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中属肝络胆的是

当前位置: >>中医经络>
中医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 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 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经络养生将会是现代女性追求健康身体、美丽容颜和幸福生活的一次伟大变革,只有打通经络,排除体内毒素,调和经络组织,方能让身体重新健康起来。
<font color=#-02
<font color=#-12
<font color=#-13
<font color=#-24
<font color=#-23
<font color=#-22
<font color=#-22
<font color=#-20
<font color=#-16
<font color=#-10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2
<font color=#-02
<font color=#-02
<font color=#-24
<font color=#-22
<font color=#-12
<font color=#-03
<font color=#-15
<font color=#-12
<font color=#-05
<font color=#-22
<font color=#-18
<font color=#-10
<font color=#-07
<font color=#-04
<font color=#-04
<font color=#-05
<font color=#-05
<font color=#-20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4
<font color=#-17
<font color=#-03
<font color=#-29
<font color=#-07
<font color=#-28
<font color=#-28
<font color=#-15
<font color=#-02
<font color=#-01
<font color=#-01
<font color=#-01
<font color=#-27
<font color=#-21
<font color=#-16
<font color=#-15
<font color=#-12
<font color=#-12
<font color=#-12
<font color=#-09
<font color=#-03
<font color=#-28
<font color=#-15
<font color=#-01
<font color=#-28
<font color=#-17
<font color=#-16
<font color=#-08
<font color=#-29
<font color=#-18
<font color=#-06
<font color=#-03
<font color=#-27
<font color=#-06
<font color=#-07
<font color=#-16
<font color=#-08
<font color=#-29
<font color=#-20
<font color=#-20
<font color=#-07
<font color=#-01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0
<font color=#-14
<font color=#-06
<font color=#-31
<font color=#-16
<font color=#-09
<font color=#-11
<font color=#-01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2
<font color=#-01
<font color=#-16
<font color=#-06
<font color=#-26
<font color=#-27
<font color=#-18
<font color=#-10
<font color=#-06
<font color=#-23
<font color=#-31
<font color=#-29
<font color=#-28
<font color=#-27
<font color=#-29
<font color=#-31
<font color=#-28
<font color=#-07
<font color=#-01
<font color=#-28
<font color=#-06
<font color=#-13
<font color=#-10
<font color=#-0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09
<font color=#-29
<font color=#-21
<font color=#-28
<font color=#-28
<font color=#-06
<font color=#-21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7
<font color=#-07
<font color=#-02
<font color=#-29
<font color=#-22
<font color=#-08
<font color=#-14
<font color=#-01
<font color=#-10
<font color=#-21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9
<font color=#-18
<font color=#-18第四章 经络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四章 经络
上传于||文档简介
&&第&#8203;四&#8203;章&#8203; &#8203;经&#8203;络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如何判断是哪种咳嗽&&
10:47:53& 浏览次数:14355次& 回复次数:38次
本帖最后由 自我保健 于
10:35 编辑
《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注释】:
其寒饮食入胃:张景岳“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隔属肺,故胃中饮食之寒,从肺脉上于肺也。所谓形寒寒饮则伤肺,正此节之谓。”
各以其时:是五脏各有所主的时令,如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
参:相合、相应的意思。
治时:就是上面所说的五脏所主的时令,也叫旺时。
先受之:吴昆:“先受之,则次便及乎肺,而为咳矣。”
介介:吴昆:介介,坚硬而有妨碍之意。
不可以转:《外台秘要》作“不可以转侧”。
阴阴引肩背:阴阴,即隐隐。
咳涏:丹波元简:涎,即今之稠痰也。张宛邻:肾主五液,入脾为涎,浊阴上填,故咳而多涎。
【明·马莳注证】:
[由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
至 乘冬则肾先受之 ]此段言五脏六腑皆成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传之于各经也。
言皮毛为肺之合,《五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皮毛先受风寒邪气,而邪气遂入于所合,则肺当受此风邪也。但风邪虽受于其后,而肺寒则曰病于其先,其始因用寒冷饮食以入于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矣。肺寒则内寒,因外受风邪则外寒,外内皆寒,所以肺之遂成其咳,而传之他脏腑也。大凡五脏各以其所主之时受病,非所主之时,则由别经传以与之。正以人身与天地相参耳。故五脏各以五时感于寒则受病,感之微者则为咳,感之甚者则为泄为痛。即如肺主于秋,故肺先受邪;肝主于春,故肝先受邪;心主于夏,故心先受邪;脾主于至阴,故脾先受邪;肾主于冬,故肾先受邪,皆因五时而受邪也。惟咳则肺先受邪为咳,而传之别脏,斯五脏六腑皆得以成咳也,岂特肺而己哉?
[由何以异之至 甚则咳涎 ]此段言五脏之咳,其状有不同也。
肺主气,又主息,今肺受邪,而发而为喘息有音,以肺属金,金必有声也,甚则血随唾出,肺气受伤也,肺咳之状如此;
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别者从心系上夹咽喉;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故心受邪,则咳必心痛,喉中介介如有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咳之状如此;
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故肝受邪,则两胁下痛,痛甚则胁不可转,如转则两胠下胀满,肝咳之状如此;
足太阴脾经之脉上贯膈,夹咽,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故脾受邪则咳必右胠下痛,以脾居于右也,其痛阴阴然引于肩背,盖脾气连肺,故痛引肩背也,如痛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愈剧,剧者甚也,脾咳之状如此;
足少阴肾经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又腰者肾之府,故肾受邪则咳必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涎随咳出,以肾主涎也,肾咳之状如此。
按:《此事难知集》李东坦治五脏咳方:“肺咳用麻黄汤,心咳用桔梗汤,肝咳用小柴胡汤,脾咳用升麻汤,肾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未必尽中病情,姑备此以俟采择。长虫:就是蛔虫。
遗失:失,就是矢字的错写,矢就是“屎”的本字,就是大便。遗矢,就是大便不禁而自遗。
失气:与矢气同,俗称放屁。
【明·马莳注证】:
[由帝曰:六腑之咳奈何? 至 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此段言六腑咳状,由五脏所移,而久咳则三焦受之,然合五脏六腑之咳,而未有不聚于胃、关于肺者也。咳必以肺受邪,而后传之于五脏,故五脏咳甚,而后各传于六腑。
脾之脉属脾络胃,胃之脉属胃络脾,相为表里,故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脉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故咳则必呕,呕甚则长虫出,长虫者,蛇虫也,胃咳之状如此;
肝之脉属肝络胆,胆之脉属胆络肝,相为表里,故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脉从缺盆以下胸中,贯膈,故咳则呕出胆汁,其味苦也,胆咳之状如此;
肺之脉属肺络大肠,大肠之脉属大肠络肺,相为表里,故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之脉入缺盆,络肺下膈,为传导之府,故咳则遗失秽物也,大肠咳状如此;
心之脉属心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络心,相为表里,故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之下即大肠也,今咳则下失其气,其气与咳而俱失也,小肠咳状如此;
六腑之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此三焦者,非手少阳三焦之三焦,乃上中下三焦也,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其曰:“宗气出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是也,上焦在于膻中,中焦在于中脘,下焦在脐下阴交,皆在于腹,故咳则腹满,不欲食饮也,若手少阳之三焦,则为右肾之府,与腹无与,三焦咳状如此。或以手少阳三焦亦为一府,何以无咳为疑,殊不知二肾一也,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不过亦为决渎之官,今膀胱受邪而咳,则手少阳三焦之咳同也,何以复有咳哉?
夫五脏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之于胃,以胃为五脏六腑之主也;关于肺,以肺先受邪,而后传之于别脏别腑也。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皆以气逆于上故耳,此乃脏腑咳疾之总症也。
按:李东坦治六腑咳方:胃咳用乌梅丸,胆咳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用赤石指禹余粮汤、桃仁汤,不止,用猪苓汤分水,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钱氏异功散。”虽未必尽中病情,姑备此以俟采择。
【语译】: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咳嗽的中医病因病机)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中医五脏咳的症状)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中医六腑咳的症状)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黄帝道:讲得好! (咳嗽的针灸按摩治疗原则)
“俞穴”又叫“ 输穴”,五俞穴(五腧穴)也称“五输穴”的一种,俞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方,经气所注的五输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难经·六十八难》曰:“俞主体重节痛。”说明输穴适用病情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和肢体重着,骨节酸痛者。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俞穴:
肺经俞穴是:太渊,
肾经俞穴是:太溪,
肝经俞穴是:太冲,
心经俞穴是:神门,
脾经俞穴是:太白,
心包经俞穴是:大陵,
大肠经俞穴是:三间,
膀胱经俞穴是:束骨,
胆经俞穴是:足临泣,
小肠经俞穴是:后溪,
胃经俞穴是:陷谷,
三焦经俞穴是:中渚穴。
手太阴肺经& &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手厥阴心包经——曲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
手少阴心经& &——少海穴——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手少阳三焦经——天井穴——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足太阴脾经& &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足厥阴肝经& & ——曲泉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
& && && && && && && && && && && && && && && &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足少阴肾经& & ——阴谷穴——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
& && && && && && && && && && && && && && && &之间。
足阳明胃经& &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 && && && && && && && && && && && && &&&(中指)。
足少阳胆经& &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
& && && && && && && && && && && && && && && &间。
手太阴肺经& & ——经渠
手厥阴心包经——间使
手少阴心经& &——灵道
手阳明大肠经——阳溪
手少阳三焦经——支沟
手太阳小肠经——阳谷
足太阴脾经& & ——商丘
足厥阴肝经& & ——中封
足少阴肾经& & ——复溜
足阳明胃经& & ——解溪
足少阳胆经& & ——阳辅
足太阳膀胱经---昆仑
<p id="rate_07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感谢分享!&经验 + 5
" class="mtn mbn">
<p id="rate_9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人气 + 1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人气 + 2
" class="mtn mbn">
留个脚印,慢慢看
受用! 收藏先 再详加研究
谢谢 自我保健楼主转载整理
太好了,我对照了一下自己,是肺咳。
真是好东东,谢谢诶,这几天一直觉的肾经的阴谷穴奇痒无比,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明白了,我的咳嗽是肾咳之状。有时还觉得阴谷穴,滋的串一股凉劲。阴谷穴痒怎么处理呢?
痒是穴位反应吧?应多按它。
今天终于在&实用经络点穴疗法&这本书里查到了十二个经穴是哪些,真高兴! 已补充到文章中。
从这本书中我终于搞清楚了人体有哪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共有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及交会穴10种。
上面提到的俞穴(即输穴)、合穴和经穴都是属于五输穴。
学习,向楼主学习。
这个得需要些时日才能真正了解,俺是新手,所以更要多多学习才是。
请问,我受凉后咳嗽,没痰就是咳,检查不出什么。看了你的文章觉得可能是肺经或心包经,吃了2天桂龙咳喘宁效果欠佳。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是按摩穴位吗?
古人总结的很有哲理也很深奥,得留下慢慢学习!向楼主致敬,谢谢给大家贡献了这么好的帖子!
谢谢!先收藏,慢慢看
才知道咳嗽有那么多种,谢谢了!
黄 帝内经里确实这么说,但用起来的效果,还不如在咳的那条经上找痛点,而且你用了后,咳嗽的症状也会发生改变,背上的腧穴拔罐效果不错
吃咸就咳应该属于哪种呢?
孩子晚上咳后早上眼肿,是什么原因?
小儿具体是指什么年龄段的呢?
发表回应...
最新话题...
发表于: 16:07
发表于: 15:24
发表于: 21:58
发表于: 13:39
发表于: 05:57
发表于: 16:31
发表于: 14:30
发表于: 19:06
发表于: 14:42
发表于: 10:48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03号
Powered by:十四经络之肝胆经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十四经络之肝胆经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9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胆经络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