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火里面的歌龙舟舟是什么人

挽舟者歌反映了几种苦难,而征辽东宇挽龙舟又各指的是什么?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敹攠稜0013E
灾难:饥饿,离乡别井,战乱.指隋炀帝三次攻打辽东(朝鲜),五次巡游江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2016番禺龙舟
查看: 9032|回复: 20
快扒龙船了!番禺龙船不为人知的文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几年前已经和姚老师在番禺沙亭观看过龙舟赛事以及活动,而我也是从小至大在自己村里都有参与过赛龙舟活动,但对岭南龙舟的生产、起源以及龙舟文化却一无所知,直至到今年的5月底,朋友的村里在番禺定做了一只新龙舟,在朋友的带领下,让我了解到龙舟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及龙舟在番禺等岭南地带的发展过程。
岭南的龙舟制作尺寸,一般来讲有26.8米&&33。8米&&39.8米(少于26.8米长度由于座的人少,岭南地方比较少做,这里不讲了),其中26.8米长可以座50人,33.8米长可以座60-70人,39.8米长可以座80-90人。船身木料以坤甸木、柚木、楸木、杉木为主,其中尤其以坤甸木为佳,可以使用上百年,柚木的维护就比较贵,不能沾水,楸木和杉木相对便宜,但使用寿命比较短,而以上三种尺寸的坤甸木龙舟目前的市场价格在16-25万/艘。
1.jpg (250.55 KB, 下载次数: 2)
14:12 上传
番禺地处水网之区,船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番禺地名来由的其中一说,也就与船有关。据《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云:“帝俊(舜)生下禺号,禺号的后代为淫梁,淫梁生下了番禺。番禺是制作船的祖师。”由此可见,番禺与舟的关系密切.
  番禺人喜爱龙舟,据有关史籍记载,有上千年的历史。五代南汉时(公元917年-971年),明月峡、玉液池(今广州教育北路、越华路一带)是竞渡场所。潴水成湖池,池中筑有含珠亭、紫云阁等建筑物。每年端午节,令宫人龙舟竞渡其间。(见宋方信儒《南海百咏·石屏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描述了当年番禺附近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也追述过广州(古番禺)龙舟竞渡盛况:“粤中五月采莲竞渡,至五日乃止。广州竞渡夺标较盛,有逾月者。”
  我国举行龙舟竞渡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典籍不泛记载,但作为实物而保存下来的龙船则极为罕见。1977年4月,番禺县钟村镇大洲村的村民在距离大洲村约50米、西北距珠江的陈村水道约700米的甘蔗田里,开挖蔗坑,发现一艘古船体,即报知广州文管处进行挖掘,出土时实测结果:船长43.6米,宽4米,船最高处为0.62米,船底距地表为0.90米。船舷外部,为彩绘龙鳞,用红黄黑三色组成,是番禺境内已发现的最早龙船——大洲龙船。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版的《番禺县志》载:“大洲龙船,有宋宣和遗制……舟长11丈有其,龙首尾刻画,奋迅如生。舟旁旅坐荡桨儿,锡盔朱甲,中张锦幔……”
  关于大洲龙船,明末清初番禺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曾作过详细的描述:
 “大洲龙船……船长十余丈,广仅八尺,龙首尾刻画奋迅如生,荡桨儿列坐两旁,皆锡盔朱甲。中施锦幔,上建五丈樯五,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所扮者菩萨、天仙、大将军、文人、女伎之属;所执者刀槊、麾盖、旌旗、书策、佩帨之属。凡格斗、挑招、奔奏、坐立、偃仰之状;与夫扬袂、蹙裳、喜、惧、悲、恚之情,不一而足,咸皆有声有色,尽态极妍。观者疑为乐部,长积岁月练习,不知锦幔之中操机之士之所为也。”
  另外,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亦记载甚详:“大洲龙船,高大如海泊。具鱼龙百戏,积物力至三十年一出。出则诸乡舟行以从,悬花毯、绣囊,香溢珠海。”
  经核对有关史籍和专家研究,大洲出土的古船就是湮没已久的大洲龙船。关于大洲龙船的由来,据《广东新语·舟语》所述,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被元军追赶,沿浙江、福建入广东,暂驻番禺;继而又要其随从、掌管营造宫殿的将作大匠梁太保,到大洲营造宫殿,造殿未成身先死。梁太保死后,大洲人在村里建梁公庙,并造一条龙船作为纪念。此后,成为一种地方风俗,每隔10年或20年,举行一次独特的龙船游渡。其船制及游渡方式,深深打上“宣和遗制”的烙印。“宣和”,是北宋的年号,即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为公元1119年至1125年,即宋高宗建炎元年,宋室由汴梁迁至临安,号为“南宋”。所谓“宣和遗制”,即指宣和年间龙舟和龙舟竞渡的风格。内地的很多龙舟,由于固守中原的正统文化,则一直沿袭未变。我国在龙舟竞渡方面,形成了有质朴与华饰之分两大不同流派:“龙舟竞渡”与“龙船游渡”两类型。大洲龙船属于“游龙”。番禺龙舟两者兼有,既有“游龙”又有“赛龙”,成为番禺龙舟文化的特色。
2.jpg (208.53 KB, 下载次数: 0)
14:12 上传
  龙舟之乡番禺,龙船式样繁多,有红龙、花龙、大乌龙、金头……有龙船公,也有龙船乸。据说钟村龙舟还有过铜鳞的龙船。
  番禺具影响的龙船有:化龙沙路龙船,该船是茭塘司最长的一艘,历史久远。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此船青面独角无须,快捷异常,因无须而被称为“龙船乸”。加上外村人喜欢在该村的鲤鱼石旁造船,许多小龙船从此村出,故好像是沙路龙船乸生的。如沙溪龙船、小洲龙船就认沙路龙船为母。
  “石楼大乌龙”,全身乌黑,速度较慢,但从不计较输赢,风格朴实可爱。“白桡”,居石楼大岭村,因全部桡油漆白色,扒起来齐整快捷,是番禺有名的赛龙。“小洲金头”,船身略短,轻盈可爱。
  历来,番禺龙舟竞渡是颇有名气的。新中国建国前,大石南浦东乡的沿沙船、化龙沙路村的侯王宫船、化龙柏堂村的船、钟村屏山村等龙船均分别在省城获得“通海第一”、“东海第一”、“第一又第一”锦旗和“敬修堂”药铺送出的银鼎等殊荣。新中国建国后,1956年广州举办过一次大型龙舟赛,钟村镇屏山村和石楼镇大岭村分别夺得分组赛第一名。
& & 龙船景
  前清番禺茭塘司、沙湾司各乡均有“龙船景”,所谓“龙船景”即是各地有龙舟的乡村按当地自然地域、潮汐起落而约定俗成在某月某日进行龙舟竞赛或相互探访的活动场景,也就是龙舟聚集的地方,谓之为“景”,如茭塘司属下有:五月初一新洲景,五月初二官山景,五月初三市头景,五月初四新造景等。除上述景点外还有:高塘景、长洲景、雅湖景、蚌湖景、南岗景、车陂景;沙湾司一带则又有北海景、莲湖景、西涌景等。此外各地从初一至初十均有不同的小景聚龙游。
  值得一提的是,五月初二的官山景和初四的新造景。官山是地处北亭村(现小谷围大学城)的一个小墟,隔河与官洲对望,河面宽而水流缓慢,有利于龙舟竞渡;同时,一河两岸可容纳上万人。官山景由于地点适中,所以鹿步司、慕得里司以及东莞的龙船也来趁景,是龙船种类较多的一个景点。如红龙、生花龙船都是来自邻县,这在番禺境内只有官山景才能看到的。集结官山景的龙船据说最多时有80余艘。
  初四新造景也是较有影响的景点之一,新造在**期间曾是县府所在地,景点江面宽阔,江岸线长,往往集万人以上观看水上游艇,会景的龙船多者达百余艘。此景是禺南最有号召力的竞赛场地。过去龙舟竞渡的胜负以此景最为关键,如在新造景获得殊荣,则于茭塘司、鹿步司一带均为荣耀。据说**年间严博球任县长时,在新造景招赛,有百多艘龙舟参加竞渡。不少扒船手因用力过猛将船桡扒断,水面上飘浮着不少断了的船桡,可见当时竞渡之激烈。据说当天观看者有数万人之众。
& & 龙舟习俗
  俗语有云:“行船跑马三分险”。龙船出入江河,难免会遇上风浪,人们便祈求有神灵保佑。因此,船上都供奉菩萨,多是该村的主神。即该村设什么观、什么庙就在船上设什么神,如水月宫、洪圣宫、北帝宫、天后宫、侯王宫等。每逢龙船下水,还举行一番仪式。“四月八,龙船到处挖”,即是于四月初八日,把深埋涌底下或池塘里的龙船挖起、洗净,以备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龙船下水,要选好黄道吉日,用三牲祭品,在庙宇或宗祠内举行祭龙仪式。然后将参花挂红的龙头、龙尾安装在船上,等河水上涨时候,擂鼓放鞭炮,请“喃呒佬”(道士)念诵吉利咒语、洒净水后,龙船才能下水。龙舟下水后,随着要举行采青仪式。采青一般在五月初一前举行,由村中喜爱扒龙船的老少将龙船扒到村外围田或涌边,采一些菖蒲或禾穗等的青绿植物放在接龙船头处,便可返航。龙船去采青的时候,只能打暗鼓,即打鼓槌,敲鼓边,等采青上船后,才能打明鼓,即打鼓心放鞭炮。其时扶神者则把写好的“净水符”贴在船供奉的神盒和鼓身、锣架上。接着龙船在内河上扒来扒去热闹一番,这就算是采青仪式功德圆满了。龙船便可参加次日举行的景点竞渡。
  番禺区石碁镇新桥村,有个独特的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就在“圣母庙”举行“散龙春(卵)”活动,当日午时,一班俊男猛士登上圣母庙前屋背,抛散龙春(龙春即三华梨)从屋上撒往庙下的人群。村民手拿着五光十色的雨伞接龙春的降临,场面十分壮观。每当龙春散下之际,人们欢声雷动,跃起迎接,令人叹为观止。散龙春寓意吉祥,老人得龙春可保龙马精神,身壮力健;小孩得到龙春可学业进步,天天向上;育龄妇女得龙春可年生贵子等。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祝愿而已。
  番禺人对端午节十分重视,旧俗于农历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届时,年轻的“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四个或六个不等,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生果、烧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到端午节的当天,姑娘和孩童还要挂香包。香包多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粉、花椒、八角、伽蓝粉、琉璜等。端午午饭后,家家户户均贴上“午时符”。“符”是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上,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字样。还在大门上悬挂菖蒲、艾叶、凤尾草等,并扎上一束大蒜头,涂以朱砂以避邪。还有些人家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正午时分,用生果、粽子拜祖先,烧艾草熏屋角,寓意“驱蚊虫邪魔”。还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小孩的额上、胸口、肚脐、手心涂上朱砂痣,以示避邪。靠近河边地方的小孩,等待龙船扒过河边的时候,用河水洗身,叫洗“龙船水”祈求皮光肉滑,身体健康。禺南一带盛吃“龙船饭”,不论贫富,家长都可带着小孩到祠堂讨“龙船饭”,据说食过龙船饭,小孩便会快高长大。讨龙船饭是番禺端午风俗的一大特色。
3.jpg (217.84 KB, 下载次数: 0)
14:12 上传
  龙船一般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个部分。龙身和龙骨是船体制作部分,而龙头与龙尾则属于木雕工艺。番禺民间木雕工艺由来已久,但是,工艺精湛者寡。近年拔尖的雕刻龙头(尾)的师傅,可算是番禺南村镇员岗村的梁镇洪师傅了。梁氏对龙头雕刻,精雕细刻,执着认真,赢得坊间的赞誉。他所雕刻的龙头,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龙舟款色,研制出不同特点的龙头。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成黑色或灰色的,称乌龙或灰龙。龙尾也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制作龙船头的工具主要有切割机、凿刀、小目刨、磨砂机、油漆以及上色用的画笔等。制造龙头工艺比较复杂,有选料、开料、勾画放样、雕刻、打磨、抛光、上色等十几道工序。梁镇洪师傅能按不同地方的人的喜好要求,做出风格各异的龙头、龙尾,每件龙头的须、眼、角、鼻、嘴、牙、唇、眉、腮、腭等均有不同之处,栩栩如生。龙舟制作和龙头、龙尾等民间工艺,是“龙舟竞渡”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龙舟装饰
  传统的龙舟很注重装饰。每只龙舟配置一定设有:头旗、尾旗、大单旗、长幡(即俗称百足旗、罗伞、罗架、木制神龛等装饰物。透过装饰物可窥测出龙舟的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如:头旗与尾旗约长一米左右,宽度30至40厘米左右,上面印有郡号:梁姓,安定郡;黄姓,江夏郡;张姓,清河郡;周姓,汝南郡;韩姓,南阳郡等郡号。还有大单旗竖1.5米,横2.5米左右的三角形,旗贯有该龙舟主人的姓号,如舟主是姓黄的就写上“黄”,姓梁就写上“梁”字,如姓梁的安定郡源出陕西省;姓黄,江夏郡源出河南省潢川西等。头、尾旗与大单旗是氏族来源的印记。龙舟上的长幡(又称百足旗),长约3.5米至4米左右,宽约40至50厘米左右,幡的边部是三角形的,因“幡”长,远望好像一条“百足”故称“百足旗”。幡旗是由心、边、尾的不同色彩组成,反映不同的舟主信奉不同的菩萨。如红色的心、白色的边,黑色的尾就是表示信奉“关帝”菩萨,白色的心、蓝色的边、蓝色的尾是信奉“天后”菩萨。船的“木神龛”是安放该舟信奉的菩萨宝座。罗伞上很多绣有道家的葫芦、檀板、扇、拐、笛、剑、拂尘,花篮等八宝。有的在罗伞上给绣八仙图像。从龙舟上的装饰物可以窥测出氏族由来与宗教信奉的关系。
4.jpg (269.12 KB, 下载次数: 0)
14:13 上传
  前清番禺的行政区域分四个司:沙湾司、茭塘司、鹿步司、慕得里司,扒龙船鼓点主要有两种、龙船的鼓点设计是根据活动水域而定的,茭塘司、鹿步司的活动水域较为开阔,经常要横渡珠江,经常会遇到水流较急的水域,起桡要快,鼓点相对较密,所以,使用鼓点多用“双蹄鼓”又名“双马氹蹄”。即泳隆隆 泳隆隆| 泳隆隆 泳0| 近似2/4拍子,而沙湾司境内河涌较窄,水流相对平稳,沙湾司较多使用“单蹄鼓”又名“单马氹蹄”,即泳隆 泳隆 泳隆泳0| 强弱节奏近似4/4拍子。
  番禺的龙舟虽有头尾之分,开始扒时龙头作前端,但在竞赛时亦可以倒转以尾作前端。而东莞和一些其他地区的龙舟,则是龙头永远是前端的。“听鼓落桡,擂鼓圈头(即转头),闸水转身”这是番禺扒龙舟者必须掌握的要领。龙舟鼓点是指挥龙舟竞渡的主要环节。
  龙船上的旗语是用来联络船上人员互相配合默契的一种信号。在龙舟竞渡时,岸上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哨声不断,而一艘传统龙船短则七至八丈,长则十三、四丈。在竞赛时,头尾全靠旗语联系,以统一行动,在龙头挥旗的叫头旗,在船尾挥旗的叫尾旗,头尾的旗语相同。击鼓者要紧看头、尾旗的指挥。常用的几种旗语:
  左转弯——旗手执旗向左方挥点。
  右转弯——旗手执旗向右方挥点。
  停&&船——旗手高举旗向上直竖划圈。
  转&&身——旗手高举旗向上横划圈(即圈头扒船者转身将尾作前端)。
  旗手(即头尾旗),是龙舟竞渡的总指挥,船上的主梢(舵手)看旗手指挥掌舵。鼓手看旗手指挥击鼓,桡手听龙舟鼓点落桡扒行。头、尾旗要根据不同的水域和流速,选择航行或比赛的水道。珠江水域复杂,时有暗礁湍流,旗手要熟悉水文情况,准确审视前方水道,选择有利方位。头尾旗手是龙舟竞渡活动中的灵魂人物。
5.jpg (325.15 KB, 下载次数: 0)
14:14 上传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番禺社区网微信号
该用户从未签到
番禺境内,龙船活动,历史上也几历兴衰,其基本规律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与否而定的。如:在清太平天国时期停了一段时间,在日本侵华时停顿了几年。**初年,曾因有11艘龙船在竞赛中斗殴,被当时县政府下令没收,参与斗殴的龙船被充公拍卖。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当年,下了一道拆毁龙船的通知,番禺除了屏山村的两艘龙船“深藏不露”外,其余70余艘龙船无一幸免被毁之灾。当时,石楼镇陈氏族人中,有一位乡民,为保住一个保存数百年、宗族承传下来的“大乌龙”龙头不受损害,冒死将龙头秘密收藏起来,因而横遭极左路线的迫害,被判处劳改数年,饱受牢狱之苦。他虽然受苦,但将珍贵的龙头保存下来了,所以,他自始至终,无怨无悔。由此可见,番禺人对龙舟的情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至1981年,番禺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心思定,政通人和,番禺又重新兴起龙舟竞渡活动,还组织了全县的龙舟竞赛。及至1986年,番禺还订出每年在市桥镇举行传统的长龙“莲花杯”、标准短龙“禺山杯”比赛。在番禺建市时,市政府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龙舟竞艳比赛。至1991年,据不完全的统计,番禺现拥有传统长龙和国际标准龙舟共200余艘。
  番禺还组织男、女子龙舟队参加国内外的竞赛:1987年在四川省新津县参加全国“屈原杯”龙舟赛获竞速项目女子冠军,1984年番禺男子龙舟队参澳门龙舟公开赛荣获冠军,1990年在泰国曼谷国际龙舟赛获亚军,1991年番禺女子队参加香港国际龙舟赛亚军。番禺龙舟队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可见番禺人对龙舟的喜爱。龙舟竞渡是番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
  番禺龙舟是集组织性、群体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间活动。番禺龙舟文化是番禺人亲水文化的一种表现,龙舟是氏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的载体。龙舟竞渡起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团结的作用,体现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爱国、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风貌,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
6.jpg (204.56 KB, 下载次数: 0)
14:16 上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上面关于番禺龙舟的发展史,是查阅广州市民间民艺家协会的资料所得,字比较多让大家看得辛苦了。
7.jpg (293.37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那天早上8点来到船厂,购买龙舟的那条村村民就备好公鸡,烧肉,祭钱,水酒先拜一拜。
8.jpg (505.3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在船头位置处烧祭钱
9.jpg (266.28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公鸡鸡冠的血来给新龙舟点睛
10.jpg (207.28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然后就挂上鞭炮放
11.jpg (245.22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仪式过后,再由村民用人力将新龙舟抬下水试水,也叫做采青。
12.jpg (275.2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仪式过后,再由村民用人力将新龙舟抬下水试水,也叫做采青。
13.jpg (276.42 KB, 下载次数: 0)
14:19 上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jpg (250.48 KB, 下载次数: 0)
14:23 上传
船身再插上彩旗萝伞装饰件
15.jpg (248.23 KB, 下载次数: 0)
14:23 上传
年长的就在岸上观看,中年的就下船。
16-1.jpg (257.54 KB, 下载次数: 1)
14:23 上传
在小河里龙舟经过3个来回的划行(简称扎3扎)
17-1.jpg (486.22 KB, 下载次数: 0)
14:23 上传
龙舟会再拖上岸,经过搽油后就交付给买家。
18.jpg (230.09 KB, 下载次数: 0)
14:24 上传
上岸后每人拿一份红包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图片都是上漖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好有心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更多的惊喜和好玩就在5月8日,哈街母亲节义卖嘉年华!想要参加吗?免费报名参加活动,快点我吧!报名就有礼物咯....
Powered by
您看到的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站务电话:020-工作日 8:30-17:30 在线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堂龙舟景的历史与现状,龙舟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堂龙舟景的历史与现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番禺第二十三辑
番禺龙舟文化杂记
  一、龙舟渊源
  番禺地处水网之区,船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番禺地名来由的其中一说,也就与船有关。据《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云:“帝俊(舜)生下禺号,禺号的后代为淫梁,淫梁生下了番禺。番禺是制作船的祖师。”由此可见,番禺与舟的关系密切。
  番禺人喜爱龙舟,据有关史籍记载,有上千年的历史。五代南汉时(917年-971年),明月峡、玉液池(今广州教育北路、越华路一带)是竞渡场所。潴水成湖池,池中筑有含珠亭、紫云阁等建筑物。每年端午节,令宫人龙舟竞渡其间。(见宋方信儒《南海百咏?石屏堂》)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详细描述了当年番禺附近龙舟竞渡的盛况:“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也追述过广州(古番禺)龙舟竞渡盛况:“粤中五月采莲竞渡,至五日乃止。广州竞渡夺标较盛,有逾月者。”
  我国举行龙舟竞渡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典籍不乏记载,但作为实物而保存下来的龙船则极为罕见。1977年4月,当时的番禺县钟村镇大洲村村民在距离大洲村约50米、西北距珠江的陈村水道约700米的甘蔗田里,开挖蔗坑,发现一艘古船体,即报知广州文管处进行挖掘,出土时实测结果:船长43.6米,宽4米,船最高处为0.62米,船底距地表为0.90米。船舷外部,为彩绘龙鳞,用红黄黑三色组成,是番禺境内发现的最早龙船――大洲龙船。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版的《番禺县志》载:“大洲龙船,有宋宣和遗制……舟长11丈有奇,龙首尾刻画,奋迅如生。舟旁旅坐荡桨儿,锡盔朱甲,中张锦幔……”
  关于大洲龙船,明末清初番禺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曾作过详细的描述:
  “大洲龙船……船长十余丈,广仅八尺,龙首尾刻画奋迅如生,荡桨儿列坐两旁,皆锡盔朱甲。中施锦幔,上建五丈樯五,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所扮者菩萨、天仙、大将军、文人、女伎之属;  所服者冠裳、介胄、羽衣、衲披、巾帼、y①之属;所执者刀槊、麾盖、旌旗、书策、佩之属。凡格斗、挑招、奔奏、坐立、偃仰之状;与夫扬袂、蹙裳、喜、惧、悲、恚之情,不一而足,咸皆有声有色,尽态极妍。观者疑为乐部,长积岁月练习,不知锦幔之中操机之士之所为也。”
  ① 巾帼,妇人戴的首饰。y,暑天戴的凉帽。
  另外,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亦记载甚详:“大洲龙船,高大如海泊。具鱼龙百戏,积物力至三十年一出。出则诸乡舟行以从,悬花毯、绣囊,香溢珠海。”
  经核对有关史籍和专家研究,大洲出土的古船就是湮没已久的大洲龙船。关于大洲龙船的由来,据《广东新语?舟语》所述,南宋末代皇帝赵m被元军追赶,沿浙江、福建入广东,暂驻番禺;继而又要其随从、掌管营造宫殿的将作大匠梁太保,到大洲营造宫殿,造殿  未成身先死。梁太保死后,大洲人在村里建梁公庙,并造一条龙船作为纪念。此后,成为一种地方风俗,每隔10年或20年,举行一次独特的龙船游渡。其船制及游渡方式,深深打上“宣和遗制”的烙印。“宣和”,是北宋的年号,即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为公元1119年至1125年,即宋高宗建炎元年,宋室由汴梁迁至临安,号为“南宋”。所谓“宣和遗制”,即指宣和年间龙舟和龙舟竞渡的风格。内地的很多龙舟,由于固守中原的正统文化,则一直沿袭未变。我国在龙舟竞渡方面,形成了有质朴与华饰之分两大不同流派:“龙舟竞渡”与“龙船游渡”两类型。大洲龙船属于“游龙”。番禺龙舟两者兼有,既有“游龙”又有“赛龙”,成为番禺龙舟文化的特色。
  二、龙舟式样
  龙舟之乡番禺,龙船式样繁多,有红龙、花龙、大乌龙、金头……有龙船公,也有龙船p。据说钟村街的石壁还有过铜鳞的龙船。
  番禺具影响的龙船有:化龙沙路龙船,该船是茭塘司最长的一艘,历史久远。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此船青面独角无须,快捷异常,因无须而被称为“龙船p”。加上外村人喜欢在该村的鲤鱼石旁造船,许多小龙船从此村出,故好像是沙路龙船p生的。如沙溪龙船、小洲龙船就认沙路龙船为母。
  “石楼大乌龙”,全身乌黑,速度较慢,但从不计较输赢,风格朴实可爱。“白桡”,居石楼大岭村,因全部桡油漆白色,扒起来齐整快捷,是番禺有名的赛龙。“小洲金头”,船身略短,轻盈可爱。
  历来,番禺龙舟竞渡是颇有名气的。新中国建国前,大石南浦东乡的沿沙船、化龙沙路村的侯王宫船、化龙柏堂村、钟村屏山村等龙船均分别在省城获得“通海第一”、“东海第一”、“第一又第一”锦旗和“敬修堂”药铺送出的银鼎等殊荣。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  年,广州举办过一次大型龙舟赛,钟村镇屏山村和石楼镇大岭村分别夺得分组赛第一名。
  三、龙船景
  前清番禺茭塘司、沙湾司各乡均有“龙船景”,所谓“龙船景”即是各地有龙舟的乡村按当地自然地域、潮汐起落而约定俗成在某月某日进行龙舟竞赛或相互探访的活动场景,也就是龙舟聚集的地方,谓之为“景”,如茭塘司属下有:五月初一新洲景,五月初二官山景,五月初三市头景,五月初四新造景等。除上述景点外还有:慕德里司的高塘景、雅湖景、鹿步司的车陂景、南岗景;沙湾司一带则又有北海景、莲湖景、西涌景等。此外各地从初一至初十均有不同的小景聚龙游。
  值得一提的是,五月初二的官山景和初四的新造景。官山是地处北亭村(现小谷围大学城)的一个小墟,隔河与官洲对望,河面宽而水流缓慢,有利于龙舟竞渡;同时,一河两岸可容纳上万人。官山景由于地点适中,所以鹿步司、慕得里司以及东莞的龙船也来趁  景,是龙船种类较多的一个景点。如红龙、生花龙船都是来自邻县,这在番禺境内只有官山景才能看到的。集结官山景的龙船据说最多时有80余艘。
  初四新造景也是较有影响的景点之一,新造在民国期间曾是县府所在地,景点江面宽阔,江岸线长,往往集万人以上观看水上游艇,会景的龙船多者达百余艘。此景是禺南最有号召力的竞赛场地。过去龙舟竞渡的胜负以此景最为关键,如在新造景获得殊荣,则于茭塘司、鹿步司一带均为荣耀。据说民国年间严博球任县长时,在新造景招赛,有百多艘龙舟参加竞渡。不少扒船手因用力过猛将船桡扒断,水面上飘浮着不少断了的船桡,可见当时竞渡之激烈。据说当天观看者有数万人之众。
  四、龙舟习俗
  俗语有云:“行船跑马三分险”。龙船出入江河,难免会遇上风浪,人们便祈求有神灵保佑。因此,船上都供奉菩萨,多是该村的主神。即该村设什么观、什么庙就在船上设什么神,如水月宫、洪圣宫、北帝宫、天后宫、侯王宫等。每逢龙船下水,还举行一番仪式。“四月八,龙船到处挖”,即是于四月初八日,把深埋涌底下或池塘里的龙船挖起、洗净,以备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龙船下水,要选好黄道吉日,用三牲祭品,在庙宇或宗祠内举行祭龙仪式。然后将参花挂红的龙头、龙尾安装在船上,等河水上涨时候,擂鼓放鞭炮,请“喃呒佬”(道士)念诵吉利咒语、洒净水后,龙船才能下水。龙舟下水后,随着要举行采青仪式。采青一般在五月初一前举行,由村中喜爱扒龙船的老少将龙船扒到村外围田或涌边,采一些菖蒲或禾穗等的青绿植物放在接龙船头处,便可返航。龙船去采青的时候,只能打暗鼓,即打鼓槌,敲鼓边,等采青上船后,才能打明鼓,即打鼓心放鞭炮。其时扶神者则把写好的“净水符”贴在船供奉的神龛和鼓身、锣架上。接着龙船在内河上扒来扒去热闹一番,这就算是采青仪式功德圆满了。龙船便可参加次日举行的景点竞渡。
  番禺区石镇新桥村,有个独特的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就在“圣母宫”举行“散龙(卵)”活动,当日午时,一班俊男猛士登上圣母庙前屋背,抛散龙(龙即三华李)从屋上撒往庙下的人群。村民手拿着五光十色的雨伞接龙的降临,场面十分壮观。每当龙散下之际,人们欢声雷动,跃起迎接,令人叹为观止。散龙寓意吉祥,老人得龙可保龙马精神,身壮力健;小孩得到龙可学业进步,天天向上;育龄妇女得龙可年生贵子等。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祝愿而已。
2008年番禺石新桥村五月端午“散龙”
  番禺人对端午节十分重视,旧俗于农历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届时,年轻的“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四个或六个不等,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生果、烧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到端午节的当天,姑娘和孩童还要挂香包。香包多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粉、花椒、八角、伽蓝粉、琉璜等。端午午饭后,家家户户均贴上“午时符”。“符”是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上,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字样。还在大门上悬挂菖蒲、艾叶、凤尾草等,并扎上一  束大蒜头,涂以朱砂以避邪。还有些人家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正午时分,用生果、粽子拜祖先,烧艾草熏屋角,寓意“驱蚊虫邪魔”。还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小孩的额上、胸口、肚脐、手心涂上朱砂痣,以示避邪。靠近河边地方的小孩,等待龙船扒过河边的时候,用河水洗身,叫洗“龙船水”祈求皮光肉滑,身体健康。禺南一带盛吃“龙船饭”,不论贫富,家长都可带着小孩到祠堂讨“龙船饭”,据说食过龙船饭,小孩便会快高长大。讨龙船饭是番禺端午风俗的一大特色。
  五、龙舟制作
  番禺习俗五月端午例必龙舟竞渡,成为民间的一件盛事。自明至清特别是清末以来,很多乡村不惜重金雇请手艺精湛的造船师傅为本村制作龙船。番禺区洛浦街上虼澹欠壑谱鞯闹饕亍F渲杏形幻谢棋嫉脑齑Ω担ひ站浚源吹摹爸贝В谑∧谙碛惺⒂;棋际Ω担荒晁募居ζ竿獬鲈齑俅粼诩依铩K苏保砗翊耍浼家崭叱硬凰魅「叨畋ǔ辏室簧诶停次藁睿菀裁恢靡患洌畔赂礁龆拥模挥幸簧砀叱脑齑忠铡
  珠江三角洲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河网交错,常受台风侵袭,龙船在波涛汹涌的“龙舟水”中,常受到波浪横向冲击及上下跳跃剪切的巨大反应力,很易破坏船体,常有船破翻沉的危险。黄寮为制作上乘龙船,深入观察,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深得其中奥  秘。他所造的龙船,长约十二丈(40米),为抗御强风恶浪,加强船体刚性,不仅以三段优质的坤甸木料拼制而成,还用较厚的木料安装“龙骨”,舟内又辅以几十块隔舱板,再压上一条以上乘木料做的贯通全船的“龙筋”,从而使龙船坚固耐扒。龙舟竞赛,以快夺魁,黄寮为使龙船扒得快速,吃水线以下的舷板,则使用薄一点的木料,以减轻船体重量,他又注意导航,讲究船身的整体弧度。为了保证所制的龙船艘艘上乘,既是外形古朴美观,又能乘风破浪,快速前进,因而,凡开线、锯板、拼板、入榫等工序都有严格规定,他也常常亲自检查,亲自动手。
  赛场夺魁,固然要靠桡手的力气和技巧,而龙船制作的精巧与否,又是个关键。黄寮造船技术高超,他亲手巧制的有番禺大石南浦东乡村“西约”龙船,曾于20世纪30年代获“通海第一”锦标一面,即全省龙舟赛的冠军。还有番禺石楼塘村黄姓的龙船,于1957年参加广州市在海角红楼举办的龙舟赛,也获冠军,一时誉满羊城。
  黄寮的长子黄辉、次子黄福,均子承父业,并使之  发扬光大。其孙黄滔、黄铭根,曾孙黄林初等数兄弟,也同继祖业。祖孙四代,一脉相承,成为禺南赫赫有名的造船世家,造出了一批性能好又美观的龙船。代表作有广州黄埔区长洲镇的上庄“曾氏”龙船,荣获长洲赛区“三连冠”;番禺新造练溪村的“霍氏”龙船,荣获1987年番禺“莲花杯”赛亚军;广州白云区石井村的“庆丰”龙船,荣获该区“太阳岛杯”赛冠军;还有荣获1987年番禺“莲花杯”赛第一名的石楼镇大岭村“白桡”龙船等。
  近年来,龙舟竞赛国际化,省、市体委用于竞赛的龙舟,也多为黄寮后人制作。黄氏祖孙四代人,共造龙船近200艘,分布于广州、番禺、顺德、中山、新会、江门、增城一带。
  六、龙头木雕
  龙船一般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个部分。龙身和龙骨是船体制作部分,而龙头与龙尾则属于木雕工艺。番禺民间木雕工艺由来已久,但是,工艺精湛者寡。近年拔尖的雕刻龙头(尾)的师傅,可算是番禺南村镇员岗村的梁镇洪师傅了。梁氏对龙头,精雕细刻,执着认真,赢得坊间的赞誉。他所雕刻的龙头,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龙舟款色,研制出不同特点的龙头。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成黑色或灰色的,称乌龙或灰龙。龙尾也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制作龙船头的工具主要有切割机、凿刀、小目刨、磨砂机、油漆以及上色用的画笔等。制造龙头工艺比较复杂,有选料、开料、勾画放样、雕刻、打磨、抛光、上色等十几道工序。梁镇洪师傅能按不同地方的人的喜好要求,做出风格各异的龙头、龙尾,每件龙头的须、眼、角、鼻、嘴、牙、唇、眉、腮、腭等均有不同之处,栩栩如生。龙舟制作和龙头、龙尾等民间工艺,是“龙舟竞渡”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七、龙舟装饰
  传统的龙舟很注重装饰。每只龙舟配置一定设有:头旗、尾旗、大单旗、长幡(即俗称百足旗、罗伞、罗架、木制神龛等装饰物。透过装饰物可窥测出龙舟的氏族文化和民间信仰。如:头旗与尾旗约长一米左右,宽度30至40厘米左右,上面印有郡号:梁姓,安定郡;黄姓,江夏郡;张姓,清河郡;周姓,汝南郡;韩姓,南阳郡等郡号。还有大单旗竖1.5米,横2.5米左右的三角形,旗贯有该龙舟主人的姓号,如舟主是姓黄的就写上“黄”,姓梁就写上“梁”字,如姓梁的安定郡源出陕西省;姓黄,江夏郡源出河南省潢川西等。头、尾旗与大单旗是氏族来源的印记。龙舟上的长幡(又称百足旗),长约3.5米至4米左右,宽约40至50厘米左右,幡的边部是三角形的,因“幡”长,远望好像一条“百足”故称“百足旗”。幡旗是由心、边、尾的不同色彩组成,反映不同的舟主信奉不同的菩萨。如红色的心、白色的边、黑色的尾就是表示信奉“关帝”菩萨,白色的心、蓝色的边、蓝色的尾是信奉“天后”菩萨。船的 “木神龛”是安放该舟信奉的菩萨宝座。罗伞上很多绣有道家的葫芦、檀板、扇、拐、笛、剑、拂尘,花篮等八宝。有的在罗伞上绘绣八仙图像。
   & 八、龙舟鼓点
  前清番禺的行政区域分四个司:沙湾司、茭塘司、鹿步司、慕得里司。扒龙船鼓点主要有两种、龙船的鼓点设计是根据活动水域而定的,茭塘司、鹿步司的活动水域较为开阔,经常要横渡珠江,经常会遇到水流较急的水域,起桡要快,鼓点相对较密,所以,使用鼓点多用“双蹄鼓”又名“双马胩恪薄<从韭÷ 泳隆隆泳隆隆 泳0近似2/4拍子。而沙湾司境内河涌较窄,水流相对平稳,沙湾司较多使用“单蹄鼓”又名“单马胩恪保从韭 泳隆 泳隆 泳0强弱节奏近似4M4拍子。
  番禺的龙舟虽有头尾之分,开始扒时龙头作前端,但在竞赛时亦可以倒转以尾作前端。而东莞和一些其他地区的龙舟,则是龙头永远是前端的。“听鼓落桡,擂鼓圈头(即转头),闸水转身”这是番禺扒龙舟者必须掌握的要领。龙舟鼓点是指挥龙舟竞渡的主要环节。
  九、龙舟旗语
  龙船上的旗语是用来联络船上人员互相配合默契的一种信号。在龙舟竞渡时,岸上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哨声不断,而一艘传统龙船短则七至八丈,长则十三、四丈。在竞赛时,头尾全靠旗语联系,以统一行动,在龙头挥旗的叫头旗,在船尾挥旗的叫尾旗,头尾的旗语相同。击鼓者要紧看头、尾旗的指挥。常用的几种旗语:
  左转弯――旗手执旗向左方挥点。
  右转弯――旗手执旗向右方挥点。
  停船――旗手高举旗向上直竖划圈。
  转身――旗手高举旗向上横划圈(即圈头扒船者转身将尾作前端)。
  旗手(即头尾旗),是龙舟竞渡的总指挥,是龙舟竞渡活动中的灵魂人物。船上的主梢(舵手)看旗手指挥掌舵。鼓手看旗手指挥击鼓,桡手听龙舟鼓点落桡扒行。头、尾旗要根据不同的水域和流速,选择航行或比赛的水道。珠江水域复杂,时有暗礁湍流,旗手要  熟悉水文情况,准确审视前方水道,选择有利方位。
  十、历代以来番禺龙舟活动的兴衰
  番禺境内,龙船活动,历史上也几历兴衰,其基本规律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与否而定的。如:在清太平天国时期停了一段时间,在日本侵华时停顿了几年。民国初年,曾因有11艘龙船在竞赛中斗殴,被当时县政府下令没收,参与斗殴的龙船被充公拍卖。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当年,下了一道拆毁龙船的通知,番禺除了屏山村的两艘龙船“深藏不露”外,其余70余艘龙船无一幸免。当时,石楼镇陈氏族人中,有一位乡民,为保住一个保存数百年、宗族承传下来的“大乌龙”龙头不受损害,冒死将龙头秘密收藏起来,因而横遭极左路线的迫害,被判处劳改数年,饱受牢狱之苦。他虽然受苦,但将珍贵的龙头保存下来了,所以,他自始至终,无怨无悔。由此可见,番禺人对龙舟的情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至1981年,番禺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民心思定,政通人和,番禺又重新兴起龙舟竞渡活动,还组织了全县的龙舟竞赛。及至1986年,番禺还订出每年在市桥镇举行传统的长龙“莲花杯”、标准短龙“禺山杯”比赛。在番禺建市时,市政府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龙舟竞艳比赛。至1991年,据不完全的统计,番禺拥有传统长龙和国际标准龙舟共200余艘。
  番禺还组织男、女子龙舟队参加国(境)内外的竞赛获奖无数:1987年在四川省新津县参加全国“屈原杯”龙舟赛获竞速项目女子冠军、1984年番禺男子龙舟队参加澳门龙舟公开赛荣获冠军、1990年在泰国曼谷国际龙舟赛获亚军,1991年番禺女子队参加香港国际龙  舟赛获亚军。可见,番禺人对龙舟的喜爱,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
端午节吃龙船饭
1985年番禺渡头“北海龙船景”盛
  番禺龙舟是集组织性、群体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间活动,是番禺人亲水文化的一种表现,龙舟是氏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的载体。龙舟竞渡起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团结的作用,体现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爱国、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风貌,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
   & 本文参考资料: 《番禺县志》、《番禺县文物志》、《番禺县文化志》、屈大均《广东新语》、《人文南山》
总浏览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霹雳火里面的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