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人老年人问题的社会调查查报告

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影响因素分析的
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是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两句流传最广的台词。第一句,点明结果;第二句,说明价值。在现实中,很多观众也表达了与小品中一样的困惑,如果真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到底扶还是不扶?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1.研究背景
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判决结束后,彭宇一脸郁闷地站在法院门去
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这可能是最早的我们或者是媒体关注的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最早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到现在已经衍生了许多版本如“天津许云鹤事件”、“江苏如皋殷红彬事件”、“北京朝阳区扶不起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已经说明了“扶跌倒老人者反被讹诈”已经不单单是个别现象了,“不敢扶跌倒老人”也不是个别现象了。
看见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路上碰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2.调查目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将触及人们道德敏感的话题进行理性分析,以此来引导人们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家的盲目情绪遮蔽双眼,并鼓励人们积极思考,怎么
解决老人害怕在外面跌倒没人扶的问题。
3.小组成员:胡新荣 魏霞 陈环环 陈曼曼 赵永鹏 张乾
二、研究方法、内容、理论设想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本次研究的资料分析方式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2.理论分析及设想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现有某种行为(无论被动或主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但是现实生活中,“口是心非”这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 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不同。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它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 态度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和准备状态,但并非行为本身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原因在于,决定一个人作出何种反 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协 调一致时,态度与行为之间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在周晓虹教授编写的《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造成态度与行
为不一致的条件与因素归结为五个方面。分别是:①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②社会规范。③动机、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④情境压力。⑤价值与代价。
我们以老人跌倒扶不扶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为设想,假定对老人跌倒持扶起态度的人群,在遇到跌倒老人时,其行为呈现出特殊性或者是与态度的不一致性,其没有去扶跌倒老人。以此展开调查,希望能以此为锲机,研究出导致其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的因素是什么?也即导致其不扶跌倒老人的真实因素是什么?
3.调查内容:
通过调查各类人群对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进行态度与行为的对比分析,找到其扶与不扶的真实的主客观因素。了解其态度与行为的相关关系,探索其行为选择的原因。然后在洛阳市高校和社区进行随机访问调查,了解其关于老人扶不扶的态度与看法。
三、研究分析
1.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由于时间,财力,物力等限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只在洛阳市的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和龙祥、龙和、龙盛、锤坏壬缜箍鞑椋逖羰惺侵胁康闹行统鞘幸灿衅涠捞氐拇硇浴1敬蔚鞑楣卜⒎180份问卷,实际收回180份,有效回收率100%;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了60个进行个案访谈。2015关于中国老年产业发展调查报告_调研报告_报告规划_东方范文网
2015关于中国老年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 8:19:3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载
内容摘要:  中国的老年产业扑面而来,为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商机。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
  中国的老年产业扑面而来,为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商机。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xx5年到2xx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xx0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xx0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xx0年为28145亿元,2xx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出处:东方范文网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东方范文网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类范文,主要包括以下栏目:发言讲话稿、述职报告、调研报告、单位总结、个人总结、申报材料、工作汇报、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思想汇报、精彩演讲、竞职演说 、庆典致辞、会议致辞、论文、入党申请书、入党申请书、述职报告等。
上一篇:没有了关于进城老人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报告{数据版} | 新华网重庆频道
您的位置: >> 正文
关于进城老人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报告{数据版}
日 13:22:46  来源: 新浪博客
当下的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打破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老人离开故土,跟随子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农村到城市。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进城老人。
基本生活适应
进城老人并非我们所想农村老人进城跟随子女养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这样三类:一、农村老人跟随子女进城;二、城市老人跟随子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三、从不发达的地方到城里进行打工者。
我们从图一中看出,进城老人的年龄50%左右在60-70岁。根据我们的访谈,我们发现,在50-6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有些是帮助进城打工的子女看店帮忙的。而60-7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在家里做家务、带孙子女等。而70-8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以颐养天年为主,在家看电视、休闲活动为主。
从图二中,我们发现,经过交互分析后了解到,进城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在60-70这个年龄段,我们发现,老人们对于现在在城里的生活状况态度不一,大多数趋向于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少数老人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甚满意。而80岁以上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里的生活没有想法。
从图三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大多数是和子女。孙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并且这个群体的进城老人对于城市里的生活都比较习惯,认为虽然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但是可以适应。而在单独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进城老人我们从分析中发现,他们认为在城市里的生活比较不习惯,想回到农村中去。在适应方面,我们发现三代同堂的进城老人适应的较好。
人际关系适应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适应设立了两个理论假设,即1)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
从图四中,我们发现,小学程度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市的生活最为适应,适应状况良好。而文盲,文化程度相对于低的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较为差,他们对于在城市里的生活较为不满意,不习惯在城市里的生活。而高中或者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城老人,则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进城老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很好,对于现在的生活很习惯,没有出现什么适应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
从图五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差异。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进城老人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朋友主要分布在小区和他们一样的进城老人或者就是老家农村的老人。而高中以上的进城老人则人际交往比较广,既和小区中和自己一样的进城老人也和小区的城里老人,人际教我并没有收到限制。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文化程度低的进城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一些,他们没有积极去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中。
从图文中,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大多数认为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区别的。他们很多认为,城里的老人看不起他们是进城的老人。而根据,我们对城里老人的随机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城里老人觉得进城老人和自己是不一样的。进城老人和城市老人的交际圈子基本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尽管进城老人觉得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大多数进城老人认为自己在城市生活还是比较习惯的。因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也是良好的。
因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
增加这一假设尚未得到验证。
精神文化适应
我们根据精神文化适应设立了一个理论假设,即,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
从图八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子女的每月供给。进城老人对于子女每月供给来自子女,老人们也不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里当家的往往是子女。他们基本没有继续从事工作也没有养老保险,在经济上的压力转化为子女身上。进城老人中养老保险是他们当前经济来源的极为少数。在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发现由于家庭地位的转变,家里核心地位的变化,导致他们适应能力的转变。很多进城L老人表示,他们自己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吃住都靠子女,不在位于家庭的独立地位,依附于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人。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根据图九,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中和邻里关系不熟悉,相处的不好的群体中,他们对于城里的生活不习惯,在适应状况上不及那些和邻里关系熟络的进城老人。但,我们也发现,进城老人和邻里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很多都是点头之交或者认识,但是并不进行联络。这和农村中的,“你家吃完吃我家”“好东西大家分享”等观念有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这一假设是尚不能验证的。
个人发展适应
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从图十中可以得知,为了和他人顺利交流,进城老人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或者普通话夹杂着方言。由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很多进城老人来自农村,讲了一辈子的方言,从来没有学过听过普通话,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和他人进行交流,也学会了生硬了普通话。在访谈中,我们和老人的交谈基本都可以顺利进行,进城老人也基本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在我们对婺城区进城老人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婺城区的进城老人在婺城区的社会适应一般,没有出现极度的不适应,因此适应状况也没有我们假设的那样差,或许和我们金华是个宜居的城市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觉得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1)自身调节含饴弄孙本是天伦之乐,城市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确实也为“候鸟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难得的条件。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 和经历,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2)多交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尝试与其他老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一群新朋友,高兴事、烦恼事一吐为快,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增强生活的信心。
3)自找乐趣他们离开了农村老家,不再操心庄稼;退了休,突然无事可做??最容易让人产生失落感,所以要寻找新的生活兴奋点,给自己确定一个新的生活目标,给自己找乐子。走出家庭,学点新东西,对消除老年的无助感会有所帮助。还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
4)儿女陪伴白天年轻人上班,多数时候老人是自己孤独在家,当儿女的在周末或者休息时要多陪父母聊聊天。还要重视“候鸟老人”心理和生理变化情况,多花时间陪陪他们。
5)社区帮助,社区要多提供一些“进城老人”喜爱的娱乐生活,这样,会让他们的内心深处得到慰藉;积极搭建弈棋、打牌、看戏、观影、跳交谊舞、老年健身、扭秧歌等生活平台,让这些“候鸟老人”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居委会还要注意掌握本区“候鸟老人”的人数、到来和离开时间等情况,为他们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并主动了解老人们的需求,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调查的进城老人数量有限,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分析的偏差,造成相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 .北京出版社,2005-05
[2] 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格致出版社。2008-11
[3] 欧阳雪莲 ,陈勃,罗照盛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心理学探新 2009年第五期
[4] 徐永祥 主编 《社区工作》.高等出版社, 2004
文章摘自:.cn/s/blog_649a5c7501012ajf.html
[] [] [] []
[责任编辑: 邓婷]
| 分享到: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亲子鉴定呈逐年增加,有人说亲子鉴定增多折射出了夫妻信任危机。
[深度] [言论]
社区\博客\微博
[推荐] [直播] [访谈] [专访] [新闻发布会]
重庆新闻排行2014暑期关爱老年人社会实践报告
2014暑期关爱老年人社会实践报告
来源:实习报告
  随之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社会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为了完善老年人养老体系,《老年法》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许多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应运而生。2014年暑假,我加入了林学院&夕阳之行,关爱老人&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在活动期间,收获了很多,认识上,思想上,意识上都很很大触动。
  7月7号早上我们早早的就在小南门集合了,坐车去玉福敬敬老院。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玉福敬敬老院。或许是第一次去敬老院吧,我的心里很忐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老人们会不会接受我们的好意,不知道会不会有意外&&.跟随着大部队的脚步,我走进了敬老院。院子中有不少老人在乘凉,聊天的却不是很多。同学们大家有的就直接坐下来跟老人们聊天。一时间,欢声笑语,连原来没有说话坐在角落的老人也凑了进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老人拉着一个小姑娘的手,开心地说着&你们又来了,早盼着你们来呢,你们来了就好了,就有人说话了,就热闹了&。其实老人需要的不多,只是大家的关心,大家的关注。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陪伴,害怕寂寞。
  聊了会天,负责人让我进房间帮忙。刚进房间就闻到一股很难闻的味,可是当你看到那两个老人的时候,你就真的就顾不上房间里的味道了。房间里住的是两个残障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刚进去的时候,负责人正在给其中的一位退裤子,另一位正在拿着勺子很艰难喝着水。负责人给了我四个药片,让我看着正在喝水的老人把药喝了。看着老人便拿勺子边抖的手,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刻的感受。大概一个小时吧,老人才把四个药片一个一个的吃了。走出那房间,感触很深。有多少人能注意到这些孤寡老人呢,有多少人可以给他们送来关爱呢?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这一群体,更加需要我们的关注、关心和帮助。
  离开的时候,好多老人都出来送我们,甚至送到门外,依依不舍。不停地跟我们讲路上慢点,明天再来!我们走了很远了,还在那里看着我们的背影。真的很有感触,我们只是跟他们聊聊天而已,老人们就那么开心,那么幸福。其实越老的人越害怕别人遗忘,越害怕寂寞,越害怕孤单。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是今后社会的主力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遗忘那些处于社会劣势的老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到关爱关注关心,还要呼吁社会各界去关爱去关注去关心老人。
  以后的两天我们和老人门一起唱歌,一起剪纸,一起折东西,老人们跟我们都很开心。在这过程中,认识了一位老太太,她不让我们叫奶奶,只让我们叫阿姨。她很活跃,参与我们的所有活动,跟我们很亲。记得剪纸的时候,我把剪成的窗花送给她,她特别小心地折好,放进自己最贴身的口袋,跟我说,这里面全是宝贝,一脸的满足,一脸的幸福。每次离开的时候,他总会抓着我们的手说明天早点来啊。
  其实老人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有人能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他们就会很高兴,而这些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倾听就会让那些老人家不再觉得孤独,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么简单而有意义的事我想应该要有更多人来参加。
  我们是本着关怀老人的想法去看望老人的,但我想到了很多很多,老人们的经历,老人们的期盼,老人们的欢乐与忧愁,或许,这就是人生吧。人生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似乎包含得太多,然而于一路走来的老人,人生所赋予他们的,人生所承受的,人生所享有的,都曾在他们的生命中细细地。在落日西斜的日子里,苍老的声音在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敬老院里,大部分的日子他们都只是在回忆里想着&我这一辈子&。他们渐渐老去了,他们的影迹即将模糊,他们的经历即将被时间抹去,他们或者还有许多的愿望没有实现,有很多要做的事还来不及完成,而这些,是我们举手之间就能做到的。我们没有做,或者是漠视,或者是无奈,或者是忘却了,所以,老人们长久地期盼着,也长久的感叹着。偶尔一些孩子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但他们盼望的,不仅仅是孩子。
  我不知道是否社会习惯忽视这些已经老去的人们,但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应该让曾经创造了价值的老人们在最后的岁月只剩下感叹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一个群体更应该被关怀与重视。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的必然现象,而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则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水平。老人应该被关怀与照顾,这不仅仅是政策与道德规章的范畴,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仅仅在教育主题下的活动并不能彻底解决老人被漠视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对老人怀有爱与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关怀与爱戴。
  老去是岁月隆重的诗篇,而不是岁月遗忘的影迹;是人生壮丽的景观,而不是欲坠的残烛;是生命辉煌的光芒,而不是淡落的痕迹。
  很谢谢那些可爱的老人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去关爱他们,同时,我们又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去敬老院的这次经历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这次的经历让我懂的了有时我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倾听,多一点奉献就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而自己也可以得到满足快乐的感觉。有时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伸出你的手、奉献你的爱,你就可以觉得快乐无比。这次的夕阳之行已经结束了,如果下次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参加,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开心、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古语有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曾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老人们,不应该也不能别遗忘。暮日西沉,他们在敬老院中日日夜夜,日复一日地过着不同却有相同的日子。让我们共同倡导这个社会去关爱你他们,让他们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安静的优雅地离去,没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幸。
下页更精彩:1
2014暑期关爱老年人社会实践报告相关推荐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实践调查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实践调查报告
上传于||文档简介
&&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实​践​调​查​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调查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