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大捷赢了还是输了

历史上雅克萨之战谁赢了(2) - 武林军事
> 历史上雅克萨之战谁赢了
雅克萨之战中国为何遇弱不强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时的俄国并不是什么强国,当时还面临众多外敌的侵略,为什么强大的中国没有继续打击俄国而只是签订条约。雅克萨之战纪念碑早在1676年年间的时候,俄国就已经在我国黑龙江流域抢劫居民,掳掠妇女,勒索毛皮和在中国江河偷采集珍珠。大清理藩院数次谴责,俄国均置之不理。后来,俄国还在中国境内的精奇里江岸,构建数座城堡,扩充军备,劫掠毛皮,勘验矿藏,收集情报,一步步试探满清政府的底线。直到1682年的时候,俄国加剧了在北方掠夺的步伐,他们的行为在中国北部边疆酿成重灾。在清朝典籍《扈从东巡目录》和《八旗通志》就有记载,康熙在平息了内乱后,立即腾出手来,加强北方防务,准备与哥萨克打仗,更谋求与俄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他虽然内心鄙视俄国,但是扎乌拉村一战,亦给他内心留下阴影。最重要的,是康熙不想北方大战,来影响搅乱内地。后来在俄军投降后,根据《八旗通志》的记载,清军根据康熙“仁治天下,素不嗜杀”的圣谕,允许托尔布欣一行携带轻武器退走尼布楚,还为其备齐战马和粮草,确保一路无忧。托尔布欣等人对此感恩涕零,还信誓旦旦地发誓:今生再不骚扰雅克萨城。因此清军的这一举动并没有感化俄军,反到使他们更加猖狂,这也是当时清军轻视敌人的表现。 雅克萨之战赢得了战争丢掉了领土 虽然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也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上来看,虽然宣告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相对来说也让我们国家失去了一定的领土。《尼布楚条约》边界划分图当时大清帝国取得这次辉煌的胜利之后,便和俄方进行谈判,于是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就是《尼布楚条约》,虽然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但是这个所谓意义上的平等指的是地位上的平等,而并不是在利益的划分上的平等,换一句话说就是,在利益的角度上是不平等的。条约中,黑龙江流域以北的广大领土原属中国,但《尼布楚条约》中却被划分为沙俄所有,该条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利于中国。让大家愤愤不平的是,这则条约是在中国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当时的大清帝国国力昌盛,而当时的俄国,却与波兰争夺乌克兰深陷战争泥潭,还与当时北欧强国瑞典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兵疲财乏,根本无力东顾。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大清却与俄国签订了这样的一个边界条约而不是继续征战。这不但没有使战争真正意义上的停止,反而还对西方列强来说是一种激励。中国只看到了眼前的战争却没有注意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达中国的近邻。直至1840年,中国边境狼烟四起,炮火不断。在1894年时,终于是败的一塌糊涂。越南战争美国赢了还是输了_百度知道
越南战争美国赢了还是输了
70年代美国的越南战争 赢了还是输了
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在尼克松执政时期?n Tranh Ch?u N;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也是该国至今战败的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 C?。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最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c)。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越共称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ng M,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为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Chi、影响最重大的战争?,简称越战?,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越南战争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军事完胜!不用考虑其他回答了!
越南在中国的帮助下赢得的战争的胜利!就是说美国输了!
美国撤退了 但是无论从经济投入上 经济损失上 士气 国内国际舆论上 美国都是输的一方 而且很惨
没有赢,由于国内问题,最后被迫撤退
没有输赢,战争的创伤是没有一个定论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答案:尼布楚条约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江苏期中题
题型:辨析题
改错题:下列文字有五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唐朝时,唐太宗将金城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唐玄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宋朝时民族政权并立,南宋将领文天祥抗金,让金军闻风丧胆。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维吾尔族。雍正帝时清军英勇作战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赶走了沙俄侵略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目前可用积分:250907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雅克萨之战令人汗颜:清刀矛弓箭对俄军火枪
11809 次点击
3:44:54 发布在
雅克萨之战令人汗颜:清刀矛弓箭对俄军火枪  特约撰稿 |郭晔F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10月下)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众所周知,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以大清帝国的屈辱失败而告终,不过,西洋狄夷们并不是一夜之间就爬到了泱泱天朝的头上;回首望去,或许可以断言,中华帝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种子,早在150多年前那场与俄国――另一个欧洲国家――在雅克萨的交锋中,就已经埋下了……  两年发生两次“雅克萨战争”  雅克萨坐落在黑龙江上游的北岸。“雅克萨”是满语的音译,意译为“河岸坍塌成半圆形的河湾子”。此地原先是一位达斡尔族头人阿尔巴西的驻地,俄国人对雅克萨的称呼“阿尔巴津”就是从这位头人的名字而来。无论是从贝加尔湖方向,还是从外兴安岭方向进入黑龙江中下游都要经过雅克萨,因此其是黑龙江上的咽喉要地。  1650年9月,哈巴罗夫带领一支俄军侵入中国领土,从雅库茨克南下越过外兴安岭到达雅克萨,达斡尔人用兽骨和鹿角制成的弓箭之类的原始武器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由于武器的巨大差距而失败。俄军就此占领了雅克萨并迫使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缴纳貂皮作为“实物税”――在17世纪中期,从西伯利亚毛皮中得到的岁入可能占到俄国政府总收入的30%!  所谓“雅克萨战争”共有两次。第一次战役发生在1685年6月,由都统彭春率领的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雅克萨三天之后,城中的俄军不支, “阿尔巴津督军”托尔布津乞降,保证将“不再来犯”。因此清军主帅彭春允许残余的俄军携带个人财物离开雅克萨,并提供了必需的马匹和食物将其送至额尔古纳河口。清军焚毁木制的雅克萨堡垒后也退往黑龙江城(今瑷珲)。  俄军残部狼狈回到了尼布楚,但在得知清军回师的消息之后,背信弃义的托尔布津立即再次率兵入侵黑龙江流域,于8月27日悍然重占雅克萨,这时距离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还不足两个月。  第二次战役持续时间较长。  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次出兵雅克萨,并在攻城的第4天战斗中击毙敌酋托尔布津。但清军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只得转入长围久困。从1686年8月起,在低达零下40度的严寒中,清军围困雅克萨城堡长达10个月,直到日,中俄双方即将开始签订《尼布楚条约》前的漫长边界谈判,清军开始从雅克萨撤军,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宣告结束。  清廷派重兵,以多胜少  事后看来,清廷为这场雅克萨之战进行了精心准备,以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根除数十年来“罗刹”对帝国北疆的威胁。  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乘舟航行松花江上“观兵”。次年,清廷便决心“永戍黑龙江”,设置黑龙江将军,任命熟悉边情的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就近指挥,并在瑷珲筑起黑龙江城,作为前进基地。经过3年努力,清廷修成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到雅克萨对岸总计25站,全长1300里的驿站;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了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存储军粮七千石,足够三千兵士食用三年。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后勤上的充分准备,远征雅克萨的清军必定会先于城中的俄军耗尽补给而被迫撤退。  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是清廷从全国各地调集的精锐部队。按照中方史料,投入第一次雅克萨之役的部队包括原本驻防黑龙江的一千多满洲八旗兵,京营八旗兵近200人,山东、山西、河南的汉军500人,由精于骑射的东北赫哲、达斡尔等族组成的“新满洲”官兵500人,以及由福建籍官兵组成的500藤牌兵。总计约三千人。第二次雅克萨之役的参战清军人数相对较少,为二千一百人。  关于清军在雅克萨之战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中俄双方说法大相径庭。俄国人留下的所有史料众口一词,认为参战的清军人数比清方史料要多出数倍。不过,无论雅克萨之战的清军人数是以“千”计还是以“万”计,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即守城的俄军的人数要远少于参战的清军人数。  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爆发时,把整个雅克萨城和周围农村的全部俄国农民、商人和猎户都搜罗在内,俄军也仅能集结起450人的部队,清军(中方史料3000人,俄方史料15000人)在人数上占有7:1甚至更多的巨大优势。1686年,清军(中方史料2100人,俄方史料8000人以上)再次进攻雅克萨,此时的俄军守城兵力尽管得到加强仍只有826人,清军仍拥有至少5:2的人数优势。&&&&火炮定胜局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清俄双方都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期。在当时也已经算不上先进的前装滑膛火绳枪仍在清、俄两军中服役。清军使用的火绳枪名为“兵丁鸟枪”,系用铁制成,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 ~2发。由于火绳枪的后坐力很大,故在木托下安有叉脚。火枪龙头上夹有一根火绳,使用时先点燃火绳,然后扣动扳机,使火绳下落,接触火门烘药,引爆膛内火药,以发生巨大动力,推动弹丸飞出枪口。而俄军的火绳枪性能与清军鸟枪大抵相当,但俄军以战斧作为火绳枪兵的叉杖,这样在近战时还可以使用战斧进行肉搏,不像清军的鸟枪手需要和长枪兵混合使用以防敌方近身。  诚然,火绳枪比起传统冷兵器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火绳枪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射击,而且引火绳对精确瞄准来说,也是一个几乎不可克服的障碍。欧洲各国军队从17世纪开始装备新一代的轻型火器――燧发枪,终于剪掉了火绳枪上的那条“辫子”(火绳)。最初的燧发枪是轮式燧石枪,用转轮同压在它上面的燧石摩擦发火,以后又出现了几种利用燧石与铁砧撞击迸发火星点燃火药的撞击式燧发枪。燧发枪与过去的火绳枪相比,重量轻,后坐力小。俄军装备的燧发枪是一种前装滑膛枪,射速约为每分钟2发,射程300米。相比之下,清代的燧发枪却始终停留在宫廷御用猎枪的地位上,直到150年后的鸦片战争也没有装备部队。  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的人数虽然远少于清军,却拥有轻型火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第一次雅克萨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萨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萨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双方的火枪数量为什么如此悬殊?在清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要不是熟悉东北边情的彭春在奏折里强烈主张“欲取雅克萨诸城,非红衣炮不可破”,出现在雅克萨城下的清军恐怕和纯粹使用冷兵器的西伯利亚土著的武装都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在进攻雅克萨的清军里,虽然拥有的火枪寥寥无几,但总算参战火炮的数量,包括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受命为清廷铸造的“红衣大炮”仍是相当可观的。  清军投入雅克萨之战的火炮不足百门――俄国人又夸大其词地讹传为150门野战炮和50门攻城炮――其中最有威力的当属20门“红衣大炮”,包括8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与12门“神威将军”炮。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是一种大型的长管攻城炮。此炮是南怀仁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为清廷督造的,重达2000余斤,铁制炮弹重达6斤,火药装药3斤。而“神威将军”炮可谓是前者的“袖珍版”,这种轻型长管攻城炮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铸造的,重量390斤,铅弹重18两,火药装药8-9两。依靠这两种火炮的威力,清军在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中大获全胜。两种“将军炮”炸毁了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炸死俄军100余人。准确而猛烈的炮火甚至令无力还击的俄军(当时雅克萨城里只有3门炮,每门炮只有一发炮弹)相当可笑地以为在清军中操作这种“欧洲造大炮”的是一些换上了中国服装的“欧洲雇佣兵”。  “安平古堡之战”的山寨版  清军既然拥有巨大的数量优势和炮兵优势,照理驱逐区区几百俄军应该不成问题,何以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攻城不下,延宕达十个月之久?要知道,俄军在城防上的改进只不过是把原先在清军炮火面前不堪一击的木制城堡改成了土木混合结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3年前(1662年)中外军队之间的另一场攻城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中的热兰遮城(Zeelandia,今台南的“安平古堡”)之战。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相似,郑军最后也是依靠围困热兰遮城7个月才迫使补给耗尽的荷军投降。不过细细查之便不难看出,比起当年郑军面临的堡垒,雅克萨是一个十足的“山寨”货。  热兰遮城曾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这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城堡,建造精巧,城周长850米(是雅克萨城堡周长的2倍以上),城墙是用糖水调灰砌砖,“坚埒于石”,高10米,下层深入地下4米多,有几处厚达2米,侧翼也有1.2米厚。四周围以胸墙,约1米高,45厘米厚,各个城墙内填以沙砾。面对如此坚城,郑军摆出28门大炮,在2小时内发射炮弹2500发,摧毁大部分胸墙,将城墙炸开250多个洞,最大的一个深达1米,几乎打穿砖墙。雅克萨之战比起热兰遮城的战斗,宛如“轻量级”与“重量级”的差别。无论清军还是俄军,比起20多年前的郑军和荷军,都只能望其项背。&&&&如果可以选择对手的话,想必清军应该庆幸,他们在雅克萨遇到的只不过是俄国人,而不是当时欧洲第一流的荷兰军队。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面对的荷兰正处于国势的巅峰,1670年时,荷兰的商船吨位是90万吨,几乎是排名第二的英国的2倍(50万吨),以炮舰为后盾,荷兰人建立了商业上的霸权,垄断了世界的贸易,被时人称为“海上马车夫”。而当时的俄国在西欧列强眼里只是一个偏于一隅的落后国家。在1700年10月发生的第一次纳瓦尔战役中,俄国的4万大军被不足1万的瑞典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高达1.5万人,使俄军的战斗力沦为全欧洲的笑料――而这次战役,已经是发生在彼得大帝实行旨在“大国崛起”的近代化改革(1689年)的11年之后!  令人尴尬的是,对俄军而言,清军肯定也比20多年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军队要好对付得多。就连清军赖以取胜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红衣大炮”,其火力也远远不及当年郑军在台湾所用火炮。当时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因为这是炮战中威力的显现,当时西欧国家已经能够制造32磅炮甚至68磅炮。按照这个标准计算,郑军用于炮击热兰遮城堡的青铜炮与铁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0.9072斤=1磅),虽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清军所用之炮相形见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郑军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军的另一种攻城炮,全部12门“神威将军”炮的威力总和尚不及一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样算来,清军的20门红衣大炮的全部威力,只相当于4门郑军中威力最小的12磅炮――而郑军投入的是28门大炮!可想而知,若是用清军的两种“将军”炮去轰击热兰遮城的坚固城墙,那简直如同隔靴搔痒一般。  胜利蒙蔽了清廷的眼睛  在鸦片战争败北之后,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清人惊呼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早在150多年前的雅克萨战争中,中国军队只能凭借压倒性的数量优势长期围困少数凭借火器、堡垒的欧洲近代化军队,已经显示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雅克萨之战的爆发表明,一个前所未有的,比“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传统“骑马民族”更具有威胁的强邻――沙皇俄国,就此出现在了中华帝国北疆!  当时清军的步兵火器不如俄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是清军的“国之利器”,所谓“红衣大炮”其实也是欧洲的“舶来品”。在进攻性武器方面,此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何况,从郑军炮击热兰遮城堡使用的是24磅炮而清军轰击雅克萨所用的则是6磅炮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自身的火炮水平,在郑军攻台到雅克萨之战这二十年间,也在大踏步地后退。  自从明末引进中国后,“红衣大炮”在明清之际的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威力获得了时人的高度称赞。1642年4月,清军用红衣炮轰击明军坚守的塔山城,将城墙轰塌二十余丈,步兵趁势从缺口杀入,塔山就此失陷。入关之后,清军更是利用“铁子大如斗”的红衣大炮攻破了地势险要,且是“凿重壕,立坚壁”的潼关,迫使李自成起义军退出西北根据地以致最后败亡。而这种在中国国内战争中所向无敌,视“坚城”为“朽物”的火炮,竟然不能奈俄国在雅克萨的区区土木堡寨何,遑论当时欧洲流行的“棱堡”(正面是多边形,没有射击死角;凸出城墙的角形楼塔,容易使敌军炮火打滑,产生跳弹)!换言之,中国的筑城技术也已经不如西方。  攻不如彼利,守不比彼坚。在“北极熊”数十年间张牙舞爪、横行黑龙江流域的背后,是还在苦苦追赶西欧国家发展脚步的俄国的军事技术竟然领先中华帝国!这种北方政权对中原占有技术优势的局面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遗憾的是,沉浸在“雅克萨大捷”喜悦中的清廷上下无人注意到这点。战后清廷理藩院设“俄罗斯馆”以待朝贡互市之人,仍将俄国人视为臣服大清天子的边荒蛮族。即使经历了一次战争,清廷对强大对手的真实情况依旧浑然不知,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清人还以为俄罗斯人是“蒙古别种”。  比失败更糟糕的胜利  在此同时,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正如火如荼,俄国这只双头鹰的精力完全转向了西方。“在欧洲所进行的战争使他忙不过来在远东再打仗,所以他就选择了贸易”。在恰克图(在今蒙俄边界)蓬勃发展的中俄边境贸易――一度达到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使得俄国受益颇丰,俄国商人在贸易中获利高达百分之二百至三百,而俄国政府从其中获得的关税收入一度占到其全部关税收入的三成左右。或许这才是之后的170年里沙皇俄国安于在远东与大清帝国和平共处的真正原因――而绝不是它无法承受二次雅克萨之战总计不过千人的损失。实际上,雅克萨之战后,从莫斯科护送戈洛文伯爵前去参加《尼布楚条约》谈判的俄军即多达近两千人。到了1689年,西伯利亚的俄军总数已经翻了一番,超过9300人。  作为胜利的一方,大清帝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胜利意味着什么――东亚再也不是孤立的世界了,而且“天朝”已经沦为技术上落后的一方,只是依靠人数优势和较短的补给线才勉强获胜。随着在未来的岁月中,清朝火器技术的日益停滞,以及欧洲国家有效补给线缓慢但不可逆转的向东伸展,雅克萨战后《尼布楚条约》带来的和平,实际上为中国与西方势力下一次交锋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雅克萨之战宛如落日余晖,帝国随即陷入漫漫长夜之中。或许,对处于“康熙盛世”的清朝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与强大的外来军事势力处于一个频繁而不具有摧毁性的“有限战争”的状态,这样才能激发它在战争中为追求效率而推动变革――如同同时代欧洲各国间所进行的战争;但清朝却获胜了――从这个角度上讲,这简直比失败更糟糕。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枫林雅渡]
[燕云十六]
[不实名发贴]
[闭上双眼陶醉]
[我是好猫]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33:55 &&
鸦片战争大炮2000多门 清军为何不战而败? 重庆晚报 李晓巧   鸦片战争打响之时,清朝铸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门,虎门作为前线炮台,更是买进了外国大炮二百多门,最大的有九千斤重,还有众多从外地调运过来的八百斤至三千斤不等的本土造的普通炮。随着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炮台相继沦陷,被英国人夺去的大炮有一千五六百门之多。有人说,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是因为清军的炮位构造呆板,不能灵活地瞄准,还有人说炮台地势选择不好,其实最主要原因并不在此。  根据史料描述,鸦片战争中的几大要塞炮台地势选择的都很好,易守难攻,譬如,虎门要塞地势极其险要,而且布置有几十门八九千斤的新式大炮,炮火密集,完全可以封锁江面,被林则徐称为“固若金汤”,然而,在整个“虎门战役”中,大大小小两百多门大炮却一炮也没有打中敌船!吴淞口宝山炮台的地形也很具有优势,根据当时参加阵地布防的官员梁章钜的文章来看,炮台“正当大海入港之口,不高不低,既无突出水面之危,又无四面受敌之虑。”而且,有东西两个炮台相呼应,共有大炮近两百门,地形绝佳,防守阵地很坚固,当时官员都认为英国人很难突破宝山要塞的,然而,英国船上的炮才一轰,主帅两江总督牛鉴等若干统兵官员就带头一溜烟地逃了,于是,全军溃散,阵地失守,江南提督陈化成身中七弹而死。  为什么有了很不错的大炮,而且有很好的防御地势,以逸待劳,清军依然不能够稍稍抵挡英国人的水上侵犯呢?  还是清朝梁章钜在他的《炮说》一文中揭开了谜底,他说,鸦片战争中清军敌不过英国人的缘由,不是因为中国的大炮不如英国人,而是因为英国人的大炮总是先声夺人,最厉害的是他们的“桅顶之飞炮”此炮一响,火光迸射得厉害,纵横范围有一二丈之广,虽然没有什么爆炸力,轰击力不强,但是声势大,声音十分吓人,这一响,连洋人的脸还没看清楚呢,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吏立即就慌不择路了,“统军者惊奔,众无不溃矣……今日军中全中此病。”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些大炮还没来得及发言“发威”,放大炮的兵丁就跟着当官的逃了―――那些巨资购进铸造的威力强大的大炮就都成了摆设,甚至掉转炮口反而为敌所用,后来英国兵轰击清军有很多就是用缴获的清军大炮。  战争打败了,那些会说话的人虽然打不过洋人但却能肆无顾忌地“欺负”没长嘴巴的大炮,把打败仗的原因归咎于大炮不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34:12 &&
清军鸦片战争失败真相:并非武器比英军差 文史参考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武器杀伤效果的差距,远比武器性能悬殊得多。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是技术上的失败。  糟糕的滑膛枪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3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弓箭赛过枪  为什么只有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刺刀改变战术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并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以逸待劳的英军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万人。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牢牢掌握制海权,也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至1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加重中方的困境。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3:36:14 &&
原来英国军队是靠肉搏战击溃清军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14:45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29:51 &&
现在这些权贵孩子票子都在人家手里,练说硬话的胆量都没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09:31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55:38 &&
看来落后并不是挨打的主要原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03:48 &&
本版块主题总数:3038501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8260 / 昨日发帖:27435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雅克萨之战令人汗颜:清刀矛弓箭对俄军火枪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克萨之战大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