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站立英雄堂no.1,对联

名人与对联_横坊村夜话_新浪博客
名人与对联
一,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有一天来了位告状的老先生。原来有户人家年初的时候,请他到家中教书,那年月没有劳动法,也没签用工合同,双方口头讲定一年酬金八吊钱。没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给,反说老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待要和他理论时,竟被乱拳打出,眼见一年白干,衣食无着,无奈之下老先生只得告官。
  郑板桥听罢,决定先考考老先生的文才,就指着大堂上悬挂的灯笼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对的是: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听二话没说,马上传唤那家主人,责令其加倍付钱,并留老先生在衙中做事,解决他此后的衣食。
二, & &阎锡山的故事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
  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年),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另有: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大概也是从此对改动而来。
 三,郁达夫的故事
《奇趣妙绝对联》云: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句云: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帐曰: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郁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 &四, 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 & 唐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 另有《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
“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 &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为嗜血动物,人人见而厌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铜钱,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见其无知与浅薄,联趣正在这里。此联除用比喻外,还用了重言(队,越)。
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说出:“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五, 祝枝山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 &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 & 五台山上五层台。
& &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台山上五层台,台……
& &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一)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即对:“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何水能如河水清’是否更好些?”佛印与苏轼听了,都表示赞同。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的云栖。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相传,苏轼有次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阿兄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風”,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听了,又气又羞,要不是有客人来,真想过去捶阿兄几拳。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住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苏东坡乘船出川,赴京赶考,因风急浪大延误了时辰,主考官自然不准入场应试。苏东坡诉说了延误时辰的原因,请求主考官破例。主考官觉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网开一面,但又觉得不可轻易放过,便出一上联为难于他:
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联嵌进数字一至十,对应难度甚大。苏东坡才华横溢,稍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
上联以顺序嵌数,下联以倒序嵌数,不落槽臼,对得工巧,主考官其为满意,准予他入场应试。
&一、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
&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抛
相传湖北有个叫“贼二爷”的穷书生,县官想找碴,故意请“贼二爷”和众乡绅到黄鹤楼吃西瓜,县官出了上联,无人以对,“贼二爷”即应下联,顺手把西瓜皮朝县官身上甩去。
二、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明朝解缙七岁时,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脱下衣服挂在老树上说了上联,解缙即答了下联。
三、鞭打黄牛背 棍戳黑狗牙
一私塾先生课余闲走,脱口而念出上联,正巧被迎面而来的讨饭小孩子听见,接口应了下联。
四、周树人幼年时,在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当然那时他还未用“鲁迅”这个笔名。
一天,老师出了个对子让学生们对,上联是“独角兽”。
学生们纷纷对下联:“两头蛇”“八脚虫”“九头鸟”“六耳猴”……又有一学生对“四眼狗”,老师越听越气。
这时周树人对道:“比目鱼。”
老师大加赞赏,连说对得珠联壁合。
五、吴地有个人叫马承学,很喜欢骑马奔驰。他的朋友钱同爱便出个对子与他开玩笑说:“马承学,学乘马,汲汲而来。”
马承学应道:“钱同爱,爱铜钱,孜孜为利。”对完后补充说:“这只是为了对仗工稳,并不敢讥笑老兄。”
(——清·梁章钜《巧对录》)
六、有个医生,自夸很善于对句。有一次,他到一个达官家里去,主人正用绸缎裁衣,便指着缎料出句说:“一匹天青缎。”
医生对道:“六味地黄丸。”
主人很高兴,把医生请进内院款待,并出“避暑最宜深竹院”七字让他对。医生立刻对道:“伤寒莫妙小柴胡。”正应对之间,忽然闻到微风吹来的一阵花香,主人便出句说:“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医生对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清·梁章钜《巧对录》)
七、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点雨湿肩头。”
丘琼山脱口答道:“片云生足下。”
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大怒,把丘琼山召来,又出个对联考他:“孰谓犬能欺得虎?”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把自己的儿子比做虎,把丘琼山比做狗。丘琼山立即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明白他将来怕是不同凡响,便说好话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
(——清·褚人获《坚瓠集》)
八、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实才识卓著,就给他功名。乾隆帝出的上联是: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道: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才识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传说古时一河岸渡头有一艄公,平时喜与人对诗。一日,岸边来了两上京赴考的秀才欲过河,艄公正欲启锚摆渡,忽有一孕妇叫等等,也欲上船来过渡...艄公见此妇人长得有些颜色,起了嬉戏之心.于是对船上的三人说:我们来做诗,谁做得好,我就不收他的船钱。做得不好,不予摆渡。两秀才说:这有何难,唯孕妇面有难色。于是艄公先做一样:
&我篙儿尖尖,船儿圆圆.渡头讨生活,往来都挣钱。
   秀才甲:我笔儿尖尖,砚儿圆圆。下笔如有神,定是文状元。
   秀才乙:我箭儿尖尖,弓儿圆圆。操场夺魁首,钦点武状元。
   随后三人都用怪怪的眼光盯着孕妇说:该你了...
   只见孕妇不慌不忙,一脚跨上小船,说:
   我脚儿尖尖,肚儿圆圆.一胎生三子,文武二状元.老大不争气,河边撑小船。
  到岸,孕妇上岸走了.两秀才也低着头上了岸.只艄公一人蹲在船上生闷气,一分钱未收到.反被孕妇嗘落一场...... 
相传,古时有位教书先生,学识渊博,其七个弟子都中了进士。为了给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选择佳婿,他出了一个上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厘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要求七个学生应对招亲,条件是下联倒序嵌入十个基数。众人冥思苦想,从上午直到月出,终未成对,其中六位先后悒悒而归。最末一位百思不解,正欲离去,忽闻更鼓声声,顿时触景生情,悟出下联: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选。
终于成就了一桩文字姻缘,师生皆大欢喜。
& & 后来,也有人对为: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学士,九进士,八家文豪七家贤,六国五霸四公子,三鼎二汉一统晋
古代名人的对联故事 - 厚德载福 - 厚德载福的博客
对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一副楹联,据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载:
  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诸葛亮与周瑜
传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周瑜虽口中承认“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但心里仍有妒意。后来在一次酒会上,周瑜想再次刁难诸葛亮,提议二人对对联以分胜负。诸葛亮同意,周瑜先出上联:
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繁体为“奚鸟”),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帔凤凰不如鸡。
诸葛亮听出联中之意,略作沉思,开口对道:
  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见诸葛亮应对自如,暗贬自己为犬,有些恼怒,又出一联:
  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得出来,周瑜在取笑自己老婆黄阿丑相貌丑陋,于是针锋相对,随即吟道:
  有木便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南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
周瑜本想奚落诸葛亮,哪料反被诸葛亮取笑,更加恼怒,正欲发作,只见鲁肃上前,向孔明、周瑜二人拱手吟道:
  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 &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 & 三多福寿子;
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 & 四诗风雅颂。
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 &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 & 老鼠亦称老,
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
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苏东坡也是一位写对联的高手。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个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 & 识遍天下字;
& &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书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急忙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忽见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麼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什麼字啊!”“你姓苏的
‘苏’字怎麼写法?”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裏。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麼?”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裏卖的什麼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原来你磬(庆)裏有鱼(余)啊!快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裏把鱼拿出来了。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诗)尸。
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亦颇有才貌.一日佛印去看苏轼,不巧撞到苏小妹在床帐中偷懒未起,遂取笑:
烟笼芍药,
  苏小妹想起那天看见他在河边洗头的样子,笑对:
水漂葫芦。
苏小妹到京城看望哥哥苏东坡。兄妹相见,话说不尽,索性秉烛夜谈。苏东坡想起有人曾说过苏小妹才华过人,是女中豪杰,便对苏小妹说:“都说你天资聪明,才智不凡。你如能在一个晚上,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笑说:“究竟什么对子要一个晚上?你快说吧。”苏东坡说:“这对子说来也平常:
& &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了上联,暗暗叫好,一时想不出下对。这时,月光下,丫鬟端来酒菜,准备给他们饮酒。苏小妹灵机一动,便有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听了下联,禁不住拍案叫绝。因为这幅对联,妙在上下联巧含“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引人入胜。
苏东坡到某染布访染布,被认出,求对联一幅。 苏东坡写到:&
  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
  下联: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要钱。&
  横批:好色者来。
王羲之的字太好,除夕门外要贴对联,写了N副对联都被人偷走.于是写了一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么不吉利,当然没人敢偷了。岂料快到子时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遂成妙联一幅: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位对联高手。话说,洪武皇帝做龙座不久,时值春节,他心血来潮,命京城各家各户于除夕之夜张贴春联,不命者斩!到了除夕夜里,他便和几个大臣、侍卫去游玩。所到之处,无不张贴。其中一座酒楼贴到: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王也罢,喝罢。
  他非常高兴,赞此联甚妙。可行至一户门前竟无对联,他大发雷霆,令侍卫将户主从屋中拖出,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人是以阉猪为生的,自己不识字,也没钱请人写对联,才没有贴的。于是朱元璋便赐了阉猪匠一联:
  两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斩断是非根。
  论气势,看文采,不能不说对联的精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尧日舜天。
这是曾做过莫愁湖主人的徐达题金陵明宫联,联中将朱元璋比作古代的尧舜,虽有溢美之辞,但此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青、白、绿、红点缀其间,却也艳丽无比。还有一首怪联:
解缙小时家贫,家对地主的一片竹林,于是作了副对联;
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
地主不爽,把竹子砍短,解缙又改成:
门对千杆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地主更不爽,把竹子全砍了,解缙又改:
门对千杆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在皇帝身边作侍读,想回乡探亲又不敢说,皇帝看出来,要他对出他的联就放他假:
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解缙悠悠对来: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
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
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而甚难其对。”解缙应声答:“容易。”朱说:
“既云易矣,何久不对?”解说:“臣适已对了。”朱始恍然。“色难”,既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对联的励志司空见惯,举世不二的名著《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一生都只是一个秀才,据说他一次落第之后,为了激励自己,作副楹联以自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尽吞吴。
  此联精妙地运用了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两个典故。显示了独到的的文采和高度。
曾见一联上句,据说是个绝对,便记录于此:
  曹操兵败赤壁,刘欢,孙悦
  “刘欢”是刘备欢喜,“孙悦”是孙权喜悦,既绝妙,又风趣,何以作下联?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联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
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纪晓岚嬉戏太监联
一日,纪晓岚急着去见皇上,路上却被几位小太监拦住,要求讲个笑话。纪晓岚实在走不脱,只好边走边讲: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皇帝,他的身边有一位能上天入地、武功极高的太监......,说至此,纪晓岚停住了口,继续走路。小太监急知下文,便问道:“太监下面呢?”纪晓岚笑道:“太监下面没了。”&
  小太监把此事告诉了太监总管,太监总管很有学问,认为纪晓岚太不尊重人了,决定对其惩戒一番。一日遇到纪晓岚时,便说:“久闻纪学士才高八斗,我有一上联:'三才天地人',请帮忙对出下联。”纪晓岚谦逊道:“过奖过奖。”随即对道:“四季夏秋冬”。总管便问:“四季乃春夏秋冬,怎么没春呢?”纪晓岚往太监总管的下身看了一眼,不怀好意地笑道:“春没了”。&
  有位老太监听说纪晓岚爱戏弄小太监,很是生气。有一次正逢纪晓岚在南书房当值,老太监走到纪晓岚身边,上上下下地打量起来,看他身材魁伟,英俊漂亮,不像人们传讲得诙谐滑稽的样子。但看他身上穿着皮袍,手里却拿着一把折扇,这是当时文人的一
种雅好,不少风流学士都是这样,本来不足为奇,但大冬天的,这手里的扇子没有实际意义,想来也确有些好笑,便向前冲纪晓岚笑一笑,操着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
纪晓岚听了总管的话,看看自己的装束打扮,也觉得有些滑稽,怪不得老总管同自己开玩笑。但他惯于戏谑别人,哪里肯让别人耍笑?正要找茬儿回敬一下,忽然明白这老太监是给自己出了一联,里面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心想这老家伙肚子里,还有点儿墨水,好,看我怎么回敬你!想到这里,站起来作揖施礼,
笑着说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南书房里立刻爆出一阵轰堂大笑。人们看着老太监,肚子都笑疼了。老太监这时哭笑不得,十分难堪,苦笑着指点几下纪晓岚,口中却没有说出什么话来,落了个自讨没趣,悻悻而去。房中的几个人议论说,这副对得真是太妙了
清代文人闵(mǐn)鄂(&)元自幼喜欢作诗写对联。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乘船去亲戚家作客。途中见迎面驶来一只运载石头的大船,父亲略一沉思,出了一对: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小鄂元这时看见岸边有几位老农正在用木杖丈量土地,马上接着父亲的上联吟诵道: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此联对仗绝妙,内容真实,父亲听后非常高兴。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与夫人联对,夫人出对,李调元应对: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张之洞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
& & 树已千寻难纵斧;
&张之洞作答:
& & 果然一点不相干。
“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料。张之洞出对:
  陶然亭,
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
& & 张之洞。
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郑板桥有一次与人联句,他出上联,一位老塾师对下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刘尔炘
清末翰林刘尔炘,晚年居住在兰州名胜五泉山,自号“五泉山人”。山上亭、桥、馆、阁对联,多出其手。一日,友人写一上联求对:
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尔炘看得出来,这是一句“合字联”:“此木”二字相加为“柴”字,两“山”重叠为“出”字,取意合理,字字关联。刘尔炘思索片刻,起身对道:
因火成烟夕夕多。
关圣帝庙联
湘潭市关圣帝庙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辞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
左宗棠曾撰常德关庙联: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宁夏六盘山上有座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还有一副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联中“赤”字与“青”字虽重叠四次,却显得流畅自然。
  又有一副关帝庙联:
关公骑马过赤壁,红!红!红!
孝子放羊上雪山,白!白!白!
台湾的一副关帝庙联:
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
忠心贯月,千秋帝与王。
爱国教育家蔡元培举进士后,供职翰林院,寓所贴上一联:
& & 都无作官意;
& & 惟有读书声。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书斋联是:
& & 万卷古今消永日;
& & 一窗昏晓送流年。
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缘缘堂》书房写联:
& & 星河界里星河转;
日月楼中日月长。
清代才子袁枚居随园,曾在书斋里挂一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所谓《三坟》、《五典》、《九丘》,都是传说中的上古之书,早已不传,袁枚如何读得到?袁枚的好友汪客甫听了,登门找他借上古之书,他自知惭愧,连忙撤掉了对联。
许多卧室联是个人好恶的表白。
&郁达夫的故居有一联:
& & 绝交流俗因耽懒;
& & 出卖文章为卖书。
范文澜的家里有一联:
& & 板凳要坐十年冷,
& & 文章不写一句空。
此联简直已是范老的座右铭了。
横坊村夜话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229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联盟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