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禅通化妙舍法师的像片像片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兴道相师(三篇)――二五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学佛网无明频道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兴道相师(三篇)――二五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9:28:49&&&nbsp
热度:670 &&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兴道相师(三篇)&&二五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  兴道相师(三篇)&&二五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
  沙门释子:亲融谨记
  《四分戒本疏行宗记》中云:&兴道相师,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
  公元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农历乙酉年八月二十三晚,大悲寺的夜空一如既往的宁静。我们本年度学习二时头陀之行,即将在此静静的深夜中开始。
  此次外出行脚,比往年有所推迟。已是八月下旬,前半夜没有月光,沉寂在黑夜之中。天空的星星似乎变得明亮许多,与此相对称的是,僧寮等处的点点灯光。我们正在整理背包,收拾物品,做着即将行脚的一些准备事项。等至中夜,月亮出山之时,行脚将正式开始。
  &群昏灼破,皓月当空,与乐拔苦,诸有清凉。&学行头陀行,缘起非常的吉祥。
  推而广之,每年的行脚基本上都是如此。吉祥,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初次之人带着一份向往,少许激动。几年之后更加觉得是出家人的份内事,本应如此。以往数年,多人所写的行脚体会,对头陀行的含义,功德等已作一简略概括性介绍。今年一般处不准备重复介绍,无法避免重复叙述的是,众生对头陀行的种种期盼、寄托、感动、希望等等。包括我这个参加行脚的人,同是头陀妙法摄受的众生之一。
  行脚前,道场内外众居士的询问,以及外来电话的询问,何时出发,哪个方向,如何安排等,投入极大的关注,不及详记。河北省秦皇岛居士夏季就已新做一批行脚背包供养,北京居士的绳床也已邮到。海城张居士等又在忙着路上随行护持事宜。沈阳的刘洪伟居士等也已赶来,欲开车随行,收集行脚资料。以及在默默中祝愿关注的人等,众多心愿汇聚集成。
  头陀者,是梵语。华言抖擞,谓抖擞客尘烦恼,增长五分法身。而二时头陀是遵照《梵网菩萨戒》中的规定,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行脚。头陀行的存在是佛教住世的一个标志。佛言:此头陀行住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时值末世浇漓,我等还能值此胜缘,坚持每年出外学行二时头陀,都得感恩于诸佛菩萨的加持,得益于历代圣贤,诸位祖师的传承护念。
  以下将以时间顺序,记叙二五年度的学习二时头陀之行。
  八月二十三
  中午,上妙下祥恩师(以下简称师父)在禅堂宣告,大家期待已久的行脚将在明天夜里出发。以及人员组成,留守寺院人员安排,并要求对行脚时间等保密,不需要向外宣扬。
  晚八点多,我整理应带的物品,然后准备休息一会儿。却有电话询问何时出发,就准备坐着等待。师父告诉还是休息一会儿吧,我又准备休息。位于村中的女居士住处来电话,张居士询问几点走?我因已知确切时间,再也不能说还没定,只有答行脚的时间、地点,师父不让告人。同时又看看师父,想,师父若接电话大约不好答了。张居士一会儿又说:&我知道。&是有人透露消息!另有一位欲参加行脚的外来师父,正乘出租车紧急赶来,却有些迷路,接连的电话询问。然后库房问他带行脚物品的事,他又上来问行脚如何安排等!
  连续的电话等事,文字写着已是繁琐,我是自然不用休息了,也不想休息了。其实,对待行脚心情很平静,没有激动的感觉,也不需像等待大事件那样守夜,但以上种种却令我只有守夜了。守护着本年度学习二时头陀之行的到来。
  八月二十四
  零点,将包背好,手执锡杖,随师父来至僧寮门前。过了一会儿,准备参加行脚的僧众聚齐。师父亲自调整站班前后顺序:比丘按戒腊,沙弥按年龄大小,站成一字长班。师父做临出发前的简短开示:&我们这次行脚是代表大悲寺常住出去的,要以常住为重,要有整体观念,行住坐卧听从指挥、整齐划一。若有单独行动要事先请假。出外一定要注重威仪,走路时要低头,不能向两边看。目光要下垂,出外世间诱惑很大,我们要做到走在里面,但不贪恋在里面。&
  以上师父开示大意,主要是告诫,代表大悲寺常住,不要因个人一时威仪不具而为常住抹黑,不要辜负难得的行脚因缘。&我们要做到走在里面,但不贪恋在里面&确是我们行脚修行中的指南。我听后想:这就是要求见相离相吧!不禁思惟《金刚经》中的经文,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头陀行,是一上符佛意,下顺众生的般若法会。此不多写,留待在行中慢慢领悟。列队下山,行至大殿时,传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声,不禁问:&这是谁将出发消息传出去的?一定是某人!&师父也说:&这样无法保密了。&护送的亲舟师这时快步至前方,对那些念圣号的男居士们说:&谁让你们出来的,全部回去休息!&一会儿,恢复平静。只听见送我们出发的大客车低沉的发动声。
  本来,对众男居士送行,以及通知消息的人无可厚非,是对头陀法的敬仰。然而此时,我们却更需要平静。在静静的深夜,悄悄地出发。愿他们将敬意存在心里即可,护持道场功德同等。若真心真意要敬仰随行,争取早日出家。
  在师父指挥下,行脚僧众依次登上金龙大客车。此车是海城张瑞芳居士的大姐发心,从自家车队调来的。约有五十或六十个座位,只坐了我们十六人,显得有些空荡。客车启动出寺,前行四里多,经过位于曹家堡村的女居士住处。黑夜中有女居士在路边等待,司机问要不要停一下,师父示意不需。今年出外,一个男居士也没有带以及行前时间路线保密等,为的是不惊动更多的人,静静地出发,也符合行脚的意义。
  客车经海城、盘锦,进入去年曾行脚走过的锦州市。今年准备以此为起点西行,至葫芦岛,出山海关至河北的秦皇岛等地,所以说是去年行脚的延续深入。司机略迷路,下高速公路后驶入锦州市区,后在师父的指示下开出,至102国道477公里处停住。附近有标牌,为锦州南站新区松山乡。
  大众下车排班前行。师父左手提香炉,右手拿拄棍。我问:&现在即开始拿?&师父点头。师父的脚在过去行走中留下旧伤,在前几年的行脚中,经常旧伤复发。往往是休养一年,在秋季行脚中又受伤;再休养,才恢复好转,又将进行下一年的行脚。而今年由于劳累,夏季时伤还未好转,却仍坚持亲自领队行脚,以身示法,教导我等不可以种种理由废止行脚。并常讲道:&赵州八十犹行脚,我还早呢,即使走不动,坐轮椅也要去。&但师父近段时间由于忙碌道场内外事务,身体不太好,走时还在感冒。昨晚,僧医亲昌师还在给挂滴流并且扎针时很难找到血管。说以上这些,只为说明:头陀行脚乞食,我们一定要坚持行下去,行至未来。
  这次行脚的最终目标大致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主要沿102国道走。师父一九九五年自山西五台山走回辽宁时,即走的此段路。今年的行脚路线基本上与九五年完全重复。下车后,黑夜中发现102国道此段路面很窄,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路边连马路牙石都没有,一些地区新修的乡村路都比它好很多。不禁感叹:行走的这是条老路了,头陀古道沧桑。
  佛陀降生于印度,至今已三千多年。中国自汉永明传法,佛教在中国弘传也快接近两千年,可谓古也。佛在世时,亲自率诸大弟子游行教化,托钵乞食,直至八十高龄仍在绕城乞食。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无上正等正觉,以身表法,身体力行地说明头陀行的重要。《增一阿含经》中,佛言:&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
  佛法的延续,离不开头陀行。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以心印心,付予摩诃迦叶。大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及至年老仍不肯稍息,佛因此而言我法得以久住,北本涅经卷二中,佛告诸比丘有无上正法咐嘱摩诃迦叶,迦叶当为诸比丘之大依止,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之依止处。
  乃至佛教传来中国,很多比丘仍是持头陀行。如《四分律藏》的译主佛陀耶舍(注:与东土竺佛念共译),鸠摩罗什法师在译《十住经》时都向其请教。佛陀耶舍法师,得姚秦国主的虔诚礼敬供养,赠给的衣钵等物盈屋三间,却不介意,视其若无,仍是每天日中出外分卫一食而已(注:分卫即乞食的别称)。佛陀耶舍法师,是自西域来华弘化的高僧,《四分律》是汉地比丘依之受戒持奉的律藏,故其乞食行为,可视为头陀行自西向东土的传承过程。
  再如东土禅宗二祖慧可及其弟子,也都持守头陀行。慧可禅师行乞食,门下弟子那禅师唯服一衣一钵,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头陀故。其所往不参邑落(意即不进村庄,大约是持守露地宿等头陀支)。再如从那禅师受法的慧满,专务无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针,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亦而已(意即穿著破衲衣,冬天补破遮寒,夏天穿著只为覆其露身而已)。以上但畜二针即为缝补衣物所需,对缝衣之针也不多畜,已防微细贪著。畜二针一为缝衣用,二为防断时备用。律中对缝衣针也有规定,许畜针三口,多则净施。故知慧满禅师是深明禅那,戒海澄清。此段所引出于唐道宣律祖所著《续高僧传》卷十六,律祖常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 慧满禅师可为例证也。其曾自述&一生无有怯怖身,无蚤虱,睡而无梦。&并且是&住无再宿,到寺则破柴造履,常行乞食。&
  以上略引一二,可知,头陀行在中国的传承未曾间断。当然,受东土地理、气候、政治等因素影响,乞食等行法在中国行持的人相对少了一些。然仍有历代诸多祖师大德绵延不断地行持着,只不过有些缺少资料记载,少为人知。如德山宣鉴禅师,以德山棒著称,与临济喝,而使禅宗一时被人称为棒喝门庭,令人见人畏,妄想顿断。殊不知还有德山托钵,亦因视日早晚,当知其不非时食。因此我想说:德山棒喝如此猛利,与经历乞食及在住户中呼喊锻炼,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此也许有人会另有观点,但相信也无人否定。
  再如唐代行头陀的道休,世誉肉身菩萨。又有宋朝常行乞食的元照律师,明清之际的见月律祖,以及近现代的虚云老和尚、宣化上人等,因此若说中国全无头陀行的传承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头陀行是正法的代表,若说中国全无头陀行,等于否定中国全无正法。
  为此,大约在去年即动念,想搜集整理一些古大德行头陀、行脚乞食的资料,以敬仰学习。正逢今秋学习头陀行,所走为师父十一年前所走的老路。有幸沿循佛陀以逾三千余年的头陀古道,心中不胜自慰。因此,从今年的体会开始,准备从历朝中选录一至数位祖师大德的头陀行宜,以及对头陀行的诗偈记载等,加在相关的行脚乞食中。以进一步加深对头陀行的认识,以古大德的尊崇之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起到见贤思齐的目的。再由于自己修持无有,闻思亦缺,对上述重大史实写起来真是自不量力,因此不敢说是论述传承,只是作为体会中的总结资料。
  黑夜中前行,此段路与高压电网并行,头上电流声滋滋作响,正在向世间传送着头陀法音。走着,感觉到路上有的车看见了我们,放慢了速度。因此观望一眼而知世上有僧在,行脚功德难思,也感到了责任之重大。初出寺时唯恐放逸,此时发现当踏上行脚之路时,心情往往平静,正念很足,目光自然下垂,并且每次出行时大多如此。此应与受头陀法的加持有关,否则,自己平时很少有此能力的。开始诵楞严咒,行脚中楞严咒只能增加,不能减少,须仗佛顶光聚加持,免于世间六尘干扰。不一会儿,师父传达命令,告诉大众每天诵咒不可少于十遍。
  约八点左右,大众横穿公路,至另一侧几十米外的高速公路桥下休息。此桥为钢筋混凝土建筑,两桥墩间距约五十米。桥上为四排道,每排约有十多米宽,只不过四排中间有一间断,不然是一很好的大殿。师父曾说过,将来寺院建大殿时,可仿此桥梁建筑,四五十米中间无一根柱子,宽敞明亮。并且桥下此时即成为行脚中第一次法会的法堂。师父在此为十五位僧众讲述了如何乞食,包括叫门说话、问答等,以及何处应乞,何处应避开等注意事项。并且特别嘱咐,若有人给钱时,一定要明确地答复,出家人不要钱。师父的开示约四十分钟。此次出行有数位是从未乞过食的比丘,本来就兴趣很高,听过开示后显得更加欣喜,因为马上就要实践自己的比丘内涵&&乞士了。
  上路再次行走,约九点多时,一辆面包车停在路边,海城张瑞芳三姐妹、吕凤琴、尹丽珍等居士下车。张瑞芳居士忙过来给师父顶礼,说:&自从早上与大客车失去联系,不知师父们走在哪条路上,就开车往返在路上找,时间已九点多了,心中非常着急,终于见到了。&师父点点头说:&详细情况等一会儿再说吧,得尽快地向前走找村子乞食。&
  九点四十五分,在路边发现一个村子,问当地人,名梁屯村,属凌海市杏山镇。里面道路很窄,周围也没有适当的放包休息地点。就顺着第二条胡同进村,发现一家门锁着,就在此暂停住。师父说,若乞食时发现适当的过斋地点再转移。刚才在桥下开示时,师父已将组分好。两人一组,一乞过食的带一没乞过食的,我与挂单的昌逢比丘一组。他于今夏来寺参加结夏安居,然后随行脚乞食,他原籍为大西北的甘肃省大象山永明寺。由于靠近黄土高原,他平时上殿念佛的声音很高,有一种高昂的气氛,现在跟在我后面顺国道往回走,准备至第一条胡同乞食。走在路上免不了有人旁观,他说道:&第一次开口乞食,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呢!&此属他当时的真实感受,大约每人初次乞食时都如此吧!
  来至胡同第一家停住,我本想先开口,没想到才说过&不好意思&的昌逢师却在我后面抢先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典型的西北口音,看来是等不急了。但声虽高,却以无人应答而告终。下一家,院门开着,门前却全用网拦死。觉得有些奇怪:&他家人从什么地方出入呢?&网是为了拦七八只鸭子,边上还有鸭槽等物,显得脏乱。见此情景,说算了,向前走。不是因为脏,而是为院前的鸭子。养鸭毕竟不是为了放生,鸭子终归会被卖被杀。
  《显扬圣教论》中:&比丘乞食,有五处不可往,以避嫌疑:一、唱令家。唱歌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二、淫女家。其处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为障道根本。三、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缘,能生过失。四、王宫。乃贵戚之处,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五、旃陀罗,即屠者之家,此处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故不可往。&师父在上午的开示中也讲到对养殖户要尽量少进,是以此行教育,植一种真正的福田。
  再一家门关着,敲门无人应答离开。至第四家门开着,进内几声佛号后,出来一位四五十岁的女主人及另一女子,问:&师父从哪来的?&我有些略楞,她怎么明白叫师父,莫非她学佛?乞食时一般人很少有如此称呼的。我答:&海城。&说话间女主人已走至我身边,递过一枚硬币。相距只剩二尺多,立即果断地说:&我们不要钱。&她停住略惊,然后问:&你们要什么?&答:&只要点食物。&她说:&那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我于是略解释:&只要能吃的即可。&问:&早上剩的饭可以吗?&答:&可以。&她回去,我站在院中,略低头,收摄目光,平静地等待。
  女主人端出小半盆米饭,给我盛两勺。揭开钵盖收下。乞食时若是女人布施,要求不可注意对方的脸,乃至手。只看自己的钵,以正念住。虽说着很容易,做时还需锻炼才能做到,需要一定的经验。因为布施时两人相距非常近,以手拿勺盛饭至钵中,可以说手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又不能闭眼,须提防食物掉在钵外,还得注意着。想要做到不看对方的手,唯有努力锻炼。还好,今天基本上做到。我接受两勺后,指昌逢,示意剩下的给他。女主人有些不解:&全给你,我再做。&明白后,过去将剩下的饭全盛给昌逢师。
  我们为她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念得有些快,又属佛教专用的回向,不知能否听清,但这些已不重要。女主人此时已沉溺在乞食法的感化中,原地站在那里,轻轻地说了声:&走吧!&整个人似已呆滞住。数分钟内令人如此感动,与我们遵遁只乞食物不要钱的戒法有绝对关系。
  《四分律戒本疏》卷十二云:&所以如来制戒,不约俗人,唯斯一戒,对俗而制,欲使息灭贪竞,兴道相师。&《行宗记》释云:&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
  下面大略解释:&所以如来制戒,不约俗人&,此中如来制戒指佛所制的道众戒,即比丘、比丘尼戒等。此是不允许俗人知道的,比丘不能为俗人讲解比丘戒条,俗人也不允许盗听比丘说戒。若在家人盗听比丘说戒,此人以后再不允许出家受戒。
  &唯斯一戒,对俗而制& ,然而此条戒却允许俗人知道。其实还有很多条比丘戒,在家众因要护持,也略知一些,但比丘不可为其讲解具体的篇聚名称(篇聚即将比丘戒按轻重不同而分为五篇或七聚)。对在家众需要知道以便护持的相关戒条,比丘应隐去篇聚名称,以善巧方便告之。但这条戒比较特殊,允许俗人得知。此句主要是为了突出这条戒的重要性。因它不仅关系着比丘的修行,在家人也同样需要此戒,所以说:&唯斯一戒,对俗而制。&
  &欲使息灭贪竞,兴道相师& ,使人都知道此戒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世人都离不开它,我们看看世间的争斗,都是因为钱财发生的。国与国之间为了掠夺钱财不惜发动战争,伤人无数;家与家斗,为了钱财父子甚至可以反目成仇;人与人斗,抢劫、偷盗种种罪恶,层出不穷&&都是为了钱财。虽说有时争斗是为了名,但对利的争斗远甚于名。有很多人为了钱财不惜丧失人格,完全不顾名誉,并且有的人不择手段地骗来钱财,又拿钱财去买名,可知钱财其害无穷。尤其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无数人为钱财而痛苦不堪,却又不知如何跳出,深陷在钱财中而不能自拔。佛制此戒,以一不可思议的力量令世人能够震惊猛醒,&我们出家人不要钱,只乞食物。&原来世上还有不要钱的人,原来不要钱还可以活得很自在。故言:&欲使息灭贪竞&,目的为了使世人不再为了钱财拼争,息灭贪心、竞争心。
  &兴道相师&,《行宗记》释云:&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谓使俗归心。&此戒本疏为唐&道宣律祖所著,《行宗记》是宋&圆照律师为戒本疏所做的解释。&兴道谓令僧成德& ,人出家因此戒而具僧德,也可释为因此戒而令道业大兴等。&相师谓使俗归心&, 师是学习的意思,具僧德,俗人自然要学习。僧人因此戒能令一切人天皆归心于佛法。像上述女主人面对我们乞食时不要钱的感动,非是普通善法所能达到的。连我走时都不禁感叹:这么快!甚至都有点儿难以接受,但又确实如此。再加上,以前面对不要钱的种种感人场面,无时无刻不在述说着佛戒的清净,可谓皆令归心于佛法也。
  以上解释大部分引用去年的体会。再此戒为比丘戒五篇七聚之一,虽令俗知,具体名称、成犯缘等恕不列出,因律中只允许如此解释。再此戒&对俗而制&还有破邪显正之义,在此不详述。
  再向前走,见师父二人过来,此胡同再无人家。回至国道上,从口袋里拿表一看才十点,预定是十点四十回去,就向另一边走。在一家后门的小院外停住,几声佛号后无人答应。里面门开着,一只小哈巴狗朝我俩汪汪叫着,我知道这是欢迎,是替我呼叫主人。主人一定会出来的,就耐心地等待。
  果然,一会儿约五十多岁的男主人出来,他长得有些略瘦,问做什么。答:&出家人乞点食物。&他说:&家里也没什么吃的了。&我说:&那好,我们走了。&转身准备走时,他又说:&给你一元钱自己去买吧!&我听后回头说:&我们不要钱,只要点吃的。&男主人听后语气变得很诚恳地说:&真没有什么好吃的。&
  我知道大部分人对出家人乞食都不了解,也不相信出家人来只是乞点儿食物。眼前的男主人既很诚心,我就又耐心地解释:&我们只要点吃的,不论什么,能吃的就可以。&他说:&没有什么。早上剩的饭可以吗?不好吧?&我说:&没关系可以。&像以上男主人若是以不愿布施的态度,明确地说出没有好吃的,则不应进一步解释&无论什么,能吃的即可以&,那样似有些哀求苦衷。
  再说男主人,回屋一会儿用大碗端出剩大米饭,上面还有半个馒头,看来是将食物全拿出来了。倒在我钵内后说:&再给你们点萝卜汤吧!&我问:&不是荤的吧?&他说:&不是,是用豆油做的。&我见他非常诚心,就同意接受。对昌逢师说:&拿出来后给你吧!&
  男主人又用大碗端出萝卜汤,倒在昌逢师钵里。昌逢师看了看,为难地对我说:&这里面有葱花。&我一看萝卜条里夹着葱花。唉,都怪我刚才没问男主人而造成的,受他诚心所感而忘记。同时也觉得昌逢师毕竟第一次参加乞食,经验不足。乞食时,对荤油做的菜以及带有葱蒜等是不能接受的。若是我,对男主人端出的菜一定会核实有无,眼睛也要仔细观察,不至于被带有葱花的菜倒在钵里了。须知他钵里还有刚才乞的小半钵米饭呢,这下都无法食用了。昌逢师问:&这怎么办?&
  我只好对男主人解释:&对不起,我们出家人不能吃葱蒜,萝卜汤还是倒回给你吧!&男主人说:&没关系吧!&我说:&不行!&男主人有些不情愿地说:&你们出家人说道真多。&但同时还是将碗递过来,昌逢师将上面萝卜又倒回他碗里,但一部分已与饭混在一起,无法分开。他问:&怎么处理?&我答:&先拿回去再说。&男主人这时又说:&你们出家人说道真多。&我又为他略解释几句,回向后离去。对他所说的&你们出家人说道真多&就当做不解中的赞叹吧!因佛制弟子不得食用葱蒜等五辛: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中佛言:&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中佛言:&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又云:&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佛将吃葱蒜的过失,与饮酒食肉所生的过失相提并论,可见其过失的重大&&是修行圣道的障碍。所以佛在诸多经律中告诫不可食五辛。
  又如《梵网经》中佛言:&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韭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五辛,经律中翻译用词有些略异。大体上说,以上蒜包含大蒜,小蒜,山蒜等各种蒜,葱包含野生家生各种葱,兰葱即是我国的韭菜,兴渠有说我国没有,此不详述。上述一切食中不得食,即不但单独的葱蒜不可食,就是将少量五辛放在其他菜里也是不可食用的。
  师父于二一年所讲的&依教奉行&中开示:佛讲的一定要不杀生,不吃荤食,包括大葱,韭蒜之类的带有荤味的也应注意。因为生食能引起嗔恨心,熟食能引起贪欲心、欲望心。有人说少吃大蒜不会起那个作用,多吃才不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法王已经规定五辛不可以吃,我做为佛弟子决不能去犯,包括一滴一片,一点儿都不能犯。因为法王的命令在法界上都是通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犯。不能借口说少量不起作用而去吃,吃了都是有过失的,在饮食上一定要十分注意,才能达到清净。
  此五辛为大小乘中通制,诸部律藏中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僧o律》卷三十一云:不听食蒜,除病,若生若熟,若叶若皮,悉不得食。并且若有病医生告诉须服蒜才好,此时必须再没有其它药可治才能服。若有其它药治则不应吃蒜,若须以蒜涂外部疮时可以。然以上用蒜虽为治病,还须出众僧中,独住在一边小房中。不得卧僧床褥,不得上僧大小便处行,不得在僧洗脚处洗脚,不得入温室讲堂食屋,不得受僧次差会,不得入僧中食及禅房,不得入说法布萨僧中,若比丘集处,一切不得往。并且规定食蒜期间不许绕塔,若塔在露地,得在下风处遥礼。以上是有病时服蒜如此,并且病好后不再用蒜还须七天如此。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云:服蒜七日内仍住於此,服葱停三日,韭菜一日。然后洗浴并且洗衣,香熏无气后方可入寺。
  从以上规定可见佛弟子食五辛过患之重大,对有病服用,要求尚如此严格,无病时是绝不应食的。而我们乞食时对有葱蒜之类的菜不乞,则是行教化,告之世人此不可食,以获法益。
  向回走着,刚才一阵奔波、又言语等,此时应疲惫或带着乞到食物后的喜悦等。却都没有这种感觉,而是突然间发现自己很平静。并且不需追求,是自动生起的平静,这大约就是乞食所产生的一种功德吧!
  回至休息地点,师父在村子后面发现一块空地,大众转移至那里。说起昌逢师钵中的葱花事,一位师父听到上前看看余下的萝卜汤,说:&不但葱花,里面还有小虾米呢!&无法再食用,师父告诉,倒在边上的枯草丛中,将米饭布施众生。此处应注意的是:若所乞食物不能食用,应在避人处倒,不应在布施者或其他未学佛人前,以防因不解而生讥嫌。
  此次出行没有带男居士,由亲古等两个沙弥行堂。他俩在去年冬剃度,此为第一次乞食并且都是空钵,不知心中感受如何,应更好体会食物来之不易吧!亲古沙弥过斋后说:&乞来的食物确实不同,吃着很好,吃完似没吃过一般。&他说了几遍,也没说太清不同之处。因食物本是相同,因有乞食之法才改变性质,此食物之法味还是自乞自悟吧!
  再今天,师父乞食也空钵,这是师父十一年乞食过程中第一次空钵,这也与人家太少有关。只乞了两三家,当然此种或许还另有因缘,在表着一种法。过斋前,有位三十多岁的村民,站在边上看着,很实在地说:&早知道这样,回家给你们做点大米饭,让你们也能吃点热乎的!&
  师父笑着说:&不用,心意领了。&有人告诉乞食时,此村民布施的梨。他非常热情地说着,后来又回家端来一盆梨供养。在旁围观的本村人见了,都称赞他:&人多好!&确实是善良的人,种善因必得善果。通过乞食,很短的时间内,让当地人得知,僧人不是走街串户敛钱的,也不是算命占卜的,更不是武术卖艺的,而是弘扬佛法。他们从此将认识僧人,逐步趣入三宝海中。
  今天另还有海城张瑞芳姐妹供斋,以补充所乞食物的不足。这已是她们第四年开车随行护持,师父并告诉她们给居士打了手机。沈阳的刘洪伟居士夜里开车随行,至三点多时天气大雾,出高速路口交费时,未能跟上大客车,从此与我们失去联系。就在锦州市区,凌海等几条路反复开车寻找,从夜里至今跑了三百多公里,在我们过斋后才赶到。
  下午行走,天很热,走着起风,凉风习习,吹得衣衫飘起。此地远离城镇,可谓天高地阔,心中喜悦,很有一种野外悠游,无牵无挂的行脚气氛。
  晚,寻找休息地点,路边一块花生地附近很避风,但为防主人生疑心讥嫌未住。后在玉米地边一空地停住,开始露地宿,露地宿也是头陀支之一。海城张居士等又供养苫布铺在地上。我未用睡袋,只用一件雨衣半夜虽凉点还能承受。天刚黑,即下露水。
  八月二十五
  我们在寺院时规定早两点起床,出外后延一小时,若无特殊情况一般在早三点收拾背包,约三点十五至三十分左右开始行走。今早起大雾能见度很低,过往的车辆都减慢速度。为防止意外,走一段后即在一个废弃的加油站边上休息,等天亮雾散后再行。
  上午七八点钟,出锦州进入葫芦岛市。不知何原因,昨天路上死亡众生很少,此段众生骤然增多。并且多是被车压死的蛤蟆等,有的只剩一张皮,沙弥都拿方便铲一一掩埋。佛言:一切众生皆前生父母。掩埋众生可培养慈悲心。由于死亡众生太多,负责掩埋的两沙弥被拉下约一里多。大众站住等待,师父至队后察看、调整队行。
  这时前方停住一辆黑色轿车,一位约三十多岁的女居士走过来合掌,很恭敬地问:&阿弥陀佛,师父,你们去哪里?&我是从她态度猜是学佛的居士。答道:&山海关。&她有些疑惑:&就这样一直走着去?&答:&对!&然后目视下方,没有再为她讲为何走等。她见无人解释,就又问:&那你们谁是领队的?&得知后,向后走,见到师父,立刻拿钱,大约数量还很多,要供养。师父摆手拒绝:&我们出家人不要钱。&女居士愣住,然后又准备给。师父略说几句,再次拒绝。女居士问:&你们是哪个寺院的?& 答:&海城大悲寺。&师父告诉居士给她一套介绍大悲寺的碟片,转身向前走。这时,黑色轿车上下来一位戴墨镜的男子,定定地看着这边发生的事情,面无表情,一句话也没说。
  据后来居士言,女居士是沈阳人,所拿五百元钱又要给他,他说:&师父们不让代收钱。&又让买物替她供养。他告诉:沈阳离海城不远,若真要供养可自去。
  过一会儿,女居士车追上。从车内向师父打招呼,表情已快哭了离去。不禁再次感叹如来戒法的伟大,短短数分钟内对人之感化如此之深。《四分律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引智论云:&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资持记》释云:&智论中戒胜财施者。业疏云:不盗即施法界有情之财,不杀即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此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施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下面略解:上段主要说明持戒的功德,而持戒是由戒体发生。戒体即我们受戒时领纳如来圣法于心,而得到的一种体。此也是佛戒与世间规矩的不同之处。世间规矩,只有条文性质的要求遵守,并无戒体的纳受。而受佛戒是通过纳受戒体,由戒体自动发生止恶行善的作用。所以世间法律有不杀生,佛教受戒后也有不杀生,虽同是不杀生,但在世间不杀生与受戒后持不杀生戒绝对是不同性质的。
  我们受戒时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对所受戒尽形寿持奉。三番羯磨毕,便得戒体。得到戒体也可说成是我们愿力的一种成就。此愿是对法界一切有情、无情所发。所以上面说:&不盗即施法界一切有情之财,不杀即施法界有情无畏&,因我们受戒时发愿对法界一切有情非情不再偷盗,对法界一切有情不再杀生,所以即已布施法界一切有情财物,已布施一切有情无畏。佛对诸比丘言:五戒即为五种大施,因为不杀生能施给无量有情无畏,以无畏故再无怨憎害,可于天上人间得安稳乐,是故不杀生名为大施。其他戒条也可以此理类推(详见《佛说五大施经》,关于戒体的详细解释请参看有关经典)。
  而出家菩萨持守佛戒,不畜金钱,断却贪心,以获解脱。以此戒法自己行持,教化他人,这是一种法的布施,是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的。此是一切世间善施不可比拟的。
  再解释&财施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若以财布施是局限的,狭隘的。比如布施人一万或一亿,这是很多,但也仅是局限在只布施一人或数个人,还有无量无边的有情没有得到布施。再即使多人得到财物布施,那也只是集散之法,人今天拥有财物能够好过一些,等散去之时还是痛苦。即使拥有时也很难得到快乐,怕人偷,怕人抢、夺,乃至为得到财物而不择手段,谋财害命,种种烦惑恼害之门皆是钱财而开。佛因此而制戒,出家人不得受畜金银钱宝,故无以上诸事发生。
  受戒时即发愿,对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钱财皆不接受,即已布施一切有情之财。这是一种法财,对法界一切有情行法布施,种出世之福田,是一种大慈悲。世间布施财物的慈善无法与其比拟。所以说出家僧宝为世之真福田,出家功德胜于一切。
  以前我受戒时,有人曾说:你们其它都很好,但不设公德箱、不收钱,我不赞成,这不是不为人种福田吗?当时我虽知他说的不对,却一时不知从何解答。现以上可作为一种最好的解答。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即是为人种福田,并且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的。
  另在家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布施财物,济助他人,也是必要的。可培养慈心,完成布施度,应身体力行之。此中有出家在家之情况不同,略释几句,免有误会。
  我们向前行不远,又有一辆白色轿车停住,约三四十岁的两男一女等在路边。一男迎上前,单手一合掌:&阿弥陀佛,师父请喝水。&看表情语气不像居士,供养一箱矿泉水,一箱方便面。师父对地上的面说:&这是什么?&女子说:&方便面。&又看看似明白了说:&这面你们不能吃吧!&面上赫然标着牛肉面,当然不能吃。刚才说话的男子对另一人说:&麻烦你,快点开车去前面给换一下。&
  然后,他们两人随着向前走。女子对师父说:&他们不让随着走,我与你说几句话没事吧!& 师父说:&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女子讲:&刚才看见你们,看见两人掩埋小蛇。&又以一种羡慕景仰的语气,轻声说:&真好。& 此句可谓他们对头陀行的理解赞叹,皆在其中,因他们一时不知以何表达,唯有头陀行真好。
  前方轿车刚从商店换出一箱饼干放在地上,三人便告辞而去。等发现饼干上有奶粉时,想招呼已来不及,居士问:&这能吃吗?&师父说:&你先收下放着吧!&因我们平时不吃含有奶类的食物,但对他们见到行脚僧而欢喜布施,还是应赞叹的。头陀行能令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速令增长。
  以上仅是行脚过程中的感人一例,但也可看出头陀行度人之快,以一种苦行的力量,令众生迅速地得闻佛法,对三宝生起信心。其势之猛利,其它善法无以伦比。从古至今,有无数僧众行持。佛在世时也亲自率大弟子在人间游行。
  佛初成道,即宣说《华严经》、《梵网经》。《梵网经》在天台宗的五时分教中属于华严时,中国历来持奉的《梵网菩萨戒》即从此经中出。佛言: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二时分别为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并详细规定行头陀时应具备十八种物,应避开难处等细节。佛是一切智人,初成道即制定此戒,令未来诸弟子持奉。头陀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可想可知。
  同时,有人说苦行是印度遍行的风气,佛在教化弟子过程中,仿效诸外道的游行方式而规定佛弟子也要游行、也要行头陀等。如是种种,都是非常不正确、不负责任的说法,是以他自己的自私凡心,而去妄断佛陀的无尽悲愿。
  佛在后来,又详尽述说十二头陀支。《佛说十二头陀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经精舍,与八千比丘、菩萨万人,皆著衣持钵游行乞食。然后因大迦叶尊者所请,而宣说十二头陀。
  又如《毗尼母经》卷一,摩诃迦叶尊者问佛:&我等与如来法中,住何等法,修何等法,行法之人有何差别?&佛言:&善哉善哉,汝之所问甚善。如泉涌出不可穷尽,所问住修乃至差别,言辞义理所问无滞。佛告迦叶,四圣种是住处,十二头陀名为行处,尽诸有漏名为差别。&此四圣种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腐烂药,为佛所本制。比丘依次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又《四分律》卷首即是佛与诸比丘游苏罗婆国,而与诸比丘第一次结戒,因结戒故而令正法久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云:一时佛在毗舍离奈o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复在人间游化。经律中有诸多佛游化人间的记载。佛一生不停的游戏神通,化度有情,八十高龄仍绕城乞食。以上《增一阿含经》中所记,为佛最后一次离开毗舍离城,世尊回首注视,诸天为之落泪。佛一直游行教化至拘尸城末罗园娑罗林间而入涅。用现在话讲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佛法是无有出世及与灭度,世尊涅,遗教尚存。我们应从中悟出什么?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诸多经典,都是佛率诸大弟子乞食后宣说的。例如,中国广为受持的《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国大城乞食、城众次第乞已,还至本处。&&&以上令须菩提尊者不禁叹言:希有世尊,无相般若,在世尊的乞食过程中清静的流露着。时间及篇幅所限,以上仅略引数段,说明行脚乞食的始祖为大圣佛陀。我等唯有信受勤奉行。
  午前,我们进入高桥镇的一个村子,在路边停住乞食。我仍与昌逢师一组。第一家说没有吃的。然后一家是位十七八岁的小伙,开门问做什么?解释乞食,就是要点吃的。他已听明白,但转身回去时,还是边跑边喊:&化缘的来了。&想要解释几句我们只乞食物,不是化缘钱财。又想算了,稍等一会儿吧。和尚化缘的观念在一般人脑子里已根深蒂固,有时解释不化钱财对方也不明白,令人有些无奈。只有从只乞食物不要钱财中力行破除。一会儿,小伙跑出来告诉:&没有。&看他的表情语气令我有些失望,失望的不是没有乞到,而是很有可能家中本有食物,父母却硬要他出来说&没有。&
  再一男子在院中锄地,我对昌逢说:&昨天你说都是我乞的,这家由你乞吧!&他进去一说乞食,男子手中活也没停,只以一只手摆着很不耐烦地说:&没有,没有,走吧!&继续锄地。别人有求与他,这是他最好的显示机会;也是给与出家人降服慢心的机会,若不起烦恼即为合格。
  再一家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孩在家,说乞食,答:&只有早上的鸡蛋饼要不要?&当然不能要了。
  大约已至第七八家,女主人正在院中洗衣服,问做什么?答:&出家人乞点食物。&她转身回屋,一会儿出来,看表情似要布施,却没拿物品。走至院中发现左手像拿着钱,就解释说:&我们不要钱,只要点食物。&她略楞一下说:&家里确实没有吃的。&我说:&无论什么,只要能吃的即可。&女主人这时已走至面前,把钱一递说:&钱给你,自己去买吧!&我连忙后退两步,防止碰在身上,说:&我们出家人不能要钱。&
  下家六十多岁的女主人也是拿硬币出来,说:&家中没有饭。&这样下去,已经走了十多家,还是空钵。心中略急,但也没办法。这时,想象中的欢喜布施等等想法都得停止,随着乞食的进行,种种想法只得放下。引用师父开示,有人问:&乞食过程中如何为人种福田?&师父答:&乞食过程中并未想如何为人种福田,只想如何改造自己。&
  至最后一家,女主人快步出来,向我们招手,她拿着把枣说:&刚来时也不明白你们是做什么的,家里没有吃的,只有新买的点儿枣。&从兜里掏出两三把枣给昌逢师。至我没有,说等着,小跑着回去,拿出两小把枣放置我钵里。这也是今天所乞得唯一的食物,女主人布施时非常欢喜。我们在村中绕了一圈,不远处即是我们休息的路边。女主人大约在我们进村时就已看到,不解这是要做什么。后是自己观察,或问路边的居士,或别的僧人已乞至她家,不知她是如何理解的。但是这已无关紧要,女主人已欢喜见到僧人,并行布施。从进村至乞食短短时间完成令村人得见三宝的机缘。
  然后,我们转至一块玉米地中间的过道上过斋。在身后几米处有十多座坟,有人上前给念诵佛号、往生咒等。今天由一居士行堂,过斋后他上前很是赞叹地对师父说:&行堂时发现僧人都是次第食,辣椒油放在菜上没有搅拌,白糖放在粥上也无人搅拌。& 看来他行堂时手在忙着,眼睛也没闲着,大脑当然在转着,以摄心的角度讲不算合格。但从行堂方法,先将乞来的食物平均分配,认真负责等算为合格。再回想一下我今天的过斋,对糖等肯定没搅拌,但大约还是动了一下。我平时基本上对粥上的糖等不搅动,只是偶尔用勺划着平一下。今天被他一赞叹,心中惭愧,想以后连这一下也不应动,直接食用算了。过斋时,要求次第食等如此严格是因手在分别,眼睛在选择,心当然得大动。
  下午上路两里多,进入高桥镇中心。由于京沈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所有车辆都下高速至国道上,致使交通严重堵塞。车辆缓慢行驶,还没有人走的快。附近的警察全部上路疏导,不时有警车从我们身边开过。由于路上全是车,烟土飞扬,对我们的行走也受到一些影响,也无法在路边休息,只得连续地走。
  路边人对我们议论着、猜测着&&演杂技的、搬家的等等都出来了。走着,一辆车后站立数人,一女见到我们立刻说:&这些是真和尚。&语气中带着赞叹。为何一见之下即如此定论呢?去年走在阜新时,路人曾对我们议论道:&这些是纯和尚。& 再向前数年,行走在瓦房店,在一建桥工地低头前行时,建桥工人都在旁边注视着,一人也不禁赞叹:&这些才是真正出家人呢!&
  如上种种,都在述说着头陀行的重要性。《增一阿含经》卷五&壹入道品&中佛言:&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叶,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增益天道,三恶道便灭,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于世。&
  晚约七八点钟,下公路走约一里多,至一小树林边休息。
  八月二十六
  上午经过塔山乡,路边拐弯处有一比丘尼寺。师父十一年前从此经过,对此有印象。尼寺规模不大,边上有民宅等,若不说别人很难注意到。十多年了,从外表看也无太大变化。而我们的行脚队伍,已从最初的两人增至十五六人。
  九点多钟,天阴着,前方已快进入葫芦岛市区,至路边高速公路桥下停住。在师父带领下大众排班,经过池塘边的小路至一个村内乞食。这时天略掉小雨点儿。还是昨天的分组,我俩来至第一家,敲门后主人出来告诉:&没有,现在还不是吃饭时间。&转过街道至第二家,一老者六十多岁,领着孙女正在大门前扒苞米。我说:&出家人乞点儿食物。&老者抬头看着我,我就解释道:&就是要点儿饭。&老者回头喊人,将早上剩的馒头拿一个给我们,并告诉,边上那家不要再去了,他们是一家的。
  再向前一家屋内几个女人正在打麻将。喊&阿弥陀佛&,一人向外看了看,还继续玩着,在院中可清晰地听到麻将哗哗作响的声音。真是人在屋檐下,何得不低头,何等人都需忍受!等一会儿见无转变只得离开。
  两位六十多岁的女主人正在院中说话。说乞食后,一位女主人至另一边的家里走去。另外一位说:&现在也不是吃饭时间啊!&此时十点,村庄中大多还未做饭,但若等他们吃饭时间,我们早已过午,乞食应在十一点前完成。
  过一会儿,回家的那位女主人拿出一个馒头给昌逢师,另一只手还拿着一张纸币说:&不好意思,只有一个馒头,拿钱自己再去买吧!&告诉她:&出家人不要钱。&她听后说:&对不起,只剩一个馒头。&对未能多布施觉得很过意不去。其实不论多少,她这种见到僧人后欢喜布施之心是最可贵的。《行事钞资持记》云:乞食是下佛种故。见到僧人乞食,即使只布施一团一撮食物,皆已种下成佛的种子。
  经过几家锁门后至第五家,四十岁左右的木工正在院中木板边干活。我说:&阿弥陀佛。&他听见后故意不回头,稍等一会儿得知我没走,就起身至一边我不见的地方藏起来。我却还没有走,也不说话站在院门外等他。过一会儿,他忍不住伸头偷偷的向外看,一见我还在,吓得立刻缩回去了。看来还是我出家人有定力,他靠不过我的。不过为免强乞之嫌,再等下去也无结果,还是走吧!
  我又站在一家院门前,家中女主人听见声音在屋内摆摆手,很干净利索地让我们离开。我身后的昌逢还不知原因,问这家怎么不乞。我说:我走你就跟着走吧!
  此处大门很有特点,都在中间处留有一个方孔,里面人通过方孔可以观看外面情况,同时若里面锁门我也可以通过方孔看见。又经过几家锁门后,至第七家或八九家,已记不太清。家中男主人出来,得知乞食后说:&没有饭,水果可以吧!&回屋拿出一袋梨一串葡萄,说时间来不及没有洗。我们欢喜收下。葡萄给时有一粒掉在地上摔破了,昌逢师捡起放至钵内。男主人注视着捡葡萄的动作,很感动地说:&摔破就不必要了。& 我们说:&没关系& ,为他回向离去。
  最后一家女主人,四十岁左右,站在院外。我说:&出家人乞点儿食物。&不太明白又解释:&就是要些能吃的东西。&女主人说:&家里也没有什么吃的了,&表情略急,站在那儿思惟,说:&还有两个梨,但不太好,行吗?&我答:&可以。&女主人很快地拿出梨。看表皮有些生硬,她还在犹豫:&这两个梨不太好。&我说:&没关系。&她于是将梨给我们,另还有一部分枣。看来,是将家中所有水果都拿出来布施僧了。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今天我们除有的人家锁门外,共乞了约十余家。其中有四家布施,我俩钵都满了,是自出来所乞最多的一次。下面写乞食时对人家的计算:
  《四分律行事钞》&头陀行仪篇&云:至於村门,应看巷相、空处相,第一门相,第七门相。右手捉杖,左手持钵,道侧而行。次第而行。《资持记》对此释云:瞻视法,至第七门相,以律制法,不过七家故。若准多论则有三种次第乞食。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则止。二、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三、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止,不限多少,后日乞食,还从先次第。准此随人标意,受行不同,则非定制。
  再略释:以上为叙述乞食时瞻视计算人家的方法。比丘乞食时,至於村门,即村庄的总门,亦即村庄的入口处。在古时有的村庄也有围墙村门等。现在大多没有,只是在村外观察。应看巷相、空处相,再看村里的街道,哪条街有人,哪条无人,是否适宜乞食,应避开难处、屠宰处等。
  日本照远法师《资行钞》云:对于家所,古记有两种解释:一、有家但无人叫做空所,乞食时依有人之家,可以乞食故。二、无家空地也叫空所,道侧而行。即对于住家应次第巡乞,若确认此家无人再至下家。以有人的家为一家,无人不算。但不应在路边走着即越过几家。若是全无人家的地方,直接向前而行。应走路的一边,不应走路中间。
  至第一门相即至第一家门前,乞食后应记住已乞过一家,一直乞至第七家停止。此因律制法,乞食时不得超过七家(注:此法古来相传,并多人讲述,但现今我还未知出在律藏何处)
  《资持记》又说:以上为律藏规定,在《萨婆多论》又叙述三种方法:一、一天只到一家,得到食物则食,不足则止。在《钞记扶桑集释》中说:此一家为得到食物的一家,若不得食物的人家不算,但在一家只要得到食物,无论多少都不再向下乞。
  第二种方法则为次第乞七家,得到食物则食,得不到也不再乞,与律中规定相同。
  第三种方法为次第向下乞,一直到所乞食物够自己食量为止,不限制乞多少家。后日乞食,还从先次第。此句意思不太明确,可能指第二日乞食时还在村中次第乞食即可。或指人固定在一个村庄长期乞食,原来所乞人家,第二日则不进,从昨天没乞的人家开始乞食。
  若准多论,三种方法随人任选一种都可受持。我个人认为,还是第二种方法最为适宜。第一种计算人家不太准确,以得到才算一家,有时乞食空钵,一家也没布施,此很难计算是否乞过。再若以一家得到为准,很多时所乞食物都会不够食用。第三种不停的乞似乎有些太过,若心内再不加控制,易生起贪念。唯有第二种,既能控制贪念,又易乞到食物足量。若乞不到也会自认因果,思惟为何乞不到,是因精进还因放逸,从中以悟道业。再此也是律中所规定,应该遵守,当然另两种方法也可做为参考。我们乞食时是以乞七家为准。
  师父开示:乞食时应乞七家,若家无人则不算一家,若有人只要他说不给则算一家。若家中有人但自己不知道,对方没有听见呼喊,此也按没人计算。这样乞七家,得到没得到都停止不再行乞。
  以上师父曾多次讲述,并且说到对住家有没有人如何确定,即以自己见到人为准。更加方便我们的行持。尤其珍贵地是,以上开示都是师父在乞食中所得的经验。
  回至休息的桥洞,人大多陆续归来。只有一组未归,我说:&他俩肯定没乞到,就连续走不肯回来。&一会儿回来时,果然钵里没有食物,但不能算完全空钵,拿着三四双鞋垫回来。我说:&真是在寺管库房惯了,出来也收东西。&亲某师说:&这鞋垫可是一位推车卖货的人真心供养的,他得知我们不要钱,很受感动,又没有食物,没办法就供养鞋垫。&有人问师父:&乞食时有人布施其它物品,可以接受吗?&师父答:&若不是诱导,确是对方主动发心布施,可以接受。&
  下午上路时略掉几滴小雨点儿,将地面打湿后停住,我们进入葫芦岛市区内。这是今年行脚经过的第一个繁华地段,并且所走为主要街道,商店、楼房、餐厅、饭店等林立,路上车来人往,声音吵杂,并且越向前走人越多,在人行道上走已需躲避行人。此种环境下,更需摄心,保证自己尽量不向两边观看街景,耳朵不去听外来声音。此时诵楞严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诵咒帮助摄心。有时路边音乐声叫卖声传来,对诵咒稍有影响。虽自己基本上还能盯住咒,努力控制不被外来声音所转。但有时声音太响,震得自己所诵的咒也听不见,但也坚持不停的诵。虽难些,此时所诵之咒更能加深印象。行脚中各种环境各种条件都得面对,从中锻炼自己。
  走着又开始下雨,街道上行人并未因此减少,有人还在好奇地观望着议论着。风雨中行在闹区里的行脚僧,灰色的大褂,沉重的背包,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引人注目。
  边上有位五十多岁的环卫女工朝我们合掌,表情恭敬。另据师父说,有一年轻人看见我们也合掌恭敬。但随后又放手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大约是初学佛,怕外人看见不好意思。
  我们向前转入转入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休息。刚才合掌的那位环卫女工追上来,抱着十多瓶纯净水供养,大约刚从冰箱中拿出,非常地凉。此人是位学佛的女居士,问师父从哪里来,要做什么。师父答从海城大悲寺来,行头陀行,每年都要出来走等。女居士赞叹道:&这是苦修行啊!&问水够不够。师父说够了。但她看见我们有十五六人后,又跑着买回五六瓶水。
  这时又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者,拎着一方便袋雪糕说:&天太热了,请师父吃雪糕吧!&师父说:&心领了,我们至下午再不吃带有甜味的东西。&老者有些着急的说:&实在没有什么表示,我特意买的不带奶味的雪糕,请师父吃吧!&他说话的时候表情非常实在,可谓情真意切,真情流露。师父耐心地说:&我们僧人有戒律,下午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你的心意真的领了。&居士也笑着解释:&老大爷,你的心意非常真,连我都受感动。但我们应该护持僧人戒律啊,快点退回去吧!&老者很实在地说:&退回去,我买了就退不回去了。&他的表情很有意思,令人想笑。但此是受他真情感染而微笑。
  这时那位女居士对他说:&你还是退回去吧,师父们日中一食。&老者说:&我知道师父们持戒,我特意买的不带奶味的雪糕,也和水差不多少啊!&这时有人给他们结缘经书以及楞严咒牌,他们欢喜接过。女居士对老者说:&这个好啊,你有了楞严咒,就等于佛在家中一样。&
  听到他们的对话,令我不禁对他们的学佛素质感到欢喜,甚至有些惊讶。师父并没有对那位女工讲述日中一食,只是说行头陀出来走走。而女居士居然知道日中一食,并且见我们说下午不再吃带有甜味的东西,就断定我们是日中一食,并且叙述楞严咒的功德。看来一定是位学佛多年的老居士。
  而老者穿着并不是太好,刚来时合掌朝大众转圈问讯,后见女居士给师父顶礼时,他似刚回过味,说:&噢,我也得给师父顶礼!&他虽给师父顶礼的姿势不算标准,表情是十分恭敬的。他并且知道若严格持戒不应吃牛奶等,特意买不带奶味的雪糕,供养行脚僧人。
  关于牛奶,律中对有病者可以食用,并未完全制断,若无病之人以不食用最为清净。《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中佛言:&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於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我们打开纯净水喝着。师父:&说这水好!&,我问:&怎么了?&,师父说:&喝此水才知外面是热的!&走在闹市中,下起细雨,再加上冰镇水,为人带来丝丝清凉。
  雨越下越大,我们穿上雨衣又准备背包上路了。女居士合掌问讯说:&祝师父们早日成佛。&让我们也祝他们早成佛道。
  上路前行,师父说以前走时葫芦岛市区不大,也许这些年扩建,走了数里也未至尽头。雨不停地下着,路面积水,我们的僧鞋湿透了,大褂下摆也湿了,进入一座桥头的凉亭内避雨。雨很大,凉亭也大多被打湿。一个路人也进来避雨,想抽烟,大约被雨淋的,火点不着,说:&师父们有没有火柴借用一下。&我说:&你借火柴做什么,若不是抽烟,火柴才能借你用。&
  我们还真带有火柴。《梵网菩萨戒》中规定,二时头陀应具有十八种物,其中有火燧,据解释为取火之用。但火燧现今已不多见,我还从未见过。我们现在出外时都以火柴代替。没想到今天竟碰到此男子向我们借火柴抽烟,真是好笑。面对他的央求,有位挂单比丘说:&火柴借你也行,但必须保证抽完这次以后再不抽了。&我说:&不可以借,必须当下就断,一次也不能支使他抽烟的。&此男子听后再不说什么,但愿他改正。火柴肯定是不能借他,此即是用行脚的火光照射他。大乘戒疏云:行头陀十八种物,不但事用而且表法,火燧表慧光,以破无明痴暗。
  海城张氏姐妹家的司机过来说:雨大师父们鞋都湿透了,张居士她们准备供养胶鞋,需要统计鞋号。师父让僧值师统计,至我时告诉不用。前两年出来我都是一双僧鞋,若下雨浸湿穿一段时间就干了,虽难受些却很省事,就算煅炼吧!一会儿师父问,都记上了,我要没要?我笑着问:&师父怎么不问别人单独问我?&师父:&因别人都能要,但你肯定不会要!&我再无语,有感于师父的关心,再也不好意思说什么。这时僧值师答已给我记上一个鞋号。同时还要再次随喜海城张居士、以及吕居士、尹居士等护法功德。护持僧人多年来不退初心,可谓居士的榜样。做为居士都应多至寺院,护持三宝,以培福德因缘,从中成就自己法身。
  天渐渐黑了,雨还在下着,路面已开始流水。居士在前方两里多处,找到一个高速公路桥,以作为晚上避雨休息之用,据说前方离出市区还很远。
  大众走至,桥洞长约十多米,宽约五六米,地面很干燥。但两边都是公路,桥洞也是条通道,不时有行人走过,偶尔也有汽车在此处调头。只有等晚一些,行人稀少后再休息。居士准备把他的车挡在边上以防危险。大众略收拾被淋湿的物品,议论雨及白天所发生的事等,虽在雨中避于桥洞,十分愉悦。
  约七八点钟,一辆自行车与摩托车在桥洞外相撞,车都倒在地上,人没出危险,只是略微擦破皮,却因此而吵得不可开交。骑车男人六十多岁,喊:&我在前面骑车,你为何从后撞我?&骑摩托车的是一男一女约三十多岁,也许是夫妻俩,喊:&你骑车为何在路上乱晃,拐弯也不打手势,我车速这么慢,刹车都躲不开你,将车灯都摔坏了。&他们各讲自己的理,并且喊着要找交警。后来骑车男人推车想回桥洞对面的木材厂,骑摩托车的两人在桥洞中拦住不让走。男的能喊,女的帮腔,完全不顾平日装出的文雅,就在我们身边不远处尖声吵着。
  师父示意居士劝解一下,居士对骑摩托车的男人讲:&算了,报警对你没好处,因你喝了酒。互相不追究回家多好!&但他不肯听,还继续吵着,也无人再劝他。我们坐在一边,居士说:&那个年轻人的摩托车至少在一万元以上,在这个城市条件也算很好,车灯摔坏有几百元就修好,却还如此吵,再说对方车也摔坏了。&师父说:&此中有原因,你们猜猜看。&
  别人以为师父看出什么因果,就猜了几条。师父说:&都不对,此年轻人吵的原因有二:一为财,二为女人。为财是为让对方多赔些钱,再就是边上有女朋友在场,不能显示软弱,必须拼命地吵闹显示给她看,以博得女朋友的欢喜。若没有女人在场看着,他可能早就推车回家去了。所以说财色是最害人的东西,必须远离。出家修道、行脚、不提钱等是最自在的,人人都应如此。&
  居士请教师父说:&就在最近,有人说苦行、穿百衲衣等是执著,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头陀等在中国没实行过,现在也不应行,太执著了,应如何回答?&
  师父答:&执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执著。如此答即可。&
  下面略释一下百衲衣:佛在世时,为比丘说四依法,其中有粪扫衣,即比丘将世人丢弃不用的布捡回,洗浣、染色后缝补成袈裟等衣。此粪扫衣是从做衣的材料而命名,粪扫即丢弃不用的意思。粪扫衣在律论中列入头陀支之一。
  在《十住毗婆沙论》中另列有一毳衣头陀支,有人误以为此即纳衣头陀支,其实是不正确的。纳即缝补的意思,粪扫衣已将纳衣包含在其中。此毳衣指用羊毛等做成的衣服。因羊毛是从活羊身上剪下,对羊并没有伤害,而且羊在夏季剪毛可防中暑。古时社会工业不发达,布料奇缺,佛开许穿羊毛等类的衣服。但对蚕丝等从杀生取来的布料则禁止使用。此中毳衣有可能指自己捡来下等羊毛,织补而成的衣服。从其毳衣十利中可以看出:
  一、在粗衣数。意即粗疏的衣服。《资持记》注云:谓同粪扫衣行。粪扫衣十利中第一利也为在粗衣数,故此毛有可能指捡来之毛。
  二、少所求索,著此衣很少再向外乞求,少欲知足,同时也有破烂不再求索的含义。
  三、随意可坐。
  四、随意可卧。
  五、浣濯则易。
  六、染时亦易。
  七、少有虫坏。
  八、难坏。第三至第八此六义很容易理解。
  九、更不受余衣。著此衣后再不接受其它的衣服。
  十、不失求道。因所著为粗衣,少欲知足,去除贪心,可进求道业。以上为佛在特定的环境下而开许,现今所著羊毛衫等已不再符合上述条件,再已生产力发达各种衣料众多,已不须再穿著。佛在《楞严经》又说明不应穿毳衣等,但以上少欲知足的精神还应学习继承效仿的。
  而在中国,有一种百衲衣,此在律论中无此名称,只有众多的纳衣之称。此百衲衣大约指缝补多次,补丁众多的意思,即一件大衫、罗汉衫等,坏了就补,一般时不再换新的衣服。粪扫衣和百衲衣区别是:粪扫衣全是从外捡来的布料而成,不接受居士供养的布料。百衲衣即衣服坏了则补,补丁来源是居士供养或捡来的碎布。粪扫衣和百衲衣共同点为皆符合《佛遗教经》中所言的&少欲知足&。对百衲衣的利益可参考粪扫衣和毳衣的利益,如粪扫衣十利:
  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意即捡来补丁之衣易得,则可避免为得好衣故,而去亲近、拉拢、依靠在家人,得过患。人至无求品自高)
  二、不现乏衣相。(即不需为得一件得体的好衣,故意在人前做出种种需衣的样子,如冷天向人显示衣薄,热天显示自己衣厚,以此乞求人布施,著粪扫衣完全断绝此种攀缘心,衣服破了用补丁补上即可。)
  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与上条意思略同,即以种种语言方便说出,或以别的方式诱导,送给自己新衣。)
  四、不四方求索。(不需为得到衣服而奔走四方求索。)
  五、不得衣亦不忧。(在没有人布施衣服的时候,心中不生忧愁,无有挂念。)
  六、得亦不喜。(得到粪扫衣时心中也不生欢喜心,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若是心中挂念一件上好的衣服,则正好相反,不得时忧愁烦恼,得到后欢喜,忘乎所以。)
  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此是捡来的布料,都是别人所扔的,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小偷、强盗见了也不生抢劫之心。在古时布料奇缺,有的强盗见到好衣会上前抢夺,谋衣害命。即使在现在也可能发生,见到穿好衣的人就认为有钱,而引发抢劫杀人等种种过患。而我们出家人穿的不好,不捉畜金钱,身无分文,是最安全不过了。夜晚在此桥洞中,虽不断有人车经过,心中安然。粪扫衣也是对露地宿等头陀支起到保护促进作用,都是相辅相成的。
  八、不违初受四依法。(在最初受比丘戒后,戒和尚即立刻为粪扫衣等说四依法,都答言:能持。此四依法是佛本制,是最根本的教条,最符合佛的本旨。其它的都属在此基础上的开缘方便,是应知惭愧的。若刻意去追求新衣好衣,则是违背最初愿持四依法的愿力。比丘是依四依法出家得受具足戒。
  九、入在粗衣数中。(著此衣可入在粪扫衣头陀支中。)
  十、不为人所贪著。(著粪扫衣、补丁衣自己不生贪著心,他人见后也不生贪著心、爱染心,可一心精进修行,清净污染。)
  再有前面所说的毳衣随意可坐,随意可卧诸功德。
  另在《阿含经》中,以及其它等处有&五纳衣&之称,指用五种颜色碎布缝补而成的衣服,当然也可能是四色、六色。意即多种颜色的碎布缝补而成的衣服。因破碎而成,佛开许此五纳衣用五大正色,五间色缝补而成不需染色,若不是缝补的正色衣服得染成坏色才能穿着。此五纳衣并未说布料来源是捡来或供养等,可以说与百衲衣有相同之处。
  另在隋&慧远大师《大乘义章》卷十五&十二头陀义&中: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不著好衣,何故须然,若求好衣,生恼致罪,费功废道,为是不著。又复好衣未得道人生贪著处。又在旷野,多致贼难,或至夺命,有是多过,故受纳衣。
  再缝补衣服,现今有人认为稀奇。在古时及经律中有诸多记载,也可以说是百衲衣的一种传承。律论中列有比丘六物:三衣为三种,另三为钵、坐具、针筒(注:也有除去针筒加入滤水囊为三种者)此针除为缝袈裟角,防止掉落外,主要为缝补衣物。在经中也可看到,比丘缝补衣物佛来巡视等,以及有老病比丘看不见,欲缝衣纫不上针而叹息,佛现前亲自为他纫针。
  另还有须菩提尊者岩洞缝衣候世尊的公案:时佛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三月,诸弟子等都非常想念,佛归来时诸人出去迎请,须菩提尊者在灵鹫山的窟中安然缝衣,不为所动,观察着诸法的实相。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化作转轮圣王,国王大臣等都为之让路。于是得以第一个上前顶礼说:&弟子莲花色比丘尼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弟子的顶礼。&
  佛言:&你并不是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在岩洞缝衣的须菩提才是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你们迎接所见,只是我的色身,须菩提岩洞缝衣安然等候,是在见我法身,这才是真正的见佛。&
  佛教传至中国,出家人称为衲子,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有:&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高僧大德自谦时称自己为老衲、拙衲等。精通中文的泰国僧王,在给中国佛教协会的信中,竟也自称为老衲。衲已经成为高贵的标志,一般人包括我在内真不敢自称呢!不过我倒无所谓,反正我离老衲还有数十年光景呢!现今又没有人创造出&小纳&&年青纳&&中年纳&之号供我参考,不称就不称吧!能穿着纳衣即可。若再有人言:你们所穿根本不是粪扫衣,也不是百衲衣,现今早不时兴了!那我管它叫做补丁衣,这总行了吧!
  在中国诸多大德中有冬夏一衲,唯服一纳的高尚之行。莲池大师如《淄门崇行录》中所记的:隋朝灵裕法师终生布衲;唐朝智则法师恒被布衲;宋朝慧熙法师冬服破衲;元朝高峰妙禅师的冬夏一衲等。至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有身着纳衣的珍贵照片,不需再述。看来中国衲衣的传承可谓久也,风行可为尚也。弥勒菩萨在印度以著贵价衣有名,不论多贵的衣服,别人不敢接受,他都接受,为其种福。他是菩萨,当然不会生贪著心。等来至中国应化时,却也穿起衲衣来了。此有弥勒菩萨偈为证:
  老拙穿衲袄,淡饭肚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於脸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是何等的忍辱,何等的自在啊!纳衣功德不可思议,成就着菩萨的忍辱波罗蜜。&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岂不正是粗纳衣中&随意可坐,随意可卧&诸功德。
  回头再说桥洞边争吵的几人,骑车男子后来进了厂里不再出来。年轻男子在外打手机找人,他的父亲及另一男子乘出租车赶来,商议着报警,让对方修车、赔款。年轻男子来了帮手,理由显得更加充足。他的父亲已五十多岁。我原以为他见此情况会劝儿子回家,没想到他会这样。真是&子不教,父之过&,父子一样的贪心。&教不严,师之惰&,世间的教育大约只能教育如此了。三人商议半天,打电话找关系。交警也没有来,只是告诉机动车应负全责。三人有些傻眼,吵吵至半夜,只得回去了。唉!有这么多时间精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好。
  眼前的事例,更说明出家人持不捉金钱戒的重要性。世人太苦,陷于钱财欲望中而不能自拔。出家人应做不争、不贪、不求的榜样,以令他们都能灭贪。这也是行脚体会题目连续使用&兴道相师&的原因与目的。今年是第三篇,以后还可能有四篇、五篇。将从佛制戒、西天东土的传承受持情况,尤其是金钱戒对现在社会的教育意义等,多方位、各个角度、深入的进行剖析。因为社会越发展,竞争越激烈,此不畜金钱戒显得越加重要。
  再&兴道相师&的题目也能与头陀行相符,行脚中自然地能使俗归心于佛法,此即相师之义。&兴道&更好理解了,行脚能兴佛道,兴个人道业,为道之源。关键在于行,行脚不坐车,用行在路上,路的别名即为道。
  约晚十点多,争吵的人走后,两边路上的行人也少见了。我们开始准备休息,将苫布靠在桥洞的一边。居士将车靠住一面,以防有车进来调头。师父坚持住在另一面靠路边的地方,让其他人住在里面。有人想换一下,师父不同意。而靠边的地方,若有车进来是第一个被碰到的。师父在行脚中每晚都是睡在最边上,守护着大众,照顾着大众,关怀着大众!有人想与换时,师父却说:&我是师父,应住在最外面头一个,你们谁也不能住在我上面吧!&就这样师父将靠边的位置心安理得地留给自己,甘愿为大家挡风,包括今晚住在外面,挡住有可能出现的危险。亲行师等取矿泉水箱,绳沫等放在师父外面,以让经过的人注意到障碍物,知道里面住着人。
  我见今晚位置有些不够,提出坐一晚,师父同意。我与另外几人,靠在居士的吉普车边,收拾一下物品,睡袋未拿,还是一件雨衣披在身上即可。雨衣作用很大,对我来说既可防雨又可保暖。虽雨后略凉,但我欢喜将就。
  这时还真有人注意到师父外面的障碍物了,有个推三轮车的中年人过来停住。我们中有人喊:&喂,你要做什么?&他也不答,弯腰捡起一个东西,比量下走了。原来他只是捡走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没有什么事。不过再想,即使小偷来也没什么,我们又没钱,只能空手而归。再说小偷只能去富贵人家,哪能来至桥洞,偷睡在地上的穷和尚!
  另有我们的两位邻居,可能略有点钱,相信小偷也不会去偷,是谁呢?在另外的桥洞,住着两位避雨的乞丐。说来还真有点同行,我们是乞士,他俩是乞丐,同住在一座高速公路桥下。我们乞字相同,不同的只有一个&不&字。我们出家人不乞钱,他们乞丐乞钱;再不同的是,他俩可能是一日三餐或多餐,随要随吃;而我只是每日一餐。再不同的是,他俩虽数食也没我身体好。我晚上只披一件雨衣即可,而在路上走过时发现,他俩捡起一堆杂物,正点着烤火呢!
  以上并无贬低他俩之意,他俩若肯出家我们也会收的。劝他俩出家,也因我们还有一个不同:&心情&。出家人是上可预帝王之座,下可与乞丐同邻。乞食天下而不愁,夜宿桥下而无忧。秋雨中,我的鞋袜都湿透了,夜里身体着凉有些发抖。但细看以上文字,就能发觉我的心情很好,愿以上成为不成文的佳作。
  八月二十七
  早三点,雨还在下着,无法行走,大众都在原地打坐。至天亮时,两边路上行人渐多,桥洞也有人经过,大众披上雨衣又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一路小雨未停,两边建筑渐少,已快走出市区,停在一个经销处的门前休息。门顶只向外探出半米宽的檐,地上也被淋湿。坐下后不时有丝丝细雨淋在脸上,前方是何情景,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种随缘淡泊之心非常容易生起。
  在行出市区后,经过一座高速公路桥。一男人,有可能是站在桥上喊:&师父等一下,这里有十元钱给你们。&师父走着头也没回,很有气势地说&不收&。那人在后面说:&不收啊!阿弥陀佛。&真不知若有人收了,他还会不会念阿弥陀佛。
  稀落的小雨时下时停,我们不停地走着,一上午没怎么休息,可谓风尘仆仆。午前经过双树乡一个大村庄,约六里,路边却无休息地点,只有再向前在一个稍小村子路边的空地停住,准备乞食。大众搭衣持钵。村里立刻有人过来观看,不知我们要做什么。
  乞食,《佛学大辞典》中释云: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又作团堕(即取置食物一团团入于钵中之义)、分卫、托钵、行乞等。系十二头陀行之一。其原始意义有二: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
  乞食用现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即乞饭吃,所以比丘三义之一即为乞士。比丘乞食与世间乞丐的要饭不同,比丘是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命。律中对乞食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属比丘清净之正命。
  &天然乞食岂清贫,带水拖泥不染尘。&此为清&源信禅师所作。说明比丘从佛祖传承下来就应乞食的,并不是清贫之行,而是清净之行。&带水拖泥不染尘。&此句我非常喜欢,像今天的情况,风尘仆仆地行至此处乞食,雨后的村中,道路泥泞。虽是带水拖泥,却是正在消除烦恼不染尘。上面辞典中说,乞食乃印度僧人的一种行仪。有人认为中国比丘行乞食的少,几乎没有。其实并不完全这样。中国虽相对少,却仍有很多在行持着。今天引用《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七中之七的记载,清康熙闲南源信禅师,住维扬西方寺领众三十载,不登谒不庆吊(即不至人家登门拜访,不至人家庆贺以及吊丧)惟道是任。冬夏一衲,寒暑一钵,平等乞食,率以为常。寿高古稀之外,犹未尝一日稍怠,除语录外,另有托钵偈一卷行世。在清规中录有十首,为后世学者知佛之仪式犹在也。此处敬录三偈:
  一:长街一钵外亲疏&&& 动静徐徐扣有无
  贫富随缘皆种福&&& 功圆果满只须臾
  二:乞食人间岂惮劳&&& 贡高我慢逐时消
  事繁理静惟持钵&&& 百倍家风愿力饶
  三:乞食宏宗成大智&&& 门庭个事赖坚心
  非凭行力传三界&&& 谁信纲宗祖道深
  下面略述我与昌逢师今天的乞食过程:来至第一家的院中,从偏房走出一个约五十左右的男人,脸上略发红。我说:&出家人,乞点儿食物。&他看看我俩,背着手,头略扬表态说:&我是基督信徒。&我一听不愿与他纠缠,转身离去。因他表明身份即不布施的意思。他们认为,外人都是魔鬼什么丹的,只有他们是上帝的好子民。但我走后,这个天帝的好子民却被居士缠住不放。
  问:&你们教讲不讲仁义慈悲啊?&
  那男人答:&当然讲仁义慈悲。&
  居士问:&那今天有人向你乞食怎么不给呢?&
  他答:&我们教不一样。&问:&那其他要饭的你给不给?&
  答:&要饭的我给。&
  问:&如果你至我们佛教要饭肯定给你,而向你要饭却不给,不管什么教快饿死你给不给,你不给还讲什么仁义慈悲?&
  此男人答不上来了。后来,他走出院看着我们至别的人家乞食,虽再没说什么,很有后悔的意思。看神情已对僧人生起好感。
  我们来至第二家,大门紧闭。至前敲门,听声音门内大约是两个五十多岁的妇女,问:&做什么?&答:&出家人乞点儿食物。&里面没太听清又问:&什么人?&我答:&出家人。&里面说:&出家人。&略停顿后立刻喊:&快走,里面有事。&大约里面停顿时是在想:噢,出家人,你敢来乞食,应该给你一个忍辱机会。
  再一家是三十多岁的女子,从屋出来,得知乞食,手很快的挥着,很急地说:&没有,没有,走了。&
  就这样我们向前走了数家,没乞到一点儿食物。此时的我,是何心情呢?前面偈中云:&乞食人间岂惮劳,贡高我慢逐时消。&乞食在人间不要怕辛劳,人家赶骂讥讽等,其实正是消除我们的贡高我慢心。想烦恼,想生气,根本没有地方,只有去除了。
  向前走,有户人家先前关门,现有位五十多岁的女主人在门口扒苞米,试试看吧!昌逢师上前:&阿弥陀佛,出家人乞点儿食物。&她抬头看看说:&要什么?&答:&要点儿食物,能吃的东西就可以。&问:&没有饭,梨行吗?&答:&可以。&一会儿女主人拎着一袋梨出来,要直接给我俩。我示意让她将梨放在钵内。她明白后,以手抓着放在我俩钵内。梨并不太大,似乎也未来得及洗,但此时我却感到,此是女主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布施。
  不要嫌以上文字叙述烦琐,千篇一律,文字虽无实义,所描述当时的语言动作中是在表着一种法。女主人将梨给后,我们为她回向,她抬手轻轻缓慢的摆了摆,轻轻的吐出两个字:&走了。&此时的女主人站在那儿,似已感化入一种境界中,令人不禁再次感叹道:乞食,成佛正因。
  回至路边,师父又选好几十米外的田中过道,大众转移至那里。刚坐好准备过斋时,田地那边过来一拉玉米秸的马车,车主人过来,让我们把路让一下。大众见此情景只好背包、拿钵、拿坐垫。物品都散开了,拿着还有些不方便。等退至道的一侧让开车道后,马车却还在那儿站住不动。车主人过来说:&师父们,麻烦至前边空地站一下吧,马看见你们不敢向前走。&我们又向前至一个泥泞的岔道处。
  去年行脚,夜间在一个过道休息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当时是一辆拖拉机。现在换成马车,并且是中午。不过幸亏马车过来早些,若稍晚点我们已经过斋,都是一座食,起座之后不再食用的。师父常开示:我们要经常想到有吃不上饭的时候,即使食物摆在面前也要做如此思惟,以将食物幻化。说实在的,我平时难能做到此想,只能是想想而已。现过斋前被突来的马车一冲,自然地想起师父的开示,在现实中体会着。
  等马车过去后,大众准备回原处,车主人说:&师父们,等一会儿还有一车就快回来了。&听后笑笑,只有再次转移,另寻一个小过道过斋。
  下午上路,天完全晴了。行走中路边有位四十左右男人问:&师父你们要去哪里,怎么不坐车?&师父答&山海关。&他说:&离山海关还有一百九十公里,这样走还得三天。&师父答:&何时走到何时算。&他推车随着走,告诉旁边山上有个道教的地方,以及周围有无寺院等情况。师父对他讲:&这条路十一年前我走过,现在变化不太大。&有位骑摩托车的人停住看着。此男人对他说:&告诉你,他们在练一种功,向前走路。&讲着,那人将车熄火,说:&我也随你们走一段。&
  以上的对话,行脚中基本上每天都会发生。如第一天的上午,有位五十以上的男人推自行车随着师父走,问:&去哪里啊!&师父答:&山海关方向。&又问:&从哪里来?&答:&海城。&问:&那边怎么住不下了?&答:&住得下。&问:&住下那怎么还朝那边搬,要去做什么?&师父略停顿,然后简短地答:&修炼。&此男人:&嗯。&似明白,骑车走了。
  此段路是师父十一年前所走过的。乡村的变化不大,人们依然对行脚僧充满着好奇、猜测、渴望、羡慕等。问着:&怎么一直走下去,&&怎么不坐车?&&是不是准备搬家?&&你们真的不要钱吗?&等等问话,与别处无太大差别。我们有时略答一两句,有时直接低头走过,就这样走着,我们既平淡却又充实的行脚之路。世人也就在这样的问话中,注视中,思惟中,在对僧人的言语动默间,认识着佛教,感悟着头陀行。
  大众在路边停住休息。前方不远处有个破旧的古庙,只剩几间房子,在远处看已很难分辨出是寺院了。据说原来是比丘尼寺,规模很小。这时海城张居士以及严居士等几人进去观望,不知她们前生与此是何因缘。
  一居士对师父说,去年行脚,亲人曾梦见奉国寺,后果然经过。今年又梦见经过一座破旧的古庙,现在果然又经过了。是不是这些都是印在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呢?师父答:&是的,很多都是我们在重复着过去的事物,包括人和事等,都是我们过去生中所留的。现在能够行脚走到这里,都是以前与这里有着深厚的缘份。&
  向前行经过小庙,外面乱草丛生,十分荒芜。世事沧桑,诸行无常,那我们行脚留在每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会磨灭吗?
  答:肯定不会的。僧人走过看着似没什么,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但留在心内的种子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抹去的。阿赖耶识为藏识,是一切业力的寄托所在,每个念头在内历经生死轮转,永远都不会坏灭,直至成熟为止。僧人行脚,能让世间未闻佛法之人见到僧人,开其佛法僧三宝之念,此念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根发芽,可谓&一熏识田,永为道种。&
  我们今晚在一条废弃的柏油路上休息,路的两旁都是垂柳,可将人罩在树下,完成树下宿。来自黑龙江的正修比丘因病无法继续参加行脚,寺里在晚八九点钟派车来将他接走。正修比丘是长春般若寺方丈上成下刚法师的弟子,在黑龙江建一安龙禅寺,非常赞叹大悲寺的修行方式。商量把他的寺院做为大悲寺的下院,也按日中一食、不摸金钱等方式修行。他今年是专程来参加学习行脚的。因当时时间紧,在行脚前几小时坐飞机赶至寺院。时速约千里的飞机,只为追赶时速七八里的行脚,对比悬殊,在叙说着头陀法的珍贵、难遭难遇。当然也是我们应遭遇的,若无此法,难以得出三界。
  在路上休息的过程中,正修比丘讲到他师父对大悲寺修行的认可。成刚法师问他,大悲寺是否还是以前的方法保持未变,僧人日中一食,居士是否也是日中一食,以至详细的问到僧人一钵食,是否把所有的菜饭都放在一起,也不加搅拌,得知确实如此,说:&修行过斋就应这样。&
  八月二十八
  早三点起程,天未亮即行至兴城市内。街道上只有少数人出来,平淡一如往常的走过。太阳升起的时候,走出兴城市区,略作休息,继续前行。
  就在我们再次休息时,偶然发现旁边的线杆上贴着张邪教组织法#轮*功的传单,内容为:因派出所将炼功分子抓捕而胡乱漫骂。法#轮*功盗用佛教名词术语,并且危及社会安全,于佛教,于国家人民都是大害。行脚至此,理应消此传单流毒。用手去撕,却如赖皮膏药贴得很牢,根本撕不掉,只得要过方便铲将传单铲掉。方便铲真是处处派上用场。
  中午行至曹家庄镇的一个村子停住,准备乞食。重新分组,我与传悟师一组,他原籍四川,来自莆田广化寺,专为参加行脚而来。我俩来至第一家,六十多岁的女主人开门出来,问:&做什么?&答:&出家人乞点儿食物。&又问:做什么。答:&就是乞点儿能吃的东西。&连续问了几遍,最后她告诉:&家里现在没有能吃的东西。&
  向前,有三个七八岁的小孩喊着下家没人,我看看确实如此,连着三家都无人。只好转身问这三个小孩:&家里有食物吗?&喊道:&没有,你们练不练武?&我答:&不练武。&走过后他们在后面喊:&喂回来,过来比试比试。&真令我无可奈何,唉!如是因如是果,但愿他们出家乞食时不承受被人找着比武的果报。
  然后经历多家无人,终于有一家门开着。我俩进院后,女主人告诉:&我是给隔壁看家的。&
  再一家几声佛号后,出来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向外好奇地看着,我解释道:&出家人乞点儿食物。&她听后喊:&化缘的来了。&又转身向屋内笑着喊:&快快化缘的来了。&我见状说:&只乞点儿食物不要钱。&她们却还是喊着化缘的。女孩的弟弟说:&我这里有三角钱。&拿着向外走,我再次明确地告诉:&不要钱,只要点儿能吃的即可。&她们终于停止化缘的议论,小姑娘拿出一个馒头布施,并说只剩一个了,似对未能多布施略有歉意。
  在乞食以及行走过程中,有很多人见到后就认为化缘的来了,要钱的来了。此皆因一些骗子假冒僧人沿街敛钱所造成的。他们破坏僧人的形象,将来恶果无穷。并令真正的僧人出来乞食时也遭到一些误解。要扭转此局面,唯有大行乞食之法,让世人皆知出家人托钵是乞取食物,不是非法乞取金钱。此行可谓任重道远矣。
  托钵乞钱之弊端,可称历史悠久,远在佛涅后百年,即有毗舍离跋耆子比丘行于十事非法。其中第十事为持钵次第乞钱:他们於布萨日,以水注满铜钵,置於比丘众中,告诸优婆塞:供养僧伽欲需的资身用具,你等可将钱投入钵中,与僧伽一迦利沙,乃至一摩沙迦皆可。(注:迦利沙,摩沙迦,皆为古天竺货币单位,意即布施金钱多少皆可。)
  此法在后世也广为流行,并转变为直接以手接受。由此而引起世人的讥嫌。随之流传为一句:出家人不贪财,多多益善。悲哉!
  以上事事得当时诸大阿罗汉住世,住持第二次结集断除。并告之佛当时所说的正确作法为:比丘应需草时索草,需木时索木,需车时索车,需人(工作)时索人,虽有任何事,亦不得领受,不得索取金银。(以上可参阅二三年九月初三行脚日记)
  然时值末法,第十条非法事却又以各种理由重演。曾有寺院在传戒后,即带领戒子托钵乞钱。并美其名曰&恢复佛制&,其实是恢复跋^子比丘旧习,令众戒子刚受戒即稀里糊涂的犯戒,真令人怀疑,其倡导实行者是不是跋^子比丘&乘愿再来&呢?
  一九九五年,台湾南普陀上广下化老和尚传授为期半年的三坛大戒。戒期中安排二次托钵乞食,让诸戒子实际体验托钵乞食的行门教育。并特制横幅声明:佛制乞食,为疗色身,但乞食物,不乞金钱。打破以前曾以&如来应量器&托乞金钱的作风,回归原始佛制的乞食生活。
  出家人托钵乞钱,对于佛教的名誉和僧众的行持均有莫大的损失,坏处不胜枚举。其中一点,即令世人真假不分,造成骗子假冒出家人,化缘破坏佛教。僧人若不托钵乞钱,就可减少以至灭除假僧人化缘的行为。因此为了澄清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也为了救度那些骗子,唯有依佛制乞食,不乞金钱。
  以上略说了几句,然能说不能行,实在惭愧。其实以上说也未说明白,唯有祈请诸多比丘大德都出来行脚乞食,世人太需要如来戒法的滋润。
  再下家也是位女孩,也是要给钱。告以不要钱后,她说:&没有食物,不好意思。&
  再向前一家门房,说出家人乞点儿食物。从窗户可看见一妇女正在从笼屉中拿馒头。我说了几遍,她才抬头说:&什么也没有呀!&
  再一家父子俩在院中苞米边站着,我说出家人乞点儿食物,他说;&家里没人,到别处吧,对不起啦!&将对不起还拖长了音调,非常客气的送我俩走。
  至最后一家,念佛号。下家人喊:&人在这呢。&过去说:&出家人乞点儿食物。&女主人说:化缘的。我说:&不化缘,只乞点儿食物。&问:&饭都没有了,拿几个苹果可以吧!&答:&可以。&她回家拿苹果出来,还在说着化缘的来了,将苹果连袋直接放在传悟钵上,说:&袋也给你了,好拿!&
  回至休息处过斋,是在一家房后,稍宽点的胡同处。当地有很多村民过来观望,有的在刚才行乞中曾布施食物,现在看见过斋,更加进一步加深对僧人的了解。过斋后为他们结缘了经书、碟片等,都非常欢喜。
  由于在村中不便,我们没有刷牙,立刻收拾背包出村。在一处路边停住刷牙,食后立即刷牙,也是人受持斋戒应特别注意的事情。唐&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云:食后应口嚼齿木,疏牙刮舌,务令清洁,余津若在即不成斋。又云:牙中食在,舌上腻存,未将净水重漱以来,涎唾必须外弃,若日过午,更犯非时。
  以上嚼齿木又有称为嚼杨枝的,为咀嚼时能疏去牙齿中舌上残留的食物,使口腔清洁。若将带有食物残渣的津液咽下去是不成斋法的。杨枝不是中国所生长的杨柳枝。
  《南海寄归内法传》云:齿木可以将大木破开来用,也可取小条直接截下用。近山庄的地方,可取柞条葛蔓。住在平原,可取楮桃槐柳。应事先预取备用,以防缺乏。若是湿木比丘不可自折,应由人代取,以防坏生种。若干木可自取。年少有力者可直接取来嚼之,老年者用椎头击碎再嚼,齿木的木条以苦涩辛辣为佳,嚼头成絮者为碎。粗胡叶根为最好的(原文中解释粗胡叶根为苍耳根,并藏取入土二寸),并说道嚼齿木可令齿坚口香,消食去E。用半月后,口气顿除。若是牙疼齿惫,三月可愈。并特别解释佛所说齿木树实非杨柳树,在天竺柳树很少。杨柳树不宜用作齿木,这是义净三藏在印度烂陀寺亲自观察的。(注:在传中前有可取槐柳等,后又说柳树不宜用,互相冲突,不知何意,也许是指两种不同的树木。)
  另根据现代学者访问南传佛教国家斯里兰卡等描述的齿木,也是特有的一种植物,很柔软,纤维丰富等特点,都是中国杨枝所不具备的。杨枝也是《梵网菩萨戒》所规定行头陀时十八种物之一,现今多以牙刷牙膏代替。
  下句&牙中食在,舌上腻存&,指吃饭后会在口中留下残渣,舌上会沾留一些腻物,即使非常少,哪怕只是在牙缝中塞的一点点食物,结斋后都不可下咽。所以说&未将净水重漱以来,涎唾必须外弃&,恐怕有残渣混在涎唾中咽下,此是保证日中一食。这里已明确地告诉我们:过斋后的残渣都不可下咽,何况其它呢?以上是结斋后至日中的一段时间。下句&若日时过更犯非时&意即若时间过了日中,不但不可以吃食物,即使咽下残渣都犯非时食的。所以我们对斋戒应慎重保护之。
  《波离论》云:出家僧尼白衣等,斋讫不用澡豆末巨摩等(注:以上皆为漱口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禅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