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集安玩北京冬季哪些地方好玩

热点视频 集安游玩1-IKU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集安高句丽遗址:湮灭七百年的边疆古国
集安的旅行从这里开始...... 2013年底的一个周末,说走就走,寻访高句丽。
周五晚,从沈阳出发,火车卧铺到吉林通化(地级市),清晨到站后,再换成长途汽车到其下辖的“集安市”。这是一座鸭绿江边的小城,高句丽王朝昔日的都城之一。长途车在上午11点到达集安市区,也就开始了“赶脚”的旅行。原计划两天的行程,但实际上可参观的地点不是很多,又是冬天、野外很冷,多半天就结束了。于是用手机客户端改签了当天晚上从通化回沈阳的火车票,退了携程预订的酒店,赶上倒数第二班从集安去通化的长途车。
集安,曾经作为高句丽的都城425年,又因为这里地处长白山支脉,清代视为女真族龙兴之地而长期封禁。因此才使得大量的高句丽中前期遗址得以保存。集安市区,背靠大山、面临鸭绿江,东北至西南形成一块狭长的“通沟平原”,为古代通沟河冲积而形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廷在这里设“辑安县”,1965年更名集安县,1988年撤县建市。
清光绪初年,在这片平原的东侧,偶然发现了“好太王碑”,使得集安逐渐闻名于世。20世纪30年代,最早到这里研究高句丽遗迹的日本“文化强盗”横井忠直的汉语发音不准确,把“通”读成了“洞”,在其研究资料上也写为“洞沟”,后来因错就错,人们就习惯称呼这里墓葬遗址为“集安洞沟古墓群”。
1966年,国家考古部门经过实测统计,集安洞沟古墓群时有古墓葬11300座,大多为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7世纪留下的遗存。墓群被划分为7个墓区,自东而西为长川墓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
2004年7月,申报并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遗址包括:
① 国内城:高句丽前期平城
② 丸都山城:高句丽前期山城
③ 王陵(14处,12王陵 1碑
1陪坟):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2110号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26处):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从上面清单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一处高句丽遗址都算是“世界遗产”,而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第一次看到上面那些名称的时候,脑袋发胀,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研究并实际地考察之后,才清晰了。因为高句丽遗存缺乏文字的记录,即使出土的文物也极少数能够准确阐明一些信息。于是大量的王陵、贵族墓的名字和墓主人都已经不可考,只好将墓葬特点或者位置标号作为“名字”。
高句丽王陵及贵族墓,并不是我们以往参观明清皇陵的视觉,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地上建筑了,只是一座座石堆或土丘,当然比起明清皇陵的宝顶也不算大。对于王陵的鉴定,主要是根据规模、建筑元素规制来分析的。贵族墓的判断,也主要是其规模,小于王陵、大于一般墓葬,更有特色的是墓室中的绚丽壁画,这是最具特色的。如果没有了这些壁画,高句丽遗址也黯然失色了。反而,那些王陵中,没有明显的壁画被重点介绍。
按照史籍记载,高句丽政权一共有28位王、传袭了21辈。自第二十代长寿王迁都平壤,之后的八位王的墓葬理论上应该在平壤周边,特别是对于将军坟初步判定为长寿王陵。
同时按朝鲜文献,第一代东明王朱蒙,作为祖先已经被神化,说是在公元427年迁都平壤的同时,也一同迁葬。现在平壤龙山里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东明王陵”。其中保存了王氏高丽明宗23年(公元1193年)著名诗人李奎报写的“高句丽始祖东明圣王碑”和李氏朝鲜世宗14年(公元1432年)所立的“高句丽始祖东明王记绩碑”。1993年,朝鲜政府又改建了此陵。
综上,集安这里就应该埋葬有19代王(如果朱蒙是迁葬,还应该保存有原墓遗址),但目前只发现有12座王陵,其中一座好太王陵可以准确判断,另外四座为初步判定,其余的都还是悬念。
在众多的集安高句丽遗址中,目前实行参观联票制度(当然也可以分别购买),参观点有四处:丸都山城及山下贵族墓、好太王陵与好太王碑、将军坟(即长寿王陵)、禹山贵族墓群。其中禹山贵族墓目前只开放参观五盔坟5号墓的墓室,其他的都只能看看荒坟土丘了。(冬季去参观,不建议买联票,因为丸都山城以往到了冬天就不收票了。)
朋友们可以跟着我的镜头和文字感受一下高句丽遗迹。
景点一:国内城
进入集安市,你会问:国内城在哪里?
国内城,不要纠结于“国内”两个字,只把它作为一种称呼就行了。实际上整个集安市区就是在国内城基础上建设的,也可以说国内城就是现在的集安市中心区域。因为后期建筑的叠加,已经很难发现地上建筑的遗迹了,只剩下几处城墙残垣。
考古发现,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之前,这里已有战国末至西汉初的土筑城垣,应是汉代玄菟郡辖下的一座城邑。
现有石质城垣是高句丽迁都后于公元 3 世纪所建。国内城略呈方形,东墙 514 米,西墙 699 米,南墙 749 米,北墙
779 米,周长 2741
米。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或方形石条垒砌。下部砌成阶梯形,逐层内收。每隔一定距离构筑马面,四角设有角楼,以提高防御能力。
由于年代久远,几经维修,部分城墙已失去本来面貌。现存城垣宽 7-10 米,最高处 3-4 米。原有城门 6
处,南北各一处,东西各两处。民国十年重修三座门:东曰“辑文门”,西曰
“安武门”,南曰“襟江门”。此后,其余三座门全被封堵,但建国后都已经陆续拆除了。
近年为纪念国内城,当地政府在市区中心区域修建了一个广场,树立了“高句丽遗址公园”的刻石。到此一游,算是到了国内城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询问当地人,去看看残存的几处城墙。&
下图就是一处国内城城墙遗址,在出租车司机指引下到达的。落日前的斜阳照耀下,石头城垣透出坚韧的气质。
景点二:将军坟(长寿王陵)
这座王陵位于市区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银川西夏王陵也有这个比喻的,但规模都比吉萨大金塔小得多)。旧县志曾把将军坟定为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但从墓葬形制和建筑技术考察,推算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应为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的,一直流传至今。)
资料图片:1938年的“将军坟”。
冬季的龙山,被白雪覆盖,一片圣洁的冬意。将军坟景区了种植了大量的榆树,虬枝藤条,如美发飞舞。
“将军坟”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精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其盖棺石板重50多吨。
将军坟每面三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有一块已不知去向了),其势宏伟壮观。大家可以看一看,每块护坟石的尊荣,真的都好巨大。
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闲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 5
米,高 5.5 米,四壁用 6
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
(早年可以沿楼梯登上墓室参观,现在已经关闭了)
将军坟后面原有约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其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但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高丽王的近臣或妃子的墓葬。还有发掘的祭坛遗址。
景点三:好太王陵与好太王碑
游览将军坟之后,徒步走出来去太王陵。恰好半路上遇到一辆出租车,4元钱搞定。和这位出租车师傅还特有缘分,从太王陵出来后,在路上又遇到他,谈价拉我去了禹山墓区——丸都山城——市内,50元。节省了我很多时间。
好太王陵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
391年,是现存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这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早年被盗。光绪年间,墓上出土大量的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墓东北
200 米为好太王碑。
好太王名安,亦称谈德,公元 391 年即位,412 年弃世,在位 22
年。其统治时期是高句丽的重要发展时期,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好太王碑,亦称广开土王碑或广开土王陵碑。其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 414
年),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
清初康乾之世,长白山区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淡没在荒烟浸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 年),桓仁设县
,书启关月山才发现了好太王碑。一百多年来,人们捶拓、考释、研究,好太王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可以说,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料图片:左图20世纪70年代的石碑,右图建成于1928年的碑亭。
好太王碑高 6.39 米,幅面宽1.34 - 2.0米不等。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付 44 行,每行 41
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 1775 个字。碑文为汉字,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为方严厚重的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也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
好太王碑文大体主分三段内容: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第二段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
,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烟户。(注:国烟 30,看烟 300,共 330
家。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同时碑文还镌刻了好太王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王陵的内外结构与将军坟略有不同,太王陵目前可见 16 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 5 重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 2.95
米,南北 3.25 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系一整块长园形石板头长径 8.4 米,短径 5 米,厚 0.8 米,墓室高 3
米,墓道长 5.3 米,宽 1.85米。
趴在好太王陵铁门的缝隙,向里面看一片漆黑,只好回来找了一张资料图。高句丽的王陵,都是浅葬,一些墓室还在地面之上的土丘或石坛中,非常不防盗。所以,现存的高句丽墓葬中,很少发现尸骨的。
很多护坟石散落在坟丘周围,星星落落。
大雪之后,参观太王陵的人非常少,而是登上墓顶土丘的道路已经被白雪淹没。但我还是坚持,探索着爬了上去。站在太王陵土丘上,俯视周围的村镇,群山环绕、白雪皑皑。不懂风水,但也能感觉到那股王者的气势。
我选择了一条没有路的路,踏着厚厚的积雪走下太王陵,地面上留下一行我的脚印。
景点四:禹山贵族墓群(五盔坟四号墓墓室)
冬季的集安郊外,几乎看不到什么行人,冷冷清清,但没有减低我旅行的热情。背着双肩包、斜跨者单反,一路向前。旅行有很多种,最乐于的是探索和发现。
禹山贵族墓地,位于太王乡禹山村,是以禹山2110号王陵为中心分布的一组大型陵墓群,主要包括俗称的“五盔坟”与“四盔坟”的两排封土石室壁画墓、四神墓、YM2112号墓等,综合表现了高句丽王室与宗室、亲缘、辈行、尊卑、陪葬等埋葬制度。
禹山墓群的中心 —— 编号为禹山2110号,一座高句丽早期王陵。
禹山墓区有两处名字很特别的编号墓,即四盔坟、五盔坟。实际上就是分别有四座大墓连在一起、五座大墓连在一起,形状像一个个头盔一样,所以得名。目前开放参观墓室的是五盔坟五号墓(五联排从西向东第五个坟丘)。
五盔坟五号墓属于石室壁画墓。覆斗形封丘,周长 120 米,高 5 米。民国时期,此墓曾被掘开,日本学者称之为“通沟 17
号墓”或“四叶冢”。1962 年春,吉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清理。
五号墓的墓室低于地平面 3-4 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条砌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 4.37米,南北 3.56
米,四壁高 2.18 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上复盖顶石,墓室举高 3.94
米。墓室内置三座石棺床,东西并列,中间为一整块花岗岩石材修凿而成,两边石棺床紧靠东西两壁,各由一大一小两块石材构成,应为尊卑之意。
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两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直接绘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纤细的墨线或红线起稿,然后设色,有红、褐、绿、黄、白、粉红等色,最后以浓重的墨线勾勒定稿。颜色均为矿物颜料,以动植物胶调合而成,至今仍很鲜艳。
集安高句丽古墓群大体可分作石墓和土墓两类。
石墓年代较早,包括有:
① 纯以石块堆积,仅在上部作有小圹的积石墓,约出现于高句丽建国之前,沿用时间较长。
② 在积石墓四周以大石块或石条垒砌方坛的方坛积石墓,这种墓是紧接着积石墓出现的。
③ 把方坛积石墓的方坛筑成2-5级的阶坛积石墓,约出现于3-4世纪。
在阶坛积石墓基础上,改石圹为墓室的阶坛积石墓,这种墓一般相当宏伟,四周有倚护加固的巨大护坟石,修砌工整,施工精细,但数量并不多,有的坟垄上还发现有瓦砾、瓦当和铭文砖,应属4-5世纪初王公贵胄的陵寝,其中代表为故国壤王陵“千秋墓”、“太王陵”和长寿王陵“将军坟”等。
⑤ 有的石室规模不大,四周不可能砌出阶坛形状,亦无护坟石,被称为封石洞室墓。
土墓年代较晚,墓室以石材砌筑,外封黄土,大致出现于4-5世纪以后,并成为高句丽墓葬的主流。土墓有封土石室墓和封土洞室墓两种。封土石室墓多有截尖方锥形的丰隆封土和筑有藻井的宽敞墓室,个别封土基部还有石砌的方坛或阶坛;封土洞室墓构筑简单,设有藻井,年代稍晚,可晚至渤海时期。
这是四盔坟中的1号墓。
禹山2112号墓。
四神墓。编号JYM2112,属贵族墓葬,因墓室中绘有四神壁画而得名。
景点五:丸都山城及城下贵族墓葬
丸都山城,始名 "尉那岩城",位于集安城北的高山上,与国内城相距
2.5Km,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复合式王都的独特模式。
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
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更名为丸都城。公元 209
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 , 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公元 342
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并移都于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故国原王以为难能修复,再迁回平原城,从此丸都城使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的地上建筑已经都不存在了,只有部分城墙遗址和部分建筑的基础部分,但依然可以看出这座山城昔年的规模和气魄。考古人员在山城内共发现门址7处、宫殿址1处、戍卒居住址1处、瞭望台1处(最代表性的建筑,我没有走到这里)、蓄水池1处、墓葬38处。这些墓葬推测为山城废弃后,周围居民陆续葬入的。
冬季的丸都山城基本没有什么游客,所以也没有收费的工作人员。如果朋友不畏寒冷,冬季登上山城,一览全景也是一种乐趣。我的集安旅行,没有开车,交通很不方便,冬季里打车也比较困难。所以只是在山下拍了几张照,走进几座山下古墓一观。
丸都山城的城脚下,也存在着大片的古墓群。往往望去,山峦之下,一座座坟茔,很有故事感。这些墓葬约形成于四世纪以后,积石墓、阶坛积石墓、封土壁画墓等种类丰富,周边伴以密集的小型墓葬。其中“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王字墓”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单。
除了世界遗产名单中的贵族墓,其他一些墓葬规模大小不一,也各具特色。这是编号为“山城下1411号”坟墓。
网上找了一张丸都山城及山下贵族墓的全景图,这是在山城对面的山顶拍摄的,角度很好,大广角就能把山城全景收进来。拍摄季节为夏天,完全另一番味道了。
丸都山城之行,是打了一辆“的士”,从太王陵 —— 禹山贵族墓 —— 丸都山城 —— 集安博物馆,谈价下来
50元。可能在当地人看来不算便宜,但大冬天的,也没有别的好选择了。所以集安之旅,还是建议自驾游。
旅行后记:自己非常喜欢墓葬文化,对高句丽遗址更感兴趣。但网上能偶搜集的资料太少了,很多介绍都是只言片语。洞沟平原上虽然留下上万的坟墓,但是埋葬的是谁大多已经不可考。其实这就是历史,真相很简单,但已经湮没在尘埃中。很希望能够认识一位专业研究高句丽遗址和历史的朋友,以求更多求教,更多的学习和探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集安新闻网
公安局部署冬季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巩固边境治安和谐稳定
<font color=#5-2-2 9:12:13 
    阅读<font color="#6次
  新年首月,公安局通过开展“冬季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促进警政和谐,实现辖区稳定。  一、在走访中提升群众自防能力。采取发放宣传资料、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深入乡镇(街道)、村屯(社区)、企业(单位),向辖区群众讲解防抢、防盗、防骗,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防护常识,增强辖区群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提升群众自防能力。截至目前,共印发“冬季大走访”宣传单6000余份,所属单位向辖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各派出所依托警务室集中开展法律讲座和咨询20余次。  二、在走访中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组织派出所民警走村入户,访查民情,掌握民意,充分发挥警务信息预警作用,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建立派出所“一把手负总责、辖区民警具体抓”的矛盾纠纷排查稳控机制,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年初以来,各派出所联合乡镇(街道)司法所和村屯(社区)化解辖区群众邻里纠纷12起。  三、在走访中强化重点场所排查。组织所属派出所不断加大对辖区旅店宾馆、出租房屋、特种行业等重点场所安全隐患排查,实施定岗、定人、定责管理,随时掌握治安动态信息。联合乡镇政府开展安全生产集中宣传和现场咨询活动,与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公安局共出动警力100余人次,对边境辖区20处重点场所进行逐一排查梳理,发现安全治安隐患4处,均已落实专人监督整改到位。  四、在走访中强化暂住人口管理。要求派出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辖区暂住人口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从租赁双方身份情况、工作地点情况入手,对暂住人员进行登记管控,对暂住人口进行“跟踪走访”,随时了解掌握暂住人口活动范围和现实表现。年初至今,共走访辖区出租房屋80余处,核查比对暂住人口200余人次。  五、在走访中开展治安巡逻防控。针对春节临近,返乡人员增多,边境辖区重点部位、行业场所管理防范松懈,容易引发案件事故等实际,支队有组织安排部署各派出所加强辖区行业场所、金融机构等重点部位、重点地段巡逻防范和安全检查。组织派出所民警在重点时段,深入辖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区域采取全方位、多批次巡逻防控,净化辖区社会治安环境,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组织民警深入辖区人员聚集区域、沿街商行店铺等重点行业场所开展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宣讲,以典型案例为教材介绍紧急避险方式方法,提升群众危急情况下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在走访中帮助弱势群体维权。为及时发现解决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问题,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工地”宣传活动,重点走访辖区企业、工地、出租房屋等场所,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法律维权服务,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针对走访中外来务工人员反映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驻地企业帮助解决。  七、在走访中掌控辖区重点人员。组织民警深入辖区重点人口家中开展“送温暖、送爱心”活动,了解掌握生活困难,积极协调党政部门帮助解决,防止辖区重点人口因生活困难引发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耳目特情、治安积极分子作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春节期间黑恶势力,村匪恶霸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有效震慑、打击犯罪分子。  八、在走访中全面采集基础信息。充分认清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组织派出所责任区民警全员深入辖区,逐家、逐户走访,及时发现各类治安、消防隐患,详细登记走访对象信息,严防误填、漏填,确保辖区安全。为保证录入信息完整性,定期开展电话回访,进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切实通过基础信息采集,提升对边境辖区动态管控能力。(苏 欣 林 源)
国家部委连接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国家经贸委
科学技术部
国防科工委
国土资源部
信息产业部
国家计生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气象局
广电行业链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电视台
中国电影博物馆
千龙新闻网
北广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中共集安市委宣传部 集安广播电视台
技术支持:天马网络
建议IE5.5+
分辩率 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