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银汉三千界银汉是什么意思思?

汪鸣相_互动百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汪鸣相 人物简介
汪鸣相,字佩珩,号朗渠,清道光十三年(1833)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该科原应在道光十二年举行,为庆祝道光五十寿辰改道光十二年为恩科。正科推迟至这一年。会元是许楣,共取二百二十名进士入殿试。汪鸣相夺得殿试第一。其先世唐越国公裔,由徽迁于彭泽之黄花畈,世族也.公生有异禀,聪颖过人,落笔超特,试辄冠其侪偶.道光乙酉受知于李芝麟宗昉,以选拔充县贡.壬辰受知于许玉叔球,中本省乡试癸已联捷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赐及第,授修馔。公形貌秀丽,胪唱出班,风度已简在帝心。辇下供职,宗子多受业于门下,迎养舟至,定官舍,颜其课儿室曰“启沄”。有远志焉!甲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乙未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归途丁外艰,未及亲复典试之命,扶榇南旋,里居二载。戊戍夏,服阕北上,时特旨每日引见翰林二员,公后至,掌院以名单进,召见勤政殿,天颜温霁,盛训周详,并询迎养在京情状,咸将以大器期之。不数日报丁内艰,是年冬,又扶榇南旋,眷口仍留京邸,已亥葬亲事毕,庚子二月服将阕,公有赣南讲席之行,舣舟河干,忽一夕自经死,噫!可异也。公固神仙中人,偶落尘境,科第文章,照耀千古;堂上二老,大事克尽。挥手而去,尚何憾哉?公仲子士式,已酉拔贡,孙祖荫、祖护。皆以总角游泮,或谓此乃绳武之兆云。
汪鸣相 关于汪鸣相
汪鸣相在九江的历史上的地位据《清秘述闻》记载,清朝自顺治三年(1645)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举办了112科考试,江西得中状元五名,即:大庾戴衢亭、彭泽汪鸣相、永丰刘绎、清江刘子壮(后迁湖北)、吉安刘福姚(寄居广西)。偌大一个九江市域,辖九县一市,方圆数百公里,人口百余万(指清代),时空268年间,仅于道光十三年(1833)出汪鸣相一位状元,真是凤毛麟角,十分难得。
名字的由来汪鸣相,字佩衡,号朗渠,别号珏生。有传,汪鸣相颜貌俊秀,有美男子之称,据说,道光皇帝面试时,很欣赏他风流倜傥、潇洒不群的风度,将汪的名字“朗渠”改为“鸣相”。
出身彭泽黄花坂新屋汪村(今黄岭乡繁荣村)人。据《彭泽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汪鸣相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一个极贫困的耕读家庭。曾祖恒斋、祖广禄,都是读书之人,家道小康。到他父亲江航公的时候,家道中落,转而为农,因受压迫剥削,生活极为贫困。他的母亲查太夫人,是一位勤劳俭朴、守贫耐苦的贤妻良母。八口之家,不仅没有衣食之资,甚至连最基本的遮蔽风雨的栖身住宅也没有。他的母亲只能折一根蒿杆当发簪,烧一堆糠火当油灯。清代学者云贵总督阮元为鸣相父亲《汪江航封公墓志铭》中写道:“……时封公以恢奇磊落之才,值屯奇艰阻之会,数椽靡定,八口无资,宜人躬井臼之劳,茹半衣之注,簪抽蓍代,灯借糠燃……”让人读后心酸。
少有奇才汪鸣相从小天资颖悟,八岁入乡塾读书,五天读完一部《论语》,九岁即能写千余字的文章,特别善吟诗作对。一次塾中开早饭,他贪睡未起床,塾师斥责之后出联命对:“红日满窗人未起”,他应声而答:“青云有路我先登。”又一次,厨房炉火正旺,米水翻滚,塾师兴起即景出联命诸生作对:“罐滚汤开,红火炉中三尺浪”。诸生瞠目结舌,不敢应答,恰巧此时一村民放土炮迎神,汪鸣相受到启发,于座中立起,对先生说:“我有对!”塾师打开看是:“烟冲炮响,青云顶上一声雷。”不禁拍寄惊呼奇才。从此名声鹊起,人们称其为“神童”。
历经磨练就是这样一位名噪一时的“神童”,竟然磨到十七岁始中秀才,以后连年参加乡试(省考)屡考屡黜,困苦生涯驱使他不得不于二十五岁那年,跑到离家七八十里的偏僻山乡桥亭曾(今浩山乡桥亭曾村)坐馆蒙课。穷秀才做了教书匠,虽能稍解饥寒,略抒困境,然而时运不佳,在五月端阳节放假回家欢度节日之时,学塾里被窃一空。除几部残书外,衣被鞋袜,白米铜钱,灯台茶具,墨盒饭桶全部偷光。这些损失,对有家业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是对汪鸣相这位贫困教师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受此损失,他既不能放弃了事,也不能向家长乞求。他想到这是社会治安不好,要找县衙说理。于是他怀着愤懑的心情,向县衙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禀贼文》。文中除了叙述被盗情形、财产损失、无从索赔外,特别提出:“恭维老父台,……教重人伦,不忍文人受害,钦崇学术,应怜乡学遭殃。轻脏重脏,望比坐都而深究,远贼近贼,恳饬督捕以严查。倘能珠还合浦,千秋颂秦镜之明;伫看璧返连城,四境乐琴堂之化矣!”县官读罢这纸禀帖,自愧辖域治安不好,也为汪文所感动,便朱笔批示:“文辞典丽,谊行端方,自捐廉俸,尝银十千。”县太爷自已掏钱赔偿贼案,成为轰动全县的奇闻,也赞誉汪鸣相才华功力。 直到道光五年(1825)三十一岁时才考取一个拔贡,在京诠候三年,毫无希望。
一飞冲天待到道光十二年(1832)返回江西,参加本省乡试,时来运转,一举中试,成为“举人”。他心情舒畅,逸兴遄飞,中秋之夜在南昌客邸,以欢快的笔调,壮彩的辞句,写下了传颂当时的《中秋》七律:“战罢文场笔阵收,客乡不觉又中秋。月明银汉三千界,人醉金风十二楼。竹叶酒浮豪士兴,棣花自满少年头。今朝亲与嫦娥约,来日蟾宫任我游。”他自豪自信,好运已经转来,理想即将实现。 果然就在他得中举人的第二年即道光十三年(1833),他大魁天下,殿试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时年39岁的汪鸣相成为“天子门生”。这次考试主考总裁是名重朝野的一代宗师“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的阮元。阮元特重高才,搜罗贤俊,十分眷爱得意门生汪鸣相,在为汪父撰墓志铭中写道:“道光十三年,余以云贵总督入觐,被命典试礼闱,传胪首唱,则彭泽汪生”,“冠瀛海之三山,矗蠡湖之一柱”,“辟浔江未有之奇,绵德门光大之绪,高标凤彩,叠贲鸾章”。认为彭泽状元汪鸣相,是鄱阳湖擎天一柱,九江前所未有之奇事,充分展现了阮元对汪鸣相的赏识与厚望。
不幸人生科举时代,对于录取“三鼎甲”的礼仪是十分隆重的,皇上亲点,金殿传胪,“紫荷捧橐,红杏簪香”,贫篓之子的汪鸣相,直上青云,天衢奋迅,其春风得意之状,是不难想像的。清代官制,新科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其父母妻儿已接到京城安居,真是说不尽的荣华幸福。在他高中状元的第二年即道光十四年,就受命当顺天乡试(省考)的同考官(副主考),得荷殊荣,实属例外。道光十五年,又青云直上,擢升广西省乡试正考官钦差。 汪鸣相在广西主考结束返京复命的河北良乡途中,得到父亲江航公病逝的噩耗。还没来得及向皇上禀报考试情况,便扶棺南下,回彭泽老家守孝三年。道光十八年(1838),三年居丧期满,进京复职,受到道光皇帝特旨召见,对他说了许多勉励的话。他感激异常,事后他亲手写了一块金匾,悬挂在汪氏宗祠的正厅,以示蒙宠,其全文是:“道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蒙恩召见勤政殿,天颜温霁,圣训周详,并询及臣鸣相家世。臣备职词垣,遽膺异数,宜如何感激也。天语垂询,臣汪鸣相拜题”。这块金匾惜于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彭泽时,窜至老屋汪村,将汪氏宗祠及村舍付之一炬,那块金匾自然也难逃厄运。此系后话。 这次皇上召见,本有入阁的意向。但是命运之神好像有意捉弄这位状元才子,十天后,他的母亲查老夫人又病逝于北京官邸。这对汪鸣相来说,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是他为官不久,父母便与世长辞,丧失父母之痛,使他难以承受;二是封建制度规定父死母亡,为子都要停职居家守孝三年。他刚刚守过三年的父丧,紧接着又要静守三年的母丧,六载光阴,对他何等重要。他已年届43岁,仕宦前途,影响巨大。此时其恩师阮元外任总督,内任大学士,汪鸣相自身估量,接踵座师,获得大用,是为期不远之事。谁料事与愿违,母亲辞世,他不得不告别仕途,停职还乡守孝。这接连的打击,精神刺激太大,心理发生变态故障。 道光十九年,他将父母的灵柩合葬于故乡彭泽县之牌楼坞。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那年)二月,他母丧快要期满,临时受聘主讲赣南书院,派用的官船已停泊在彭泽县城的江边等候,准备次日拂晓启航。
状元之死就在准备第二天动身的当天晚上,这位状元公竟突寻短见,上吊自杀于县城行馆。一代风流,昙花空现,年仅46岁。他的死因,疑云四起,遗闻传说颇多,多为牵强附会,或属无稽之谈。汪死后,葬于离家二里许的陶家榜(今黄岭乡繁荣村)前的平岗之上,无碑记,无坟围,历经160余年的变迁,墓地难知其下落。 汪鸣相着有《云帆霜铎联吟草》曾镌刻行世。真相如何?汪鸣相之死绝非偶然。根据汪秉笔研究称,除了父母连丧,心情沉痛的原因外,汪鸣相死因还来源于经济窘迫。汪鸣相出身于贫寒之家,毫无家产,全家八口移居京城,经济上难以承受,而状元排场已经铺开,加上连守父母之孝,空耗了六年光阴。在他死后,家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一张纸条:“手无寸铁之资,家有千金之类”,这两句绝命词最能说明他死前心境。此外,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冷嘲热讽也成为诱因。汪秉笔称,汪鸣相高中状元是平地一声雷,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特别是一些自命为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的举子。邻村当时在广东任教谕的一名老夫子曾经在汪鸣相中状元时写信给他儿子说:“朗渠大魁天下,吾儿辈无庸读书”,其妒忌可见一斑。甚至还有同族人,一面对挂在祖堂上的汪鸣相“状元及第”的匾额用竹竿点戳,一面狂呼汪鸣相的乳名:“八寿,你也配点元?点元难道只有你那么一点点本事!”矛头直指状元公。可见,汪鸣相大魁天下后,生活现状并无多大好转。一介白面书生,仍然无力摆脱残酷的现状,这些最终形成汪鸣相复杂死因。汪鸣相死后四年,他的长子士雅,号小渠,以秀才参加乡试。当时江西巡抚与汪鸣相为同榜进士,在一次宴会上把小渠介绍给主考。按照当时惯例,巡抚可以推荐一人,主考破格录取,不为非法。小渠当即避席拱手,态度庄重地说:“彼先人起自寒微,名登榜首,并无引荐之人,请二位年伯不必为小侄操心!”正义凛然,铮铮铁骨,真不愧为状元之子,虽然只落得一个副榜的结果,却赢得当时和后人的赞扬。汪鸣相死后,葬于离家二里许陶家仿前的平岗上。无碑记,无坟围。几度沧桑之后,早被樵夫牧子践为平地,只剩下蔓草荒烟,供人凭吊。
汪鸣相的书法作品手迹在彭泽,现还珍藏有他的台阁体精妙小楷,珠圆玉润,流美遒劲,笔畅韵醇。当年一代状元翰墨,今日书坛传世珍宝,十分难得。这里提供的是他的一幅行书卷轴。荆紫山_百度百科
距北56公里,山势沿南岸东西走向,西起新安和交界处之-,东至莲花寨(战)山,绵延六七十公里。其主峰为荆紫山,829米。陡峭挺拔山势,上下7.5公里,有盘道可以攀登。山多荆树,紫花漫山得名。古传其北麓产金,故又名金子山。
活动名称:洛阳桃花节
活动时间:日——日
活动内容:同程旅游携手河南洛阳荆紫仙山景区,举办首届桃花节。在暖暖春风中不仅有桃花可赏,还有仙子可看!3.10号开幕式,百花绽放,仙子十强晋级赛。才艺表演,群众互动,评委投票,进行最终的盛装角逐。[1]
荆紫山概况
。山顶有玉皇阁,为八角亭式建筑,并有明正德五年《重建玉皇庙记》碑一通。其北山梁高处传为黄帝祭天的小天坛。其东侧下有真武堂遗址及残碑六通,系明代重修殿堂碑记。南山脚建有通仙观,俗称荆山庙,为宋元时所建。有殿宇数间及残碑五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有庙会。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可目穷千里,豫西、晋南,苍山如海,滚滚黄河如长龙巨蟒,由万山丛中狂奔而来,旋又盘谷穿峡翻腾而去,足使人胸怀豁明,豪情倍增。峰峦绝壁间岚霭蒸腾,“孤峰独秀,晴岚围翠”,列“荆紫生岚”为新安八景之一。
荆紫山文化
清道光年间赵登科有《咏荆紫山》诗云:一柱凌霄削玉蓉,翠鬟更有紫霞封。光腾银汉三千界,势薄昆仑第一峰。地辟云窝引虎豹,天开蜃窟走蛟龙。居然宇宙绝高处,灵雨仙风在个中。主峰绝崖下,有野园,长约3公里,宽数十米不等。每逢花季,花朵竞放,万紫千红,花期延续一月之久。景区内有荆紫生岚、九龙戏水、石屏叠翠、荆山红叶、关郎春晴、阆苑牡丹、牧马古地、桃园春色等大八景,和礼斗天坛、奠圣险崖、薰池穴居、山神望月、天门通衢、金台观日、水洞仙迹、登天云路等小八景。水库蓄水后,因该山植被良好,峻峭挺拔,人文圣迹众多,已成为大黄河旅游线上的热点地区。近年来,恢复修建了太极广场、大殿,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修筑的四千余级石台阶道贯穿南北,缠绕山间的环湖公路可让您饱览四周美景和黄河神韵。
巍峨的山顶风光无限,名闻遐迩的“玉皇阁”正修缮扩建。登山极目四周,黄河绕山绕涧,如丝如练。再听山下松涛与河涛交汇,令人心旷神怡。游遍荆紫山,最让人流连的还是漫山遍野的花香。沿途的香客和山民自会向你介绍荆花、枣花、洋槐花,桃花、杏花、棠梨花,莲壳、油菜、柿子花……途中还可以买到花产品——槐花蜜、柿子醋、山韭菜等大山珍品。山下大爷会憨厚地说:“荆紫山山花由山神看护,花香蜜甜,荆花、枣花、洋槐花,8月荆花天下奇,那时,小雪花大小、紫白色花瓣儿,才把荆紫山打扮的名副其实。
荆紫山交通
荆紫山位于新安县北部境内,距新安县城56公里。
天坛峰景区,位于荆紫山主峰处,包括天坛峰和观日峰的两个部分。天坛峰居东,为金龙岭之首;观日峰居西,为玉凤岭之首。两峰之间有一天衢相连,据说是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活动、往来必经之地。现将这个景区的“大八景”和“小八景”分别简介于后。
1、荆紫生岚
荆紫山主峰包括天坛峰(海拔829.1米)和观日峰(亦称歪头峰,海拔836米),险峰秀色,云蒸霞蔚,紫岚香霭,浮光流彩,若聚若散,飘忽迷离。新安县旧志称其为“孤峰独秀,晴岚围翠”,列“荆紫生岚”为新安八景之一,古人有诗赞曰:
霞影远笼晴树色,黛痕轻染暮山秋。
俗尘半点飞难到,瑞雾千层艳欲流。
淡烟束山腰,薄雾冒山顶。
枕石卧松阴,野风吹不醒。
2、九龙戏水
天坛峰的北侧,自山脊而下,有九道长短不等的山岭,延至黄河岸边。恰如九条蛟龙,伏山而卧,将头伸向水中,正在戏耍一般。形似九龙,势如戏水,故人称“九龙戏水”。维妙维肖,十分逼真。跃跃欲试,如腾似飞。相传东海龙王有一不守家规的龙子,有一年春天,借着踏青的机会,领着一家大小九人,到荆紫山一带观光游览。看到由熏池守护的牡丹园后,陶醉于荆紫山的美好景色,一连游玩了几天,也未回宫。龙王闻知此事,勃然大怒,派手下兵将前来捉拿龙子一家九人。当九龙王欲从山顶入河,沿黄河回龙宫的时候,龙王派的兵将已到,捉拿押走了龙子九人,留下了他们伏在山坡上的躯体。所以,我们今日仍能见到九龙伏在山坡戏水的情景。
3、石屏叠翠
在观日峰的西侧,有悬崖百丈,恰如石屏一般,遮住自西向东的视线。绝壁之下有虎伏龙卧的峰峦,重重叠叠,纵横交错。犹如一座楼阁林立,亭台密布的城池,更象一座建筑别致的豪华宫殿。有人称其为天然的“布达拉宫”,也颇有一些道理。自春至秋,繁花似锦,林木葱茏,群芳斗艳,是一幅绝妙的奇峰怪岩、五色斑斓的水彩画。正如诗人所吟:
含金孕玉一名山,峻峭葱茏入云端。
断崖凌空成绝壁,秀峰叠翠赛金兰。
4、荆山红叶
荆紫山原名荆山。白天坛峰向西,直至放马腰一带的万山丛中,每逢到了秋季,那经霜变红的林木,漫山遍野,一望无际,一派五彩斑斓的景象。恰似“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不是春天,胜似春天。每当这时,久居城市的游客,常成群结队,三五为伴,络绎不绝地到这里来观赏游览“荆山红叶”这一美景。
5、关郎春晴
关郎沟位于荆紫山观日峰的西南侧。群山环抱,形如盆地。内有夹沟,沟中有泉;泉水甘冽,四时不涸。整个山沟杂木成林,郁郁葱葱。每当春季到来,山花烂漫,桃李争艳,五彩缤纷,耀眼夺目。雨过天晴,岚霭飘浮,牧歌回荡,鸟语花香,真如仙境一般。故有“关郎春晴”之景观。
“关郎”这个名字,与杨家将颇有渊源。相传元朝初期,为了巩固其统治,便派兵四处寻查追击赵宋的余部。赵宋与杨家将的后裔,辗转流离,最后屯兵于黛眉山上。元兵便在黛眉山的周围,形成了包围圈。驻扎在两山之间的一道峡谷里的一队元兵的将领名叫“郎格德”。一日郎格德率兵攻的黛眉山,行至放马腰,就被坚守在黛眉山的宋军打了回来。这时,元兵的后路已被切断。郎格德及其部下被围困在这群山环绕的深沟里,经过几个回合的激战,元军兵败,郎格德被俘。因此,宋元两军激战的深沟便留“关郎沟”这个名字,而元兵驻扎在峡谷,犹如一条“胡同”,后人便称之为“元胡同”。今天所说的“元古洞”,便是“元胡同”的转音。
6、阆苑牡丹
在荆紫山天坛峰之北侧,临近悬崖处,有一片天生的牡丹。其面积宽一里许,长约五、六里,环绕山坡;形成一个宽大、绚丽的花带。人称为“牡丹园”,这便是“阆苑牡丹”。
相传,太上老君奉天帝之命在这里炼丹,常年不能回家。其妻黛眉圣母便前来找他。二人发生了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天帝念他们夫妻纠纷,便悄悄地让老君到了北顶山,继续让他炼丹,另派龟山金母(即西王母)来安抚处理黛眉圣母之事。龟山金母安慰了黛眉圣母,让她兼管荆紫山一带的炼丹。并从阆风苑带了牡丹、仙桃等四仙花赐于她。黛眉圣母便把牡丹、仙桃等四种仙花种植在荆紫山的山坡上。这四种仙花,生机旺盛,很快就繁殖开了。满山遍野一片灿烂,成了荆紫山的一大景观。这其中的牡丹,就是今日的“阆苑牡丹”。这里的牡丹,花冠呈黄白色,花瓣肥厚硕大,雌蕊如枣呈紫红色,雄蕊如丝呈金黄色,朵大香浓,历来负有盛名。志书有载,历代文人多有赞词。
7、牧马古地(雄信放马处)
荆紫山观日峰西部有一平缓的山岭,林木葱茏,杂草茂盛,云飘雾绕,景色宜人。人称“放马腰”。相传为隋末单雄信的牧马之地。据《旧唐书·李密传》载:单雄信系隋末曹州人。他是翟让的好朋友。从小就矫健勇猛,尤其能马上用枪。在李密的军中,号称飞将军。唐太宗围迫东都洛阳,单雄信出兵拒战。援枪跃马,步步逼近,几及太宗,徐世劫大声呵斥说:“此乃秦王,不得无礼!”(李世民原为秦王)单雄信有些恐惧,慌忙退兵,太宗才得以免受刀枪之苦。洛阳平定后,单雄信在洛阳被斩。相传单雄信被斩后,首级悬于城上,尸体运回葬于峪里太涧,今有坟墓尚在。
8、桃园春色
在荆紫山北侧半山腰处,有一个桃花园,宽二里许,长约八里左右。这里的桃花,相传原是龟山金母赐给黛眉圣母,让她观赏的仙桃花,时间久了,后人便称之为“山桃花”。每当早春二月,山岭积雪犹含冻,山下桃花已逢春,桃园胜境,妙不可言。等到漫山遍野的黄刺梅、山樱花、母主花、连翘花等开放时,十里长坡,如锦似绣,点雪缀银,一派花的海洋,伴以刚刚吐绿的丛林百卉,更为奇妙壮观。人行其间,如临仙境,真令人心旷神怡,无酒自醉。
1、礼斗天坛
天坛峰玉皇阁北侧有一石坛,处悬崖绝壁之顶,临万丈不测之渊。史籍所载系轩辕黄帝祭天之坛。清代康熙二十年,有《重修天坛山通仙观碑记》,标题直接点明荆紫山即天坛山。明代更有三块石碑也记述了此山的天坛,曰:“中矗孤峰,有礼斗定心之石,……喜曰‘小天坛也’。……《古今图书集成》四百二十九卷《河南府部》中有:“天坛山,荆紫山一峰之高者,上有神祠(即指玉皇阁),其北有天坛。”的记载。虽说这里为“小天坛”,但它却是黄帝最早的“礼斗定心之处。黄帝定密都于青要山上,常到此游览祭典。后与蚩尤交战,发兵于此,并在此祭天祈祷,以求天助。使“天下安定,人心归依”。
2、奠圣险崖(舍身奠圣崖)
在荆紫山天坛峰顶玉皇阁之西侧,有一伸向斗空的悬石,长十米许,宽六米左右,前轻后重,半卧崖端,半伸空中,上浮岚烟,下临深渊,人立石上,稍有晃动。非胆壮者不敢登也。故称“舍身崖”。明代弘治十一年《重修真武堂记》中云:金子山(即荆紫山)中矗孤峰,有礼斗定心之石,舍身奠圣之区。这里的“舍身奠圣之区”,便是指“舍身崖”而言。相传,西王母云游天空,往来此山,都在这里着地或升天。凡修身得道者均在此升仙。古有孝子曾在此舍身救父。所以,凡登临朝圣者,无不立此石以验其诚。
3、薰池穴居
在荆紫山天坛峰的悬崖下,牡丹园的上边,有一并列的双门石洞,高二米许,深四米左右,宽约三米。人立洞口,可俯视滔滔黄河,仰望万丈险崖,近观九龙雄姿与牡丹争艳,远眺秦东晋南,苍山峻岭尽收眼底,既是寻圣觅踪之处,又是赏景观涛的好地点,相传这是山神薰池当年居住的地方。《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山”曰:黄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即荆紫山),其阳多坛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薰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蓓如举。
4、山神望月
在荆紫山观日峰南侧的悬崖之端,有一雄伟的石柱,高高地挺立在那里。远望犹如昂首望天的巨人。人称“山神望月”。相传山神薰池守护荆紫山的珍宝,为防妖魔鬼怪前来盗窃,常是日落而出,月落而息,整夜不停地在山上巡逻。一次,乌云密布天空,他看不见月亮是否落下,便一直站在那里,昂首望着天空。时间久了,累得不行,站在那里往山崖上一靠就睡着了。一眨眼,几千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他还挺挺地站立在石崖边,仰望那天空的月亮。人们都称赞:“薰池不愧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山神”。所以,后人便在荆紫山坡的大道旁为他建了祠庙,往来行人路过此处,都要到庙里去焚香祭拜一番。
5、天门通衢
在荆紫山的天坛峰与观日峰之间,是攀登两峰的必经之路。中间有一山门,人称“南天门”。由此侧攀援而上,到了南天门,放眼远眺,一望无际,起伏蜿蜒的群山峻岭尽收眼底。由南而北行至此处,远望秦东晋南,群岭起伏,苍莽如海。俯瞰黄河,滚滚滔滔,一泻千里。真如登上云天一般,使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相传当年玉皇大帝、西王母及轩辕黄帝等,常由这一山腰,往来于天坛峰与观日峰之间。于是,便成南天门两侧的通道。至今那里还有行迹可见的玉皇道。
6、金台观日
在荆紫山观日峰的绝顶,有一巨石平台,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相传当年龟山金母奉玉皇大帝之命,前来安抚黛眉圣母,并赐四种仙花,就是在这个石台上,所以后称这个石台为“金母台”,亦称“金台”。凡登临者,多览胜于此。朝观日出,太阳由云海中跳出地面,半天红霞,金光灿烂;暮观日落,苍山莽莽,飞金流光,人间奇观,尽收眼底。据说黛眉圣母的丈夫太上老君一到北顶山,便不曾回来。
黛眉圣母在闲暇之时,就来到这金母台上,向着北顶山眺望自己的丈夫。早盼日出,暮盼日落,盼了一天又一天,也一直未见太上老君回来。黛眉圣母思念丈夫、天天观日的这个“金台”,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7、水洞仙迹
水洞仙迹俗称滴水洞天。在荆紫山北麓的半崖处有一石洞,宽、高各一米许,人屈身可入。在离洞口七八米处,有一水潭,上有滴水如珠断线,不停地落到水潭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如仙乐一般。再进五、六米,直到侧折,又有一潭,水深莫测,宽不可越。秉烛里望,洞深不能见底。潭水顶上,有一通向崖前洞门上方的口。因在水上,人无法进入。外口离地面有数丈之高,无物相助亦无法人内。洞内凉爽,潭水清冽。天愈旱水愈旺。附近居民,常在天旱缺水时来此打水。滴水不断,潭水不溢,前边打,后边添,从不干涸。人们传说这是王母娘娘赐给当地百姓的保命水。故称此洞为“水洞”,亦称“水帘洞”。方圆左近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
8、登天云路
在荆紫山天坛峰南麓通仙观的西侧,有一排石阶直通峰顶。自通仙观至峰顶,约有五里许。下段为缓道,有似鱼脊的石阶均匀地排列到山崖下。犹如神工鬼斧一般,精巧整齐。上段在石崖上,有高低错落的岩石接连不断地排到峰顶。经常有浮云缭绕,岚烟笼罩,故称“登天云路”,俗称“上天梯”。人们说这是神仙登天之路,人行此路者必受神仙保佑,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因此,凡有志登高者,多循云路,以励壮志。
.凤凰网.[引用日期]文 / 刘& 枫
夏日清晨,我抱着未满两岁的孙儿,站在位于五楼的家中阳台上。一阵轻风,徐徐地从对面吹来,让人面颊倍觉清爽。举目眺望,金柴架山山峦逶迤,婉如腾飞的巨龙。山上遍布绿树,“望之蔚然而深秀”。我逗引着孙子看这绿意森森的山景,“你看见山那边了吗?”
一语既出,我自己心里也咯噔一声,山的那边,有什么呢?
我的思绪,便在轻轻晨风的牵引下,翻过金柴架山,往南,去巡礼这一方山水。
翻过金柴架山顶,首先进入眼帘的,应当是双峰尖。双峰尖,在彭泽县城,算是一处风水宝地了,这里有县邑有名的佛寺集福寺。
集福寺,又名双峰古刹,始建于晋代,为彭泽古八景之一。庙前有古柏二棵,五人合围,覆荫亩许,乡人称之为宝树。庙内有一楹联颇为有名:“宝树龙泉,万古育灵源,佛为众生留觉路;孤山蠡水,千秋凝浩气,天生名胜拥双峰。”据传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于此,鼎盛时期十方贤达云集,常住僧众千余人,是佛教净土公认的清修道场。
我的四祖父,在民国年间,在他的妻子因病故去之后,决然了却尘缘,将独生女送养到别人家,自己上了集福寺,皈依佛门。算一算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吧,四祖父圆寂,坐化,他的灵骨建塔在集福寺边的山上。有一块小小的石碑。我们这些后人,曾在清明节前,肃立在双峰尖山上,为法名“果法”的四祖父,祭上一炷心香。
从双峰尖往南,是黄岭乡。这里聚集了彭泽县太多的人文积淀。
黄岭乡新春村境内,一个小土丘上有一个不大的自然村,村东有小溪流过,村西有一座七层古塔。这就是有名的“旧县街”。旧县街村子不大,却阅尽了江南古县彭泽的历史沧桑。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彭泽境增设州制,安抚使李大亮以境内之山,莫高过浩山,便定州名为浩州,州治便定在此处,又将彭泽县治从今湖口县的小凰山下迁此,为附郭县,建城池,设官署,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城廓雄伟,有东、西、南、北四门。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州制,彭泽县治仍留此,一直到五代时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县治迁出,历时316年。316年的繁华与衰落,被“旧县街”这个地名所承载,无声。无奈。
唐代武周时期,著名宰相狄仁杰受政敌诬陷,被贬到彭泽当县令,县治就在这个地方。据说他曾以大旱“抗疏乞免民租”,又于“岁除纵死囚”,“奏疏赦犯大辟者三百人”民众为感戴狄公恩德,在村旁建狄公祠、纵囚墩、白云庵等,后世又建了陶狄二贤祠等来纪念他。现村西古塔亦为当时修建,名七级浮屠,迁县后改称旧县塔,塔高30米,塔上花纹,依稀可辨,恰如狄公故事,绵延流传。
或许是旧县治的风流再现?清道光十三年(1833),旧县街邻近的黄岭乡繁荣村,出了一位让彭泽历史为之精神振奋的人物。这就是状元汪鸣相。据《清秘述闻》记载,清朝自顺治三年(1645)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举办了112科考试,江西得中状元五名,即:大庾戴衢亨、彭泽汪鸣相、永丰刘绎、清江刘子壮(后迁湖北)、吉安刘福姚(寄居广西)。偌大一个九江市域,辖九县一市,方圆数百公里,人口百余万(指清代),时空268年间,仅于道光十三年出汪鸣相一位状元,真是凤毛麟角,十分难得。对这位汪状元,既是邑中骄傲,我愿意不避卖弄与罗嗦,述说一下他的故事。
汪鸣相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其家为极贫困的耕读家庭。8岁入乡塾读书,五天读完一部《论语》,9岁即能写千余字的文章,特别善吟诗作对。一次塾中开早饭,他贪睡未起床,塾师斥责之后出联命对:“红日满窗人未起”,他应声而答:“青云有路我先登。”又一次,厨房炉火正旺,米水翻滚,塾师兴起即景出联命诸生作对:“罐滚汤开,红火炉中三尺浪”。诸生瞠目结舌,不敢应答,恰巧此时一村民放土炮迎神,汪鸣相受到启发,于座中立起,对先生说:“我有对!”塾师打开看是:“烟冲炮响,青云顶上一声雷。”不禁拍寄惊呼奇才。从此名声鹊起,人们称其为“神童”。就是这样一位名噪一时的“神童”,竟然磨到17岁始中秀才,以后连年参加乡试,屡考屡黜。25岁那年,他只得跑到离家七八十里的偏僻山乡桥亭曾坐馆蒙课。直到道光五年(1825)31岁时才考取一个拔贡,在京诠候三年,毫无希望。道光十二年(1832)返回江西,参加本省乡试,时来运转,一举中试,成为“举人”。他心情舒畅,逸兴遄飞,中秋之夜在南昌客邸,以欢快的笔调,壮彩的辞句,写下了传颂当时的《中秋》七律:“战罢文场笔阵收,客乡不觉又中秋。月明银汉三千界,人醉金风十二楼。竹叶酒浮豪士兴,棣花自满少年头。今朝亲与嫦娥约,来日蟾宫任我游。”得中举人的第二年即道光十三年(1833),他大魁天下,殿试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时年39岁的汪鸣相成为“天子门生”。这次考试主考总裁是名重朝野的一代宗师“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的阮元。阮元特重高才,搜罗贤俊,十分眷爱得意门生汪鸣相,在为汪父撰墓志铭中写道:“道光十三年,余以云贵总督入觐,被命典试礼闱,传胪首唱,则彭泽汪生”,“冠瀛海之三山,矗蠡湖之一柱”,“辟浔江未有之奇,绵德门光大之绪,高标凤彩,叠贲鸾章”。认为彭泽状元汪鸣相,是鄱阳湖擎天一柱,九江前所未有之奇事。
汪鸣相直上青云,天衢奋迅,其春风得意之状,不难想像。在他高中状元的第二年即道光十四年,就受命当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副主考),得荷殊荣,实属例外。道光十五年,又青云直上,擢升广西省乡试正考官钦差。汪鸣相在广西主考结束返京复命的河北良乡途中,得到父亲江航公病逝的噩耗。还没来得及向皇上禀报考试情况,便扶棺南下,回彭泽老家守孝三年。道光十八年(1838),三年居丧期满,进京复职,受到道光皇帝特旨召见,对他说了许多勉励的话。他感激异常,事后他亲手写了一块金匾,悬挂在汪氏宗祠的正厅,以示蒙宠,全文是:“道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蒙恩召见勤政殿,天颜温霁,圣训周详,并询及臣鸣相家世。臣备职词垣,遽膺异数,宜如何感激也。天语垂询,臣汪鸣相拜题”。这次皇上召见,本有入阁的意向。但是命运之神好像有意捉弄这位状元才子,十天后,他的母亲查老夫人又病逝于北京官邸。这对汪鸣相来说,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是他为官不久,父母便与世长辞,丧失父母之痛,使他难以承受;二是封建制度规定父死母亡,为子都要停职居家守孝三年。他刚刚守过三年的父丧,紧接着又要静守三年的母丧,六载光阴,对他何等重要。他已年届43岁,仕宦前途,影响巨大。此时其恩师阮元外任总督,内任大学士,汪鸣相自身估量,接踵座师,获得大用,是为期不远之事。谁料事与愿违,母亲辞世,他不得不告别仕途,停职还乡守孝。这接连的打击,精神刺激太大。道光十九年,他将父母的灵柩合葬于故乡彭泽县之牌楼坞。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那年)二月,他母丧快要期满,临时受聘主讲赣南书院,派用的官船已停泊在彭泽县城的江边等候,准备次日拂晓启航。就在准备动身的头天晚上,这位状元公竟突寻短见,上吊自杀于县城行馆。一代风流,昙花空现,年仅46岁。汪鸣相死后,葬于离家二里许陶家坊前的平岗上。无碑记,无坟围。几度沧桑之后,早被樵夫牧子践为平地,只剩下蔓草荒烟,供人凭吊。
不,汪状元的流风所及,并不只是蔓草荒烟。他的家族中,就出了近现代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汪辟疆。
汪辟疆原名汪国垣,字笠云,后改字辟疆,别号展庵,因故乡近方湖,晚年自号方湖,1887年生,1908年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12年毕业,1918年任江西心远大学教授。1927年起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授。其间曾任监察院委员、国史馆纂修。所著《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述评》,均为近代诗学的重要著作。又《唐人小说》为收唐人小说之重要之作,贵在校订和考释。其诗作辑有《方湖类稿》,其他论著还有《目录学研究》、《汉魏六朝目录考略》及《汪辟疆文集》。
与状元公故里差不多纬度相同的地域,黄花乡虎厂坞高村人高善继,则是彭泽历史上英气干云的武杰。
高善继,字次浦,清咸丰四年(1854)生。1894年,日本出兵朝鲜,战局一触即发。高善继感到国家处在多事之秋,正是男儿挺身卫国之时,便去天津见李鸿章,自请投笔从戎,为国效命。当时,李鸿章秉承慈禧太后的意旨,希望保全和局,对日本存在幻想。高善继因言语不合愤然辞去,又转投直隶通永镇总兵吴育仁幕下,被吴育仁留为仁字军营务处帮办。其后,朝鲜形势日趋紧张,李鸿章决定派仁字等军五营增援朝鲜。吴育仁派遣翼长江自康带队赴朝。高善继见为国报效的时机已致便“慷慨陈辞,请赴前敌”。吴育仁为高善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命他与江自康带队同往。
高善继与营官骆佩德、吴炳文带两营二哨,乘英国商船高升号。高升号是英国怡和公司的商船,原于7月20日由上海驶抵大沾口,被李鸿章专门租来运送陆军援朝。高善继所带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00多人,行营炮十四门及大量枪支、弹药等,于7月23日上午十时乘高升号开往朝鲜牙山。高升号出大沽口后,途遇中国运输船操江号,两船遂相伴而行。当高升、操江二船驶至牙山附近海面时,适遇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尾追中国济远舰而来。操江管带参将王永发见状,急忙转舵,向西逃避。日舰遣秋津洲号将操江俘虏。高升号船长英国人高惠悌虽感事出突然,但他“坚信该船为英国船又挂英国旗足以保护它免受一切敌对行为”。因此,仍按原航线前进,并从日舰浪速号右舷侧通过。上午九点半钟,浪速号忽然直冲高升号而来,挂出“下锚停驶”信号,并放空炮两响,以示警告。英国船长高惠悌不敢违抗,立即遵行。浪速号驶近距高升号四百米处停下,将舰上所有的二十一门大炮都露出来,用右舷炮对准高升号船腹,并挂出第二次信号:“原地不动!不然,承担一切后果”这时,高善继对情况的严重性已经有充分的估计。他面对严峻的形势,异常镇静,鼓励将士说:“我辈自请杀敌而来,岂可贪生怕死?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骆、吴二营官也齐表必死的决心:“公死,我辈岂可独生!”高善继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和沉着刚毅的坚决态度,在关键时刻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浪速号放下一小艇向高升号驶来,日本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登上高升号,要求检查商船执照,实则窥察船上情况,并当即向英国船长提出要高升号跟浪速舰走。高惠悌却回答说:“如果命令跟着走,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抗议下服从。”人见善五郎回舰后,浪速号上又挂出第三次信号:“立即斩断绳缆,或者起锚,随我前进。”将士们看到信号,无不愤怒万分,顿时人声鼎沸,全船骚动。高善继奔向英国船长,提出强烈抗议。因言语不通,临时让乘客德国人汉纳根担任翻译,将中国将士的决心告知高惠梯;“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高惠悌还企图劝说清军将士向敌人投降。高善继以仁字军帮带的身份同英国船长进行激烈的争论,见英国船长不予合作,高善继便下令将他看守起来,并看管了全船的所有吊艇,不准任何人离船。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见计谋难逞,决定要下毒手,先对高升号施放一颗鱼雷未能击中。接着,又下令六门右舷炮一齐瞄准,猛放排饱。在此危急关头,高善继镇定自若,号令将士誓死抵抗。在浪速舰炮火的猛烈轰击下,两营士兵毫无畏惧,手持步枪,勇敢还击。在高升号垂沉之际,中国将士视死如归,奋力与敌拼搏,一直坚持到船身沉没。高善继与骆、吴二营官,以及千余名士兵,其中除少数被外轮救起或凫水获生外,全部壮烈牺牲。
高善继忠骸没入海中,邑民将其衣冠葬于其乡虎厂坞高村之长岭岗上。墓前巨碑刻有高善继的殉国事迹,碑两侧刻有清庆亲王奕劻为之撰写的对联:“旆裳特表牙山色,冠服长留幽冢香”。
人常说“人杰地灵”。这一带山水既能孕育文星武杰,必有灵秀之气充盈其间。横亘其中的国家级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当是一处令人心仪的仙境。
好一个桃红岭!这里山势巍峨,山川秀美,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松杉茶竹成片,百年古树甚多。前胡、柴胡等名贵药材,更是名扬天下。古谣云:“桃红岭上药不全,只缺甘草与黄连。”说这里是一座天然药园,实不为过。桃红岭上最让倾心的则是珍禽异兽。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25种,属省级保护动物21种,其中梅花鹿和白颈长尾雉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如此佳山水,难怪宋代诗人王十朋舟过彭泽,赋诗相赞:“万里归舟巨浪间,只将青眼对青山。青山好处惟彭泽,出岫云间倦鸟还。”
从这里再往南数,有清同光年间出了许家父子翰林的许家坝,有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古战场落冠坂,有地下艺术宫殿龙宫洞……这些山水佳境,像一块磁石,吸引得我心向往之。
看来,哪天要抽时间,再到山那边,去走一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汉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