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是怎样炼成的 滴滴打车cto出行 cto

想象下未来的出行方式:&br&&br&你只要想好什么时候去哪里,剩下的交给滴滴。&br&&br&滴滴 派专车接你去机场,到机场用身份证checkin登机,下飞机后滴滴的专车已经在等你了,送你到家或者酒店,你只要付费一次,无论中间转机还是转高铁长途汽车,都是滴滴去搞定。&br&&br&再也不需要自己去定飞机票,抢火车票,到街上去拦出租车了,在手机上按几下就好了,行程安排交给滴滴,你只需要在交通工具上专心思考人生就好了。&br&&br&如果说携程去哪儿还只是卖电钻的,滴滴则打算直接替你打孔了。&br&是的,滴滴就是要重建交通运输部,实现全球联网的活人快递业。&br&&br&这样的好生意怎么也得融资几百亿吧。
想象下未来的出行方式:你只要想好什么时候去哪里,剩下的交给滴滴。滴滴 派专车接你去机场,到机场用身份证checkin登机,下飞机后滴滴的专车已经在等你了,送你到家或者酒店,你只要付费一次,无论中间转机还是转高铁长途汽车,都是滴滴去搞定。再也不需要…
&p&打车,红包,余额宝,理财通,wecash ,足彩,腾讯投资京东,淘宝开始淘点点,全家支持二维码支付。网购手机支付各种优惠,各大银行手机端业务手续费减免,饿了吗,美团打架,等等等等。&br&这些都不是孤立的。目的就是开通支付,绑定银行卡,是用手机支付。然后成为通用的金融渠道。掌握了大量的现金流,最终部分实现银行的功能。&br&说垄断后可以赚钱的,好好推理下,怎么压榨乘客或者司机?向乘客收钱?分分钟卸载,一大堆别的等着呢,向司机收钱?一样分分钟卸载掉,反正扬招的钱也够赚。为啥非这个劲。&br&实际上,一个司机,平均约一周取钱一次。要是支付方便的话,可能更久。一个司机一周要有大几千块。仅一线城市,光快滴或者滴滴,就有多少钱存在支付宝和微信里。&br&然后加上其他的支付,现在身边的白领,随便那个人,支付宝上没有一百左右的余额。出去玩AA,便利店买东西,给饭店支付,大家红包转账,彩票,等等都要有一些零钱存在上面。那么这个钱,就从银行的账上,滞留在了阿里和腾讯的手里。然后他就可以做很多事了。这才是大头,从用户哪里压榨,除了赶跑用户,才能有多少钱赚。&br&做生意不是说一定是要扣除成本的利润才算钱,这么大的现金流掌握在手里,又不用给利息。这还不够吗?而且这就像庞氏骗局,后面用的人越来越多,账面资金越来越大,即便是没有利润,他们手上的资金也是源源不绝。再说了,拿了这么多资金,还愁不能生钱?&/p&&p&支付宝活跃用户1.9亿,按照每人余额100元计算,就用190亿的现金,滞留在阿里的户头上。让活跃用户进一步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滞留到阿里的户头上,这才是阿里真正的目标。&/p&
打车,红包,余额宝,理财通,wecash ,足彩,腾讯投资京东,淘宝开始淘点点,全家支持二维码支付。网购手机支付各种优惠,各大银行手机端业务手续费减免,饿了吗,美团打架,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孤立的。目的就是开通支付,绑定银行卡,是用手机支付。然…
继滴滴打车把补贴再次提高,打车送12~20元,还送飞机,然后再打飞机……之后,快的也宣布把补贴进一步提高到13元——且慢,你们在窃喜?以为自己赚了?&br&&br&不,真正高兴的是巨头们。&br&&br&&p&实际上,这已经是嘀嘀、快的大战第二回合。&/p&&br&&p&从1月开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现金”运动。一个是嘀嘀打车送20元(的哥10元、乘客10元),一个是快的打车,不甘示弱也送20元。同时,打车软件拥有传统招手打车无与伦比的优势:提前叫车、等候时间短、需求同时发给附近众多司机、全程不用带任何现金!&/p&&br&&p&理论上,消费者完全可以同时使用嘀嘀、快的同时打车,并且白赚钱。正当网民们津津乐道“必须宰这俩冤大头—我如何免费打车还挣了20块”时,马云、马化腾正在丛中笑。&/p&&br&&p&因为,这就是人家想要的!电子商务早就是30多块买一个用户了,手机客户端(APP)现在也是10-15元买一个用户,20元买一个移动支付用户贵吗?不贵,对商业来说,时间和机会成本才最贵!&/p&&br&&p&正所谓,穷人不懂富人的思维。等市场份额决出一个你死我活之后,如此数十亿的不计成本烧钱肯定会结束。只不过到那时,大家都已经形成了用手机软件打车、付钱的习惯。自古以来,买的没有卖的精。当然,作为普通用户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p&&br&&p&嘀嘀打车是腾讯(Tencent)投资,快的打车背后正是阿里巴巴(Alibaba)。这是“一场阿Q的移动支付代理人战争”。&/p&&br&&p&====================以下是补充答案=============================&/p&&br&&p&对于网友们的“一次20元我每天打那么多次车你怎么能说一个移动支付用户才20元呢?”的疑问:&/p&&br&&p&比起庞大的、每日都高速增长的新增用户群体,即便你每天打10次的士,每次你和司机都从嘀嘀打车或者快的打车分别赚20元,即便全中国有十万如你这般执着较真儿的用户——相信我,对马化腾或者马云来说,四千万真的不算什么。 &br&&/p&&br&&p&记住,现在,移动互联市场已经由最初单纯的产品单点竞争演变为“产品+资本”的立体竞争。资本的重要度在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互联网,加大竞争程度。Facebook160亿收购whatsapp,就是最好的例子。&/p&&br&&p&这一切都让你发现,资金在更快速地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它也使得资金正在成为竞争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变化就在于:以前只用产品竞争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开始使用资本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行业进入最繁盛期的一个标志。&/p&&br&&p&以前大家对于资金都不管不问,因为少嘛,所以只能用产品竞争。现在,当大家拿资金去解决问题后,中国这种大并购就开始大幅地出现。而且,一旦资金被认可后,你的每一次并购,就像百度花19亿美金收购91助手,最后得到的都会是更多的资金回报。 &br&&/p&&br&&p&从阿里和腾讯自身和未来的发展来说,即便一个移动支付用户要100元才能开发,也不贵!&/p&&br&&p&在大鳄的核心领域,一旦出现被创业者领先的机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能用资金解决时间壁垒,再贵也值得。&/p&&br&&p&贵和不贵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的。互联网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成本,时间一旦被攫取了,就像马化腾说的,微信如果晚3个月,腾讯可能就被颠覆掉了。但是,微信早了两年,来往肯定就没机会。这个就是同质化竞争的后果。&/p&&br&&p&互联网最可怕的壁垒不是资金,技术,而是时间。时间上一旦落后,大鳄也可能会被颠覆。这种颠覆的速度比我们想像来得还快。&/p&&br&&p&换句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你以为马云和马化腾做了冤大头,殊不知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着他们的举动,便已经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了。看完这条回答出门打车,你敢说你不会下载一个滴滴Or快的,用来打车?&/p&&br&&p&别傻了,骚年们。阿Q们根本不在乎给你的那点钱。他们在乎的是,你习惯了使用微信支付后,在接下去的无数日夜里能给他们带去的利润。&/p&&br&&p&引用我自己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p&&blockquote&穷人,你不懂富人的思维。&/blockquote&
继滴滴打车把补贴再次提高,打车送12~20元,还送飞机,然后再打飞机……之后,快的也宣布把补贴进一步提高到13元——且慢,你们在窃喜?以为自己赚了?不,真正高兴的是巨头们。实际上,这已经是嘀嘀、快的大战第二回合。从1月开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
因为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了,那就默认比较滴滴+快的与Uber&br&&br&我的结论是:&b&不看好Uber在国内的长期发展&/b&&br&原因是:&br&&ol&&li&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作为中国区的第一位总经理,把他的“不尊重用户”“忽视建议”“运营能力差”的DNA带给了后续的几乎每个城市。&/li&&li&自以为的经验带来的弊端。可能Uber觉得只需要每个城市3个全职的老大,一堆廉价的实习生就足够了,实习生的工作就是回复回复投诉邮件,比呼叫中心还便宜呢……但实际处理中明显发现了弊端,对于客户的反馈不及时或者不专业导致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li&&li&Uber在国内没有研发团队,弊端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总部的那一套,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每个国家更甚。举个例子就是封禁账号的事情,许多无辜的用户被Uber莫名的封禁账号,明显是他们的系统上存在漏洞,但在国内所有的问题都是客户来承担,Uber是没有半点过错的,这个态度就很恶心了。&/li&&li&Uber的模式与他的本土化,很难大面积推广。当某一天他不再面向最高端用户群的时候,这个半土半洋的客户端和他们无力的运营能力就会把他们口碑击垮了。&/li&&li&没有办法总结问题的根源,就我在追问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先生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其实Uber和用户的主要矛盾集中点很密集,也很好解决,但他们要么就是没能力总结,要么就是他们实在不在乎用户的感知,只要面子工程(例如打飞机咯)、或者业绩。&/li&&li&国内Uber员工,除了广州区的 &a data-hash=&7b7ffac3db0fdc791037& href=&///people/7b7ffac3db0fdc79103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咩& data-tip=&p$b$7b7ffac3db0fdc791037&&@赵咩&/a&同学以外,我没见过一个会好好说人话的……可能他们都是高大上的背景,例如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先生,腾讯的某广告业务经理,之前也有无数牛逼哄哄的外企背景。但说人话对他们看起来真的非常困难……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力回答出来,这里我就不贴图了,有兴趣可以看我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坐Uber时或之后有遇到很糟糕的体验吗? - BreeZe清风的回答&/a&&/li&&li&滴滴、快的的大本营是中国,Uber是美国,其实按照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国的同类业务几乎没有输的,这也是判断的标准之一。外来产物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本土化不是这么简单靠不会好好说人话的人就能做成的。要足够接地气,足够灵活,足够尊重用户才能做到。&/li&&/ol&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先生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勇气和能力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给真正污蔑过的用户一个道歉。那这件事儿在国内就一定不会像Uber在全世界那样走的如此顺利。&br&&br&利益相关:本人专注于黑Uber总经理王晓峰
因为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了,那就默认比较滴滴+快的与Uber我的结论是:不看好Uber在国内的长期发展原因是: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作为中国区的第一位总经理,把他的“不尊重用户”“忽视建议”“运营能力差”的DNA带给了后续的几乎每个城市。自以为的经验带…
赞一下楼上那位讲其实打车软件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数据的兄弟。从我的视角来看,烧钱抢占打车软件市场,目的除了其一占领移动支付市场之外,还有一条(在我看来)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收集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br&&br&从用户的地理信息数据里能够挖出来的信息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如果公司本身还拥有与该用户相关的其他大量信息的话,配合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使用效果奇佳。之前我们Lab做过用用户的过往带geotag的tweets来分析用户近期行为pattern,最近在做用基于地理信息来加强推荐系统【因为我们Lab本来就是全世界最早做recommender system的嘛】性能都相当赞【这还是考虑到我们拿到的dataset其实很弱的情况下。。。想象一下如果能够像很多industry的公司一样拿到详细的地理信息与用户其他行为的关联的话。。世界真是太可怕了麻麻我要回火星】&br&&br&【就好像早两年在The Atlantic上看到的一句话一样“Google's geographic data may become its most valuable asset. Not solely because of this data alone, but because location data makes everything else Google does and knows more valuable.&】 &br&&br&【用带google service / google now 的android机的用户请进入&a href=&///?target=https%3A///locationhistory/b/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locatio&/span&&span class=&invisible&&nhistory/b/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就可以知道google有多了解你的行踪唷】&br&&br&于是现在其实阿里和腾讯(unlike 百度)其实是没有用户的即时定位信息的(因为这两家的地图软件其实还是没有什么人用的吧。。)各种打车软件在这里介入之后,恰好帮阿里和腾讯补上了用户模型里缺失的最后一环,现在阿里和腾讯就拿到了每个用户的大量在不同时间,地点(很可能还是连续的)地理定位信息【更赞的一点在于这个信息其实不光是spatial,还是platial的,如果我们考虑到用户除了提供定位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自然语言的所在地点描述】&br&&br&再考虑到阿里本来就拥有的每个用户的信用记录,购买记录,实名,shipping addr(which is 准确性最高的一种VGI信息没有之一)以及腾讯有的每个用户详尽准确的关系网。。。。补上即时定位信息这个短板之后,这两家对用户信息掌握的程度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br&&br&P.S. 有BAT的内部人士可以答疑这三家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利用程度么?非常好奇现在国内的IT巨头到底有没有有效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我认识的我们Lab出去的人目前都在美帝所以我对国内的情况完全不知道所以现在超好奇国内这个领域是什么情况。。。&br&&br&/* *&br&*20-Feb-14 补充一点,解答评论里面关于采集到的数据bias的问题&br&*/&br&&br&Great Question! 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br&&br&其实微信如果你不开附近的人或者摇一摇的话是不会有定位权限的。。。即使是开了权限,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lat/lon pair 也是基于cellular positioning而不是satellite positioning。&br&&br&不过我更想讲一下bias的问题。对于geotag来说,每一个geotag是和geotag associated的其他信息一起记录的,所以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bias的问题&br&&br&就拿用了geo加持的recommender system来说【就好像personaliz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一样,无论是item-item还是user-user,都不会因为你采集了一大坨奇葩的人的数据,就对其他人群的推荐结果产生任何影响。相反,你对于任意一个单体用户(产品...in terms of item-tiem CF)掌握的数据越多,那么针对该用户(产品)以及其nearest neighbors的prediction的性能就会越好】&br&&br&然后采集到的lat-lon pair可以用各种分法来clustering/classifying(举例:可以判断用户此次打车是上班还是下班还是粗去玩...)...【或者直接当成传统的item-item CF或者user-user CF 向量里多一个spatial维度,normalize之后SVD】&br&&br&这样做出来的话,其实是不会存在bias的问题的【比如假设我最后发现好多所有半夜两点钟在中关村打车回家,平时在淘宝上给网游充值的,淘宝送货地址在五环外合租房的屌丝如果半夜两点钟还不回家的话有极大的可能性是在吃烤串(举个例子啦,SVD之后每一个维度已经没法这样简单理解了),那么这样一条prediction也只会影响到这样一个用户的k-nearest neighbor才对】&br&&br&【其实geo信息哪怕不做那么复杂的分析,单纯存在也是对recommender sys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我能想到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亲,上次你去吃饭的餐厅在淘宝团购上也有哦 :) 然后下面几个推荐,是该用户附近其他几家正在团购的,而且根据传统recsys算出来推荐给用户的餐厅)或者直接每次打车定地点的时候弹出来一个窗口,根据传统recsys推荐打车目的地周围某半径内需要推荐给用户的POI】&br&&br&于是,采样中有bias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坏事。。根本点在于&br&&br&A.能够准确地给一个cluster(或者给一个用户以及他的k-nearest neighbor)得出结果&br&&br&B.能够成功的把一个用户放进准确的cluster(或者算出他的k-nearest neighbor)
赞一下楼上那位讲其实打车软件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数据的兄弟。从我的视角来看,烧钱抢占打车软件市场,目的除了其一占领移动支付市场之外,还有一条(在我看来)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收集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从用户的地理信息数据里能够挖出来的信息是难以想象的…
&p&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O2O领域的优秀企业,目前选了三家: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滴滴打车,因之前在百度呆过一段时间,对之已经比较了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将自己对滴滴打车、美团的感受写些文章,算是留个纪念吧,今天要聊的是滴滴打车。&br&&/p&&img src=&/c3bbfd7ea54ce06c37ebfd_b.jpg& data-rawwidth=&559&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9& data-original=&/c3bbfd7ea54ce06c37ebfd_r.jpg&&&br&&p&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半年打车经历统计出四个司机有一个老板》,这篇文章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就有五千多的阅读量,这是之前超出预料的,其实大家慢慢的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尝试O2O,到商家大力补贴第一次常新,再到现在养成习惯很自然的使用身边各式各样的O2O产品,这这就是整个社会对消费观的一种巨大转变,这种改变将会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传统行业,我不建议用颠覆这个词,因为O2O最根本的根基还是基于传统领域,只是在运作形式上进行了模式创新。作为出行领域细分市场的代表,滴滴打车也是一样。&/p&&p&&img src=&/ca0b9cd3c318_b.png& data-rawwidth=&736&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6& data-original=&/ca0b9cd3c318_r.png&&&br&
这段时间,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和网页搜索,力图还原出滴滴打车最真实的组织架构形式,由于目前网上一直没有相关的介绍,并且自己也未在滴滴打车工作过,所以,这里得出的所有结论都不一定是最真实的,也希望看到的朋友可以进行指正。&/p&&p&&img src=&/71c04f8088ec4cdb110c5fdbd6aa2420_b.png& data-rawwidth=&489&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9& data-original=&/71c04f8088ec4cdb110c5fdbd6aa2420_r.png&&&br&
目前滴滴的决策层,通过搜索分析可以得出有四个(可能更多):分别是董事长、CEO程维、总裁柳青、CTO张博(百度系)、CFO徐涛。大家比较熟知的应该是柳青,因为对她的报道的数量比其他几个人加起来还要多。柳青是今年二月升任滴滴总裁,并主要负责公司正常业务运营。&/p&&p&针对目前对于滴滴打车来说,共有六条业务线:出租车业务、专车业务、快车业务、顺风车业务、巴士业务、代驾业务线,对于专车这块在我看来被分了两块:民用级用车和企业级用车两部分。&/p&&p&&img src=&/a0d449cfdcfe7fe7208c8_b.pn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a0d449cfdcfe7fe7208c8_r.png&&&br&
出租车事业部主要是负责一切和出租车相关的业务,事业部总经理为Stepher,为滴滴打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整个中国的滴滴打车出租车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具有绝对的主力地位,不过现在对于中国出租车数量稳定的中国来说,滴滴在这块的发展瓶颈在于如何创造利润。前段时间滴滴和很多企业合作通过送优惠券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广告和导流,但是对于未来来说,我认为滴滴发力的重点将不会在大面积补贴上,而是提供更加贴近客户的服务,从B端和C端同时出发,B端可以进行商家合作,C端则提供更加精准和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打车服务,通过打车这个场景,来衍生出数据分析后的可行性方向。&/p&&img src=&/d0fd31dab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0fd31dab7_r.jpg&&&br&&p&专车业务线是负责人是陈汀,引用目前官方统计的专车司机数量为100万以上,可见这块是一个比出租车更大的数量级,也是除了滴滴打车之外,Uber等其他打车软件必争之地。通过滴滴打车官网可以看的出来,目前滴滴在这块的布局主要有两块,一块是针对大众消费的民用级市场,也就是专车和现在的快车;还有一块是针对企业级的企业用车,通过官方招聘提供的部门信息得到,目前已经成立了企业级用车事业部,这将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为何这么说,下面将具体进行分析:&/p&&p&&img src=&/773fe98e06e06ffa0f96d8_b.jpg& data-rawwidth=&612&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773fe98e06e06ffa0f96d8_r.jpg&&&br&
民用级市场:以前的专车以及现在的快车,这块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很实惠的,但是对于对应的司机来说,基本上不能从乘客身上赚到钱,需要平台本身给予大量的补贴才能盈利。这块市场在我看来是沿用了出租车当时的一个规模,通过大量的补贴把用户数做大,并且和Uber中国进行市场争夺,当体量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将会进行盈利模式的导入。&/p&&img src=&/edebc02f73a6e_b.pn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edebc02f73a6e_r.png&&&br&&p&企业级市场:根据滴滴官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一个企业使用车辆的费用按照一年来算的话,租车为1,那么买车养车为0.9,而通过使用滴滴企业版,费用降到了一半也就是0.5,这个市场是相当大的,全国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企业最后采用这种方式,将是非常可观的数字。那么可以联想一下,如果滴滴打车平台合法化,是否政府用车以后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将又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br&&/p&&p&据年中国专用车行业市场现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大幅增加,服务类采购增长迅速。&/p&&p&&img src=&/5ce385568b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5ce385568b_r.jpg&&&br&
顺风车、巴士、代驾业务也是今年滴滴发力重点,前期的模式,基本上都差不多,通过高额的补贴来进行迅速增加用户数,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商业模式的植入。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巴士事业部总经理李锦飞、滴滴代驾负责人付强是滴滴决策层布局这块的得力大将。&/p&&img src=&/4ae5eab475f979dd3cb5fd74_b.png& data-rawwidth=&388& data-rawheight=&5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8&&&br&&p&其实想了解滴滴的技术体系的组织结构,可以参考百度,基本上超过半数以上的技术人员都是有过百度工作经验,可以不折不扣的说是百度技术系,这块可以后续再继续深入探讨。&/p&&p&针对滴滴全国的布局,目前看来也是采用大区的方式,在全国进行划片,并且配合自己的几条业务线,来推进全国市场,但是对于具体如何业务推进,这块将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过程。&/p&&img src=&/e8feba3ef667eeb3effa9_b.png& data-rawwidth=&753& data-rawheight=&4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3& data-original=&/e8feba3ef667eeb3effa9_r.png&&&br&&img src=&/a0d449cfdcfe7fe7208c8_b.pn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a0d449cfdcfe7fe7208c8_r.png&&现在对于滴滴打车来说,尽管通过8月份的融资,现金总量可以达到40亿美金,但是可以看到官方发声再也不是烧钱,而是大数据这个概念,柳青、张博在各种场合中都说到了这个概念。&br&&p&
滴滴这样做,有其无奈之处,规模已经成为滴滴开展补贴战的掣肘。Uber CEO特拉维斯o卡兰尼克曾经在给投资者的邮件中宣布,Uber在中国每天产生100万订单,但这个数字被普遍质疑,业界认为订单大概只有三分之二左右。而滴滴快的CEO程维披露的信息中,滴滴快的的每日专车订单数已从100万增长至300万,出租车出行次数达到300万次,包括顺风车等多个条线业务在内,平台日总订单量最高峰值接近1000万。 即使笼统上打个折扣,如果是同等补贴额度,Uber补贴10块,滴滴补贴10块。Uber投入市场10亿,滴滴快的就要投入近100亿。&/p&&p&
更重要的,在业务线齐备,出行平台概念基本填充完备之后,滴滴快的的重点要开始考虑商业化了。 滴滴和快的尚未合并之前,双方都曾有过商业化的试水。滴滴主要是通过推送广告向合作商家导流,而快的则主要是电商服务。在这种传统的商业化方式之外,作为一款高频次应用,合并之后的滴滴快的显然更希望通过大数据实现更广阔的O2O商业想象空间;其次,作为虚拟的车辆调度平台,汽车保险、整车销售、融资租赁等车辆服务,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展开。 滴滴此举事实打通了“出行+车辆”两条纵深产业链。&/p&&p&
列数一下当下中国互联网公司,除了bat之外,京东、小米、58赶集、滴滴快的、唯品会这一批互联网新贵中,滴滴快的是成立时间最短但战略推进最迅速的公司。2012年成立,年拓展市场、消灭对手;2015年顺利完成合并、扩张业务线完善平台、试水商业化。整个过程推进速度、面对客观形势的理性、对节奏的把握,即使相比移动互联网行业同样优秀的独角兽公司,也是相当亮眼。&/p&&p& 通过凤凰科技的一篇报道,滴滴大数据负责人朱磊表示,滴滴大数据主要是自建导航、自采地图以及动态调价,和供需调节。方向上行业内在做的差不多,但滴滴在中国的优势会更明显,因为其实里面最重要的是地图数据。&/p&&p& 举个例子,比如现实中立交桥情况下,或者有河的情况,单行道的情况。不知道是桥上还是桥下,有个空间差,司机定位找不到确切位置,司机得不停绕路,乘客要等更长时间,这对于用户体验伤害很大。而且中国的城市总是在不断建设中,所以地图的准确性难度是远高于国外的。&/p&&p& 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更好的导航路线?我们会在后台记录车辆订单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行驶路线,然后通过算法,计算在什么时间走那条路要花的平均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推荐给司机,但是这必须是大量的积累之后,才能做。但如果你只拥有10%的用户,这个事情做起来就有天然不足。&/p&&p&动态调价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道路拥堵情况,司机单量,商圈人群消费状况。一般遇到拥堵等情况司机会认为进去接单堵车不合算,最后赚不到钱。动态调价的意义就希望司机在需求旺盛时,赚更多钱,而这笔钱对乘客而言是可接受的服务价格。&/p&&img src=&/e0fc7754a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e0fc7754a_r.jpg&&&br&&p& 一般做法就是划定一些热点区,更精准做价格调整。但如果像Uber的区块划分太大,对北京这种城市完全失去意义了。北京要精确到单点,到小商圈,后台很多事情就是在跟着商圈做调整,中午2点的时间段和下午4点到7点间在西单那个商圈打车,价格体系完全不同,可能是两倍三倍或更多。事实上,热点区越精准价格调节才越有效。事实上,因为有大规模的用户数据积累,以及滴滴和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的合作,最终地图会成为滴滴的重要壁垒。&/p&&p& 滴滴在2014年推出了滴米的虚拟积分,代替现金补贴来实现对司机的调度。但现实是运用任何一个算法体系,都抵挡不住一个因素——补贴。你给司机滴米或者任何鼓励,都不如补贴5块钱司机更乐意,价格的调节杠杆远高过滴米体系,所以如果一方坚决使用价格战,一定会对扩大规模是有直接帮助的。滴米这样的调控体系,和金融市场意义,如果是常态运作,是非常好的调节工具。但是市场如果存在恶性竞争,就会失去杠杆调节作用。&/p&&p&滴滴现在目标的是希望能通过五分之一的成本来对抗市场竞争。目前是滴米和补贴同步运行,对滴滴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大数据,提供更优化的方案组合,最终达到降低司机空驶率的目的,让他通过其他方式得到更多收入。&/p&&p& 滴滴目前在小范围内正在做商业化试验,希望在年底正式推行。&/p&&p&滴滴对于顾客的信息、包括行车的轨迹都是有记录的。这样基本上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地址,日常活动区域,消费能力,以及通过和阿里、腾讯的合作数据打通,大概能够能够获取顾客相关的信用情况,基本上能够清晰为用户画像。在此基础上,基于此以及用户的出行地点,能够对用户进行商业信息比如吃喝玩乐以及打折信息推荐。通过算法,我们希望推送信息对用户来说不是打扰而是更便利。&/p&&img src=&/7dfce6c0ee2d8c924198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7dfce6c0ee2d8c924198_r.jpg&&&br&&p&
通过上述的架构分析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肯定的是滴滴会通过“出行”这个领域来进行其他领域的延伸,并越来越依靠技术手段来处理未来的有效海量数据。“滴滴一下,马上出发”将会赋予越来越多的含义。总体来说,我很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p&
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O2O领域的优秀企业,目前选了三家: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滴滴打车,因之前在百度呆过一段时间,对之已经比较了解,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将自己对滴滴打车、美团的感受写些文章,算是留个纪念吧,今天要聊的是滴滴打车。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其实是充了某专车999,感觉他们定价不太合适了),所以好好对比一下他们的定价。首先直接上图!!&img src=&/882a87f0f9b4dee2e058c4cd47c2320a_b.jpg& data-rawwidth=&866&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882a87f0f9b4dee2e058c4cd47c2320a_r.jpg&&&b&更新:目前一号专车推出了一号快车,定价与人民优步基本相同。&/b&&br&注:&br&1、坐标杭州,暂只统计杭州各路段价格,据了解不同城市会有不同定价&br&2、各打车软甲均统计为默认车型价格,如Uber的人民优步、一号专车的智选型。 另外一号专车使用的是专属App而非快的打车App。&br&3、各App调用地图不同,实际可能会有差距。 不过一般都是精准的。&br&&br&本人各款软件都有过多次使用经验,且坐车的时候都会跟司机聊聊,所以也可能了解些没公开的。下面开始下面一个个说,当然最后面会说各专车的优惠形式,薅羊毛,免费坐车。&br&&br&1、Uber&br&优点:价格最低,应用整体体验好(呼叫专车不需填入目的地),派单机制,司机不能选单,因为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br&&br&缺点:本地化尤其是地图是比不上其他家的,另外优惠是采用输入优惠码的形式,貌似老美就喜欢这套,而其他几家都是优惠券形式。 对了他们家人民优步现在是不给矿泉水的,逼近价格便宜了。&br&&br&&br&昨天坐的一个司机说他9月份开始做是在杭州是第30位司机,现在已经是有X百位有了好几个群了。司机没有底薪,目前的补贴是车费*3(高峰期,非高峰期*2,单笔最高150),如他所说最近路程12元,最多一天能做50单,12*3*50=1800,大家就知道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进这一行了。 对了,他有工作专车只是周末兼职,赚赚油钱。&br&&br&2、一号专车&br&算是在中国第一个推开的,快的打车团队收了大黄蜂之后推出1号专车,8月4号的时候第一次乘坐,第一感觉就是哇哦,以后有了一个比出租更好的选择。&br&&br&优点:App整体体验较好,如地图准确反应快,费用细则清晰明了,轻松开出发票,总之很适合国内用户习惯。&br&车型选择余地大,如7人可乘坐的商务车就能很方便叫到&br&&br&缺点:做了如上表之后才发现,价格高太多了!! 年前还毫不犹豫得充了999进账户,现在每次叫车都看着那估出来的高价说算了,选其他家吧,等他们调价了再把余额用掉!!&br&关于计费,疑问的是15元起步费的计算为何不像出租形式15元内跑x公里x时长,而是15+里程费+时长费,硬生生多出15元起步来!&br&同时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不接受一小时之内预约。如10点是,我想预约10.30的车是不行的,只能预约11点以后的,但是选择现在用车,司机到达后等待也是需要额外收时费的哦。 对比过滴滴专车就可以。&br&&br&3、易道用车&br&优点:App体验也挺好&br&&br&缺点:优惠券闲置大,经常有一堆优惠券,一个都用不了!&br&&br&4、滴滴专车&br&和嘀嘀打车集成,没有单独的应用。 不好不坏价格适中&br&&br&5、神州专车&br&优点:所有专车都是神州集团的车,车辆有保障,且服务优质! &br&&br&缺点:App做得实在是看不下去,那设计真是。。&br&&br&&br&最后整理一下,各个工具的优惠政策,顺便给一下我的优惠码 哈哈&br&&br&Uber&br&首乘只要输入邀请优惠码即可优惠30,一般都是免费乘坐啦。 &br&我的优惠码是&b&UberXinshou&/b&&br&同时关注他们的新浪微博,经常会有优惠码放出。&br&&br&一号专车&br&绑定信用卡送60元通用券&br&目前充值有充值999送999的&br&&br&&br&神州专车&br&首乘免费(50元内)&br&目前充100得100,还是比较划算的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其实是充了某专车999,感觉他们定价不太合适了),所以好好对比一下他们的定价。首先直接上图!!更新:目前一号专车推出了一号快车,定价与人民优步基本相同。注:1、坐标杭州,暂只统计杭州各路段价格,据了解不同城市会有不同定价2、…
扯几句。&br&我是赞成派。&br&作为酒店从业者来说我对打车软件经历了从爱到恨。&br&上海高峰时间段打车本来就很难。&br&酒店在早高峰时段会协助客人叫车。最早我们安排员工路面扬招和电调结合。&br&打车软件问世后我们很快就和**打车(现在烧钱很凶的两家之一)开展了合作,他们给我们做了专用软件平台,酒店前台可以很方便的鼠标点点就叫到车。一开始效果很好,效率比原来高很多,大家都很满意,我甚至已经考虑2014的预算里留出付给打车公司的钱。&br&好景不长,很快用酒店专用客户端就叫不到车了,和司机聊时,司机们表示不加钱不来。&br&我们恢复到电调和路面扬招,客户端用作补充聊胜于无。&br&随着2家公司烧钱越来越狠,尤其是进入到2014年,情况急转直下,司机们已经发展到路面扬招不停,只做加钱的单子了,我们路面扬招的员工常常1个小时找不到一辆车,电调也没车,酒店客人怨声载道,好几个早上和我相熟的客人用叫车软件演示给我看,只用加20元才有应答,不然根本没司机来。上周和司机聊时,司机自己也说他们现在扬招基本不停。(停了不做算拒载)一门心思等加钱和补贴。抢到一单空驶成本全回来了,还有的司机干脆找地方停着,就抢单。抢到了再开去。&br&我觉得这种时候必须政府出手,打车软件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实际运行中被聪明的中国人带上了歪路。
扯几句。我是赞成派。作为酒店从业者来说我对打车软件经历了从爱到恨。上海高峰时间段打车本来就很难。酒店在早高峰时段会协助客人叫车。最早我们安排员工路面扬招和电调结合。打车软件问世后我们很快就和**打车(现在烧钱很凶的两家之一)开展了合作,他们…
谢邀!我发现你们的消息真的蛮灵通的。我们对内发布什么事,第二天知乎上一定有人会问。&br&
大数据研究院目前只有三个人,都是大神,google和百度深度研究院挖过来的,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的算法问题。今年会加入很多大神,包括ibm的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和浙大教授何晓飞等等,都是深度学习领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br&
我觉得大数据研究院将来一定会为解决交通拥堵做出很大的贡献,他们关于视觉研究的成果还蛮有逼格的,可以把模糊图片恢复到精度很高!类似算法植入交通路线模拟,还是可以期待的!
ps:之前炒的很火的linkface,四个颜值超高的合伙人,两个技术负责人,分别是我们大数据负责人的师妹,和他在google带的实习生。。我只能说滴滴大数据的实力绝对可以期待!
谢邀!我发现你们的消息真的蛮灵通的。我们对内发布什么事,第二天知乎上一定有人会问。 大数据研究院目前只有三个人,都是大神,google和百度深度研究院挖过来的,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的算法问题。今年会加入很多大神,包括ibm的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和浙大教…
砸钱的案例,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都不停地上演着,而且成功的不少,著名的如下边两个:&br&&br&案例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在线AOL的“试用邀请”,让美国在线成为互联网接入提供商的巨无霸。&br&&br&AOL将他们的拨号上网试用产品——起初是3.5寸软盘,后更改为CD介质,发送给用户。在AOL进行IPO的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间,AOL的试用邀请几乎进入到了每一个美国家庭的信箱内,AOL为免费发送给用户的试用产品花费了3亿美元。&br&&br&这3亿美元使得AOL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网络提供商,在他们发送试用产品的这一段时期内,他们的用户数量从最初的20万人变成了2500万人。当收到试用产品的用户没有和他们进行签约的时候,AOL选择了坚持不懈的继续给他们发送试用产品。到底极致到什么状态,有个场景大概是这样的,飞机上空姐会给乘客送AOL的光盘,“先生,请品尝一下AOL的服务,免费的”。&br&&br&可参考文献:&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104654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在线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案例二:软银在日本手机运营商里异军突起。&br&&br&日,日本开始实施“携号转网”制度。在此前一天的10月23日,软银移动宣布了大幅调低手机通话资费的“金计划”。这一计划的惊人之处在于,所有加入该套餐的用户,在软银网内互打电话、互发短信实行免费。为配合这一计划的推出,软银在日本投放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一时间有无数日本人转投软银的网络。&br&&br&2007年,软银又推出了著名的“White Plan”计划。当时日本其他两大运营商的每月包月费通常在4000日元左右,而孙正义却推出了每月980日元包月的“White Plan”。自日开始对“White Plan”进行营销,仅10天用户数就突破了50万,3周内突破了100万。从此之后,更是以月增100万用户的速度一路增长。&br&&br&可参考文献:&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移动的帝国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砸钱的案例,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都不停地上演着,而且成功的不少,著名的如下边两个:案例一: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在线AOL的“试用邀请”,让美国在线成为互联网接入提供商的巨无霸。AOL将他们的拨号上网试用产品——起初是3.5寸软盘,后更改为CD介…
按现在国内几十家类似start-ups的竞争态势看,嘀嘀现阶段应该还处于烧钱培育市场期。&br&&br&斗胆想象一下可能的盈利模式:&br&&br&前向收费(面向用户):&br&&ol&&li&特权会员。如,付费会员打车时,除了加入会员的费用,无需附加其他费用,周围加入会员的司机都会无条件响应。司机参与会员费分成。&/li&&li&用户附加费用充值。初期以冲XX送XX的噱头吸引充值,充值金额可用于支付打车附加费用,司机获得的附加费用达到一定值时可提取到自己的银行账户或者手机账户中。在用户基数较大的情况下,充值储备金额帮助公司做类似端推广等业务的投资。&/li&&/ol&后向收费(面向生态参与者):&br&&ol&&li&针对用户特征的广告。智能手机约车用户有着显著的群体特征,是各类电商购物、APP推广、金融财经服务类广告的投放对象。打车软件本身还附带LBS属性,了解到顾客的出发/到达位置后,可以针对性地推送位置广告(餐饮、酒店、生活服务类) 。&br&&/li&&li&针对司机的会员服务。当APP覆盖率达到相当水平、用户/司机规模足够大时,针对区域用户招车的数据模型可以基本建立。司机可借助该模型提供的数据或指导在交通繁忙时段或者业务清闲时段合理规划自己的出车路线,进而提升收入。&/li&&li&有营运牌照的高端车辆租赁机构(可以引申到各类服务提供商)。对有特殊用车需求的用户提供高端服务(短途少量货物运输、高档汽车服务、短长途接送等),从中抽取佣金。&/li&&li&&b&通过每天在途的几万辆出租车行驶情况、司机播报,为导航、地图产品提供可信度更高的包括于路况、人群迁移在内的城市出行数据。从而获取收入。&/b&&/li&&/ol&
按现在国内几十家类似start-ups的竞争态势看,嘀嘀现阶段应该还处于烧钱培育市场期。斗胆想象一下可能的盈利模式:前向收费(面向用户):特权会员。如,付费会员打车时,除了加入会员的费用,无需附加其他费用,周围加入会员的司机都会无条件响应。司机参…
我真的想答这题,希望大家和我讨论讨论。&br&参加过快的打车在北京清华的宣讲,我真的很喜欢快的打车给我展示的一张图,真的很喜欢,真的很喜欢!我觉得三位高管所作的演讲加一起也不如这张图给我的吸引大,我还思考了一个关于快的打车商业拓展的功能产品,可以内置在快的中,写到了苏杰老师的模版中,因为刚刚接触prd文档,就套用了,附在了我的简历后面,但还是石沉大海,连下一轮的笔试面试机会都没给,伤心了很久。这图是关于智能交通平台的,给大家分享一下。虽然是快的但也和滴滴大同小异。&br&&im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src=&/35a89cd6c47a9c15691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35a89cd6c47a9c156915_r.jpg&&我觉得这张图真的很迷人,很迷人。我觉得支撑起这个智能交通平台梦想的要是谷歌这样底层系统?平台的模式才能算是靠谱的,像快的10亿美金级别的公司还是体量太小,起码也要是百度级别的,所以一看到这图,我真的是有点醉了,不过我喜欢,觉得这公司靠谱,这也是我这么想加入其中的原因。太美了。我蛮看好这个行业的,现在交通运行的效率很低,可供发展的前景也很大,我投了滴滴打车,这里有我很崇拜的人的女儿,带着很大的期许,依然杯具了。&br&回到正题,像快的和滴滴虽然现在还是一款应用,确是一款出行特定场景下使用的重要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说快的和滴滴已经占据了出行的一个很重要移动端入口了。而在这个入口下,可以把资源更多的连接有需求的用户,向用户提供出行解决方案,聚集起用户和资源,这将是一个想象巨大的平台。出行要提供数据吧,你到哪里?你什么时间经常去哪里?你的习惯?根据习惯推导出你的更多信息,更多的数据一旦形成可靠的分析结果,你的价值会被更多的开发出来。出行需要付费吧,总要有支付吧,支付要沉淀资金吧,沉淀的资金要利用吧,又可以延伸到金融。交通可以延伸到物流吧,顺道运运东西,分分成,做了物流整合服务了。外出旅游需要用车吧,用车得提前提供数据吧,好呀,给你提供些酒店景点攻略你不会拒绝吧?ok,又延伸到了旅游。出行需要代驾,这个哪里找?要是快的滴滴做了代驾服务,有需要会不会用?用,然后平台聚集起有代驾需求和提供代驾的一群人。服务好,开发开发,又进入了代驾服务。有好面子的需要用好车,反正都有了,咱们一起在上面找吧,一号专车应用而生,聚集起一堆有好车和对好车有租赁需求的人,这就进入了租赁金融了。整合了这么多汽车驾驶员用户,做个社交平台可以吧,再聚合聚合,一群汽车拥有者和驾驶者组成的平台,在这里招点靠谱的驾驶员可以吧?切到了招聘了,找个靠谱的一起拼车可以不?切到了拼车。内置了公共交通查询导航,地图数据搞完整精确了,用户自然会被吸引到这里来,地图也可以切入,毕竟装太多软件本身对用户来说就是成本。通过地图和导航切入线下o2o,引流给线下实体店,毕竟能在地图上找到的,干嘛还要去大众美团携程上一个个翻?是不是想象空间更大了?通过社交挖掘用户需求改善产品。这样一整套被通,如打通了任督二脉一通百通,做什么都有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样美好估值怎能不高?慢慢的一点点成为你出行的超级入口。再发展自身,形成从支付到地图到服务的出行服务闭环。(当然现在更多的是合作,同出一家阿里,高德和快的应该可以愉快的合作、支付宝和快的也可以愉快的合作)想想就觉得小激动。这些都是快的滴滴这类公司可以后续发展的道路,有这些前景美好的希望再加上些光鲜的人自然可以得到资本的支持。大笔大笔烧钱绑架用户自然不在话下。而支撑起一个创业两年估值如此高的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畅想。抓住用户使用场景很重要。&br&我觉得还是我开头说的,做这样的平台离不开底层系统?平台的结构。我在宣讲会上问曾先生,假如谷歌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将利用闲置汽车资源的功能内置了,快的如何应对?我问这个问题的本意在于,快的对于底层开发到底有没有想法,虽然谷歌被排斥在天朝以外,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可敬又可怕的对手,想知道快的有没有野心做成世界性的交通平台。我想出国在未来也应像现在去跨省旅游一样简单,做不到世界级本身就是一个交通平台瓶颈。而曾先生回答中有一句:我们也可以学跟着做。让我有点招不住了。不过毕竟是技术主管,这样回答无可厚非,我还看到曾先生脸红了,这点性格和我很像很像。&br&所以,说了这么多,一个应用值不值得了这么多,重要的是这个应用背后的商业逻辑以及这个商业逻辑相关联的牵扯到的更多的商业形态。这是个美丽的传说,只能说是个传说,因为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以目前发展的情况,很难做到一个智能交通平台。&br&我觉得最有可能做成的这个平台的离不开政府和公共交通以及整个交通系统的对接。需要从政府、公共系统、出行数据、用户、车辆等相关一整套对象全部打通,聚合到一个平台,最好能内置在智能终端,完成一个出行超级入口的系统级应用。我想这样的会更有商业价值,未来也会更加绚丽,想想我都激动了。&br&现在的估值是对这一平台模式的认可,对移动端情景使用场景的战略卡位的重视。总之,快的滴滴这类打车软件公司还是有很好前景的,也支撑得起这个估值。&br&(跑题严重,勿怪,想到伤心事就成话唠了)&br&&br&---------------12.12更新-----------------------&br&&br&鉴于有人对我行文混乱提出异议,我想解释一下,写的时候确实是我一时兴起写的,行文不严谨我承认,但还是给大家梳理一下。&br&首先一开始是我写答案的背景和对快的滴滴渊源的介绍。&br&其次,写的是滴滴快的这类公司可应用和拓展的场景。&br&然后是对这类公司被普遍看好的一个个人的解释。&br&最后写的是对未来的个人看法和对这个行业的思考。&br&至于逻辑混乱就说这么多吧,仁者见仁。&br&还是感谢给我提意见的知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注意的。我会多用短句,尽量在开头说明段意让大家阅读更友好。谢谢了!
我真的想答这题,希望大家和我讨论讨论。参加过快的打车在北京清华的宣讲,我真的很喜欢快的打车给我展示的一张图,真的很喜欢,真的很喜欢!我觉得三位高管所作的演讲加一起也不如这张图给我的吸引大,我还思考了一个关于快的打车商业拓展的功能产品,可以…
谁修改了我的问题...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啊?一开始是有照片有说明的啊?视频只是一小段,谁也不会一来执法就拍视频...事件是这样的。&br&&br&&p&6月2日晚上,我们一家人约在好运街的一家餐馆聚餐,约晚上20:40,用叫车软件叫了一辆专车送我们回家,就在刚拐出亮马桥路不久,&strong&一群人约十几个一下子蜂拥上来,在马路中央把我们逼停,约3人穿警服,其余没穿痞气十足的跟在他们后面,很是招摇,猛敲窗户二话不说就问我们四个人索要身份证,此时他们也并没有出示自己的相关证件&/strong&,这时我们也有些不知所措,是警是匪难以判断,而后被强行要求下车,在马路中央一个十分不安全的地方,&strong&前后十几个人全部围着我们要求笔录个人信息、是否叫了专车、用什么软件叫车、什么时间、在哪里、去什么地方等等等,同时嘴里大声嚷嚷着专车是违法的你们知道吗!?违法!!!你们坐专车也是违法的!!!&/strong&我们是在执法!!!!!多人同时大声嚷嚷场面混乱不堪,&strong&此时我们其中一个人已经给了身份证,另一个人正在拿身份证,而后他们要求提供联系方式,已经给了身份证的人问:为什么要我们的联系方式?于是其中一名穿警服的人就开始要将我们“拿下”大力推搡我们,跟在他后面的十几个没穿警服的人见机一哄而上要给他当帮手,指着我们意思要打架&/strong&,看到他们开始使用暴力我们问:为什么要动手?我们不是正在给你找证件吗?为什么要动手呢?&strong&此时我们的人身安全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侵犯和侮辱,于是我打开手机拍摄,他们觉得有些理亏,狡辩说:我没动手啊我没动手啊!视频也是从这里开始录制的&/strong&,于是我们继续配合提供笔录,笔录约持续20分钟。&/p&&p&&strong&之后突然这时后面有一个人喊:别问了别问了!这车是租赁公司的合法的!&/strong&&/p&&p&瞬间安静了&/p&&p&&strong&我们问为什么不先问司机?!为什么对我们动手?&/strong&&/p&&p&&strong&此时他们一行人瞬间散开,无人回答我们的问题,留下一句:“我们走!”便扬长而去。&/strong&&/p&&p&他们三辆车猛加油门扬长而去!为普通民用车辆。&/p&&p&留我们一家人带着12岁的孩子在马路中央。&/p&&p&司机问我们要不要继续乘坐,我们此时心里已经害怕到对合法车辆也心有余悸了表示算了。&/p&&p&然而在之后的十几分钟都没有打到一辆出租车。&/p&&p&当我们到家已经半夜23:30,愿我的弟弟今晚不会因此而做噩梦..&/p&&p&&strong&我们感慨的是,执法可以理解,公民也应配合,但场面太暴力!&/strong&&/p&&p&&strong&以及执法程序的合法合理性,是否应该规范?&/strong&&/p&&p&&strong&并且我还有一个疑问,对着我们亮警号,只有警号,就连警方内部人都难以辨认真假,而我们普通老百姓如何检验是真是假?&/strong&&/p&&br&&p&&strong&从视频中可以模糊辨别警号:&/strong&&b&052646&/b&&/p&&br&&img src=&/46ad908b196e44ab733345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46ad908b196e44ab733345_r.jpg&&&img src=&/72a2cfb6adb8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72a2cfb6adb8_r.jpg&&&img src=&/ad4cc06fcfa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ad4cc06fcfa_r.jpg&&&img src=&/a68f2a44fed9cf153bb8b_b.jpg& data-rawwidth=&568&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8& data-original=&/a68f2a44fed9cf153bb8b_r.jpg&&
谁修改了我的问题...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啊?一开始是有照片有说明的啊?视频只是一小段,谁也不会一来执法就拍视频...事件是这样的。6月2日晚上,我们一家人约在好运街的一家餐馆聚餐,约晚上20:40,用叫车软件叫了一辆专车送我们回家,就在刚拐出亮马桥路不…
谢邀。&br&&br&&b&杭州出租车师傅现在已经是全杭州除从业者之外最懂互联网的人群了。&/b&&br&-------------------------------欢乐的吐槽分割线------------------------------------&br&地推这块是我之前工作中没有涉及过的方法,在这里只能简单推测一下,知乎上有许多快的、嘀嘀的员工,他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br&&br&打车软件的地推必然要经过出租车公司,可以看看嘀嘀早期和出租车公司谈的结果:&br&&a href=&///?target=http%3A//.cn/12/32669_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手机打车软件生存样本调查:月投入百万推广&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篇软文中说:&br&&blockquote&&p&北京当时189家出租车公司,他们跑了一百家。大家都问:有没有政府的红头文件?&/p&&p&打定主意要做打车软件后,明摆着的问题是,司机在哪?&/p&&p&出租车公司不愿意与小桔科技合作,前两个月没有签下来一家公司。&/p&&/blockquote&所以在地推之前要和出租车公司谈好,获得许可,这一步不拿下来,后面就无从说起。谈下来之后怎么办?对司机怎么推?&br&这里也有一篇快的打车在虎嗅上的文章:&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12173/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打车应用创业者自述:我们如何由零启动一款O2O产品&i class=&icon-external&&&/i&&/a&&br&快的具体的地面推广方式是:&br&&blockquote&当时的情形很有趣,包括运营推广、市场人员、技术开发、产品经理在内的一群人,带着遮阳伞、推广宣传单页、给司机的小礼品、成箱的矿泉水、还有放着《爱情买卖》的大喇叭,浩浩荡荡杀到了司机师傅集中吃饭的服务区。&br&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面对的是最真实最底层的用户,其中有最好的评价——“愿意掏钱你们给我装一个”;也有最固执的拒绝——“你们这个没人用的”;还有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我先看看我们用的好不好”。&br&我们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多轮班坚守着阵地,手把手地介绍、演示,累了就轮流在旁边酒店开的房间睡觉,晚上回家路上所有人都嗓子冒烟说不出话。但是面对着当时每天上百的司机入驻,每个人都亢奋异常。&/blockquote&这应该是早期的推广状况,很接地气,往后规模大点的话肯定是招一些销售专门干这个。和携程专门在机场给人装App一样,虽然笨,但很有效,够直接。&br&记着,这时候装的话应该没给司机充话费,送钱什么的。都是说这个能赚更多钱,很多司机就愿意去尝试。&b&这是第一阶段。&/b&&br&&br&&br&&b&第二阶段&/b&开始,给司机装App时,就会送些小礼物。&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12870/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快的打车:烧钱还能烧多久?-看点&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篇文章中说:&br&&blockquote&目前快的打车软件安装是在快的团队在出租车司机出没的吃饭地点、机场等地安装的,安装时会附送车载充电器等小礼物,假定每个司机的获取成本是20元吧。&br&另外为了为鼓励司机使用,对每月打开软件超过5天的司机奖励话费10元。&/blockquote&这阶段给司机安装时送礼物,并且每月给司机送话费(后期话费每月增长到)。对乘客的补贴也开始,只要乘客使用快的打车并分享到微博,就会收到10块红包。&br&当时的情况并不疯狂:&br&&blockquote&从目前司机反映的情况来看,快的打车基本上每月帮助司机增加10单客人,减少在郊区的空驶率。&/blockquote&&br&&b&第三阶段&/b&,开始砸钱,对司机和乘客双向补贴。这时候,有了之前的基础,消息在司机间传的很快,许多司机会开始主动去装。想想看,装一个软件而已,每个月能多赚三千多,谁不干?&br&&br&总结下,作为类似打车软件这种O2O类型App,要做地推,两种方法最有效:&br&&br&一、踏踏实实去面对用户,埋头苦干。&br&
特别是地推的对象是司机这种不善使用移动App的用户,你只能一个个去推销、去演示。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就算你教程,宣传视频做的再美轮美奂,面对只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师傅们,还是要嗝屁。&br&&br&二、砸钱。&br&
后期快的、嘀嘀这种土豪式的补贴力度,所有的司机都要疯狂。不要担心他们玩不转智能手机,他们可以问自己儿子、亲戚乃至任何会的人。&b&当利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所担心的门槛完全不是门槛。&/b&&br&例如我有次坐车,当司机得知我也是做互联网行业时,问我哪款手机信号最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用信号好的手机抢单快点(他当时用的是iphone)。我说小米3信号不错(尽管我是米黑)。他当即表示要去买一部……XD
谢邀。杭州出租车师傅现在已经是全杭州除从业者之外最懂互联网的人群了。-------------------------------欢乐的吐槽分割线------------------------------------地推这块是我之前工作中没有涉及过的方法,在这里只能简单推测一下,知乎上有许多快的、嘀嘀…
更新。&br&&br&今天得知了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倍感欣慰。&br&&br&-----------------------------&br&&br&现在得票第一的回答说的方面当然存在。我想补充另一个角度。&br&现在两家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抢,不过是互相搭台唱戏而已,支付宝很难撼动微信在社交的地位,微信也很难颠覆支付宝网上支付的地位,两家之间的平衡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家处于谁也动不了谁的状态。&br&那么为啥还要搞的这么风生水起呢。打车软件,在刚出来的时候一片蓝海,像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头公司怕的是什么,就是在这种蓝海里面出现什么新的东西被一个迅速崛起的创业公司给跑到前面,做成气候,到时候再竞争或者收购的代价就要大很多,这两家于是搞出来这样一件事,迅速把这片蓝海变成了红海,那么再有小的玩家进场,不管搞出什么样高级的玩法功能等等,都是玩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直接贴钱的做法的,而贴钱这种做法,只有像阿里和腾讯这种巨头才能玩得起,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挑战。在他们两家进来贴钱之前,不是没有打车软件,不知道那些软件们,现在还好吗。
更新。今天得知了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倍感欣慰。-----------------------------现在得票第一的回答说的方面当然存在。我想补充另一个角度。现在两家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抢,不过是互相搭台唱戏而已,支付宝很难撼动微信在社交的地位,微信…
刚好前两天采访了嘀嘀打车。有两个数据跟大家分享下。&br&&ol&&li&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嘀嘀打车的数量已经到了1.1万人。北京一共6.7万出租车。占六分之一强。&/li&&li&嘀嘀打车下载量以每天一万的数字增长。到 3月1号( 谢谢@&a href=&/people/ctlzhl&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刘震林&&刘震林&/a& 指正 )是54.7万人。市场营销费用,零元。Appstore上推荐榜是因为苹果中国的员工也在使用嘀嘀打车,发现特别方便。&/li&&/ol&用户体验,我用过一两次(屌丝还是坐地铁吧),感觉步骤比摇摇招车要简单不少,叫车速度比较快,车辆也比较多。大致的楼上也说了。我说说我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信息(非软文,但有偏颇之意)。&br&&ol&&li&首先这个团队出身还挺好的。创始人是阿里的老员工,技术团队是阿里+百度搜索一起搭的。现在团队30多人,有一半以上的人负责技术。&br&&/li&&li&他们团队在8月份还是苦逼状态的。听采访对象(没征得认可,先不说名字拉)说最早装他们司机端 APP 的出租车司机曾大骂他们是骗子——每天走十几MB的流量,却没人叫车。他还专门跑去他们办公室摔手机说你赔我流量钱。有人找到他们说:我们不要求什么,你说我开着它(指摇摇招车app),一天都听不到一个响声,难受啊!现在,那位大骂「骗子」的司机师傅已经从12月份开始上线。除了过年期间,到现在一天不落下。&/li&&li&他们司机端和用户端的 APP 功能其实不一样的。但,这两个产品有三分之一的改动来自出租车司机的建议。据采访对象描述,有司机师傅隔几周就去他们办公室,跟产品经理说哎呀哪个功能不好使,改改。&/li&&li&嘀嘀在北京西火车站、北京南火车站、南苑机场有三个人工服务台。给出租车司机安装嘀嘀打车。即便如此,有不知情司机仍然天天打人工服务电话,导致他们网站唯一预留的电话天天占线(这个我可以作证……)。&/li&&li&司机端可以看到一个排行榜。从高到低列出了拉单最多的司机师傅。上前多少名有奖励的。以前都很「屌丝」,比如奖励手套啊,奖励糖果水果什么的。现在,则是奖励加油卡——从侧面证明他们 A 轮融了不少钱。&/li&&li&最快打到车的速度已经从4秒中刷新为3秒钟。后台有数据记录,微博当事人也有微博。&/li&&li&嘀嘀打车到目前最大一笔单子是2200元(采访记录没在手边,貌似是),发生在过年期间。乘客预约,说,从国贸到河北宣化,有人去嘛?司机接单。然后双方通电话才明白,原来不是乘客去宣化,而是,让司机打着表去宣化接一个客户来国贸。谈好后,司机打着表去了宣化再到国贸,一共2200元。司机问你为什么这么信任我,招车者冷笑一声(这是我脑补的),你们个人资料我都有,你能跑哪去?(以上来自出租车司机讲述)&/li&&/ol&个人觉得 96103 跟他们比就是个渣渣。团队目前最大问题在于缺人手。导致了:&br&&ol&&li&抗压能力差,现在用的人还不算多,偶尔会有投诉。越来越多人使用嘀嘀打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投诉,对他们人工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感到捉急……&br&&/li&&li&市场推广慢。作为一个用户我认为这么好的应用我应该早点知道啊……&/li&&/ol&PS:&br&1楼的大哥,这叫嘀嘀打车,不是滴滴打车……
刚好前两天采访了嘀嘀打车。有两个数据跟大家分享下。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嘀嘀打车的数量已经到了1.1万人。北京一共6.7万出租车。占六分之一强。嘀嘀打车下载量以每天一万的数字增长。到 3月1号( 谢谢@ 指正 )是54.7万人。市场营销费用,零元。Appst…
【7.30更新】 前段时间的Uber冰淇淋活动让我想到了Travis的那句话Uber is in the business of happniess. 于是我回忆了自己在中美10个城市使用Uber遇到的一些温暖的故事: &br&&a href=&/chenyuz/& class=&internal&&我与Uber跨越10座城市的温暖旅程 - 苹果姐姐の创客咖啡屋 - 知乎专栏&/a&&br&&br&&br&1. 我从2012年9月开始使用Uber, 先后在旧金山,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使用Uber- 算老用户,参加过Uber在纽约的线下活动,比如坐车去布鲁克林,赠送SoulCycle的课;最近,我在美国多次使用Uber Pool和人拼车 (同时,Uber的竞品Lyft,SideCar 我都多次使用)&br&2. 2014年6月在北京用过Uber,当时觉得Uber定位的是高端用户,还有美国来中国出差的;但是,a.司机不会说英文,b. 外国人手机是海外电话是个问题。 &br&去年7月回国创业后,因为我的Uber账户是美国手机号和美国信用卡,不方便,没有使用;而滴滴打车可以用微信叫车,无需下载App,连接微信支付,很方便。所以,过去半年,我一直使用滴滴打车 (加上滴滴打车有很多补贴券)&br&3. 最近Uber推广力度很大,折扣很大;我周边的同事都因为 a.便宜 b. 车高端舒适 c.美国品牌 使用Uber, 甚至有同事是Uber脑残粉,疯狂的推荐Uber。 于是,我重新申请了一个国内的账户,连了支付宝,再次在国内使用Uber;真心实话说,Uber的用户体验好于滴滴&br&4. Uber的创始人Travis说Uber is in the business of
happiness.&br&当有人问Travis, Uber的目标是什么? 他说“提供令人愉悦的体验”,这句话太赞了,Travis的vision不局限在把Uber做成最大的叫车工具:Uber提供过快递;它们每周都有新颖的活动,送过冰淇淋,萌猫等。我想Amazon投资uber非常明智,也是很早看到,Uber如果可以把接送人做到极致,它可以做物流,送任何一样东西&br&&im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src=&/cd5336abaa359dbe3d6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cd5336abaa359dbe3d67_r.jpg&&&br&4. 做为滴滴打车和Uber的深度用户,以下是我自己一些感受:&br&&br&(1)首先,Uber定位和滴滴专车更像,但我接触到的Uber司机基本都是兼职, 有自己的全职工作- 有在机场工作人员, 下班回家正好接几个客人,赚些生活费;有晚上闲着没事的上海大叔,出来开车,和人聊聊天,认识些有趣的人。Uber司机素质普遍偏高,抱着不同的心态来开车:不管是赚些外快,还是认识新朋友。&br&与此相反,滴滴专车的司机据我观察,都是全职。开专车是他们的生计,目的也不同。 &br&&br&(2)其次,细节体现用户体验的不同。 我个人习惯Uber的用户体验,比滴滴专车好。 比如,付钱这个环节,Uber下车不需要打钱给司机,司机按结束后,用户直接收到邮件账单,上面有详细的费用清单,省去了滴滴打车的付钱步骤;Uber用户体验棒一些。当然,我相信滴滴打车付钱的模式,可能1. 美国手机支付系统危险度低一些 2.确认金额+输入支付密码更符合国人的用户习惯,因为在国内大家希望确认金额,输入支付密码比较放心,但这就多了一个步骤。&br&有时候,我下车赶去开会,可能就忘了付钱,然后过了半天接到司机电话催款,有些不好意思,但不是故意的。&br&&br&(3)用户场景差异化: 我打滴滴专车的时候,我把它定位为便利叫车的交通工具/载体,可能不想和司机聊天; 而Uber给我的是一个全方位的体验,比如我在广州出差,几个Uber司机知道我路不熟,热心给我推荐当地的老字号小吃(文明路上的百花甜品、达扬炖汤等)让我感觉有个当地的导游;我中午真的去吃了这些店,那么Uber变成了我在广州的一段记忆和体验;有个司机说,有问题随时打电话问他。&br&&img data-rawheight=&3120& data-rawwidth=&4848& src=&/eb1ae72d1ef56d3ba852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8& data-original=&/eb1ae72d1ef56d3ba8527_r.jpg&&&br&&img data-rawheight=&3224& data-rawwidth=&3910& src=&/b8c4708a3fcfb82f1dfa2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910& data-original=&/b8c4708a3fcfb82f1dfa2d_r.jpg&&&img data-rawheight=&750& data-rawwidth=&750& src=&/9d53d52e04f227fee3cbd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9d53d52e04f227fee3cbdb_r.jpg&&&img data-rawheight=&3184& data-rawwidth=&5088& src=&/48d07ad95c25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8& data-original=&/48d07ad95c25f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2448& src=&/4badacdefd1da0e81e89f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4badacdefd1da0e81e89f0_r.jpg&&&br&&br&(5)对于我来说,我在赶路的时候,会选择滴滴打车的“出租车”,因为他们路熟,很多专车司机路不熟,让我导航,赶路的时候非常差的体验,因为可能误事;在Uber给很多优惠的时候,会选择Uber, 香港的Uber很贵,即使体验再好,可能也不使用。在美国Uber和Lyft做到比出租车便宜,现在Uber在国内推广价格也是这样;体验固然重要,但我感觉很多时候“价格”才是影响大部分人用户习惯的关键,然后就是用户体验&br&&br&以上是我根据自己体验的个人观点,我记得2012年9月我第一次在旧金山使用Uber的时候,白发爷爷司机把车子布置得很漂亮,有disco球,准备了零食、水、口香糖。他激动的告诉我,因为Uber,他付得起房租了,还有了存款。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感激,至今深深影响着我。&br&&br&&img data-rawheight=&1152& data-rawwidth=&1536& src=&/a70a1d2eee5e135ae92b0f2cc873e3e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a70a1d2eee5e135ae92b0f2cc873e3e1_r.jpg&&&br&我热爱分享经济的原因是它通过技术和手机连接了打车人和司机,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它把打车做成了一种体验,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兼职的工作,养活自己。我们不再被一个工作限制,一个开幼儿园的硅谷女创业者告诉我,她计算了要自己做到财务独立,每周要开x小时的车,每天7点开始出车避免高峰期。 &br&&br&所以不管是滴滴打车还是Uber,分享经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让更多人有挣钱的机会,同时减少资源的闲置。&br&&br&如果喜欢我的答案,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苹果姐姐 (AppleSister_) &br&&img src=&/eafb970c2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7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afb970c2e_r.jpg&&
【7.30更新】 前段时间的Uber冰淇淋活动让我想到了Travis的那句话Uber is in the business of happniess. 于是我回忆了自己在中美10个城市使用Uber遇到的一些温暖的故事: 1. 我从2012年9…
据老夫内幕消息,两家公司早就想合并,只不过就合并后的产品名称一直谈不拢:&br&快的希望两者产品各取第一个字,叫“快滴打车”。&br&滴滴则希望各取第二个字,叫“滴的打车”。&br&僵持许久未有结果。
据老夫内幕消息,两家公司早就想合并,只不过就合并后的产品名称一直谈不拢:快的希望两者产品各取第一个字,叫“快滴打车”。滴滴则希望各取第二个字,叫“滴的打车”。僵持许久未有结果。
广州这里的出租车没到这么难打的程度,所以不大清楚,但是文章最后一句“用户体验牛则产品牛!”,显得作者非常水。&br&用户体验牛则产品牛,这话大概是07、08年,UCD开始在国内兴起时候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从那段时间开始到10年、11年左右,是中国用户体验突飞期,但是也是相当浮躁的,很多人甚至以为有了用户体验,就能够带来用户。我相信作者也是这样的人。&br&其实,根本不是。用户首要的是你能戴给用户什么,其次才是用户体验。用户最关心的是这个东西能不能为自己带来价值,如亚马逊和当当的便宜、陌陌的约炮、hao123的方便入口、微信的免费短信,这个才是用户最关心的。如果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仅仅是交互,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一时的新鲜,但是不能让用户真正喜欢上这个产品。一个打车应用不能给出租车司机带来真正的乘客,带来实际收益,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要用?即使再简陋的返利网,即使不怎么可信,君不见也是一群用户冲过去么?(好像有些离题了)&br&&br&讲一下我对打车应用的见闻:&br&我想起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从香港机场打的去沙田的丽豪酒店,认识了香港的的士司机Simon。Simon的的士上有3台pad在驾驶位置前一字排开(如图)。我上车的时候以为这些都是装饰品,后来在路上发现原来这个是一个的士台,我坐的的士是主台。看图先。&br&&img src=&/b14b901f4cd6bc5faf685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9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b14b901f4cd6bc5faf685_r.jpg&&&br&基于产品经理的本能,我和Simon聊了一下,他们自己二十几个司机组了一个小台,Simon做台长,3台pad分别是地图+车队运营状况(空车否、在哪里等等资料)、CRM(居然有CRM!!!)+Talkbox、打电话用,还有一台手机专门开4G热点(同时供乘客使用)。&br&车队其他车上都有一台pad加电话,联络方式主要是talkbox和电话,每个月给这个台长一定的费用(多少我不好问)。&br&在我从机场到酒店途中,大约不到30分钟,Simon接了3个电话,调度了5台车去接客人。&br&路上也接到两个电话是有其他司机想加入,想找他买pad和安装软件。&br&我想这才是刚需吧。从司机被动接受,到主动加入,是什么让这些司机加入这车队?利益!&br&&br&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问Simon大概是怎么宣传的,大概都是回头客吧。&br&==================================================&br&我补充一下用户体验的东西,&br&1、由于有CRM,Simon可以知道客户的称呼以及常用打车地点,譬如一个客户打电话进来,Simon马上就可以打招呼“陈小姐你好,这次是不是从XXX到XXX啊”,既带给客户亲切感,也省去客户解释打车地点的麻烦。&br&2、路上,听Simon和同行聊天,他说为了方便客户打电话进来,准备申请一个短的号码和一个号段,专门做的士台。
广州这里的出租车没到这么难打的程度,所以不大清楚,但是文章最后一句“用户体验牛则产品牛!”,显得作者非常水。用户体验牛则产品牛,这话大概是07、08年,UCD开始在国内兴起时候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从那段时间开始到10年、11年左右,是中国用户体验突飞…
来自子话题:
&p&近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至于合并是否触及垄断的质疑,双方回应称,城市出行这个市场非常大,移动打车在其中只占到非常小的比例,行业参与者也非常多,不存在垄断。对于合并是否涉及垄断的问题,法律界展开了讨论,目前我看到的第三方观点都是倾向于希望商务部审查,我自己开始也是,但思考后开始对这个问题比较纠结,下面是想到的几个问题:&/p&&br&&p&最初记者采访时,我的观点:商务部应该主动审查,根据国务院经营者集中申报规定,经营者集中未达到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按照规定程序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p&&p&但反垄断审查会不会遏制创新、会不会打击风险投资家的投资热情?滴滴和快的为什么要合并?新闻报道称,他们的高管认为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仅2013年年底面向打车软件端口的现金补贴大战,双方就陆续“烧”掉了近20亿元。&a href=&///?target=http%3A///15/0215/03/AIFDTBVB00014AE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滴滴快的情人节“闪婚”(图)_网易新闻中心&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滴滴和快的是典型的创新型商业模式,他们除了改造传统的出租车经营行业,破除出租车公司垄断经营造成的服务品质低下,以及出租车服务区域的信息不对称,解决打车难,还带动了移动支付的普及,但这些创新使他们的投资者承受了很大的风险。当投资者发现滴滴和快的靠补贴拉动用户使用的商业模式无法继续,但两家的竞争又欲罢不能时,合并他们停止恶性竞争另找商业模式出路就成了一个很理性的选择。所以说,推动他们合并的也是市场的力量,但此时,如果商务部以可能限制竞争为由否决他们的合并或者附加较高的合并条件,是不是会扩大投资者的损失并对其他尝试创新者的热情造成打击?&/p&&br&&p&不过,滴滴和快的的商业模式本身并不健康,如果不加规制的合并,是不是会对市场的竞争秩序造成更大的损害?滴滴和快的在出租车市场主要吸引客户的模式是两面补贴,左手补贴打的者,右手补贴出租车驾驶员,希望通过补贴快速培养出市场,但这种补贴完全突破了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经营者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规定,以赤裸裸的烧钱的方式进行,完全仗着自己财大气粗竞相补贴打的者和驾驶员,而且两家可能存在协同行为,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把其他竞争对手基本消灭。&/p&&br&&p&据现有的市场调研报告称,他们在出租车软件预定市场的占有率之和已经超过99%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newspaper//content_.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快的和滴滴占市场份额之和为99.8%
_滚动读报&i class=&icon-external&&&/i&&/a& 。出租车预定市场格局确定后,现在打车软件的竞争已经被推向了专车软件预订市场,如果政府不在他们合并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约法三章的规制,这两个利维坦的合并很可能会催生一个怪兽,并在专车软件预订市场上继续不正当竞争,甚至滥用目前在出租车软件预订市场上已经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重演他们在出租车预定软件市场上排挤竞争对手的一幕。&/p&&br&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的思路其实已经厘清,商务部应该对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进行审查,并在要求他们遵守竞争法律规则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批准他们的合并。
近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至于合并是否触及垄断的质疑,双方回应称,城市出行这个市场非常大,移动打车在其中只占到非常小的比例,行业参与者也非常多,不存在垄断。对于合并是否涉及垄断的问题,法律界展开了讨论,目前我看到的第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滴cto张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