是你的,到时候你只需要把它变现就行了。&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雷军约我去聊聊,先跟他们市场部的一个人接触,他大概的意思是看能不能一起合作做小米,因为比较看中我的市场传播和营销这些能力,可是我觉得我能做的远不止这些。倒不是我介意做不了老板,而是到一个能想到一块儿去的企业,帮他做一些事情,然后分享一些成果,我觉得也是挺好的。& 结果去了一聊发现跟我聊不到一块儿,我就想那我自己做吧,自己做更困难,但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意愿来做,所以就回来张罗这个事儿。& 但是和各种投资人谈了一大圈儿谁也不肯给我投钱,都觉得跨度太大了,说你能不能在教育上动动脑筋,我们愿意投这个。我说我可不想再办教育了,然后就谈不拢,拖了好几个月吧。还有一些投资人,说凭你在商业领域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可以给你投,无论做什么都可以给你投,但是额度就是1000多万人民币。所有VC都说我这个远远超出他们预估的风险,你要做的这个项目如果是1000多万人民币的就怎么都好办,但要1000多万美元,就怎么都不好办。& 问在IDG的一个朋友,他说你再去问也肯定也是这样。接着我还是问了一大圈,所有的人都像放录音机,一模一样的说法。当时就打算放弃这事了,准备过几年再做手机。& 其间去找我一年多没见的朋友聊另一档子事,结果聊着聊着说起做手机的事儿,他说那你为什么不做手机,我说我弄不到钱,他就给我想办法弄到了钱。& 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变化,我们最终只拿了1000万人民币启动。我不需要直接拿1000万美元了,是因为小米给走出了一条路子,有了示范作用。小米没有直接做手机,他先做了一款社交工具,这个社交工具赚够了人气以后,才开始启动做手机,我发现这招很管用。就是说你过去是做教育培训的,你是做老师的,你是做一个倒闭的网站的(牛博网),所以说你在投资人心目中,对于你能不能做手机,完全说服不了他们,你只能给他空口讲故事。但是如果你能做出一个操作系统,它足够受欢迎,那你就在这个领域的一部分里面充分证明了你的实力,他就有理由相信你也能做好硬件那一块儿。& 我把市面上所有主流的手机产品全部拿过来研究了一下,很容易挑出它们的毛病。原因很复杂,有的时候它有这个毛病是为了用这个毛病来解决另外一个更大的毛病。在任何领域里面都是笨蛋多,所以在手机领域里面,笨蛋多一点都不奇怪,这才能解释为什么乔布斯这样的人出来以后,这些做了几十年手机的厂商全都歇了,就是因为这个领域本来就是一群笨蛋在赚钱,然后出来了一个聪明人,大家就自然歇了,没有办法了。& 我听索尼的一个高管说,2007年他们看iPhone发布会的时候,回去召集手机部门的高层开会,结论就是我们完蛋了。到今天的这5年里,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完蛋,一点办法都没有,原因是他们就是一群笨蛋,只能接受一个完蛋的结果,没有别的办法。& 你看整个商业史上,个人领袖型的企业,在这个领袖退休或者说死了以后,没有一家是不走下坡路的。索尼今天还是在吃老本,当年是盛田昭夫时代,把索尼做成了一个一流的电子企业。盛田昭夫死了以后的索尼,你看到的是什么?今年亏损几个亿,明年亏损几个亿,后年不亏损了居然就要搞庆祝了,但大后年又亏损几个亿,全是这种消息。就是说索尼没了盛田昭夫是玩儿不转的,福特汽车没有了福特也是玩儿不转的,苹果没有了乔布斯也是玩儿不转的。整个商业史上,那类个人领袖型的企业,领袖死了或者说退了以后,不走下坡路的从来没有过一个例外。& 苹果公司也有可能很意外地冒出第二个乔布斯这样的人物,但是这个概率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我觉得这个企业必然走下坡路,然后它的竞争对手是一群笨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用钱做不到的事& 除了苹果以外的所有企业,都不懂用户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买一个智能手机回来,发现很多功能它设计得特别愚蠢,你作为一个用户很清楚它的愚蠢在什么地方。这种硬伤特别多,随手就能找出一大堆来,在用户体验方面苹果用两步能解决的问题,其它手机可能要点七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取舍的平衡。比如说我要加一个复杂的功能会导致很多用户觉得这个系统变得复杂了,而这部分功能的添加满足的只不过是不到1%的人群的需求,99%的人觉得这块儿复杂,那你为什么不把它砍掉呢。& 比如当众我老夸小米他那个MIUI做得很好,是定制版的安卓里面做得最好的,但是小米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做减法,所以他想到了很多很多的功能。他们的很多资深用户,不停地在论坛里面提出需求,我认为99%是应该不满足的。作为企业运营者,正确评估这些需求对应的是多大的人群,不能都指望商业统计公司给你做调查统计。& UI设计也很重要,但整个工业设计上对视觉这部分其实最不重视。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一开机第一反映是不如不开机,你不开机的时候它挺好看的,因为屏幕就是一块儿黑玻璃,你做对做错它就是一块儿黑玻璃。你把这儿做得特漂亮,结果一开机特别丑陋,就觉得这又是一个农村设计师设计的。& 苹果除了美观以外,它的材质和物理的一致性都考虑到了,所以你看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已经接近完成的系统会自带17个应用程序,我们完成的只有两三个,但是现在进度正在加快。这两三个已经完成的,跟苹果里面内置的去比的时候,会明显地感觉到苹果那个要粗糙和难看很多;如果把17个都做到了这一点,即使你没有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一个在商业领域里面流通的大众产品,只要做好看你就成功了70%。& 智能手机时代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手机,通常都不是性能方面有创新和有优势,它只是好看就成了。摩托罗拉V3刀锋系列,在它成功的时代,单机销售的速度和销量都比iPhone还大,所有刀锋用户都说这个机器不好用,你问他为什么买,太好看了,我一看就要买,都是这个样子。所以说你比别人的手机好看,你这件事儿已经基本上成功了。但是你还能够把它做得比别人易用性更强、更方便、更舒服,那这件事儿的成功几率几乎是100%。& 我可以做得比别人更舒服、更好用、更简单,然后我能做得比别人更好看。这两点基本上就已经可以预期胜利了。这次创业没有什么悬念,我的优势就是在这儿(做用户体验与重视UI设计)。大家可能说是不是你吃错药了,读一本乔布斯传记觉得自己是什么了。但是这样想也有好处,他们骂我对我的传播是有好处的。& 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是我管理很差,我做事情不是很有条理的人。但是这个在整个做产品的环节里面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你只要有钱请懂管理的人,你就能解决管理问题,但是你有钱解决不了创意问题。& 微软会在中国花很多的钱把中国最好的UI和图标设计师统统包起来,因为微软这个土包子做不出任何好看的东西,但是它知道谁是好的设计师,它把这些人挖来后,放在那儿就养着,什么也不干,每年开很多薪水。养着的目的就是不让他们给竞争对手去做东西。& 我一个朋友的老婆是中国知名设计师,在微软的手机事业部工作过。所有我了解到的微软的WindowsMobile系统里面,每一个图标和界面,设计是由设计师设计,但拍板、定方案是工程师决定。他们在技术方面很优秀,但是你要让这些人负责审美来决定用什么样的配色和什么样的图标,你只能得到一个垃圾一样的东西。微软永远解决不了审美的问题,就是因为微软的老板和决策者是一群土包子。& 你想想咱们150块钱的手机就能很好地打电话和发短信,为什么大家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成年人的玩具,它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工具属性被淡化了。这个东西好玩儿的话,你就要做得好看,要做得舒服,这一点苹果能做到,微软就做不到。& 乔布斯介于正常和变态之间& 手机是渠道为王的产品,你产品差不多就行了。雷军他们是搞网络直销的,这也是时机成熟了,使得省掉了中间商的环节和费用以后,成本可以进一步压缩,然后发行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手机产品需要解决售后问题。这个小米在初期解决得不好,它在售后渠道、维修渠道没有铺好的情况下发了很多手机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出了毛病很麻烦(虽然它的毛病跟别的企业比没有什么劣势,不良品是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机率)。一个小城镇的人买了手机以后,发现有了问题,要寄回去维修,一去一来这就需要一个月或者说两个星期,那这个用户体验就特别差,所以说这些人就成了早期骂他的那些负面的网络言论的主要来源。& 所以说我们的手机必然也是从网络直销的,但直销之前,要把各地的渠道去铺完。如果铺不完售后维修的渠道的话,我们可能的解决方式是,起初发布的时候仅限大城市用户,下面小城镇根据你的IP地址直接禁止你买。& 我非常佩服乔布斯的才华和他做出的那些成绩。但我不觉得他有什么人格魅力。& 他除了才华这些方面很厉害之外,精神上是有问题的。我们在进化的过程当中进化出了道德天性,正常人对同类受到残害是有同情心的。但也有一些人,是从同类受到残杀、虐待的过程当中获得快感,老忍不住出去打人、杀人。& 乔布斯介于这两者之间,他没有正常人类的同情心,也没有那种虐杀别人获得快感的变态心理,他处在中间这个状态,如果别人遭遇到苦难、伤害,他是完全无感觉的,所以这导致他客观上由于能力很强、权力很大,会伤害到一些人。这也是事实。但是人很复杂,对我来讲,分开去看一个人从来都不是问题。& 中国企业没有杀出去有很多原因,做不出好的产品的原因很复杂&&政策约束、商业环境因素都有。整个环境的不正常导致他吃亏、难以做出更优秀的产品。某些领域(因政策约束)被垄断、不许你碰,你只能用一个很糟糕的产品和服务。对民营企业放开的话,杀出去都有可能。& 但相反的例子也存在。一些可能本来挺二的企业,就因为占了这个便宜活下来了。比如说很多互联网企业能做那么大,他抄了一个美国产品,而这个美国产品在中国被封掉了,这就成了他存活的唯一原因。& 假设Twitter在中国现在流行开了,这种用户黏性很强的互联网产品,你后做的人是根本没戏的,你比前人做得更好也没戏。因为他已经占据了市场。& 所以说也有一些是因为这个吃亏,也有一些因为这个占了便宜。& 韩寒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在中国社会大家说实话就会吃亏,说谎就会占便宜。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坚持说实话,过了某个临界点以后,他就会成为说实话的既得利益者,那你就会发现再往后就是你占便宜了。你作为一个企业,你一直说实话,你的公信力就比那些虚伪的人要好,比那些满嘴谎话的人要好,那这就是你额外赚的。& 跟对手竞争,它不择手段你就很吃亏,采用流氓手段就很容易变现。比如说做市场预算的时候,它有20%做预算,那你没有偷税漏税或者说你没有用不正当手段变现,导致你的预算就比他少,那你各种吃亏这都是存在的。& 好的就是人家都用了这种不体面的手法,他说起来这些问题都是回避的,但是你去讲你没用这个手法,并且你很得意地到处宣扬你没用这个,导致很多人对你的这个企业的品牌是更认可的,所以说这方面就是赚了好处。& 中国的商业环境当然很差,但是我已经做了四年公司,对这事儿我已经无所谓了。有的人没用不光彩的手段也能挣到钱,那你就这么做就行了,而且坚持这么做足够长、足够好以后,你还会因此源源不断地受益,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高兴,做这家公司觉得都挺顺的。做硬件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困难,但是如果你喜欢这件事儿,就像打游戏攻关一样它还会让你感到很困难吗?& 我可能60多岁就会退休吧,就想在海边弄个房子。老了你能贡献的也贡献完了,能索取的也索取完了,能做的事儿也做完了,我就跟老伴躺着晒晒太阳,吸吸大麻。
钱不应该买什么
桑德尔新书《钱不应该买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去年夏天来了一趟中国。这个一直期待体验胡同的老美逛了北京,去了杭州和上海,还在大学跟年轻人聊了天。不过这趟旅行里他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医院里贩卖门诊号的黄牛党。
&&&&&夜晚时分,票贩子们自由自在地聚集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的一楼。价值14元人民币的门诊号被加价几百块,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一整个月的收入。在站着保安的楼道里,吆喝着兜售专家号的男人打破了医院的安静,&唐大夫,唐大夫,谁要唐大夫的号?风湿科的唐大夫&!&
&&&&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医院上演的这一幕,被这位偶然到访的细心教授记了下来。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所授的&公正课&现场录像在网络上有过亿次的点击。如今,这个讲&公正&的教授开始转而研究&金钱&&&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明码标价,那么,钱到底可以买什么?
&&&&翻开报纸看报道,&美国加州只需82美元可以在坐牢时选择安静的牢房&;打开电视看新闻,&50万美元的投资可以换一张美国绿卡&;就连出门堵车时都能得到&温馨提醒&,&进入快速车道,只要8美元&。他的朋友教育孩子,只要在接受帮助后写一张&谢谢你&的纸条,就可以获得1美元&奖金&。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桑德尔在他的新书里写道,&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
&&&&在这本书的白色封面上,一捆用红色牛皮筋捆起来的美元钞票站立在副标题&市场的伦理底线&旁边,而中央则用大号字写着让这位教授困扰已久的难题&&《钱不应该买什么》。
&&&&有钱就可以不排队吗?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桑德尔开门见山这样写道。
&&&&这位哲学教授发现,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了。过去15年里,他一直在潜心收集资料,跟钱有关的新闻塞满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五花八门地写着,在当今时代,钱可以买到什么。
&&&&答案丰富得惊人:只要你肯出钱,你可以在南非射杀濒临灭绝的黑犀牛,也可以请别人做代孕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即使不上课也能换取一个&荣誉学位&证书;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的指标,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国家可以掏钱雇佣私有军队,替自己的公民去战场上冲锋陷阵&&
&&&&在桑德尔读高中时,这一切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他的同学如果因为获得好成绩而得到家长的金钱奖励,还会成为大家私底下议论纷纷的负面话题。而现在,美国许多学校宣布,如果学生成绩提高,可以获得相应的金钱奖励。
&&&&看上去,在这个&钱的时代&,有钱似乎可以买到一切。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头等座&,那里人少宽敞,&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快速通道&。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
&&&&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先到先得&,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护送你去插队。
&&&&&如果有钱的优势只体现在他们能够购买游艇、赛车或者去好地方度假,财富不平等倒也还不会显得那么扎眼。&桑德尔评论说,&但是,当金钱可以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政治影响力、更好的医疗措施、安全的居家环境、更好的学校,这种财富分配不均就会显得异常突出。&
&&&&这种感受,在他短暂的中国之行中特别突出。在这里,花钱可以看病插队几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医院直接开设了&特需窗口&,多掏200块钱,病人就可以提前见到他们的&唐大夫&、&李大夫&或者是&王大夫&。
&&&&不愿排着长队通宵达旦等待挂号的病人可以从票贩子手中买号。这些专业出售插队权的小贩在熙熙攘攘的挂号处分发自己手写的名片,信誓旦旦地许诺,可以搞到任何一个大夫的门诊号。
&&&&&想在中国看病?先富起来再说吧!&美国媒体评论这么写道。
&&&&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里,这位偶然到访的哲学教授看到了一个严肃的伦理命题:应不应该允许病人购买提前看病的权利,仅仅因为他们可以负担起这笔钱?社会能不能允许这样的交易,只要有钱就能达成目标?
&&&&如果有钱就能买,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富人有机会比穷人买到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在危机状态下,例如雪崩、地震等,富人则有机会用钱买更多物资,获得更大的生存可能。
&&&&&当钱能买到一切的时候,有钱就变成最重要的大事。&桑德尔说。
&&&&就像在中国,每逢春节假期前,有钱人可以买高出票价本身几倍的黄牛票,而无力承担的人只能出现在火车站售票口,在寒风中裹着大衣熬夜排队买票。
&&&&可是,对于金钱权力的不满,似乎最多也只表现为牢骚。&曾经,游乐园是全世界最平等的地方,可惜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桑德尔在书中引用的评论这样抱怨,&想当初,每个度假的家庭在门口都要不加区别,民主地排队。&
&&&&&在我们的时代,金钱获得全面胜利。几乎一切都可以贴上价签随意出售。&桑德尔写道,&人们只是抱怨两句,发发牢骚。但是我们需要严肃的讨论,就像是你参与讨论政治事务一样,我们应该认真公开辩论,钱不应该买到哪些东西。&
&&&&让有钱人大获全胜,进入一个彻底的&钱的时代&?
&&&&桑德尔所期待的公开辩论还没开始,他自己反倒先沦为金钱时代的一枚棋子。他在日本举办讲座的时候,由于想要听的人太多,原本免费的门票被拿到网上拍卖。最后,这位著名教授发现,台下听众很多是花了500美元的高价才进来的。
&&&&于是,这场主题为&公正&&如何做才是对的&的演讲不得不这样开场:&票贩子倒卖门票,这样做是对的吗?&
&&&&先不管对不对,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在美国,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莎士比亚身上。纽约公共剧场原本计划举办免费露天演出,却被票贩子瞅准了目标,他们早早地排队抢免费票,再以125美元的价格转手给那些没时间排队的观众。
&&&&主办演出的剧场显然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们的发言人板着脸站出来回应:&请不要这样做,这样有悖于莎士比亚的精神。&
&&&&可是,支持的声音说,从票贩子手中买票只不过是用金钱换取了排队等待的时间,这有什么错呢?
&&&&桑德尔开始尝试跟身边每一个人讨论这件事,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也包括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主管财经新闻的他的学生。他甚至会在吃晚餐或者全家郊游的时候,饶有兴致地跟自己的两个儿子亚当和亚伦辩论起来。
&&&&这位哈佛哲学教授拿这个问题去询问自己的同事、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曼昆是经典经济学教材的作者,《曼昆经济学》在全世界销量逾百万册,教出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樊纲,也教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结果,曼昆非但没有批评插队行为,反而分析其为&自由市场的优势所在&,&这种差价行为是对资源的有效分配&,&让有意愿付钱的人享受到了相应的便利&。
&&&&即便激烈争论也总是儒雅微笑的桑德尔并没有当面提出异议,但他在自己的书中用严谨的句子争辩道:这种交易会带来一个恶果&&不平等,&当钱可以买到几乎一切时,那些没钱人的日子就会变得愈发难过&,这样下去,有钱人会大获全胜,我们会进入一个&钱的时代&。
&&&&事实上,对于&不平等&的焦虑,常常如同针尖一样刺痛公众的神经。今年7月,中国的网络上,一条&深圳地铁将设VIP车厢&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掀起了轩然大波。这种&票价翻倍保证有座&的安排非但没有让乘客满意,反倒惹得他们愤愤不平,&怎么,地铁也要搞三六九等?&
&&&&在访问北京的当天晚上,桑德尔到清华大学演讲时,把关于钱的伦理困境扔给了台下的中国学生。这位教授风靡全球的&公正课&有一个固定套路&&在富丽堂皇的哈佛讲堂里,他会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再抛出尖锐的伦理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求对策。
&&&&这一次,他对着挤满整整一间阶梯教室的中国面孔问道:&假如发生了雪灾,每个人都需要雪橇铲雪,商店能不能加价把雪橇卖出去?&
&&&&和热闹的哈佛讲堂不同的是,底下的学生大多选择沉默。桑德尔竭力地寻找台下有回应的目光,却屡屡失望。台下的学生只是默默地举手投票,90%的人支持加价。
&&&&一个反对加价的女生站起身,紧张而飞快地答道:&我觉得这不公平,这是在帮助富人,伤害穷人。&
&&&&&假设你是店主,现在只要加价你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你会怎么做?&桑德尔追问她。
&&&&女生稍稍犹豫了一下,&我会加价。&
&&&&&如果卖的不是雪橇而是饮用水,你也会加价吗?&桑德尔问。
&&&&&我会的。&女生迟疑地回答,&因为这可以平衡供求关系&&&
&&&&桑德尔无奈地咧嘴笑着说:&可就在这个讲座上,你刚刚还说过你不同意加价,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女生似乎被问住了,结结巴巴地说:&这不公平&&但这很难说&&&
&&&&一个男生站起来接着说:&我认为这不公平,但是可以接受。&
&&&&&这真太有趣了。当我在加拿大、德国和瑞士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绝大部分的人都反对加价,他们觉得这既不公平也不可接受。&桑德尔看着台下沉默的学生,笑了起来,&现在我明白了,看样子,中国真是无可否认的&市场经济&。&
&&&&有些东西,用钱去买就会毁掉它,比如诺贝尔奖
&&&&一场真正的关于钱的公开辩论,终于在今年春天成为现实。在英国圣保罗大教堂,穿着一身笔挺西装的桑德尔站到话筒前,面对近2000名观众,开始发问:&银行家生病是不是就能花钱多雇个护士?&
&&&&他身旁坐着的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还有英国广播公司财经编辑斯黛芬尼,以及前任主教彼特&塞尔比。辩论主持人说,真没想到会在这里讨论这样的话题,上一次她到大教堂里来,还是英国政客在这儿拉票呢。
&&&&辩论中,桑德尔试图说明,钱的确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在购买某些事物时,这种金钱行为会&毁掉这件东西&。
&&&&&假如你非常想获得诺贝尔奖,而又没有办法靠正统的方式获得它,你当然有可能在某个诺贝尔奖得主那里买来一个奖杯。&桑德尔解释说,&你还可以把奖杯放在客厅里让人观赏,但那跟获得诺贝尔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他看来,像诺贝尔奖这样的事物是一种荣誉,而荣誉是无法购买的。他还调侃地假设说,如果从明年开始,组委会除了正规的奖项以外,还额外拍卖一个奖杯,谁出的价最高就给谁,那么,&那时候的诺贝尔奖将再也不会代表如今它所蕴含的意义了&。
&&&&&在给事物定价之前,我们先要搞明白,它是不是一个可以被定价的东西。给不应该被金钱衡量的事物定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对这个事物的亵渎,将这个本该被珍视的事物放在了不属于它的天平上。&桑德尔说。
&&&&道理尽管如此,在这个&钱的时代&,有钱依然能够买到那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方说友谊。桑德尔说,你可以&雇一个朋友&,他可以做所有&朋友会做的事情&,帮你照看孩子,在你悲伤哀嚎时,还能坐在你身边给你精神安慰。
&&&&他甚至在新闻里看到,在中国还有&帮人道歉&的网站,花钱找人替你说&对不起&。可这让他马上产生疑问,&如果我买了两个道歉,一个昂贵一个便宜,那是不是意味着,昂贵的道歉所代表的那段友谊更有意义?&
&&&&他解释说,不管是诺贝尔奖还是好朋友,它们的道理如同讨论是否应该买卖儿童、自由贩卖人体器官一样,我们不应该拿金钱来衡量。即便购买儿童的人并没有虐待他们,我们仍不应当开始这场交易,因为这样&破坏了事物本身的美好意义&,是不义之举。
&&&&桑德尔拿出了自己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我们想要开始这场公开辩论、讨论市场在我们的社会中的位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东西应该被金钱衡量,而哪些东西不应该。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开始这场讨论。&他说。
&&&&金钱侵占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大脑
&&&&让这位哲学教授担忧的是,在严肃的讨论开始之前,人们已经将金钱视为所有事物的天平。它不仅主导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交易,甚至还主导了人们的思维。
&&&&这种&钱的思维&会颠倒传统意义上的对错。比如,有钱人就会模糊惩罚和费用的区别。桑德尔听说,按照中国的生育政策,超生一个孩子要缴纳20万元左右的罚款,&这对于普通工人来说是个吓人的数目,但对于有钱的商人或者明星却是小菜一碟&。
&&&&于是,这个美国教授在新闻里读到,广州的一对夫妇&大摇大摆&地闯进当地计生办公室,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像是在商店买东西一样,把一大叠人民币扔在桌子上,振振有词地说:&这是20万,我们还要照顾宝宝呢,你们以后别来烦我。&
&&&&这让桑德尔意识到,当钱可以购买一切,越来越多的人会像商人那样思考,用收支平衡来考虑事情,不管在何种处境,他们的问题只有一个:&多少钱?&
&&&&就连参与辩论的女嘉宾斯黛芬尼也承认,面对自己家的孩子,她有时候也不由自主地用上这种&钱的思维&:&跟孩子讲大道理没什么用,所以我有时候会用巧克力去换他乖乖听话。这种用物质交换来的教育,到底是对是错呢?&
&&&&事实上,&钱的思维&不仅早已攻占许多思维高地,甚至登上了爱情的领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在上个世纪就曾提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婚姻公式&。
&&&&这个公式是这样的:&当结婚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保持单身或者继续寻找更合适的伴侣时,这个人就会选择结婚。同理可得,当恢复单身或者嫁给另外一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从这段婚姻中结束所带来的损失时,这个人就会终结当前的婚姻,选择离婚,而离婚的损失包括跟孩子分开、分割共有财产、相关的诉讼费用等。鉴于当下许多人都在寻找伴侣,这个婚姻&市场&显然存在着。&
&&&&在这位冷静的经济学家看来,凡事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嚷嚷着这样不浪漫的人都是&被多愁善感混淆了清晰的思路&,&全心全意关注收入和价格因素,才是社会科学最坚实的根基&。
&&&&但这种&钱的思维&同样有副作用。以色列曾有一项实验,为了避免接学生的家长总是迟到,学校设立了惩罚机制,迟到的家长需要支付罚款。在此之前,他们会主动付一笔类似于小费的钱给学校,罚款金额就与这笔钱相当。
&&&&结果,引入金钱杠杆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变多了。事实上,这项措施在实施了大约两周后,迟到家长的数量翻了一番。
&&&&&在此之前,家长掏钱是出于愧疚,他们觉得违背了准时出现的义务,给学校带来了麻烦。而当它变成罚款以后,这种愧疚感就随之消失了,这完全变成金钱交易行为,他们的迟到也就变得理直气壮。&桑德尔这么分析道。
&&&&更有趣的是,当学校取消罚款制度后,家长迟到的情况仍不见好转,&这说明一旦金钱交易侵蚀了道德义务,原有的责任感就难以恢复&。
&&&&&虽然市场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无可否认,这是目前维持社会运行不最差的选择。&斯黛芬尼辩解说。
&&&&但桑德尔忧心的问题是,这种&不最差&的思维方式却日渐涌入越来越多的伦理禁区。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他对台下的年轻人提问:&企业用20万美元的赔偿金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对的吗?&
&&&&大部分人举手表示不赞同。角落里,名叫沃泰克的学生大声地补充说:&因为还没考虑通货膨胀呢!&
&&&&桑德尔似乎被这样单纯的经济学思维懵到了。他停顿了一下,依然笑着问道:&好吧好吧,那加上通货膨胀呢?这件事情发生在35年前,考虑通货膨胀率,这个人的生命值多少钱?&
&&&&&200万美元吧,200万美元还行。&脖子上挂着白色耳机的沃泰克说,&我也不太确定这个数字啦,但给生命贴个价格,这件事绝对可行。&
&&&&没过多久,另一个叫做劳尔的学生也站起身说:&我觉得为了大部分人的经济利益,总得有人作出牺牲。&
&&&&&你可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桑德尔盯着他的眼睛说。
&&&&&好吧,就算是吧。&劳尔耸耸肩,&总要有人作个决定,难道不是么?&
&&&&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
&&&&桑德尔今年59岁。面对自己所经历的&钱的时代&,他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严重金融危机,为什么如此惨痛的遭遇都没有让人认真反思,市场本身究竟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最近的一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击垮了华尔街。当公司纷纷宣布破产,每天都能看到穿着白色衬衫的年轻人抱着一大纸盒东西从摩天大厦里走出来,他们失业了,金融危机甚至让他们倾家荡产。
&&&&曾领导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长达18年的艾伦&格林斯潘不得不公开表示,他对自由市场的信心陷入&震惊的怀疑之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上画了一本陷入泥潭的经济学课本,标题写着&经济哪儿出错了&?
&&&&可是,桑德尔发现,即便是面对这样切身的损失,大多数人也只是对着电视抱怨两句。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说,&正是金融机构不良操作和人性贪婪,造成了如今的恶果&,他们就跟着嚷嚷两句,批评金融机构贪婪,批评政府监管不力。
&&&&&然而,在过去30年里最致命的改变并不仅仅是贪婪的蔓延,而是市场以及市场价值的扩张,市场思维侵入了许多它们本不该存在的领域。&桑德尔争辩道。
&&&&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并没有激发人们对于市场的彻底反思,反倒是引起对政府的大规模不满。2011年9月,示威者带着帐篷,举着大字标语,脸上涂着颜料或是戴着面具,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在曾经金融精英来往的路上喊着抗议口号,试图&占领华尔街&。
&&&&&只有抗议的声音,关于市场的公开讨论却迟迟没有到来。&在圣保罗大教堂,桑德尔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的公共舆论体系空洞、浅薄,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真空、缺乏有效公共讨论的时代里,才让金钱钻了空子,占了上风。&
&&&&说这话的时候,坐在桑德尔身边的主持人盯着他,抬手几次想要打断他。按这位性格温和的教授平日里的习惯,他会停下来,谦让地请女主持人讲话,但这一次他却坚持继续争辩。
&&&&&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市场填补了公共舆论的真空,它提供了一种看似有意义的方式来界定事物的价值,而事实上,它往往会加重这种公共舆论的空洞性。&他就像是严厉的老师在斥责学生一样,严肃地说,&我们需要每一个人不止是抱怨两句,叹息自己运气不好,而应该认真反思,严肃地辩论。&
&&&&&他说的跟我没啥关系,我学经济,他讲社会公正什么的&
&&&&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辩论即将结束的时候,现任英国独立监督委员会主席的彼特&塞尔比站起身说:&桑德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但是我对他的新书有一点担忧,它让你有种错觉,仿佛厘清思想就能够改变行为,但事实上,往往是行为影响着思想。我很怕今天的讨论让大家心安理得地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却没有实际行动。&
&&&&这种担忧恐怕已经成真了。虽然被桑德尔极富感染力的演讲折服,一位在英国主修经济学的中国学生在回国后回忆起当天参与讨论的情形,却如同重述看过的电影一样,仿佛在讲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哦,那个教授挺能说的,但他说的跟我没啥关系,我学经济,他讲社会公正什么的。&
&&&&作为桑德尔的学生,斯黛芬尼也有类似的担忧。&我们总是要在碰上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时,才会想起来市场并不可靠,可一旦风波过去,我们像是把这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你当然可以说,市场将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胸前挂着十字架的彼特扶了扶眼镜,&但是首先你要意识到,正是市场本身产生了这些问题。&
&&&&不过,桑德尔本人却充满信心地认为:&只要构建起坚实的公共讨论机制,我们不仅可以决定市场在社会中的定位,还能在以后更多的社会事务上加强公共辩论。&
&&&&尽管总在努力说服人们严肃反思这个&钱的时代&,但是&有钱就能买&这件事,还是在桑德尔身边继续着。朋友家的孩子也曾给他寄来过一张写着&谢谢你&的纸条,当然,这是那个朋友花了1美元&买&来的礼貌教育成果。
&&&&&不过我光看笔迹就知道,这个&谢谢你&写得很不情愿,像是受着某样东西的胁迫。&桑德尔说。&来源:中国青年报
钱不应该买什么
桑德尔新书《钱不应该买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去年夏天来了一趟中国。这个一直期待体验胡同的老美逛了北京,去了杭州和上海,还在大学跟年轻人聊了天。不过这趟旅行里他记得最清楚的,却是医院里贩卖门诊号的黄牛党。
&&&&&夜晚时分,票贩子们自由自在地聚集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的一楼。价值14元人民币的门诊号被加价几百块,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一整个月的收入。在站着保安的楼道里,吆喝着兜售专家号的男人打破了医院的安静,&唐大夫,唐大夫,谁要唐大夫的号?风湿科的唐大夫&!&
&&&&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医院上演的这一幕,被这位偶然到访的细心教授记了下来。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所授的&公正课&现场录像在网络上有过亿次的点击。如今,这个讲&公正&的教授开始转而研究&金钱&&&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明码标价,那么,钱到底可以买什么?
&&&&翻开报纸看报道,&美国加州只需82美元可以在坐牢时选择安静的牢房&;打开电视看新闻,&50万美元的投资可以换一张美国绿卡&;就连出门堵车时都能得到&温馨提醒&,&进入快速车道,只要8美元&。他的朋友教育孩子,只要在接受帮助后写一张&谢谢你&的纸条,就可以获得1美元&奖金&。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桑德尔在他的新书里写道,&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
&&&&在这本书的白色封面上,一捆用红色牛皮筋捆起来的美元钞票站立在副标题&市场的伦理底线&旁边,而中央则用大号字写着让这位教授困扰已久的难题&&《钱不应该买什么》。
&&&&有钱就可以不排队吗?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桑德尔开门见山这样写道。
&&&&这位哲学教授发现,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了。过去15年里,他一直在潜心收集资料,跟钱有关的新闻塞满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五花八门地写着,在当今时代,钱可以买到什么。
&&&&答案丰富得惊人:只要你肯出钱,你可以在南非射杀濒临灭绝的黑犀牛,也可以请别人做代孕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即使不上课也能换取一个&荣誉学位&证书;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的指标,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国家可以掏钱雇佣私有军队,替自己的公民去战场上冲锋陷阵&&
&&&&在桑德尔读高中时,这一切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他的同学如果因为获得好成绩而得到家长的金钱奖励,还会成为大家私底下议论纷纷的负面话题。而现在,美国许多学校宣布,如果学生成绩提高,可以获得相应的金钱奖励。
&&&&看上去,在这个&钱的时代&,有钱似乎可以买到一切。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头等座&,那里人少宽敞,&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快速通道&。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
&&&&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先到先得&,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护送你去插队。
&&&&&如果有钱的优势只体现在他们能够购买游艇、赛车或者去好地方度假,财富不平等倒也还不会显得那么扎眼。&桑德尔评论说,&但是,当金钱可以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政治影响力、更好的医疗措施、安全的居家环境、更好的学校,这种财富分配不均就会显得异常突出。&
&&&&这种感受,在他短暂的中国之行中特别突出。在这里,花钱可以看病插队几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医院直接开设了&特需窗口&,多掏200块钱,病人就可以提前见到他们的&唐大夫&、&李大夫&或者是&王大夫&。
&&&&不愿排着长队通宵达旦等待挂号的病人可以从票贩子手中买号。这些专业出售插队权的小贩在熙熙攘攘的挂号处分发自己手写的名片,信誓旦旦地许诺,可以搞到任何一个大夫的门诊号。
&&&&&想在中国看病?先富起来再说吧!&美国媒体评论这么写道。
&&&&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里,这位偶然到访的哲学教授看到了一个严肃的伦理命题:应不应该允许病人购买提前看病的权利,仅仅因为他们可以负担起这笔钱?社会能不能允许这样的交易,只要有钱就能达成目标?
&&&&如果有钱就能买,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富人有机会比穷人买到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在危机状态下,例如雪崩、地震等,富人则有机会用钱买更多物资,获得更大的生存可能。
&&&&&当钱能买到一切的时候,有钱就变成最重要的大事。&桑德尔说。
&&&&就像在中国,每逢春节假期前,有钱人可以买高出票价本身几倍的黄牛票,而无力承担的人只能出现在火车站售票口,在寒风中裹着大衣熬夜排队买票。
&&&&可是,对于金钱权力的不满,似乎最多也只表现为牢骚。&曾经,游乐园是全世界最平等的地方,可惜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桑德尔在书中引用的评论这样抱怨,&想当初,每个度假的家庭在门口都要不加区别,民主地排队。&
&&&&&在我们的时代,金钱获得全面胜利。几乎一切都可以贴上价签随意出售。&桑德尔写道,&人们只是抱怨两句,发发牢骚。但是我们需要严肃的讨论,就像是你参与讨论政治事务一样,我们应该认真公开辩论,钱不应该买到哪些东西。&
&&&&让有钱人大获全胜,进入一个彻底的&钱的时代&?
&&&&桑德尔所期待的公开辩论还没开始,他自己反倒先沦为金钱时代的一枚棋子。他在日本举办讲座的时候,由于想要听的人太多,原本免费的门票被拿到网上拍卖。最后,这位著名教授发现,台下听众很多是花了500美元的高价才进来的。
&&&&于是,这场主题为&公正&&如何做才是对的&的演讲不得不这样开场:&票贩子倒卖门票,这样做是对的吗?&
&&&&先不管对不对,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在美国,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莎士比亚身上。纽约公共剧场原本计划举办免费露天演出,却被票贩子瞅准了目标,他们早早地排队抢免费票,再以125美元的价格转手给那些没时间排队的观众。
&&&&主办演出的剧场显然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们的发言人板着脸站出来回应:&请不要这样做,这样有悖于莎士比亚的精神。&
&&&&可是,支持的声音说,从票贩子手中买票只不过是用金钱换取了排队等待的时间,这有什么错呢?
&&&&桑德尔开始尝试跟身边每一个人讨论这件事,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也包括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主管财经新闻的他的学生。他甚至会在吃晚餐或者全家郊游的时候,饶有兴致地跟自己的两个儿子亚当和亚伦辩论起来。
&&&&这位哈佛哲学教授拿这个问题去询问自己的同事、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曼昆是经典经济学教材的作者,《曼昆经济学》在全世界销量逾百万册,教出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樊纲,也教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结果,曼昆非但没有批评插队行为,反而分析其为&自由市场的优势所在&,&这种差价行为是对资源的有效分配&,&让有意愿付钱的人享受到了相应的便利&。
&&&&即便激烈争论也总是儒雅微笑的桑德尔并没有当面提出异议,但他在自己的书中用严谨的句子争辩道:这种交易会带来一个恶果&&不平等,&当钱可以买到几乎一切时,那些没钱人的日子就会变得愈发难过&,这样下去,有钱人会大获全胜,我们会进入一个&钱的时代&。
&&&&事实上,对于&不平等&的焦虑,常常如同针尖一样刺痛公众的神经。今年7月,中国的网络上,一条&深圳地铁将设VIP车厢&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掀起了轩然大波。这种&票价翻倍保证有座&的安排非但没有让乘客满意,反倒惹得他们愤愤不平,&怎么,地铁也要搞三六九等?&
&&&&在访问北京的当天晚上,桑德尔到清华大学演讲时,把关于钱的伦理困境扔给了台下的中国学生。这位教授风靡全球的&公正课&有一个固定套路&&在富丽堂皇的哈佛讲堂里,他会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再抛出尖锐的伦理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寻求对策。
&&&&这一次,他对着挤满整整一间阶梯教室的中国面孔问道:&假如发生了雪灾,每个人都需要雪橇铲雪,商店能不能加价把雪橇卖出去?&
&&&&和热闹的哈佛讲堂不同的是,底下的学生大多选择沉默。桑德尔竭力地寻找台下有回应的目光,却屡屡失望。台下的学生只是默默地举手投票,90%的人支持加价。
&&&&一个反对加价的女生站起身,紧张而飞快地答道:&我觉得这不公平,这是在帮助富人,伤害穷人。&
&&&&&假设你是店主,现在只要加价你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你会怎么做?&桑德尔追问她。
&&&&女生稍稍犹豫了一下,&我会加价。&
&&&&&如果卖的不是雪橇而是饮用水,你也会加价吗?&桑德尔问。
&&&&&我会的。&女生迟疑地回答,&因为这可以平衡供求关系&&&
&&&&桑德尔无奈地咧嘴笑着说:&可就在这个讲座上,你刚刚还说过你不同意加价,你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女生似乎被问住了,结结巴巴地说:&这不公平&&但这很难说&&&
&&&&一个男生站起来接着说:&我认为这不公平,但是可以接受。&
&&&&&这真太有趣了。当我在加拿大、德国和瑞士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绝大部分的人都反对加价,他们觉得这既不公平也不可接受。&桑德尔看着台下沉默的学生,笑了起来,&现在我明白了,看样子,中国真是无可否认的&市场经济&。&
&&&&有些东西,用钱去买就会毁掉它,比如诺贝尔奖
&&&&一场真正的关于钱的公开辩论,终于在今年春天成为现实。在英国圣保罗大教堂,穿着一身笔挺西装的桑德尔站到话筒前,面对近2000名观众,开始发问:&银行家生病是不是就能花钱多雇个护士?&
&&&&他身旁坐着的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还有英国广播公司财经编辑斯黛芬尼,以及前任主教彼特&塞尔比。辩论主持人说,真没想到会在这里讨论这样的话题,上一次她到大教堂里来,还是英国政客在这儿拉票呢。
&&&&辩论中,桑德尔试图说明,钱的确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在购买某些事物时,这种金钱行为会&毁掉这件东西&。
&&&&&假如你非常想获得诺贝尔奖,而又没有办法靠正统的方式获得它,你当然有可能在某个诺贝尔奖得主那里买来一个奖杯。&桑德尔解释说,&你还可以把奖杯放在客厅里让人观赏,但那跟获得诺贝尔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他看来,像诺贝尔奖这样的事物是一种荣誉,而荣誉是无法购买的。他还调侃地假设说,如果从明年开始,组委会除了正规的奖项以外,还额外拍卖一个奖杯,谁出的价最高就给谁,那么,&那时候的诺贝尔奖将再也不会代表如今它所蕴含的意义了&。
&&&&&在给事物定价之前,我们先要搞明白,它是不是一个可以被定价的东西。给不应该被金钱衡量的事物定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对这个事物的亵渎,将这个本该被珍视的事物放在了不属于它的天平上。&桑德尔说。
&&&&道理尽管如此,在这个&钱的时代&,有钱依然能够买到那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方说友谊。桑德尔说,你可以&雇一个朋友&,他可以做所有&朋友会做的事情&,帮你照看孩子,在你悲伤哀嚎时,还能坐在你身边给你精神安慰。
&&&&他甚至在新闻里看到,在中国还有&帮人道歉&的网站,花钱找人替你说&对不起&。可这让他马上产生疑问,&如果我买了两个道歉,一个昂贵一个便宜,那是不是意味着,昂贵的道歉所代表的那段友谊更有意义?&
&&&&他解释说,不管是诺贝尔奖还是好朋友,它们的道理如同讨论是否应该买卖儿童、自由贩卖人体器官一样,我们不应该拿金钱来衡量。即便购买儿童的人并没有虐待他们,我们仍不应当开始这场交易,因为这样&破坏了事物本身的美好意义&,是不义之举。
&&&&桑德尔拿出了自己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我们想要开始这场公开辩论、讨论市场在我们的社会中的位置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东西应该被金钱衡量,而哪些东西不应该。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开始这场讨论。&他说。
&&&&金钱侵占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大脑
&&&&让这位哲学教授担忧的是,在严肃的讨论开始之前,人们已经将金钱视为所有事物的天平。它不仅主导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交易,甚至还主导了人们的思维。
&&&&这种&钱的思维&会颠倒传统意义上的对错。比如,有钱人就会模糊惩罚和费用的区别。桑德尔听说,按照中国的生育政策,超生一个孩子要缴纳20万元左右的罚款,&这对于普通工人来说是个吓人的数目,但对于有钱的商人或者明星却是小菜一碟&。
&&&&于是,这个美国教授在新闻里读到,广州的一对夫妇&大摇大摆&地闯进当地计生办公室,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像是在商店买东西一样,把一大叠人民币扔在桌子上,振振有词地说:&这是20万,我们还要照顾宝宝呢,你们以后别来烦我。&
&&&&这让桑德尔意识到,当钱可以购买一切,越来越多的人会像商人那样思考,用收支平衡来考虑事情,不管在何种处境,他们的问题只有一个:&多少钱?&
&&&&就连参与辩论的女嘉宾斯黛芬尼也承认,面对自己家的孩子,她有时候也不由自主地用上这种&钱的思维&:&跟孩子讲大道理没什么用,所以我有时候会用巧克力去换他乖乖听话。这种用物质交换来的教育,到底是对是错呢?&
&&&&事实上,&钱的思维&不仅早已攻占许多思维高地,甚至登上了爱情的领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在上个世纪就曾提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婚姻公式&。
&&&&这个公式是这样的:&当结婚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保持单身或者继续寻找更合适的伴侣时,这个人就会选择结婚。同理可得,当恢复单身或者嫁给另外一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从这段婚姻中结束所带来的损失时,这个人就会终结当前的婚姻,选择离婚,而离婚的损失包括跟孩子分开、分割共有财产、相关的诉讼费用等。鉴于当下许多人都在寻找伴侣,这个婚姻&市场&显然存在着。&
&&&&在这位冷静的经济学家看来,凡事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嚷嚷着这样不浪漫的人都是&被多愁善感混淆了清晰的思路&,&全心全意关注收入和价格因素,才是社会科学最坚实的根基&。
&&&&但这种&钱的思维&同样有副作用。以色列曾有一项实验,为了避免接学生的家长总是迟到,学校设立了惩罚机制,迟到的家长需要支付罚款。在此之前,他们会主动付一笔类似于小费的钱给学校,罚款金额就与这笔钱相当。
&&&&结果,引入金钱杠杆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变多了。事实上,这项措施在实施了大约两周后,迟到家长的数量翻了一番。
&&&&&在此之前,家长掏钱是出于愧疚,他们觉得违背了准时出现的义务,给学校带来了麻烦。而当它变成罚款以后,这种愧疚感就随之消失了,这完全变成金钱交易行为,他们的迟到也就变得理直气壮。&桑德尔这么分析道。
&&&&更有趣的是,当学校取消罚款制度后,家长迟到的情况仍不见好转,&这说明一旦金钱交易侵蚀了道德义务,原有的责任感就难以恢复&。
&&&&&虽然市场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无可否认,这是目前维持社会运行不最差的选择。&斯黛芬尼辩解说。
&&&&但桑德尔忧心的问题是,这种&不最差&的思维方式却日渐涌入越来越多的伦理禁区。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他对台下的年轻人提问:&企业用20万美元的赔偿金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对的吗?&
&&&&大部分人举手表示不赞同。角落里,名叫沃泰克的学生大声地补充说:&因为还没考虑通货膨胀呢!&
&&&&桑德尔似乎被这样单纯的经济学思维懵到了。他停顿了一下,依然笑着问道:&好吧好吧,那加上通货膨胀呢?这件事情发生在35年前,考虑通货膨胀率,这个人的生命值多少钱?&
&&&&&200万美元吧,200万美元还行。&脖子上挂着白色耳机的沃泰克说,&我也不太确定这个数字啦,但给生命贴个价格,这件事绝对可行。&
&&&&没过多久,另一个叫做劳尔的学生也站起身说:&我觉得为了大部分人的经济利益,总得有人作出牺牲。&
&&&&&你可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桑德尔盯着他的眼睛说。
&&&&&好吧,就算是吧。&劳尔耸耸肩,&总要有人作个决定,难道不是么?&
&&&&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
&&&&桑德尔今年59岁。面对自己所经历的&钱的时代&,他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严重金融危机,为什么如此惨痛的遭遇都没有让人认真反思,市场本身究竟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最近的一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几乎击垮了华尔街。当公司纷纷宣布破产,每天都能看到穿着白色衬衫的年轻人抱着一大纸盒东西从摩天大厦里走出来,他们失业了,金融危机甚至让他们倾家荡产。
&&&&曾领导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长达18年的艾伦&格林斯潘不得不公开表示,他对自由市场的信心陷入&震惊的怀疑之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上画了一本陷入泥潭的经济学课本,标题写着&经济哪儿出错了&?
&&&&可是,桑德尔发现,即便是面对这样切身的损失,大多数人也只是对着电视抱怨两句。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说,&正是金融机构不良操作和人性贪婪,造成了如今的恶果&,他们就跟着嚷嚷两句,批评金融机构贪婪,批评政府监管不力。
&&&&&然而,在过去30年里最致命的改变并不仅仅是贪婪的蔓延,而是市场以及市场价值的扩张,市场思维侵入了许多它们本不该存在的领域。&桑德尔争辩道。
&&&&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并没有激发人们对于市场的彻底反思,反倒是引起对政府的大规模不满。2011年9月,示威者带着帐篷,举着大字标语,脸上涂着颜料或是戴着面具,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在曾经金融精英来往的路上喊着抗议口号,试图&占领华尔街&。
&&&&&只有抗议的声音,关于市场的公开讨论却迟迟没有到来。&在圣保罗大教堂,桑德尔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的公共舆论体系空洞、浅薄,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真空、缺乏有效公共讨论的时代里,才让金钱钻了空子,占了上风。&
&&&&说这话的时候,坐在桑德尔身边的主持人盯着他,抬手几次想要打断他。按这位性格温和的教授平日里的习惯,他会停下来,谦让地请女主持人讲话,但这一次他却坚持继续争辩。
&&&&&我们的社会从拿市场经济做工具,变成被市场价值所操控。市场填补了公共舆论的真空,它提供了一种看似有意义的方式来界定事物的价值,而事实上,它往往会加重这种公共舆论的空洞性。&他就像是严厉的老师在斥责学生一样,严肃地说,&我们需要每一个人不止是抱怨两句,叹息自己运气不好,而应该认真反思,严肃地辩论。&
&&&&&他说的跟我没啥关系,我学经济,他讲社会公正什么的&
&&&&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辩论即将结束的时候,现任英国独立监督委员会主席的彼特&塞尔比站起身说:&桑德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但是我对他的新书有一点担忧,它让你有种错觉,仿佛厘清思想就能够改变行为,但事实上,往往是行为影响着思想。我很怕今天的讨论让大家心安理得地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却没有实际行动。&
&&&&这种担忧恐怕已经成真了。虽然被桑德尔极富感染力的演讲折服,一位在英国主修经济学的中国学生在回国后回忆起当天参与讨论的情形,却如同重述看过的电影一样,仿佛在讲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哦,那个教授挺能说的,但他说的跟我没啥关系,我学经济,他讲社会公正什么的。&
&&&&作为桑德尔的学生,斯黛芬尼也有类似的担忧。&我们总是要在碰上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时,才会想起来市场并不可靠,可一旦风波过去,我们像是把这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你当然可以说,市场将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胸前挂着十字架的彼特扶了扶眼镜,&但是首先你要意识到,正是市场本身产生了这些问题。&
&&&&不过,桑德尔本人却充满信心地认为:&只要构建起坚实的公共讨论机制,我们不仅可以决定市场在社会中的定位,还能在以后更多的社会事务上加强公共辩论。&
&&&&尽管总在努力说服人们严肃反思这个&钱的时代&,但是&有钱就能买&这件事,还是在桑德尔身边继续着。朋友家的孩子也曾给他寄来过一张写着&谢谢你&的纸条,当然,这是那个朋友花了1美元&买&来的礼貌教育成果。
&&&&&不过我光看笔迹就知道,这个&谢谢你&写得很不情愿,像是受着某样东西的胁迫。&桑德尔说。&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南科大困境看深圳之殇
前不久,和一些朋友前往深圳,与南方科技大学来了一次零距离,期间与朱清时校长会面并座谈。整体而言,考察的结果令人有些担忧有些失望。学校的规划越来越大,硬件条件日趋完善,大楼化下&去官化&、&去行政化&的基本目标却离当初的想法渐行渐远。现实中的南科大不仅行政管理人员级别与其他大陆高校毫无二致,且一些人身居要职,这些人究竟受命于市府还是遵循学校章程,可是一目了然。据了解,南科大几乎每一项事关学校发展的决议都要在深圳市的官僚体系中走一圈才能推行,市政府仍然在充当着保育员的角色,生怕学校走错一步跃出现在的教育体制之外,所谓南科大自治根本就是奢谈。在产权归属、大学章程、行政决定都在市政府把控的前提下,南科大未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像是一所新建的211工程学校。对深圳的主政者来说,这样的政绩工程很长脸面,今年南科大招生分数跟中大基本持平,说明改革的旗帜无论对家长对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迄今为止,我们都只看到现有公办本科院校的模式复刻在南科大身上,根本看不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影子。如果南科大从一开始不能按照现代大学的规章自主行事,企图通过一两个教育明星的个人感召力来一次体制内的改良,结果无疑又将是一次&城堡&周边的漫游。这就是发生在深圳&&这块日渐被人们遗忘的土地上&&的改革故事,南科大的尴尬现状正是今天深圳的缩影,不仅从上而下的改革的动力日渐消亡,来自民间内部的自发变革也在遭遇围剿,石头摸得差不多了,河还是过不了。2003年初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提出深圳将借鉴香港的文官制度,实行&行政三分&,只不过是政府内部权力的分配制衡,却遭到内部利益集团强大反弹,方案一改再改,最後不了了之。2008年5月深圳大张旗鼓宣布将进行区长差额选举,三年内市长直选,但是到现在也未见什么动静。2009年深圳开始大部制改革,改革近一年,一些部门副职超标现象依然严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广受批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只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实际上没有减少多少;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缓慢。与此同时,对于民间维权行动,独立参选人大代表的市民,各级官僚政府都是采取拼命打压的态度,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深圳的媒体一直是广东最保守的媒体,死气沉沉,不敢发出任何独立自主的声音,推动公民社会的成长,反而对于体制外的呼声避之唯恐不及&&当政治体制改革不见动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犹犹豫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小打小闹之时,深圳之前所进行的经济改革成果也面临着失去的危险。从2002年开始,深圳对于高等人才的吸引力就开始日趋暗淡,上海、北京、广州开始成为人才聚集的中心。现如今,北上广已经将深圳远远甩在身后。同年,包括招行和平保在内的深圳金融产业的龙头以及一些电子企业开始北迁。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业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上海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开始取代深圳的地位。不止是高端产业和人才的流失,深圳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环境、人工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也一直在大举外迁,深圳本地优势逐步丧失。而酝酿许久的经济升级转型迟迟不见效果。与之相反的是,深圳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所产生的排斥效应越来越强。对于新进入的年轻人来说,这里已经不再是充满诱人机会的冒险乐园,而是漂浮的空中花园。震惊全国的深圳富士康员工连环跳自杀,使人们意识到深圳特经济发达的背后,弱势群体的权益可有可无。从积极的角度上看,&特区不特&也可能是国家之幸,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国,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开始向普遍改革推进。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深圳再也不可能躺在特殊温室,享受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特区越来越失去其特殊性,深圳必须走出温室,重新定位,正视时代的变化。从消极的意义上看,&特区不特&,预示着改革在这座标榜改革的城市里频临死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功利化价值观,在改革之初能够起到挑战计划经济的作用,在如今普遍向钱看的时期,不仅失去了感官刺激,其人文关怀、生命信仰的缺失,使得整个城市从一开始就落入机会主义的狭窄框架。不少权贵在三十多年的摸索中完成资本了原始积累,跑马圈地后的特权标志开始耸立,许多行业产业成为利益集团的禁脔,加之没有确立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阶层板结化,创新活力熄灭。因此我们看到,这些年深圳的&改革&几乎全都是应激性的改革,全然没有开创性的改革措施出台,因为能改的都已经改完,现在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气魄,而深圳不可能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深圳会走到今天?作为邓氏改革的样板工程,其改革历程的兴衰正好反映了这一波改革的本质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开始的改革原本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并行的双向改革,由于89年的事件,执政者转向保守,导致双向改革开始停滞,变成一条腿走路。当时舆论的主题变成了反和平演变,有重回阶级斗争的危险,92年小平南巡讲&谁不改革,谁就下台&是有其深刻背景的。讲话之后中国重启市场经济改革,经济自由释放的活力带了中国今天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改革有其局限,局限性就体现在它暂停了政治改革,单向改革确立了所谓的中国模式:苏联式政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架构。这种结构越往后弊端越是明显,严重制约了中国今天的发展,如果不打破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的现状,制约行政权力,可想而知,南科大乃至深圳都不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另外,深圳的改革之初过于依赖政治强人,一旦没有了政治强人拍胸脯打包票,仿佛整个城市就没有了靠山,没有了精气神,以至于做什么事情都怕步子迈大了扯着蛋。小心翼翼的背后也有迷信政治强人的原因,邓氏曾经立下的&经济上反左,政治上反右&这种过时祖训迄今仍然被奉为真理,说明时间越长,改革累计的负资产越多,而清理负资产的能力越差。样板工程如果不能自我创新,便注定了其结局&泯然众人已&,它发挥了自己的效用,也会完结于这种效用。真正的纪念不是为了画地为牢,而是为了超越,超越邓小平才是更好纪念邓小平。同样,对于南科大来说,朱清时是其重要的品牌,没有了朱清时的日子怎么办呢?难道就开始招摇撞骗忽悠改革?尽管每一个经济特区都不愿意放弃其特殊性,但它仍然不能不接受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深圳特区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同样,大家也不能指望再有一个邓小平来拯救大家。既然,深圳名为窗口城市,曾经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那么现在能不能把门也打开呢?深圳毗邻香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从制造业主导经济体系转型至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深圳的最重要海外投资来源,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然而,深圳对于香港的利用似乎就到此为止了,只要其&坚船利炮&物质财富,回避香港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民社会的优越性。近水楼台先得月,深圳未来的发展思路,应该放弃晚清思维,从修墙筑墙转变到全面开放,主动向香港靠拢并且虚心学习,充分交流引进各种现代管理办法,力求在制度建设方面向香港看齐。首先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政改的保障源,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普通民众更看重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改善,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的安全阀,可能会导致社会剧烈动荡;其次,是放松社会组织的控制,最近广东省一致持续在做,但是我们都很清楚。目前放松的社会组织类型,基本上集中在环保、慈善、教育这些社会组织上,深圳可以进一步放宽条件,可以扩展到工会、劳工、外来工维权组织,让社会组织慢慢成长起来。社会组织的成长,也为城市自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据了解,深圳目前的中产阶层人数至少有200万。这个庞大的阶层不但,而且普遍年轻、有知识,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但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而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领域。如果深圳的主政者没有胆量改革,能否有一点雅量?让中产阶级自中间向两端变革。第三,应该放松对舆论控制,相形之下,深圳的媒体实在是太过于寒酸,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于深圳的发展有利无害。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多年改革经验的城市,积累了众多改革成败与教训,应该能深刻的认识到,今日中国之改革,零敲碎打的应激性反应已经没有出路。我们常说改革是逆水行舟,南科大如果不能真正向港科大看齐,深圳如果不能模仿香港,其将来必然会打上伪改革的标志。(文章发表于《阳光》杂志9月刊)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尔机械纪元不好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